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顯識經(5)人死亡的過程
原文:賢護白佛言。世尊。眾生雖知有識。如寶閉在篋中。不顯不知。世尊。不知此識。作何形狀。何故名識?。眾生死時。手足亂動。眼色變異。制不自由。諸根喪滅。諸大乖離。識遷於身。去至何所。自性如何。作何色相。云何舍離此身。 更受余身。
釋:賢護對佛說:「世尊,眾生雖然知道自己身中有阿賴耶識,就像珠寶被藏在五陰身中一樣,不能顯露出來,自己也不知。世尊,不知道這個識心是什麼形狀的,因什麼而取名為識。眾生死時,手腳亂動,眼神黯然失態,漸漸的就不由自主了。諸根漸漸滅去,四大互相分離。阿賴耶識也就離開色身,祂到哪裡去呢?阿賴耶識的自體性是什麼樣的?有什麼色相嗎?祂為什麼要離開這個色身,再接受其他色身呢?」
學佛眾生對於這個識的認知有兩種,一種是只知道有六識有意識,另一種除了知道有六識,還知道有一個阿賴耶識。意識和阿賴耶識這兩個識哪個是這裡所形容的寶呢?因為六識不能變現一切法,所以六識不是摩尼寶珠,這個能被稱為摩尼寶珠的寶是指能生萬法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如寶閉在篋中,這個篋是指五陰身,因為隱藏在五陰身中,這個寶就不被眾生所發覺。其實這個寶時時刻刻都在大放光明,只是眾生自己不知道。不是寶不顯,而是眾生的心被五陰遮蔽住了,是眾生的心有無明產生了遮障,就看不見我們自身中的這個寶貝。祂一直在眾生的五陰身中大放光明,照耀一切,只是眾生自己因為有無明,阿賴耶識隱藏在五陰身中,不被發覺,其實寶自身並沒有閉藏起來。
賢護菩薩問阿賴耶識是什麼形相,這個識有沒有形狀,有沒有長短、方圓、大小和顏色,是否與世俗法當中的六塵一樣,有聲音,有色彩,有色相,有香塵,有味塵,有觸塵,有法塵,祂是什麼相狀的,為什麼叫作阿賴耶識。眾生死亡時,阿賴耶識肯定要與身體分離,但是有的眾生在死亡時, 痛苦得手足亂動,這是造了惡業的眾生,他們的死相比較難看,死亡時比較痛苦,因為痛苦,手足就亂動掙扎不已。
「眼色變異, 制不自由」,眼珠變混濁,是因為眼識漸漸從身上消失了,這時候阿賴耶識和意根也都要陸續離開了。他再想看自己的家親眷屬,就看不見了,眼識不由自己作主要消失了。但這時候他的意識心沒有消失,還有知。這時視覺開始變的模模糊糊,到最後一點也看不見了,耳朵也聽不見聲音了,這些功能作用漸漸的都滅掉了,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卻根本做不了主。
他的意根原來是能作主的,這個時候為什麼作不了主了?意根原來一直是我要這樣,我不要那樣,要統治這個要控制那個,但在這時候卻沒有辦法了。這叫隨業,死的業緣出現,根本作不了主。能作主的是什麼?其實還是業力。這個業又是從哪來的呢?是阿賴耶識集藏五陰造業的業種,再輸送出來而現行的;也就是說,實際上最終能作主的還是阿賴耶識,祂依據業力種子產生什麼樣的五陰,眾生就有什麼樣的五陰,所以祂才是主人公。意根只是一個假的表面作主的主人公,祂只能對某些小事作主,真正需要作主的時候,祂卻作不了主。在臨終的時候,意根並不不想死,可是照樣得死;受惡報的時候,祂也不想受,但祂照樣還是要受惡報,對於這些祂一點辦法都沒有。
「諸根喪滅, 諸大乖離」。色身死亡之後,眼根不再起作用,阿賴耶識不能通過眼根變色塵,這時候內色塵也沒有了,眼識就無法繼續出生,根塵相觸生識,前面的浮塵根不行了,後腦勺的勝義根也不行了,外邊的色塵還能進來嗎?進不來了,因為根不能起傳導作用了。沒有內色塵,就沒有眼識,所以他就看不見人。耳根也是同樣,耳根也要壞滅,雖然耳朵的形狀擺在那,但是傳導神經已經不行了,不起作用了,聲音就傳不進來。耳根壞了,聲塵也就消失,聲音就不能再變現出來,耳識就慢慢消失。他聽的聲音就越來越微弱,越來越微弱,最後就聽不見了。鼻根也不能起傳導作用,香塵就不能傳導過來,鼻識就漸漸的消失了;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漸漸的身根也不起作用,第八識不再傳導觸塵,沒有了觸塵,身識也就漸漸的不起作用了,整個身體慢慢就沒有了知覺。
