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華嚴經》63-64

【題解】本卷主要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六、七、八會的內容,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五參、第六參以及第七參的內容。第五參為「良醫彌伽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至「達里鼻荼果」的「自在」城,向良醫彌伽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良醫彌伽首先稱讚善財童子為真正的法器,然後為其講授自己所精通的修行法門。良醫彌伽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是進入「十住」第四住——「生貴住」的方法。所謂「生貴住」,是指在前述各個層次之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第六參為「解脫長者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至「住林」聚落,向解脫長者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解脫長者先進入「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三昧,得到清凈身,於其清凈身中觀見十方一切佛土、一切佛諸事。解脫長者出定後,將其所見告知善財童子。解脫長者又從三昧起,為善財童子宣說「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這是進入「十住」第五住之「方便具足住」的法門。所謂「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其內容為,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第七參為「海幢比丘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在閻浮提畔的摩利伽羅聚落觀看了海幢比丘於三昧中所顯現出的勝境。善財童子歷經六月零六日觀察思維海幢比丘之三昧力。等到海幢比丘從這一三昧境界之中出來,善財童子立即向其表達了對於這一三昧的極大敬意,並且殷切地向海幢比丘請教。海幢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普眼捨得」三昧的神奇之處。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這一法門,是進入「十住」第六住——「第六海幢寄正心住」的方法。所謂「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是指成就第六般若的菩薩所成的境界,因為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也與佛相同,因此名之為「正心住」。善財童子第五參:良醫彌伽會(由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法門入十住第四住生貴住)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門,深信趣入,專念於佛,不斷三寶①,嘆離欲性,念善知識普照三世,憶諸大願普救眾生,不著有為,究竟思惟諸法自性,悉能嚴凈一切世界,於一切佛眾會道場心無所著。漸次南行,至自在城,求覓彌伽。乃見其人於市肆中,坐於說法師子之座,十千人眾所共圍繞,說輪字②莊嚴法門。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云何流轉於諸有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云何得平等意堅固不動?云何獲清凈心無能沮壞?云何生大悲力恆不勞疲?云何入陀羅尼普得清凈?云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於一切法離諸暗障?云何具無礙解辯才之力,決了一切甚深義藏?云何得正念③力,憶持一切差別*輪?云何得凈趣力,於一切趣普演諸法?云何得智慧力,於一切法悉能決定分別其義?」爾時,彌伽告善財言:「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耶?」善財言:「唯!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伽遽即下師子座,於善財所五體投地④,散金銀華無價寶珠,及以上妙碎末栴檀⑤、無量種衣以覆其上,復散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為供養,然後起立而稱嘆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為不斷一切佛種,則為嚴凈一切佛剎,則為成熟一切眾生,則為了達一切法性,則為悟解一切業種⑥,則為圓滿一切諸行,則為不斷一切大願,則如實解離貪種性,則能明見三世差別,則令信解永得堅固,則為一切如來所持,則為一切諸佛憶念,則與一切菩薩平等,則為一切賢聖贊喜,則為一切梵王禮覲,則為一切天主供養,則為一切夜叉守護,則為一切羅剎侍衛,則為一切龍王迎接,則為一切緊那羅王歌詠讚歎,則為一切諸世間主稱揚慶悅,則令一切諸眾生界悉得安隱。