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豪中國三十年!

無數外國人感嘆:中國這三十年都幹了什麼

前言:三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半輩子,但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卻是滄海一粟,但這一粟的時間,卻是一個宏大的時代,這是一個巔峰外國人三觀的的時代!

如今的中國與八十年代相比,差距甚大。2012年一個倫敦大報的記者來中國乘坐一次高鐵之後,當即驚呼:中國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家。

2013年過去了,一如早已遠去的八十和九十年代。我總想寫一些東西來紀念這些過往,又想寫一些東西來寄語未來。英雄不問出身,貧賤可以逆襲,不僅國如此,家如此,個人也如此。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就是在逆境中絕望或者自暴自棄,但幸好,在過去的一年裡有那麼一群人開始發出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吶喊,為中國人正名,為自己的命運正名!中國八十年代貧窮令人震驚,所以在打開國門後,人們面對國外的「花花世界」時受到的心裡衝擊是可以想像的。很多人都被外面世界的繁華震撼了,並徹底拜倒在地,喪失了追趕的勇氣。

老外體驗中國高鐵

於是乎,我們小的時候,耳濡目染的都是各種關於外國天堂般美好的事例。比如日本小學生在夏令營中表現十分厲害,一個日本孩子完勝十個中國孩子,比如日本政府如何聰明地購買中國的資源而沉在近海以備後用(純屬瞎編,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而中國政府卻毫無知覺。

再比如美國人的月收入能過萬,水龍頭能出熱水,連電視都是彩色的。

再比如歐洲人的城市裡全是樓房,每家每戶都有抽水馬桶,連私人都買得起小轎車……

在今天看來,當時人們的那種羨慕之情顯得如此可笑,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習慣使用「只有中國才是……,人家外國……」之類的句式,試圖來證明中國或中國人是劣等的。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

只不過如今說這種話的人,大多是受到了老舊文人的影響,而不是他們的親身的體會。當下的中國社會,有一大批在八十年代被巨大的中外差距震碎了脊樑的人,他們如今正值壯年,活躍在傳播和思想界、學術界以及網路輿論界。

儘管中外差距已經不大,甚至在很多方面中國已經超越了太多國家,但他們依然固執地認為中國很差。這種固執通過他們的書籍、影視、博客、微博影響著中國的很多年輕人,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很多生活在2013年的強大中國的年輕人,對中國和外國的認知卻停留在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中國是孱弱的,那時候不但有像英、法、德、日、美等發達國家凌駕在我們的頭上,還有「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在我們身邊耀武揚威,彷彿是個國家或地區就比中國強。

前段時間和一名搞戰略研究的前輩聊天,他說當年中國科研領域裡成績最好、業務最優秀的一批人,都選擇離開中國,因為他們覺得中國沒有希望了。尤其是那些學航天、宇航、飛機製造、現代船舶、發動機等這類學科的高科技人才都選擇了離開這個國家。儘管他們中的大多數去國外後只能在一些小公司打一輩子零工,但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離開中國。因為那時的中國沒有任何平台給他們施展技術才華,而在國外一個月就能賺到幾千元薪水,這幾乎等於當時在國內研究機構干一輩子的工資。

而當初選擇留下來和中國一起成長的人們,有些也並非出於愛國,而是因為他們不是成績最好的那批人,沒有達到讓西方強國收留他們的標準,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留下來,和自己的國家站在一起。但事實證明這些留下來的人反而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而選擇離開的那批人,則默默無聞地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和才華。

隨著這些年中國航母、「天宮」空間實驗室系列、「神舟」飛船、隱形戰機、核聚變、運-20、096型核潛艇、056型驅逐艦、99-A坦克、多核手機晶元、IT硬體、數控設備、精密加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國之重器不斷研製成功,那些創造了它們的人也將名留青史,總有一天,後人會不斷地去書寫他們的故事,因為這追趕過程之艱辛、奮鬥之辛苦、犧牲之巨大,舉世罕見。在我們這代人出生的時候,不要說趕英超美,就連日本和韓國、新加坡似乎都是無法逾越的大山。記得八十年代時,幾乎所有的社會名人都在各種場合宣稱中國的人力成本優勢是沒有意義的,日本的工人效率比中國高得多,一個日本工人能頂200個中國工人。

