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最全的戶外裝備知識大全,戶外必看!

(一)33條戶外運動裝備配置小經驗    在網上其實很容易找到大量的戶外知識,但是這裡說的都是比較個人化的一些小經驗,原本是是針對戶外活動的,但對比較ZN的戶外色驢應該也有參考價值。     1、(強烈推薦!)毛巾的另一種用途。就是最常見的純棉毛巾,比較厚的那種。在劇烈運動之前貼身墊在背上,用來吸汗,結束後立即取出來,你會感到非常舒服,而且內衣變乾的速度快多了。配合排汗內衣的效果更好,多帶幾條,可以多換幾次。     2、廉價化纖內衣。曾經見到有人穿普通的保暖內衣爬山,恐怖!專門的排汗內衣最好,如果暫時還沒有,那也不要穿棉織品,到地攤或者超市上找那種化纖(一般是晴綸的)內衣吧,雖然趕不上排汗內衣,但比針棉內衣強得多!     3、(強烈推薦!)拒絕牛仔褲。這個其實不需要多說了,但是我注意到還有很多新手穿著牛仔褲玩戶外,大概一些人的觀念里仍然認為牛仔褲耐磨結實。其實棉製品即不結實也不耐磨,物理性能也很不適合戶外運動。一旦下雨、涉水或者大量出汗,你就知道牛仔褲的壞處了。趕緊脫了吧,那怕穿一條二十多塊錢的化纖西褲都比它強。      4、鞋碼的選擇。幾乎所有的教材上都說登山鞋的碼子要大1到1.5號,我的體會不是這樣,我穿鞋的體驗從來是越穿越松,新鞋緊舊鞋松,早上緊晚上松,行進的時間越長越松。因此認為買鞋一定不要買大了,太大的鞋既不舒服又容易打皰,合腳才是最好的,當然前題是穿著厚襪子試鞋。      5、鞋帶易散。這個小毛病比較煩人,其實用橡皮筋扎一下就解決了。或者用各種家電的電纜線上帶的那一小節捆紮線也可以,捆得更牢固。       6、鞋墊打皺。鞋墊在鞋子里打皺的問題很多人遇到過,我有一個辦法:用一塊尼龍砧板(就是那種很薄、半透明、可以彎折的,關鍵是材料,類似就行)剪成鞋墊形狀,然後和鞋墊簡單地縫在一起,OK,徹底解決。此外,推薦一種超市裡賣的所謂保健鞋墊,表面帶顆粒的,牌子忘了,只要幾塊錢,比在戶外店裡花幾十塊錢買的鞋墊還結實。有人可能對它的顆粒心存疑惑,別擔心,就是這顆粒才舒服。      7、衝鋒衣的命門。只要質量沒問題,衝鋒衣的結構是嚴格防水的,不過它有個命門袖口,我見過的衝鋒衣,袖口和袖子的連接處都沒有壓膠。淋雨時間一長,此處必然滲水。始祖鳥這個地方倒是設計得很好,可是太貴了,買不起,所以對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找到好辦法,好在小臂出汗不多,襯個塑料袋對付一下拉倒。      8、(強烈推薦!)解放鞋。這實在是一個性價比非常高的東西。便宜,防滑性不錯,體積小。你腳上的登山鞋再好,晚上宿營時總得換下來放鬆一下吧?幾百塊的涉溪鞋在溪流里卻有個無法避免的毛病:鞋幫的網眼老是進沙子,倒是解放鞋挺頂事。(不過解放鞋保護性太差,穿時間長了腳痛)      9、(強烈推薦!)找路。除非你原本打算搞一次無人區穿越,從物資和思想上做好了自行開路的準備,否則,不管是暫時找不到路、還是打算抄點近路,都不要在明顯沒路的地方強行穿越。這樣做你不僅可能受傷,而且根本節省不了時間和體力,老老實實轉身、繼續找那條已經存在的路才是明智的。不信的話可以多試幾次。     10、(僅供參考)行進節奏。看到比較多的說法是行進30分鐘休息5分鐘或者行進一小時休息10分鐘。個人覺得這隻能作為參考,每個人的體力和習慣不一樣,適合的節奏也不一樣,節奏比較快的,最痛快的走法是持續行進大約3個小時休息20分鐘(水平移動)。此外,就幾天的安排而言,最好第一天比較慢,第二天再回復正常。必須讓身體適應一下,否則很難受。
1

十三)帳蓬-寫給入門者     也許,我們的第一次露營便是從擁有第一頂帳篷開始的……      80年代較流行的是「充氣」式,帳篷的骨架是直徑為10cm的管道,充氣後就OK了,防雨和防水性無可比敵。      90年代,見的最多的就是金屬材料的支架式的了。形狀有三角、蒙古包、棚式、蝸牛幾中樣子。      一般來說,三角型的是最古老的樣式了,但是一般比較重。蒙古包最常見。      在挑選蒙古包時,最好要把帳篷支好,觀察整個帳篷各部分有無特別受力的部分,主要是指棚布局部是否過於緊張、受力,好的帳篷是應該各部分均勻受力。縫線處應該經過壓膠,你輕折縫線處,可以看到沿縫線部分有壓膠的感覺。這很重要,否則雨水會由針眼滲入。      在防雨方面,兩層的要比單層的更可靠。主要還是講究做工,你要像一個女人一樣的仔細挑選針腳,接縫。再設想一下,假如一滴雨水從頂一直流到地面,是否會在某處堆積,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再好的面料,也有可能會滲水。對於帳篷,第一要素是要防雨。(當然,對於高山帳篷,是抗風性,防雨方面要差一點。)      對於帳篷底,一般較多的是類似於「編織袋」底,「PU」塗料,多見於低端產品。這種防潮性還是很好的,只是反覆摺疊後,有些部分會破損,也比較重一些,要注意保存。另一種是類似「牛津底」,反覆摺疊後不太會破損,但是很多禁不起「滲壓」,也就是睡在較潮濕的地方,底會潮,要特別的注意。也許我這一觀點很多人不會贊同。外帳是防雨的主力軍,密度較高,好的是有塗層,但貴一點。或者是用Gore-Tex和別的**-Tex材料,就更昂貴。如果外帳是能夠到地面,有一點裙邊的話,會更好些,依靠內外帳的空氣,形成隔熱層,也有一定保暖的作用。好象有一種面料是「防紫外線」的,實在可笑!且不說是否真有那功能,我們出來,要的不就是紫外線嗎?      抗風性來說,大概是桿越多、帳篷越低,效果越好,這就是為什麼「高山帳篷「總是比較小和低,一般也就在100-120cm左右。      銷售商通常把帳篷分成三季和四季。我不認為它是性能的指標,也未必能充分說明用途。因為,頂級的帳篷是有專業的區分。      頂級的高山帳篷往往是單層,透氣性很好,以免人體呼出的氣體在內壁凝成水滴。而且防雨性也不是最好,它考慮的是因為環境雪較多,雨較少。      頂級的濕地帳篷,棚底是像「充氣船的材料」一樣,我也不知道具體的材料。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一個初級玩者,就買一個300-500左右的雙層帳篷,可以是200*200大小的,可以有更多的人和你共同參與。如果你希望能夠常常出去,就買一個兩人的150*220的,比較輕便,也可以捎上你的女友,足夠了。如果想「一步到位」,不管是從用途和質量上說,憑個人收入是很難做得到。      重要的是走入自然,鍛煉我們的體魄和精神。這才是野外運動的靈魂,我反對追求品牌,把城市中的觀念帶入到這一運動中來,即使我提到過The North Face 這個牌子,它也不過是個戶外運動用品的品牌,以挑剔的眼光來看,也不夠專業。一次戶外野營,1000的專備就應該滿足需要了,2000元應算高級的。如果你有更多的預算,可以買一副50-60米的登山繩,也許在危險時能用上。      我始終不認為購物能夠讓你在戶外運動中獲得快樂。永遠要記住,你現在花一大筆錢購買你用不上的東西,5年後它們就成了一堆爛貨。大不了你再買一個嘛。一位瘋子對我說,最好的極地手套是戴著能夠拾起一枚紐扣,你需要嗎?     高山帳篷      Ve25:外帳264×213×124CM,內帳213×213CM,重量約為4.7kg。標準配置為美國"EASTON』7075鋁合金,直徑8.5MM的撐桿,共5根。但有時經營商會配玻璃纖維桿,在撐桿強度上大打折扣。      Mount24(又名:Mount Tent)都是The North Face在高山帳方面的典型產品,重量約比VE25重1kg左右。國內登山者較多使用。主要是價格能承受、能夠買得到、還可以用,三方面因素。其結構為穹頂(geodesic dome)結構,再準確點叫「多面穹頂」,說白了就是蒙古包形。The North Face較新的產品是「Northwind」,是The North Face經典產品「Westwind」的新版,是通道結構的,不打地釘立不起來。為了給穹頂結構讓路,Westwind停產了一段時間,現在推出Northwind,重走通道結構的路子。我的看法是:兩種結構有差別,但不是本質上的,除非用更高強度的材料。      要說明的是,帳篷抗風和固定繩拉的好壞直接相關;和帳篷的整體強度有關;和帳篷對應的風向有關。      需要什麼買什麼,應該是正確的「購物觀」吧。100多塊的現在沒有用過了,也不敢亂說話。入門,我想說明的是,未必需要昂貴的器材,還是要「根據需要選購自身裝備」。   

TOP

說到高山,我不主張入門者在沒有很多經驗的情況下進入海拔較高,地形複雜的山地,甚至去沖頂,即使你有強健的身體!登山是需要很全面技術的運動,不僅是裝備的問題,憑勇氣是不行的。戶外運動(因為是入門嘛)是讓我們走入自然,進入山的懷抱,感悟人自然桑變化,化解人生悲苦,獲取生命的力量。希望入的是這道「門」。不要談「征服」,不要把登山作為競技運動。      談徵服?人類醜惡本性暴露無疑。     帳篷-3    正如GORE公司對GORE-TEX的介紹一樣,防水、防風和透氣。卻沒有提到防火,而BIBLER聲明其用於透氣型帳篷的材料「ToddTex」是「唯一」通過美國和加拿大火焰阻燃標準的。      按照bible的介紹,「ToddTex」是由三層,尼龍做外層,聚脂結合膜做里,中間起作用的是一層「擴展聚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又稱PTFE,是在所有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中耐高低溫、耐強酸鹼、耐溶劑性最好的疏水性材料,其製品可在許多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使用,因此又被稱為「塑料王」。 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過濾膜是通過將非溶劑法生產的膜再拉伸而產生的,具有肉眼看不見而實際存在的,大小介於0.1-10微米的均勻微孔,它可用作醫藥消毒、過濾、化工防腐、空氣過濾及液體過濾裝置中的過濾膜,能濾除小到0.01微米的生物,這樣一來就可保證除去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寫帳篷到這個程度,我是不是有點過分?!)。這樣說明後,ToddTex很適合做帳篷面料的,也從一個方面看到bibler的品質。gore在防火、隔水方面使用的是一種叫「CROSSTECH」的材料,但關於禁止使用GTX做帳篷的聲明並沒有看到。本人在U.K IRC就使用過GORE-TEX面料製作的帳篷,由Phoenix提供。同時,在GORETEX炒得如此火暴的時候,卻少見使用,可能有一定道理的。如Garuda使用的是「ByroTex」。      而且,瑞典的HilleBerg認為不一定需要使用**tex材料,雙層帳通過良好的通風設計,同樣能夠滿足要求,內帳不結露。不過,各製造者從自身掌握的技術、專利來對產品進行宣傳,謀求更大的市場,這一點是應該注意的。      想說明一條,選擇帳篷確定自己用途,量力而行,bibler美國人都在喊貴,通常認為這是它唯一的缺點。其實,我很希望有關於國內產品的討論,或者可以給希望購買者一點參考的意見。      Tempest23是一款奇怪的產品,因為在TNF的產品目錄中沒有,而且我從來沒有見到過在北美有關於Tempest23的評價,包括在一些豐富的評論雜誌和網站。但是,在國內卻可以看到。     帳篷(4)-材料      國內的帳篷並不是做不好,主要是質量控制和材料選用上差別較大,而且細節處理粗糙,對於挑剔的環境和挑剔的使用者自然也就看不上,不過如果你不是"挑剔"的話,是可以使用的.      對於棚布來說,"基料"基本就是尼龍和棉布,外部有防水塗料或者沒有.      我們關心的是織物的密度,似乎可以更結實,更防雨.一般情況下也是這樣的.可以有這樣的一個介紹,已經是我們所能了解的詳細情況了.    "190T尼龍PU防水塗層接縫處壓膠 內帳:防撕尼龍,底部217T尼龍PU防水塗層接縫處壓膠 " 那麼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它說明了些什麼.      190T是指尼龍布的密度,採用的是紡織材料標示線密度的通用制(特克斯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密度呢?一件合格的羽絨服應該是230T-250T,以250T為佳,拍打後有絨毛飛出,密度一定在230T以下.一般的雨傘是150T,這樣一個說明相信您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了.為了更好的防水,採用防塗料料或者乾脆是複合材料(**TEX).    尼龍,大概我們太清楚了,是這樣嘛? 聚醯胺纖維又稱尼龍(Nylon),主要是尼龍66和尼龍6兩種,國內定名為錦綸,即錦綸66和錦綸6。尼龍纖維開發和投入工業化生產都較早,由於其耐磨性、回彈性好,於70年代曾居世界合成纖維首位。但以後由於聚酯纖維其穿著性能優於尼龍,逐步取代了尼龍,現在世界範圍內尼龍僅占合成纖維的20%。而平常看到一些很柔軟的材料就是聚酯纖維,在帳篷上也是這樣.並且尼龍的原料有長絲和短絲之分,製造方法的區別.甚至需要"改性",比如說的納米尼龍(NC-Nylon),都影響著棚布的質量.      看到這裡,也許已經是一頭霧水了,也許廠家要的就是你不明白.      再來看看"PU防水塗層".PU(聚氨酯),這可是一個大類,用處嘛,太多了,國防,汽車,建築,木地板,傢具,甚至避孕套.好的PU塗層是不會滲水的,沒錯!消防水帶的襯裡就是PU.聚氨酯(PU)按其原料可分為脂肪族和芳香族聚氨酯,芳香族聚氨酯遇日光紫外線會泛黃分解,只能用做室內塗料,而脂肪族聚氨酯塗料防紫外線、抗水解,室內外均可使用,但脂肪族聚氨酯原料價格較為昂貴。聚氨酯就其塗料形式來分,又可分為水性分散型和溶劑型聚氨酯,水性聚氨酯無毒安全、保護環境已成為世界先進國家的標準塗料之一.不過國內鮮有生產,絕大多數為低檔產品,產品幾乎均為溶劑型(油性)且為低檔高毒性TDI系列芳香族聚氨酯塗料(室內型).抗紫外線是有這個意思在裡面吧. 看來,這篇文章對家居裝修同樣有易.      最後,還有"壓膠",這個東西對機械有很大關係,GORE-TEX製品對壓膠有著苛刻的要求.國內一家在深圳,另一家好象在南京.      終於寫完了.為什麼要寫那麼複雜呢?只是給入門者對帳篷的挑選最後個建議:實際使用者的口碑.   
(十四)購買頭燈的幾點建議:     1、最好是買用燈泡的那種,接著就是在黑暗的地方試燈,燈光要白,聚光要好,或能調整聚光的那種。     2、至於防雨是一定要的,因為出門後天下不下雨就由不得你了,能不能潛水就看個人的使用範圍了。     3、如果想買LED的那種,我說一種檢驗方法:一般都是裝三節電池的,你先裝上兩節電池,把第三節用鑰匙短接,看亮度如何,能正常亮的就是帶升壓電路的那種。     4、帶升壓電路的頭燈優點是:光照亮度均勻持久(相比無升壓電路的頭燈來說),而且照明時間比較長(名牌[AA]電池約30小時左右),作為營燈(就是指在帳篷里用)比較理想;     5、帶升壓電路的頭燈缺點嗎就是:此類頭燈防水性能差(大部份都不防水)。     6、如夜晚登山的話,最好是用燈泡的那種頭燈做主光源比較理想,因為它的光照有效距離至少的也有10米(2節5號電池),而且也有6~7小時的正常亮度,並且大部份都能防雨,再帶上兩節備用電池一個晚上都不用擔心了(別忘記帶一個備用手電筒,在換電池時使用)。  
(十五)選購睡袋八大步驟     1. 形狀─    依形狀分類可分方形和人形;方形的內部較寬敞,使用比較不會有束縛感,同時可以打開當被子蓋;人形的保暖性比較好,具有雙重隔間的睡袋則保暖性更佳。       2. 材質─    依材質而言,可分羽絨、羽毛、人造纖維、人造羽毛四種。羽絨、羽毛保暖性佳,人造羽毛製品以中空棉製成保暖性佳,人造纖維則以壓克力棉紗製成者較佳。       3. 觸感─    選購羽毛睡袋以手觸摸;羽毛梗宜細又柔軟,攤開膨脹得越大越好,收起來越小越好。       4. 人工 VS 天然材質    羽毛睡袋與人造中空纖維睡袋之差異在於     a. 羽毛再同一保暖度下,其可壓縮攜帶之體積較小。     b. 人造中空纖維睡袋在不小心被淋濕後,擰乾仍具保溫效果,這是天然羽毛睡袋所無法比擬的。        5. 季節及用途─    睡袋選購要注意是使用在哪類戶外活動,以及哪一季節;表層布、內層布使用材質各有不同,要多認識產品各種說明,才能綜合判斷。       6. 保養─    若遇到好天氣應把睡袋翻過來在陽光下曝晒1小時。       7. 安全─    多數睡袋屬易燃物,沾不得火星,使用時應注意防火及遠離水源。       8. 存放─    睡袋不用時,英逮開掛在乾燥的衣櫃內存放,不宜捲起裝在袋中,並盡量減少擠壓成一團的時間。       睡袋清洗方法       我們誠懇地建議您,使用過後的睡袋在家裡自己洗最安心也最省錢。 清洗步驟及注意事項:     1. 將睡袋浸泡在溫水裡,水溫請勿高過攝氏30度。     2. 選用羽毛專用清洗劑。     3. 請輕輕搓揉拍打,不要扭轉。     4. 洗凈後,請用清水徹底沖洗乾淨,直至無肥皂泡沫為止。     5. 沖凈後,稍將水分壓出,並將睡袋平躺放置通風良好處做      "陰乾"處理。     6. 陰乾過程里,請不斷翻動睡袋,避免羽毛或各類合成纖維揪結影響睡袋膨鬆度。     7. 處理過後之睡袋,可再放回睡袋儲存袋或置衣間內以便收藏,炳期待下一個假期的來臨!    
(十六)關於衝鋒衣的洗滌方法     衝鋒衣最重要的是不要用洗衣機洗,而用手洗,否則在洗衣機的強大壓力下防水層會和基布分離,衝鋒衣往往是穿很長時間才洗一次,不介意用手洗一次。      衝鋒衣易贓的基布都是化纖材料,很容易去除污漬,用皂液或中性洗衣粉泡二十分鐘左右,較贓的地方用軟刷或海綿擦一擦即可乾淨,清洗後不用擰,直接掛衣架涼干即可。這種方式並不複雜。     衝鋒衣每洗一次,防潑水的功能就會喪失一次,所以建議每次晾乾後將衣物噴上防水劑.    另附上幾種化纖織物的洗滌方法:    滌綸織物 :  先用冷水浸泡15分鐘,然後用一般合成洗滌劑洗滌,洗液溫度不宜超過45C。領口、袖口較臟處可用毛刷刷洗。洗後,用清水漂洗乾淨,置陰涼通風處晾乾,不可曝晒,不宜烘乾,以免因熱生皺。     腈綸織物 :  基本與滌綸織物洗滌相似。先在溫水中浸泡15分鐘,然後用低鹼洗滌劑洗滌,要輕揉、輕搓。厚織物用軟毛刷洗刷,最後脫水或輕輕擰去水份。純睛綸織物可晾曬,但混紡織物應放在陰涼處晾乾。     錦綸織物 :  先在冷水中浸泡15分鐘,然後用一般洗滌劑洗滌(含鹼大小不論)。洗液溫度不宜超過45C。洗後通風陰乾。     維綸織物 :  先用室溫水浸泡一下,然後在室溫下進行洗滌。洗滌劑為一般洗衣粉即可。切忌用熱開水,以免使維綸纖維膨脹和變硬,甚至變形。洗後晾乾,避免日晒。
(十七)塑料購物袋在戶外運動中功能強大塑料購物袋對於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是在戶外活動中你會帶上它嗎?你知道在戶外活動中塑料購物袋還有什麼其他的功能嗎?下面就給大家交流一些塑料購物袋在戶外活動中的使用方法。需要說明的是絕大多數塑料購物袋材料本身不可降解,戶外使用後不可丟棄。      1、包裹物品,將小件物品,比如;手機、手錶、卡片照相機、藥品等分別放入購物袋經反覆摺疊包裹後用橡筋匝好,這樣能夠比較好的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放入水中幾分鐘保證不滲、不漏)。      2、在露營地可根據需要將購物袋做為提水和存水用具,放置於凹處或者掛在高處。      3、可做為淋浴水袋,將購物袋裝滿水掛在合適的高度後戳一小洞,根據需要還可用爐頭燒上一點熱水調配合適的水溫,此法非常方便、實用。      4、露營時用做夜壺,方便完了紮緊袋口後放置於帳篷外門廳處,以備再次內急使用。      5、沙漠地帶露營可根據需要替代地釘將購物袋裝沙後分別埋入帳篷四角浮沙下,用於連接防風繩固定帳篷。在風力加大時還可系在帳篷上,利用重力增強帳篷的穩定性。      6、系在樹枝等物體上做為路標,隨風飄動非常醒目(後隊要回收好,不要遺留在戶外)      7、收集戶外垃圾。      購物袋重量可忽略不計,且攜帶方便,能夠給大家的出行帶來許多便利,如有未盡之處請大家補充。為了在戶外活動中最大程度的發揮裝備的多功能性,希望大家都能夠將自己平時積累的實用的裝備(物品)使用經驗、小竅門都貼出來與大家共享,為戶外出行減負。
(十八)淺談戶外背包的細節功能  背包---可以說是戶外活動中的必備裝備。無論你參加什麼樣形式的戶外活動,你的身上總會有一款適合你活動需要的背包。做為戶外活動中最普及裝備之一的背包產品。由於它們各自不同的使用要求,因此決定了它們彼此不同的「身材」和「相貌」。那麼,作為它們使用者的我們,是否真正的了解了它們真實的面貌呢?       戶外裝備顧名思義是針對戶外活動所設計、生產的裝備。不同戶外活動方式有不同的針對性設計,清楚的了解你所進行的戶外項目的特點和需要,是每個選擇戶外裝備的朋友必須事前就要了解清楚的。戶外裝備是經過特殊設計與生產工藝製作的。它以應對惡劣的戶外環境所生產的。戶外裝備的特殊之處就是它獨特製作工藝和設計,很多看似平凡的東西,其實初衷都是由眾多使用者在無數次應用中得出的寶貴經驗而來的。這其中所包含的故事不一定是我們這些經常使用它們的人所能體會了解的。       作為戶外裝備,我們在戶外活動中常用的背包算是我們接觸最多的戶外產品了.它們在具體的使用功能、製造工藝和材料上與我們平常生活中使用的運動背包有很大的不同。隨著設計理念和工藝水平的不斷發展,當年清一色笨重的帆布軍用背包早已變為各色背負、多種面料的專項用途產品。在當前的戶外市場上,背包是產品種類最多、針對性和功能性最全的產品。在特點上它們有強調輕量化的、有強調結實耐用的;容積上的有小容量和大容量之分;功能上的有登山的、徒步的、攀冰的、探洞的,還有騎車用的等等。現在的戶外背包已經不簡簡單單是我們背負裝備的工具,在特殊情況下它甚至可以變身為保暖的睡袋或是救死扶傷的擔架。戶外產品的精髓就是滿足人在戶外活動中的需要。而這種把需要轉化為設計的工作正是生產廠商門孜孜不倦去追求的。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材料和製造工藝的日新月異,背包在細節的設計上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廠家在有限的空間里,盡量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對背包的細節進行了眾多的處理。使背包功能更加多用途化,讓使用者的{ca}作更加方便化。       我所跟大家談的戶外背包。主要是針對大家經常使用的大容量背包為主。從整體上看,這類背包可分為頭包,背負,包體三部分。那麼我就根據自己接觸過的背包產品,來按這三部分順序來聊聊。     一、百變頭包     頭包可以說是背包細節應用的最平常的地方了。差不多各個廠商都會在它上面做些文章。根據我接觸過的背包產品來看,頂包的細節設計基本表現在包內零件和頂包整體利用上。對於前者來說,工藝相對簡單,多是在包配置有繩帶和鎖扣。方便使用者存放證件,鑰匙或是眼鏡盒類的小件物品,既方便又安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Granite Gear(花崗岩)的設計,它在採用3D TEPEX背負技術的產品頂包里配置了一個尼龍小袋,內有背包的插扣和背負零件,為使用者提供了背包易損件的備份。這在遠離後勤補給性質的戶外登山裡是非常有用的。對於包的整體利用來說,我個人認為又分為頭包內部功能和整體功能利用。包內功能是指廠商把頭包倉內設定賦予專項功能,如OSPREY的AETHER75的頂包,其被設計為可容納3升水袋的隔倉,並專門設置了水袋水管出口。十分方便使用者補給需要。從整體上看,不少品牌的背包把頂包設計成腰包款式,以用來拓展背包的使用功能。這類設計主要是以腰包的腰帶設計劃分;一種是將頂包直接做成腰包式樣,包括腰帶在內的所有配件都做齊,使用者直接將頂包從背包主體上拆下,即可當腰包使用。這類設計多出現在老款背包上,如我用過的一款BLACK YAK的TORNADO70背包,其頂包設計就是典型的代表,這種頂包方式由於背包本身增加了額外的扣帶,在打包時會造成一定的不便,背包的整體的重量也有一定的增加(這類設計在現在輕量化背包潮流的產品中已很少見)。另外一種設計是組合式,即頂包通過與背包其他部件的組合(多為背包腰帶)來合併成腰包。如DANA DESIGNE BOMB和OSPREY AETHER75的頂包,就是這種設計的典型代表,使用者只需分別將背包頂包與腰帶拆下後,將腰帶插入頂包內部的固定帶中即可組裝成一款重裝腰包。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可以減輕背包的整體重量,更可以充分利用背包的其他部件(攜帶時舒適、牢固),在背包設計模塊化盛行的今天,其目的很容易實現。     二、包體上的十八般兵器     背包在整體上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包體了,它也是體現細節功能的最主要舞台。下面就簡單談談我們比較常見的三個設計。     1、從包體的上部來看,目前比較普及的就是頭窩設計了。這種設計一般出現在大容量的背包上,它的原理就是在人體頭部相對於背包的位置上,利用材料的立體結構形成一個凹陷的空間,以便在使用時頭部活動更加方便自如。我自己用過的背包中頭窩一般來說分為兩種,A依靠對包內收縮帶的調節形成頭窩結構(如OSPREY)。B利用特殊的材料來製作成凹陷結構(如CERROTOREE)。頭窩的作用體現在:登山時,由於地形坡度的原因,背包會經常處於前傾狀態。尤其是大角度向上攀登時,大容量背包由於體積和長度的問題,很容易對使用者的頭部活動造成障礙。因此,頭窩的設計就顯得非常實用了。需要說明的是,一個方便的頭窩在很大程度上與使用者在打包時對相應位置的處理有著很大的關係,關鍵是盡量在此位置放置柔軟的東西以方便頭窩的形成。合理安排包頂的裝備,好好解放你頭部的空間。     2、相信不少朋友當初剛參加戶外活動時最頭疼的就是打包了。看著一包的裝備怎麼收拾也不是,包裝的歪七扭八,不是上面鼓個大包,就是下面空個大坑。早期的我接觸的大多數背包都是採用上下縱向收縮的方式。在裝載不規則外型或裝少物品時,打包時處理起來非常麻煩。而目前背包產品中廣泛採用的束衣結構收縮方式很好的解決了這類問題。這種設計主要是在打包前充分放鬆包體,在填充滿物品後全方位收緊拉帶,對包內物品施以壓力,以達對物品固定緊縮的效果。這種設計在背包裝載物品多或少的情況下都可以讓你把包整理的整齊劃一。不僅外觀漂亮整潔,而且活動中也不會產生包內物品晃動的現象。     3、在使用背包時另外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就是去放置物品了。當你在野外活動中想找件物品時,要麼你有好的耐心,打開背包一樣樣的翻找;要麼你有好的記性,對包中的物品位置了如指掌。不過遺憾的是,這兩種辦法最終還是需要花點時間打開背包來尋找。但是,也許就是這短短的幾分鐘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已經把你澆成了落湯雞;也許一股突降的寒流已經讓你噴嚏留涕了。。。。。。隨著戶外產品的人性設計,即時取放設計已經讓我們對這些問題迎刃而解。我們就以即時取放系統(INSTANT ACCESS SYSTEM)的典型代表花崗岩背包來給大家說明。花崗岩大多數款背包包體上都具有一個很典型的外觀,即雙向雙拉鏈的前臉,它的內部是由兩個側翼和幾根固定帶所組成。當使用者取放物品時,只需將前臉打開,鬆開包內的固定帶。就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物品。而不必把其他物品也折騰出來。這樣一來,使用者在裝包時對物品的處理就會簡單許多。只用將物品分類整理好就可以,而不用事先就要考慮自己好裝備使用順序,發愁什麼該放上面,什麼該放下面。讓你輕鬆自如的來處理各類繁雜的裝備用品。     4、背包的基本功能就是作為各種裝備的移動載體。因此,對於一些外型特殊的物品就要有針對性的運輸方法。而背包寬闊的包體就為這類特殊物品的攜行提供了方便的平台,我們通常在包體上看到的各類扣袋和兜網就是這種攜行設計的典型代表。根據位置的不同,這些攜行設計大致可分為:包頂,包身,和睡袋倉等幾個位置。其中如包身和睡袋倉外部可以捆紮各類大型裝備(防潮墊、帳篷等)和技術器材(冰鎬、繩子等)。對於那些技術型背包來說,有的還特別安排有攜帶冰抓和頭盔的附件設計(如DANA DESIGNE的BOMB和CERROTOREE的PORTER ICE35).而包體兩側兜網的功能相對來說就比較多用化了。一般說來,兜網可以用來裝載諸如水瓶或一些雜物。這裡跟大家談兩個比較有趣的細節:一是雙開口兜網,既是在兜網正上方和靠近使用者一側各有1個開口(如OSPREY AETHER),這樣不僅增加物品儲存數量,而且使用者在運動時不用卸包就可以十分方便的回手來取放兜網中的物品。二是採用的彈性兜布材料,這種材料避免了以往背包滿載狀態時,減少兜網儲存空間的尷尬。即便在背包容量滿載時,依舊讓你方便地攜帶如保溫壺類的大型物品。比如像Granite Gear TALUS兩側兜布就使用的是彈性材料,它採用了DURASTRECH/VAPEX LAMINATE材料,具有柔軟、彈力、不起球,抗磨損和抗劃傷的特性。     三、見縫插針在背負     背負系統就面積來說是背包整體中可以發揮其他附屬功能最小的地方。由於背負系統在背包整體中與使用者應用的重要地位,所以基本上不會在它上面安排大型裝備的攜行功能。一般只在背負系統中的腰帶和肩帶位置上面安排各扣帶零件來擴展其他用途。       如腰帶上最常見的幾項擴展用途:     1、 背包腰帶上可儲存手機和相機類小型物品的口袋;     2、 背包腰帶上用於攜帶技術器材的繩帶(一般外覆耐磨材料);       如肩帶上最常見的幾項擴展用途:     1、 可以當做口哨使用的雙重用途胸口    2、 肩帶上用來固定水袋水管的卡口;個人感覺這是考察一個背包細節細緻的最好體現。由於水管在戶外活動中會隨肩帶不停運動,如果卡扣是固定式的,很容易造成水管脫出。因此細心的廠家會將這點做成活扣(在成本及做工上與固定式有相當的差別),以便在不影響水管使用的前提下,始終保持其固定位置。     3、 長距離徒步中,肩帶上用以減緩疲勞的碗帶     4、 兩條肩帶上用來掛帶各類物品的環扣       以上就是我簡單整理的一些關於背包在使用時的功能設計。其實,背包上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了解開發的功能。上面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對於裝備來說,想要更好的使用它們,就需要我們在更多的環境、更多的活動中去了解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它們的用途。根據幾年來的觀察和對身邊山友的了解。在普通形式的戶外活動中,沒有爛裝備,只有懶的使用者。要想發揮好手中的裝備功能,那你就去好好的用它,去了解它。這樣,才能讓你的裝備體現他們應有的價值。  
(十九)戶外登山鞋的分類     戶外鞋是以其不同適應性來分類的,不同系列適合不同的運動和地形,比較常見的戶外鞋大致可以分為五大系列:      A.登山系列:    登山系列又可分為高山靴和低山靴。高山靴亦可稱重型登山靴,這款靴子為登雪山而設計,靴底通常採用超強耐磨的Vibram橡膠做大底,內襯碳素板,具有很強地抗衝擊力,可裝冰爪,靴幫設計很高,一般在20cm以上,靴面採用硬塑樹脂或加厚牛皮、羊皮縫製,內襯保暖鞋套,適應複雜惡劣的積雪、堅冰、岩石混合地形,可以有效保護你的雙腳。低山靴亦可稱重型攀登鞋,這類鞋使用目標是海拔6000米以下的山峰,特別適合攀爬冰壁或冰雪混合的岩壁,大底用耐磨Vibram橡膠,中大底間襯有玻璃鋼纖維板,鞋底很硬,抗衝擊力很強,攀登時有足夠的支撐力,鞋面用加厚的(3.0mm以上)整張牛皮或羊皮縫製,為了增強防水透濕效果,常用Gore Tex或SympaTex作襯裡,中間夾保溫層。鞋幫高通常15cm―20cm,在複雜地形條件下可有效地保護雙腳減少傷害,部分款式設有冰爪結構,沒有固定結構的可用捆綁式冰爪。比重型登山靴輕,卸下冰爪行走比重型登山靴要舒適。      B.穿越系列:    穿越系列亦可稱為遠足系列,設計目標為低山、峽谷、荒漠、戈壁等較為複雜的地形,適應中長距離負重行走。這類鞋結構特點也屬於高幫鞋,鞋幫高度通常在15cm以上,具有較強的支撐力,可以有效地保護踝骨減少傷害。大底選用Vibram耐磨橡膠,專業品牌在大底和中底間還設計尼龍板支撐,以增強鞋底的硬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鞋底變形,並增強抗衝擊力。鞋面常選用中等厚度的頭層牛皮、羊皮或皮革混合鞋面,革面部分選用杜幫超強耐磨Cordura面料,相比登山系列要輕的多,柔韌性較好。為了解決防水問題,大部分款式選用Gore Tex材料作襯裡,也有的用油皮防水,這類鞋可以在踝骨以下水面或雨中行走。      C.徒步系列:    徒步系列亦可稱輕型登山鞋,是戶外運動中比較常用的品種。設計目標為中短距離負重較輕的徒步,適用於較為平緩的山地、叢林和一般郊遊或野營活動。這類鞋的設計特點鞋幫13cm以下,有保護腳踝的結構。大底採用耐磨橡膠,中底用微孔發泡及雙層加密橡膠,高檔品牌的鞋底設計有塑板夾層,有較好的抗衝擊力和減震作用,鞋幫有全皮、革面或皮革混合材料。部分款式有Gore Tex襯裡,也有的款式不作防水處理。中幫鞋的優勢在於質輕、柔軟、舒適、透氣性好。在地形不複雜的環境里行走,中幫鞋應優於高幫鞋。      D.運動系列:    戶外鞋的運動系列通常又被稱為矮幫鞋,其設計目標為日常穿著和不負重的運動。耐磨橡膠大底使你永遠不用擔心鞋底的磨損會影響使用,富有彈性的中底既可減輕地面對腳的衝擊,又可緩解體重對腳的壓力,高檔的矮幫鞋通常也會有龍骨設計,不僅可有效地防止鞋底變形,亦可增強鞋支撐力。緊縮的鞋面設計使你感覺鞋就象長在腳上一樣。這類鞋常用配皮鞋面或尼龍網面,因而質地更輕,一雙鞋常不足400g,且有很好的柔韌性,目前在一些歐美國家,這個系列是最常用、最暢銷的一個品種。      E.溯溪系列:    溯溪系列亦可稱為戶外涼鞋,常採用網面或帶編結構設計鞋幫,大底採用耐磨橡膠,有柔軟的塑膠內底,鞋底鞋幫都選用不吸水材料。適應於炎熱季節溯溪和多水的環境,由於選用不吸水材料,離開多水環境很快可以乾燥,從而保持行走中的舒適。      野外各種嚴酷的環境對爬山鞋提出了許多特殊的要求,不同的運動項目也使爬山鞋更加細化,出現了更多的種類。防水性是現代爬山鞋的首要功能。很多專業背包族 選擇購買爬山鞋也正是看中了爬山鞋的這一功能  

