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
06-06
闡述法華要義,悟入佛法真理 法華經的地位與價值 ◎永本 法華經的思想特徵之一,是對人間的肯定,更由人間去實踐、完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實踐上是最有價值的。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佛陀所說的經典、教義、是對機說法,皆具有其價值與影響。要勉強論法華經的地位,只有從中國佛教對經典理解方式的教相判釋來談。要評法華經的價值,也許可由其出現的原因及宗教實踐來窺視吧! 一、法華經出現的原因 釋尊入滅後百年頃,一味和合的教團,因弟子的性格不同,對戒律的看法不一,遂分裂成重傳統保守的上座部和思想開放的大眾部。漸漸地,各部派都極端發展整備自己的教學,遂形成二十部派的部派佛教。在此情況下,教理的精緻、深研對出家僧團是有意義的;相反地,釋尊救濟眾生的本懷卻疏遠了;但對在家信眾而言,釋尊的精神是永遠存續於心中的。 因此,在家教團豎立救濟的旗幟,自稱為大乘,貶求自我解脫涅盤、不顧大眾的出家教團為小乘。紀元前一世紀左右,出現了對抗出家教團的初期大乘經典。出家教團予以嚴厲非難「大乘非佛說」,為了對應此說並彈呵敗種的小乘(二乘)而出現的即是《維摩經》。所以,在紀元前一、二世紀左右成立的法華經,內容上可說是融合出家與在家對立的經典。 法華經的前半,對被貶的敗種二乘,佛陀看做根機未熟者,給予善巧方便授記出家教團的二乘能成佛;後半廣說以在家教團為主的菩薩,普遍實踐久遠本佛的救濟活動,且強調受持法華經的功德。 對於出家、在家對立的思想,法華經以統一的立場,開顯「方便即真實」,顯現思想寬容的精神,即保證人人能成佛的人間平等精神,來詮釋佛陀教誨緣起中道,否定四性階級之真意。法華經出現之時代思想意義,可見一般。 二、從教相判釋來看法華經 在印度由於因應時代潮流而次第成立新的經典。但在中國,由於傳來的經典,先後順序不同,有先成立後傳入,有先傳入是後成立的,在見有經典就翻譯的情況下,對於經典思想內容的配列,教相判釋就成為學者的哲學見解之表明了。 有名的南三北七的教相判釋,其結論是以《華嚴經》的真理純一為最初,《涅盤經》的真理永恆性為最終,以《法華經》為兩者之間的橋樑,也即是《法華經》是所有思想的綜合,並且是《涅盤經》接棒之最後經典q。 《華嚴經》是說「真理純一性」,被視為佛陀證悟當下所證的境界,《涅盤經》是「永恆性真理」的聖典,《法華經》是「真理統一性」;對此《華嚴》故說是頓教,涅盤、法華是漸教,其中,以《法華》為萬善同歸教,以《涅盤》為常住教。 但天台大師,卻以《法華經》為最後且最極致,將《涅盤經》視為《法華經》的附屬經典。因為天台智者大師致力於佛教形態的統一及體系的樹立,遂將統一性真理的法華經,安置於最後的極尊位稱之為經王,並創立天台獨有的判教系統。 天台宗以《法華經》為宗骨、《大智度論》為指南、《涅盤經》為扶疏,《大品般若》為觀法,創立天台教學的基礎,誠是智者大師偉大卓見。智者大師依《法華經》而立的教相論,依著如來教化、教育的立場,闡明佛陀引導眾生一代幽玄之教,主張《法華經》是「實」、是「本」、是「妙」,余經是「跡」、是「粗」。更從權、實兩方面剖析,從實開權,由權證實成為天台教觀一致的思想體系。天台大師更體會《法華經》中佛陀的慈悲,涉及過去諸佛所說契經的判釋,提出「根性、化導、師弟」三種教相,是以一切眾生皆成佛為最終理想。「化導始終不始終相」是實現此理想的憑據,「根性融不融相」乃平等攝化為主旨,「師弟遠近不遠近相」是實施進佛世界的方式,也是佛陀實權並施的代表,此三種教相,皆是顯示《法華經》是純圓之經,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之經。由此可知,《法華經》在天台宗之重要地位了。 三、從菩薩思想、實踐來看 法華經 法華經的經題的Pundarika是人間中白蓮華的菩薩,也就是不執不著般若空觀菩薩行的實踐者之意味。依此可得知,法華經是菩薩行的實踐之教。依菩薩思想來看法華經的話,從〈序品第一至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是菩薩意識的確立,從〈法師品第十至安樂行品第十四〉是菩薩行的實踐方法,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至分別功德前半〉,是釋迦久遠菩薩行的意識顯示,從〈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後半至囑累品第廿二〉是久遠菩薩行之修持,從〈藥王菩薩本事品第廿三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廿八〉是菩薩行實踐的實例。 (一)菩薩意識的確立 〈序品〉中東方八國土,有菩薩行的種種,這些相即是法華經菩薩思想的萌芽。〈方便品〉開三顯一的宣言,強調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及八種成佛的記別、萬善成佛的思想,這種擴大新的菩薩意識,也強烈形成菩薩意識的確立。〈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有聲聞的授記及三車火宅喻、長者窮子喻、藥草喻,是聲聞轉換成菩薩的意識勸導,更於〈化城喻品〉託大通智勝如來,肯定聲聞的宿世因緣,即是成佛求證覺的修行。同樣地,〈五百弟子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菩薩意識覺醒的方法。 (二)菩薩的實踐方法 在〈法師品〉說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特別「為一人乃至說一句法華經,當知是人為如來使、如來所遺、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法師之行,重視解說外,有弘經三軌的衣、座、室三軌的行法e。〈見寶塔品〉用象徵方式來表現「能於此娑婆國土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安樂行品〉四安樂行r乃對初發心菩薩細心考慮,在覺悟上必須要注意之困難性。 (三)久遠菩薩意識的確立 有關久成釋尊的行菩薩道,在〈如來壽量品〉長行中,「我本行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是永遠菩薩道的考慮。從本化地涌菩薩的出現,乃菩薩的自覺,即人間人們自覺的問題。釋迦的壽命無量,說久遠實成,可見久遠釋迦不是靜止的佛,是現實中不盡的菩薩行,是永遠生命的脈動。