所以別說中國的經濟總量將來能超過美國,就連超過日本,在他們看來都是永遠不可能。早些年,有人在論壇上發帖說:「以中國的經濟結構優勢,到了2015年,GDP將趕超日本。」結果那個帖子被人追著罵了好幾年。網民都覺得這個人瘋了,認為這個人不是**就是政府僱傭的吹鼓手。「日本怎麼可能戰勝呢?」這是當時是絕大部分人共有的想法。但是還沒等到201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並且以一發不可收拾的勢頭直追美國,據推算最快2018年、最遲2025年,中國就將奪走美國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

中國「神舟」飛船發射

其實說起愛國這回事,一開始我還真的只是天然樂觀,但隨著接觸和認識的人越來越多,的這份樂觀反而有了更多的依據。最初我只是從常識上認為聰明的中國人不可能會在整體上輸給老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以為自己很聰明,可是隨著自己交往的人越來越多,我才知道比我聰明的中國人多了去了。多複雜的事都難不倒中國人當中的優秀人才,比如現在一些網路公司開發個遊戲、做個網站什麼的,設計文案也就幾百頁,像這樣的一些小項目在製作過程中都會出現很多bug,需要技術人員反覆修正。

而在科研領域開發一件新設備的難度比這些高了不止萬倍,且不能出現絲毫的差錯。比如殲-10戰鬥機,僅資料圖就重達三十多噸,上千萬頁,涉及幾十個科技領域,幾百種產業配件,幾千種技術細節,需要幾十萬個硬體和極其複雜的軟體配套系統,並且飛機一旦上天,每一個硬體和軟體都必須正常工作,零bug,否則就可能出現重大事故。

我們中國人,用幾十個人的核心科研團隊,就把這件事辦成了。這還僅僅是一架第三代戰機,更別提殲-20、航母、「神舟」飛船以及「天宮」空間實驗室這些更為複雜的大國重器。據公開資料顯示,這些科技壯舉的研發人員,有一些還是80後。

台北街頭

所以,這些代表了中國頂尖實力的人才,不可能在競爭中輸給外國人。幾十噸圖紙,就算是堆小說,大多數人一輩子也未必讀得完。但他們卻可以用比老外少得多的時間讀透徹,弄明白,造出來,還沒有bug。這就是中國人的才智。以前我總說「總有一天我們中國人會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但即便是我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來得如此迅猛。

曾經耀武揚威的「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早就被一次次的金融風暴打得粉碎。台灣所謂「民主」之後,竟然將全台灣經濟命脈全部交由美國操盤,以至於這個曾經遙遙領先與大陸的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徹底停滯了。如今的台北街頭看起來很像九十年代的成都,那些年曾經讓無數大陸人艷羨的各種現代化樓房,現在看來竟是如此的普通,中國任意一個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和商圈都比台北最繁華的核心地帶要顯得現代和時尚得多。

曾經的「花園國家」新加坡,如今得名「李家坡」。新加坡人三十年來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小,基本上父輩的工資是多少,自己的工資就還是多少。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而當年新加坡僅僅是在市中心種上幾顆椰子樹,安裝了自動噴水龍頭,就被八十年代出國的那批人艷羨地稱呼為「花園國家」。而如今看來,當年那種大呼小叫的艷羨顯得如此可笑。

日韓民眾的真實生活質量隨著韓劇的流行也被大家了解了,更不要提金融危機後大批韓國企業家欠薪跑路的慘狀。在今天的韓國,不僅吃排骨是一種奢侈行為,而且經常因為鬧白菜荒而向中國求援。我們把大白菜出於人道主義以幾塊錢一顆的價格出口給他們,但到了韓國的超市,還是因為搶購飆升到一百多元人民幣一顆,我真的不知道在這種物價下,韓國人所謂的人均收入過萬有啥值得羨慕的。

就連香港,如果不是當初中國政府動用24家央企與國際金融巨頭殊死一搏並取得勝利的話,香港早年創造和積累的財富早就被英美搶劫一空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在看韓國、新加坡和台灣、香港的時候已經不再仰慕了,很多去韓國、新加坡旅遊過的網友都紛紛吐槽說它們的首都還不如中國的二線城市漂亮。很多人都沒想到,「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會在我們這代人的眼鼻子跟前變成「四小蛇」和「四小蟲」。 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了日本,比那篇被幾萬條評論痛罵的預言帖還早了五年。

