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茶業發展狀況、存在問題與幾點建議

關鍵字:名優 福鼎 無公害 茶業 生產 茶園 茶葉 產品 發展 提高

福鼎市茶業管理局

一、福鼎茶業生產概況與沿革福鼎是福建省和全國著名的茶葉主產區。全市現有茶園面積145980畝,可採茶園112000畝,分布於全境的17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年產毛茶19萬擔,毛茶產值1.6億元,擔均價842元,單產170市斤,種植面積與產量居全省第三,擔均價與單產均為全省首位,全市有35萬人從事和參與茶業生產活動,茶業是鄉鎮、村集體經濟和茶農的主要收入來源。福鼎種茶歷史久遠,唐陸羽在《茶經》中載:「永嘉東三百里有白茶山」。1984年安徽農大陳椽教授在《茶葉通史》中稱「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今福建福鼎,系白茶原產地。」因此,福鼎種茶歷史至少可追溯於唐,歷經宋、元、明時代,清朝是福鼎茶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制茶工藝精湛。十六世紀,茶葉就成為福鼎對外貿易大宗產品,白琳工夫、白毫銀針、蓮心茶等遠銷港澳、東南亞及歐洲各國,響譽國際市場。光緒年間,清政府還在沙埕設厘金局專責課稅,開闢沙埕口岸與三都港共同承擔輸出量佔全省70%的北路茶,是時,歲產白茶2000箱(每箱凈重25市斤)、紅茶2萬箱(每箱凈重30市斤),綠茶3000擔,小小一個白琳鎮就設有茶館36家,每年陽春二、三月廣東、蘇州、閩茶一帶茶商結隊而來,在福鼎設點採購。1936年,全縣茶園面積有46900畝,總產達38746擔,創解放前的歷史最高水平。此後,由於遭罹戰亂連年,民不聊生,茶園呈荒蕪失管狀態,產量日趨下降,至建國初期的1949年,茶園只剩35000畝,產量只有10037擔,單產只有35斤。解放後,福鼎茶業生產雖經幾度努力恢復與發展,但經因諸多原因未能如願,以至於步入七十年代,茶葉年產一直在兩萬擔左右徘徊,始終未能超出1936年的戰前水平。廣種薄收的耕作制度成為制約福鼎茶葉產量的主要瓶頸。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福鼎茶業在學習貴州等地種植栽培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成功推行了雙行密植的高標準茶園。首先在全縣範圍內建立了34個鄉辦茶場和 201個村辦茶場,建立基地茶園22359畝,樹立典範, 取得成績,這些高標準茶園的特點是成園快、投產早、產量高、效益大,得到廣大茶農的認可和接受,1980年後,全縣重點戶、專業戶、聯合體、個體戶一齊上,積極發展近12萬畝的高標準茶園。茶業年產持續不斷連年上升,如1978年全縣茶園總面積57000畝,可采面積41000畝,總產25474擔,總產值為376萬元,單產62斤,擔均價160元,到1985年,茶園面積達65719畝,可采面積46500畝,總產量達52472擔,總產值1105萬元,單產113斤,擔均價228元,在全地區範圍內率先進入「全國100 個左右年產茶葉五萬擔基地縣」行列。1995年福鼎縣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評為茶葉先進縣,2000年,茶園面積142098畝,可采面積112000畝,總產達190400擔,總產值為16045萬元,單產170斤,擔均價 842元,2000年茶葉總產量是1978年的6.47倍,年均增加毛茶產量7496擔。2000年總產值是1978年的42.7倍,平均年增收入712萬元,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產效益三豐收,成為農村脫貧致富與發展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撐點。