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

這幅六道輪迴圖,也叫因果報應圖或是生死輪迴圖,在西藏一直都被用來作為講解佛教基本宇宙觀,以及教義中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教法的教學工具。 整個畫面是一個由巨大而有著猙獰面孔的魔鬼閻羅法王所咬又用四肢合抱的大圓輪,象徵眾生輾轉所要投生之六道,又因為無明被其控制,無有出期。 (一)圖右上方乃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輪迴理論的昭示圖。 (二)圖左上方示六道眾生通過修行佛法,最終可得解脫輪迴、登佛凈土。 (三)第一圈(最內圈)畫有鴿、蛇、豬,代表貪、瞋、痴三毒。其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是眾生輪迴之苦的根源。 (四)第二圈分成黑白兩個半環,是有關生、死及中陰的教法圖示。 在黑的半邊環中,有三個小圖形,代表了將投入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的中陰身。這

半環,開示說眾生因貪、瞋、痴三種煩惱驅使造作(黑)惡業,便會在死後感召黑業果而投生於畜牲、餓鬼及地獄道中。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眾生的頭部都向下,表示這三種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轉生。 另半邊白色,內有三個頭部向上的圖像,代表將生於天道、阿修羅道及人道這三種生命形式的中陰身。這半邊環,開示說眾生因造作(白)善業,將感召業果而於死後受生於天界、阿修羅界或人間。這三種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惡道較為少苦,故稱為「三上道」或「三善道」。 (五)第三圈又分為六格,是上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下為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共成六道眾生或六界,即佛教中所指一切有情因業力導至的六種果報。 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 天道之右為人道,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 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畫有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 正下方為地獄道,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 地獄道之右是餓鬼道,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 地獄道之左是畜生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快樂、最美好的是天道。 (六)第四圈(最外圈)共分割為十二個代表十二月轉生因果的圖案,代表了時間的輪迴,表達了眾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轉的運作過程,亦即佛學名詞中的十二因緣: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 環上端右邊的小格,表達了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其餘的十一格順時鐘而數。這是眾生在輪迴中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聯繫的十二個環節,在這一因果鏈條中,貪愛又被視為眾毒之首。

(1)無明:這一支,蓋括了對善惡、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自無始輪迴以來,無明就伴隨著我們,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 無明的相反狀態便是智慧,只要多一點智慧,無明便會少一分。二者就似是一對死敵,從無始輪迴以來不斷在我們的心中鬥爭。由於我們的心太熟習愚痴無明了,要戰勝無明,必須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 在此舉一個例子:六道的本質是痛苦,但若要生起悟苦的智慧,必須經過好一番心內的掙扎及辯論。 這時候心中的無明會說:「不是呀!我十分快樂呀!你不要杞人憂天吧!」智慧答:「在輪迴中,根本不可能避免苦及變幻!」 無明又會說:「但這六道之中也有不少樂趣嘛!」智慧便勸:「即使是福樂,也不是恆久的,只是猶如夢一般,並無實質可言,也沒有真正的意義!」 無明又會辯:「反正現在有吃、有住、有穿的,你廢話些甚麼呢!」… 如果幸運的話,在二者爭持很久後,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增長那一點點,無明才會稍挪後一小步。 在十二支因緣中,「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為實有的我執。因為這種我執,眾生才會作出種種業,引致種種果報。因為這種我執,眾生才被縛在輪迴之內而不得脫出苦的循環。 在圖中,我們可見一個盲人持杖而行。由於無明可以比作瞎了眼睛,這便以盲人來表義它。 要究竟地戰勝無明,我們必須體悟空性的智慧,了知「我」及一切事物的真正面目。 (2)行:由於我執無明的驅使,眾生才會作出種種善惡業,例如我們為了得到別人的財物,而把他人殺害等等。這些業,導致我們將繼續在六道中輪迴。善業令眾生投生於天、阿修羅及人道,惡業則令他們墮入三惡道之中受生。 在圖中,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於無明,便會發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3)識:上一支所涵括的業,會成為留在心識中的種子。任何的業,都會似種子一般存在心識中,等待遇上適當的外緣誘發成果。 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眾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動各種業因在六道中轉來轉去。 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4)名色:「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眾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三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入這個名色肉身生存。 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徵色身,乘船者表義其它四蘊。 我們的名色身,在初成胎時並沒有具體的模樣,慢慢才會發展出四肢、經脈及各種感官功能。由於我們的肉身源自父精及母血,故在逐漸長大後我們會長得像父母的樣子。這種論點及胚胎髮展學在佛陀所說《入胎經》及藏醫典著中有詳述,而且這些二千五百多年前所開示的內容,與現代西方醫學的胚胎學及遺傳基因學相符。 (5)六入:在心識生入名色身一陣子後,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 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6)觸:由於在上一支——「六入」——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三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與外境接觸時,產生了樂、苦及中性的知覺。 在圖中,這一支以男女交合為表徵。 (7)受: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產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 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8)愛:由於有「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產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 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由於我們的心識對外境事物產生了這三種心態,對令樂的事物慾求,對令苦的事物抗拒,對不樂也不苦的感受採取沒所謂的態度,我們便不惜為了得樂及避苦而作種種業。這清楚描述了我們以本身的主觀覺受判別,繼而產生分別心的流程。 (9)取:「取」是指強烈的慾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在圖中以猴子摘取果實為表徵。 (10)有:由於眾生有了前述的一支——「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迴的因緣,這便是「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在圖中,這一支以一個懷了孕的女人來表述。 (11)生:因為上述的各支,眾生便不斷有轉生輪迴,這就是「生」的意思。 在圖中,小格內可見一個正在分娩的女人,這是表義「生」。 (12)老死: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在圖中,「老死」支以一個背屍體的老人表達。 (13)十二因緣總說: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如果以四聖諦來解釋的話,「無明」、「行」、「愛」、「取」及「有」屬於苦的來源(集諦),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全屬苦諦。 如果以另一種類來說,「無明」、「行」、「識」、「愛」、「取」及「有」屬因,「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屬果。 我們已談完十二支因緣的個別定義,現在說一說它們是如何共同運作的。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作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 這三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於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我們在經歷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為無明等驅使,作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佛教認為,人們若要解脫人生的痛苦,出離生死的流轉,首先就應從去掉貪愛著手。 所以,在圖左上方示出兩段偈文,教導我們要看清六道是苦,生起欲求脫離的心,以及脫離六道苦海的道路及方法。透過戒、定、慧三學等等方法,便能像一頭巨象一般把煩惱、業及苦的「草舍」踩毀,從而把無

常死主也降伏,脫離六道苦海。 按照世尊為工畫師的指示,兩段偈文應該對列畫圖的兩邊,還有應以白色圓盤畫於上方中央,象徵涅槃,等等這些方面,日本的沿習是比較完好的。
推薦閱讀:

佛教常說「六道輪迴」是哪六道
地獄變相圖,佛教因果輪迴不虛!
繁華和落寞的輪迴
緣起法與生死輪迴之中道觀
美國全新紀錄大片:生死與輪迴(一) 何為生命

TAG: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