論山西絳州王宗岳考證的真實性 原作者: 李師融 發布者: 武當雜誌

論山西絳州王宗岳考證的真實性

2013-6-20 09:00| 發布者: 武當雜誌| 查看: 59| 評論: 0|原作者: 李師融

摘要:   一、關於王宗岳初步考證的概況簡述  《太極》雜誌2010年第5期發表了李萬斌先生的《太極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譜被發現》,初步報道了山西新絳縣源流研究者劉曄挺先生在王宗岳家鄉作了五年以 ...

——兼與永年楊志英先生商榷  一、 關於王宗岳初步考證的概況簡述  《太極》雜誌2010年第5期發表了李萬斌先生的《太極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譜被發現》,初步報道了山西新絳縣源流研究者劉曄挺先生在王宗岳家鄉作了五年以上的調查考證。這是一項值得社會關注的重要研究,希望引起太極拳界關心源流的同仁,共同把此項研究做好。學術研究就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真理就要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歡迎不同意見的朋友們,能夠到山西新絳縣實地考察,從實地考察中取得可靠的發言權,提出「言之有據」的學術討論或批評,以臻完善。  在李萬斌先生報道發表的同期,和《太極》的下一期,連續發表了永年楊先生的兩篇商榷,提出不同看法。學術研究能夠提出不同意見或批評,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我們歡迎誠意的商榷,但是不希望有「先帶否定結論,後提出質問」的所謂商榷,因為這種「商榷」缺乏與人為善的態度。我們認為,對虛偽的「考證」,提出否定批評也是允許的,但是必須言之有據,就是用事實說話,不是「想當然」的批評。楊先生要否定劉曄挺先生的考證,最好是親自到新絳縣考察,找出前人考證的「虛假」證據,才有否定的發言權。楊先生沒有看過劉曄挺的考證材料,又不準備親自考察,憑什麼對李萬斌先生的報道作出「虛假的華南虎」諷刺呢?楊先生要李萬斌先生提供考察材料給他審查。這是不現實的要求,考察的證據都由劉曄挺先生掌握,不在李萬斌先生手中,如果楊先生真的要查個水落石出,只好請楊先生親臨現場考察。現場的事實不會虛假。上海川沙中學的張森生老師,就是於去年國慶長假期間,專程乘飛機往返新絳,找到劉曄挺先生一起作現場考察,才作出肯定的結論。建議楊先生也去新絳考察吧!當地政府也歡迎嘉賓考察的。  李萬斌先生的報道,並非他個人的認識,而是代表五位源流研究者的共識,由萬斌執筆而已。早在去年5月,山西劉曄挺先生通過網路聯繫,和筆者建立了學術交流的合作關係。他無私地向我提供了一批批的重要資料,目的是爭取更多的源流研究朋友,群策群力把這一重大研究做得更好,為太極拳源流的正本清源貢獻力量。他的公心和誠意感動了我,我不顧年邁,仍願意儘力支持。同時,也約請知己朋友萬斌先生參與此項研究,成為三人研究小組,保持長期的網上討論會商。廣西南寧的嚴翰秀老師是資深的源流研究專家,2004年曾專程到山西省陽城縣、太谷縣,調查王宗岳的生平和籍貫,他通過了調查,是最有發言權的人。其調查結果初步刷新了一些不確切的史料,陽城縣根本就沒有宗岳的活動史料,只不過是王宗岳從太谷到鄭州旅途中經過的一個地點,太谷縣雖然有一些經商活動史料,但是沒有王宗岳的墳墓,也不能說明「太谷就是王宗岳的籍貫」,真正的籍貫必在山西的其他地方。劉曄挺先生又將全部調查資料提供嚴老師審閱,取得嚴老師的認可。去年9月,我又將萬斌先生的《太極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傳給上海的拳友張森生先生(上海川沙中學高級教師)。張老師極為重視,於國慶長假期間專程到劉曄挺家中,實地考察了一切調查證據。