茶業的迅猛發展,有力地帶動與推進第三產業諸如商業供銷、交通運輸、加工包裝籌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健康運轉,並大量地消化了城鎮閑散和富餘勞力,促進城鎮市民得到就業與增加家庭收入的機會和便益,為繁榮城鄉經濟、穩定社會、推動市場經濟的良好發展,發揮了積極而特殊的功能與作用,茶業,名符其實地成為發展福鼎農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二、福鼎茶業生產近期快速發展的幾個因素和特色㈠銳意創新、走科技興茶之路⒈主動請纓,建設無公害茶園,全面提高茶園生產科技含量和茶葉產品質量。首先是邀請省農科院和省茶科所專家、學者深入茶區進行現場實地調研,制訂建立無公害茶園基地的實施計劃。其次於1997年選點在白琳、潘溪、前岐建立5000畝無公害茶園示範區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1998年把建設無公害茶園面積拓展至7.25萬畝,這是繼七十年代後期建立高標準茶園之後,我市在茶葉生產栽培技術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標誌著福鼎茶園生產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生產模式跨躍的開端。其三,在建設無公害茶園的同時,全面推廣生物防治、農業防治和提倡科學選葯、適時施用農藥等綜合防治技術,降低農殘為害。其四,舉辦技術骨幹培訓小組,發揮技術骨幹深入茶區廣泛推廣,傳播建設無公害茶園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術。其五,積極開展茶區全員的茶業科學技術普及宣傳教育,促進廣大茶農的學習科技、應用科學的積極性與緊迫感,提高茶農建立無公害茶園與抑控農殘的共識與責任感。其六,大張旗鼓,運用各種渠道形式和媒體,宣傳建設無公害茶園的基本知識,先後編印《福鼎茶業》、《茶樹病蟲情報》以及無公害茶園生產有關知識資料,提高茶區茶農的基本素質和操作技能,從而提高茶業生產總體的科技含量。⒉政府出台政策,引導茶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998年市政府頒布了《福鼎市茶業生產管理暫行規定》加強對茶業行業進行宏觀調控,促使茶業的生產、加工、經營、銷售走向規範化和法制化,結束了福鼎茶業生產一度「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混亂被動局面,1999 年又下達鼎政綜(99)100號文件,專門就提高茶葉質量、控制農殘、 建設無公害茶園做了部署,市政府還與17個鄉鎮(街道)簽訂了控制茶葉農殘的責任書, 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殘抑控工作順利進展,並加強了無公害茶園的建設力度,我市現有經綠辦認證的有白琳生態茶園示範場3000畝無公害茶園,取得有機茶認證機構認證的有840畝,其中太姥天湖茶場500畝、文洋一品香340畝。⒊農殘抑控,抓出成效,提高了茶葉產品質量,通過一頭抓堵塞農藥污染源,一頭抓茶農素質教育,提倡科學選葯、適時施藥,嚴守安全間隔期,改進施藥機具和方法,有效地扼制了茶葉成品衛生標準一度居高不下嚴重態勢。1998年,對全市10個鄉鎮的37個廠家抽檢63個茶樣,合格的54個,占送檢量的85.71%;1999年,全市抽檢301個,其中由省技監局、省商檢局抽檢37批次,合格34批次,送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17個,企業自檢31個,只有1個超標,本市抽檢216個,合格的佔92%;2000年,全市抽檢茶樣211批次,有202批次符合衛生標準,占送檢量95.73%;2001年,全市抽檢193批次,不合格的9批次,符合衛生標準的占送檢量95.33%,其中,春茶抽檢145批次,不合格的4批次,合格的佔97.24%,而秋茶抽檢38批次,不合格的有5批次,合格的只有佔86.84%,充分說明抑控農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抑控農殘來不得時緊時松,不容許有絲毫疏忽。抑控農殘,必須持之以恆,不容懈怠。