所謂:令舍惡趣故,令出難處故,斷一切貧窮根本故,生一切天、人快樂故,遇善知識親近故,聞廣大法受持故,生菩提心故,凈菩提心故,照菩薩道故,入菩薩智故,住菩薩地故。「善男子!應知菩薩所作甚難,難出難值,見菩薩者倍更難有。菩薩為一切眾生恃怙⑦,生長成就故;為一切眾生拯濟,拔諸苦難故;為一切眾生依處,守護世間故;為一切眾生救護,令免怖畏故。菩薩如風輪,持諸世間不令墮落惡趣故;如大地,增長眾生善根故;如大海,福德充滿無盡故;如凈日,智慧光明普照故;如須彌⑧,善根高出故;如明月,智光出現故;如猛將,摧伏魔軍故;如君主,佛法城中得自在故;如猛火,燒盡眾生我愛心故;如大雲,降霔無量妙法雨⑨故;如時雨,增長一切信根⑩芽故;如船師11,示導法海津濟處故;如橋樑,令其得度生死海故。」【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六會。善財童子向良醫彌伽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良醫彌伽首先稱讚善財童子為真正的法器。  【注釋】①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②輪字:指金剛因菩薩之種子  滿字。因菩薩為轉*輪之彌勒菩薩,故約於其彌勒之三形,而稱為「輪」。③正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諦意」,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④五體投地:印度禮法之一,為佛教最鄭重的禮拜法。即兩膝、兩肘及頭頂著地的致敬法。又稱五輪投地、五輪著地、舉身投地頂禮、接足禮。⑤栴檀:又作「栴檀樹」、「真檀樹」、「真檀」等,為常綠之喬木,干高數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為粉末,可為檀香,或制香油,葉長約五公分,槍鋒狀對生,房狀花。球形核果,大如蠶豆,熟時呈黑色,頗富汁液,核甚堅硬,豎之有三凸陵。⑥業種:因為善、惡之業可以生出苦樂之果,因此將善、惡之業稱之為「業種子」。⑦恃怙:出自《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因以「恃怙」為母親、父親的代稱。⑧須彌:即「須彌山」,意譯「妙高山」,因為此山是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所成,所以稱「妙」;諸山不能與之相比,所以稱「高」。又高有八萬四千由旬,闊有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在金山之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四大部洲即在此鹼海的四方。 ⑨法雨:以雨來比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潤眾生,令由迷妄而至證悟,猶如雨之普澤草木,使其生長,而至開花結果,因此佛教常常以雨譬喻佛法。⑩信根:即信仰佛、法、僧三寶以及四諦等佛教的真理,為五無漏根之一。「信」為入理之根本,「根」則為堅固不動之義。這是以草木之根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來比喻信仰之心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11船師:因為佛、菩薩如同度眾生至彼岸的船筏的指揮者一樣,因而佛典中常常以船師來喻指佛、菩薩。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即將學習的大光明法光明法門,深深地信仰並且趣入,專心憶念佛,使三寶從不中斷,感嘆而遠離各種慾念,憶念一切普照三世的善知識,憶念那些能夠普救眾生的大願,對於有為法不產生執著,究竟思惟諸法的自性,能夠是一切世界都變得嚴整乾淨,對於一切佛以及眾會道場都在心中不產生執著。善財童子逐漸地繼續南下到達自在城,尋找彌伽。善財看見有人在市場中坐在師子座上說法,數萬人一同圍繞著他,彌伽正在宣說輪字莊嚴法門。善財童子當即頂禮彌伽之足,圍繞他無量圈,最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我卻不知道成就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如何在六道中流轉但卻永不忘記失去菩提之心?如何得平等之心意並堅固不動?如何獲得清凈心而不會毀壞?如何產生大悲之力而永不疲勞?如何進入陀羅尼而完全得到清凈?如何發生智慧廣大光明,一切法都不再是其障蔽?如何具備無礙理解辯才之力,決定明了一切很深的義藏?如何得正念力,憶持一切差別*輪?如何獲得凈趣之力,在一切道都演說諸法?如何獲得智慧之力,對於一切法都能夠決定分別其意義?」