TOP

 (二十)野外露營     帳篷露營是野外旅行、登山探險等各種戶外活動的主要宿營方式,也是值得積極提倡的宿營方式。它的特點:首先是最貼近自然,沒有什麼方式比睡帳篷更加貼近大自然了,想想你身下就是大地而不是什麼席夢思、鋼絲床及水泥地,打開帳門就是自然界的一切,沒有任何混凝土建築 遮擋你的視線,這才是真正的回歸自然;其二、它是隨遇而安的家,只要腳下有三平方米的平地,就可以紮下一頂足夠二人而居的「家」, 而一頂最輕的帳篷僅1公斤左右,只要有它在身旁,就有了遮陽、避風避雨的屋了,還可以幫躲避風雪、寒流等,它是我們野外旅行的親密伴侶,有了它我們就可以安心的旅行;其三是經濟的宿營方式,在外旅行,最節省住宿費用的就是住宿帳篷,可以算一下:一頂好的帳篷應當在450元左右一頂(可住3人),愛惜的使用至少可用50次(晚)以上,那麼一次的人均成本僅為3元左右,3元一晚的房費了不是很便宜嗎,因而住宿帳篷既划算又衛生。      露營營地的選擇    宿營營地的選擇及其建設是關係到全部人員休息的大問題,在營地的選擇很講究,以下是注意事項:      近水:露營休息離不開水,近是選擇營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選擇營地時應選擇靠近溪流、湖潭、河流邊,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將營地扎在河灘上,有些河流上游有發電廠,在蓄水期間河灘寬、水流小,一旦放水時將漲滿河灘,包括一些溪流,平時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發大水或山洪暴發,一定要注意防範這種問題,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發區。      背風:在野外紮營,不能不考慮背風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灘上,應要選擇一處背風的地方紮營。還有注意帳篷門的朝向不要迎著風。背風同時也是考慮用火安全與方便。      遠崖:紮營時不能將營地扎在懸崖下面,這樣很危險,一旦山上刮大風時,有可能將石頭等物刮下,造成傷亡事故。      近村:營地靠近村莊有什麼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沒有柴禾、蔬菜、糧食等情況時就更為重要。近村的同時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隊伍的行動和轉移。      背陰:如果是一個需要居住兩天以上的營地,在好天氣情況下應當選擇一處背陰的地方紮營,如在大樹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陽,而不是夕照太陽。這樣,如果在白天休息,帳篷里就不會太悶熱。      防雷:在雨季或多雷電區,營地絕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樹下或比較孤立的平地上。那樣很容易招至雷擊。      建設營地    營地選擇好後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      平整場地:將已經選擇好的帳篷區打掃乾淨,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不平整、帶刺、帶尖物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塊坡地,只有坡度不要大於10度一般都是可以作為露營地。      場地分區: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用火區,就餐區,娛樂區,用水區(盥洗),衛生區等區域。第一個先落實宿營地。用火區應在下風處,距離帳篷區應在10~15米以上,以防火星燒破帳篷。就餐區應就近用火區,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活動及娛樂區應就餐區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並距離帳篷區應在15~20米,以減少對早睡同伴的影響。衛生區應在宿營區的下風處,與就餐區、活動區保持一定的距離。用水區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別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下段為生活用水區。      建設帳篷露營區:如有數頂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第一,所有帳篷應是一個朝向,即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並排布置。二,帳篷之間應保持不少於1米的間距,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盡量不系帳篷的抗風繩,以免絆倒人。三,必要時應設警戒線(溝),在山野露宿有可能會遇到威脅性的動物或者壞人的攻擊,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可以在帳篷區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質圍帳篷區畫一道圈,這樣可以防蛇等爬行動物的侵入。或者用電子報警系統等辦法。     建設用火就餐區: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或是相近的地方,這個區域要與帳篷區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火星燒著帳篷。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來的柴禾應當堆放在區外或上風處。就餐區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餐椅」同樣用石塊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於地氣對人體有害,故可以用各自的睡墊或氣枕頭代用一下,不要怕麻煩,至少要用雨衣或塑料布。多數就餐時間已經是天黑的時候了,應當考慮照明的位置,不論是用汽燈還是其他方式照明,燈具應當放在可以照射較大範圍的位置,如將燈具吊在樹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個燈架將其吊起來。      建設取水用水區: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處,盥洗用水與食用水應分開,如是流水,食用水應在上游處,盥洗生活用水在下游處。如是湖水即同樣要分開地方,兩種用水處應當距離10米以上。這種劃分是出於衛生的需要。另外,取水要經過的河灘地帶亂石灌木等物較多,沒有小路可尋,故應當在白天的時候注意清理一下,不然晚上取水時就不方便了。      建設衛生區:衛生區即是隊員們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隊員人數多或者住宿天數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茅坑,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更要注意不能建在行人常經過的地方。如果附近的溪流多,可以將廁所建在溪流上,在小溪上塔兩根大木頭,要建平穩並有安全感,大家即可在上面大小便,並將大小便直接排入溪流中,不用耽心會污染河流,小量的糞便會被河流中的生物分解或被自然凈化。如果已建了衛生區,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生區里進行,而不應滿山排泄,而大煞風景。    
 建設娛樂區:娛樂區可以在就餐區,待就餐以後打掃出來即可,如果場地大,也可以單獨划出一塊地,只要場地平整即可,同時場地里絆腳、碰頭(矮樹)的東西要少,因而要進行一般性的清理,在玩一些遊戲時應在一個劃定的圈子裡拉上保護繩,以免不注意發生意外事故。     野外氣象小知識:   在戶外旅行應當知道些氣象的基本知識,其實以前也講過些有關內容。一旦到了戶外,就只有聽天由命,我們只能認識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旅行中除了遇到雷雨、大風雪等情況應當停止、休息外,其他情況均可以繼續行動。而在野外露營就需用多考慮一些氣象問題:    防雨:防雨是露營氣象考慮的重要問題,如果判斷當晚有可能下雨,應當對營地及帳篷進行必要的防雨處理,除選擇好營地外,需要挖泄洪溝,加固帳篷並增強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帳篷外加蓋防雨塑料布、雨衣等,將各種旅行用品放置在帳篷中等。防雨應在紮營前觀察天氣變化情況,經常外出旅行多觀察多積累經驗就會掌握是個大慨。      防風:風向對應紮營比較重要,關係到帳篷門、爐灶口開向及營地各區域的整體布置問題。這須要了解一些地形氣候知識,在大湖泊邊紮營,其風向是早晚相反變化,白天,地面溫度上升快,風向是向陸地刮;夜晚,地面溫度下降快,風向向湖區刮。故應當將帳篷門背風開,而爐灶口應向風開。在炎熱乾燥的山區同樣有相似的情況,白天,由於山谷(谷地)氣溫上升慢于山坡(山頂),呈上升氣流,即谷地向上颳風,而夜晚則呈下降氣流,風向谷地刮。故在山谷中紮營時應當事前考慮這種情況。研究風向及風力,對應戶外運動比較重要,有條件的可以帶上一個風向風力表,或根據下表查知風力,在記日記時不妨記錄一天最大的風速。     氣溫:氣溫對應戶外旅行同樣重要,我們應當學會氣溫管理,即掌握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區的氣溫變化及規律,並在此基礎上的裝備、服裝配置。學會對氣溫及變化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直覺判斷,這就要經常攜帶一個氣溫表,經常性的對照觀察、體驗。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點為當日最高氣溫,為其峰值;而夜裡2點~3點是最低點。這一日之間的溫差叫日較差,日較差的大小與地理緯度、地形、季節、天氣狀況等因素相關,一般說來,低緯度比高緯度地區、內陸比沿海地區、晴天比陰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較差大。在森林中,由於森林的儲存功能,日較差小,林中要比無林地氣溫低0.7~2.3℃,夏季低8~10℃,冬季低4~5℃,同時森林中的濕度也較大,故在森林中露營應當注意這一問題。      住宿溶洞    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的野外,常可見到各種形式的山洞,旱洞、水洞、穿山洞、複合洞等,住宿溶洞是野外旅行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我們的祖先就是從住宿溶洞開始了新的地面生活。可見住宿溶洞是安全、方便、溫暖、避風避雨的好地方。住宿溶洞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通風:首先要察明該洞是否是通風的溶洞,而不是一個死洞。保持空氣的流通很重要的,可以點一支香煙察該洞是否通風,只要煙向洞中或洞外單向的飄動即說明此洞是通風的。      淺住:洞多是比較深的,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最好將營地安排在距離洞口較近的地方,以方便撤營及轉移。      水情:在確定一個溶洞可否住宿時,應先弄清此洞的水情,多數的溶洞都有流動的地下水在活動,有個別的地下水水情複雜,尤其在雨季就更應當注意,選擇的住宿地應當乾燥,上無滴水。      其他在溶洞住宿應當注意:不少的溶洞多有蝙蝠、燕子等動物棲息,因而入洞住宿最好少驚動它們,或者換一個洞。如果對洞穴探險沒有經驗應當在洞中少活動,單人活動應當禁止;在洞中住宿可以不用支搭帳篷,只需鋪上各種睡具即可,如果有蚊蟲可以燒煙驅趕。      露天宿營:   露宿是對我們野外生活的一種鍛煉和考驗,同時也是一種難得地生活體驗。在沒有雨水、大風、風雪及霜的天氣,完全可以試試在露天下露宿的方式,不用支搭帳篷等任何遮擋物。露宿可以選擇一塊大樹下,鋪上塑料布、防潮墊,再放上睡袋,睡袋上可以再罩上一塊塑料布,或者在睡具的上方簡單的掛一張防雨布,露宿主要的問題就是防露水及蚊蟲的侵襲,可以在睡袋的頭套處罩一層紗網,以防蚊蟲,或連夜的燒煙火,燃煙可以防止霜降,減少露水,在一些農村可以看到農民這樣做為減少霜降。當然,雨季、冬天就不要露宿。另外,注意不要在水邊、草木密集的地方露宿,那些地方蚊蟲多,也不安全,同時,在露天露宿一般氣溫比帳篷里低5度左右,故要多加衣物,以防著涼。      另一種露宿的方式就是用吊床,吊床的優點是不會被地上的動物襲擾(如蛇等爬行動物),並在一些潮濕的地帶很適合,用吊床要在睡袋下墊防潮墊,並在吊床上方掛一張防雨布。有一種吊床式帳篷即有防雨蓬,同時還有防蚊蟲的紗帳,很適合叢林宿營。      雪屋:在大雪紛飛的雪天,如果雪地的雪比較厚實,就可以用雪做一個簡單的雪屋,這在東北地區的農村,獵人們就熟悉這種辦法。建蓋雪屋必須要有比較壓實的雪,再用鐵鏟等物切割建蓋,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不過多的研究特殊條件下的露營方法。      野外作息:   合理的戶外作息安排是保障身體良好狀態的重要途徑,常常會由於激動、興奮等原因,大家在篝火旁一聊就沒完,或者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從而影響正常的休息。這要特別注意,因為大家活動了一天,身心都比較疲勞。這時隊長應當規定統一的作息時間,如不超過夜間12點休息,早上不超過7~8點起床,尤其要強調要統一,不能因個別人而影響整體  
(二十一)戶外出行經驗     1,出行必帶拖鞋,提著登山鞋上車.充分的放鬆雙腳,恢復腳力.注意的是別忘洗腳.     2,水袋的水比水壺的水更耐喝.驢行徐徐一小口,既潤喉又不會脫水口渴,也不誤行走.     3,永遠多備一雙干襪子,潮濕的襪子很容易把腳磨出水泡.     4,裝備重量不超體重的三分之一.     5,飯前20分鐘是身體補水最佳時間.     6,你在家中不愛吃的食物在山中一樣不愛吃.只帶喜歡吃的.     7,靠著背包45度休息比解下背包休息更省力,後者要再費一次腰肌力.     8,人的熱量從食品中來,肉品比面品有更多的熱量和能量.冬天吃好再睡.     9,驢行中隙決不用涼水沖頭.(危險!)     10,備塊大蒜作用多.     11,行進中不拼力上竄和下跳.調好呼吸,勻速行進.     12,汗濕背時別解包站風口,背部著涼最易感冒.     13,溫開水和睡眠是治感冒的最佳良方.     14,涼水沖腳也比汗腳睡覺更暖和.     15,包側裝水比胸前掛水更省力.     16,除了主副餐行動餐,永遠備有應急乾糧.不到斷糧力盡絕不動用.     17,真誠友善對待你的隊友也是對自己安全的負責.     18,領隊不是萬能的,但尊重領隊有時也是對其他隊友的尊重.領隊隊友和你一樣,僅是一個 戶外愛好者,他們不欠你什麼.     19,個人情緒和過多的抱怨很多時候得到的是鄙視.     20,你崩潰的時候只用對自己說-----山不會長,而我腳步是無限的.     21,MM只要不吝嗇自己的笑容和讚美話,你的求助都會得到熱情回應.     22,面對危險時首先是冷靜,驚慌和恐懼對你毫無用處.  
作為驢友,就應該具備相應的一些基本素質,大家看看下面的這些,希望大家出去時注意一下哈~~~     (二十二)優秀驢子所具備的十大素質     團隊   你不是來旅遊的,你和你的同伴是一個團隊。你需要他們的協作與幫助,而你也付出你的。     平等   AA 不僅僅是費用均攤,一切工作,煩瑣的事情和體力勞動,風險。都是均攤的。你沒可能袖手旁觀。     環保   保護一切自然與人文環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帶走你的垃圾,也請儘可能帶走別人留下的垃圾。請不要在戶外使用任何化學清潔用品。    信賴與服從   你必須信賴你的同伴和你的領隊。團隊的秩序依靠所有人來維繫,這一切活動安全的基本準則。如果你質疑你的團隊或者領隊,請選擇離開     體諒   體諒你的同伴,在你快樂的同時,不要影響他人的生活。在寂靜的夜裡喧鬧的人群,請遠離在帳篷中休息的同伴。     忠誠   永遠保持對你同伴的忠誠,無論飢惡,疾病,痛苦,寒冷。不要輕易放棄你的同伴。       進取   知識和技能是你生存的依靠,永遠不斷的學習。進取。       寬容   寬容是與博愛為維繫團隊間紐帶的潤滑劑     熱心   他要關心遇到的每一個人,無論他們的職業,地位,關心他們的生存,用自己的技能去幫助他們      適度   戶外是一種生活,也同樣是一種愛好。但不要忘記你的家庭和朋友。一切要適度  
(二十三)戶外驢圈中的三不借    一、「水不借」   戶外活動水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何種地步,電影里小說里常常有所闡述:那口渴的表情,那乾裂的嘴唇,那傳遞著誰也捨不得喝的一水壺,那危急時刻像甘露般珍貴的一口水……   因為重要,因此一般情況下,每一位老驢都會根據路程來控制自己水壺的水量,永遠不讓自己的水壺斷水。而菜驢就缺少經驗了,有的竟然敢不帶水壺就上路,有的上路沒喘氣多久就猛灌水,有的乾脆自己的喝完了就向別人討水喝:「大哥~水借我喝一口……」   驢圈裡「水不借」的規矩你懂嗎?不衛生是一方面,你的口水我可不想品嘗;自救更是重要的一方面,深山老林里買礦泉水還?到哪買去!你一借就難還了知道嗎!   帶礦泉水的水壺上路不行:一是太薄了,亂枝碎石很容易就劃破了它;二是經不起開水燙,到營地時要補給開水就不行了,一燙就癟。   所以,每一位驢友出行時,務必要帶上自己的專業水壺(硬塑料水壺、鋁製水壺),還要非常注意自控好水壺內的水量,絕對不能缺水哦!      二、「光不借」   戶外活動的光源包括這樣幾種:手電筒、頭燈、蠟燭、火柴、化學熱力帶和罐裝點熱器等,這些都是消耗品,可想而知一般情況下是不借的,公用裝備除外。而菜驢就缺少經驗了,白天覺得手電筒多餘,夜晚一來事就向別人借:「大哥,我急死了急死了,手電筒快借我用一下……」   驢圈裡「光不借」的規矩你懂嗎?這種借能還嗎?我電池只帶那麼一節,耗完了電怎麼辦?野外黑燈瞎火的,到哪買電?「買不到電就充電嘛。」去你的大頭鬼吧,插到你的鼻孔里去充電哦!   所以,每一位驢友出行時,務必要帶上自己的專業光源(手電筒、頭燈、電池),而且開關要牢靠,以防放在包中被無意打開。   所有的光源,都要注意防潮,放在防水袋中是非常明智的!      三、「睡袋不借」   過去開玩笑不是說嘛:除了老婆不外借其它隨便,現在我鄭重加一條:睡袋不外借。大家可以想想,暴走一天了,常常沒有水擦一擦身子、洗一洗腳,就得鑽進睡袋裡挺屍了,自己的汗臭體臭腳臭就算了,別人的那還了得?而菜驢就缺少經驗了,覺得買個睡袋划不來,就向別人借:「大哥,我是XXX,明天我去野營,睡袋借我用一下……」   驢圈裡「睡袋不借」的規矩你懂嗎?這種借能還我本來面目嗎?還給我時多了臭氣不好,熏得我老做惡夢!多了香氣也不好呀,熏得我老做邪夢!再說了,誰知道你那臭體香體的有什麼傳染病、皮膚病、艾艾病,那的確是非常不衛生的。   所以,每一位驢友出行時,務必要帶上自己的睡袋,哪怕帶上最薄的最便宜的那種雙面絨睡袋也行,這樣把別人的被褥、大衣壓在上面,別人也就不生悶氣了。   大家都知道「三不借」就好辦了   各個圈子都有各個圈子的規矩,驢圈裡的「三不借」規矩你知道了嗎?這三不借就是:水不借、光不借、睡袋不借。   有老驢臉皮薄,當朋友開口向他借水、借光、借睡袋時,總不好意思推脫,特別是漂亮MM開口時更難以拒絕了,其實心裡十二分不願意呢。   有菜驢經驗淺,當開口向朋友借水、借光、借睡袋時嘻皮笑臉的,就像向人借一張紙似的輕飄飄樣。   現在好了,你也知道了,他也明白了,大家都曉得「三不借」就好辦了:各個圈子都有各個圈子的規矩,驢圈裡的「三不借」是規矩哦!知道了規矩就要守規矩了,不要犯規哦!   當然,緊急情況下例外
在戶外,你多多少少得掌握一些技巧啊~    (二十四)戶外自助50技之一       技巧1: 如何挑選     把你所有計劃要帶的東西收集起來,把它們放在一個房間里,然後想像它們都裝在你的包里。哇,這時可以執行第一條:凡是不知道該不該帶的東西都別帶。這樣你的包會變得更緊湊。     技巧2: 如何裝包     輕的裝備放在下面,重的放在上面。因為任何人在走路時都會向前微傾,這樣就把重量集中在你的臀部而不是你的肩膀上。在底部可以放你的睡袋(睡袋有睡袋套,也可以用塑料把它包起來,這樣萬一你掉在水裡或你的獨木舟進水就可以防止被浸濕)。然後是當天你不用的衣服:內衣和襪子,鴨絨衣等。接著是你的睡墊,應該放在裡面而不是綁在外面。然後是你的帳篷和防雨布。然後是野炊用品:爐子,油,壺子,杯子和匙子,濾水器和急救包。然後――在靠近頂端的地方――你的食品。惡劣天氣的衣服放在最上面。最後拉緊口袋繩子。     技巧3: 讓包又薄又高     而不是又矮又厚。這就是那些背包帶的用處――紮緊它們,用膝蓋來壓緊它們(當然不要弄壞了裡面的東西)裝包     技巧4: 避免懸擺的物件     當你走路,這些東西的擺動會耗費你的體力。那哪些附在你腰帶和肩帶上的可愛的小包呢?其實它們是沉重的累贅。當你需要防晒霜和膠捲時,花不了你多少時間把它們從你的背包上層口袋中取出來。唯一的例外是辣椒水噴洒劑。它應該在你觸手可得的地方。     技巧5: 把你所有的食品都放在防水包里     當你在晚上把你的補劑藏在遠離動物的地方時,你用不著到處亂找這些零碎的東西。至於午飯和小吃,分別用塑料包好放在食品袋裡,這樣在休息時可以輕易拿出來。     技巧6: 把你的水壺放在包里     不要吊在屁股上,會被太陽曬熱的。     技巧7: 防蟲劑     噴洒一些在你的勁後和你身上一些暴露的地方。在蚊蟲肆虐的季節,還可以噴一些在你的襪子上和褲子的根部上,因為這些小蟲蟲會從一些長得比較矮的植物上而不是從樹上爬到你身上來。噴洒一些到你的手背上而不是手掌上,然後擦在臉上。聽上去蠻怪的,因為這樣可以讓害蟲遠離你的眼睛。還要在你的帽檐的下邊噴洒一些。     技巧8: 放鬆點從但是要有節奏     開始時慢點,讓自己的身體慢慢熱起來,然後找出你自己的行走速度。     技巧9: 早點抵達     不管你去哪,應該在中午時到,並在其它人陸續抵達前及時地找到露營地點。你有足夠的時間來支撐帳篷,並在入睡前晒乾睡袋。你可以小憩一會兒,隨便走走,四處探探,或者手拿一杯茶,好好欣賞一下眼前宜人的風光。     技巧10: 讓大家在一起     技巧11: 當你感到疲憊時,你同時也又餓又渴     所以在你休息時,你也要補充食品和水分(當然要開開心心)。不要在你的身體出現不適反應時才這樣做。     技巧12: 晚上不要喝茶     不管是不是含咖啡因,大多數茶會讓你晚上爬起來撒尿。     技巧14: 用有拉鏈的袋子裝使用過的紙張     人有三急,最好把你的排泄物用舊紙張包起來,並裝在有拉鏈的袋子里,然後在下一個垃圾處理地點(生火點或者簡易茅坑)把它們倒出來,而不是就地掩埋。動物喜歡挖人類的糞便(啊,嗯,唔)並把紙張弄得到處都是。     技巧15: 是不是真的要篝火     在野外最好不要生篝火。因為如果我們不生火,這些木材足夠供養一些有機生物,而它們又是在生物鏈中一些更高級別生物的食品。點一堆火你得收集木材,生火,把自己熏得眼淚水直流,最後渾身一股煙味去睡覺。但是如果你又冷又濕,這就有必要生一堆火了。或者當有重要的事情要當晚討論時,大家可以圍火而坐。
二十五)戶外自助50技之二 技巧16: 有GPS?   你在哪?走了多遠?你走了多快?路過了什麼地方?何時天黑?類似的問題GPS比指南針有用。     技巧17: 哪裡買地圖?     大的書店和專業的書店,還有可以在網上查找     技巧18: 很多地圖沒有詳細的細節。    這時就要靠GPS了來確定你精確的位置了。而且以後還可以借給朋友用。     技巧19: 檢查數據     當你的GPS接受了一份地圖,別忘記設置這份地圖。     技巧20: 隱性眼鏡     旅行時戴眼鏡得忍受眼鏡框摩擦和霧氣,所以最好戴隱性眼鏡。     技巧21: 你不需要的     牙膏(但是你需要牙刷和絲線。)     一塊肥皂(一點洗潔精也可以)     一塊毛巾(風乾的就可以了)     摺疊飯盒和鏡子     技巧22: 小吃和午飯     高能麥棒,牛肉乾,乳酪,餅乾,乾果,乳酪,饅頭,果醬,花生油,糖果條。不要沙丁魚和罐頭。他們容易把東西弄髒。蜂蜜也不用帶。     技巧23: 正餐     速泡湯和麵條,還有一些干化的食品。都是一些袋裝的和不用再烹飪的食品。倒水時注意,要倒比說明上的水多,因為這些東西很耗水。這些食品的成分中都有蔬菜,而且容易帶,還可以長時間不會變壞。記住:雙份裝的干化食品只能解決一個人的飢餓問題。     技巧24: 早飯吃豆類食品和米飯     把速溶黑豆片或黑斑豆片放入杯中,混上同等量的速溶米飯,用一個小的塑料瓶裝一些沙拉和幾塊乳酪。最上面再放一些玉米片。這樣就有一份非常可口的早飯了。它能提供你接下來幾個小時里足夠的熱量。     技巧25: 壺裡只放水     我的壺只用來煮水,然後再倒到速溶湯,豆類品和米飯,熱巧克力等里:這樣可以減少油的消耗,而且喝完了也不用特別清洗。     技巧26: 你所要用的餐具是杯子和匙子。     除非你象我一樣喝些糊狀的東西,否則你需要刀和叉、特弗籠的平底鍋等很多東西。     技巧27: 使用煤氣爐     技巧28: 回到老路上     如果你發現了一條你喜歡的小路,要不時回到老路上,否則很容易迷失。     技巧29: 找一個好地方     因為在野外或者在海拔高的地方,你很難入睡,一個方法是多服一點安眠藥片。     技巧30: 戴禦寒帽     即使不是禿子也戴。還有戴一雙薄手套也有用。     技巧31: 戴耳塞     野外的各種聲音可難會令你難以入睡,可能還有別人的呼嚕聲,所以不妨戴耳塞。   
 11、(僅供參考)步幅問題。多數教材上說要用較小步幅邁步,我的體會不同,長時間的行進中習慣於用較大的步幅(比平時走路的步幅稍大),這樣感到更輕鬆一些。(因為減少了總的邁步次數,或許有利於減輕腳底的磨損?)      12、中途休息時不要脫鞋。長時間行進腳一定會浮腫,脫了鞋一旦再穿是比較難受的。      13、背包防水。登山包本身都有一定的防水性,防雨罩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用東西。但是,如果你被雨水持續不斷地淋過三四個小時以上,你就知道防雨罩也不是完全可靠的。防水袋雖好但是容量有限,推薦用大塑料袋(家電包裝的那種,夠大)包裹衣物和睡袋。溯溪活動這樣做就更有必要了。      14、(強烈推薦)怎麼裝睡袋。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用壓縮袋來裝睡袋,錯!這種辦法早就拋棄了。睡袋反正放在最底層,不要額外包裝,直接塞進背包里,然後上面該裝什麼裝什麼,只管使勁壓。這樣才能充分利用空間,裝好的包內部充實,外觀飽滿。      15、GPS與指南針。這個話題其實有點多餘,因為已經有很多人談過了。GPS是個好東西,也很專業,可惜使用中的限制因素太多了:太耗電、太容易受天氣和地形影響、反應速度慢。     很多人還喜歡攜帶軍用指南針,比較流行的是62、65式。推薦定向越野用指南針(其實不是專業定向用的,是那種有機玻璃的,跟手機面積差不多的)。實際上軍用指南針並不適合戶外,偏重偏大,坡度計、里程計、速度盤、精確定向、測距等功能發揮不了太大用處,定向越野指南針輕巧簡單實用,二三十塊錢的質量就足夠好了。      16、開路刀。狗腿當然很威風,但是對付山路上柔韌的荊棘和雜草,這玩藝兒實在老牛攆兔子有勁使不上。砍樹當然不錯,但是個人認為只要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都不應當動它們。我使用的是一把瑞典ASE,長,細,薄,輕,鋒利,開路非常好使。      17、水袋咀。鴨嘴獸水袋的吸管咀子是裸露的,容易臟,背包上肩時不小心還容易擠出水來弄濕後背。這個水管的吸咀是可以拔下來的,用裝膠捲的塑料盒做個套子很容易。建議用富士的,白色半透明的比較醒目。      18、水壺。要亮騷、表明你是一頭戶外驢,LAKEN、SIGG必備,要實用,軍用套壺最好。性價比高,非常結實。LAKEN、SIGG倒是輕了那麼一點點,可惜一撞就癟,瓶塞子又很容易滑絲,而且,你需要將一壺水保存一個星期再喝嗎?當然,飲料瓶子也非常好。     19、不鏽鋼小口杯。超市有賣,7cm口徑的比較合適,幾塊錢,用不壞。宿營時用這個,行進時用帶吸管的水袋,搭配得非常好。不用時用小塊掛掛在背包上,途中在溪流里舀水喝也很方便。      20、太陽鏡。一般沒必要,有頂帶檐的帽子就夠了,在山裡實在沒甚麼晃眼的東西。冰雪地帶太陽鏡自是必不可少,不過那時你或許更需要一隻雪鏡,而且必須是防霧的。在低溫條件下,不能防霧的雪鏡基本上就是廢物。   