最後與曄挺先生結為知己新友,歸程時對劉曄挺先生表示:「陳家溝的『發源地』,假的就真不了,新絳縣的王宗岳考證,真的也假不了。」張森生的實地再考察,說明了「真金不怕火」,經得起素不相識的外地朋友嚴格檢驗。  關於王宗岳的考證是太極拳源流研究的重大關鍵。明代拳聖王宗岳的存在,清代的「陳王廷創拳說」或正在萌芽的「武禹襄創太極拳理論說」,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康戈武先生及其支持者必然要否定王宗岳的考證。  關於王宗岳考證的真假交鋒,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說理鬥爭。新絳縣的王宗岳考證是真還是假?王宗岳是實有其人,還是一個符號?只有通過這場大論戰,才能使太極拳源流立身於真理之中,為國家和社會所確認。「真金不怕烈火,真理不怕反駁」,我們就是希望持不同觀點者,能拿出「言之有據」的論證,作出應有的學術論戰,對歷史負責。  二、山西絳州王宗岳實有其人,證據確鑿  有關王宗岳的考證是不可避免的大論戰。大論戰不能各說各的,必須針鋒相對地展開辯論,必須有一個裁定是非的客觀標準。公正的結論必須具有以下條件: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爭論的雙方都必須擁有自己的調查資料,以事實說話。凡是沒有歷史證據的爭論,應該判定為失敗。②確認一個結論,必須擁有兩份或以上同源異流的證據相印證,並與歷史事實相符合。孤證不能作結論,傳說不能作結論。不能形成結論的某些觀點,應服從具有結論的觀點。③古代的史料主流是正確的,但也存在某些糟粕。考證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有了以上的鑒定規則,任何人都可以獨立思考判斷真偽。    山西省新絳縣的王宗岳考證,就是嚴格遵循以上考證原則而立論的。  第一,立足於王宗岳家鄉的實地調查。劉曄挺先生就是王宗岳的家鄉人,也是王宗岳拳藝的當代傳人,向王宗岳後人(王武辰等)調查,具有極為優越的條件,而且已經進行了五年以上的調查,他收集的材料很多,比外地的考證者,具有更多的發言權。  第二,堅持以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互相印證,符合歷史事實而作結論。以王宗岳親傳弟子蔣發傳下的史料(趙堡太極拳的史料),為第二份同源異流的證據。例如,趙堡傳人鄭悟清的有關論述,就是另一份證據。他說:「明代萬曆年間,有山西陽城王宗岳者一行二人,有太行經趙堡渡黃河赴鄭州檢查生意,住宿趙堡,偶爾看見有練拳者,在店中議論,穿紫花布衫的天資好,被店主人聽見告知蔣發。蔣發當時求店主人同去見客人,經多方懇求允收門下,約定日期由鄭州回來,同路上山西學藝,歷時七年,蔣發忠誠於老師家庭,如同父子。因師年高,由師姐代師傳授藝術。因此,人稱趙堡太極拳為大姑拳。  王宗岳老夫子無子,只有獨生女兒,對太極拳有高度修養。人稱『華北大俠』。寫有《太極拳論》等著作,傳授藝術,重選賢而教。傳授拳藝給女兒和鄭州孫某(因名字失傳,拳藝亦不傳人)。晚年傳授蔣發。」(引自《武當》雜誌創刊十周年精華本下卷,第154頁)  劉曄挺先生從山西王氏後人調查的結果,又是另一份證據,非常吻合。王宗岳的父親是王祖通,一生經商;長兄是王宗行,暴病而早逝於太谷。宗岳無親生兒子,後收養長兄的孤侄王臣直為嗣子,傳宗接代。獨生女王薇,得太極拳真傳,曾代父授藝於蔣發。王薇後嫁本縣韓家巷望族的韓傑,有子三人,韓雲、韓霖、韓霞。韓雲、韓霖都得母親的太極拳真傳,並得外祖父宗岳的指點。但韓家富有,以文為主,不以授拳為業。韓霖曾將其家傳太極拳真諦授予友人傅山(傅青主),傅山創「子午太極拳」在山西流傳。王宗岳的後人也在家族內秘傳其拳藝。