這時,彌伽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善財童子回答:「是!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彌伽立即從師子座上走下來,來到善財童子面前,五體投地禮敬善財,並且散布金銀花等無價寶珠以及美妙的碎末狀的栴檀、無量種的衣物覆蓋在善財的身上,又散布無量種種香華、種種供具以之供養善財。做完這一切之後,善財起立而稱讚感嘆說:「好啊!好啊!善男子!已經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麼就可以使一切佛種不至於中斷,就可以使一切佛剎更為嚴整乾淨,就可以使一切眾生獲得成熟,就可以了達一切法性,就可以悟解一切業的種子,就可以使一切諸行圓滿,就可以使一切大願不致於中斷,就可以如實理解遠離貪慾的種性,就可以明確地見到三世的差別,就可以使信仰和理解永遠堅固不變,就可以被一切如來所加持,就可以被一切諸佛所憶念,就可以與一切菩薩平等,就可以被一切賢聖所讚歎喜歡,就可以被一切梵王禮覲,就可以被一切天之主所供養,就可以被一切夜叉守護,就可以被一切羅剎所侍奉保衛,就可以被一切龍王迎接,就可以被一切緊那羅王所歌詠讚歎,就可以被一切諸世間之主稱揚慶悅,就可以使一切諸眾生界都得到安定。總而言之,使其捨棄惡道,使其出離困難之處,斷絕一切貧窮之根本,生於一切天、人快樂之位,遇到善知識並親近之,聽聞廣大法並且受持,生出菩提心,使菩提心清凈,照耀菩薩道,進入菩薩之智,住於菩薩之地。  「善男子!應該知曉菩薩所作是非常難的,難於出生也難於遇到,就更加難有看見菩薩的機遇。菩薩是一切眾生的的父母親,因為眾生依靠菩薩而成就;菩薩是一切眾生救星,救拔眾生出離苦難;菩薩是一切眾生的依止之處,因為菩薩守護著世間;菩薩是一切眾生的救護者,使其免於恐怖害怕。菩薩如同風輪,執持諸世間不使其墮落於惡道;菩薩如同大地,使眾生的善根得到增長;菩薩如同大海,充滿了無盡福德;菩薩如同凈日,智慧光明普照;菩薩如同須彌山,其善根遠遠高於須彌山巔;菩薩如同明月,智光因此而出現;菩薩如同猛將,摧伏了魔軍;菩薩如同君主,在佛法城中得到自由自在;菩薩如同猛火,燒盡了眾生我愛之心;菩薩如同大雲,降下無量的妙法雨;菩薩如同及時雨,使一切信根之芽增長;菩薩如同船師,指示著度過法海的渡口;菩薩如同橋樑,使眾生可以度過生死之大海。」彌伽如是讚歎善財,令諸菩薩皆歡喜已,從其面門出種種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已,諸龍神等乃至梵天①悉皆來至彌伽之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彼諸眾生聞此法已,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彌伽於是還升本座,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已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語言,諸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諸梵天所有語言。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亦如是。「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能普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②海、種種名號海、種種語言海,能普入說一切深密法句海、說一切究竟③法句海、說一切所緣中有一切三世所緣法句海、說上法句海、說上上法句海、說差別法句海、說一切差別法句海,能普入一切世間咒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④、一切差別字輪⑤際。  【章旨】良醫彌伽向善財童子宣說「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  【注釋】①梵天: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凈」、「離欲」。在婆羅門教、印度教之中,梵天指宇宙的創造者,是萬有之根源。「梵」的神格化所產生的神祇,為婆羅門教的最高神,也是印度教三大神祇(即梵天、濕婆、毗濕奴)之一。佛教中總稱色界的初禪天為梵天,包括「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通常單獨使用的「梵天」,大多指「大梵天王」、「梵王」。「梵王」,別名「屍棄」、「世主」,此天王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請求佛轉*輪,與帝釋天同為佛教的護法神。②施設:安立;建立;發起。③究竟:音譯「郁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④音聲莊嚴輪:以音聲作佛事之意,即用誦經、唱佛名乃至以歌舞音樂等供養佛的禮儀。在此是指以妙音誦持「輪字法門」。⑤字輪:密教修法所用的觀法之一。又稱法界體性三昧觀、入法界三昧觀、入法界觀、後入三摩地觀。