即便如此,那些執意崇拜外國的人又說:「我們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以上,GDP總量超過了,但人均還很低,所以中國依然不如日本。」這話看似沒錯,其實經不起推敲。

香港安然度過經濟危機

美國的人口也比日本多3倍,而GDP卻只多2。4倍,難道說美國還不如日本? 很多人對這種GDP的超越感到不以為然,但就人類整個歷史而言,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並不多,而每一次它的發生都必然伴隨著一個超級大國的隕落和另一個超級大國的崛起,從無例外。八十年代那批被國外人人都買得起彩色電視機的現實而嚇得軟了腿的老舊文人始終沒能站起來,他們當年一直堅信中國人民不可能達到那種生活水平,所以他們找出了很多論據來證明這一點。比如他們長期堅稱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一旦出現大災大難根本不可能團結,更不可能超越日本那種強大的國民文化。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東海大地震,把他們吹捧起來的日本神話打破了。不僅救災遲緩,而且幾乎找不到志願者,災民長時間得不到救濟,屍體大量倒伏路邊,慘不忍睹。核泄露地點因為遲遲得不到封堵而一再擴大,日本自衛隊一開始就明確拒絕參與核事故救災,傳說中不可戰勝的日本年輕人沒有一個肯站出來解決核災難,最後日本政府不得不弄了一批平均年齡65歲的老人去核泄漏事故現場堵漏送死。

通過此類事件暴露出來的日本的令人感到背心發涼的遲鈍政治體制,以及自私到可悲的普遍國民意識,讓很多崇拜日本的人感到迷惘和陌生。這就是那個曾經被《夏令營里的較量》的作者大肆褒獎的日本超級下一代?這就是那個號稱能隨時夠讓中國人從夢中驚醒的日本自衛隊?這就是傳說中一個日本人能頂兩百個中國人的強大國民文化?

日本核電站爆炸

記得小時候全國都在熱議《夏令營里的較量》一文,從老師到家長無不對文中描繪的日本孩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而我們這一代人也因此在「唉,中國人就是不行,你瞧人家外國人,嘖嘖嘖……」的論調聲中長大,搞得精神很是壓抑。

我們這代人中很一大部分人聽多了以後,自己也開始對著別人說:「唉,中國人就是不行,你瞧人家外國人,嘖嘖嘖……」只有一少部分人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看清真相,並對這種論調錶示出不屑。汶川地震後當中國80後軍人在氣流複雜的群山中空降,駕駛直升飛機或者揮舞著工兵鏟逢山開路遇水填橋地拯救老百姓時,日本的80後自衛隊卻縮在營區不敢也不願出去面對險情。也許日本人在某些產業細節的處理上,還值得中國人借鑒,但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以及整體實力上來說,他早已經不是我們的對手了。一個缺乏責任感的民族,一個充斥著遲鈍官僚主義、不作為的民族,在經濟上的優勢也必然維持不了多久。

以前中國官方常把「美日」並稱為中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上的全方位對手,而現在這個對手只剩下美國了。而且就連美國也敗象初露,雖然這種敗象還很輕微,不太可能讓大多數人相信美國也會倒下,但起碼能讓更多人明白美國並非完美。

這一切,不過就是三十年。

前幾天我和朋友喝茶聊天,他說在八十年代,一個朋友去了加拿大,在冰天雪地里做一份簡簡單單的工作,八十年代的加拿大和八十年代的中國,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那位朋友在加拿大工作很多年後買了輛便宜的汽車,覺得很滿足;直到不久前,闊別多年後第一次回到北京探親,被眼前的現實所震撼。 然後幾乎是毫不猶豫地,那個朋友賣掉了加拿大的房產,選擇了回國生活,然後每天樂得跟開了花兒似的。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曾經那個狂呼「中國應該被殖民三百年,才可能買得起彩電」的人已經淪為一個笑話,而輿論鼓吹了三十多年的「中國即將崩潰」也從未發生,反而連我們的一些二線城市普通工薪階層生活水平也達到了一些發達國家的生活質量。今天仍然記得八十年代的雜誌和報紙是如何吹噓日本的高科技及其精密程度,仍然記得雜誌上總是在說中國人是如何傻、懶、蠢、只會耍小聰明,仍然記得無數國外專家如何信誓旦旦地宣稱中國崩潰迫在眉睫。