據王氏的現代傳人王武辰追述:王氏的太極拳,從王臣直起一直在家族內秘傳,經過王五興、王谷維、王豐慶、王登科、王學恭七代,才開始向社會外傳,王學恭(1761-1841)傳劉更子(約1800-1875),劉更子傳南福勝(1844-1921),南福勝傳李連成(1888-1933)和王懷明(1892-1982),王懷明傳葛書元(1893-1968),葛書元傳孫蘭亭(1902-1973)。孫蘭亭的弟子較多,劉曄挺先生是孫蘭亭的再傳弟子。  王宗岳的身世考證,具有王氏後人和蔣發傳下的兩份史料,是同源異流的證據完全吻合,是無可非議的真憑實據。  王宗岳的師承也是考證的另一個重點。據蔣發傳下的史料,只知道是「雲遊道人」傳王宗岳。「雲遊道人」具有張三丰的八首拳訣和四篇要論為信物,並授予張三丰的拳技真諦,是張三丰的正宗傳人無可懷疑。但是,他與張三丰的傳承關係還需要進一步考證。通過王氏後人的調查,有一點重要的線索,因為「雲遊道人」曾經向宗岳自報過他的姓名。據王氏後人向劉曄挺提供的線索,「雲遊道人」的姓名是「劉古泉」。筆者於2003年8月到武當山參加學術研討會,曾向邯鄲張興洲先生查詢過「雲遊道人」的姓名。張興洲先生年輕時曾向王宗岳的後人王劍鵬學拳。據張興洲說,王劍鵬也說是「劉古泉」。這兩份口碑,都出自王宗岳的直系子孫,可信度較高,可視為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而且非常吻合,由此可以確認「雲遊道人」確實對王宗岳說,自己就是劉古泉。然而,還要查對張三丰的史料,有沒有劉古泉其人。據查,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道士任自垣撰寫的《大岳太和山志》,其中《張三丰傳》有云:「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歷遍諸山,搜奇覽勝,曾對耆舊語云:吾山異日與今日大不同矣!我且將五龍、南岩、紫霄,去荊榛瓦礫,且初創焉。命邱玄靖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此文確認,劉古泉是張三丰的親傳弟子。據史料,張三丰初入武當的年代是洪武二年(1369年),劉古泉已是成年人了,假設是20歲吧。而傳拳王宗岳的年代是嘉靖26年(1548年),相距179年,再加上20歲,那麼,劉古泉應該是199歲了。張三丰的弟子中沒有如此高壽的人。因此,劉古泉不可能親自授拳給王宗岳。但是,雲遊道人傳給王宗岳的拳法及張三丰的拳訣和「四要論」,都是張三丰的真傳,沒有虛假之嫌。由此認為,雲遊道人是劉古泉的正宗傳人。根據道家「言祖不言師」的規矩,雲遊道人隱去自己的姓名,以師祖劉古泉的名義授拳。根據云游道人與劉古泉相距的年代有179年之遙,假設劉古泉及其弟子都能長壽百歲,雲遊道人只能是劉古泉的再傳弟子,即張三丰的第四代傳人,王宗岳則是張三丰的第五代傳人,是傳入俗家的第一代傳人。解決了雲遊道人的真實身份,就有根據地闡明張三丰傳王宗岳的具體傳承關係。  判斷一個歷史人物是否存在,主要看以下資料:有明確的籍貫、生卒年代、師承和傳人、生平事迹和主要著作。幾方面都具備就可以確認其人存在。山西新絳縣的考證,已經明確王宗岳是新絳縣思賢里王莊村人,生卒年代是1525-1606年。家庭成員脈絡清楚,在太極拳史上,是張三丰的第五代傳人,著作有《太極拳譜》,為歷代太極拳名家所推崇。吳式太極拳名家徐致一先生在1927年著《太極拳淺說》說:「三豐之後,得其真傳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見稱。王氏述三豐遺論,著《太極拳論》、《行功心解》等多篇,說理精妙,言簡意賅。今所流傳者,實宗其說。」楊式太極拳名家陳微明先生、武式太極拳名家李亦畬先生、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等,都有極高的評價。否定王宗岳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戈武先生。