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怪誕的天才

丹尼爾·塔梅:數學天才

「我出生於1979年1月31日,星期三。我知道這一天,因為在我的腦海里,1979年1月31日是藍色的。」丹尼爾·塔梅(Daniel Tammet)是家裡9個兄弟姐妹中的長子,但從小就與眾不同。他總是哭鬧,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或拿自己的頭去撞牆。這個英國小伙其實患有「埃斯伯格綜合征」,不過直至他25歲時才被診斷出來。而在此之前,他還通過了中學畢業會考。他的語文、歷史和數學成績相當優異,然而在班級里,他是個古怪的傢伙,稍有不快就會暴跳如雷,別人對他講話時他從不正眼看對方,一天到晚獨來獨往。除了數字,他沒有任何朋友。

因為在運用數字的過程中,丹尼爾會使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愉快的畫面:1是一道白色的光芒;6是一個沒有形狀和紋理的黑點……當他做運算時,各種圖像就在他眼前串聯起來。比如37的5次方就是一些圓環在一個大環內旋轉,而在做有關的乘法時,他會看見數字紛紛滾落。

數字和運算實際上是他的救命稻草。每當焦慮來襲,他便閉上眼睛開始計算。為了理解不同的情緒,他用數字來做注釋:「如果一個朋友對我說他感到悲傷或沮喪,我會想像他坐在『6』的黑色凹洞裡。」

  同樣,也是數字使他成為了國際巨星。為了給癲癇病研究募集資金,他決定在公眾面前表演圓周率記憶秀,儘可能多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字。他的方法是把這些數字截成幾段,也就是說分成好些場景,然後再把這些零散圖像一片片地組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幅複雜的圖景。2004年,在一大群好奇者的注視下,他用了5個多小時,一口氣背到了圓周率小數點後的22514位,並且準確無誤!這一消息傳遍了全世界,也給丹尼爾帶來了巨大的宣傳效應。如今,他創辦了自己的網站,傳授他的語言學習法。的確,用最短的時間,不費吹灰之力地掌握一門外語,這樣的天賦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商機啊!

學者綜合征

一些特殊的「天賦」可能與大腦功能紊亂有關。我們管這稱為「學者綜合征」,即具有非凡的天賦,同時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在這些以前被稱為「瘋子學者」的人中,超過半數患有自閉症。他們的大腦發育與其他普通孩子有所不同,致使他們通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與人交往,也很難理解別人。但是,每10個自閉症患者中就有一個記憶力超群,或是有著與生俱來的音樂、數學或藝術才華,足以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瞠目結舌。34歲的英國人史蒂芬·威舍爾(Stephan Wiltshire,見下圖)就是這樣一名自閉症患者。2001年,在短暫飛越倫敦上空後,他僅僅用了不到3個小時,就憑著從飛機上俯瞰城市的記憶,巨細不遺地畫出了倫敦的全貌,連主要建築物上的窗戶也能數得一清二楚!而在另一個領域,年輕的美國自閉症患者馬特·塞維奇(Matt Savage)曾用一夜時間就自己學會了彈鋼琴。那時他只有6歲。次年,他就推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14歲上,他已經能指揮一支三重奏樂隊了!至於丹尼爾·塔梅,這個患自閉症的英國小伙則是數學和語言天才,一部紀錄片曾記下了他在一星期內就學會冰島語的奇蹟。

不過,「學者綜合征」並非自閉症患者的專利,它同樣可能伴隨另一些大腦病變出現,有時甚至會由外力造成的創傷引起。美國人奧蘭多·塞萊爾(Orlando Serrel)的經歷就是明證。10歲以前,他沒有任何過人之處。而就在10歲這年,一顆棒球意外擊中了他的左太陽穴,從此,他便能記起他生命中的任一細節。

異常的大腦使史蒂芬·威舍爾只要乘坐直升機在城市上空兜一圈便可憑記憶畫出城市全貌。圖中他正在描繪的城市為迪拜。

人腦的力量從何而來

  人類可真是一種奇特的智慧生物。講話、進行加減乘除之類的抽象思維活動,甚至閱讀《新發現》,這麼神奇的事情只有我們智人(Homo sapiens)方能做到!然而,大腦中究竟隱藏著何方神聖,才令我們如此特別呢?生物學家們很早就把目光對準了大腦皮層,這個在一般脊椎動物身上厚度僅為幾毫米的大腦構造,在人類身上則十分發達,並形成了褶皺和溝回。科學家們是通過觀察腦部受創病人的大腦狀態而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的,這些病人要麼喪失了記憶,要麼無法進行邏輯思維,要麼喪失了語言功能……各種臨床病例證明,大腦皮層與我們人類引以為豪的所有大腦高級功能相關。

