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安頓好》
價值觀 1 價值觀的力量不可小看。說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個價值觀。對於個人來說,價值觀決定了人生的境界。對於國家來說,價值觀決定了文明的程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利益的衝突只導致暫時的爭鬥,價值觀的相悖才造成長久的鴻溝。所以,在價值觀的問題上,一個人必須認真思考,自己做主。 真正可驚異的是,我們時代的價值觀竟然變得如此單一,大家說著做著的都是一個字:錢!錢!錢! 2 哲學就是價值觀。柏拉圖哲學的核心範疇是「善」(「好」),他筆下的蘇格拉底總是在討論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好」有兩個層次:一是快樂,即幸福;二是正當,即道德。二者構成了價值觀的兩大主題。在中國哲學中,道家側重討論前者,儒家側重討論後者。 我的價值思考的出發點是: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幸福和道德都要據此衡量。我得出的結論是: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於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 3 一個人擁有自己明確的、堅定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基本要求。當然,這需要閱歷和思考,並且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然而,你終究會發現,價值觀完全不是抽象的東西,當你從自己所追求和珍惜的價值中獲得巨大的幸福感之時,你就知道你是對的,因而不會覺得堅持是難事。 4 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護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 平凡生活體現了生命的自然品質,內在生活體現了生命的精神品質,把這兩種生活過好,生命的整體品質就是好的。換句話說,人的使命就是盡好老天賦予的兩個主要職責,好好做自然之子,好好做萬物之靈。 5 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生命的快樂,例如健康、親情、與自然的交融,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快樂。另一是精神的快樂,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樂,這是人的高級屬性得到滿足的快樂。 物慾是社會刺激出來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其滿足誠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與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
平凡生活1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類生活的基本內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戰爭、政治、文化、財富、歷險、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按照對人類平凡生活的功過確定其價值。即使在偉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動我們的也不是豐功偉績,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顯露了真實人性的時刻,這樣的時刻恰恰是人人都擁有的。遺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們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東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2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麼,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3人來到世上,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原本是單純的,可是,人卻活得越來越複雜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在活,而是作為慾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這些社會堆積物遮蔽了生命,我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之耗費一生的精力,不去聽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4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積物:語詞、概念、意見、評價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會的堆積物:財富、權力、地位、名聲等。天長日久,堆積物取代本體,組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虛假的世界。5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人類必須在自然的懷抱中生息,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春華秋實、生兒育女永遠是生命的基本內核。你從喧鬧的職場里出來,走在街上,看天際的雲和樹影,回到家裡,坐下來和妻子兒女一起吃晚飯,這時候你重新成為一個生命。6生命所需要的,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營養、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驕傲的人啊,拋開你的虛榮心和野心吧,你就會知道,這些最簡單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7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礎和核心。個人建功創業,致富獵名,倘若結果不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價值?人類齊家治國,爭霸稱雄,倘若結果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究竟有何價值?8我們的先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節奏與自然一致,日子過得忙碌而安靜。現代人卻忙碌得何其不安靜,充滿了慾望、焦慮、爭鬥、煩惱。在今天,相當一部分人的忙碌是由兩件事組成的——弄錢和花錢,而這兩件事又製造出了一系列熱鬧,無非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當一顆心在低劣的熱鬧中變得渾濁之後,它就既沒有能力享受安靜,也沒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歡了。9從生命的觀點看,現代人的生活有兩個弊病。一方面,文明為我們創造了越來越優裕的物質條件,遠超出維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複雜,離生命在自然界的本來狀態越來越遠。另一方面,優裕的物質條件也使我們容易沉湎於安逸,喪失面對巨大危險的勇氣和堅強,在精神上變得平庸。我們的生命遠離兩個方向上的極限狀態,向下沒有承受匱乏的忍耐力,向上沒有挑戰危險的爆發力,躲在舒適安全的中間地帶,其感覺日趨麻木。10我對幸福的看法日趨樸實了。在我看來,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靠這養活自己,同時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使他們也感到快樂,即可稱幸福。11人世間真實的幸福原是極簡單的。人們輕慢和拒絕神的禮物,偏要到別處去尋找幸福,結果生活越來越複雜,也越來越不幸。12如果人人——或者多數人——都能保持生命的單純,彼此也以單純的生命相待,這會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社會。