康先生認為,王宗岳只是一個符號,根本就沒有這個人。這個說法毫無根據。《王宗岳拳譜》是經受五百餘年實踐檢驗而公認的太極拳真經,太極拳的真經必然是歷代前賢艱苦實踐而創造的,不可能是無人創造從天而降的「天書」。康先生的目的就是否定了明代王宗岳,才能扶植清初陳王廷為「中國太極拳創始人」。歷史已經證明,「陳王廷創太極拳」、「陳家溝是太極拳發源地」的虛假源流觀,都被國家否定了。現實已經證明,眾望所歸的拳聖王宗岳,其歷史功績和威望是任何人也無法否定的。  三、向楊先生提出幾點商榷  從楊先生的兩篇「商榷」看,其否定「王宗岳」的理由不外下列幾點:  (1)在武禹襄、楊祿禪之前,根本沒有「太極拳」之名,也沒有太極拳之實。因此,所謂「王宗岳《太極拳論》」就是武禹襄的著作,實際上沒有「王宗岳」其人。用楊先生的原說,就是「王宗岳與太極拳相聯繫,最早見於李亦畬手書太極拳譜老三本的第一篇拳論。」「李(萬斌)文提到的『道士太極拳』,就其名稱而言,就令人大惑不解。因為,太極拳名稱是於清末才出現。」「而在武禹襄之前,這種(完整、精深、成熟)的拳勢、拳術在哪裡?迄今為止,我們知道,陳家溝沒有,趙堡鎮沒有,在其他什麼地方也沒有。目前能被認可符合這種標準的,只有武禹襄聲稱在他得到了《王論》之後所創之拳。」  歷史事實是這樣的嗎?先拿楊祿禪的原話來回答吧!楊祿禪在北京授譜授訣給王蘭亭時,說:「余(王蘭亭)當年從楊祿禪先師學藝,得訣之時,於授受之際,楊老師潸然淚下,云:我學藝於河南溫州(溫縣)陳長興先生門下,苦練三十餘年,屢試無二,方肯傳授余之真訣。余得藝實非易事。余半生精力盡在於斯矣。倘一失傳,深為可惜。溫州蔣派真傳,既蒙陳恩師盡傳於我矣。倘若從我而失傳,則余之罪過大矣。」(引自《武當》1994年第5期23頁)此語表明:楊祿禪所學的太極拳,所獲得的王宗岳拳譜,都源自陳長興之傳。陳長興之太極拳及「王譜」則源自「溫州蔣派」(趙堡太極拳派的前身)之傳。說明陳家溝的陳長興已經有了太極拳,趙堡鎮在蔣發的時代(明萬曆年間)已經有了太極拳。怎麼能說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其他門派都沒有太極拳,陳清平傳的也不是太極拳。如此抹殺其他門派的太極拳,誰也不會相信。武式太極拳是不是最完整、最精深、最成熟的太極拳呢?這種評定不能由武派傳人自封,應該由社會公認來決定。社會的看法,主要看國內外的傳播效果,傳播最廣,最受歡迎的太極拳派是誰呢?人民首選的就是楊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還輪不到。自吹自擂是很不明智的行為。  (2)王宗岳《太極拳論》等拳論,在清雍正六年早已編入王柏青著《太極秘術》,不是最初出現於清末。 楊先生說:「太極拳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何時?我們只知道是楊祿禪進京教拳和武禹襄、李亦畬著述拳論時」。這就是楊先生的源流觀。這個源流觀比唐豪的「清初陳王廷創拳說」,對我國的太極拳歷史損害更大,還要縮短二百年,這是倒退歷史的源流觀,沒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歷史的事實並非如此,武禹襄的師父陳清平早就著有《太極拳總論》和《太極拳論解》。  更古的《王譜》見於清雍正六年,那就是趙堡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編著的《太極秘術》。現將該書的《自序》及王宗岳《太極拳論》(印刷本)的複印件公佈於世,讓廣大傳人都知道《太極拳論》在明代萬曆年間已經存在,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只是後人複製而已。所謂「清末才有太極拳名稱」純屬無稽之談。  「王宗岳拳譜」是王宗岳親自授予蔣發,而在趙堡派內秘傳的,趙堡的歷代掌門都擁有全套的《王譜》,不單是陳清平擁有,在雍正六年的《太極秘術》也有,並且已經由後人印刷問世,現將民國六年老中醫劉鳳梧自費木刻印刷的《太極秘術》的複印資料,公佈於世。