意根這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呢?意根這時候也沒有辦法了,祂心裡明明白白,這個身體不能用了,但還會支撐著,因為意識心還沒有滅。等到意識心也滅的時候,意根感到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就會從身體上撤離,第八識也就跟隨著離開,不能單獨執持色身,第八識是最後離開的。其實不是最後離開,是與意根同時離去。如果意根不在,第八識立時不能持身,不能留在色身中。如果第八識先走,那意根也就不能存在,必須滅去;第八識不能先走,也不能最後走,必須同時走。
那麼第八識是不是第一個來到色身中呢?也不是,第八識不能單獨執持色身,祂也沒有心思要執持色身,是受意根思心所的影響,隨順意根剎那進入受精卵中執持受精卵,與意根同時入住母胎中。因為意根與第八識形影不離,第八識與意根形影不離,剎那都不能離,所以二者入住母胎時,離開色身時,沒有先後。如果有先後,就說明二者能互相分離,那意根就能單獨存在,第八識也能單獨運行,這樣法義就完全錯誤了。
四大種子是從如來藏中出來的,如來藏要離開色身,肯定要把四大種子全部收回,這樣如來藏里的種子,才能不增不減,繼續輸送,出生萬法。眾生臨死之前,甚至很長時間之前,如來藏就知道,因為祂能了別業種,知道死亡的時間,具體時間也知道,祂要慢慢的改變四大種子,讓身體發臭,讓身體機能衰弱,快咽氣的時候,才開始真正的四大分解,收回四大種子,全部收回時,色身就成為殭屍。
前五識不再生起現起,五俱意識隨後也就消失滅掉了,由於勝義根四大分解,獨頭意識也漸消失,這時就處於正死位。死亡的過程,做善業的人可能相對較短,也沒有痛苦;做惡業的人可能死亡的時間較長,承受的死苦比較多。這個過程的時間可能是幾個小時,六七個小時、八個小時,有的人就得十多個小時。
六識陸續消失的過程,也是四大逐漸分離的過程,這時會感覺到特別的痛苦。四大種子一一分離,分離後的四大種子又回到如來藏中,而如來藏不再輸出四大種子,身體就漸漸沒有曖度了,因為四大的火大分離出去了,身體慢慢變的冰冷冰冷的,地大、水大、風大也都陸續分離出去了,回歸到第八識當中。
但是做善業的人這個時候不感覺有痛苦,這是做善業所感得的果報,可能彈指之間,他就已生往天界。但是在沒斷我見時,他照樣留戀三界,只是因為他做了善業,有善的果報,要去天界享福。這時候天樂可能會現起,天界的父母在盼望著他。得善果報的人,八識離開色身沒有這麼長時間,彈指之間就升天了,所以他不經歷痛苦。生往人道的人,他咽氣的時間要相對長一些,沒有這麼短,死亡過程也不太短,但沒有多少痛苦。
越造惡業的人臨終四大分解就越感痛苦,在臨命終時就會手足亂動,表明他在痛苦的掙扎。但是對於這些痛苦,已經無法表達了,口不能動,舌、口、牙都屬於身根,身根不行,他就無法說話。這時候如果碰他一下,他會感覺特別痛苦、特別疼,有可能會起嗔恚心,嗔恚心一起來,也許就會隨著嗔心而下地獄。所以人剛死的那段時間不能碰,那時候不能給他洗澡或者換衣服,要等祂死透了再處理這些事情。多長時間能夠死透呢?或許八個小時,或許十多個小時,時間不一定。一般去往三惡道的,死後身體都是僵冷僵冷的,臉色都不好看。地獄眾生的臉色是發黑的,鬼道是發青的。
最後六識全部滅盡,六識消失就沒有了五蘊,意根不能再利用五蘊身,誰也指揮控制不了,對色身覺得沒有希望了,只好離棄色身,重新再去投胎,再去給自己找個身體,於是就有了中陰身。這是諸根喪滅的過程。