內在生活1人生的道路分內外兩個方面。外在方面是一個人的外部經歷,它是有形的,可以簡化為一張履歷表,標示出了曾經的職業、地位、榮譽等。內在方面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它是無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體驗、理想的追求,這些都是履歷表反映不了的。我的看法是,儘管如此,內在方面比外在方面重要得多,它是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的本質部分。我還認為,外在方面往往由命運、時代、環境、機遇決定,自己沒有多少選擇的主動權,在儘力而為之後,不妨順其自然,而應該把主要精力投注於自己可以支配的內在方面。2人應該在自己身上擁有快樂的源泉,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開掘和充實它。這就是你的心靈。心靈的快樂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靈足夠豐富,即使身處最單調的環境,你仍能自得其樂。如果你的心靈足夠高貴,即使遭遇最悲慘的災難,你仍能自強不息。這是一筆任何外力都奪不走的財富,是孟子所說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3世上有一樣東西,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於你,那就是你的經歷。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這些遭遇產生的悲歡、感受和思考,這一切僅僅屬於你,不可能轉讓給任何別人,哪怕是你最親近的人。這是你最珍貴的財富,而只要你珍惜,也會是你最可靠的財富,無人能夠奪走。相反,如果你不珍惜,就會隨歲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正因為此,我一直主張人人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相比之下,金錢是最不可靠的財富。金錢毫無忠誠可言,它們沒有個性,永遠是那副模樣,今天在你這裡,明天會在別人那裡,後天又可能回到你這裡。可是,人們熱衷於積聚金錢,卻輕易揮霍掉僅僅屬於自己的經歷,這是怎樣的本末倒置啊。4物質的財寶,丟失了可以掙回,掙不回也沒有什麼,它們是這樣毫無個性,和你本來就沒有必然的關係,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存放罷了。可是,你的生命中的珍寶是僅僅屬於你的,它們只能存放在你的心靈中和記憶中,如果這裡沒有,別的任何地方也不會有,你一旦把它們丟失,就永遠找不回來了。5茫茫人海里,你遇見了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這決定了你在人世間的命運。你的愛和恨,喜和悲,順遂和挫折,這一切都是因為相遇。但是,請記住,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動的,你始終可以擁有一種態度。相遇組成了你的外部經歷,對相遇的態度組成了你的內心經歷。還請記住,除了現實中的相遇之外,還有一種超越時空的相遇,即在閱讀和思考中與偉大靈魂的相遇。這種相遇使你得以擺脫塵世命運的束縛,生活在一個更廣闊、更崇高的世界裡。6上天的賜予本來是公平的,每個人天性中都蘊涵著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理應覺醒,它的滿足理應越來越成為主要的目標。那些永遠折騰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從來不諳思考、閱讀、獨處、藝術欣賞、精神創造等心靈快樂的人,他們是怎樣辜負了上天的賜予啊,不管他們多麼有錢,他們是度過了怎樣貧窮的一生啊。7為了抵禦世間的誘惑,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慾望,而是喚醒、發展和滿足高級慾望。我所說的高級慾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於更高的快樂,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最好的東西你既然已經得到,你對那些次好的東西也就不會特別在乎了。8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賴於物質的東西,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所謂不依賴,在生存有保障的前提下,是一種精神境界。窮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生存受制於物質。那些沒有精神目標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全部心靈都受制於物質。自由是精神生活的範疇,物質只是自由的必要條件,永遠不是充分條件,永遠不可能直接帶來自由。無論個人,還是人類,如果謀求物質不是為了擺脫其束縛而獲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麼萬物之靈呢?9一個專註於精神生活的人,物質上的需求自然是十分簡單的。因為他有重要得多的事情要做,沒有工夫關心物質方面的區區小事;他沉醉於精神王國的偉大享受,物質享受不再成為誘惑。10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精神需求相對於物質需求所佔比例越大,他就離神越近。11智者的特點是,一方面,很少的物質就能使他滿足,另一方面,再多的物質也不能使他滿足。原因只在於,他的心思不在這裡,真正能使他滿足的是精神事物。12一個人越是珍視心靈生活,他就越容易發現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夠以從容的心態面對。相反,對於沒有內在生活的人來說,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難免要生怕錯過了什麼似的急切追趕了。13生活是廣義的,內心經歷、感情、體驗也是生活,讀書也是寫作的生活源泉。14心靈也是一種現實,甚至是唯一真實的現實,這個觀點可以在佛教對心的論述中找到根據。
平常心 1.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毀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志向,處世和做人,那就在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於努力的結果是什麼,也順其自然吧。 2.我們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決於許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們盡了力,結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們也應該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不肯妥協,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痴愚,是對人生的無知。 3.人過中年,就應該基本戒除功利心、貪心、野心,給善心、閑心、平常心讓出地盤,它們都源自一種看破紅塵名利、回歸生命本質的覺悟。如果沒有這個覺悟會怎樣呢?據說老年人容易變得冷漠、貪婪、自負,這也許就是答案吧。 4.在青年時期,人有虛榮心和野心是很正常的。成熟的標誌是自我認識,認清了自己的天賦方向,於是外在的虛榮心和野心被內在的目標取代。 5.人在年輕時會給自己規定許多目標,安排許多任務,入世是基本的傾向。中年以後,就應該多少有一點出世的心態了。所謂出世,並非純然消極,而是與世間的事務和功利拉開一個距離,活得洒脫一些。 6.野心倘若肯下降為平常心,同時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7.在現代社會裡生活,忙也許是常態。但是,常態之常,指的是經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態禁錮,把經常誤認做正常,心就會在忙中沉淪和迷失。警覺到常態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從容,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幸福。 8.對於忙,我始終有一種警惕。我確立了兩個界限,第一要忙得痛快,只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麼喜歡的事也不讓自己忙昏了頭。其實,正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更應該從容,心靈是清明而活潑的,才會把事情做好,也才能享受做事的快樂。 9.從容中有一種神性。沒有從容的心境,我們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勞作,不復有創造;一切知識的追求就只是學術,不復有智慧;一切成績就只是功利,不復有心靈的滿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動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務,不復有真正的信仰。沒有從容的心境,無論建立起多麼輝煌的物質文明,我們過的仍是野蠻的生活。 10.生而為人,忙於人類的事務本無可非議,重要的是保持心的從容。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歸根到底是無知的,別的人卻把人的一知半解當成了全知。心中有完美,同時又把不完美作為人的命運承受下來,這就是哲人。