  那麼,大腦皮層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的體積可以解釋一切嗎?這也是科學家們長久以來的想法。體積越大,就意味著神經元越多,同時神經信息迴路也就越多。而正是神經迴路的複雜性決定了人類智慧這類複雜機能的產生。

  然而,一個匈牙利的研究小組最近另有發現。他們認為,比起神經元的數量來,它們構成複雜網路的能力對人腦皮層的獨特性來說更為關鍵。這些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像燭台一樣帶有上百個分叉的細胞,它們通過這些分叉同時與數百個神經元相連。研究人員驚奇地注意到,只要對一個「燭台」細胞施加刺激,就會有大量的神經迴路被激活,牽涉到的神經元數量最多可達500個之多!

他們得出結論:在這種「燭台」細胞的作用下,同一個刺激會同時經由大腦不同區域極其複雜的神經網路得到處理。這就是人類的大腦灰質比任何物種都更為高效的奧秘所在。

馬努斯·卡爾森:國際象棋界的莫扎特

馬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5歲時,父親試著教他下國際象棋。可是小傢伙一點也聽不進去,他才不在乎呢,他更喜歡在挪威的山裡滑雪,或者,最好是跟小夥伴們踢足球。父親沒有堅持,然而國際象棋是他的摯愛,他多麼希望能與兒子分享啊!所以,在兒子8歲那年,卡爾森先生又重新開始培養他。這一回,馬努斯一下子就玩上了癮,不久後便開始了他的比賽生涯。由於只是個新手,他的出場並不起眼……只不過6個月後,他就打敗了挪威國際象棋協會的前主席!

那是2000年1月的事。打那以後,我們年輕的天才便一發不可收地節節勝出。2005年,他晉級世界最優秀棋手之列,成為全球900名國際象棋大師之一。如今,17歲的他已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選手了!當代最優秀的國際象棋選手之一弗拉迪米爾·克拉姆尼克曾說:「問題不在於卡爾森是否會成為世界冠軍,而是何時成為冠軍。」

那麼,這個一開始並沒有表現出絲毫天分的小夥子,後來棋藝又如何突飛猛進如離弦之箭一般呢?其實,就算不下棋,他的超凡能力也不會被埋沒。首先是卓越的邏輯分析能力。5歲時,除了踢足球和滑雪,他還曾經整日整日地裝配「樂高」積木玩具,那可是一些10到14歲兒童才能應付的複雜智力玩具。第二個非凡之處是廣博的記憶。同樣是5歲時,他就以記憶世界各國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國旗樣式和首都為樂啦!

但是,他作為國際象棋界的一個特例,並不是為了成為棋場殺手而從小接受特別訓練的,他之所以全情投入,完全是因為這項遊戲帶給他的樂趣,他不過是把他過人的才能發揮到了棋盤上而已。真正牽動他的,是快樂……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不是嗎?

智商超群的差生

  很不幸,人們通常都是這樣才發現智力超常兒童的。根據法國有關部門的統計,在法國I智商超過130的兒童中,45%有留級經歷,20%甚至完不成中學學業!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智商高並不意味著他們比其他孩子更聰明,只不過是他們另類思維方式的反映罷了。這在課堂教學中會造成一定問題,他們往往不會從通常角度去理解老師提出的問題。比如在小學四年級的課堂上,老師要求同學們寫下對於人類進化的看法。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本子上複述他們所學過的,諸如人類何時何地出現、怎樣生存等。但是,換成神童朱利安,他便會寫下:「我認為他們進化得很好。」——他會一絲不苟地按照字面意思,認為應該陳述他的個人意見。

  神童們另一個令人困惑之處在於,通常他們在數學上非常優秀,但無法用傳統的理論步驟來講解自己的運算過程,他們的思維是跳躍式的。類似於一種直覺。因此,老師很可能以為他們根本沒學會,只是在抄襲旁邊同學的答案。

最後,神童都有超常的記憶力,而這恰恰是老天跟他們開的一個大玩笑。由於把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聽進去就能掌握,他們放學回家後根本用不著複習。這樣在小學還混得過去,可一旦升入中學就不靈了,從來沒有學習習慣的他們跟不上節奏了,於是成績一落千丈。更何況8%~10%的神童和普通孩子一樣在識讀上有些吃力,他們會搞混一些發音,易犯拼寫錯誤,閱讀時要花很多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打小學一年級起,就是一場災難。任憑他們的腦筋轉得再快,手中的筆卻始終跟不上,成績當然就慘不忍睹!所以說,天生高智商未必是上天的眷顧,要使孩子的天賦成為他的優勢而不是拖累,家長和老師的關心幫助必不可少。但首先還必須覺察他們的高智商才行……

同時下贏30盤棋!