還有一個諸大乖離,是指地水火風四大分解(其實還有一個空大),四大種子各個離散的過程。原來地水火風是和合在一起組成了色身,現在都分解開了,色身的生命功能就消失了,雖然還有肉身存在,但無法再活動,色身就如木頭一般。
阿賴耶識在眾生色身四大分解以後,就與意根一起離開色身,再去投胎到下一個色身中。祂還會變現另一個色身出來,至於什麼樣的色身是業種決定,由業力說了算。多數情況下是先有中陰身,然後再去其它道里。如果生往天道就沒有中陰身,如果是下地獄也沒有中陰身。阿賴耶識要去至何所,要看此人臨終時是什麼業緣成熟,比如說我們前世造了惡業,我們今世如果不學佛不學善法,隨著所造的惡業就可能會下三惡道。但是今世我們造了善業,如果這個善業的緣成熟了,善業又大於惡業,就隨著善業的緣生到善道中去,阿賴耶識是隨著眾生的業緣而遷。臨終的時候要看是哪種業緣先成熟,如果我們今世造的善業小,抵不住那個惡業的緣,雖然學佛了,惡業緣現前,也照樣去三惡道受報。
雖然學佛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善業大的人是非常少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人會下三惡道,儘管這一輩子學佛,仍然免不了三惡道。因為他此生所做的善業非常小,而他過去世和今世的惡業很多很重。比如心中有貪,貪吝心重必生餓鬼道。還有嗔恚和愚痴業重,一個下地獄受報,一個做畜生受報。學佛人中,這些惡業煩惱幾乎都沒消除和降伏,貪嗔痴煩惱要到證了三果時才開始斷除,證到初果時都還不能斷除,但是證了初果後三縛結沒有了,也就沒有了三惡道業的系縛,而不生往三惡道了。
可能有人要說,佛經里講守持五戒就能得人身,自己是守五戒,肯定能得人身。但不見得,一是因為自己不能正確判斷是否確實守護好五戒了;二是假如說自己真的守持好五戒了,但是前世的惡緣正好成熟了,那他必須隨惡緣去三惡道而生死流轉,沒有選擇,至於守持五戒的功德,等善緣成熟時,才能受善報。天人也守五戒,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人,他們都不犯五戒,什麼惡業都沒有造過,但是他們死後有很多都直接下地獄,這說明地獄的惡緣成熟了,就躲不過去。天人的福報享盡了,就下到地獄去,因為他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種子還存在著,如果善業的緣小,還沒成熟、勢力不夠大,他仍然會墮惡道。眾生臨終生往哪裡是要看哪個引業的勢力大,哪個業緣先成熟。
有些人雖然造作了惡業,但是他能誠心誠意的發清凈大願,臨終時善的願力如果大於惡業的業力,憑藉這種大願力也可以生往善道。所以學佛人,證初果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如果此生證了初果,下輩子又能證初果,或者能證二果,生生世世不下三惡道受苦。以後再繼續證得三果四果,斷除煩惱,就能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了。三果是斷貪慾、斷嗔恚兩種煩惱,需要修到初禪定,證得初禪當然是稍微困難一點,初禪以後,斷除煩惱就不那麼困難了。
可是有不少人都說自己斷貪慾了,感覺自己好像不貪人間的法,對人間的一切事情都不感興趣,可實際上並沒有斷除一絲毫,那是一種壓伏狀態,不是斷除狀態。因為沒有斷我見,也沒有證得初禪,五蓋也沒有修除,不可能斷除貪慾煩惱。還有一些人表面上沒有淫慾事了,就說自己以及斷除淫慾煩惱了,其實那僅僅是表面上的一種壓伏和抑制罷了,心理上並沒有斷,在中陰身里,還是要因為貪慾而去投胎。只要因男女欲而投胎了,有了下一世的色身,貪慾就沒有斷。真能斷掉貪慾的人不會再去投胎,證得初禪以後的菩薩們例外。