而經中所提的上行菩薩等是表示釋迦菩薩的因行。又佛「每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入無上道,速得成就佛身」之願,更是向久遠持續的菩薩行邁進的菩薩意識希求。 (四)久遠菩薩行之修持 作為久遠菩薩的行法,從〈分別功德品〉後半的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廣為他說、深信觀成等在世四信,至初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滅後五品,是以五種法師為支柱,而為久遠菩薩的行法,是被注目的教示。 (五)菩薩行實踐的實例 從〈藥王本事品〉以下各品菩薩皆具其威德的強調,也以五種法師為解說基礎。〈本事品〉藥王自己犧牲的實踐;〈妙音品〉妙音菩薩理想的現實化;〈普門品〉觀音大悲普門示現;〈陀羅尼品〉藥王、勇施等是法華經的守護者;〈莊嚴主品〉藥王、葯上是身近者的教化,華德是方法的指導者,〈普賢〉是真理的實踐者。以上諸品內容,都在宣說行五種法師者之種種功德t。 法華經的菩薩道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強調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只要發起菩薩誓願,是其最究竟理想的解脫道。在佛陀無邊的誓願上,與眾生共同建設凈土,尤其不染污泥的蓮華,如同菩薩行者,於煩惱中不為所染,在娑婆中完成其凈土的理想一般。《妙法蓮華經》真是菩薩模範的聖典。 四、法華經的人間性格 構成人間的因素,不外乎凡夫、眾生、煩惱、五欲等相;佛教教團組成的成員,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出家僧眾與在家凈信男女。法華經中佛陀說法、度化的對象,也依以上所說,予以教化。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法師品第十) 又文殊師利…有受持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安樂行品第十四) 對於世間凡庸之人,佛陀也不捨棄,方便度脫。 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巔倒,實在而言滅。(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對於在人間希求解脫的僧眾,古來皆稱為二乘根性的聲聞、緣覺,亦是人間類型的共通特質。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知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 速出三界,見求涅盤,是名聲聞乘(譬喻品第三)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在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弗乘(譬喻品第三) 而法華經的目的是要一切眾生,在現實的娑婆世界,即能轉煩惱為菩提,實現人間凈土的理想;而能發此心志向佛道的人,即稱為菩薩。依經文記述: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譬喻品第三) 人間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救濟眾生亦是佛出世的理由,〈方便品第二〉: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得清凈出現於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由此可信解,要達到佛的境地理想是修行在人間的菩薩才有希望。而這些人間的菩薩是「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的風範。 又法華經的菩薩,可分為他方來的跡化菩薩及本地的本化菩薩。跡化的菩薩是跡佛來教化菩薩之意,即是歷史上受尊敬的釋尊,以此為媒介顯出〈壽量品〉中久遠實成的本佛。 爾時他化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立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此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此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經文所示的本化菩薩是與歷史上具色身的釋尊是相通的,此乃在人間修行的本化菩薩也。佛陀欲令法久住娑婆世界弘法的誓願,而制止他方菩薩的好意。久遠本佛的士有上行、無邊行、凈行、安立行等為代表的地涌菩薩。而本化的地涌菩薩之上首「上行」,即表示釋尊的因行,地涌菩薩們正是求正覺修行的釋迦菩薩的普遍化。 所以,本化的地涌菩薩出現,是希望在人間要發心志趣佛道的菩薩們自覺的表徵。〈如來神力品〉佛對於在娑婆世界的地涌菩薩,以五種法師付囑,以傳承佛的正法。佛陀重視人間修行完成佛道的重要性,以地涌菩薩作為一切菩薩法之付託,法華經的人間性格是極其明顯的。 結 語 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是大乘佛教的究極目標,經中所言的修行道,也是強調一切眾生能成佛之道。大乘經典之一的法華經,眾生能成佛之道是其中心思想。佛滅後,法華經的唱導,即是對法華經的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作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菩薩之行。法華經更以對眾生的寬容、救濟情懷,顯現佛陀的大慈悲來豎立其菩薩道實踐的地位;本化的地涌菩薩,在現實活動中,是實踐法華經在社會布教的使命。《法華經》不盡的菩薩行,是絕對的菩薩行,是法身慧命的成長與存續。《法華游意》言:問佛何故說妙法華經?佛答:﹁欲為菩薩說諸菩薩行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法華經》第六卷 大意導讀
※噶瑪宗珠心得分享-《法華經》第十講(二)續談行禪
※法華經傳記卷第二
※法華經演義卷十九
※第三章《法華經》正文的要義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