仍然記得剛入職場時領導和經理們對我們說:「中國公司永遠不可能和外國公司拼技術,只能做代工。」 但是今天,一切都變了,一大批自信的中國企業早就在國際市場上和外國人拼技術了,並且把外國巨頭打得節節敗退。

中國工人

八十年代中國第一批白領紛紛膜拜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以及思科那樣的外國公司,並信誓旦旦地宣稱它們都是無法戰勝的,而如今這些公司都快倒閉了,在全球市場上將他們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公司。今天還是這批白領,又開始跪拜蘋果那樣的外國公司了,又一次信誓旦旦地宣稱它是無法戰勝的。——有些人跪久了,就習慣了,你扶他站起來,他還站不穩,你一鬆手,他就又跪了下去。沒有了跪拜的對象,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這是一種奴性,也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2012年一個倫敦大報的記者來中國乘坐一次高鐵之後,當即驚呼:「中國是一個神話般的國家。」而最關鍵不是這個英國記者的驚嘆,而是中國老百姓對這些事情的平淡態度。因為這些年中國創造了太多奇蹟,以至於其中任何一個巨大的改變在我們看來都很稀鬆平常、沒什麼了不起。

中國火箭發射

巨大的改變對中國人來說習以為常,只有在國外生活過很久的人才會體會到這種不平常。因為全世界三十多年來幾乎什麼都沒變,只有中國在日新月異。這是一種奇蹟,而我們都是見證者。我問一個從事這方面的科研人員:「這表明中國的高科技領域技術達到什麼樣的水平了?超過日本和歐洲或者俄羅斯了嗎?」他哈哈大笑說:「別開玩笑了,日本、俄羅斯、歐洲算個啥啊?」然後他花了一個多小時給我講解了中國的火箭技術現狀,讓我明白了和外國火箭相比,中國的火箭不僅重量輕得多,發動機效率也要強數倍,更了不起的是中國的太空技術事故率是全球最低的。

我又問他:「那比起美國如何?」

他回答我說美國的高精尖技術還是比我們先進一些,但美國產業空心化很嚴重,發射衛星都得去租俄羅斯的火箭,而且這些年來美國科研機構效率低下,人浮於事,已經十多年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了,NASA未來絕不是中國的對手。——「美國人現在還是領先一步的。」他頓了頓又說,「不過他們終歸是要失敗的,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瞧,我們中國最聰明的那批人已經沒有了自卑病和外國夢。

那麼,你呢?

中國經濟兩年創造一個英國

總體來說,這個世界仍然是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體系,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是白種人說話的體系。

即便是日本人也需要喊出——脫亞入歐的口號,才取得了歐美人的信任。即便現在日本人仍舊把自己看作是亞洲以外的特殊個體!

然而,中國的徹底崛起,意味著中國作為一個新生的黃種人開始挑戰歐美為主導的白種人的體系。

二十一世紀初,中國才算進入了真正的「快車軌道」,這不同於上個世紀,因為上個世紀歐美人同樣發展非常迅速,美國在擊敗蘇聯和擊垮日本經濟之後延續了十年的穩定增長,同時也確立了無可爭辯的軍事霸主地位,中國的發展在上個世紀並沒有特殊的優異表現。

歐洲同樣在上世紀成立了歐盟之後,成就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成果令世界矚目!

中國的表現在歐美看來,在當時並不是那麼的美好。

中國的徹底崛起,意味著中國作為一個新生的黃種人開始挑戰歐美為主導的白種人的體系

2002年的中國貌似GDP只是日本的三分之一,中國只是和義大利爭奪世界第六的GDP,這在歐美看來,基本來說中國絲毫沒有力量挑戰自己的經濟體系。

2002年之前,中國在上世紀末的增長率只有9%以下或者左右,但是2002年之後,中國就像吃了「槍葯」一樣,連續增長率一直在10%以上,甚至最高可以到達14%,這才徹底讓歐美人開始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

連續將近五年的10%增長率,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03年超越義大利,04年徹底甩開義大利,追趕法國和英國,05年超越法國,06年超越英國甚至甩開英法,07年超越德國,08年以人均2030美元的GDP總量居然位列世界第三,從來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用非常低的人均GDP擠進前三甲!