障礙初禪發起的原因主要是五蓋:貪慾、嗔恚、睡眠、掉悔、疑。尤其是五蓋中的貪慾蓋,如果對於人間和欲界天的慾望重,就不能生起色界初禪定。人間和欲界天上的欲求都降伏了,才能發起色界初禪定。要發起色界初禪定需要降伏各種慾望,包括男女欲和飲食慾等等。如果一個人講究吃穿住用,喜歡色聲香味觸,初禪定就修不成功,對於生活環境太在意了,也不會有禪定。如果心裡真能做到什麼生活環境都無所謂,好壞都行,好的不貪,壞的不逆厭,對於環境都不起心行,才能有禪定。欲求的心念一生起來就沒有定,真做到無所謂才是不起心。平時生活中對於什麼都無所謂不在意,環境的好壞都無所謂,真做到這樣禪定才會發起。如果還講究吃,講究營養,講究色香味,這樣不會有初禪發起,入不了色界定。
在剛剛證果和明心的時候,如果禪定不能發起,不能深入,過了這段時間這個時機,再往後就不容易發起初禪了。應當趁著斷我見這時候有覺明出現,內心有喜悅出現,抓緊修習禪定。如果沒有覺明,定力淺,再往後初禪定就不要想,不容易出現了。尤其是在家人,與日常生活聯繫太密切了,更不容易發起初禪,出家人相對還稍微容易一點,世俗的東西離得遠一些。在家人修習佛法很不容易,生活中到處都有引起自己起心動念的事情發生,不容易修得禪定。
過去的外道出家以後,不要說初禪,證得四禪、四空定的人都有,甚至連禪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定都能證出來。他們到深山中專門修禪定,真能做到對於世間的一切都無所求。可我們現在修個未到地定、欲界定都這麼難,從這點來講,我們現在甚至連外道都不如。
我們現在學佛人的根基,怎麼能跟人家外道比,還瞧不起人家外道。人家外道修四禪八定,從不喊口號說放下放下的,五欲六塵確實都放下了,是實修實證禪定的人;可我們學佛人成天喊口號,卻對世間的東西一輩子都沒能放棄掉一點點。他們修外道法只是前世的業緣不好,比如前世他可能也修禪定,只不過修的是外道法,即沒皈依三寶也沒有受戒,今世才沒有得遇佛正法。所以皈依三寶很重要,今世皈依了三寶,來世還是要皈依於三寶,就不會到外道法中去修行了。學佛不提倡受五戒、不皈依三寶,絕對不行,這樣根基不穩,後世容易流落到外道中。今世如果不修禪定,來世對修證禪定仍是疏遠,還是進不了修定的門檻,佛法就無法證得。所以佛讓我們修什麼法,就要修什麼法,不要自己搞發明創造,佛要我們如何修就要如何修,佛所講的都是聖言量,我們要百分之百的遵從,才能得到佛法上的利益。
賢護菩薩問佛,「自性如何? 作何色相?云何舍離此身, 更受余身? 」這裡說的自性,就是指阿賴耶識、第八識,祂有其自體性,其他的法都沒有自體性,都是祂變現出來的。阿賴耶識的自性如何,是什麼樣的色相,命終阿賴耶識是怎樣棄捨現在的色身,再去受其他色身的?怎樣再去變生其他身體的?賢護菩薩問了眾生輪迴的關鍵問題。這個受是指阿賴耶識要去執持另一個身體,把將死亡的這個身體撇掉,去變現、執持、接受另一個色身。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八集) 2003/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8
※大乘修心發願文《善妙菩提道》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8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9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三十八集) 1999/1/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