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千百年來,項羽兵敗後什麼不肯過江東一直是個謎團。千百年來,這樣的爭議也是各圓其說。大家各有各的看法,現在沒必要去這個問題爭論些什麼,就還是個談談個人看法罷了。現在自己看來,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必然的,是一個作為霸王的人應該會做出的選擇。是的,作為一代霸王項羽就應該不過江東,這是必然的,因為他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至少要有一個領導者的全局觀和生死觀,真正的王是要懂得愛天下的人民的,要肯為人民而犧牲自己。這樣的王才是一個成功的王,否則得了天下又怎樣?不懂得愛憐還不是苦了人民,這樣的王與暴秦又有何異,他還有什麼資格來爭天下,還有什麼資格來為王。還好,我們看到的的是一個懂得憐憫的項羽,是一個內心還有著絲絲脆弱的項羽,並非是一個是殺人魔王,他還是有一點苦天下意識的。這就是好的,這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霸王!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我想從古詩三首談談個人看法。

第一首,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寫這首詩時當時的政局是,金兵攻下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俘,正是「靖康之恥」。而新帝高宗為躲避金兵而南渡,人民流離失所,紛紛南渡。當時詩人正欲南渡去尋自己的丈夫,看到此景而寫成此詩。個人支持這種看法的,那就是活著是人傑,那即使死也要做個鬼英雄。是英雄就不能苟且偷生,要死也要為國而死,怎能忍辱偷生?像宋高宗這般算什麼?做個逃避的君主、怕死的皇帝?

第二首,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爭鋒相對,認為:項羽兵敗是大勢已去,即使江東子弟還在,誰又願意跟隨項羽捲土重來呢?是呀,自己「與江東弟子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生還」,再是王又如何,難道我們的江東弟子不是人么?個個是鮮活生命啊,即使重來勒自己能改變自己人性中的弱點嗎?還是像以前一樣,心胸狹隘多疑?

第三首,胡曾《烏江》: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胡曾說項羽「恥向東吳再起兵」真是獨具慧眼。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恥於再向東吳起兵。他自言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正是恥於起兵的明確表述。

漢四年,項羽二失成皋之後,與劉邦再次在滎陽對峙。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這說明項羽已經意識到「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是由他和劉邦兩人爭戰不休造成的,因此,他要單獨和劉邦決鬥。項羽要和劉邦決鬥的想法太幼稚,但是,他能夠意識到為了自己當霸王而讓天下百姓受苦太自私了,他的這種懺悔意識在劉邦身上是絕對看不到的。劉邦不惜犧牲自己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一定要做帝王,成就帝業,更不可能顧及天下百姓之苦了。項羽既然有此懺悔之心,他當然不願再次興兵與劉邦爭奪天下,這將會再次擾動江東父老。因此,懺悔意識是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再次興兵的第三個原因。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我想應該就是這三個原因吧,我想作為一個王者,就因該要有王者風範,生死都要是英雄,不能苟且。或者過了江東後重來還會有人願意再來么?自己的弱點還是是重要克服的,可這也是他最難做到的。最後恐怕還是良心發現,心有懺悔意。項羽畢竟還是一個心有一點仁慈的人啊,他如何肯再來?!

推薦閱讀:

項羽為何必然失敗?聽聽韓信幫您解釋
四面楚歌西楚霸王項羽失敗之謎
項羽死後嫡系部將冰火兩重天
項羽自殺前,數萬螞蟻排出六個字!

TAG: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