  你也許見識過這陣勢,這可是國際象棋比賽中的常見景象:一名高手同時與30個挑戰者開局過著。他走一步棋僅用幾秒,在這盤棋上走一子,再到下一個對手面前走一子……就這樣走馬燈似地把對手各個擊敗。這些大師制勝的法寶是什麼?是能讓他們記住所有的戰略戰術,以及30盤棋上每個棋子走位的非凡記憶力嗎?非也,記憶測試顯示,他們的記憶力並不異於常人。

但他們肯定有點門道。上世紀70年代進行的一項試驗透露了玄機。當我們要求象棋大師注視一個棋子隨意擺放的棋盤5秒,然後要求他回憶每個棋子的位置時,他憑記憶只能找出4個棋子,這個結果與一般象棋愛好者不相上下。相反,在一盤真正的棋局中,棋迷最多也只記得4子,而一名大師則能夠回憶出16子之多!

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這是因為一個老練的棋手在注視棋局時,他所看到的並不只是孤立的棋子,而是按照攻守部署分組的力量配置。如彼此掩護的王和車,在將軍的同時威脅對方小卒的後和馬。因此,高手可以在5秒鐘內記住棋盤4個不同區域內的棋路,而每個區域內包含2到5個棋子不等。研究人員管這些區域叫「處理單元」。

這就是象棋大師能同時與30個對手對弈的奧妙:他並不需要記住每盤棋的進程,只要5秒鐘時間熟悉戰略態勢即可。這種策略記憶法還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可以直接辨析局勢熱點,一眼知道自己在哪一區域落了下風,或在哪一區域能將對手的軍。

馬特拉奇:音樂奇才

  這個年輕的法國人今年17歲,平生從未邁出過他的出生地,一個位於瓦朗謝訥附近的小鎮一步。可是他的音樂卻征服了全世界,他所做的只是把60多段視頻傳到myspace網站上。兩年來,馬修——「藝名」馬特拉奇(MattRach),向網路上傳了大量他用電腦攝像頭在卧室自拍的音樂片。他個人空間的訪問量現已達2000萬人次,而他在Youtube網站上的主頁擁有3萬名訂戶,是該網站法語版最受歡迎的人氣王!

想弄清這是怎麼回事,只要到他的個人主頁(www.youtube.com/mattrach)上逛一圈,再點擊播放一段他的音樂就行了。之後你便曉得,馬特拉奇,他是一個吉他之神。

秘訣?抱歉,沒有魔法藥方,成功來源於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紮實的基本功。8歲時,馬特拉奇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把吉他,在音樂學校一直學習到16歲。這段嚴格的啟蒙教育讓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連史蒂夫·范(Steve Vai)和賽奇尼(Satriani)的作品,對他來說也不在話下。這是兩個以技術著稱的搖滾吉他手,馬特拉奇最早受他們的影響很大。而後,年輕的音樂人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他的作品在網路引起了巨大轟動,因而得到了吉他製作的傳奇品牌Fender的贊助。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與一家唱片公司簽約。目前,馬特拉奇在自己的搖滾樂隊里演奏,同時創作新作品。不過別誤會,即使音樂是他的摯愛,他的生活同樣充滿了其他內容:「我曾經連續10天沒碰過吉他!」總之,這是一個生活正常的優秀小夥子。

15歲啟蒙還能成才嗎?