 21、簡易冰爪。也就是所謂的四齒冰爪,便宜,簡單,只要幾十塊錢。DIY水平高的可以自己做一個。這玩藝兒名字叫冰爪,但真正在雪山上沒幾個人用4齒的,倒是在一般的山路上,遇到路面非常滑的時候,這個簡單東西可以起到關鍵作用。個人覺得登山杖都可以不帶這東西一定要帶。      22、燈箱布。地席這玩藝兒主要是冬天用的,防止冰雪天氣帳篷底部和底面凍在一塊。推薦到做招牌的小店裡扯一點廣告燈箱布替代,有幾種顏色,很便宜,也很結實,缺點是比重大了點。      23、一次性桌布。低檔餐館裡用的那種薄膜型的,超市有賣,便宜,輕,多用途。      24、zippo打火機。很多人認為zippo跟戶外有點掛鉤,其實這玩藝兒在戶外不好使,比一次性打火機差遠了。還是把它留在家裡,用一次性吧!而且要多帶幾個,放在不同的地方      25、地圖保護。先複製一份(彩色列印最好),途中的標記作業就用這張圖,然後到裝潢店買一點玻璃膜,要無花透明的,或者到做招牌的小店裡買一點轉移膜(其實就是玻璃膜),把地圖原件鋪平粘上去,這份原件就變的即防水又結實。      26、勞保手套。現在勞保商店裡有一種覆膠的手套,手套本身是棉線織的,手心和手指部分覆蓋一層又厚又軟的橡膠(橡膠多數是黃色的,也有白色的)。這種手套做工粗糙,但是防滑防扎性比任何勞保手套都好,帶著也很舒適。      27、奶糖和巧克力。這兩樣東西用於臨時補充體能有明顯效果,途中一旦因為消耗過大、補給欠缺感到體力不足的時候,吃上幾塊,過個十來分鐘就有效果,當然沒感到體力不足時也可以吃。現在超市裡有一種叫「干奶片」的奶製品,藥片狀的,也很好。      很多藥房里還可以買到口服的葡萄糖沖劑,在水壺裡和一點這東西也是個好辦法。當然現在有專用食品了,能量棒什麼的,沒試過,不知道怎麼樣。      28、飲水。書上從來都說不要在感到口渴的時候才喝水,不管怎麼喝,人體的需水量都是一定的,不渴也喝有浪費的可能。     29、不要準備太多吃的東西。其實你根本吃不完,這些東西有多少是進到肚子里發揮作用了的?咱們玩的是戶外運動,不是組織晚餐會,也不是野外生存訓練,咱們要去的地方有哪一處是真正的無人區?這些東西你只吃得了一部分,剩下的要麼送給農民朋友,要麼半道上供奉土地公公。記住:別把自己的背包當「超級市場」。     30、穿多少衣服睡覺。以前聽說的經驗是睡覺時穿多了反倒冷,穿少一點才睡得暖和。後來發現這根本就是錯的!絕對穿多一點更暖和,如果你的睡袋溫標不夠高,最好穿著羊毛衫抓絨睡。當然,穿得太多睡袋會太緊,不舒服。      31、剪指甲。這個主要針對MM。比較艱苦的戶外活動中不要留長指甲,影響勞作,容易藏污納垢,還容易受傷。      32、腳部打皰的防治.鞋要合腳就不說了,如果行進途中發覺腳底不適,局部位置火辣辣的,那一般就是打皰的前兆,最好不要心存僥倖,趕緊在痛處邊緣貼上足夠厚的紗布膠布,改變一下腳底的受力。如果已經打皰,那麼有必要把它扎破放水(老人教的辦法是用一根馬尾穿在水皰上),但是一定不要把水皰的皮剪掉,否則第二天走路你會疼死的!      33、高錳酸鉀。這玩藝兒多用途。除了消毒,它還是催吐劑,萬一吃了有毒的東西,化一點水和下去立馬嘔吐。此外,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外用蛇葯,可以迅速地中和蛇毒(對神經毒血液毒都有效)。被蛇咬之後立即捆紮、清除斷牙,用小刀擴創(別太深!),然後把高錳酸鉀粉劑填在創口(少量即可),片刻再繼續其他急救。