爭什麼 1.人世間的爭奪,往往集中在物質財富的追求上。物質的東西,多一些自然好,少一些也沒什麼,能保證基本生存就行。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人與人之間不存在衝突,一個人的富有絕不會導致另一個人的貧困。由此可見,人世間的東西,有一半是不值得爭的,另一半是不需要爭的。所以,爭什麼! 2.一樣東西,如果你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佔據了你的全部心思。一個人一心爭利益,或者一心創事業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的勸告是,最後無論你是否如願以償,都要及時從中跳出來,如實地看清它在整個世界中的真實位置,亦即它在無限時空中的微不足道。這樣,你得到了不會忘乎所以,沒有得到也不會痛不欲生。 3.那人對你做了一件不義的事,你為此痛苦了,這完全可以理解,但請適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義的人,這是你無法改變的,為你不能支配的別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還想一想,不義的人一定會做不義的事,只是這一件不義的事碰巧落在你頭上罷了。你這樣想,就會超越個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當做藉以認識人性和社會的材料,在與不義作鬥爭時你的心境也會光明磊落得多。 4.用終極的眼光看,人世間的一切紛爭都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當然,在現實中,紛爭的解決不會這麼簡單。但是,倘若沒有這樣一種終極眼光,人類就會迷失方向,任何解決方式只能是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5.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在一定意義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輕沉浮榮枯,才能不計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說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麼,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為什麼會墮落?往往是因為陷在塵世一個狹窄的角落裡,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擋近在眼前的誘惑。相反,一個人倘若經常跳出來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價值的主次,就不太會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價值絆倒了。 6.所謂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執著和超脫之間求得一個平衡。有超脫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離,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麼東西真正有價值。 7.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邊的什物,手上的事務,很容易獲得一種支配我們的力量,奪走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經常跳出來想一想,審視它們是否真正必要。 8.因為世態險惡,人心叵測,於是遠離名利場,這個境界仍比較低。真正的超脫,來自徹悟人生的大智慧,或凈化靈魂的大信仰。
最合宜的位置 1.我相信,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於他最合宜的位置,這個位置彷彿是在他降生時就給他準備了的,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我還相信,這個位置既然僅僅對於他是最合宜的,別人就無法與他競爭,如果他不認領,這個位置就只是浪費掉了,而並不是被別人佔據了。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念,則是因為我相信,每一個人的稟賦都是獨特的,由此決定了能使其稟賦和價值得到最佳實現的那個位置也必然是獨特的。 然而,一個人要找到這個對於他最合宜的位置,卻又不容易。環境的限制,命運的捉弄,都可能阻礙他走向這個位置。即使客觀上不存在重大困難,由於心智的糊塗和慾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遠離這個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騰。 2.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在商場里,有的人總是朝人多的地方擠,去搶購大家都在買的東西,結果買了許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還為沒有買到另外許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的人,就生活在同樣可悲的境況中。 3.怎樣確定一個職業是否適合自己?我認為應該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有強烈的興趣,甚至到了不給錢也一定要乾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義感,確信自己的生命價值藉此得到了實現;第三,能夠靠它養活自己。 4.最好的職業是有業無職,就是有事業,而無職務、職位、職稱、職責之束縛,能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藝術家、作家、學者,當然,前提是他們真正熱愛藝術、文學和學術。否則,職位、職務、職稱俱全而唯獨無事業的所謂學者、作家、藝術家,今天有的是。 5.你做一項工作,只是為了謀生,對它並不喜歡,這項工作就只是你的職業。你做一項工作,只是因為喜歡,並不在乎它能否帶來利益,這項工作就是你的事業。最理想的情形是,事業和職業一致,做喜歡的事並能以之謀生。其次好的是,二者分離,業餘做喜歡的事。最糟糕的是,根本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6.看一件事情是不是你的事業,有兩個標準。一是真興趣,你對它真正喜歡,做事情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愉快,因而不再在乎外在的報酬和結果。這說明這個事情是真正適合於你的天賦的,你的最好的能力在其中得到了運用和發展。二是意義感,通過做這個事情,你感到你的生命意義、人生價值得到了實現。 現在很多人的問題就在這裡,他們沒有這樣的一件事情,於是只好把外在的東西作為標準,什麼事情掙錢多、顯得風光,社會上大家在爭什麼,他也朝那裡擠。在沒頭腦的激烈競爭中,輸了當然不痛快,但什麼叫贏了?總是比上不足,所以心態總是不平衡。
謀財害命別解1惡人的謀財害命,是謀人之財,害人之命,這終究屬於少數。今日多的是另一種謀財害命——謀人世的錢財,害自己的性命。其中又有程度的不同。最顯著者是謀不義之財,因此埋下禍種,事未發則在恐懼中度日,事發則坐牢乃至真的搭上了性命。但是,這仍然屬於少數。最多的情形是,在無止境的物質追求中,犧牲了生命純真的享受,敗壞了生命純真的品質。這一種謀財害命,因為它的普遍性和隱蔽性,正是我們最應該警覺的。2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國有財神爺,在信仰問題上,我想像不出還會有什麼比這具有更大的諷刺了。神是最高價值的象徵,把金錢供為神,意味著一切神聖價值都可以遭到褻瀆。事實上,今天許多人拜佛,拜的也是金錢,佛成了財神爺的替身。個人為財富損害生命,政府為財政破壞自然,都是拜金主義導致的價值顛倒。3要熱愛生命,不要熱愛金錢,沉湎於金錢正說明對生命本身毫無感覺。4貧窮剝奪人的自由,迫使人為金錢而工作,因為錢意味著生存。金錢的最大好處是使人擺脫貧窮的逼迫,在金錢面前獲得自由。也就是說,不必為金錢而工作了,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了。可是,倘若一個人只喜歡錢,有了錢仍然只為金錢而工作,怎麼樣呢?他更不自由了,在金錢面前他永無解放之日了。5物質帶來的快樂終歸是有限的,只有精神的快樂才可能是無限的。遺憾的是,現在人們都在拚命追求有限的快樂,甘願捨棄無限的快樂,結果普遍活得不快樂。6財富既可促進幸福,也可導致災禍,取決於人的精神素質。金錢是對人的精神素質的一個考驗。擁有的財富越多,考驗就越嚴峻。大財富要求大智慧,素質差者往往被大財富所毀。