㈡實施名優戰略,提高產品檔次,增加茶葉經濟效益,提高茶農實際收入。

福鼎民間喜愛考究、探討研製名優茶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北宋宣和年間就開始研製名優茶,至清朝中、後期,白毫銀針、蓮心茶、白毛猴、綠雪芽等更為當時視為茶中珍品。福鼎的優越區位,兼有福鼎大白茶與福鼎大毫茶兩個國家級茶樹良種;特定的人文、地理、生態、物候環境的相互烘托;以及與精湛的制茶技藝渾成一體,構築了福鼎開發名優茶的優勢和獨特而深厚的底蘊。開發名優茶,增加名優茶產量,擴大名優茶增幅,提高茶葉產品質量與品位,相對地盡量壓縮低檔茶生產比率,滿足市場消費者的需求,更是在目前茶葉處於產大於銷的狀態下勢在必行的積極手段,更能發揮茶業經濟效能,是符合產業結構戰略調整的需要,適應市場的需求,既是出流通市場的呼喚,更是滿足與促進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在宏觀上,始終如一奉行:以市場為導向,實事求是地開展茶業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進步,堅定不移地持續實施名優戰略,千方百計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穩定工作。在微觀上,切切實實把開發名優茶的主動權交給農民,調動茶農實施名優戰略積極性,促使茶農在開發名優茶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推動名優茶生產的持續發展,促成了多年未見的「產銷兩旺,增產增收」的新態勢。認真捕捉市場信息,不斷創新提高制茶工藝,生產出門類齊全、適銷對路、滿足與迎合不同地區、不同習俗、不同人群飲茶嗜好的需求,全市生產有80多個品種花色茶類:如原屬白茶類的白毫銀針,通過工藝改制生產的炒針、窨花針王、太姥碧螺針、極品金絲蠶、金絨鳳眼、金絲環、銀環、白雪香、壽園等,無論形、色、香、味,俱一改昔日面目,而身價和銷量競超出原來的若干倍,甚至數十倍,在流通市場上闖出新套路。此外,還生產有菊花茶、茉莉繡球、珠茶、毛峰、毛尖、桂花茶、荔枝茶、銀鉤、銀猴、碧螺春等,五花八門,一應俱全,令消費者心曠神怡,解囊垂購,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奇」,有效地促進了茶葉產品流通和提高茶葉經濟效益。

(三)良種優勢與多茶類生產

福鼎大白茶與福鼎大毫茶都是國家級良種,適制性廣,是製作白茶、綠茶和紅茶的高級原料。制紅茶,條索肥壯,毫顯,香氣高銳,湯紅味濃;制綠茶,色澤翠綠,茶毫顯露;制白茶,白毫滿坡,香氣新鮮,滋味醇和,採制銀針更是芽肥潔白,茸毛多,最具「北路銀針」特色,尤其福鼎大毫最適於採制各種花色特種茶,還有省級良種早逢春以及地方良種銀片(區試)與歌樂茶,各具特色。全市茶樹良種面積達97%以上,為茶葉成品採制提供了充足和品質優佳的新鮮原料。依靠良種優勢,積極繁育種苗,每年向省內外茶區提供無性繁殖苗近億株,福大種籽近萬擔,為茶農增加收入數千萬元,既促進了福鼎茶業自身的發展,又為全國茶園良種化提供種苗做了貢獻,同時也擴大了福鼎茶葉知名度,一舉四得,良種繁殖面積分布於全國茶區、浙、贛、蘇、皖、湘、鄂、川、黔、魯、雲、桂、粵等十五個省市。福鼎生產的茶類齊全,有白茶、綠茶、紅茶和再加工茶–茉莉花茶。福鼎是白茶的首創地,白茶是世界上的茶中珍品,是福建乃至全國的外銷特種茶,外貿部門每年均向我市定購外銷白茶,福鼎生產的白茶有白毫銀針、白牡丹、新工藝白茶等;綠茶,生產有烘青條綠,主要為茉莉花茶提供茶坯,歷史傳統名優茶有蓮心、龍鬚、毛峰、毛尖等;紅茶類,主要產品為白琳工夫,近年生產不多,均為以產定銷,多從上海口岸輸出;茉莉花茶,特色種類繁多,幾乎銷遍全國南北銷區。多茶類生產為福鼎茶業鋪開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四)積極實施茶園低產改造,增強茶業持續發展後勁。

為促進低產茶園改造工程順利進展,市、鄉(鎮)成立低改領導小組,設立辦事機構,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基層到人,按照立項協議要求,分別於1998年和1999年每年各完成四萬畝的低改任務,其中,完成換種改植3000畝,台刈更新17000畝,改土改園20000畝,對4000畝中心示範片,實行嚴要求、高標準,改造後的茶樹生機盎然,迅速恢復生長勢,保證了優質菁源的供應,經農業廳派員實地驗收合格,並獲得三等獎。