(二)戶外旅行科學裝包     裝包的關鍵在於對裝備的了解(體積、形狀、重量),合理的布局以及最小的個體體積。實現最小的個體體積可以在購買裝備時有所選擇,也可以在收拾裝備時加以控制。另外,多使用壓縮袋、防水袋等分別為零散物件打包。(以下的方法主要針對內架形背包)   合理地分布重量      一般最好將背包的重量集中在臀部,以避免重量落在肩部或背部。而且無論你走在何種地形,盡量保持較重的物品靠近你的背部,重心保持在兩肩之間。      走在普通的山路,可以讓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的上層,這樣有助於集中力量在你的臀部上面,這是身體能承受較重背負的部分。        如走在崎嶇難行的探險式路上,要用相反的策略,要把較重的物品放在背包主艙中部,這樣使重量分攤到肩部和背部,使重心降低,較易保持平衡。        拉緊所有的壓縮帶限制裝備在背包內的滑動,滑動會令背包重心移動,易使人失去平衡。扎在背包外的物品要盡量的少,否則會影響你行進時的平衡。保護好掛在外部的裝備,不要讓它們搖晃和互相碰撞發出咔嗒咔嗒的聲音。如果你參加的是團隊活動,要合理地將重量分配給其他團員,不要讓自己無意間成為馱馬,好節省體力。      女孩子或者身材比較矮小的人不管是走在何種地形上習慣性將重的東西放在背包的底部。這也無所謂,畢竟採取何種的打包風格,最終取決於你自己,首要條件的是你自己要感覺到舒服和方便。確保一些物品放在能夠輕易地拿出來的地方,而不用"翻箱倒櫃"地找。像地圖、指南針、太陽鏡、防蟲葯、零食、水壺、頭燈或電筒、風雨衣和背包雨罩等。          帳篷:帳篷分為帳、帳桿、地釘三個部分。購買時這三部分是卷在一起的,但裝包時就不要原樣裝進去,因為長條型的帳篷使得包內的剩餘空間變得很窄,不容易填裝其它物品,並且不易於分配重量,保持背包重心在中間。      建議的方式是將帳像被子一樣疊起,並用扁帶收緊或用壓縮袋打包,地釘也夾在帳中(地釘須帶防護套才不會扎壞帳)。疊好的帳建議放在背包的最上層,這樣比較符合露營的順序。在營地經常是先搭帳篷再做其它事情,撤營時也是先收拾好帳篷裡面的東西再疊帳篷。      帳桿沿著背包側面靠近背部的位置放置(這時背包的隔層要放鬆,以使帳桿能插到背包底部)。帳桿可以外掛在背包兩側,但在走叢林時最好還是收在背包裡面,這主要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帳桿。      零散物品:零散的物品體積不均,重量質地各不相同,因而裝填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對於軟質地的物品(如帽子、手套等)建議用來填充大、硬、有形物品的間隙,對於硬質地,外形又不規則的小物品(如爐頭等),建議放入套鍋、飯盒等容器里,既省地方,又可以有效的保護這些小物品。隨時取拿的小物品應放在第二層(帳篷下面),與食品放在同一個層面上。      水和食品:食品的裝法與零散物品類似,位置也在同一層面上。至於水,它往往是所有物品中比重較大的一個,它的放置直接關係到背包的重心,進而影響到整個旅程。但每個人的負重能力不同,舒適感也不同,將水(一般是三升)放在背包中部,也就是第三層,這使得整個背包的重心在中部偏上,這樣會有最佳的舒適性(個人體會)。檢查你的燃料瓶是否擰緊,並且要放在食物的下面,即使一旦泄漏也不會污染食物。      衣物和睡袋:每次裝包,總是第一時間把睡袋用壓縮袋壓縮後塞進背包的底倉。衣物尤其是冬天出行的衣物像抓毛絨、羽絨服等都具有很好的壓縮性,可使用壓縮袋打包放在背包下層,睡袋的上邊。這樣既可以上面物品的重量盡量壓縮衣物所佔空間,又可以在需要時方便的從底倉取拿。至於應急的風雨衣,可以放在背包的頂袋,方便隨時取用。  
 (三)野外宿營必備裝備清單    1.帳篷:北方或少雨的地方可以準備一個單層帳篷,可以抵擋小於2_3個小時,在雨季要選擇雙層帳篷,一般可以抵擋小雨7_8個小時。     2.睡袋:野外露營必備之物,有羽絨、晴綸棉、線織幾種,根據天氣選擇吧。參考(十四)里的睡袋的種類     3.防潮墊:耐磨層有單層和雙層之分,有平直面和蛋巢面、有可充氣墊,根據你的要求選擇。     4.爐具:在爐具的選擇上有瓦斯爐和汽化爐、酒精爐等,在禁止野外用火的地方非常有用。     5.桶鍋:一種專門為登山露營而設計的套鍋,大、中、小三鍋子套在一起,還附有小碗、湯匙及小茶杯。     6.水袋(壺):野外活動不可或缺的裝備,畢竟營地離水總有一段距離。     7.營燈、手電筒:夜行、夜宿都需要,必備,也可以選擇頭燈,非常方便。     8.燃料:如果你不想把爐具當擺設,記住帶著它吧,打火機、防潮火柴也要帶著。     9.食糧:野餐罐頭、麵包、速食麵、餅乾、必備。也可以帶些大米,肉串、烤肉、零食等等。     10.刀:開路、切割、都離不開它,去比較荒野的地方就好帶砍刀,平時帶一把多用途的瑞士軍刀。     11、鐵鍬:可選擇帶斧頭兩用鍬,搭建帳篷、平整土地要比你徒手快上百倍,斧頭可以砍些朽木枯樹。     12.急救藥品:如遇意外事件,至少自己可以先急救處理一下,不要讓傷害加大。參看(十四)里的常備藥品清單    13.附屬裝備:指北針、地圖、眼鏡、浮水衣、防蚊液、橡皮艇、冰桶、濾水器、望遠鏡、烤肉架等     14.背包:一般野營2_3天50_70升足以,一定要選擇好一點牌子的、結識、舒適,背時間長了就知道了他的好處了。
(四)戶外頂級裝備---安全套和衛生巾!    安全套:   可以防水,把手機和數碼相機以及膠捲之類的用安全套套上,然後把口子一紮,丟水裡幾天幾夜都沒有問題,你想想,連小蝌蚪都游不出去還怕水嗎?而且手機來電話了你還能接聽(僅限直板式),不過通話效果一般.注意事項:最好是計劃生育指導站免費發放的那種.乾燥沒有潤滑油,而且特厚效果非常好.      安全套作用不光是防水,當出現意外的時候,安全套可以裝至少1升的水,也許著一升的水能讓你獲救;還有,被不知名昆蟲,如蛇等有毒動物咬傷,安全套扎動脈可以緩解毒性擴散;大面積創傷,可套在傷口避免感染;其實在家裡邊一樣,有朋友為手或腳指的傷覺得洗澡不方便的話,套上洗,是不是方便多了?總之,套子在戶外非常的有用!是必被品!      衛生巾:    在戶外,衛生巾也非常有用!驢子的鞋穿了一天後,肯定是腳汗答答滴,晚上睡覺前用塑料袋包好可以保證不被露水打濕.但鞋子里的潮氣沒辦法除掉,第二天起來一穿進去鞋子潮潮的絕對不舒服.怎麼辦?這下安爾樂就派上用場了,睡前在鞋子里塞上兩片,第二天鞋子就乾燥了.借用一句廣告詞的說話就是:更干更爽更安心,護舒寶的衛生巾! 另外,也可以直接把衛生巾當鞋墊使用,帶小翅膀的更好,有利於穩固。       如果你摔傷有開放性創傷的時候,你會發現衛生巾是如此的好用,撒上藥粉蓋著傷口,消毒,止血!      戶外拉肚子的話衛生巾也非常適用,當你面對這些情況的時候,就明白我說這話的道理了  
(五)戶外旅行基本裝備一覽表     個人穿著用品:       一、服裝篇    1、衝鋒衣褲(戶外活動必備,防風、防水、透氣、耐磨……);     2、抓絨衣(含WINDSTOPPER,主要是防風、保暖);     3、排汗內衣(戶外運動後保持身體乾燥);      4、快乾衣褲(夏天出行的必備,褲管、袖管最好是可以脫卸的);     5、羽絨衣褲(冬天出行或者去高原地帶的保暖必備);     6、其他個人衣物(一次性內褲、汗衫T恤……)      二、鞋襪篇    1、徒步登山鞋(適應性強、耐磨、防水、最好是中高幫的,可保護叫腳踝);      2、輕便運動休閑鞋(適合一般的郊遊活動,或開車時穿);     3、運動涼鞋(可當拖鞋穿,夏天徒步也可直接穿);     4、排汗襪子(最好是COOLMAX料的,配合GORE—TEX鞋穿,可排腳汗,冬天可防凍傷);      5、普通運動襪(棉的、穿著舒服就行);      6、雪套(在雪地或者泥濘路段很管用)      三、帽子、手套、眼鏡    1、遮陽帽(圓邊的、棒球帽式的、隨便喜好,能擋太陽就行);     2、抓絨帽(主要是保暖);      3、薄手套(主要為了活動方便,比如可以拍照等用處);      4、厚手套(主要是保暖的功效);       5、眼鏡(運動型的更好一點,主要功能是遮陽,也可以用來擺酷)      個人裝備用品:    一、背包篇    1、大背包(短途露營或者長途旅行的必備,以背著舒適且能承重為佳,45-80L不等);      2、小背包(短途旅行或長途備用,有一定的背負,15-30L不等);    3、腰包或挎包(長途出行時放隨身小東西用,最好是可放水壺的那種);    4、攝影包(根據個人需要,斜挎的比較方便取用鏡頭)      二、野營篇    1、睡袋(長途宜帶體積小的羽絨睡袋,節省空間,還有就是根據季節的需要帶);      2、睡袋內膽(長途旅行不露營的話,只要帶個防髒的抓絨或者棉的睡袋內膽就可以了);      3、帳篷(普通露營的話,一般的防水抗風帳篷就可以了,長途遠行的話建議帶體積小的輕便的帳篷);      4、帳篷地席(保護你的帳篷底面,免受磨損);      5、防潮墊(普通的可以讓你隨時隨地可以坐下躺下,沖氣墊讓你更舒服);      6、鋁膜地席(攜帶輕巧方便,必要是時可以作為攝影的反光板)      三、照明篇    1、頭燈(可以讓你雙手騰出來,很方便);      2、手電筒(作為備用的照明,還是比較可*的);      3、營燈(在營地用或者在帳篷內用,效果很好);      4、熒光棒(有一定的作用,就是不要亂扔,不環保);      5、防風打火機(用處不小,應急時做照明不錯);      6、防水火柴(也是應急之用)      四、炊具篇    1、爐頭(讓你在野外可以吃到熱的東西,小資用品之一);      2、氣罐(配合爐頭使用,注意攜帶安全);      3、套鍋(有灶台了,沒鍋可不行,燒飯、燒湯、煮麵、煎蛋都*他了);      4、小鋼杯(環保用品,喝什麼都可以,早上還可作為洗漱杯);      5、燒烤爐(自駕車活動可以攜帶的腐化用品)      五、水具篇    1、戶外水壺(可以有效的防腐,顏色比較酷);      2、軍用水壺(帶一個飯盒,這點比較實用);      3、水袋(野外穿越時或自行車旅行時比較管用);      4、保溫水壺(冬天出去,喝一口熱水是一種享受);      5、凈水器(比較專業,對生活質量有要求的人士用);      6、凈水藥片(攜帶方便,凈水效果一般,但可滿足要求)      六、通訊篇    1、手機(最常用的聯繫方式、信號最關鍵、在野外經常沒用);    2、對講機(團隊活動中很管用的裝備,前後呼應,在一定範圍內逛街也很實用);      3、GPS(全球定位系統,專業的玩具,可以幫忙定位、定線路、防迷路);    4、求生哨(攜帶方便,也可作為團隊聯繫方法之一)        七、其他篇    1、登山杖(使用得好,可以節省20%左右的體力,還可做為獨腳架);      2、洗漱包(用處不說了,井井有條而已);     3、個人衛生(牙刷,肥皂,毛巾,牙膏,手紙,爽足粉,耳塞,防晒霜,唇膏,發熱貼,指甲鉗,凈水器藥品,個人藥品);     4、背包雨罩(不僅可以防水,長途的話,是防塵的理想工具);     5、背包捆紮帶(可用於背包外掛物件的固定,必要時可連接做保護繩);       6、地圖(無論是長途還是短途,都用得著的工具);       7、小快掛(方便在背包上隨便掛取小物件、毛巾、帽子、垃圾袋等);       8、指南針(野外辨別方向、或迷路後尋找方向的有用工具);       9、軍刀(覺得男人身上都應該帶一把,小到削蘋果,大到砍數,都可以用);       10、戶外手錶(可以測海拔、氣溫、氣壓、帶電子羅盤、記時和鬧鐘等功能);       11、頭巾(即可擦汗,又可做圍脖擺酷、禦寒);      12、防水袋(保護你的衣物,用品不濕,方便背包內的整理);      13、證件袋(貼身放重要的證件或錢財);       14、小型望遠鏡(增加你的視力所及範圍);       15、針線包(萬一衣物壞了,縫縫補補總是要的);       16、筆記本(記錄你旅行的心情或帳務的需要);       17、備用電池及充電器(很多東西用得到電池);       18、充氣枕(長途坐車或飛機時的理想伴侶);       19、護膝,很重要,尤其負重時,有它對膝關節的保護才不會留下勞損的舊患;     20、藥品(感冒藥、消炎藥、防晒霜、好得快、黃連素、止血繃帶、創可貼、維生素藥片、眼藥水、紅花油……根據個人的不同需要攜帶);       21、備用食品(壓縮餅乾、巧克力、牛肉乾、葡萄乾、能量棒……)  
(六)最大限度的利用你的裝備     1.泡沫防潮墊的用法:   泡沫墊比較寬大,很浪費背包的空間。若是打外掛,不利於溯溪,穿越,且影響背包的外觀。個人認為:把防潮墊稍微捲起來,成筒狀,然後放進背包里!放進背包以後,再旋轉,使防潮墊撐到最大,大到把背包撐鼓為止!然後,把帳篷啊,套鍋啊,衣物啊,等等再放進防潮墊的空間里。這樣做,既可以節約地方,也可以把你的背包撐起來,外觀上會更漂亮!再者,如果你的背包不防雨的話,防潮墊還可以隔一下水!這樣,背包配套的防雨罩就可以把整個背包罩起來了。(注意:以上法子,只適合普通的防潮墊.如果使用的是加寬的防潮墊,請把儲物倉和睡袋倉的隔層的拉鏈或繩子打開,讓防潮墊直接豎立在睡袋上面,不然,背包會很高!)      2.外帳的用法:   在簡單的徒步活動中,本來是朗朗乾坤,卻突然下起大雨了,可又沒有備衝鋒衣褲,身體和背包就要淋濕了,怎麼辦?個人認為:拿出外帳,打開,把外帳當雨衣用:把人和背包都裹起來,只露出兩條腿,把透氣窗口放在頭部,眼睛從紗窗里看路面或是前方。如果還伴有大風,就再把風繩拿出來,捆在身上,免得外帳被吹跑。當然,如果不怕身體淋濕,只需把背包嚴密包裹起來就可以了。   在負重溯溪時,難免有落水濕身的危險。一旦睡袋被浸濕了,日子就不好過了!一般都是用防水袋把睡袋密封來防水。但有的驢子要是沒帶防水袋,則:拿出外帳,充分利用起防水性能,用外帳把睡袋包起來(注意:透氣窗要包在最裡層)。這樣做,也可以達到防水效果。      3.腳套的用法:   一般,腳套是用來防水。但在穿原始次森林時還有另一個妙用:防螞蝗!長時間在潮濕的地方走,會經常被螞蝗偷襲,雖然穿了長褲,螞蝗依然很狡猾的從褲腳里,或是鑽透襪子,跑到腿上開宴會。這時候,可以把褲腳扎進溯溪鞋(個人認為高幫解放鞋最佳[平底的老式解放鞋抓地性能好,防滑,不是底版齒很深的那種])裡面,鞋帶子交叉以後,拉緊,把結打在腳後跟或是腳內側。再把腳套拿出來,套在小腿上。把粘口膠這部分放在上面,即小腿肚子以上,把有掛扣的那端放在腳踝部位。盡量套到最緊的狀態。因為螞蝗可以鑽透襪子或褲子,卻鑽不透防水性很好的腳套。     還有一種情況可以用到腳套:在有蛇出沒的地方。蛇一般攻擊的是踝關節到小腿肚子之間的部位,如果在這一段部位套上腳套,等於是把這一段部位多加了一層保護,蛇的牙齒說不定就咬不透了!(這法子不怎麼高明,大家盡可以亂砸磚頭過來!)    4.生火時爐頭的用法:   在暴雨加雪的天氣行走中休息的時候,如果忘帶汽油,木柴又濕了,找根手腕粗的木柴,劈開,劈細(主要是燒裡面沒有被浸濕的心)。然後點燃爐頭,把火力調到最旺,再聚集了一把劈開了的細木柴,放在爐頭上面慢慢的烘乾,直至冒煙,利用爐頭的強大火力,一分鐘即可使細木柴燃燒起來,再慢慢的添加劈開了的木柴,等火燃到一定的程度,再把爐頭拿走。(這種引火的缺點就是容易使爐頭的電子打火開關壞掉,以後使用爐頭點火的時候,得用打火機才能點燃。所以這只是應急的笨辦法)      5.防水袋的用法:   旱鴨子,在溯溪時遇見水潭,需要泅渡,可以把防水袋充足氣,收緊袋扣,就可以把防水袋當救生圈用,人死死抱緊防水袋,並用一條細繩子捆在手腕上做牽引用,前面的人用力拉,旱鴨子就可以輕鬆過水潭了。當然,這有個前提:A,防水袋的防水性能必須要好,夠大(35L以上),能夠承受你的重量;B,泅渡時,身邊必須有會游泳的人做保護以防萬一。(敬告:充氣枕頭勿用!!另:此法子一般是用於探路或溯溪時對水位估計不足。)      6.內帳的用法:   若是在水邊發現了美味的魚卻抓不到,偏偏你又想吃的要命,這時,可以把內帳撐起來,拉開帳門(雙開門的內帳更好用),然後放在水裡面,把魚往帳篷裡面趕,再迅速關上帳門,兩個人抬起內帳的四個腳,魚就在劫難逃了。呵呵~此法最好少用    7.廢物利用:   夏天溯溪的時候,長時間浸泡在水裡面,雙腿會冰冷,發抖,但又沒時間停下來生火取暖!此時,有個笨法子可解決一下燃眉之急:拉開褲子拉鏈,撒泡尿在自己的雙腿上。這樣子,會暫時緩解一下寒冷,使腳重新恢復知覺!(註:新創的笨招!另附:此法子只適用男人,女人切勿模仿!)     目前,只發現以上幾種法子。至於安全套防水、衛生巾止血、背包做擔架這類普遍的常識,以前發過有關的帖子,就不再羅嗦了!有什麼不足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七)登山杖的種類和使用方法     登山杖真的可以讓你的腳變的比較輕鬆嗎?其實不是完全正確,使用登山杖必須要用正確的方式{ca}作才能享受到登山杖帶來的好處,在之後的敘述中我們會跟你解說如何正確的使用登山杖,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先說說使用登山杖的好處,讓各位了解一下為何國外會如此盛行使用登山杖,甚至有網站特別研究登山杖對一般遠足的好處!     使用登山杖的優缺點:登山杖的設計是為了提供個人活動時更好的穩定度,而且將作用在腿部的衝擊力分散部分到手臂上;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下坡的時候,膝蓋部分的受力在沒有使用登山杖的時候比使用登山杖的情形多出22%,大腿肌肉消耗的能量也多出21%。更別忘了找不到樹榦,它還可以做用防水布搭建雨棚的支杆  以下是有關於使用登山杖的好處和壞處,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優點:減少膝蓋的痛苦,增加上坡時的力量,增加整體性的耐力,容易通過土質鬆軟的區域,增加身體的平衡性    缺點:增加戶外活動的花費,增加身體能量的消耗,不方便用手做其它事情,屬於技術層面的方法,如果{ca}作技術不熟練則無法達到省力的效果    正確使用登山杖:     1.調整登山杖的長度:***一般三節式的登山杖有兩節是可以調整的,開始先將登山杖全部旋松;***將靠近底端的支杆伸長到最大限制的長度,登山杖上面都有刻度可以參考;***手持登山杖站在平面上調整登山杖的長度,手臂自然垂下,以手肘為支點,將前臂上舉到跟上臂成90。,再將登山杖的尖端向下調整到接觸地面;或者將登山杖頭置於腋下5~8公分,然後將杖尖下向調整到接觸地面為止;***將登山杖的支杆全部鎖緊。***另一隻尚未調整的登山杖比對鎖定長度的登山杖調整到相同長度即可。***調整登山杖時不應該超過登山杖上所顯示的最大調整長度,在購買登山杖時可先做長度調整以確定是否買到合適長度的登山杖。     2.腕帶的使用:***一般人使用登山杖時都是緊緊地抓著登山杖的把手施力,以為腕帶的作用只是讓登山杖不會離開自己的手腕而已,如果你也是這樣認為的話,那你就錯了,腕帶的重要性可是不亞於登山杖本身的強度!***我們在使用登山杖下坡時,登山杖所承受的衝擊力應該藉由腕帶傳導到我們的手臂上;在上坡時,手臂的推力藉由腕帶傳到登山杖產生上坡的助力,所以我們的手腕穿過腕帶時不應該直接從腕帶上方伸進去抓住把手,而是應該把腕帶拿起來,從腕帶的下方穿入,將帶子壓在我們的手掌之中,然後再輕輕的抓住把手即可[請看附圖],透過腕帶來支撐登山杖,而不是緊緊地抓著把手施力。如果有帶扣,做些許的調整,記得不要影響到登山杖的{ca}作。    登山杖的{ca}作方式:     1.平地及平緩的上坡:就跟平常走路一樣採取相同的節奏,右手臂在左腳向前同時順勢將登山杖往前帶,但是杖尖不要超過身體前面,然後頂住地面向後推,左手跟右手交互做一樣的動作。     2.較傾斜的陡坡:動作和平常走路一樣,但是手臂要往前將登山杖的位置放在身體的前面,利用登山杖支撐身體往上,來減輕腿部的壓力,必要時候可以同時利用兩隻登山杖來做爬升的動作,推身體往上的時候,手掌可以放在登山杖的頂部加強推的力量。     3.下坡:由於下坡的衝擊力比較大,這時候就要利用登山杖來減輕腿部的負荷,因此登山杖的位置一定要放在身體的前面,而且必須要比前腳先著地才能達到分擔力量的效果,因此身體一定會向前傾斜,這個動作並不是我們下坡的自然動作,所以需要經常練習,同時要自己感覺登山杖要放多遠的位置,才能達到減緩腿部壓力的效果,而且不會拖慢原來行進的速度和節奏。必要的時候,可以加長登山杖的長度,完全根據個人的感覺來做調整。     登山杖的使用是為了減輕腿部的壓力,進而增加身體整體性的持續耐力,因此上述的使用方法並不一定完全適合每個人,只要覺得其它方法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而且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做個改變也無妨。方法是活的,身體健康最重要,您說對吧!  
(八)戶外必備——創可貼      幾乎在所有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小藥包里,都不會缺少創可貼的身影。套用一句廣告詞,背包客們常年在外,風吹日晒的,用了個創可貼,嘿!還真對得起這點兒傷!      我們都會經常用到創可貼,可是知道創可貼的正確用法的人還真不是很多。      由於創可貼的結構所限,一般只能用於較為表淺、傷口整齊乾淨、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縫合的小傷口,從而起到暫時止血、保護創面的作用。但應該注意,使用時間不宜過長。      常見到有人直接把創可貼覆在傷口上,這是絕對不正確的,非常容易導致傷口感染!先將傷口清理乾淨後,是創可貼使用前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在進行戶外運動時,衛生條件較差,受傷幾率較大,更是應該注意這一點。      另外,如果貼在傷口上的創可貼被水浸濕,要立刻更換,在戶外的時候,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創可貼的吸收能力很好,如果置之不理,傷口等於直接泡在水裡,反而成了細菌滋生的溫床。現在,雖然市面上出現了一種防水創可貼,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尤其是貼在戶外活動中最容易受傷的手關節部位,防水性能完全得不到體現。  創可貼使用守則    1、 創傷嚴重、傷口有污染者,應到醫院進行治療。在對傷口進行清創處理以前,不可使用創可貼。    2、 深而窄的傷口,如鐵釘、刀尖扎傷等,不能用創可貼包紮。止血後應當使傷口暴露,以防破傷風菌感染傷口,如有必要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注射破傷風血清。    3、 創面不幹凈或傷口內有異物時,不能直接用創可貼一貼了之,應先清創或取出異物後再做消毒和包紮。    4、 水、火、燙傷後出現的潰爛、流黃水也不能用創可貼來貼,以防分泌物引流不暢而繼發感染。    5、 對皮膚輕度擦傷、僅有少量出血者不必使用,用碘酒或乙醇塗一下,就能起到預防感染的作用。如果不放心,可以再用紫藥水薄薄地塗敷一層。    6、 已污染或感染的傷口,創面有分泌物或膿液的傷口也不能使用創可貼。    7、 新式的創可貼一般在貼膠上面都做了特殊處理,可以防止揭下來的時候撕裂傷口,如果怕撕下創可貼的時候傷口疼痛,可以用電吹風調至低溫檔,對著創可貼吹上30秒,就可以輕鬆撕下來。  創可貼的另類妙用      常在戶外走,哪能不受傷。創可貼除了可以護理小規模的傷口,還有許多另類妙用,這些恐怕你還不知道吧:    1、 戴眼鏡的朋友,如果不小心眼鏡腿斷了或者連接處的螺絲丟掉,可以用創可貼把眼鏡腿和眼鏡連接起來,短時間內使用上沒有任何問題。    2、 帳篷或睡袋破了小口,沒有修補膠的時候可以暫時用創可貼貼上,防止帳篷漏水或睡袋漏絨。    3、 可以將塑料捲成漏斗狀,撕下創可貼中間的的敷料放在漏斗中間,過濾掉水中的雜物。    4、 暈車的朋友,上路之前隨便找個小飯店要片生薑,用創可貼貼在肚臍上,預防暈車好用的很。    5、 剛買的鞋子不合腳,可能腳後跟的部位會卡腳,貼一片創可貼在鞋後幫上,卡腳的情況會緩解很多。    6、 氣候過於乾燥手指和指甲結合的位置經常會裂開,疼痛難耐,剪下創可貼帶有粘膠的部分,直接將裂縫的地方蓋住,貼好,可以立刻止疼。
(九)睡袋的基本知識     一、 睡袋的分類    1、 按材料分棉睡袋和羽絨睡袋,棉和羽絨各自的優缺點:  .棉睡袋優點是價格便宜、在輕微受潮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定的保暖作用;缺點是重、包裝體積較大、同重量情況下保暖性比羽絨睡袋差  .羽絨睡袋優點是輕、包裝體積小、保暖性好;缺點是價格較高,受潮後嚴重影響保暖性能。    2、 按形狀分為媽咪型、信封型、混合型,各自的優缺點:  .媽咪式睡袋優點是同等溫標情況下壓縮體積小、重量輕、保暖性好;缺點是睡覺時內部空間較小,不是很舒服。  .信封式睡袋優點是內部空間較大,睡覺時比較舒服;缺點是體積大、重量大、保暖性差。    混合型實際上是媽咪式與信封式的結合,各種優缺點都介於前兩種之間。     二、 如何選擇睡袋    1、 根據自己的身材挑選睡袋:太小的睡袋會太緊,不能轉身,不舒服;太大的睡袋裡面空空的,會影響保暖性。    2、 注意睡袋的溫標:  一直以來,睡袋的挑選最主要的數據就是溫標。溫標分為三個數據:極限溫標(即最低的溫標,使用藍色溫度條)、舒適溫標(這個溫標有些廠家也分為高低兩個溫標,使用藍色到桔色溫度條)、最高溫標(使用紅色溫度條)。需要說明的是溫標僅僅是一個相對概念,睡袋產品沒有行業協會,沒有行業標準,國內沒有,國外也沒有,一些大的品牌商和研究機構根據實驗室試驗和野外經驗,對自己的產品標定溫標。這個溫度只具有參考意義,他會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通常來說,廠家給出的溫標是在比較理想的環境下、體質較好的人測出的,在選擇購買時應該注意這一點,應保守一些。睡袋的溫標一般有三種分法:  .只標註一個溫度,通常情況下,這個溫標是此睡袋的極限溫標。如果低於這個溫度使用,可能會發生危險,而這款睡袋的實際舒適溫度是多少,因人而異。  .標註兩個溫度,通常情況下,是此睡袋的極限溫標和最高溫標(或極限溫標和舒適溫標)。最高溫標一般來說是指在此溫度下正常使用會太熱。  .標註三個溫度,即極限溫標、舒適溫標和最高溫標。      三、 睡袋的使用注意事項(即如何讓睡袋更保暖)    1、 到達營地後紮好帳蓬就把睡袋先打開,讓睡袋處於蓬鬆狀態。  2、 使用睡袋中,注意保持乾燥。  3、 配備一條質量較好的防潮墊,這一點非常重要,常野營的人都有體驗,如果寒氣從地下直達背部,那種寒冷是難以承受的。  4、 有條件的話睡前喝杯熱的流質飲料,牛奶果珍熱開水都可以,或做些簡單的熱身運動,使身體發熱。  5、 穿一套長的保暖內衣和乾淨的干襪子會有效的增加保暖效果。  6、 當睡袋保暖程度不夠時可以穿更多的衣服,或把衣服和其它物品覆蓋在睡袋上,柔軟的衣物如抓絨衣也可以塞在睡袋裡填充睡袋與人體之間的空隙。  7、 和更多的人擠用一個帳篷。  8、 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在帳篷中點汽燈或爐子。  9、 在使用睡袋時,將帽子收緊、脖子處的隔斷收緊,在腳下覆蓋、包裹衣物,以達到更加保暖的效果。  10、 在極端的環境下(指特寒冷睡袋溫標不夠時),可使用非常手段。在身上包報紙、塑料袋,或將睡袋再套在背包中使用,肯定不會舒服,但可以增加保暖性。  11、 沒有帳蓬的特殊環境下使用睡袋,可挖長形地坑燒篝火,填埋後睡在這個位置上,可暖和些。  12、 還有些方法,比如把石頭燒熱後服衣服包著(當然得是棉布的衣服)放在睡袋裡當暖袋用的。我自己沒試過,不敢亂說。      四、 睡袋的維護  1、 棉睡袋可以洗滌  2、 羽絨睡袋盡量少洗  3、 平常不用時不要裝在壓縮袋裡,應取出以蓬鬆狀態保存     
(十)防潮墊的基本知識     一、 防潮墊的分類  1、 橡膠充氣床:舒適、便宜;重、吹氣費力、不易攜帶。基本被淘汰  2、 單層化學發泡墊:便宜、輕;保暖性差、舒適性差、不耐用。基本被淘汰  3、 雙層化學發泡墊:便宜、相對較輕、耐磨;有味。適合租用。  4、 物理髮泡墊:價格適中、保暖好、防潮性好、無味;體積稍大  5、 自充氣墊:體積小、保暖性好、防潮性好、易攜帶;重量大、冬天使用充不足氣得補氣     二、 如何選擇防潮墊  現在的防潮墊基本就是發泡防潮墊與自充氣墊兩種。發泡防潮墊輕、便宜,但不能壓縮體積,比較大,通常需要掛在背包外面;而自充氣墊能壓縮到很小放進背包中,但重量較大且價格較貴。至於該如何選擇防潮墊,完全看個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及使用的環境來定。對於發泡防潮墊,在選擇時還應該考慮一下墊子的形狀,搓板型、蜂窩型之類有溝槽設計的墊子效果會比較好。    三、 防潮墊使用注意事項  1、 最好配合防潮墊套使用,可以更好的保護墊子  2、 地席不可代替防潮墊的功能  3、 在背包上外掛時最好是豎掛  4、 防潮墊可代替地席或地布的作用    四、 防潮墊的維護  1、 使用時得注意地面是否平整有石子或樹枝之類的異物  2、 因為是易耗品,使用時得小心,特別是自充氣墊,扎破後很麻煩   
(十一)關於背包的選購和其他基本知識 之一     一般選購內藏式背包,先觀看背包的結構設計必須具備基本的下列事項:         背包底部是否雙層,如此可增加背包的耐用度。背包頂部的延伸袋必須可再向上延伸,同時嚴伸袋須能密封。背包外側的緊縮帶須能緊縮背包體積,防止搖晃。背包側袋須方便拆裝。 背包須有牽引環與冰斧環提供攜帶冰爪、雪鞋…等其它物品。背包的耐用度是否合自己需要。          背包的防水處理程度。萬一拉鏈故障是否可繼續使用。背包須用防水套,雖然背包有防水處理,雨水依然會從縫合線,口袋頂端或拉鏈縫合處滲水。        檢查外觀後,再背起背包面對鏡子,注意下列事項:        背包骨架必須高於肩膀2~4寸,上袋不得超過肩膀5或6寸,否則重選一個背包。背負時腰帶的中心點要處於坐骨中央,腰部墊片尾端彼此不要靠太近且無墊片的部份不可摩擦肚子,不要選太緊的腰帶。調整肩帶固定點,肩帶的曲線須貼緊背負者的背部,肩帶約低於肩膀頂部2~3寸,且雙手抓緊肩帶尾端,拳頭須低於腋下。頭部不能撞擊到背包頂蓋,不能阻礙帶頭盔。胸帶必須能幫助背負者能渡過困難地形。     背包的選擇     只要是隔宿的登山活動就需要大背包,前人曾說你的家就在你的背上,舉凡吃的、喝的、用的、睡的所有家當都放在這麼一個背包里。大背包依照外形可分為內架式(即俗稱直式背包)及外架式(俗稱鋁架背包)兩大類;直式背包主要依賴背包內部靠近使用者背脊的架子支撐、其內支架會隨使用者骨骼而彎曲、只要打包得當,整個背包重心會隨使用者移動,十分符合人體工程設計。          鋁架背包表面積大且一般部設計不良、往往一負重就令人腰酸背腰肩痛,更別說是鑽箭竹林或穿越其他困難地形了!但是鋁架背包隔間良好且大小口袋多、整理打包起裝備來十分方便是其優點。          直式背包在我國有進口及國產兩種價位,建議購買容量介於60-80公升大小之間,進口價位介於1500元左右,而中產貨則從200-500元不等。進口背包都有使用保證且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改款或創新。國產背包並無提供使用保證且大多抄襲國外名牌背包之外型,品質不穩定而小狀況頻繁是其缺點。          鋁架背包較不適用於登山或長程縱走,如果只從事於露營或開闊地形的健行路線倒也是不錯的選擇。市面上可選擇的鋁架背包絕大多數是國產貨,價位介於200-500元之間。另外市面上有少量進口美國制外架背包標榜著[有直式背包的舒適性又兼具鋁架背包的便利性、價位在2000元上下,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注意!使用大背包一定要有防雨、水的措施,可加罩防水背包或在背包內作防水處理。 挑一款你得意的戶外運動背包對於酷愛戶外運行的人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比擁有一個舒適美觀實用的專用背包更為重要的了。不管你是激流探險,野外考察,荒原攝影,溪邊垂釣,山川遊覽. . . . . .          戶外背包的特徵種類       戶外背包的特徵        1、背包使用的材料經過防水處理,而且十分耐磨。      2、背包的背帶寬而厚,並且有分擔背包重量的腰帶。      3、大的背包都有支撐包體的內鋁架或外鋁架,小的背包背部都有支撐包體的硬海綿或塑料板。      4、背包在標牌上往往寫明用途,如MADE FOR ADVENTURE(為冒險而設計)、OUTDOORPRODUCTS(戶外專用產品)等。         戶外運動背包的種類        1、登山包        兩類:一類是體積在50――80升之間的大背包;另一類是體積在20――35升之間的小背包,也稱「突擊包」。大登山包主要用於登山中運輸登山物資,小登山包一般用於高海拔攀登或突擊頂峰。登山專用背包是為應付極端環境的,製作考究而獨特,一般包體瘦長,包的背部按人體自然曲線而設計,使包體緊貼人的背,以減輕背帶對雙肩的壓力。這類包都經過防水處理,即使在大雨中也不會漏水。此外,登山包除用於登山,在其它探險運動(如漂流、穿越沙漠等)和長途旅行是也被廣泛使用。       2、旅行包        大旅行包與登山包相似但包體形狀不同,旅行包的正面可以通過拉鏈全部打開,非常利於取放東西,不象登山包通常是從包頂的頂蓋將物品放入包內的。小旅行包種類繁多,一定要選擇背著舒適的,而不要只注意外觀。        3、自行車專用包        分為掛包式和背包式兩類。掛包式既可背著,也可將包掛在自行車前把或後貨架上。背包式主要用於需要高速度騎行的自行車旅行。自行車包上都帶有可反射燈光的反光條,以保證夜間騎行時的安全。        4、背架包        這類包由包體和外置的鋁合金架子組成。用來背負體積較大,不易裝入背包的物品,如攝影箱、煤氣罐等。另外,許多背包在標牌上也往往註明適合於哪些運動。     
(十二)關於背包的選購和其他基本知識 之二      背包種種       外觀設計        早期背包的背負系統設計不當,常令登山者於攀登過程,肩膀酸疼或痙巒或手指麻痹酸疼,相反的今日背包設計,不僅舒適,即使背負三十公斤的重量宛如二十公斤的感覺,同時背包的材質也從帆布發展到尼隆布與鋁合金骨架。       依據不同的登山路線,登山者最好擁有兩種不同型式的登山背包:        (一)大背包:多日宿營活動,此種背包的骨架(即肩膀到臀部)設計分內藏式與外架式。          (二)軟式背包:單日往返的郊山與攀岩活動。       骨架外架式背包        早期的背包均為此型態,骨架的架構為H型,背負系統僅依賴厚實肩帶,造成背負者登山行進間背包的骨架易搖晃,遇到劇烈活動路線如躦行於箭竹林的中級山活動路線、攀爬裸岩的溯溪活動、跳躍於裸岩堆的高山長程縱走活動,身體不易保持平衡,同時搭乘多種不同的交通工具於運輸過程易衍生許多困擾,例如不適合乘坐擁擠的公車、搭乘計程車易被拒載或海外旅行搭乘飛機都會造成困擾。          目前外架式背包的背負系統分為1.肩帶,2.胸帶,3.腰帶,結合背負者和背包並分散背負重量,雖然多數外架背包有許多小側袋提供置放物品,但堅實外架式的背包骨架載重的重心通常高於肩與腰,如此它的負重中心點造成背負者為保持平衡而向前傾,同時外架式背包的堅硬骨架會降低行進間的旋轉空間且重心點較高造成行進過程難保持平衡。          外架式背包背法是先調整腰帶,再調整肩帶,肩帶頂部的固定點須和肩膀同高,肩帶的間距不可令脖子不舒服且肩帶環扣須緊扣骨架,不可任意於滑動,腰帶須對準臀骨(坐骨),腰帶墊片須緊繞坐骨位置,腰帶末端無須相交於前端,腰帶須能上、下調整,盡量不要使骨架下方的橫竿碰觸後背。          如果肩帶架設過高會使重心移到身體前方,或是肩帶架設太低,重心完全由肩帶負荷,腰帶不會分擔任何力道,會造成行走期間,背包搖晃,肩帶會有一個調整重心的裝置連接於骨架,它必須低於背負者的肩膀高度,調整的方式是一個耳朵型,恰好再鎖骨前方,此裝制須綁緊將重量轉移到肩膀,否則易將重心移到腰部。       內藏式骨架背包        當你到登山器材店選購內藏式骨架背包,通常會被色彩艷麗、大小體積不等的林林總總的背包看的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起。          此背包的骨架材質為鋁合金或碳纖維,背包的骨架分可調式與不可調式,骨架包被塑膠套,目地是保護背包布料與支撐脊柱,並使背包直立,背包外觀為流線形設計,雖然此種背包的售價比較高,此種背包比較能貼緊背負者身體,即使行走於中級山…等,均能使你的身手矯健,身體易保持平衡,行進間不易被樹枝勾倒,但此種背包裝填失當會使你身體彎曲角度大於外架式背包。          好的肩帶設計可以使重量分置於雙肩,腰帶的厚墊片須鬆緊剛好撐靠於腰部,同時可以把背包的重量有效的傳遞到骨盆,背包後側最好有聚乙烯的墊子讓背包可以貼緊背部,同時背包內的營柱或鍋組等物品不會突出另背者不舒服。      軟式背包        屬多用途背包,輕裝單攻、單日的郊山或攀岩活動,開口設計為頂端與水平兩種,頂端開口的背包,物品裝填與取拿較不易,水平式開口的背包的耐用度,則視背包拉鏈的耐用度,所以最好選擇粗齒厚的的拉鏈,水平式開口較大,易裝填與取拿物品,目前亦有合併兩者設計的背包。          郊山攀登,若是親子同行最好選用45~55公升的背包,若是自行前往以25~35公升左右的背包,雪期是以35公升,夏季是25公升,此種背包最好是無側袋,雖然有些人喜歡將小物品如地圖,手套、食物置於側袋,但行進時有側袋的背包較難攀登,非雪期使用有半圓形拉鏈的背包裝填能置放整齊與穩定攀登,背包不會搖晃。     背包裝填       裝填背包並非將所有物品全扔入背包,而是要背的舒服,走的愉快。        一般重的物品置於頂部,讓背包的重心高些,如此背負者於行進過程 的腰才能挺直,然中級山的重心須置低些,讓身體能彎曲躦行於林木間,或是行進於裸岩崩壁的攀爬地形,攀登(攀岩背包)期間的背包裝填重心接近骨盆位置,即身體旋轉的中心點,此防止背包重量移到肩膀,健行過程,背包裝填重心可高些貼緊背部。          重量較重的器材置於上端且靠背部,器材如:爐具、炊具、重的食物、雨具、與水瓶、重心點太低或遠離背會使身軀彎身行走、帳篷須使用傘帶綁於背包頂端、燃料油與水須分開置放避免污染食物與衣物,次重物品置於背包中心和下方側帶,如備用衣物(必須用塑膠袋密封且用不同的顏色標識帶子如此易辨認)、個人器具、頭燈、地圖、指北針、相機,輕的物品綁於下方,如睡袋(必須用防水袋密封),營柱可置於側袋,睡墊或置於背包後方背包須準備長帶綁一些物品,如三腳架、營柱或置於側袋。          適合男、女的背包並不一致,因為男生的軀幹上半身較長而女生的上半身軀幹較短但腿較長,謹慎選擇自己合適的背包,裝填時男生的重物置高些,因為男生的重心位置接近胸腔,女生則低些重心位置接近腹部,重的物品盡量貼緊背部,讓重量高於腰。 攀登(攀岩背包)期間的背包裝填重心接近骨盆位置,即身體旋轉的中心點,此防止背包重量移到肩膀,健行過程,背包裝填重心可高些貼緊 背部。        燃料油與食物須分開擺置,注意爐具或鍋組的裝填不要令背部不舒服,鍋組於雨天置入帳篷內要擦拭乾凈。   
背包維護       宿營期間,背包要關緊避免如黃鼠狼、老鼠等小型動物盜糧,入夜須使用背包套覆蓋背包,即使晴朗的天氣,露水依然會沾濕背包,雪期,可用背包作為雪洞的門,若躦行或爬行於樹林、灌木林,裝填背包調低重心較適合,宿營可將空背包置於腳下套於睡袋外,絕緣於寒冷的地表改進睡覺的溫度回來必須將背包清理乾凈。若太臟可用中性的清潔劑清洗背包再置於陰涼處風乾,但避免曝晒太久,因為紫外線會傷害尼龍布健行過程依然要注意基本的保養,背包被劃破就要即時縫補要選用較粗的針線是專門縫補椅墊的針具須縫牢,尼龍線可用 火烤斷。          收藏背包須是陰涼、乾燥的環境 ,避免發霉損害背包布外層的防水鍍膜,平日檢查主要支撐點,如腰帶、肩帶,背負系統的穩定性,避免墊片惡化或硬化而不知,拉鏈該換就要換,不要等到東西溜出背包才補救。     背背包       這裡指的是容積在50升以上的大型背包。放物品時,要把不怕磕碰的重物放在下部,放好後最好是背包可以獨立。將腰帶拉緊,使胯部受最重力,肩帶要放鬆,使肩帶頂端呈45-60度角。這樣行走起來好象沒背東西一樣,非常輕鬆。如果重物較多或全是重物,可以平均放置。要將胸帶扣上、拉緊,使背包者沒有後墜感。       行軍時雙手拉著肩帶與背包之間的調節帶。身體略前傾,這樣行走時的重力實際上是在腰、胯部位,背部無壓迫感。遇到突發事件,上肢可靈活處之。在物品多得背包內裝不下時,可將帳篷、睡袋、防潮墊等放在背包的外部,使用外掛帶固定。地形不同外掛部位也有區別,比如鑽叢林,就不要向高處發展。          背重包上肩也有技巧。把背包放在一定高度,雙肩進入肩帶。身體前傾,靠雙腿站立起來,這是比較方便的辦法。如果在無高處可放的地方,用雙手將背包提起。放在一膝蓋上(面對背帶)。然後一手控制包,另一手抓肩帶迅速轉體,使一臂進入肩帶,這樣另一臂進入就容易多了。          在通過急流、陡峭地段時,必須有繩索保護。在無保護通過時,應放鬆肩帶,打開腰帶和胸帶以便萬一出現危險時,能以最快速度使人包分離。   