7看一個人素質的優劣,我們可以看他:獲取財富的手段是否正當,能否對不義之財不動心;對已得之財能否保持超脫的心情,看做身外之物;富裕之後是否仍樂於過相對簡樸的生活。8錢是好東西,但不是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東西是生命的單純、心靈的豐富和人格的高貴。為了錢而毀壞最好的東西,是十足的愚昧。9錢夠花了以後,給生活帶來的意義便十分有限,接下來能否提高生活質量,就要看你的精神實力了。10物質上的貧民,錢越少,越受金錢的奴役。精神上的貧民,錢越多,越受金錢的奴役。11在做事的時候,把興趣放在第一位,而把錢只當做副產品,這是面對金錢的一種最愜意的自由。當然,前提是錢已經夠花了。不過,如果你把錢夠花的標準定得低一點,你就可以早一點獲得這個自由。
困惑和覺悟 1.人的精神生活正是在這兩個方向上展開的:情感生活指向人,其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繫,使我們在塵世紮下根來;沉思生活或信仰生活指向宇宙,其實質是人與宇宙之間的精神聯繫,使我們有了超越的追求。 2.常常有青年問我:一個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問題,豈不活得快樂一些?其實,不是因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這類問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稟賦決定的。那種已經在想這類問題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認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實在是身不由己,欲罷不能。相反,另有一種人,哪怕你給他上一整套人生哲學課,他也未必會真正去想。 3.喜歡想人生問題的人,所謂喜歡想,並不是刻意去想,而是問題自己找上來,躲也躲不掉。想這類問題當然會痛苦,但痛苦在先,你不去思考,痛苦仍然在,成為隱痛。既然如此,你不如去面對它,看一看那些最智慧的人是怎麼想這類問題的,這可以開闊你的思路,把痛苦變成人生的積極力量。 4.從學術上看,哲學研究似乎是發展了,越來越深入、細緻,但你不能說現在的哲學就比古希臘高明,根本問題仍是一樣地沒有解決。這是人生內在的困境,只要人在,困境就在,哲學就始終要去思考。人是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來,於是就產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然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不知道。 5.智慧是逼出來的,知道困境不可改變,只好坦然接受,這就叫智慧。 6.一般人活在世上,對於未來會有種種期望和計劃,並且為之忙碌。可是,倘若一個人意識到死亡近在咫尺,他就會明白,期待中的未來也許並不存在,唯一可把握的是當下。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可能突然遭遇沒有明天的一天,可是世人往往為不可靠的明天復明天付出全部心力,卻把今天都當做手段犧牲掉了。 7.人生無常,死亡隨時可能來臨,這個道理似乎盡人皆知。但是,對於多數人來說,這只是抽象的道理,而在一個突然被死神選中的人身上,它卻呈現出了殘酷的具體性。同是與死神不期而遇又僥倖地逃脫,情況也很不相同,這種非常經歷能否成為覺悟的契機,取決於心性的品質。 8.生命大於肉身,死亡揭示了肉身的有限,卻啟示了生命的無限。生命的內在疆域無比寬闊,只要你能進入其中,每一個當下即是永恆。 9.光陰似箭,人生易老,實在是最無奈的事,引發了多少悲嘆。裝糊塗,只推「不知道」,當然不是好辦法,事實上也難做到。不過,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裝糊塗,而是真糊塗,活在眼前,被具體的生活所吸引,忘記了歲月的流逝和死亡的來臨。這是生命本身的魔力。 10.斯多噶派大談死的不可怕,是否正因為怕死,所以要努力勸說自己呢?例如奧勒留,他幾乎天天都在想死的問題。
人生的境遇 1.假如死於那次車禍的人是我,會怎麼樣呢?怎麼樣也不會的!不錯,我就沒有後來的一切了,但沒有了就沒有了,對這個世界不會有任何影響,一個沒有我的世界和以前不會有任何區別。當然,親人啊,僅僅是親人們的生活軌道被徹底打亂了。說到底,和你命運真正休戚相關的唯有你的親人。 2.路上迎面遇見一個女子,你怦然心動,她走過去了,你隨即就忘記了她,也忘記了你剛才的怦然心動。有一回,也在這樣的邂逅之後,你開始思索怦然心動的原因。 當然,女子都比較可愛,但能看出不同的性格,或活潑,或端莊,或陽光,或憂鬱,如此等等。在你怦然心動的那個瞬間,你是感覺到了你和她之間的一種可能性,那肯定不只是肌膚之親,而是一種完整的生活。茫茫天地間的你和她,是完全可能結成伴侶、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的,而因為她的這一種性格,你就會和她擁有這一種生活了。 在你怦然心動的那個瞬間,你的另一個自我,那個不受你的實際生活束縛的自我,那個哲學的、文學的自我,經歷了另一個人生。 3.每到舊年離去,新年到來,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惆悵。我對守歲的理解與許多人不同。許多人的守歲,是大家聚在一起,往往還是聚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等著那一記鐘聲,猶如一聲令下,大家一齊歡呼、擁抱、祝福。這是什麼守歲啊!世上哪有眾人共有的「歲」啊!那離去的一年,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它都是獨特的,是他的生命的一個不可重複的片段,銘刻著他的特殊的悲歡和經歷,而它卻永遠地消逝了。 守歲是一種訣別,必須獨自面對,一個人怎麼能把自己生命中如此珍貴的片段和眾人的片段混在一起,讓它不明不白地消逝,因而真正消逝得無影無蹤呢? 4.生命需要歡樂,平凡的日常生活需要用節日調劑,熱鬧無可非議。可是,倘若人們平時的日子就過得十分熱鬧,過節又當如何?不過是把平時那種低劣的熱鬧放大,從而使之變得更加低劣罷了。 5.過年是一個機會,它提醒我們,歲月易逝,生命有限,這歲月不是籠統的歲月,而正是你的歲月,這生命不是抽象的生命,而正是你的生命。你也許有點兒傷感,但有點兒傷感沒什麼不好。你必須心疼你的生命,才會好生照料它,必須憐惜你的昨天,才會珍惜你的明天。在平時的匆忙中,我們的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往往遭到了忽視和冷落,甚至可能迷失了,那麼,現在讓我們把它找回來,讓我們親近它,愛護它,帶著它重新上路,從此不再把它丟失。 6.離別的苦,仔細分析起來,包含三層意思:其一,人生聚散不定,一別之後,不知何時再聚,也可能再聚無日,一別竟成永訣;其二,命運莫測,別後不免為對方擔心,有了無窮的牽掛;其三,生命短暫,青春相別,再見時也許皆已白頭,彼此如同一面鏡子,瞬間照出了歲月的無情。總之,人生之所以最苦別離,正因為離別最使人感受到了人生無常。
小愛和大愛 1.人與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愛情,一對男女原本素不相識,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這是相遇。親情,一個生命投胎到一個人家,把一對男女認作父母,這是相遇。友情,兩個獨立靈魂之間的共鳴和相知,這是相遇。相遇是一種緣。愛情,親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麼偶然,又多麼珍貴。 2.我曾經無數次地想,在無限時空的一個短暫時間和一個狹小空間,我們一家三口——準確地說,我們這三個靈魂——極其偶然地相遇,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家,相濡以沫,彼此相愛。我無比地愛這個家,愛我的妻子和孩子。可是,和我相遇的完全可能是別的靈魂,我完全可能和別的女人結婚,有別的孩子。那麼,在那種情況下,我就會不愛我的家,不愛我的妻子和孩子了嗎?當然不是,我仍然會愛。這難道不是說明,這一個實現了的具體的小愛只是無數個可能的小愛的一個代表,進一步說,只是普遍的生命之愛和靈魂之愛的一個代表?我正是首先通過愛我的親人來愛一切生命和靈魂的。人間若有大愛,就只能首先以小愛的形式存在,只能從小愛中發端和升華。 3.以大愛之心珍惜人生中一切美好的相遇,珍惜已經得到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每一個小愛中實現大愛的境界。 4.茫茫宇宙中,兩個生命相遇和結合,然後又有新的生命來投胎,若干生命相伴了漫長歲月,在茫茫宇宙中卻只是一瞬間。此中的緣和情,喜和悲,真令人不勝欷歔。 5.多麼純粹和熱烈的愛,只要是人間的真實的愛,就必然具有人間性,沾染了人間的煙火味。不但親子之愛,而且一切人間之愛,包括戀人的情愛,佳侶的恩愛,人間性都是必有的性質。如果羅密歐與朱麗葉真能喜結良緣,日久相伴,兩人一定也會發生或大或小的摩擦。我們都生活在現象之中,都只能通過現象來體悟本質,沒有人直接生活在愛的本質之中。如果有誰把自己的生活當**的本質展示給人們看,不用說,那肯定是在作秀,而且做得很不高明。 6.熱戀中的人都活在當下,當下即是永恆。盡情地享受這個當下吧,衷心地謳歌這個永恆吧,可是,請記住,沒有人能夠永遠生活在愛的本質之中,我們都生活在現象之中,都只能通過現象來領悟本質。 可恨又可愛的現象世界啊,給我們快樂和苦惱,給我們昨天和明天,還給了我們不確定性。 7.我所相信的純粹的愛情,第一,純粹中必包含不純粹,第二,它又應該被不純粹的整體性人間情懷所包含。天空和大地理應渾然一體,廣義地說,這天空是一生的靈魂追求,這大地是一生的塵世經歷,而不限於兩個人的情和家。 8.心有大愛的人,不會因為當下一個無論多麼熱烈的愛情而否認曾經的人間情感對於自己生命的珍貴价值。