確實,通常都是越早開始學習越好,尤其在音樂方面,10歲似乎已是啟蒙的最晚極限,過後再對一種樂器入門就很困難了。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研究了從不同年齡開始接觸音樂的孩子的大腦發育情況。以學吉他為例,他們測量了有關兒童大腦內控制手指動作區域的面積,結果顯示,啟蒙得越早,這些區域的面積就越大。

話雖如此,後發者未必就不能成才。其實通過勤奮努力還是可以迎頭趕上的。像鼎鼎大名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my Hendrix)就屬於這種情況。他的第一把吉他是15歲時才買的,而後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練琴上。較早學習樂器的孩子之所以表現好,不僅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可能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累積了更長的練習時間。

一位瑞典心理學家曾計算了不同層次小提琴手的練琴總時間。他發現,年齡同為20歲的琴手中,有「演奏大師」之稱的,其練琴總時間約為10000小時,「水平過得去」的只有5000小時,而「半吊子」們連2000小時也不到!經驗固然關鍵,積極性更為重要。專門從事音樂學習心理研究的加拿大心理學家桑德拉·特雷赫(Sandra Trehub)就認為,只要懷著志在必得的信念,就算起步較晚也不要緊:「很多在家長強迫下很早開始學習音樂的孩子最後都以放棄告終。倘若他們在青少年時期自願投入學習,他們學有所成的概率會更高。」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就是在20歲,父親去世後那年才開始學習音樂的,7年後,他成為世界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然而,在他9到10歲那陣,他的音樂老師並不認為他具備多大的天賦,因此他的父親沒有強制他繼續學下去。

心醉神迷的創傷

  某些藥物能激發大腦的未知功能,這是真的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針對致幻劑,特別是與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有關的藥物,一些歐美的精神病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個潮流是如何突然出現並迅速傳播的呢?1943年,瑞士化學家阿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在配製一種他稱為LSD的新葯時感到頭暈目眩。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親自服下微量藥品進行試驗。結果藥效更為強烈,他出現了幻覺,感覺自己的靈魂脫離了肉體。此後,他推動自己就職的製藥公司開展更多對於LSD的臨床試驗,希望可以將該藥用於某些精神病的治療。

問題在於,一部分記者和作家開始對這種「神葯」議論紛紛。1960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蒂莫西·李瑞(Timothy Leary)和理察·艾爾帕(Richard Alpert)把LSD介紹為一種能拓寬意識程度的有效工具。從此,LSD以及它所引起的幻覺便被嬉皮仕們相中。當然,另一些研究人員也強調了該葯的危險性,LSD最終被列為禁藥。至於那兩位心理學家的實驗室也被關閉,李瑞還被判刑入獄。

但即便在這曇花一現的生存時間裡,LSD依然製造了一些混亂。因為和其他致幻藥物一樣,它具有很可怕的藥效,能夠使人改變對時間的認知、對空間的感知以及對自我的意識。因此,人們把服用LSD稱為「神遊」。然而這種「神遊」的結局往往糟糕透頂,有些服用者會驚恐萬狀直至自殺;而有些人則會在「神遊」的太虛幻境中漸漸封閉,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斯圖爾特·傑·瑞:語言狂人

「今天上午,我已經講了泰語、印尼語、粵語、普通話、日語、丹麥語、西班牙語、俄語、緬甸語、緬甸卡倫山區方言以及我的母語英語!」超級多語言大師,澳大利亞人斯圖爾特·傑·瑞(Stuart Jay Raj)一口氣列數道。

所謂「超級多語言大師」(superpolyglot),專指精通6種以上語言的人,而斯圖爾特能夠熟練運用15種語言,另外還有15種語言可以隨便謅上幾句。不知道那幫僅僅為了學好一門英語就傷透腦筋的人見到他會作何感想……難道他有某種特殊天賦嗎?他自稱完全沒有。斯圖爾特出生於悉尼的一個華人街區,多數居民為印尼華人。在那裡,他粗淺地學習了4種亞洲語言。他的祖父會講10多種語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密碼破譯專家。「一家人圍坐吃飯時,我就和祖父用摩爾斯電碼進行秘密對話,不讓別人知道對話內容。」斯圖爾特回憶道。他和祖父用手指在桌子上敲打信號來交流,這可惹惱了他的父母,儘管他們也都是外語學習愛好者。媽媽喜歡在客人面前背誦幾句泰語,而爸爸則會講印地語。

憑藉自己掌握的半打亞洲語言,斯圖爾特在處於東南亞樞紐位置的泰國創辦了公關公司。他為部長們舉辦講座,教他們如何用通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他能輕鬆地在英語、漢語及泰語之間自由轉換,卻從未把自己看成一個學什麼都毫不費力的天才。他認為,學無止境,要學好外語就要堅持聽錄音、廣播、歌曲,看原版影視劇……斯圖爾特用莎士比亞的語言提供了很多中肯建議,但唯一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多語言大師不會講法語。不管怎麼說,法語總比那些亞洲語言要容易一點。

天才還是瘋子?