    (3)武禹襄不是《王宗岳拳譜》的作者。楊先生的核心觀點是:「伴隨著廣府十三勢或太極拳的成熟,才產生了《王論》(註:「王論」是指王宗岳拳論),也就是說,《王論》的作者就是武禹襄。數年前,李紫劍先生就曾在《太極拳論導讀》一文中斷定,『署名王宗岳』的拳論,實為武禹襄之作。雖然這也是一種推論,但在沒有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筆者贊成李先生此說。」  這個論點的真正涵義是:世人公認的「王宗岳」實無其人。「十三勢」及「太極拳」都是永年廣府人創造的,武禹襄就是中國太極拳的創始人,也是《王宗岳拳譜》的作者。  這個論點,武禹襄及其後人,和李亦畬都不敢贊同。李亦畬在《五字訣·小序》中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入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王宗岳拳論是不是武禹襄所著?李亦畬最清楚,為什麼李亦畬不說「太極拳之精微巧妙,武禹襄論詳且盡矣」。誰都知道,武禹襄並沒有傳譜給陳家溝,陳家溝的「神而明者」(指陳繼夏、陳秉旺、陳長興等人),並不是武禹襄造就的精英。因為,在1852年,武禹襄還要去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楊先生的這個謊言,武禹襄也不敢認可,陳家溝人也不會同意。武禹襄之孫武萊緒在《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中說:「太極拳自武當張三丰後,雖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右王宗岳著有論說外,其餘悉皆口傳,鮮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複本心得,闡出《四字訣》。」武萊緒對祖父禹襄的著作很清楚,他只認可《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和《四字要訣》是武氏的著作,不敢將王宗岳的拳論佔為武氏所有。  武禹襄、武萊緒、李亦畬的遺言,就是最可信的證據,為什麼楊先生不去引用,反而找太極拳以外的李紫劍之邪說為依據呢?  可以看出,楊先生不是為了求真務實,不願正確對待先賢,而是蓄意把水攪渾。  按照史料考證的原則,有李亦畬、武萊緒兩份同源異流的證據相吻合,就可以做出結論:《王宗岳拳論》就是王宗岳的著作,與武禹襄毫無關係。李亦畬、武萊緒的遺言就是最可信的證據,為什麼楊先生說「在沒有新的有說服力的證據出現之前,筆者贊成李紫劍的推論」。楊先生是武派傳人,對武派的祖師爺抱不信任的態度,而對太極拳界以外的李紫劍的奇談怪論,信仰備至。這是一種不符合「尊師重道」的反常表現。  按照考證的規則,太極拳界以外的資料,不能作為考證太極拳源流的證據,尤其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佐證的推斷或孤論,毫無證據價值。楊先生以李紫劍的推論否定李亦畬、武萊緒的可靠證據,根本就不懂歷史考證的常識。  (4)王林楨就是王宗岳。劉曄挺先生從王氏後人的調查中得知,王宗岳的父親是王祖通,其長兄王宗行。說明其父是「祖」字輩,下一代是「宗」字輩。所以,「宗岳」就是本名,「林楨」就是表字。「王林楨」的名稱,是蔣發傳下的「王老夫子的表字」,為趙堡一派傳人所公認。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一書中正式以文字公之於世。「王林楨」就是王宗岳,是蔣發傳下的歷史證據,無可非議。  