兩性之間1.戀愛是短暫的,與每一個女人的肌膚之親是短暫的,然而,女性是永恆的。這永恆的女性化身為青春少女,引我們迷戀可愛的人生,化身為妻子,引我們執著平凡的人生,又化身為母親,引我們包容苦難的人生。在這永恆的女性引導下,人類世代延續,生生不息,不斷唱響生命的凱歌。 2.作為一個通曉人性的智者,蒙田曾經設想,男女之間最美滿的結合方式不是婚姻,而是一種肉體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誼。倘若有人問:這種肉體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誼究竟是什麼東西——是愛情,准愛情,抑或仍是友誼?我來替蒙田回答吧:智者不在乎定義。 3.熱戀者渴望身心完全合一。不可能,於是承認距離,在這距離中身心互相吸引、欣賞、尊重,熱戀變成持久的愛情,其實質正是「肉體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誼」。 4.浪漫的戀情是一種非常規的美好體驗,如果試圖把它變成常規,就不再美好,甚至有害。這種情況與醉酒、吸毒、白日夢相類似。 5.被延宕的約會,相思更濃。受阻撓的交歡,情慾更烈。不過,萬事都有個限度。延宕太久,相思會淡漠。阻撓太甚,情慾會熄滅。 6.春天裡的少女是一個謎。少女心裡的春天也是一個謎。詩人以猜謎為樂,卻不泄露謎底。其實,在詩人和上帝心中,謎底截然不同。 7.在男女之間,凡親密的友誼都難免包含性吸引的因素,但未必是性關係,更多是一種內心感受。交異性朋友與交同性朋友,倘若兩者的內心感受是一樣的,這個人一定出了毛病。 8.問:你最喜歡異性身上的什麼特點?答:溫柔,聰慧,善解人意。單純一點,不要太功利,女人一功利就特別俗。當然,我擺脫不了男人的偏見,還喜歡女人漂亮。 9.我最厭惡的缺點,在男人身上是懦弱和吝嗇,在女人身上是蠻橫和粗俗。 10.談及現代社會中男人和女人所承受的壓力,我的想法是:凡是來自自然分工的壓力,例如男人奮鬥,女人生育,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承受的。女權主義企圖打破自然分工,要女人建立功名,否則譏為思想保守,要男人操心家務,否則斥為性別歧視,不僅沒有減少原來的壓力,反而增加了新的壓力。 11.我一向認為,只要相愛,無論結不結婚都是好的。我不認為婚姻能夠保證愛情的穩固,但我也不認為婚姻會導致愛情的死亡。一個愛情的生命取決於它自身的質量和活力,事實上與婚姻無關。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絕婚姻的形式了。 12.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稱心的旅伴,其次是沒有旅伴,最壞是有一個不稱心的旅伴。婚姻同樣如此。夫妻恩愛,攜手走人生之旅,當然是幸運的。如果做不到,獨身前行,雖然孤單,卻也清靜,不算什麼大不幸。最不幸的是兩人明明彼此厭煩,偏要朝夕相處,把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維持到底。
父母怎樣愛孩子 1.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現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點有三: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遊戲、閑談、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儘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2.我肯定不是什麼教子專家,只不過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而已。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在今天,做到這兩點的關鍵是抵禦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給孩子提供一個得以儘可能健康生長的小環境。 3.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做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且,在孩子很幼小時就應該這樣,我們無法划出一個界限,說一個人的人格是從幾歲開始形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伴隨著心智的覺醒早就開始了,在一兩歲時已露端倪。 4.任何一個孩子都決不會因為被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一定會變得越好。當然,我說的「愛」似乎需要做界定,比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正確的方法之類。但是,不管怎麼界定,基本的內涵不容懷疑,就是一種傾注全部感情的關心、愛護、鼓勵、欣賞、理解和尊重。只要是這樣,就怎麼愛也不過分,怎麼愛也不會把孩子寵壞。 5.沒有孩子的時候,生活多麼艱苦,都可以忍。有了孩子,就不一樣了,做父母的總想為孩子爭取好一些的生活條件。一個人無論怎麼清高,在這一點上都不能免俗,我認為也是最可理解的。 6.中國人總是教育孩子做「乖孩子」,稱讚孩子時也多用這個「乖」字。「乖」有兩個含義,其一是乖順,就是溫良、聽話,其二是乖巧,就是伶俐、機敏,把這兩個含義統一起來就比較全面了。不過,這兩個含義也可以從壞的方面理解,比如乖順是循規蹈矩,乖巧是察言觀色,二者的結合就更令人討厭了。 仔細分析起來,孩子真正可愛的和值得鼓勵的「乖」,其實包含了三個因素。一是通情,就是善解人意,關心和體察他人的感受,這是同情心,是善良。二是達理,就是講道理、懂道理,這是理解力,是聰慧。三是在通情達理的基礎上,能夠剋制自己不合情理的欲求,這是自制力,是節制。只要求孩子盲目地聽話,訓練出來的就不是通情達理的乖孩子,而是逆來順受的呆孩子,甚至是陽奉陰違的壞孩子了
孩子的天性 1.二至五歲正是幼兒期,心智的各個要素,包括感覺、認知、語言、想像,如同剛破土的嫩苗,開始蓬勃生長。一方面,這些要素尚未分化,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又尚未被成人世界的概念思維和功利計算所同化,清新如初。 人們對於幼兒繪畫讚美有加,其實,幼兒語言毫不遜色,同樣富於獨創性。這是原生態的精神現象,奇妙無比,在生命的以後階段絕不可能重現。打一個未必恰當的比方,猶如中國的先秦文化和歐洲的古希臘文化不可能重現一樣。 長大以後,在較好的情形下,心智的某一要素得到良好發展,成為某一領域的能者。在最好的情形下,心智保持純真的品質和得到全面的發展,那就是天才了。
2.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孩子常常不假思索,口吐妙語,其形象、貼切、新穎、精闢,是成人難以企及的,哪怕這個成人是作家,尤其這個成人是作家。 這是伊甸園裡的文學,人剛剛學會命名,辭彙十分有限,卻是新鮮的,尚未淪為概念。眼前的景物,心中的感覺,也都是新鮮的,尚未被簡化為雷同的模式。用新鮮的語言描述新鮮的事物和感覺,正是本來意義的文學。 3.人在孩提時期也許是笑得最頻繁的,當然也是最燦爛的。孩子常常會無緣無故地笑,那是新生命蓬勃生長的音樂,是真正的天籟。 然而,笑不是生物性本能,在嬰幼兒身上,有意識的笑是社會性交流的最早徵兆,也是智力發育的伴生現象。笑需要鼓勵,最重要的鼓勵來自兩個因素,一是愛和善意,二是有趣。孩子對愛和善意有極為準確的直覺,決不會弄錯,在愛和善待自己的人面前笑得最歡暢,在冷漠者面前則一定會冷淡和顯得獃滯。
但是,僅有愛還不夠,還必須有趣。我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觀察到,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單調、刻板、無趣。幾乎每個孩子都熱衷於在生活中尋找、發現、製造有趣,並報以歡笑,這是生長著的智力的嬉戲和狂歡。 4.人生有兩個時期最盛產幽默。一是孩提時期,倘若家庭是幸福的,生活的氛圍是歡快的,孩子往往會萌生幽默感,用戲謔、調侃、嘲弄、玩笑來傳達快樂的心情。這是充滿活力的新生命發出的天真單純的歡笑。另一是成熟時期,一個人倘若有足夠的悟性,又有了足夠的閱歷,就會借幽默的態度與人生的缺憾和解。這是歷經滄桑而依然健康的生命發出的寬容又不乏辛酸的微笑。我相信,如果一個人在孩提時期擁有前一種幽默,未來就比較容易擁有後一種幽默。 5.在成人的功利世界裡,我常常感到孤獨,而這時候孩子便是我的救星。 |
||||
|