然而這並沒有讓北京滿足因為此時中國的GDP只有日本人的三分之二。

08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歐美次貸危機導致歐美經濟市場低迷,但是中國經濟增長僅僅掉下了1個百分點,僅僅經歷過短期的困擾之後,中國經濟重新用9%的經濟增長率震撼了整個世界,中國成為真真正正的增長發動機!

這真是一個偉大的事情,10年中國用實力告訴了世界,從世界第七成為世界第二,你需要的只是七年的時間。

中國從僅僅為日本經濟的三分之一到超越日本僅僅只用了7年時間。美國想要扼殺中國的機會幾乎不存在。想要扼殺一個世界第七,美國只需要動動嘴就可以了。

中國從僅僅為日本經濟的三分之一到超越日本僅僅只用了7年時間

但是想要扼殺一個世界第二的經濟體,美國傾盡國力需要十年,僅僅只能讓日本乖乖的不要貪圖美國第一的位置!我們知道美國世界第一是在1890年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一直延續到如今。

日本在1970年經濟無可爭辯成為世界第二一直延續到2010年,持續了將近40年的歷史。

德國也是從1970年延續至2008年持續38年,也就是說GDP排名榜上前六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在30多年間,排名只有英法曾經互換過GDP排名,其他國家都沒有變過地位。

中國只用了7年震蕩了整個世界經濟體的前七名的地位!

但是中國從2002年「非典年」之後,中國徹底的改變了GDP排名的戰況,幾乎1.2年超越一個國家的成就突飛猛進,勢不可擋!歐美國家震驚不已!

然而這不是更關鍵的,更關鍵的是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長依然非常強勁,英國人曾經描述過這個現象——如果中國依然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那麼我可以清楚的告訴我最親愛的同胞,中國會兩年多創造一個英國。一年多創造一個韓國!

如果說,08年之前,歐美國家依然在預測中國崩潰論,那麼現在歐美討論的就是中國經濟增長延續至今的奇蹟。雖然不可否認歐美依然不認可中國的民主,但是否定中國經濟成就的聲音越來越少!中國已經成為歐美心中自動關注的對象,無論是美國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眼睛從亞洲的中國身上移開。

這不僅僅體現在數據圖表中,更能體現在中國的外交上和經濟政策上,中國已經不滿足只是一個外交和政策上的被動者。

北京更期望的是一個外交和政策上的主動者,因為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和國外普遍低迷的市場經濟成果,北京毫不猶豫的舉起了自己的經濟大棒讓歐洲被迫修改自己的外交策略和經濟政策來迎合北京方面的意願。這個結果也證明了中國從世界經濟的服從者慢慢轉變為了世界經濟的調整者重要的一員,北京發起了自己對世界經濟政治體系的挑戰。

07年,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從中國帶走上千億元的巨額訂單。第二年,薩科齊對華態度卻出現巨大轉變,先是將西藏問題與出席奧運會開幕式掛鉤,接著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在年底以歐盟輪值國主席和法國總統"雙重身份"在波蘭會見達賴,致使中法關係面臨嚴重困難。

然而就在08年底,中國就做出了反擊,中方推遲2008年底在法國舉行的第1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國此舉,舉世震驚。西方媒體形容,"北京取消中歐峰會,布魯塞爾暈倒"。讓薩科齊和法國顏面盡失。至此之後,薩科齊當時的日子非常不好過,經濟不景,失業率攀升,支持率插水,企圖通過人權、涉藏問題轉移民眾的不滿視線,結果弄巧成拙,反成為媒體口誅筆伐的"法國罪人和歷史上最愚蠢的人"。

薩科齊2012年競選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讓中法關係走下坡,引發民眾不滿是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犯同樣錯誤的不僅僅只有法國一家,2007年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以"私人名義"在總理府會見到訪的達賴,致使中德關係跌入低谷,兩國經貿大受影響,德國執政黨內也因此產生分歧。由於中國財長"日程安排十分忙碌"無法接待,時任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原定於2007年12月訪問北京的計劃被迫取消。

中國會兩年多創造一個英國。一年多創造一個韓國!