關於這點,歷史上有許多著名案例。如文森特·凡·高,他因為用剃鬚刀威脅自己的朋友高更、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妓女等一系列瘋狂舉動而被送入瘋人院,並在那裡自殺,年僅37歲。不過這種瘋癲並不是藝術圈的專利,一些著名的科學家也沾染了些「瘋氣」。比如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John Nash),他的故事已經被改編成電影《美麗心靈》搬上了大銀幕。這位數學怪才於上世紀50年代初在麻省理工學院開始了他的輝煌生涯。然而很快,他就變得令人厭惡,狂妄自大且好鬥。到了1959年他31歲時,他已經完全處於精神分裂狀態了。他聲稱收到了來自外星的秘密信息,不相信任何人,把自己看成是拯救世界的預言者。多次住院治療後,他得以痊癒。但他的病使他長期被摒除在專業圈子之外。國際數學界經過激烈的爭論,才於1994年,因他學生時期所創立的博弈論而為他頒發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完全可以再添幾個名字列出一個長長的瘋子學者名錄。曾創立重要理論的數學家庫特·歌德爾(Kurt G?del)於1978年死於飢餓,原因是害怕自己被關進監獄而不敢進食。原子理論的先驅物理學家路德維希·波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是一個躁鬱症患者,不停地在狂喜和自殺衝動間搖擺,於1906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數學家喬治·康托(Georg Cantor)以對無窮的研究而著稱,他自以為是上帝的使者,在一家精神病醫院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時光。如何解釋這種天才與瘋狂之間的關係呢?可能這些大師級人物都有那麼一刻感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美國精神病學家南茜·安德森(Nancy Andreasen)解釋道。這種念頭使他們的思維異於常人並且能獨闢蹊徑,同時也導致了他們的極端傾向。但千萬不要在天才和瘋狂之間划上簡單的等號:想成為大師,不必一定成為瘋子,而只當瘋子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愛因斯坦的大腦

  愛因斯坦1955年去世後,他的遺體被火化,唯獨大腦被保留下來,不斷激起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將它取出,仔細地稱重、測量、拍照,尋找愛因斯坦大腦的形態與他那難以置信的智慧之間的關係。他們找到什麼了嗎?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他們確實發現了一個異常現象。通常,所有人大腦腦回的走向分布都是一致的,但這位相對論創始人的大腦則不然,其大腦側裂(fissura Sylvius)沒有按正常的路線走(如圖所示)。這個細節可以用來解釋其天賦的來由嗎?一部分科學家贊成該觀點。他們認為這一異常使得後腦區域更加發達,而該區域似乎正好涉及數學思維和空間感。愛因斯坦因此擁有了一個能夠處理一些特殊領域問題的大腦。

  但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贊成這種解釋。反對者認為,愛因斯坦的天賦只能用神經元之間的微觀迴路來解釋。得把這個由成百上千萬個分支組成的、分布於他大腦各部的神經網路測繪成圖,才能弄明白阿爾伯特的思維是怎樣運行的。而目前,我們的技術水平還遠遠不夠。無論如何,愛因斯坦的大腦讓我們確定了一件事情,即「畸形」的大腦未必就不會產生天才。但在現實中,給孕婦做B超檢查的大夫如果發現胎兒腦部出現類似異常,準會將其視作畸胎而建議孕婦引產!

吉爾·普萊斯:她從不遺忘

1979年10月19日。吉爾·普萊斯(Jill Price)還清楚地記得,這天下午洛杉磯的天空陰雲密布,天氣很冷,放學回家後,她喝了一碗湯取暖。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天了,然而這個美國人卻能回憶起每一個細節:她當天穿的大衣,她和媽媽交談的內容,電視里播出的節目……就彷彿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她記得那天是星期五。一天又一天,她能向你詳細地講述每一天的經歷,30年,一天不拉。你可能會以為這很棒,有這樣的記憶力,不就省去連續幾小時背誦課文的痛苦了嘛。不過對吉爾來說,她倒寧願忘記,她的記憶快要裝不下了!