人性現象 1.厭惡比喜好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喜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出自心靈,也可以是緣於感官,可以是出自個性,也可以是緣於時尚。相反,厭惡往往是出自心靈深處和個性特質的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在社會關係領域,厭惡也比喜好屬於更深的層次。因為共同的喜好,人們結為同伴,因為共同的厭惡,人們才成為同志。 2.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認識你自己」理解為認識你的內在自我,那個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核心和根源。認識了這個東西,你就心中有數了,知道怎樣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應該要什麼和可以要什麼了。 然而,內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隱蔽的,怎樣才能認識它呢?我們平時做事和與人相處,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在表態的,只是往往不被我們留意罷了。那麼,讓我們留意,做什麼事,與什麼人相處,我們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或者相反,感到厭惡,那便是內在自我在表態。就此而論,認清你自己最真實的好惡就是認識了你自己,而你在這個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鍾愛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實現自我了。 3.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動物,人的身體來源於進化、遺傳、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別的動物身體一樣是慾望之物。在人身上,神性和獸性彼此糾結、混合、戰鬥、消長,好像發生了化學反應一樣,這樣產生的結果,我們稱之為人性。所以,人性是神性和獸性互相作用的產物。 4.先生事業不順,心情不佳,易發脾氣。太太一肚子委屈,惡語相向。我勸這位太太道:你何不換一種眼光看先生,把他當做病人?太太若有所悟,面露微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至少在某個時刻,例如在發怒時,都是一個病人。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看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許多衝突都可化解。 5.許多哲學家認為慾望是一個壞東西,理由有二。一是說它虛幻。比如,叔本華說: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薩特說:人是一堆無用的慾望。二是說它惡,是人間一切壞事的根源,導致犯罪和戰爭。可是,生命無非就是慾望,否定了慾望,也就否定了生命。怎麼辦?這裡我們要請出人生中另外兩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靈魂,另一位叫理性。靈魂是慾望的導師,它引導慾望升華,於是人類有了藝術、道德、宗教。理性是慾望的管家,它對慾望加以管理,於是人類有了法律、經濟、政治。你們看,人類的一切玩意兒,或者是慾望本身創造的,或者是為了對付慾望而創造的。說到底,慾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慾望是一個愛惹事的傢伙,可是,如果沒有慾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所以,最後我要說一句:謝謝慾望。 |
道德的根本 1.同情,即人與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礎。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區分好人和壞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界限。 2.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遠不如禽獸,比禽獸壞無數倍。猛獸的殘暴僅限於本能,絕不會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殘酷起來卻沒有邊,完全和生存無關,為了齷齪的利益,為了畸形的慾望,為了變態的心理,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 3.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後者由前者派生。所謂同情,就是推己及人,知道別人也是一個有利己之本能的生命,因而不可損人。法治社會的秩序即建立在利己與同情的兼顧之上,其實質通俗地說就是保護利己、懲罰損人,亦即規則下的自由。在一個社會中,如果利己的行為都得到保護,損人的行為都受到懲罰,這樣的社會就一定是一個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會。 4.善良來自對生命的感動。看一個人是否善良,我有一個識別標準,就是看他是否喜歡孩子。一個對小生命冷漠的人,他在人性上一定是有問題的。相反,如果一個人看見孩子是情不自禁地喜歡的,即使他有別的種種毛病,我仍相信這個人還是有希望的。 5.人心有兩種成分,一是利己心,二是同情心,二者都是人的本性。人在年輕時慾望強,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慾望的滿足往往是快樂的主要源泉。隨著年齡增長,同情心應該逐漸佔據上風,更多地從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樂了。 6.不分國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愛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對他人生命的同情,區別在於能否使這個基本人性在社會制度中體現出來並得到保護和發揚。歷史表明,現代文明社會的整座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基本人性的基礎上的。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正義和仁慈這兩種基本的道德。同樣,尊重個體生命是法治社會的出發點,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最大限度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權利的秩序。 7.在一個普遍對生命冷漠的環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無人能保證似乎偶然的災禍不會落到自己頭上。 8.善待動物,至少不虐待動物,這不僅是對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類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純潔化的需要。可以斷定,一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 9.健全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愛。道理很簡單:你只能愛少數的人,但你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
詩意地棲居1天生萬物,各有其用,這個用不是只對人而言的。用哲學的語言說,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權利,用科學的語言說,萬物構成了地球上自循環的生態系統。然而,在技術方式的統治下,自然萬物都失去了自身的豐富性和本源性,縮減成了某種可以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對人而言的一種使用價值,簡言之,僅僅被看成了資源和能源。與技術方式相反,詩意方式就是要擺脫狂妄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狹窄的功利主義的眼光,用一種既謙虛又開闊的眼光看自然萬物。一方面,作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人以平等的態度尊重萬物的存在和權利。另一方面,作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過與萬物和諧相處而領悟存在的奧秘。2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於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恆家園。如果有一種裝置把人與大地隔絕開來,切斷了人的來路和歸宿,這樣的裝置無論多麼奢華,算是什麼家園呢?人,棲居在天空下,仰望蒼穹,因驚奇而探究宇宙之奧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偉大,於是有科學和信仰,此人所以為萬物之靈。如果高樓蔽天,俗務纏身,人不再仰望蒼穹,這樣的人無論多麼有錢,算是什麼萬物之靈呢?3創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繹五彩繽紛的人間故事,證明了人的聰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與上帝的作品隔離開來,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擠和毀壞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褻瀆。