(五)藉助於區位的微域立地條件。

福鼎地處閩浙交界,東北部與溫州地區的蒼南、泰順接壤,東南瀕臨東海,西南、西北部與霞浦、柘榮兩縣毗鄰,南雁盪山余脈從東北部延伸插入,太姥山脈蜿蜒盤穿全境,西南、西北部群山連綿、層巒疊幛,常年雲霧飄渺,環繞山腰,聞名於世的沙埕天然良港深入腹地,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8.5℃,年降雨量166lmm,年相對濕度80%,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840小時,平均無霜期年均287天,山區228天,全市茶園土壤PH值界於4.5-6.5之間,PH值在4.5-5.4之間居多,佔74.53%;海拔分布在0-800m之間,海拔在400m以下居多;坡地茶園佔97.4%,平地茶園點2.6%;土壤肥沃,鍾靈毓秀的獨特氣候,為福鼎茶樹種植栽培和茶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立地基礎。

三、存在問題與建議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茶園栽培管理分散,涉及千家萬戶,茶農素質參差不齊,推廣新技術難度較大;(2)加工企業存在有嚴重的「多、小、散、陋」現象;即加工的廠家作坊多、規模小、布點散、設備簡陋,加工技術不規範,不利於產品質量提高,大多數產品無品牌商標,名優茶品種雖豐富而知名品牌卻很少,有的評獎榜上有名,卻無實際產品可供市場,小包裝產品面市少、產品附加值低;(3)市場管理滯後,競爭無序,哄抬殺價和假冒偽劣產品時有發生;(4)產業化、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規模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穩定,影響產品市場競爭力。

幾點建議:

(一)我國加入WTO後,為我們福鼎茶業的發展既提出激烈的競爭與挑戰,但也給我們持續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和無限商機,瞄準當前國內市對名優綠茶、花茶、特種茶的需求趨勢繼續上升的可拓展空間和生產綠茶、花茶、白茶是福鼎的強項,有運籌勝券的把握和優勢,因此,應著力定位,把生產綠茶、白茶、名優特種茶作為主攻方向,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堅持「優化結構、共築誠信、講求實效、增加收入」的發展方針,促進茶葉生產由面積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化,打造福鼎茶業生產新格局。(二)共築質量誠信,是攸關茶業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與關鍵之關鍵,針對國際茶葉貿易中頻頻出現的「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以及美國最近在農業生產實施上黃箱政策和綠箱政策之後,憑藉其雄厚的財經實力,又積極實施藍箱政策,提高其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能不引起我們予以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因此加強建設無公害茶園力度,共築茶葉生產質量誠信,不只是勢在必行,且為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質量誠信,涉及茶園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大環節,三個環節必須一起動手,齊頭並進,做好認真貫徹切實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 茶葉》和《無公害食品 茶葉生產技術規程》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深入茶區,引導茶農、加工者和經銷商嚴格遵守行業標準,規範種植、加工、營銷三大環節的生產行為,認真做好各個環節的有關質量工作,提高福鼎茶葉產品的質量和品位,樹立福鼎茶葉質量制勝的群體形象。(三)加強無公害茶園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無公害茶包括了「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兩個不同生產認證體系,只有取得「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證書資格的企業,才能真正統計成為無公害茶的面積和產量。福鼎現有茶園近十五萬畝,要未雨綢繆,積極做好無公害茶園的建設規劃,務使福鼎茶業生產邁向現代型產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生產無公害茶是市場准入的基本要求,發展無公害茶葉生產屬政府行為,而生產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則屬企業行為。有機茶是擺脫國際茶葉市場長期滯銷、價格居低不上的有效途徑。在全世界經濟全球化日趨興盛的當今,發展有機茶,運用生產與出口有機茶創收外匯,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一個良機,因此,我們必須牢牢抓住這一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建立無公害茶園生產基地,把無公害產品作為茶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重要方案,顯得尤其必要與可行。福鼎茶葉,尤其是名優茶,多產於立地生態條件優越的丘陵地帶,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前景,各地務必認真挖潛,根據自身的條件認真及時做好茶葉綠色食品的申辦和有機茶認證的申報工作,以期不斷擴大福鼎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產量,增強福鼎茶葉的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生產無公害茶是一項涉及茶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營養學、衛生學、機械工程、生物學等多門學科的系統工程,因此,政府部門要善於運用WTO 「綠箱政策」加大茶葉投入力度,加強專業隊伍技術培訓和適時開展科技普及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茶業骨幹力量和茶農的基本素質與操作技能,生產更多的無公害茶葉,滿足市場的需求。㈣品牌與包裝:當前,名優茶之間,茶葉同其他飲料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茶葉已進入品牌競爭時代,採取「一鄉一品」或「一縣一品」或是跨地區組合,集中人力資金,創建品牌,是一個很不錯的好辦法,市場發展表明,著名品牌市場佔有率高,是取得高效益和發展產業的明智舉措,值得借鑒 仿效。實施品牌戰略,對促進無公害茶葉事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名牌通常在一定範圍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譽度的產品、商號、品質和服務的統稱,是社會公眾對企業產品品質和價格的認知而確定的著名品種,一個名牌的形成,可以帶動和支撐一批以名牌為龍頭的系列產品的成長與發展,進而推動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經濟的增長,因而,我們必須在創建一個產品品牌的時刻,著力致志培育發展成為名牌,以名牌的魅力,搶佔市場佔有份額,體現企業實力,奪取經濟實效,不斷充實壯大茶業保持良性高速發展。產品投入市場後,必須注重品牌效應和產品得體的包裝,品牌和包裝對產品的促銷,同樣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相輔相成,異曲同工之妙,應當看到形式新穎獨特、色彩鮮麗、包裝技術先進優良的產品包裝在當今國內茶葉市場佔有重要的地位。一個集廣告宣傳、藝術欣賞、禮品器具為一體的包裝物,能促進消費者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進而激發購買慾望,精美標緻的外包裝對建立企業品牌的形象具有推動和烘托相得益彰的功能作用,而我們福鼎似乎在這一點上確有欠缺,值得努力、改正和迎頭趕上的。㈤加速茶業生產機械化步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種植生產上完全可推廣使用採茶機、修剪機、割草機(用於茶樹台刈)、與低超容量農藥噴霧機,這些機具我市以往均做試點,事實證明這些機具可以降低勞動強度,解決采工不足、采工工資居高難下,達到降低成本,增加經濟實效的預期效果,在加工環節上,許多陳舊和落實的機械設備,亟待更新換代。當前,網帶式蒸氣混合式殺青機已問世,運用蒸氣熱風發生爐進行鮮葉殺青,熱風脫水和冷風冷卻,可絕對消除綠茶存在的煙焦味和減輕夏秋茶的苦澀味,又能保持綠茶產品,色澤翠綠,香氣獨特,我市是生產綠茶的主產區,綠茶長期受香味的困擾,完全可以引進使用,提高我市綠茶品位檔次。㈥應著手解決茶葉附加值問題,我市是茶葉大市,年產量近廿萬擔,低檔茶和深加工茶的下腳料,將近四、五萬擔,如何發揮這些低檔茶和茶葉深加工中的下腳料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值得我們深思和籌劃著手解決的,建議採取招商辦法,引入資金,建立生產茶葉有效成份提取物生產線,把福鼎茶葉引向更高層次發展,不只可行,看來也是勢在必行。

推薦閱讀:

絕不建議你在老大這個年齡段生二胎!原因你最好知道
淺論新刑訴法關於「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完善和建議
時髦穿搭——小個子微胖小公舉秋季十個時髦穿搭建議
人大委員建議:強迫賣淫罪等不應取消死刑
【原創】給丈夫們的一點建議

TAG:建議 | 發展 | 存在 | 茶業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