(二十六)戶外自助50技之三  技巧32: 最佳的安營地點        a. 平而干        b. 離小溪或湖泊比較近。這樣就比較容易取水。        c. 必須大大高於水位線,以防水位半夜裡上漲。    d. 在樹林里。這樣不但可以擋風,還有地方綁防雨罩,但不要選枯死了在樹旁,以防倒下來砸到。        e. 帳篷與帳篷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以防被別人的酣聲吵到        f. 附近有廁所的地方,既方便又衛生        g. 遠離燈光和噪音        h. 和你喜歡的人在你喜歡的地方 :     技巧33: 4人一組在七日中所需要的東西     1個爐子,6個爐架,2個壺,1塊防雨布,1個濾水品,1個水袋,1份地質地形圖,1把多用途工具,1個急救包,1本自然歷史書,1本戶外書,1個GPS,1個指南針,2要吊食品的繩子,1個挖簡易茅坑的鏟子。     技巧34: 個人必備14樣東西     1個口哨,1把瑞士軍刀,打火機,頭燈,食品,水,有邊帽,防晒霜,太陽鏡,小型急救包,手帕(用來擦拭物品和當包紮布用),惡劣天氣的衣服,藥品(千萬別依賴別人),衛生紙。     技巧35: 指南針如何?    願意的話帶一個,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如何正確使用。     技巧36: 雨傘     在細雨蒙蒙的時候,這個英國人的習慣還在有用的。你可以買那種小的,插在包上,這樣可以讓你的包避免打濕,而且還可以空出手來。(個人建議帶雨衣而不是雨傘,本人使用的是一個加大的自行車雨披,帶後擺的那種,雨天時可以遮住背包,非常使用)     技巧37: 花儘可能多的錢在你的帳篷上     你付出多少,你就得到多少。記住一句著名的探險家講的話:在山區里,最好的也不過剛剛好。      技巧38: 晚上把帳篷的門打開來     關上帳篷的門不但容易在帳篷裡面結水,水珠還會結在睡袋上。所以在夏天帶上可以擋住0度的睡袋。然後保持空氣流通,當然要拉上紋帳。(尤其是在山區里)     技巧39: 帶上防雨布     我總是帶一個7X9英寸大小的防雨布。每個索扣上綁上一根12英寸長的繩子{共四根},並用一根30英寸長的繩子綁在樹當中當帳脊。     技巧40: 如何穿著     明智的穿著    1. 柔軟的尼龍T恤,感覺象棉的但更舒服;    2. 不會發出臭味的POLYPRO內衣    3. 中部有拉鏈的褲子    4. 底部有拉鏈,可以罩著你的鞋子的防水褲    5. 女士運動上裝(女士所用)    6. 抓絨衣    7. 有繩子的帽子    8. 防水鞋     技巧41: 笨拙的穿著    1. 牛仔服(濕了時很可怕)    2. 發出臭味的POLYPRO內衣    3. 任何緊身服    4. 袖口很緊的褲子――適合攀岩,但不適合徒步     技巧42: 雨具     穿上一層厚厚的抓絨衣很有用。下雨時,我總是穿上絲絨傑克,如果是滂沱大雨,我就會穿上粗呢大衣,當然我會出汗,但是絲絨衣會吸干它們,我可以保持溫暖。     技巧43: Gore-Tex 襪子     在你一般的襪子外面套上一雙Gore-Tex的襪子,可以保證的你的腳步不進水     技巧44: 處理,煮或者過濾     當你煮水時很多有害的生物都會被殺掉。所以在用前不用特別過濾,也不用讓水開上五分鐘。我個人使用過濾水而不是經過化學處理過的水,雖然化學處理過的水更好而且可以減掉過濾器的重量。     技巧45: 用水袋去小溪里打水而不是用壺直接去打水。一個好的水袋很輕,可以裝10-20升的水。     技巧46: 如果你在野外不得不用水來清洗,請把水帶到營地而不是把東西拿到水裡去洗。同樣你洗臉涮牙洗澡應該這樣{這想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避免了污染整個水源。如果我們在岸上用,水再滲到地里去,經過自然過濾,再匯合到水裡時就過濾得乾淨多了}   當你找到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地點     技巧47: 把它作為營地    早上起來時把昨天的衣服和睡袋都攤開來,然後再出去,等你回來時就可以好好的睡一覺了,{當然要注意天氣不會變壞}     技巧48: 帶小孩子    這可是個大問題,除非你是一家人出行,否則沒有任何人願意幫你照顧小孩,而且危險性也太大了    技巧49: 好好把一切都想一下    想一下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室內,在一個沒有季節的辦公室里,在電話旁,在電腦前。然後想一下你離開它們多久了。因此每天花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去享受一下你所努力獲得的。舒服地呆在在一個風光無限的地方,然後按照一個著名的加拿大自然學家所講的:靜靜地坐在自然世界裡,忘了你在那裡,你會看見,聽到和感覺到一些讓你驚奇和快樂的東西。這時你就知道你到家了。