4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必須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將給子孫留下什麼?我們是否消滅了該留下的東西,又製造了不該留下的東西?我們把祖宗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寶貴遺產糟蹋掉了,把大自然贈與的肥沃田野鯨吞掉了,蓋上了大批今後不得不拆的建築,它們豈不將成為子孫的莫大難題,一份幾乎無法償還的賬單?建設的錯誤是難以彌補的,但願我們不要成為挨好幾代子孫罵的一代人。5在席捲全國的開發熱中,國人眼中只看見資源,名山只是旅遊資源,大川只是水電資源,土地只是地產資源,礦床只是礦產資源,皆已被開發得面目全非。這個被人糟蹋得滿目瘡痍的大地,如何還能是詩意棲居的家園?6若要追究我們對待自然的錯誤方式的根源,恰恰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幸福觀出了問題。正因為在我們的幸福藍圖中詩意已經沒有一點位置,我們才會以沒有絲毫詩意的方式對待自然。在今天,人們往往把物質資料的消費視為幸福的主要內容,國家也往往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視為治國的主要目標,我可斷言,這樣的價值觀若不改變,人類若不約束自己的貪慾,人對自然的掠奪就不可能停止。7春來春去,花開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現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變化最豐富也最微妙,生命的節奏最熱烈也最急促,詩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會發生感應了。心中一團朦朧的情緒,似甜卻苦,乍喜還悲,說不清道不明,我們的古人稱之為「愁」。細究起來,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異,由不同的成分交織成的。觸景生情,彷彿起了思念,卻沒有思念的具體對象,是籠統的春愁。有思念的對象,但山河阻隔,是離愁。孤身飄泊,睹景思鄉,是旅愁和鄉愁。因季節變遷而悲年華的虛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閑愁。因季節變遷而悲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無常,便是短暫人生的萬古大愁了。我們不要譏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捫心自問,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心情與自然的物候之間還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應,我們的心腸是否已經太硬,對於自然界的生命節奏是否已經太麻木? 信仰的核心 1.人不只有一個肉身生命,更有一個超越於肉身的內在生命,它被恰當地稱作靈魂或精神。外在生命來自自然,內在生命應該有更高的來源,不妨稱之為精神世界。 二者的辯證關係是,只有外在生命狀態單純之時,內在生命才會向你開啟,你活得越簡單,你離精神世界就越近。 在一定意義上,人生覺悟就在於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現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過肉身生命去發現你的內在的生命,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 2.一切信仰的核心是對於內在生活的無比看重,把它看得比外在生活重要得多。這既把有信仰者和無信仰者區分了開來,又把具有不同信仰的信仰者聯結在了一起。 3.簡單地說,我認為的信仰,就是相信精神生活比肉體生活、世俗生活更重要,並且把這個信念貫徹在生活中,注重精神的修鍊,堅守做人的道德。一個人不論是否信宗教,不論信哪種宗教,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就都是有信仰的。 4.肉體只是一個軀殼,是生命的載體,它的確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損。但是,寄寓在這個軀殼之中,又超越於這個軀殼,我們更有一個不易破損的內在生命,這個內在生命的通俗名稱叫做精神或者靈魂。 就本性來說,精神是一個單純的整體,而不像肉體那樣由許多局部的器官組成。外部的機械力量能夠讓人的肢體斷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塊人的精神。自然界的病菌能夠損壞人的器官,但沒有任何路徑可以侵蝕人的靈魂。 5.感官是通往這個世界的門戶,同時也是一種遮蔽,會使人看不見那個更高的世界。貌似健全的軀體往往充滿虛假的自信,躊躇滿志地要在外部世界裡闖蕩,尋求慾望和野心的最大滿足。 相反,身體的殘缺雖然是限制,同時也是一種敞開。看不見有形的事物了,卻可能因此看見了無形的事物。不能在人的國度里行走了,卻可能因此行走在精神的國度里。 殘缺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人比較容易覺悟到外在生命的不可靠,從而更加關注內在生命,致力於靈魂的鍛煉和精神的創造。 精神稟賦 1.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不是職業,而是精神素質。精神素質相近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溝通,職業的不同完全不成為障礙;相反,如果精神素質相差懸殊,即使同行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2.作為學者、作家,我的體會是,一個作者無論寫什麼作品,他的整體精神素質一定會在作品中體現出來,決定了他的作品的總體質量。我相信,這個道理對於企業家也是成立的,企業就是企業家的作品,這個作品的總體質量一定也是由它的作者的整體精神素質決定的。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整體精神素質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品質和高度,最後比的都是整體精神素質。 3.所謂人文修養,是指一個人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使人之為人的那些精神稟賦得到很好的生長,成為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可以把人的精神稟賦相對地分為三個東西:一是理性(頭腦),二是情感(心靈),三是道德(靈魂)。人文修養是圍繞這三個東西展開的,一個人擁有智慧的頭腦,豐富的心靈,善良、高貴的靈魂,就是一個精神上優秀的人。 4.人是有精神本能的,但強度相差懸殊。精神本能強烈的人,若才華和環境俱佳,就會有精神上的創造。否則,若才華欠缺,或環境惡劣,就可能被精神本能所毀。 5.智慧是達於成熟因而不會失去的童心。 我不認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應該具有生長能力,因而在本質上始終是包含著童心的。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仍然懷著兒童般的興緻,他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6.我相信,只要心性足夠優秀,最深刻最高級的精神生活是超國界的。說到底,有底氣的人在哪裡都一樣不同凡響,如果底氣不足呢,在哪裡還不一樣過日子,求個舒服自在罷了。 7.人是不容易滿足的,但因心性的不同而有迥異的走向。 有一種人,衣食居無憂,他仍不滿足,要賺更多的錢。在衣食居極盡奢侈之後,他還是不滿足,要賺更多更多的錢,但不知道拿賺來的錢做什麼了,於是就賭博、吸毒、養情婦。 還有一種人,衣食居也無憂了,並且也賺了一些錢,他同樣不滿足。不過,他心中有理想,便開始為了心中的理想折騰賺來的錢,於是就建教堂、辦義學、捐醫院。 8.我們的理性能力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品質,也是一切偉大科學家傳承的珍貴遺產。讓我們忠於這筆財富,如同愛因斯坦所說,當我們把它傳給子孫時,一定要使它更加純潔、豐富。 哲學的用處 1.一個人需要哲學的程度,取決於他對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當一個人的靈魂對於人生產生根本性的疑問時,他就會走向哲學。那些不關心精神生活、靈魂中沒有問題的人,當然不需要哲學。 2.任何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都不可能有所謂標準答案,可貴的是發問和探究的過程本身,使我們對那些根本問題的思考始終處於活潑的狀態。 3.哲學並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推動你去思考。