古人的本名和表字的命名,是由古人根據自己對某一個名稱的鐘愛而選擇的。既可以將「名」和「字」以一定的涵義聯繫起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鐘愛而選定。楊先生所提出的十種格式不是命名的法律,不能作為人人必須遵守的規定。歷史上,古人的「名」和「字」互不相關者不乏其例。例如:張三丰的姓名有張通、張全一、張君實、張三丰、張三峰之稱謂。可以說,其「名」和「字」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孫中山的本名是「孫文」,字「逸仙」,其「名」和「字」也沒有什麼聯繫;唐宋八大家的韓愈(768-824),字「退之」,其名和字也沒有任何聯繫。李亦畬的本名是「經綸,也沒有什麼聯繫。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不論古人或今人,每個公民都有自己的姓名權,自己認定的姓名和表字,應該得到社會的保護和尊重,不受詆毀和侵犯。我們對於自己的朋友、長輩、老師、先賢的既定表字應該尊重,亂提意見要其改名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王宗岳是六百年來深受歷代太極拳宗師的尊重的先賢,其親傳弟子蔣發向後人傳達的「王宗岳字林楨」,是一個既定的歷史事實,考證歷史只能服從歷史事實,無權亂改古人的姓名。  四、永年縣是「中國太極拳發祥地之一」,不是「發源地」  河北省永年縣是楊、武兩派的故鄉,在楊祿禪宗師及楊氏太極拳五代傳人的努力下,打開了太極拳席捲全國,風靡世界的局面,其功績有口皆碑。再加上武派的配合,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的發祥地,是當之無愧的稱號。「發祥地」就是在太極拳發源地之後,作出傑出貢獻的聖地。  眾所周知,楊祿禪宗師及楊氏太極拳的後人,一貫都尊張三丰為太極拳創始人,王宗岳為太極拳理論奠基人。在最近二十年的太極拳源流大論戰中,楊派全國各地的組織和傳人,都尊武當山為我國的太極拳發源地,從來沒有把永年自封為「太極拳發源地」的想法。這是尊師重道的美德,人人尊敬。  楊先生著《王宗岳其人》的意圖,就是把永年縣封為「太極拳發源地」,把武禹襄封為太極拳創始人。利用《太極》雜誌製造輿論,目的就是要否定明代張三丰,否定王宗岳的歷史功績,貪天之功為武氏所有。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發展成為一股潮流,就是把楊、武兩派的宗師推向「欺師滅祖」的不義之地。楊派的全國組織和傳人不會同意這種欺師滅祖的行為。其後果必然步「陳家溝」的後塵。  筆者認為,應該維護明代建立的太極拳悠久歷史。在尊武當山為太極拳發源地的前提下,為了表彰和紀念後繼的先賢功績,命名其所在地的「發祥地」,是合乎傳統道德的明智之舉。王宗岳的功績不能抹殺,山西省新絳縣是北派太極拳從無到有的「第一發祥地」;楊祿禪宗師的功績也不能抹殺,永年就是太極拳從小到大,健康發展的「第二發祥地」。「發祥地」並不限於一個,只要有突出的歷史功績為人民所公認,「兩個發祥地」並存並列,也是合理的。  「太極拳發源地」是人民和國家授予的榮譽,應該禮讓,不應爭奪。希望現代的後人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否定明清兩代的前期歷史,割斷歷史自封為「發源地」必然走向失敗。

推薦閱讀:

一封穿越4300年的「邀請函」:點此「尋脈」華夏之祖
帶你走進50年代的老太原,這些地方你是否曾經去過?
山西有沒有什麼特色菜呀?
并州「公雞」出行記

TAG:雜誌 | 山西 | 真實 | 考證 | 真實性 | 發布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