英國媒體一語道破:"取消財長訪華是迄今為止北京對默克爾接見達賴的憤怒所產生的最嚴重後果"。中德之間本已緊張的外交關係急劇惡化。北京的態度也使默克爾的執政"大聯盟"內部關係惡化,剛被任命為副總理的外長施泰因邁爾(社民黨)曾公開抨擊總理接見達賴。

文章稱,默克爾在人權和民主問題上對中國的強硬激怒了社民黨,後者認為默克爾背離了前社民黨總理施羅德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在這些問題上的更謹慎的道路。此後,作為總理的默克爾再也沒有會見過達賴。

據披露,英國首相卡梅倫2012年5月高調會見達賴時,就知道會引起中國不滿,但認為沒有什麼了不起。當中國要求卡梅倫不要會見達賴時,唐寧街竟然擺出首相"要見誰就見誰"的強蠻態勢。局勢的發展讓卡梅倫沒有想到,北京將中英關係長期凍結,讓英國商界完全"頂不順、吃不消"。

2013年底,卡梅倫作為首相首次訪華。在此之前,卡梅倫在商界壓力下,多次向北京表露出渴望來訪的信息,希望獲得更多來自中國的商業合同,但卻受到北京的拒絕。外媒認為,這反映出中國對英國的絕對自信;西方對中國資金和技術的渴望;並凸顯英國不顧北京反對會見達賴,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卡梅倫訪華被拒,是倫敦外交的失敗。卡梅倫上任時曾經高調宣布,將著重發展與金磚國家的經濟聯繫,卻受到北京的"冷處理"。因為達賴,唐寧街可謂嘗到了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苦頭。

所以說,最近的澳大利亞藏獨分子衝擊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發生之後,澳大利亞不可避免的要經受一次考驗,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開始低迷和降低,不可忽視,這也是一種對中國政府底氣的試探行為,雖然可能遭受北京方面的經濟壓力。但是澳大利亞和中國方面的經濟一直是中國最關心的一部分,因為中國在世界其他國家大部分都是貿易順差,但是在澳大利亞中國的貿易確是,貿易逆差。

中國已經成為歐美心中自動關注的對象

澳大利亞所以有骨氣和北京硬碰硬一番,所以澳大利亞主張和美國一樣走的更遠!我們不可小看某些政治相關的事情,它們代表了國家的態度和國家真實的國家情況。我們可以用經濟大棒打擊歐洲國家,因為我們是經濟強勁的動力,它們不可缺少必然會放棄自己的一些意願主張。但是從澳大利亞的態度看來,中國經濟引擎已經越來越不被歐美國家認可了!因為美國已經率先走出了經濟的陰霾,不久之後重新成為經濟的引擎,這樣的話,中國經濟大棒就會不靈光。

所以,中國利用了自己的經濟來實現了許多政治上的主張和成果,但是北京並不能讓自己滿意,北京更加需要的是如何應對自己上面的華盛頓。中國的所有經濟成就在美國看來,只能對美國產生一點點的挑戰,因為美國的GDP仍然是中國的兩倍左右。人均GDP仍然是中國的10倍左右。

這種差距不是十年能夠磨平的。北京要挑戰華盛頓僅僅依靠自己的能力,這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也許很多人會反駁我,中國的很多成就都已經直追美國。為什麼不能現在挑戰美國?——原因就是:一個國家最強大的不是已有的成就,而是一個詞,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和美國的科技差距就是二三十年間,所以中國要挑戰美國就得從科技開始!而不應該是我們中國一直強調的數量和性價比考慮!

這就是中國政策的走勢,中國看到美國從經濟陰霾的陰影里走出來,中國經濟的衰弱走勢下,獨自抗爭美國是沒有辦法的。中國習近平主席眼光卓越,今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兩個世界大策略!

這讓許多仍然沒有走出經濟陰霾的國家看到了一絲希望!這也直接避免了獨自面臨美國的經濟打壓。既然你最先走出經濟陰霾,你總不能阻擋其他國家走出經濟陰霾吧!雖然我也掙點錢,但是根本上我也是幫助其他所有歐亞國家走出經濟陰霾的先鋒!所以中國以後與美國的競爭一直再加劇!今年只是一個開始,9月份中美就會徹底決定——是激烈的鬥爭還是和平的分配權利!隨時都有爆發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

來源:


推薦閱讀:

一口氣聽完麥浚龍的「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羅生門」是什麼感覺?
巴鐵殲六五十年,中國萬歲機真刀真槍打出的中巴友誼
「三十年集」編目二種
一個女人十年的婚姻感悟
羅成到底做了什麼折了自己四十年陽壽?

TAG:中國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