在哲學中第一位的是問題,如果你沒有問題,哲學對於你的確是沒有用的。 4.你有了問題,了解了大師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哪怕你找不到答案,這個過程也會讓你深刻。 5.我們平時所做之事、所過之生活只是一個局部,哲學就是要我們從這個局部中跳出來,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獲得一個廣闊的坐標,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過之生活,用全局指導局部,明確怎樣做事和生活才有意義。 6.哲學讓人從當下的具體生活中跳出來,給人一個更高的視角。有沒有這個更高的視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難也會縮小,不能把你壓垮,如果沒有,小挫折也會放大,把你絆倒。你盡可以在人世間執著和追求,但是,有了哲學,你就有了退路。 7.如果沒有哲學,我會沉溺於當下具體生活中,把它看成整個世界。有了哲學的思考角度,我就不會把某一個具體的苦難看成我人生的全部。 哲學是一種分身術,它能將我分成兩個,一個是有很多塵世慾望的具體的我,在紅塵中奮鬥、掙扎。另一個是哲學的我、理性的我,會站在更加開闊的天地之間,從更加超脫的角度來勸導那個具體的我。哲學讓我擁有一個站在高處的自我,這個自我能站在永恆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會感覺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短暫的、渺小的,從最後結果來看都是一樣的。 8.哲學想的是根本問題,它讓你與具體生活拉開一段距離。 9.一個不問生活意義的人當然是不需要哲學的,可是,我相信,人畢竟是有靈魂的,沒有誰真正不在乎活得有沒有意義。事實上,人們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裹挾著在功利戰場上拼搏,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是為意義的缺失而困惑,而焦慮。因此,在今天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哲學來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 10.哲學是啟迪人生智慧的學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學的熏陶,智慧是否開啟,結果大不一樣。哲學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其實至大無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歡欣、寧靜的,沒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塗、煩惱、躁動的。 閱讀是精神生活 1.置身於傳統之外,沒有人能夠成為思想者。做一個思想者,意味著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人類精神傳統中去,成為其中積極的一員。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這個傳統一開始是外在於他的,他必須去把它「佔為己有」,而閱讀經典便是「佔為己有」的最基本途徑。 2.人文經典是一座聖殿,它就在我們身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正在那裡聚會,我們只要走進去,就能聆聽到他們的嘉言雋語。就最深層的精神生活而言,時代的區別並不重要,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先賢,還是近百年來的今賢,都同樣古老,也都同樣年輕。 3.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 那麼,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 4.每一部經典作品都紮根在人類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能夠在不同時代的個人的心靈中抽出新芽。 5.閱讀經典,就是在今天成為一個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醒客對話。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並不孤獨,存在著一個醒客的世界,這個世界超越於歷史的變遷和人間的喧嘩而長存,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聯結成一個整體。 6.直接向大師學習,這是我的閱讀定位,我自己受益無窮,因此也樂意推薦給別人。中外經典名著是人類的偉大精神財富,最好的東西就在那裡,為什麼不去享用,卻把時間浪費在次好的、較差的東西上? 7.書籍是人類經典文化的主要載體。電視和網路更多地著眼於當下,力求信息傳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積澱。因此,一個人如果主要甚至僅僅看電視和上網路,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他也許知道天下許多奇聞八卦,但這些與他的真實生活毫無關係,與他的精神生長更毫無關係。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根的,他對人類文化傳統一無所知,本質上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為沒有文化的一代人。 8.對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讀書,少上網。你可以是一個網民,但你首先應該是一個讀者。如果你不讀書,只上網,你就真成一條網蟲了。稱網蟲是名副其實的,整天掛在網上,看八卦,聊天,玩遊戲,精神營養極度不良,長成了一條蟲。我承認互聯網是一個好工具,然而,要把它當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夠強健。否則,結果只能是它把你當工具使用,誘使你消費,它賺了錢,你卻被毀了。 真正的高貴 1.權力是人品的試金石,權力的使用最能檢驗出掌權者的人品。惡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折磨和傷害弱者,善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造福和幫助弱者,他們都從中獲得了快樂,但這是多麼不同的快樂,體現了多麼不同的人品啊。 2.在人生追求上,心中往往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在爭奪什麼,我也就要什麼。於是,名利場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在公共道德上,眼中往往沒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麼,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於是,公共場所吵吵嚷嚷,一片喧嘩之聲。這是顛倒的個人主義。 3.酒後飆車,事故逃逸,刮蹭時的扯皮和堵道,雨天濺行人一身泥漿……開車是國人素質的集中暴露,汽車的馬力放大了靈魂中的瑕疵。 4.大街上,常常看見有人邊走邊打手機。走近一聽,說的往往是雞毛蒜皮的事,比如,家庭婦女在說午飯吃了什麼,某個菜怎麼做,姑娘在說逛了什麼商場,看了什麼電影,當然,商人在說生意上的事,在討價還價。我很驚異,即使見了面,我也沒有這麼多話要說,也不會說這些事。因為手機的普及,有多少廢話在無線電波中傳送啊。 5.公園裡,一個人迎面走來,正打著手機,和我擦身而過。我只聽見了一句話:「貨到還要十天……」我忽然想到,對於有些人來說,生活的全部內容只是兩個字:貨和款。哪怕在風景美麗的公園裡,他們也只說著這兩個字,只做著這兩件事。 6.在潛規則支配的官場上,真誠者往往二重人格,圓滑者往往兩面派。 7.世上有一種人,嘴是身上最發達的器官,無論走到哪裡,幾乎就只帶著這一種器官,全部生活由說話和吃飯兩件事構成。當今學界多此類人,忙於趕各種場子,在數不清的會上發言,他們雖然仍頂著學者之名,其實是名利場上的說客和食客。 8.看排行榜推出的一批批暢銷書,我感到悲哀,又感到無奈。今天人們都在用如此沒有營養的食物喂自己的心靈嗎?在這個沒有大師的時代,不要去苛責那些生產平庸暢銷書的作者,也不要去苛責那些消費平庸暢銷書的大眾,更不要去苛責媒體製造了這樣的作者和大眾,因為這是它的生存手段。 9.世上流行假高貴。房地產廣告充斥「至尊」、「華貴」、「頂級」之類的大詞眼。豪宅,名車,身價,權力,時尚,各種外在的東西被冒充為高貴的符號,到處招搖。 真高貴的人也可以擁有財富和權力,但他知道,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不在於這些外在的東西。相反,一個人倘若靈魂空虛,內心貧乏,就只剩下用外在的東西來為自己估價了。 |
推薦閱讀:
TAG:安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