一切似乎都是從某次搬家開始的——難道是害怕失去昔日好朋友和告別她喜愛的生活而引起的?總之,事情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變化的。在此之前,她只是能記得一些重要的事件:2歲前,被一隻狗嚇到;4歲前,弟弟出生……而8歲以後,關於日常瑣事的記憶開始累積起來,直到14歲時達到巔峰狀態。當時,只要任選一個日期,她都能立刻想起這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但糟糕的是,她的這種記憶力對學業沒有任何幫助。她的超凡記憶力僅在私人生活上有效,對於數學、歷史、外語卻沒有半點用處。她的學習成績平平,跨入大學校門不久便陷入了抑鬱,最後只得躲在父母家中閉門不出。2000年,她終於決定向精神病學家求助。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麥戈博士(Dr McGaugh)和卡希爾博士(Dr Cahill)對她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可她的病仍然是個謎,先前從未有過這樣的報道。2006年,這兩位專家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徵集類似的病例,有百餘名網友回復,其中一半人情況和吉爾十分相似。到目前為止,兩位專家結識了其中兩位。與吉爾不同的是,她們生活得很好,與自己的超凡記憶力相處融洽。比如從事記者工作的布萊德·威廉姆(Brad Williams),他出去採訪時可以完全不做筆錄。

如果記憶可以嫁接

想像這樣的場景:你有一架直升機,而且正要追蹤逃犯,但是你從沒開過飛機,臨時抱佛腳已經來不及了……別著急,去把最新版的直升機完美駕駛教程下載到你的腦袋瓜里,然後就儘管飛吧!

近年來,人機交流技術取得了重大進步。人們不由得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實世界真會向「黑客帝國」看齊嗎?不管怎樣,科學家們已經能夠讓神經元與一些電子設備相互交流了,一些全身癱瘓的人也可以通過植入腦中的晶元來操縱電腦游標。2008年5月,幾隻戴著類似裝備的猴子居然單憑著它們的思維,就控制機械手臂抓取到了食物。

不過,要想直接把信息下載到記憶里,這個工作可就複雜多了。光是捕捉神經元信號還不夠,還須反向輸出信息指令,也就是由機器到大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破解神經元之間的信息交換編碼。神經生物學關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尚處於理論階段。根據最簡單的假設,這種編碼與神經電信號的節奏相對應,即相當於一種僅由0和1組成的二進位語言,解析起來相對容易。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神經元信息編碼是由一組神經元同時表達生成的,這樣一來,解碼工作就困難重重了。

就算神經生物學家們能夠破解編碼並將直升機駕駛指南譯成神經元語言,那也還有一個問題:把這部教科書下載到哪裡,電腦應該與哪根神經元相連?科學家們對目標只有大致了解,那就是與記憶存儲有關的大腦海馬。但要趕上「黑客帝國」的水平,這顯然還不夠精確。

絕對音準:古怪的天賦

我們在聽音樂時能夠根據各個音符的相互關係分辨出它們的高低:這個音高一點,那個音低一點。專業的音樂人還能報出它們的唱名:哆、來、咪、發、嗦……但如果單單一個音在一片寂靜中響起,我們大多數人就很難辨別出它是啦還是哆了——除非你擁有絕對音準,這種天賦如同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它的擁有者能夠像認出一種顏色那樣,迅速判斷出任意一個聲音的音名,不管那是樂音還是霓虹燈管的靜電聲。這種能力莫扎特有,爵士歌后伊拉·菲茨傑拉爾德(Ella Fitzgerald)有,而且,每2000人中就有一個幸運兒。也許你也有,只是你還不知道罷了。要是你現在沒有,那沒準你出生時曾經有過呢!美國的一項研究對比了8月齡的新生兒與成年人的聽力,數據顯示,嬰兒對單音的分辨能力要比成年後高出許多。研究人員因此認為,我們中的許多人在出生時都具備這種能力,但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卻失去了它。要想將它保留住,最好的辦法是儘早開始專門的訓練。正如另一項針對加利福尼亞州600多位專業音樂人的研究表明,在4歲以前開始學習音樂的人中,有50%的人擁有絕對音準,而這個比例在12歲以後才開始學習音樂的人中僅為2%。不過你也大可不必灰心,同一項研究還告訴我們,即使沒有絕對音準,我們也完全能夠成為音樂家!


推薦閱讀:

和天才共事是怎樣的感覺?和十分努力的人共事是怎樣的感覺?
不考慮努力的影響,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天賦或潛力掌握某種技能(比如寫作、繪畫之類)?
天才又中二,90後的她就是好萊塢的一股泥石流,最會賺錢的那種
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不是天才,或者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是天才?
「天然天才」與「人造天才」

TAG: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