TOP

出門在外,難免會受到些傷害,懂得自救就相當重要,尤其在戶外。下面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幫得到大家啊~~    (二十七)戶外活動的生薑妙用  治牙痛:當發生牙痛時,可取生薑一片,咬在痛處,能迅速緩解疼痛。如有必要,隔段時間換一塊,效果會更好。    防凍瘡:容易發生凍瘡的皮膚,可用生薑汁反覆塗擦,增加抗寒能力,避免引發凍瘡。    治關節疼痛:口服適量生薑,或用生薑汁塗擦患處,均能改善關節活動能力,明顯緩解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且無任何副作用。    防暈車、船、飛機等:為避免乘車、乘船、乘飛機時,發生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癥狀,可在出發前口嚼生薑服下,再含一塊水果糖。    治傷風感冒:將生薑切絲,加入紅糖煎湯、趁熱服用後,蓋上被子發汗,一般都能很快痊癒。    治外傷出血:將生薑燒焦研末,對傷口消毒後,撒於患處,可迅速止血,減少疼痛。    治胃寒痛:將生薑洗凈切片,以醋浸泡一晝夜,用時取適量加紅糖開水沖泡,當茶飲用。    治燙傷:將生薑搗爛取汁,用藥棉蘸取塗擦患處,有消炎除泡、促進結痂的用處。    治中風休克:取生薑汁一杯,白礬5克,用時先開水沖化白礬,再兌入薑汁,然後灌服。
(二十八)旅行途中奶、鹽、姜的作用     人們在外出旅行時,往往覺得身在外地,沒必要講究很多,其實不然,有時候往往一些不注意的細節就能影響整個旅程。適當的注意還是有必要的,根據經驗寫點小常識。      收拾行囊的時候,不妨順手將幾盒牛奶、一小包鹽、幾塊姜裝進背包,這些不佔地方的小物品,在旅途中可能會幫上大忙     到了一個新環境,因為舟車勞累,人不免有些疲憊,胃口也很差,面對當地的美食,可能也無心享用,最好喝一杯牛奶,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夠迅速的被人體吸收,補充身體的能量,恢復體力,有充足的精力爬山涉水。另外牛奶可以穩胃、養胃,在品嘗麻辣佳肴之前喝點牛奶,可以避免受到麻辣的刺激而引起胃腸道的不適     外出旅行,當地的水果是一定品嘗的,因為沒有洗滌劑,洗水果時不免有些不放心,這時,鹽將派上用場了,清洗水果時如果加點鹽,消毒的同時還能充分溶解水果表面的農藥。如果在天熱的時候,多數人喜歡光著腳穿涼鞋,走了一天的路,腳上自然是沾上了不少灰塵細菌,晚上用鹽水泡泡腳,解乏殺菌一舉兩得。此外,鹽水還能敗火,如果因為上火牙齦出血,咽喉腫痛,用鹽水漱漱口,也會讓火氣降下來     很多人在旅途中知道用生薑開防止暈車,其實,生薑還是治療燙傷的良藥。如果不小心被燙傷,無論是熱水還是火造成的,不管是水皰是否潰破,都可以將生薑汁敷在水皰上,幾次就可以讓水皰癒合。到了異地,感到水土不服時可以口含生薑,噁心反胃等不適也會很快緩解   
(二十九)野外生存知識之一    人體與水:   人體的75%左右是由水組成的,身體缺水會直接影響到人體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肌肉系統的功能。而間接的影響更是涉及到人體功能的各個環節,通俗的講,水的代謝可以調節體溫、消除體內雜質與毒素,體內所含水分過低,腎功能會被破壞。   正常人每天的水分消耗為2-3升,呼吸蒸發的水分有1升,1-2升的水分會隨尿液排泄而流失,而天氣乾燥炎熱則會由於流汗增加1-2升的水分消耗。水分補充不足時人首先會感到疲倦,脈搏變快,反應遲鈍,進而脫水癥狀出現,如口渴、呼吸急促、臉色蒼白、虛弱無力、痙攣等。   在高原進行戶外運動時,水分的攝入以每15分鐘補充250毫升為宜,流汗過多還應注意補充鹽類和糖分以維持體液平衡,要記住體液減少並不會影響到流汗量,所以及時地補充水份是最好的選擇。你可以控制運動量或選擇陰涼的地方減少流汗,但不要限制飲水。    野外水源的尋找和獲得   野外活動中,水的需要必須首先考慮,行進中不要等水用光了再去找水。掌握這方面的常識加上敏銳細緻的觀察力,在野外就不會為水的問題所困擾。   水是往低外流,所以在山谷低地,一般較易找到水源。在乾枯的河床而有綠色職務旺盛生長的地方挖掘,應該可以發現水源。在高山上尋找水源則應該沿著岩石裂縫去找。   動物能為你尋找水源提供一些有用的制導。草食性的哺乳類動物像羚羊、鹿、氂牛等和穀食性的鳥類如雀、鴿類不會遠離水源而生存,它們早晚都要飲水,應留意它們的蹤跡。鳥類急於解渴時會徑自低飛,飲足水後則會停在附近跳來跳去。水鳥不喝水也能保持長時間遠距離飛行,所以看到水鳥並不意味著周圍就有水。昆蟲也是提示水源的好嚮導,有資料表明,蜜蜂不會把它們的家建在距離水源超過6500米的地方,而大多數昆蟲會在離水源90米的範圍內活動。   除了利用地表水源外,雨露收集也是獲取水源的便捷方式。雨水收集很容易,可直接用容器接,如想短時間內多收集的話,就要盡量增大接收面積,鋪開一塊塑料布或帆布就行,注意將四角吊起或先挖一淺坑再鋪,這樣接收的雨水就不會隨處流淌了。在叢林中時,可採用下面的方法手機沿樹榦流淌的雨水:在樹榦上挖一小孔,斜插入一小竹筒,在表面張力作用下,流經竹筒附近的雨水就會向竹筒匯聚並沿竹筒留下,在竹筒另一端下置一容器接著就行了。或者用繩索或長布條繞樹榦纏數周,留一小截墮下置於容器中,雨水就會沿繩索或布條流入容器。露水的收集在日夜溫差大的地區通常都很有效。利用露天放置的金屬體能很方便的凝聚露水,或利用表面光潔的石頭×卵石最好),在地面挖一淺坑,鋪上帆布或塑料布等不滲水的物質(寬大的植物葉子,尼龍衣料也可)再在上面排一層卵石,露水就會在石頭上凝結,然後沿石而下聚集在石頭上。   還有一個獲得水資源的有效途經就是綠色植物。有些植物自身的結構就適合儲存水份,像竹類中空的節間或香蕉樹家族植物葉莖的基部都可能存有水。植物的蒸騰作用也能為你提供水分。用一個透明塑料袋套在枝葉濃密、生長旺盛的嫩枝條上,袋口朝上紮緊,則樹木根須從地下若干米處吸取的水分就能源源不斷地通過表面蒸發並冷凝在你的袋中供你享用。有些植物及其果實富含水分並可食用,如果你有一定的植物學知識並能辨別的話,也可通過他們來補充水分。   記住在野外獲取的水,為保證清潔和衛生應進行沉澱和消毒,常用消毒方法一是煮沸,二是用藥片消毒,一般攜帶的急救藥中應備有此類藥品。長時間缺水,一旦找到水源,千萬不要豪飲。    宿營地的選擇   宿營地的選擇有幾個最重要的原則,一是安全、二是方便、三才是考慮舒適性。理想的宿營地應背風、向陽,而且附近有可利用的充足水源。不要選擇山頂的開闊地,這裡風很大,山谷低會聚集下沉的冷空氣,潮氣很重。山腰的平地是接納雨水的好地方,但和潮濕,不宜選做營地。在山崖下宿營要防備落石和雪崩,如果不能保證安全,最好另擇其地。營地安扎在距水源太近的地方,易受蚊蟲和前來飲水的野獸騷擾。在河流或小溪邊紮營,儘管選擇高一點的地勢,流水聲或許對你的睡眠沒什麼影響,但會掩蓋周圍環境里的異常響動,而且突降的大雨頃刻間會讓溪流或河水暴漲,對安全造成極大威脅。河流的上游如有水庫電站,同樣需要防備。因為上游水庫開閘放水引起的河水上漲更是毫無徵兆的。   最後,察看一下周圍有沒有蜂窩,如果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宿營,還要注意營地不要選擇在野生動物飲水的必經之路上。    安營紮寨   選好了營地就可以安營紮寨了,紮營時廁所應安排在整個營地的下風處,向上依次是廚房、倉庫、宿營帳篷,要學會統籌的安排時間,如廚房建好後,先支起爐灶,這樣在大建其他帳篷的同時,就可以燒開水。當整個營地建好時,水已燒開,可以飲用並開始做飯了。   宿營帳篷的搭建要注意,帳篷的入口要背風向陽,所有帳篷的朝嚮應一致。帳篷的周邊或四角用地釘固定好,如有可能的話再用大石塊壓住。為防止下雨時帳篷泡在水裡,聚在帳篷的四周挖一道排水溝。    中暑的防治   高原日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如在陽光下劇烈運動或在溫熱無風的山林中活動量較大,身體內產生的熱量無法靠流汗散發出去的話,人就會中暑。   中暑的癥狀為:頭痛、脈搏快而有力,臉色燥紅,體溫升高,過後或許會很快失去意識甚至導致意外。   發現有人中暑,應儘快抬至陰涼通風處,抬高頭肩部半躺下,脫掉外衣用水漫濕患者內衣,不停扇風並用冷毛巾擦拭患者身體,患者清醒時應給他喝一些涼開水,體溫正常後,將濕衣服換下。    水皰的防治   長時間的徒步行走或登山很容易在腳上磨出水皰,所以出門時最好穿與腳磨合管;慣了的登山鞋。在水泡出現後可用消過毒的針穿上一根頭髮,針刺破水皰後用手輕按患處,使液體隨著頭髮流出,用創可貼或乾淨的紗布包好。    
(三十)野外生存知識之二    雪盲   冰雪地或水面會反射很強的太陽光,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將雙眼直接暴露在這種環境里數小時,即可造成雪盲。雪盲會造成視力的短暫消失,其癥狀為:對光線敏感不停眨眼,眼中似有砂子,疼痛、眼睛發紅、流淚。若發生雪盲,應以眼藥水洗清眼睛,到黑暗處或以眼罩蒙住眼睛用冷毛巾冷鎮,減少用眼,盡量休息。   記住不要熱敷,高溫會加劇疼痛。良好的環境能及時緩解雪盲的癥狀,但完全恢復通常需5-7天。    凍傷及其處理    寒冷天氣里,身體的組織的末梢(手、腳、耳、鼻等處)由於散熱較快而血液循環又不暢,容易出現凍傷。     凍傷按其嚴重程度分為四度:     一度凍傷及皮膚表層,患處刺痛並漸感麻木,皮膚僵硬蒼白或出現藍色斑點,恢復溫度後會有充血和水腫現象。   二度凍傷達真皮層,患處紅、腫、痛,數小時後會起水泡。   三度凍傷深達皮下組織,患處皮膚呈青紫、紫紅或藍色,皮膚會逐步變黑、壞死。   四度凍傷是最嚴重的凍傷,肌膚甚至骨都受到損害,皮膚呈紫黑或青灰色,隨即組織壞死,可能導致截肢。     凍傷可伴隨著失溫現象,急救時應先處理後者。單純的凍傷可按下述方法救治。可用體溫溫暖,但對三度以上的凍傷者施溫者要注意時間不能長。一般為30-40度的溫水漫泡患處或以溫毛巾熱敷,水溫不能高,也不可用火烤使患處溫暖,傷處受熱過快會產生劇痛。當患處恢復血色和知覺後停止復,在傷處塗上凍傷藥膏,然後用紗布或質地柔軟的衣物輕裹患處。特別注意不可摩擦或按揉患處,也不要挑破水皰。有很多人以為用雪擦拭患處可以快速升溫,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凍傷部位處理後不宜暴露於寒冷中,要注意保暖,更不要以解凍的腳走路。     凍傷的預防   風雪天外出戴上手套、防寒帽,防寒帽最好是能護住耳朵的,否則應戴上耳朵罩;保持腳部的溫暖乾燥,襪子濕了及時更換;風大時停止活動,找個避風的地方休息;經常按摩揉搓易凍傷不為以促進血液循環;在高海拔地區,由於空氣稀薄,組織缺氧和血液循環不暢更易導致凍傷,此時能吸氧補充則為最佳。    失溫   是指人體內部產生的熱量不足以彌補身體散失的熱量,而導致的體溫下降。在惡劣的天寒或風雨條件下歷時太久,特別是當人筋疲力盡或衣服濕透的情況下易發生失溫。一般當體溫降至35`C以下時,則進入了失溫狀態。失溫的癥狀表現為:煩躁、感覺寒冷、反映遲鈍,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慄、行動不能協調、走路跌撞欲倒、脈搏減緩、頭痛、視覺模糊、心跳慢,呼吸細弱。失溫救治的原則是防止患者繼續喪失體溫,協助患者獲得正常體溫。對失溫患者首先將其移至溫暖處,脫掉潮濕的衣服(不能全脫光,邊脫邊換,換以溫暖乾燥的衣物,用睡袋裹住身體。患者清醒時可讓其飲用熱飲,食用含糖高熱量的食物。若患者失去知覺,可用熱水袋放在患者腰背部,胃、腋窩、後頸、腕部、襠部,這些部位血液接近體表,可以將熱量帶入體內。   切記不能給患者喝酒,酒精會使體表血管張開加快體內熱量散失。    山地行走   徒步穿越山嶺,可以河流為參照物,但有其他選擇的話就最好不要沿著河邊走,水能穿過的地區部一定你能輕鬆穿越,有時甚至是幾乎不可能的。如果不是高山,沿著山脊潛行,開闊的視野有利於你把握方、選擇路線和宿營地,但要時刻注意所攜帶的水的消耗,以便及時安排下山補充水,畢竟在山脊上發現水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不要等水用光了再去找,這會讓人的旅行變得十分被動。當注意到河流變寬,河谷的地勢趨於平緩時再回到河流邊來。    叢林跋涉   在人不常至的叢林中跋涉,有時很難找到一條現成的道路。有的只是叢生的灌木和四處蔓延的藤類植物,你只能靠你手中的砍刀(這在登山等野外活動中是必備工具)辟出一條路來。開路的人要特別留意不要觸動灌木叢中的蜂窩,對有巢的灌木叢繞道而行。砍掉的枝藤棄於兩旁,確定不會反彈回來,砍後的斷口折向外,以免傷著後面的同伴。行進中兩人間保持一定距離,2-3米為佳,這樣相互之間既有照應又不至因短暫駐足影響別人。在叢林中行走,膝蓋以下是最容易收到傷害的地方,所以最好將褲腳紮起,以免被刺叢掛傷和被蛇蟲叮咬。   如果沒有嚮導和其他確定方向的參照物,行走一段時間後應取出指南針確定一下方向。    如何對付螞蝗:   螞蝗分為旱地螞蝗和水螞蝗,螞蝗吸血的同時分泌一種抗凝素,使傷口血流不止,其實螞蝗並不可怕,發現有螞蝗叮上時,可用手沾上唾液把它拍下來或用煙頭燙,切記不可手扯,然後傷口用創可貼貼上即可,行至螞蝗出沒的地帶,應將褲腳紮緊,有腳上、手上塗一些有刺激氣味的藥品,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螞蝗叮咬。
(三十一)高山病及其防治之一   一般人員對高山適應能力:人們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標準大氣壓力760mm汞高也就是一個ATA,空氣是由氧氣氮氣等氣體組成的混合氣體,其中氧氣的含量是20.95%,隨著地勢的增高,其氣壓也逐漸降低,肺泡內的氣體,動脈血液和組織內氧氣的分壓也相應降低。     當人們從平原進入高原地區時一般人需要2-3個月的時間,慢慢適應當地的低氧環境,使人們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並能進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腦力及體力活動,但一應的臨界限度。如果人不能適應高山低氧環境則要發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臟病,高原性細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壓,高原性低血壓。     高山病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高度愈高,空氣愈稀薄,氣壓就愈低,因此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壓力也隨之降低,但是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含量仍然不變,為使血液中維持人體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須增加紅血球的含量,但人體自動增加紅血球之含量需要幾天的時間,因此在剛進入山區時,會因為高度突然增高,人體來不及適應,而產生體內氧氣供應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過渡時間愈短,產生的反應就愈劇烈,這種生理反應一般稱為[高山病]。     ▲高山病的癥狀有: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發燒、睡意朦朧,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意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預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調平穩,並配合呼吸,同時要視坡度的急緩而調整,使運動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應逐漸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應控制,以適應高山氣壓低,空氣稀薄的環境。行程不宜太緊迫,睡眠、飲食要充足正常,經常性地作短時間的休息,休息時以柔軟{ca}及深呼吸來加強循環功能及高度適應,平常應多作體能訓練以加攝氧功能。      (三十二)高山病及其防治之二    ▲高山病的急救方法:   給氧及降低高度是最有效的急救處理,若有休克現象,應優先處理,注意失溫及其他併發症。立即休息,將病患移至無風處,若疼痛嚴重,可服用鎮痛劑止痛。如果仍不能適應,則需降低高度,直到患者感到舒服或癥狀明顯減輕之高度為止。一般而言,高山病患者降低至平地後,即可不治而愈。雖然如此,嚴重之患者仍需送醫處理。高原適應不全症的發病機理長期居住高原者,機體能漸漸的適應高原地區的特殊的氣候條件,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機體各部機能有相應的變化及改變,主要是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較為明顯,在高原地區大氣與肺泡中的氧分壓之差隨著登山高度的變化而縮小。直接影響肺泡與氣體交換,血液攜氧和結合氧在組織中釋放速度致使機體供氧不足,產生缺氧。初次登山者由於低氧而刺激呼吸中樞,引起早期通氣增加,那麼機體要吸入更多的氧氣進行代嘗,海拔越高,大氣中氧分壓越低,機體缺氧程度也就相應加重,登山速度與勞動強度也是影響高原反應的程度,除此之外,如精神過度緊張、疲勞、感染、營養不良、低溫、受涼等因素對發病也有影響。高原不適症的臨床表現急性高原病在短時間快速登到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或者是高原區久居的人,在平原上生活一段時間反回高原時都可出現頭痛、頭暈、心悸、氣短、胸悶、嚴重者有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失眠、疲乏無力、腹脹、口唇輕度發紫,及面部浮腫等。急性高山反應一般多發生在登山24小時,一般進入高原1-2周內就能適應當地的高山氣候條件。以上癥狀可自行消失,如癥狀不斷繼續加重可給予對症治療,採用工醯唑胺劑量0.25g口服每天2-4次,上山前2天至登山後3天,該葯主要起到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並可減輕睡眠時的缺氧狀況,強的松5-10mg,每曰2次口服,上山後用勁天有利於減輕癥狀,此外還可適量用鎮靜劑以及各種維生素,及氨萊鹼。高原肺水腫的臨床表現高原肺水腫的發病率為3%,在急性高原反應的基礎上,當到達海拔4000m以上則發病,也可在快速登上2500m時發病,所以在登山後3-48小時急速發病,也可遲到3-10天才發病,癥狀如頭痛、胸悶、咳嗽、呼吸困難,不能平卧,個別嚴重者可有出現尿少,咯多量血性泡沫樣痰,甚至神導不清,寒冷與呼吸並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勞累也可為重要誘因。治療上要早期給予吸氧,每分6-8lc,有肺水腫者可用50%-70%酒精吸入氧氣,絕對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嚴禁大量飲水,尿速20-40mg,立刻靜推或40-80mg口服,每曰2次口服2-3天,利尿期間注意補鉀觀察脫水有煩燥不安時可用少量鎮靜劑也可採用0.25氨萊鹼溶於50%GS40ml,緩慢靜推以降低肺動脈壓口服強的松或靜脈緩滴入氫化可的松,減少毛細血管滲透及解除支氣管痙攣,有呼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應立即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病情穩定後轉到較低的海拔地區繼續給予治療。       高原性腦水腫,又稱高原昏迷或高原腦病發病率低,但較易引起死亡,多見於快速進入4000米以上,發病急,多在夜間,主要原因急性缺氧所引起的腦部小血管痙攣和通透性增加,產生腦水腫。患者除早期高原反應癥狀外,伴有顱內壓增高現象,劇烈頭痛,嘔吐還可出現神導恍惚,抑鬱或興奮儋妄精宰癥狀,個別患者出現抽搐,以嗜睡、昏睡至昏迷、脈率增快,呼吸極不規則,瞳孔對光反應遲鈍,視神經系統頭水腫和出血等現象。治療首先連續給吸氧95%的氧氣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後仍應間斷給氧,用50%GS甘露醇,速尿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急素E等治療,減輕腦水腫,降低腦細胞代謝,提供足夠的能量促進恢復可的請使用中樞N興奮劑,如洛貝林、可拉明等,注意水鹽和電解質平衡以及必要時的抗感染措施治療,病情穩定後轉到低海拔處繼續治療,有的登山者還會出現眼部綜合症,出現視網膜出血。       ▲預防措施:     1、對進入高原人員都應進行全面體格檢查,一般健狀者都適應低氧環境,凡是心肺肝腎等有疾病的高血壓Ⅱ期,嚴重貧血者都不宜進入高原地區。     2、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實行階梯上開,便逐步適應,登山速度至為重要。國內報道了3曰內進平原抵海拔4200米處急性高原病發率為83.5%。而由2261m經階梯適應在7-15天內抵4200m處時,發病率僅為52.7%(p?0.001),藥物患者能暫時減少不適應癥狀,但並不能提高,甚至還會延緩機體對於低氧的適應能力,在登山過程中醫務人員應加強巡視,做到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3、初入高原者應減少體力勞動,以視適應程度逐步增加勞動量,高原的勞動環境大多處於4000米以下,勞動能力影響比平原要降低30%-50%,應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初入高原時應多食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易消化食品,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可提供等等糖和增加肺部彌散能力,以便提高機體進入高原的適應能力,絕對禁止飲酒,高山病人入睡時應最好採取半卧位,減少右心靜脈迴流和肺毛細血管充血。     5、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要注意保溫,高原地區氣候乾燥,加強粘膜及皮膚的護理,防止皮膚乾裂。    
 (三十三)野外常見受傷應急救治   當人們在山野旅行時可能會遇到意外的事故,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自救、互救,特介紹幾種應急救治的方法。        被毒蛇、昆蟲咬傷     在野外如果被毒蛇、昆蟲咬傷,患者會立即出現出血、局部紅腫和疼痛等癥狀,嚴重者幾小時內就會出現休克等危險,不及時治療甚至會造成死亡。因此,一旦遇到毒蛇咬   傷,必須馬上用布條、手帕或領帶等將傷口上部紮緊,以防止蛇毒擴散,然後用消過毒的刀(來不及消毒,將刀放在火上燒一下即可)在傷口處劃開一個刀口,用嘴將毒液吸出。只要口腔粘膜沒有損傷,將其液化,可起到中和的作用。被昆蟲咬傷或者蜇傷時,可用冷水或冰水冷敷患處後,再在傷口上抹些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之後,就用鑷子將蜂刺拔出之後再在傷口上塗些氨水或牛奶。       骨折     骨折或脫臼時,應用於夾固定後再用冰水冷敷。從大樹或岩石上摔下來損傷脊椎時,應立即將患放在平坦而堅硬的擔架上固定,不讓身體晃動,然後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外傷出血     在野外旅遊時,若被利器割傷,可以用隨身帶的礦泉水、飲用水沖澆傷口,然後用毛巾包紮。輕微出血可採用壓迫止血法,一小時過後每隔10分鐘左右鬆開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環,還要爭怪時間,儘快送到醫治治療。       食物中毒     野外旅遊途中,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時,除了會腹瀉、腹痛之外,嚴重的還伴有發熱或衰弱等癥狀,應多喝些飲食或鹽茶水(沖泡濃茶加鹽)、或者亦可以手指探喉催吐將腐敗食物嘔吐出來。    (三十四)造成膝蓋病症的原因及對策     一、造成下山時膝蓋痛的原因 這種膝蓋痛的病狀有些帖子上說叫是髕骨下滑囊炎,聽說目前醫學上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病狀呢?大體上應該是以下三種情況造成的。一是長時間超負荷行走造成;二是過量負重造成;三是下山時不正確的姿勢或奔路造成。還有就是本身就有些舊傷引起等原因。總的來說都是屬於衝擊性過大造成的勞損慢性傷,一旦發現一般都比較嚴重了。  二、膝蓋傷的治療    一般發現病狀時很多人都會用一些噴劑、藥酒、藥膏等治療,這些藥品只能起到暫時緩和的作用。    物理治療也只能是起到治標的作用,休息一段時間可能有一點效,但以後走狠了癥狀同樣還會出現。    有一次偶然看到一個關於這方面的手術治療的電視,介紹說很成功,但國外的治療費用好像是要上萬美元。    一般用酸痛靈就可以了,其次是香港產的黃道益活絡油。酸痛靈價格比較貴,在國內要買一百多元,兩周基本上能治癒。活絡油擦完感覺很舒服,但治療效果也只能起到暫時的作用。    每種藥物對每個人的療效是不同的,酸痛靈我介紹過很多人用,有人用了說好,也有人用了說沒什麼作用。我覺得藥物治療不是目的,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預防上去。   三、膝蓋傷預防    預防就從以下幾方面來說吧    (一)走路的姿勢是十分重要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特別是下山的時候,有些人喜歡跑著下山,有些人喜歡跳來跳去,這些都是造成膝蓋受傷的最直接原因。正確的方法是,下山或走較陡的山路時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這樣造成的衝擊性會比站直跑和跳下去的姿勢減少幾倍或十幾倍。特別是負重時更應該注意這種行走姿勢,要不然過不了多久你的膝蓋就會向你提出抗議,另外下山時一般下蹲著跑可以把衝擊力減到更小。正確的行走姿勢對膝蓋的保護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正確對待科學的負重,過量的負重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主要的傷害是腳膝關節和腰等。負重的標準在很多帖子上都說得很清楚,大至就是負重不要超過人體體重的三分之一,路程較長的拉磨不要超過人體的四分之一。具體情況要視個人的自身情況而定,不要用教條的形式去理解。長時間的徒步拉磨負重要盡量減少,要作適當的休息,可以配用護膝和登山杖。    (三)平時多做一些體能上的訓練,特別是腳部的鍛練,一定要循續漸進。個人覺得太極拳的步法對膝蓋的鍛練有較好的效果,在行走時可以使步法更輕盈。    (四)是為保護你的膝蓋盡量用平和的心態去拉磨,盡量避免沒必要的比猛斗快。也沒有必要去做猛驢,非要背得比別人的背包更重。  
 (三十五)螞蟥咬傷的急救     螞蟥生活在水中,我國南方多於北方。在稻田、池塘、湖沼等處勞動、玩耍、游泳、洗澡會被螞蟥咬傷,螞蟥頭部有一吸盤,當遇到人體的皮膚粘膜處如陰道、肛門、尿道之處,即鑽進去吸血,同時分泌一種抗凝物質,阻礙血液凝固。它吸血時,很難自動放棄。     一、判斷    有下水史,被咬者的創口疼痛、流血不止、潰瘍等。    二、急救    1.發現螞蟥叮咬,不要強行拉它,以防拉斷而吸盤仍留於創口,加重傷情。    2.採用以下辦法使它自動脫離傷口。    (1)用食醋、酒精或飽和鹽水,半棉球浸濕放在螞蟥的頭部。    (2)用手拍打或針刺,或煙油刺激其頭部,使其自動脫開皮膚。    (3)如喉、鼻腔、消化道、泌尿道被咬時,可用1%~2%丁卡因溶液,或2%~4%得多卡因溶液塗於螞蟥頭部使其麻醉,然後用鑷子輕輕取下。    (4)有出血可用2%麻黃素溶液浸濕棉球壓迫止血。    (5)傷口用鹽水沖洗,無菌紗布包紮。肌肉注射破傷風抗毒素。    (6)如果病情不嚴重,即在當地急救處理,如創傷嚴重即速送醫院治療。        (三十六)中暑的防治       在濕熱無風的山區中開展登山活動時,由於身體無法靠汗液蒸發來控制體溫,人就會中暑。    中暑的主要癥狀為:頭痛、暈眩、煩躁不安、脈搏強而有力,呼吸有雜音,體溫可能上升至40°C以上,皮膚乾燥泛紅。如果不及時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會失去意識,且程度很深,有可能導致意外的發生。    在夏季登山前一定要準備好預防和治療中暑的藥物,如:十滴水、清涼油、仁丹等。另外,還應該準備一些清涼飲料和太陽鏡、遮陽帽等防暑裝備。    一旦有人中暑,應儘快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將其衣服用冷水浸濕,裹住身體,並保持潮濕。或不停扇風散熱並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體溫降到38°C以下。如果中暑者意識清醒,應讓其一半坐姿休息,頭與肩部給予支撐。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識,則應讓其平躺。通過以上救治措施,中暑者的體溫如已下降,則改以趕衣物覆蓋,並充分休息否則重複以上措施,並儘快送醫院救治。   
(三十七)蛇傷處理     如何應付蛇咬       參加戶外活動、休息或經過蛇類棲息的草叢、石縫、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較陰暗潮濕潮濕處時,如果不慎被蛇咬傷,不要嚇得不知所措。首先應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      通常觀察傷口上有兩個較大和較深的牙痕,才可判斷為毒蛇咬傷。若無牙痕,並在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癥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要對傷口清洗、止血、包紮。若有條件再送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被毒蛇咬傷的主要癥狀為:如是出血性蛇毒: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傷口周圍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漿狀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者、皮下組織壞死、發燒、噁心、嘔吐、七竅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壓降低,瞳孔縮小、抽筋等。被咬後6―48小時內可能導致傷者死亡。      如是神經性蛇毒: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噁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傷者可能在8―72小時內死亡。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後10―20分鐘後,其癥狀才回逐漸呈現。      被咬傷後,爭取時間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帶或長鞋帶在傷口的向心一側綁上,但務必注意15分鐘放鬆2―3分鐘。應用冷水反覆沖洗傷口表面的蛇毒。 然後以牙痕為中心,用消過毒的小刀將傷口的皮膚切成十字形。再用兩手用力擠壓,拔火罐,或在傷口上覆蓋4―5層紗布,用嘴隔紗布用力吸允(口內不能有傷口,用嘴吸毒並不是好方法,吸毒的人也可能因此中毒),盡量將傷口內的毒液吸出。 立即服用解蛇毒藥片,並將解蛇毒藥粉塗抹在傷口周圍,但千萬不要在傷口處塗酒精。盡量減緩傷者的行動,並迅速送附近的醫院救治。(如不能確定是那種蛇毒應將蛇打死,一併帶到醫院。)      注意:這裡只是告訴大家就醫前應做的事情,並不是說你這樣做了之後就可以不去醫院。       毒蛇咬到時毒蛇有青竹蛇、腹蛇、眼鏡蛇……等等,尤其是眼鏡蛇,動作敏捷,一不小心碰觸,就會被咬傷,傷口劇痛發腫,必須趕快到醫院打血清。大多數蛇不會主動攻擊人,只有人不小心踩或要抓它,才會露牙咬人。上山時,穿登山鞋或長靴,可避免危險。在山野中行走,不要隨便把手插入樹洞或岩石空隙。手中拿一根小棍子,行走時「打草驚蛇」,也是方法之一。 打119電話 , 119並不只是火警電話,當你遇到較大的危難時,同樣可以打119。 119得到消息,立刻會派人去救援,如果被蛇咬到,也會送患者到有血清的醫院治療      (三十八)蚊子與蜂蟄     如何應付蜂蟄     離草叢和灌木叢遠些,因為那裡往往是蜂類的家園。     發現蜂巢應繞行,一定不要做出過與『親近』的表現。      最好穿戴淺色光滑的衣物,因為蜂類的視覺系統對深色物體在淺色背景下的移動非常敏感。     如果有人誤惹了蜂群,而招至攻擊,唯一的辦法是用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頭頸,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萬不要試圖反擊,否則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 。     如果不幸已被蜂蟄,可用針或鑷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擠壓,以免剩餘的毒素進入體內。然後用氨水、蘇打水甚至尿液塗抹被蟄傷處,中和毒性。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傷處,減輕腫痛。最後,直奔醫院吧 !       蚊子     一、宿營地不應設在沼澤旁;    二、一定要使用蚊帳;    三、儘可能少脫衣服;    四、搭起的床至少離地1米,鞋子不可放在地上。必要時森林土著人的一些驅蚊方法也可採用:如用牛糞和泥漿混合起來塗在身上可以避蚊;用椰子油或煙草汁塗在身上可以防止虱子;麵包樹葉可以驅趕蒼蠅及臭蟲;將檸檬放在潮濕的地方可以避免螞蟻的襲擊;點燃的香煙往往可以使許多死死咬住皮肉的蟲鬆口。
(三十九)如何在野外脫離險境      在野外,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各種災難會不期而至。對野外生存者來說,及時了解自己所面臨的困境,通知別人,求得救援,是非常重要的。遇險求救時,要通過各種方式與別人取得聯繫。發出的信號要足以引起人們的注意。     信號種類    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周圍的環境條件,發出不同的求救信號。一般情況下,重複三次的行動都象徵尋求援助。   信號的種類有:     [煙火信號]    火光作為聯絡信號是非常有效的。遇險時可根據自身的情況:為保證其可靠程度,白天可在火堆上放些苔蘚、青嫩樹枝、橡皮等使之產生濃煙;晚上可放些乾柴,使火燒旺,使火升高。      燃放三堆火焰是國際通行的求救信號,將火堆擺成三角形,每堆之間的間隔相等最為理想,這樣安排也方便點燃。如果燃料稀缺或者自己傷勢嚴重,或者由於飢餓,過度虛弱,湊不夠三堆火焰,那麼因陋就簡點燃一堆也行。      不可讓所有的信號火種整天燃燒,但應隨時準備妥當,使燃料保持乾燥,一旦有任何飛機路過,就儘快點燃求助。火堆的燃料要易於燃燒,點燃後要能快速燃燒,因為有些機會轉瞬即逝。白樺樹皮就是十分理想的燃料。 可以利用汽油,但不可將汽油傾倒於火堆上。用一些布料做燈芯帶,在汽油中浸泡,然後放在燃料堆上,將汽油罐移至安全地點後再點燃。點燃之後如果火勢好將熄滅,添加汽油前要確保添加在沒有火花或餘燼的燃料中。     在白天,煙霧是良好的定位器,所以火堆上要添加散發煙霧的材料。濃煙升空後與周圍環境形成強烈對比,易受人注意。      在夜間或深綠色的叢林中亮色濃煙十分醒目。添加綠草、樹葉、苔蘚和蕨類植物都會產生濃煙。其實任何潮濕的東西都產生煙霧,潮濕的草席、座墊可熏燒很長時間,同時飛蟲也難以逼近傷人。      黑色煙霧在雪地或沙漠中最醒目,橡膠和汽油可產生黑煙。 如果受到氣條件限制,煙霧只能近地表飄動,可以加大火勢,這樣暖氣流上升勢頭更猛,會攜帶煙霧到相當的高度。     [地對空信號]    下面所列字母是國際通用的緊急求救信號,「FILL」可以幫你記住其中主要的信號。單個一根木棒「1」,是最為重要,製作也最簡單的一個。尺寸是每個信號長10米、寬3米,每個信號間隔3米。     [體示信號]    當搜索飛機較近時,可用肢體語言表達遇險者的意思。     [旗語信號]    一面旗子或一塊色澤亮艷的布料系在木棒上,持棒運動時,在左側長劃,右側短劃,加大動作的幅度,做「8」字形運動。 如果雙方距離較近,不必做「8」字形運動。一個簡單的划行動作就可以,在左側長劃一次,在右邊短劃一次,前者應比後者用時稍長。     [聲音信號]    如隔得較近、可大聲呼喊,三聲短三聲長,再三聲短;間隔1分鐘之後再重複。     [反光信號]    利用陽光和一個反射鏡即可射出信號光。任何明亮的材料都可加以利用,如罐頭盒蓋、玻璃、一片金屬鉑片,有面鏡子當然更加理想。持續的反射將規律性地產生一條長線和一個圓點,這是莫爾斯代碼的一種。即使你不懂莫爾斯代碼,隨意反照,也可能引人注目。無論如何,至少應掌握SOS代碼。 即使距離相當遙遠也能察覺到一條反射光線信號,甚至你並不知曉欲聯絡目標的位置,所以值得多多試探,而其做法只是舉手之勞。注意環視天空,如果有飛機靠近,就快速反射出信號光。這種光線或許會使營救人員目眩,所以一旦確定自己已被發現,應立刻停止反射光線。     記住這幾個單詞:SOS(求救)SEND(送出)DOCTOR(醫生)HELP(幫助)INJURY(受傷)TRAPPED(發射)LOST(迷失)WATER(水)     [留下信息]    當離開危險地時,要留下一些信號物,以備讓救援人員發現。地面信號物使營救者能了解你的位置或者過去的位置,方向指示標有助於他們尋找你的行動路徑。一路上要不斷留下指示標,這樣做不僅可以讓救援人員追尋而至,在自己希望返回時,也不致迷路——如果迷失了方向,找不著想走的路線,它就可以成為一個嚮導。     方向指示器包括:   (a)將岩石或碎石片擺成箭形;   (b)將棍棒支撐在樹叉間,頂部指著行動的方向;   (c)在卷草中的中上部繫上結,使其頂端彎曲指示行動方向;   (d)在地上放置一根分叉的樹枝,用分叉點指向行動方向;   (e)用小石塊壘成一個大石堆,在邊上再放一小石塊指向行動方向;   (f)用一個深刻於樹榦的箭頭形凹槽表示行動方向;   (g)兩根交叉的木棒或石頭意味著此路不通。   (h)用三塊岩石、木棒或滯木叢傳達的信號含義明顯,表示危險或緊急!
(四十)治療暈車的小辦法    治療暈車的小辦法   1.桔皮:乘車前1小時左右,將新鮮桔皮表面朝外,向內對摺,然後對準兩鼻孔兩手指擠壓,皮中便會噴射也帶芳香味的油霧。可吸入10餘次,乘車途中也照此法隨時吸聞。   2.鮮姜:行駛途中將鮮薑片拿在手裡,隨時放在鼻孔下面聞,使辛辣味吸入鼻中。也可交薑片貼在肚臍上,用傷濕止痛膏固定好。   3.風油精:乘車途中,將風油精搽於太陽穴或風池穴。亦可滴兩滴風油精於肚臍眼處,並用傷濕止痛膏敷蓋。   4.食醋:乘車前喝一杯加醋的溫開水,途中也不會暈車。   5.傷濕止痛膏:乘車前取傷濕止痛膏貼於肚臍眼處,防止暈車療效顯著。   6.胃復安:胃復安1片,暈車嚴重時可服2片,兒童劑量酌減,於上車前10~15分鐘吞服,可防暈車。行程2小時以上又出現暈車癥狀者,可再服1片。途中臨時服藥者應在服藥後站立15~20分鐘後坐下,以便藥物吸收。此法有效率達97%,且無其它暈車片引起的口乾、頭暈等副作用。  
(四十一)因「地」定製隨身藥包  出門臨行前,是否想過萬一途中生病或意外怎麼辦?專家建議,因「地」定製隨身小藥包。       旅遊目的地       川藏地區、高原雪山     ●小藥包:防高原反應。   1.對於高原反應,可攜帶些幫助溶血栓、防止血管硬化的藥物來預防。建議藥包中必備: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1,適當服用。由於當地飲食以牛羊肉為多、蔬菜較少,上述維生素組合基本可及時補充身體營養。年紀較大或體型較胖者,可適當帶些紅景天等軟化血管的藥物。     2.肥胖和體弱者最好帶個小氧氣袋,建議乘火車進入高原地帶,以逐漸適應。     3.紫外線較強烈易灼傷皮膚和眼部,建議隨時補充防晒霜。由於風沙較大,建議戴隱形眼鏡者使用墨鏡。     4.高原地區一旦發生感冒很容易引發肺氣腫,藥包中應必備感冒藥,如感冒通、板藍根、百服寧等,一旦出現鼻塞、咳嗽、發燒等癥狀,要立刻服藥甚至去醫院治療。     5.常備葯:清涼油、紅藥水、體溫計、酒精棉、創可貼、腹瀉藥如諾氟沙星、紅霉素等。       特別提醒:       年長體弱,有高血壓、心臟病、肺病、哮喘病,或者正患感冒者,最好別去西藏等高原地區,因為這類人的高原反應比較強烈,可能會超過體能的極限。進藏後第一天,旅行社一般都安排休息,第一天不要洗澡,避免因洗澡蒸氣而暈厥。       旅遊目的地       森林等自然風景區       ●小藥包:重點防過敏。   1.春夏之交去花草樹木較多的地區,需特別小心花粉過敏。有過敏史者,不宜穿著皮膚裸露過多的服裝,過敏反應強烈如會引發過敏性哮喘者,不宜去花草繁茂的地方,尤其不要選擇在風大的日子出行。行囊中應備好脫敏藥物,如息斯敏、撲爾敏、苯海拉明等。如出現較嚴重的過敏癥狀,要立即到醫院診治。       2.預防蟲叮蛇咬。應準備充足的驅蚊劑、清涼油等藥物,有條件的可準備一些牛黃,可解蛇毒。       3.常備葯:清涼油、紅藥水、體溫計、酒精棉、創可貼、腹瀉藥如諾氟沙星、紅霉素等。       特別提醒:       野外宿營時,在住地周圍適當撒一些石灰粉,以防毒蛇侵入。睡前檢查床鋪,壓好帳篷,早晨起來檢查鞋子。床鋪應離開地面30~50厘米,若打地鋪,可用樹枝、樹葉或細竹墊鋪,盡量不要用雜草。   
(四十二)一般徒步穿越的實用守則    徒步穿越是指全程徒步從甲地到乙地(有時還回到甲地),中間可能跨越山嶺、叢林、沙漠、雪域、溪流或峽谷等地貌的一種探險旅遊活動,有人也把它叫一種自虐。時間可以從一、二天到幾十天不等,有時時間會更長。根據穿越經過的不同環境條件,其難度和強度可能相差很大,也就是說自虐的等級不同。就一般穿越活動的常見問題和有關常識我個人體會。     (一)團隊精神   集體穿越(2人以上)是表現團隊合作精神的好機會,成功、愉快、順利的穿越是要靠集體中每一個人努力才能做到的。尤其在惡劣艱苦的環境中,團隊精神更加重要。     提示:   1)集體中應該對一些事情作明確分工,如:開路、斷後、生火、紮營等   2)集體中應選舉一個隊長,並賦予他相當權力,有民主也要有集中,這點很重要   3)人數較多時要注意行進隊型,隊伍過長容易走失隊友或有人出現意外而不能及時發現   4)所有裝備和給養應根據各人體力好壞及性別做科學分配背負,以便隊伍保持一致的速度   5)如有人遇到嚴重的傷病,整個穿越計劃必須作出應變,全體放棄或部分人帶傷員撤退     (二)體力分配   要控制好活動剛開始時的興奮,那時容易速度過快,因此應掌握好行進速度。一般而言,在上坡時可半小時休息5-10分鐘,下坡時每1小時休息10-15分鐘。     提示:   1)全程盡量保持勻速,掌握節奏,按計劃的休息時間休息和進食   2)根據大家途中的體力情況及時調整計劃,必要時寧可延長穿越時間。避免   不必要的體力過分透支,要為後來不可預見的意外情況使體力留有餘地     (三)方向問題   出行前儘可能地搜集活動地區的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將要出現的較大轉向和明顯的標誌物做初步了解。當有等高線地圖時,可將預定線路和方向進行分析,如:需翻越幾道山樑、經過幾個丫口、大致海拔上升和下降情況。這樣有助於在行進中判定方向。     提示:  1)攜帶較準確的指北針和海拔表(有的地區很需要)   2)攜帶並保護好地圖和資料   3)帶信號筆和撲克牌,以備迷路時作路標記號用   4)如對穿越地區所知資料甚少、條件又較複雜時,最好請走過的人同行或找當地嚮導帶路     (四)防水問題   在雨季或多雨地區,特別是長時間的穿越,如防水準備不充分整個活動會遇到極大的麻煩。如:無乾燥衣物可換,相機、電池、食物等物品遭打濕破壞。因此在出行前要對活動地區的氣候做些了解,並做好相應準備。     提示:   1)帳篷應選用三季或四季帳(專用高山帳不能用)   2)使用背包罩或塑料布遮蓋背包,即使背包有防水功能也要如此   3)在向背包內填裝物品前,用塑料袋或密封袋先包裹一下,這樣既防水也有利於物品分類   4)有條件就準備好防水衝鋒衣褲(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但雨具一定還要準備   5)防水登山鞋有條件就準備好的,反正可以用很長時間(waterproof、gore-tex材料都可以)     (五)飲水問題   在短途穿越時,如已知補水困難就應帶足飲用水,每人每天大約2升(如不需做FB餐的話)。長途穿越,可在途中的溪瀑、江河、湖塘取水,但一定要觀察其污染情況,如:水附近有無人畜活動、有無動物屍體、有無糞便及其他污染物。水中有大量泥沙時要使水沉澱10分鐘以上。螞蝗多的地區,打水時要用敞開或透明的容器,以便及時發現中是否有螞蝗。   提示:   1)缺水地區飲水要按計劃分配飲用。除特殊情況外,在找到水源前絕不要把水飲盡   2)野外取水後,有條件務必使水煮沸後(煮沸5分鐘)再飲用   3)有條件可以帶過濾器和凈水藥片以替代無法使用加熱的情況   4)如在缺水地區長時間活動,應學習其他野外采水方法     (六)生火問題   出行時要攜帶一種一個以上的火源,如:打火機(多種類型)、火柴、火鐮等。有條件最好攜帶野營氣爐、氣罐。在營地生火時要留意營地是否是禁火區,不然除了生存需要不要違規。生火前先準備些乾燥的細柴禾(比筷子略細),放在用石頭堆好的灶底,再往上面架粗的柴禾,點燃細木用嘴使勁吹,就可以把火吹燃。當下雨或柴禾較濕時,可劈開粗木從中間取干木,砍細後作引火柴(此時需砍刀或其他工具)。     提示:   1)看好風向,不要把火堆放在帳篷的上風處,並與帳篷保持一定距離   2)離開時用水和土石壓蓋將火滅掉,並一定檢查火是否確實熄滅     (七)露營問題   尋找安全、避風、乾燥、平整的高處紮營。此時要注意周圍的環境,如:是否有落石滾石、風向如何、有無動物巢穴、蜂巢等。盡量不要在河畔紮營,除非確定是枯水期,水位不會變化。營地不要緊靠水邊,蚊蟲較多。   提示:   1)營地附近最好有水源,取水方便   2)如需生火就要考慮附近有沒有柴禾   3)下雨或多雨季節,視地形情況注意在帳篷四周挖好排水溝   4)風大時注意帳篷的抗風固定,確定作好後再休息   5)睡前最好把貴重物品、衣物、食品放入帳內(假如帳內還有空間)     (八)野外生物   出行時要準備清涼油、風油精、紅花油等藥物,蚊子較多地區有條件可以攜帶滅害靈之類的噴劑。打綁腿可以有效防止螞蝗、蛇及其他生物對腿部的攻擊。毒蛇大量出沒之地可以準備蛇葯。   提示:   1)遭遇大型野生動物(如:熊、豹、犀牛等),切忌大聲尖叫和亂跑。動物一般情況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受到驚嚇而誤認受攻擊而反擊。此時鎮定大概是唯一的法寶。   2)世界上只有很少的毒蛇是好鬥並主動發起攻擊的,除非你不小心踩到它,它會憤而自衛。   3)如不幸被毒蛇咬傷(無法判斷是否是毒蛇時當有毒處理),除緊急處理外,心理的平穩會將你的生存可能提高數倍   
(九)營養補充   在較長時間的野外穿越中,體力消耗大,排汗多,人體容易出現鹽份缺失、電解質失調、營養不足等現象,那樣會嚴重影響體力和健康,有時甚至是很危險的。因此要及時補充。   提示:   1)攜帶牛肉乾、巧克力、葡萄糖粉、花生米等高熱量和營養食品以備不時之需   2)攜帶維生素合成藥片,每日一顆   3)每天要補充鹽份,吃些含鹽食品,如:榨菜等   4)果珍沖劑是不錯的電解質平衡飲料(當然還有許多類似沖劑),平時在水壺中放一些隨時補充   (十)保暖問題   許多地區(如:沙漠、山區)晝夜溫差較大,有的穿越海拔上升大也會出現幾個小時就有較大溫差(海拔上升溫度會下降,-6度/垂直1000M)。注意保暖是必須的,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後和睡覺前。   提示:   1)對所到地區可能的最低溫度作好充分估計,相應準備保暖衣物和選擇合適睡袋   2)當衣物被雨水或汗水打濕後,熱量散發的速度是驚人的,此時要儘快換上乾燥內衣。有條件可選用coolmax等排汗快乾面料的內衣。   3)備用電池在寒冷地區注意保溫(可放在懷裡),凍了就無法使用   4)高寒地區則需要更專業的裝備和知識   (十一)其他有關問題   1)攀爬和下降   除非萬不得已,寧可繞行多走些路,也不要嘗試危險的攀爬和下降,特別是獨自一人穿越並負重時。如必須攀降時,應先卸下背負,空身攀降,然後用輔繩或帶子把裝備提吊上來。   2)平衡   在路經險境時(如獨木橋、涉水、崖邊等)應記住把背包的胸帶和腰帶鬆開,以保證能及時迅速卸載而丟卒保車。   3)夜路   除特殊地區外(如沙漠)不要輕易冒險走夜路,很多迷路都是發生在能見度很低的情況下,而且夜路很容易造成失足。當不得不走夜路時,有頭燈準備是最好的,手電筒會佔用一隻手,不利於平衡保護。   4)涉水   在不明水深和水下情況時先不要冒然涉過,應盡量想法探明。有攜帶沙灘鞋的盡量不要光腳涉水,因為容易滑倒和扎傷,還要小心水中的石塊,它們常常是非常圓滑,一不小心就會失足。另外涉水前應對水的流速作好充分估計。   5)環保   短程穿越應將所有遺留的可見垃圾全帶走。長途穿越應至少將那些不可降解的垃圾帶上,直到有統一垃圾堆放地。所以垃圾袋是必須要帶上的。   (十二)常用裝備   穿越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難度,不同的時間長短,不同的季節氣候,在選擇裝備時差異很大。有時計劃選擇不當會使穿越中負累不小,而有時又因為裝備不全,感到非常棘手甚至危及安全。出行前在對活動地區盡量充分了解後,仔細挑選應帶裝備和給養。許多裝備用品都有不同的品牌和種類,根據實際需要和自身條件慎重選擇。下面列出常用的一些裝備。   公用裝備:帳篷,炊事用品(爐具、燃料、炊具等),繩,專用工具(砍刀、手斧、行軍鏟等),公 用藥品(通用藥,緊急救護葯等),膠帶,對講機,營地燈,其他集體專用器材(攀岩器材,登雪山器材等),公用食品營養品,海拔表,指北針,溫度計,地圖,可能的FB用品(音響、燒烤等)   個人裝備:合適的鞋,背包,睡袋,防潮墊,內衣,外套和褲子,手套,帽子,換洗衣物,墨鏡,頭燈,水壺,登山手杖,個人衛生用品,防晒霜,潤唇膏,攝影器材,望遠鏡,筆記本,筆,個人藥品,打火機火柴,餐具,乾濕紙巾,沙灘鞋,個人食品,其他雜品
(四十三)登山的糧食     應具備的條件為-體積小,重量輕,保存容易,營養高(亦即高熱量,高蛋白),容易消化,味道好,易於烹調,但以上條件,並不是全部都能顧及,因此在出發前應有完善的計劃與準備。     量的控制-   選擇食物,首先要考慮的是「量」的預算,必須盡量精確地計算出當次行程中所需的食物份量,及每人每天所需的熱量,以兩者為基礎,再考慮菜式的搭配及重量的控制。     食物的準備-   食物採買回來後,應先作些準備,如肉類,最好先鹵過、瀝干,再依食用一次所需的份量個別包裝起來,如此不但易於食用,也易於保存。蔬菜類可選用水份較少者,如高麗菜、大白菜、青椒、胡蘿蔔、四季豆等較不易腐壞之蔬菜,出發前先放在陰涼處,用白報紙包起來吸收水份,或以電扇、冷氣吹乾,約可保存一個星期以上,另外,香菇、金針、木耳、高麗菜乾等乾貨,質輕,可久藏,並富含纖維,是不錯的登山食品。     最好在一星期內吃完的蔬菜-高麗菜、大白菜、大西紅柿、青椒、胡蘿蔔、大蒜。可放兩周以內的蔬菜-洋蔥、四季豆、馬鈴薯、芋頭、牛蒡、蒜頭、辣椒。     脫水米的製作-   1. 先將米煮熟,所用之水可比平常煮飯時略少半杯,煮出來的飯會比較干硬。   2. 飯煮熟之後,打開鍋蓋,輕輕地將飯略翻一下,使水氣散出。   3. 待飯放冷後,輕輕地將米粒打散(有些不易打散的米粒,可在乾燥的過程中,由於黏性降低,而較易分開,所以不要勉強將米粒分開,以免米粒碎掉),放入冰箱,冰1~2天(不要密封,最好放在上層)。   4. 冰1~2天後取出,若晴天,可將飯放至陽光下曝晒,加速水分的散失,約每隔2小時翻一次,或以冷氣或電扇吹拂(乾燥效果:陽光>冷氣>電扇)。   5. 晚上仍放入冰箱,繼續脫水。   6. 待米飯的重量與原來的生米相等,且外觀也差不多時,即完成脫水米的製造。   7. 以一餐所需的量為單位,分袋包裝,並放入冰箱中保存,待要上山時再取出(但要注意保存過程中,慎防水分滲入)。   ※注意事項:   生米的澱粉結構為β結構,不易為人體消化利用,但若與水加熱至攝氏 60度左右,則其澱粉結構會轉換成人體能消化吸收的α結構,如果就這樣放著,則又會變回β結構,這種現象,稱為澱粉的「老化作用」。「老化作用」通常發生米粒含水分30%~40%時,或低溫下。若水分低於15%,則「老化作用」會停止,因此在製作脫水米時,不可在水分含量高時,將飯置於太低的溫度中(如冰箱的冷凍庫或直接放在冷氣出風口前),以免變成無法利用的β米。   食物的烹調-   飯類:   在高山上,飯不易煮熟,除了米與水的比例為1:1.5外,在煮飯時,可以在鍋蓋上加放石頭,以增加壓力。在冒煙後大火轉小火煮5~10分鐘,直到沒有煙為止,亦可以直接打開鍋蓋試吃,看情況,再看是否要加水。   面類:   一般麵條,在水開後,以放射狀放入麵條後再攪拌,較不易黏結,若有煮糊的傾向,可分數次加入冷水。通心麵,需要花較多時間,才會煮熟,在煮的過程中,要時常加入冷水,最好加些鹽,較易煮熟。   蔬菜類:   一般葉菜類,可在略炒過後,加入水許水,蓋上鍋蓋悶燒數分鐘,即可,若為根莖類蔬菜,最好先切成小丁,較易煮熟。   湯類:   康寶濃湯很好用,尤其是現在推出的產品,冷熱水皆可煮,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一直攪拌,如果不想喝康寶,也可以在沸水中加入雞湯塊,再放入香菇、金針,味道十分鮮美,紫菜湯也不錯,都是質輕、攜帶方便,又好喝的湯。   水果:   容易攜帶保存的水果,如蘋果、柳丁、奇異果、梨子、菠蘿,可先將果蒂剪短,用工作手套包好,一般都不會壓壞,約可保存一星期。     關於三糧-   緊急糧:   一般可用泡麵、薑母茶(老薑加紅糖)等,能在緊急紮營時,迅速補充熱量,或去寒氣,治感冒。   預備糧:   可用口糧、泡麵、軟糖、果汁牛奶或快餐包。   行動糧:   可隨時取用的補充糧,如糖果、餅乾、巧克力、羊羹、小糕餅等,最好是單片包裝,以防止潮濕   

(四十四)野外出遊五大應急措施     出門旅遊,可能會遇到各種意外事故,以下介紹幾種應急措施:     一、毒蛇咬傷:在野外如被毒蛇咬傷,患者會出現出血、局部紅腫和疼痛等癥狀,嚴重時幾小時內就會死亡。這時要迅速用布條、手帕、領帶等將傷口上部紮緊,以防止蛇毒擴散,然後用消過毒的刀在傷口處劃開一個長1厘米、深0.5厘米左右的刀口,用嘴將毒液吸出。如口腔粘膜沒有損傷,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所以不必擔心中毒。被昆蟲叮咬或蜇傷時:用涼水冷敷,將刺拔出後再塗抹氨水或牛奶。     二、骨折或脫臼:用夾板固定後再用冰冷敷。從大樹或岩石上摔下來傷到脊椎時,將患者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不讓身子晃動,然後送往醫院。     三、食物中毒: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除會腹痛、腹瀉外,還伴有發燒和衰弱等癥狀,應多喝些飲料或鹽水,也可採取催吐的方法將食物吐出來。     四、野遊迷路辨南北:可以找一棵樹樁觀察,年輪寬面是南方;可以觀察一棵樹,其南側的枝葉茂盛而北側的則稀疏;可以觀察螞蟻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岩石眾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塊醒目的岩石來觀察,岩石上布滿青苔的一面是北側,乾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還可以利用手錶來辨識方向:你所處的時間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數對準太陽,錶盤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     五、外出旅遊遇上雷雨怎麼辦:不要在巨石下、懸崖下和山洞口躲避雷雨,電流從這些地方中通過時會產生電弧,擊傷避雨者。如果山洞很深,可以盡量躲在裡面。不要在雷雨中騎車或騎馬,會引雷擊身。不要躲在曠野中孤立的小屋內。離開高地,也不要在孤樹下避雨。遠離金屬物體。汽車內是躲避雷擊的理想地方,就算閃電擊中汽車,也很少會傷人。如果在游泳或在小艇上,應馬上上岸。即便是在大的船上,也應躲到甲板之下。  

TOP

(四十五)在西藏最常見的身體不適癥狀     到野外活動時,必須考慮自己的體能狀況。因為一般人往往到野外才會發病,同時,大多數的病都是消化器官的病較多。健康的人到了野外才受涼感冒的例子較少,大多數都是在都市裡感染而到了野外才惡化的例子較多。      雖然所患的只是感冒,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如果是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氧氣稀薄,病情容易演習成支氣管炎或肺炎。一旦發病,要盡量保暖,服下感冒藥之後再安靜休息。最好要在病情還沒嚴重之前就放棄活動,及早回家。      拉肚子也是值得注意的疾病之一。引起拉肚子的原因很多,有些是過度的精神緊張所引起。不過,大多數是暴飲暴食所引起的。無論如何,先吃下有消毒效果的正露丸,並且一餐不吃東西,保持安靜。同時,飲用水一定要用煮過的水。此外,推薦各位隨身攜帶醫藥品較妥當。 如果是團體發生同樣的癥狀時,就可能是事物或毒菇所引起的。經過慎重的考慮,如果發生有這種可能的話,應立刻折回接受治療。      野外活動時,輕度厭食並不可怕,不過,如果這是預示一個更嚴重情況的跡象時,就要小心對待。 事物缺乏本身對處於困境的身體就是一種考驗。緊張情緒能引發頭痛和其他輕度失調。 如果有充足的食物供應,解決消化不良的最佳途徑就是禁食,多多休息。當然,在氣候炎熱時,補充充足的水分是必要的。      肺炎通常是由於氣溫快速引起,常伴有胸痛、痰血、頭痛、虛弱無力,進一步就會出現神智昏迷。引起肺炎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由於細菌侵入感染肺葉而引發,如果手邊沒有抗生素,那麼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給予病人細緻入微的護理。 鼓勵病人多走動,做深呼吸,保持體溫。讓其持續飲用熱水,陪伴在病人身旁,經常給予安慰鼓勵。     
四十六)冬季旅遊做好六大準備    凡到寒冷地區旅行的人,都要事先做好保暖防凍的準備,了解一些實用的防凍知識,準備一些必要的凍傷葯;出發前加強耐寒訓練,並根據要去之地的寒冷程度,帶足防寒服、鞋、帽等。     最外層的衣服應具有防風性,可選呢絨、毛皮或皮革質地的衣服;羽絨服內可形成相對不流動的空氣層,保暖性很好,是冬季旅遊的首選服裝。     在冰天雪地中徒步旅行時,臉部及耳鼻和手要搽防凍油膏,鞋襪不要太緊,不要在雪地上久站不動,勤摩擦臉部和五官,要勤換鞋襪,多用溫水洗腳。在雪地乘非密封交通工具旅行時,每1小時左右要停下跑動10分鐘,以增加血液循環和提高體溫,切忌忍著飢餓和疲勞在寒冷的野外旅行。     冬季旅行還要注意視力的保護,雪地旅行戴墨鏡可防雪盲。旅途中治療雪盲可用人乳或鮮牛奶頻繁滴眼,可代替0.3%地卡因眼藥水和抗生素眼膏。     冬季旅行時如發生凍瘡,可用手掌體溫對其加熱,並輕按手掌,漸漸穩定加壓,再塗凍瘡葯,切不要按摩、揉搓。對凍瘡出現的水泡,不能弄破,若自行潰破,應及時消毒,並塗上凍瘡膏。     冬季旅遊飲食中,瘦肉類、蛋類、鮮魚、豆製品、動物肝臟對補充人體熱量很有好處,可適當多食用。另外,要糾正喝酒取暖的錯誤觀念。     患有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從健康因素考慮,一般不宜到太寒冷的地區旅遊。在寒冬季節旅遊,遇到大風、大霧、大雪等惡劣天氣,體弱者更不應外出旅遊。
(四十七)冬季或高海拔地區吃之學問   在冬季參加戶外活動或在高海拔地區參加登山活動時,如何填報肚子?看起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卻有很大的學問。現將我的一些經驗接受給你,也許對你有所幫助。       1, 當你不得不用冰雪融化來燒水作飯時,在開始時,不要用太大的火力。因為冰雪的熱傳導不良,在固體狀態是吸收的能量有限。太強的火力會造成炊具的損壞或燃料的浪費。最好是當一部分的冰雪已經融化成水以後,攪拌一下,在加大火力。       2, 早晨當你離開營地以前,用深色塑料袋盛放一些冰雪放到陽光能曬到的地方,太陽會幫助你把冰雪融化,當你回到營地的時候會大大縮短你燒水和作飯的時間,最重要的是節省了很多的燃料!!       3, 在寒冷的冬季或高山上,戴手套用筷子是 一件很尷尬的事,如果準備好一把小勺將給你帶來很大的方便。在溫度很低的情況下,不鏽鋼或其他其他金屬的小勺拿在手裡很不舒服,最好是木勺或塑料勺。       4, 早高海拔地區,一定不能攜帶密封的玻璃容器盛裝的食物!!!!即使不碰撞,也會因內外壓力差太大而發生爆裂!!!!!發生事故或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5, 在高山上打開有鋁箔密封或袋裝的食品時(如:咖啡,奶粉等)。千萬記住,先用針或小刀扎一個小洞,讓它內外壓力平衡後在打開。否則你就什麼也吃不到,全部噴濺出去了!!!!!!       6, 打開以加熱的罐頭食品時,你千萬不要把臉對這著它,因為加熱後的罐頭內壓力升高在你所處的低氣壓中會使罐頭內的食物突然噴出,燙傷你的尊容。       7, 當你燒水作飯時,一定要保持通風良好!!!否則因高寒,缺氧等原因造成燃料燃燒不完全,會嚴重摧殘你的呼吸系統!!!!!       8, 最後告訴你一點在冬季或高海拔地區,身體內熱量流失的很快,飢餓會比你想像來的快。最好準備高熱量的食物。  
(四十八)高海拔並不可怕(給即將和打算上高原的朋友)之一    不少朋友計劃長足到西部、到高原,體驗旅途,放飛心情。其中一些人因從未到過高海拔地區,心裡沒底,壓力很大;在過去的活動中,也曾出現因缺乏足夠的高原適應知識而引發的危險事例。   一、什麼是高海拔      按照國際通行的海拔劃分標準:      1500-3500米為高海拔,在這個高度,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大多數人都可以適應;     3500-5500米為超高海拔,在這個高度,個體的差異決定能否適應;     5500米以上為極高海拔,在這個高度,人體機能會嚴重下降,有些損害是不可逆的。沒有人能在這個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爾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5500米以下的區域。       從實際情況看,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2400米以下感覺基本正常,沒有明顯反應;超過2400米,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階梯和足夠的時間,還是能夠逐步適應;超過5500米後,無論花多少時間都無法完全適應。      二、什麼是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帶來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變化,而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應。       高原反應癥狀普遍出現在超過海拔2700米以後。快速(如乘飛機)到達3000米以上時,更容易發生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一般發生在到達高海拔6-12小時後,少數在1-3天後發生,一般3-7天內恢復,情況嚴重的恢復時間可達2周以上。       高原反應較為普遍的表現有:胸悶、氣短、乾咳、頭痛、頭昏、乏力、厭食、噁心、嘔吐、嗜睡、失眠、微燒等;多數人會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發紫,有的人還會因空氣乾燥而出現皮膚粗糙、嘴唇乾裂、鼻孔出血等;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高原反應視個體情況不同,癥狀和程度會有所差異。有的只出現上述單個或少數幾個癥狀,有的則多一些;有的反映敏感、強烈,有的則較輕,甚至幾乎沒有。我曾見過比較敏感的人在1700米就出現輕度高原反應,也接觸過攀登6000米級別的雪山卻高山反應很弱的人,很是感慨人與人之間差別怎會那麼大。      三、哪些因素影響高原反應    一般來說,影響高原反應的輕重程度、發病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海拔高度     進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應越強烈,患各種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報道說,3500米以下的發病率佔37%-51%,3600米-5000米的發病率達50%。       (二)進入方式     進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響到高原反應的強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漸進的「階梯升高」反應要強,高山病患病率高。       有報道說,3日內從平原抵海拔4200米處,急性高山病發病率為83.5%;而由2261米經階梯適應在7-15天內抵4200米處時,發病率僅為52.7%。       (三)區域和季節     不同的地區,即使同樣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區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區反應輕些;同樣,在同一區域,空氣交換好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強,白天比晚上好些。       從季節來說,冬季進入高海拔地區比其他季節患病率高。這是因為嚴冬時氣溫降低,大氣壓隨之降低,含氧量進一步減少;而且寒冷會刺激新陳代謝,增加人體耗氧量,並且容易並發呼吸道感染。       (四)個體素質     人對缺氧的適應性,多半依*一種個體先天素質。涉及個體素質的因素較多,包括種族、居住地、健康狀況、性別、年齡、體態、精神狀態等。       在個體素質方面,除了種族、居住地差異,高原反應有「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欺動不欺靜」之說,儘管不是絕對,從實際情況看有一定根據。究其原因,應該同個體之間紅細胞比容、需氧量和耗氧量的差異有關。       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樂觀者往往反應較輕。有的人對高原環境不了解,又聽了一些不恰當的宣傳,心理壓力過大,稍有不適,就緊張甚至恐懼,結果反應加重。       另外,有過高海拔經歷,尤其相隔時間較近的人,高原反應一般輕些。  
 (四十九)高海拔並不可怕(給即將和打算上高原的朋友)之二    六、高海拔活動注意事項      (一)保持良好的心態      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的情緒、堅強的自信心,對於減弱高原反應帶來的身心不適十分重要。要有一副平常心,既不要過於緊張,也不要過於興奮。       如果過於緊張,無謂地憂心忡忡、思慮過度,稍有不適便慌亂起來,給自己負面心理暗示,反而會使身體不適加劇,延長緩解時間。其實,許多高原反應癥狀都跟心理作用有關。       也不要過於興奮、衝動。初上高原的朋友,尤其是乘飛機快速到達者,切忌看到高原、雪山,就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大喊大叫、奔跑跳躍。這隻會導致內分泌失衡、增加心肺負擔,加重高原反應。      (二)足量飲水      之所以把「飲水」提在這個位置,目的是要大家認識到在它高原適應中的重要性。       不少朋友在高原對飲水並不太在意,特別是有的女士,因怕旅途麻煩努力控制飲水。這對保持健康、克服高反是十分有害的。       說一說為什麼在高海拔要足量飲水的原因吧:       人到達高海拔後,脊髓會很快產生大量新紅血球,以提高血液攜氧能力,這些新紅血球使血液變得粘稠;同時,由於空氣乾燥稀薄,呼吸加速,使體內水分喪失比平原快,這種脫水更加劇了血液粘稠。       另外,在缺氧狀態下,人體呼吸頻率加快,深度加大,引起二氧化碳超量排出,造成身體體液環境偏鹼性,出現「鹼中毒」現象。鹼中毒會引起機體離子平衡紊亂,身體組織細胞開始聚集體液,造成身體浮腫,甚至出現水腫現象,同時也更促使血液趨向粘稠。       血液過於粘稠,會導致血液循環緩慢,氧氣輸送效率低下,全身各個器官都會因缺氧而出現各種反應,如腦部缺氧導致頭痛、頭昏、嗜睡,消化系統缺氧會造成消化不良、厭食,肌肉缺氧使活動緩慢、乏力,肢端(腳趾、手指、耳朵等)組織器官微循環緩慢容易出現凍傷,心、肺負擔嚴重加劇,等等。這些會大大降低身體機能,加重高原反應,並且使恢復更加困難。       另外,由於水份攝入量減少和水腫,腸無法獲得足夠的水稀釋廢物,還會造成排泄困難,甚至導致嚴重便秘。   清楚了嗎?在高海拔活動中,足夠的飲水能讓你維持機體平衡,血液循環通暢,供氧能力增強,心肺負擔減輕,快速排出毒素,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高海拔環境,擺脫高原反應痛苦,恢復良好的狀況和體能。毫不誇張地說,水是抗擊高反最好的靈丹妙藥。       那麼,喝多少水、怎樣喝才算足量、適宜?       一般來說,在高海拔每天至少應當喝4-5升水,並注意電解質平衡。水分補充合理與否,可以尿量是否充分、尿液是否清澈、至少淺黃為判斷標準。       在高原喝下4-5升水其實不是負擔。這些水足夠讓你喝出很多花樣:除了白開水,還可以在水中加糖(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等),能夠較快地補充能量,增加口感;加入一定的Na、K、Ca、Mg離子,有助於改善體液離子平衡;加入維生素泡騰片,能夠補充維生素,並減輕「鹼中毒」現象;加入西洋參切片,能提高免疫力,緩解疲勞;加入板藍根沖劑,能夠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       個人推薦:果珍,感覺綜合效果最好;紅糖,物美價廉有效。其他可根據個人愛好、口味適當準備,如Vc泡騰片、西洋參切片、紅景天、板藍根等,可以不斷調劑。       水壺應隨身攜帶(睡覺時可放在手邊),隨時補滿。飲水要多次、每次少量,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為了不影響睡眠,可以從睡覺前2個小時開始,逐步減少飲水量,免得不停起夜引起感冒。       當你記住這一點並在高海拔開懷暢飲時,你會驚奇地發現,高原反應逃得很快、很遠。      (三)注意防寒保暖      高原天氣特點是:氣溫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5-6℃;早晚、晝夜溫差大,有些地區早晚溫差可達15-20℃;天氣變化快,剛剛還艷陽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風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謹防感冒。      一定要帶上足夠的防寒衣物,並且勤更衣,加減衣物一定要及時,做到「宜暖不宜涼」。       在平原上,加減衣服的習慣是「感到冷再加」,而在高原上,則應該轉變為「感到熱再減」,穿衣以不感到熱為標準。如果等覺得冷時才加衣服,其實寒氣已經開始侵入並刺激肌體發生反應。       建議不論何時,手邊多帶一件衣服,熱了記得脫、冷了及時穿。下車前、行進中休息、天氣發生變化,第一件事就是及時加衣服。       另外注意盡量少洗澡、洗頭。人在高海拔,身體機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極易遭到病魔侵害。如果在洗澡、洗頭時稍有不慎,就可能患上感冒,其後果就很難預料了,尤其對於剛到高原還陷在反應期的人。這就是拉薩許多旅社的洗澡間里,都用中英文提醒旅客剛到高原兩天內最好不要洗澡的原因。   生命和潔凈孰輕孰重,應該一目了然。如果你真是個苛求衛生,甚至有潔癖的人,建議還是呆在家裡或到內地的風景名勝旅遊吧。  
(四)合理膳食      在高原缺氧環境,人體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因而胃、腸、肝、膽等消化系統功能較平原地區減弱,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      與其相反,人體在高原地區消耗的能量、維生素等卻比平原地區大大增加。據有關研究,人體在高原地區5天所消耗的能量比內地平原地區多3%-5%,而且停留時間越長消耗熱量越多;維生素消耗量在缺氧條件下是平時的2-5倍。   因此,在高海拔的膳食安排,既要考慮消化系統的承受能力,還要注意改善營養結構。      在飲食安排上,要增大碳水化合物(應該佔60%以上)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大各種維生素的攝入,以便快速提供熱量,提高機體適應能力。      注意少食過於油膩的食物。過量的脂肪和動物蛋白既給腸胃增添負擔,又可加重高原反應。       在高原不宜吃得過飽,最好保持「七分飽」狀態。如果中間餓了,可以加餐或吃些有營養、易消化的零食。       除了食物中攝取外,建議每天另外補充維生素以滿足身體需要。可選用「金施爾康」或「21金維他」,也可選用各類維生素泡騰片。       如果你能適應酥油茶的味道,可以多喝一些,對緩解高原反應也有一定的作用。「入鄉隨俗不生病」自有它的道理。       在高海拔飲酒應嚴格限制或禁忌。因為酒精既加重心臟、肝臟負擔,其代謝又消耗體內大量水分,只會加重或延長高原反應。       雖然說吃的,但「煙酒不分家」,順便建議有吸煙習慣的朋友,初上高原應當減少或者停止吸煙。因為香煙的重要產物是一氧化碳,它與血紅蛋白的親合力是氧氣的250-300倍。如果在高原地區大量抽煙,會影響呼吸系統的氧交換,加重高原反應。       (五)適當運動      網上很多功略建議剛到拉薩,尤其是飛過去的驢友第一天最好睡大覺以適應高海拔。個人認為是不恰當的。睡覺時人的各項機能會減弱,從而抑制機體主動適應能力,反倒會加劇高反癥狀。       初上高原,最好的適應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動,蒙頭大睡,也不是大運動量到處活動,而應該保持一定的活動量,積極主動地自我調整。比如,可以在駐地附近輕鬆散步等。       剛到高原時運動節奏、幅度、頻率以及運動量一定要控制好,輕舉緩動,海拔越高越要注意。登山運動員的動作常常看起來像慢鏡頭一樣就是這道理。       在高原,盡量學會和運用腹式呼吸,比我們日常的胸式呼吸效果好得多。       違背了這些原則,往往就會吃苦頭。曾經發生過驢友在高原「蹲坑」時,因用力過猛昏倒在廁所的實事;本人也有在海拔4600米時跟人打賭做個「鯉魚打挺」,導致眼底疼痛幾天的教訓。        (六)晚睡,通風      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難過,睡覺也成了件不舒服的事。       從環境來說,夜晚氣壓較低,同時因植物光合作用減弱,空氣中含氧量進一步降低;從人體自身來說,白天清醒時,可以通過主動調整呼吸來緩解缺氧狀況,但夜晚一旦入眠,由於副交感神經作用,呼吸會逐漸降到接近平原的頻率,導致缺氧,影響睡眠質量。       去過高原的朋友往往會有這樣的經歷:睡著被憋醒,狂喘幾口後接著睡;再醒,再喘,再睡……如此反覆。   然而,要在高海拔保持良好的狀態,又需要一定的睡眠數量和質量,怎麼辦?   四個字:晚睡,通風。       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昏昏欲睡,很早就上床睡覺。豈不知這樣做,很容易在半夜醒來後再也睡不著,瞪著眼睛熬到天亮,從而造成睡眠不足,甚至生物鐘被打亂,影響以後的狀態。比較好的辦法,是針對自己平時的睡眠習慣,略微再推遲1小時左右再睡。       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間或帳篷一定要保證良好的通風。房間可以適當開窗,帳篷注意通氣口完全打開,必要時拉鎖留縫。高原的空氣本來就稀薄,如果再處於封閉環境中,循環呼吸固定體積的空氣,更容易導致頭疼和其他不適。      (七)紫外線防護      高原紫外線強度大,極易損傷皮膚和眼睛,特別是在雪地。必須採取防護措施,避免傷害。       在光線較強時,要盡量減少裸露的皮膚面積。太陽帽(環檐的叢林帽挺不錯)、太陽鏡是必需的。       暴露的皮膚就需要塗防晒霜,包括面部、耳區、後頸、手、臂等處。防晒霜SPF倍數大一些好(感覺SPF30,PA+++較合適,建議SPF不低於20,PA不低於++),這樣能夠減少補抹次數。       在高原寒冷地帶行軍,補抹防晒霜並不太容易,而且經常遺忘;如果中間需要加抹,那就把塗料貼身保暖存放,一來方便,二來嘛,你當然不希望用它時才發現已變成一管冰柱。       還要提醒大家注意,即使在陰天,也要採取防晒措施。因為陰天的紫外線照樣能灼傷人,這樣的教訓發生過不止一例。      (八)必要的藥物和治療措施      除了正常服用的肌苷、維生素等保健、營養藥物,以及治療疾病的藥物,一般並不建議朋友們在高原亂用藥物,畢竟「是葯三分毒」。用藥不善,反倒會掩蔽或影響人體的正常反應和恢復。       高海拔務必嚴防死守避免感冒。即使很輕微的呼吸道感染,也會增加發生高原肺水腫的危險性。如果一旦發現感冒初起癥狀,應立即服用抗感冒藥。若等病症起來後再服用,一般已無效。       對於一些較重的高原反應癥狀,在確認程度不嚴重、不會惡化的前提下,為了不影響活動和睡眠,可以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和調整。       比如高原反應引起的頭痛,比較輕微的,可選用新加坡「頭痛片」,中藥;頭痛較重,推薦「加合百服寧」,效果不錯,其實頭痛葯準備這一樣就可以了。       當反應較重時,還是建議到醫院去看看。畢竟高原的醫生對於高反的治療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往往不起眼、不值錢幾味葯,就能立竿見影。如果醫生判斷問題不大,豈不心裡更踏實?       還有就是建議反應稍重的朋友,在沒有危險且能夠耐受的前提下,盡量不吸氧,努力依*自身適應。一旦吸上,依賴性確實很強,恐怕你今後在高原很難離開它了。如果後面還繼續高原行程,這將會帶來很多壓力和麻煩。   當然,如果反應確實嚴重,或者你打算立即下撤,並且以後不打算來高原自虐,另當別論。       (九)充分溝通      當感覺自己的身體狀態異樣時,應該向領隊或有經驗的人反映,聽取他們的意見,進一步做好調整和適應;如果是獨自旅行,感到情況較為嚴重時,應當及時就醫。千萬不要逞強硬撐、不要隱瞞。       隊友之間要彼此多關注,一旦發現身邊有人反應特別異常(如神志不清等),應及時告訴領隊或隊友,及時採取處置措施。
 (五十)高海拔並不可怕(給即將和打算上高原的朋友)之三  七、領隊高海拔注意事項    (一)你既然打算做領隊,在自信有足夠的能力的同時,還要充分做好吃苦、奉獻的準備。作為高海拔活動的領隊,承擔著比平原活動更大的壓力和責任。因為既要面對更複雜的情況,處理各種預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問題,同時自身也在忍受著高原反應的折磨。       (二)所有的判斷和決策以安全為前提。在整個行程中,遇重大事項,應該將情況、原委、可選擇對策、可能出現的後果告訴大家,充分徵求意見。在考慮集體意見的基礎上,領隊應當具有權威決策權,決策的前提就是「安全第一」。       (三)平時應當注重戶外運動、高海拔活動、醫療急救、高原民俗等相關知識的積累,盡量掌握更多的直接和間接經驗,出發前再有針對性地惡補一下。這些知識和經驗隨時可能用得上。       (四)認真研究功略,選擇好線路,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根據上高原方式的不同,相應設計好行進日程、路線、速度、宿營地,儘可能考慮到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及應對措施。       合理的海拔階梯對高原適應非常重要。從整體行程來說,如無特殊要求,一般盡量選擇「去緩回陡,上緩下陡」的路線;從具體日程來說,在海拔3000米以上安排宿營地時,每天入睡的高度盡量按高於上一天300米左右掌握,特殊情況最好別超過600米(當然越低越好)。       除非不得已,哪怕早起或趕晚些,盡量避免在高海拔過夜,那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麻煩、甚至危險。   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還要根據實際,及時對計划進行必要的調整。       (六)對隊員進行必要的安全、紀律、民俗、宗教、環保,以及高原反應知識教育,全程要求和提醒大家遵守。     (七)出發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常常會覺得在內地很平常的一件小東西,到高原急需時踏破鐵鞋都買不到。但確信能在高原買到的東西(如一般食品),以及可帶可不帶的東西可以省略。       (八)盡量幫助隊員克服緊張心理,緩解高反。從這幾年實踐看,在高反即將來臨時,適當組織大家唱歌效果不錯,既放鬆情緒、轉移注意力,又調動肺活量。       (九)採取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及時關注隊員狀態,提醒缺乏經驗的隊員加減衣、飲水吃藥、做好防晒,限制其可能帶來不良後果的行為(洗澡、洗頭、與當地人衝突等)。       安排住宿時,要將有高原經驗的人同新人和高反較重的人合理搭配,互相觀察和照顧。       遇隊員反應較多、較重,或大雪、大風等惡劣天氣,及其他特殊情況,領隊應當巡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前幾年在四姑娘山曾發生過大雪將帳篷通氣口壓住,隊員險些窒息的事例。如果安排巡夜,應該可以避免。       (十)一旦發現隊員有異常情況,及時果斷處置,立即就醫或自行救護。不能疏忽大意,嚴禁將反應異常隊員單獨留下,要安排有經驗的人陪護並保持聯絡。       (十一)高原地區往往少數民族較多,民風多剽悍不羈,信仰、風俗各異。全隊應當注意尊重當地民俗和宗教,遇事忍讓。一旦發生衝突,領隊應努力控制局面,避免激化和升級。      八、高海拔緊急情況的處理      去過高原、雪山的朋友,如果經歷了身邊有人患區區感冒竟然幾個小時里轉為肺水腫,或聽到藏族司機平靜地說起又一個旅行者因高山病死在某地時,往往驚詫生命在那裡怎變得如此脆弱,死亡是那麼平常,生與死的距離在那裡竟會那麼近。       高原確實不同於平地,任何一個不起眼的疏忽和大意,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價。因此務必高度注意,不能完全拿平原上對健康和疾病的思維判斷方式來衡量高原。       在高原,最要命的當數高山肺水腫和高山腦水腫,這兩種高山病發病快,死亡率較高,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警惕。這裡所說的緊急情況,主要指它們。   
(五十一)高原旅行——不可缺少的五個必要型的裝備  背包、睡袋、帳篷、羽絨服、衝鋒衣:    在高原藏區旅行,除非是跟團,或是只是在拉薩、八一、日喀則等幾個大城市做短期旅遊,否則背包和睡袋都是必不可少的。    1、關於背包。    背包一般男士65升以上,女士45升以上,能夠附帶一個15升的小包,或是腰包更好,便於存放一些小東西。另外,夏季雨水瀕繁,建議再為背包配上防雨罩。以個人的使用情況,派格系列的都不錯,做工精細,背帶寬且厚,背起來比較舒服,還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但價格較貴。freetime的背包價格便宜(70+10的才350元),背負的感覺也還不錯,但不防水,而且下方的睡袋倉較小,存儲睡袋困難。    2、關於睡袋。    如果是夏季到藏區旅遊,又不打算去一些邊遠地區,那普通的棉睡袋(80-100元)夠了,主要是起到防髒的作用,不怕髒的話,睡袋都可以不要。如果是冬天出遊,即使是在西藏幾個大城市,也要帶上睡袋,拉薩的幾個背包客旅館,如八朗學、吉日、亞,普通的房間冬天都是沒有暖氣的,不用睡袋只用旅館提供的棉被,半夜還有可能給凍醒。冬天去阿里、藏北草原、走青藏線,即使是沒有露營,羽絨睡袋是必不可少的。冬季用的睡袋,不是露營的話,那1000克左右,舒適溫標零下10度的鴨絨睡袋夠用了,如果是野外露營,最好是能配有舒適溫標零下20度,不容易透絨的睡袋。    3、關於帳篷    在高原,強調的是防風防雨性能。切記不要貪便宜買普通的野營帳篷,並且盡量在出發前買好,不要到了拉薩再買。拉薩的戶外用品,價格貴,並假貨多。當然,要是您錢多得沒地方花,只打算在房間里或是在市區附近郊遊搭帳篷炫耀一番,那也可以。    4、關於羽絨服    很多網友都覺得到西藏旅遊,羽絨服必不可少。但我認為,應該視個人體質,季節不同,到什麼地方而定。一般僅著保暖內衣、純棉背心、外套一件抓絨衣也就足矣。即使是二月份的那木錯,也同樣用不上羽絨服,更不用談夏季了。除非特別寒冷的地方羽絨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5、關於衝鋒衣    夏季到西藏旅遊,帶上一套衝鋒衣,會方便很多。今年西藏雨季提前到來,常常下午下雨,晚上還下雨,有時幾個小時都不停歇。出門前套上衝鋒衣,能有效的保護您的物品不遭雨淋,還可以減少把您淋成落湯雞的機會。     
(五十二)減輕疲倦的徒步幾種小方法    野外活動最常用的運動——走路(徒步)  也許有人認為行走在山野中,跟平常走路一樣沒有什麼區別。的確是沒有區別。但是當您全副武裝地走上3~4小時後,距離目的地還有一兩個山頭時,區別可就大了。腿部肌肉向您抗議,疲勞使您無精打采,由於睏倦而產生的渴睡現象不停地誘惑您,使您覺得路程越來越漫長了。  那麼,是否有一種永不疲倦的走路方法用在山野的徒步行走中呢?答案是有的。只要能理解和掌握下面幾種方法,靈活運用,戰無不勝。    龜步  在長途行走過程中,不要以為昂首闊步的大步向前就行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要知道步幅大是利用腿部肌肉的爆發力,這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持久力,凡事都不能一步登天。所以步幅小一些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充分利用我們腿部肌肉的韌性,它們對持久戰是相當有辦法的。    吹氣  跟著就是要調節我們的呼吸了,要努力讓自己的呼吸與運動呈有節奏的狀態。令肌肉持續緩慢而不休止地運動,再加上平穩均勻的呼吸。簡單的說就是幾乎每走一步呼吸一次。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中就能做到平均每兩~三步就換氣一次。  如果我們不習慣的話,也可以強迫自己呼吸,只要大口地吹氣就可以了。但要注意,不要太過強求,不然會拉傷肺部和肋間肌的。調勻呼吸是保持體內能源的好方法。    利用肌肉  要使走路變成有節奏的最自然的有氧運動,上下坡時,也要隨著這種節奏盡量利用肌肉的運動,儘可能的減少骨骼和關節的負擔。尤其是在下坡時,特別是那些長程的下坡路,這是要善於利用雙腳,使其可發揮立刻停止的作用。因為與其在長程下坡後骨骼和關節有不良影響的話,倒不如讓肌肉承擔多一些會比較好。    休息補充  還有在路上要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以及適時補充能源。每走上相當一段時間或路程後,要適當地休息片刻。休息時應攝取一些馬上能轉化成能源的糖類和水份,使身體及時得到補充,以求快些恢復體力。並可鬆開鞋帶,但必須記住未到宿營地前,千萬不要脫下鞋子。因在長途行走中,雙腳會稍微發脹,中途休息脫鞋,下段路只會叫您苦不堪言   
(五十三)遊覽寺廟有四忌    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大師」、「法師」,對道士應尊稱為「道長」,對住持僧應尊稱為「長老」、「方丈」、「禪師」。對喇嘛廟中的僧人應尊稱「喇嘛」,即「上師」之意。      二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為舉止失當。遊覽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不可亂動寺廟之物,尤忌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失禮的事。
(五十四)如何用睡袋在野營旅遊中睡好    不論你是使用相當膨鬆與舒適的新購睡袋,還是使用身經百戰的睡袋,如何讓自己睡的舒服才是第一要務。牢記:睡袋不會自行加溫或加熱,它只是減緩或降低身體的熱量釋出,最好的方式是身體儲存更多的熱能。      遠離不良環境:帳篷座落於舒適的位置可以增加約30度的溫度,營地不要選擇於溪底,因為此處是冷空氣聚集處,且不要紮營於山脊稜線,選擇背風面或森林處或是運用露宿袋或挖雪洞的方式。     睡袋的蓬鬆度:新的睡袋因受到擠壓於睡袋套內久,初期的蓬鬆度與隔熱使用時會稍差較不暖,最好是搭好帳篷就攤開睡袋讓它蓬鬆,當然時間譽久愈好睡墊的。材質:每種睡墊的隔熱係數均不同,它可以隔絕睡袋底層釋出的熱能,不同的季節用不同的睡墊,如雪期最好選用全長含概驅體且實心的睡墊或是自動充氣的睡墊,然後將背包,主繩或其它物品置於腳下。     完整防水性:任何潮濕的睡墊都會讓人受不了且不舒服,若沒有防水的睡袋套可用大型的垃圾袋取代,當帳篷泡水,濕的物品可置於內,外帳之間或內帳角落遠離睡袋,惡劣天候,內帳會聚集水滴,所以帳篷的窗戶須微開細縫讓帳篷通風,當雨過天晴就須取出並曬睡袋,若是雪期則直接攤在帳篷內。穿足夠衣物:高山嚮導曾說如果你睡覺不完全穿上全攜帶的衣服,代表你帶太多衣服.最好帶一頂帽子因為身體的熱能有一半是從頭部消散。     飽食:食物是燃料,睡前不要空肚或稱空油庫,睡前吃些高熱量實物,同時充足的水份是對人體的代謝功能相當重要,當你感到疲累,睡覺時被渴醒,或當你想喝水要多喝水,每天的排尿次數約四至五次,尿液最好呈透明色,若是黃色代表身體依然呈脫水狀態。     暖身:睡袋不會維持與製造熱能,不要到營地就馬上躦到睡袋內,太累與太冷的身體是無用的,吃好與足夠的晚餐與熱飲,然後在月光下漫步一陣,以不流汗為標準將身體暖和入睡才舒服不論使用何種睡袋於潮濕的環境依然會不舒服且保暖性差。  
(五十五)戶外天氣變化早知道     整個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風雨陰晴都可以通過一些事物反映出來,我國也有很多天氣預報的諺語,通過「經驗」你哪怕是收聽不到天氣預報,也可以自己根據一些獨特現象來預測天氣變化。     「子夜子歸啼,來日晒干泥」,深夜,如果杜鵑聲不斷,明天可能是一個晴暖日子。   "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快下雨的時候,空氣潮濕昆蟲上下紛飛,家燕為了覓食,也跟隨其上下飛舞。  喜鵲在早晨邊叫邊跳,自由自在,叫聲婉轉自如,是晴天的預兆;如果在樹上亂叫亂嘈,鳴叫聲參差不齊,是陰雨的預兆。   但是如果,夏秋季節,日出或日落時,貓頭鷹在樹上不停地跳來跳去,並不停地鳴叫,叫聲低沉似哭泣聲時,表明第二天要下雨了。      「月光帶枷,大雨落下」 「月光帶枷」就是月亮周圍有環。因為此時空氣潮濕,天空中有小冰晶凝結, 月光折射才造成月亮有環。   日華和月華可以用來準確預告天氣。日環變大是天氣晴朗的預兆,這表明水蒸氣正在蒸發,藍天會更清晰。縮小的日冕意味著將要下雨。午後太陽如果閃爍綠光,表明天氣相當不錯,這樣的狀況至少可以維持24小時。   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指的是久晴之後出現霧,說明有暖濕空氣移來,空氣潮濕,是天陰下雨的徵兆。反之則可能是一個晴好天氣。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是古老的天氣諺語。因為日落時分空氣中水氣很少,在隨後的兩個小時內不大可能下雨或下雪。但如果朝霞紅了半邊天,通常會有一場暴風雨。灰色的天空意味著有雨,因為灰塵和水汽混雜在一起,很容易降水。     「煙囪不出煙」或「煙撲地」,都是天將下雨的預兆,因為草木燃燒後排出的氣體中還含有二氧化硫,它會跟空氣中的水分子發生反應,變成液滴,浮在空中。因此,煙似乎就變重了,不易升騰。  觀察篝火也可以預測天氣變化,如果煙火緩緩上升,表明天氣不會有太大變化。如果煙火閃爍不定,或者升起有降下,可能會有暴風雨。
(五十六)藥箱中的藥品    經過慎重考慮,在考慮成本和體積重量的情況下,特對驢友戶外活動藥箱中的藥品作如下建議和說明如下,請驢友們參考:     一 藥品類:   1)雄黃:可驅趕蛇類及部分昆蟲,建議每人攜帶100克(約2-3元)     2)季得勝德勝蛇葯(南通蛇藥片),可以治療毒蛇和部分毒蟲咬傷,建議每十人配置一盒      3)釣魚牌肚痛健胃整腸片;可以治療水土不服和胃痛腹瀉等等     4)「安多福」消毒劑(15ML/瓶):可以起到很好的傷口消毒,癒合,蚊蟲叮咬後的傷口消毒處理(無毒,無須酒精去碘,無刺激),5元/瓶,建議帶3瓶(如果大家找不到,我可以去醫院幫忙購買)     5)硝酸甘油:可以舒緩血管突然收縮,保護心臟 ,建議1瓶(4-5元)     6)感冒藥:牌子很多,大家自己選擇     7)去痛片:緊急時候鎮痛用,對身體有傷害,建議盡量少用,1瓶     8)邦地迪殺菌護創便利裝 ,建議人手一盒     9)高度白酒1瓶:一是替代酒精的作用,二是可以口服驅寒     10)凡士林:減少胯部和身體其它部位的摩擦     11)萬應止痛膏:可以治療扭傷等未出血的傷害,還可以治療蚊蟲叮咬,頭暈,頭痛等多種疾病,建議每3-5人一瓶     12)驅蚊水:可以趕走蚊蟲的侵襲,建議人手一瓶     13)白醋:蒸餾可以實現野外環境消毒和治療黃蜂叮葯,還可以用熏醋法促進昏迷病人的蘇醒(需要可以經受火燒的鐵碗),還可以軟化卡在口中的骨頭     14)食鹽,白糖各帶一包:其溶液口服可以治療脫水和低血糖     15)中暑葯:如人丹,十滴水等等,其中十滴水還可以用於誤食有毒物品的催吐(也可以用手刺激咽部催吐)     註:碘酩用高度酒代替,破傷風如果受傷時消毒做的好不會出現,因為在野外沒有時間調養,所以使用最好的治傷葯--萬應止痛膏       二:器械:     1)消毒紗布,繃帶各一包(大約各有十個),棉簽10-20包,醫用膠布3卷 棉布口罩人手一個(濕潤後可以防止氣體中毒)     2)消毒刀片2個,刮鬍刀1個,剪刀 1個,乾淨的一次性餐布3-5張     3)止血帶1-2條,吸奶器1個,針灸針一套(如沒有,可以用消毒過的縫衣針或銀針代替)     4)可禁受火燒的鐵碗1個,湯勺1個     5)體溫計1個,手電筒1個,鑷子2個     6)醫用無菌手套3-5雙     註:(1)所有醫療器械在使用前都必須用安多福或白酒消毒(用棉簽塗拭性消毒)方可以使用,繃帶和紗布請注意用三層乾淨的口袋裝好。     (2)外傷性傷口請務必用棉簽沾好安多福認真消毒方可以包紮,出血量較大的傷口可以先止血再消毒包紮 !   (3)所有器械請勿直接用手取用,包紮前請清潔{ca}作者的雙手     另外,再說一個以前我們經常用的辦法:     1)有條件的驢友可以考慮在褲管里(小腿部位)給腳圍上一個厚海綿(條件允許可以在海綿外側上灑些雄黃,然後將褲子管口用繩子捆緊在鞋子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蛇咬不到(蛇一般就是咬人的小腿和腳步,驢友的登山鞋蛇咬不進,海綿讓蛇咬不到),蜂刺不到,還可以避免蟲子,螞蝗等等通過褲管進入你的衣服內咬皮膚。     2)強烈建議驢友在野外行進時穿長衣長褲(紮緊袖口),帶手套,手上再拿一件衣服,目的是為了防止一旦驚動了野蜂群被追叮時,可以馬上將手中的衣服護住頭頸部趴在地上一動不動,減少或杜絕被蜂群蟄傷的幾率!   3)在戶外無論遭遇到任何動物和昆蟲,一定要冷靜 ,所有生物都怕火,可迅速拿毛巾沾上白酒(或酒精)點燃保護整個團隊,如出現大規模的野獸或蛇類,可以考慮就地生火堆(必要時用火圈將大家圍在中間)並立即撥打110求救,晚上宿營值班人員必須要清楚打火機和酒精的位置。
戶外生存之藥物寶典     一、抗生素類藥物      氟哌酸膠囊 用於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婦科、皮膚、五官和軟組織等器官和部位的感染。      麥迪黴素 用於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淋球菌引起的各種炎症和腫毒      頭孢氨苄膠囊 用於各種炎症,每次服2~4粒,每日3~4次,兒童酌 減。青黴素過敏者忌用。      乙醯螺旋黴素片 用於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淋球菌、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感染,也可用於支原體肺炎。      四環素片 用於呼吸道、腸道、泌尿道感染。每次服2片,每日4次。孕婦和嬰兒慎用      土霉素片 作用、劑量、服用次數和禁忌同四環素片。      黃連素片 用於腸道感染。每次服2~3片,1日2次,飯後服。孕婦慎用。      復方新諾明 用於呼吸道、泌尿疲乏、腸道感染。每次服2片、1日2次, 飯後服。對磺胺藥物過敏者禁用。      黃連上清片 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用於咽炎、牙齦炎、通便。每次4片, 1日2次。      牛黃解毒片 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用於咽炎、扁桃腺炎、牙齦炎、口腔潰瘍、 急性結膜炎、癤腫。   二、抗病毒藥物      病毒靈(嗎啉雙胍) 對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用於感冒等。每次0.1克, 1日3次。      金剛烷胺 抗亞洲甲Ⅱ型流感病毒及其它病毒,用於流感。每次 0.1克, 1日2次。      板藍根沖劑 清熱、解毒,有抗病毒作用,主要用於感昌、上呼吸道感染和咽炎。每次沖服1~2包,1日2~3次。      板藍根片 作用同板藍根沖劑。每次服4片,1日3次。   三、呼吸系統常用藥       速效傷風膠囊 用於感冒發熱。每次服1粒,1日3次,血液病患者慎用。      銀翹解毒片 用於感冒初起。每次服4~6片,1日2次。      羚翹解毒片 用於感冒初起和發熱較高者,每次服4~6片,1日2次。      羚翹解毒丸 作用同羚翹解毒片。每次服1~2丸,1日2次。      咳必清 用於無痰乾咳,每次服25毫克,1日3~4次。      復方甘草片 鎮咳祛痰。每次服1~2片,1日3次。不能長期服用。      復方川貝片 鎮咳祛痰,用於熱咳。每次2~3片,1日3次。      維C銀翹片 用於流感、急性熱病發熱、頭痛咳嗽、四肢怠倦咽喉紅腫。 每次服2~3片,每日3次。      喉痛靈糖衣片 用於急性化膿性咽喉炎、扁桃腺炎、感冒發熱、上呼吸道炎、 療瘡。每次服4~6片,1日3~4次,兒童酌減。     喘定 用於支氣管嘟喘。每次服1~   2片,1日3次。      牡荊油丸 鎮咳、祛痰、平喘,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每次 服1~ 2丸,1日3次。      六神丸 消腫解毒,用於急性扁桃腺炎、咽炎、癰疽、瘡癤等,內服 外敷。每次服10粒,1日1~2次,以含服療效更佳。兒童酌減量。外敷可用開水調成糊 狀塗患處。孕婦禁用。      喉症丸 同六神丸。      草珊瑚含片 抗菌消炎、止血止痛,用於口腔及咽喉炎症。每次含服 1~2片,每小時內2~4次,1日10~20片。   四、消化系統常用藥      雷尼替丁 抗酸,保護潰瘍面,用於胃潰瘍、胃酸過多、胃痛。每次服150毫升,1日2次,4~6周為一療程。      西咪替丁(甲氰咪胍) 作用同雷尼替丁,但療效不如雷尼替丁,且副作用比較多。 每次服200毫克,1日3次,臨睡前加服400毫克, 4~6周為一療程。      胃舒平 抑制胃酸,保護潰瘍面,用於胃酸過多、胃潰瘍、胃痛。每次嚼服2~4片,1日3~4次。不宜與四環素同用,青光眼患者忌用。      普魯本辛 用於胃潰瘍、胃酸過多、胃炎、胃腸痙攣。每次服15~30毫克,1日3次。青光眼病人忌用。      顛茄浸膏片 解胃腸痙攣性疼痛。每次服8~15毫克,1日3次。青光眼病人忌用。      胃復安 用於嘔吐、暖氣、胃酸過多、胃脹。每次服4~3毫克, 1日3次。      多酶片 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每次服1~2片,1日3次。      藿香正氣丸(水) 清暑化濕、和胃止嘔,用於腹脹、嘔吐、中暑頭痛。每次服 1管,1日2~3次。      痢特靈(呋喃唑酮) 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消化性潰瘍、泌尿道感染、傷寒、副傷寒。      果導片(酚酞) 緩瀉作用,用於習慣性便秘。   五、防暈車、船葯      乘暈寧 行前半小時服50毫克,可1日3次。      乘暈靜 同乘暈寧。   六、抗過敏葯       息斯敏片 每次服1片,1日1次。      撲爾敏 每次服4毫克,1日2~3次。      非那根 每次服12.5~25毫克,1日2~3次。      賽庚啶 每次服4毫克,1日3次。   七、退熱、止痛藥      去痛片 每次服1片,1日3次。      撲熱息痛片 每次服0.5克,1日3次,兒童酌減。      消炎痛 用於關節炎等炎症性疼痛。每次服25毫克,1日23次。消化道潰瘍痛人慎用。      炎痛喜康(吡羅喜康) 有消炎、鎮痛、退熱的作用,與消炎痛基本同功。飯後服, 1日總量限40毫克以內。血液病,有胃潰瘍史病人慎用。

推薦閱讀:

肖威 | 重新構建知識結構
風水老梁來詳解古代風水知識之曲直之別
女生有哪些如「伸手進衣領提內衣」的小秘密?l 敢問敢答
不炒風水知識冷飯,只講通俗真知識。
公司總裁的文件夾【畫譜/畫論/繪畫知識】

TAG:戶外 | 知識 | 裝備 | 戶外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