即觀顯本尊之意密與行者之意業本來融會不二的觀法。亦即行者於心月輪上,布列表地、水、火、風、空五大的梵字(阿、 、羅、訶、佉),,以及表示佛、菩薩的梵字,而思惟現象世界本來是空,最後實現本尊與自己一體無二之境地。於密教修法中,此字輪觀為意密成佛之秘觀、加持成佛之妙行,與正念誦、修口密的入我我入觀同是重要的觀法。  【語譯】彌伽如此讚揚感嘆善財童子,使得諸位菩薩都非常歡喜。諸位菩薩都從其面門發出種種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中的眾生遇到這些光之後,諸位龍神以及梵天都全部來到彌伽的住所。彌伽大士即以方便為眾生開示、演說、分別、解釋輪字品莊嚴法門。那些眾生聽聞此法之後已,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並且永不退轉。彌伽又還升其本座,告訴善財說:「善男子!我已經獲得妙音陀羅尼,能分別知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所用的語言,對於諸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諸梵天等所有的語言也都能夠知曉。對於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無數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諸眾生所用的語言,也都能夠知曉。「善男子!我只知曉這一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法門。諸菩薩摩訶薩,能夠完全進入一切眾生種種想海、種種施設海、種種名號之海、種種語言之海,能夠完全進入說一切深刻秘密的法句海、說一切究竟法句海、說一切所緣中有一切三世所緣法句之海、說上等法句海、說上上等法句海、說差別之法句海、說一切差別之法句海,能完全進入一切世間咒術海、一切音聲莊嚴輪、一切差別之字輪際。  「如是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聚落,名曰『住林』①;彼有長者,名曰『解脫』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修菩薩行?菩薩云何成菩薩行?菩薩云何集菩薩行?菩薩云何思菩薩行?」爾時,善財童子以善知識故,於一切智法深生尊重,深植凈信,深自增益;禮彌伽足,涕泗悲泣,繞無量匝,戀慕瞻仰,辭退而行。  【章旨】良醫彌伽又向善財童子舉薦「住林」聚落的解脫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  【注釋】①住林:表徵「方便具足住」。②解脫:於其身內顯現無邊佛境,定用自在,因此此長者名為「解脫」。  【語譯】良醫彌伽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如此功德,我現在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善男子!從此繼續向南行進,有一個名叫『住林』的村落;那裡有一位名叫『解脫』的長者。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請教:成就菩薩如何修菩薩行?菩薩如何成就菩薩行?菩薩如何積集菩薩行?菩薩如何思維菩薩行?」這時,善財童子因為彌伽善知識的緣故,對於一切智之法產生深深的尊重,種植了很深的清凈信仰,自己又深深地增益它。善財童子禮拜彌伽之足,涕泗悲泣,繞無數圈。戀慕瞻仰彌伽之後,善財童子辭別良醫彌伽,繼續向南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五參——良醫彌伽會,至此敘述完畢。良醫彌伽給善財宣講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是進入「十住」第四住——「生貴住」的方法。「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是指在前述各層次妙行的基礎上,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善財童子第六參:解脫長者會 (由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進入十住第五住之方便具足住的法門。)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深入諸菩薩語言海門,憶念諸菩薩知一切眾生微細方便門,觀察諸菩薩清凈心門,成就諸菩薩善根光明門,凈治諸菩薩教化眾生門,明利諸菩薩攝眾生智門,堅固諸菩薩廣大志樂門,住持諸菩薩殊勝志樂門,凈治諸菩薩種種信解門,思惟諸菩薩無量善心門;誓願堅固,心無疲厭;以諸甲冑而自莊嚴,精進深心①不可退轉,具不壞信;其心堅固,猶如金剛及那羅延②,無能壞者;守持一切善知識教,於諸境界得不壞智;普門清凈,所行無礙;智光圓滿,普照一切;具足諸地總持光明,了知法界種種差別,無依無住,平等無二;自性清凈而普莊嚴,於諸所行皆得究竟,智慧清凈離諸執著;知十方差別法,智無障礙;往十方差別處,身不疲懈;於十方差別業,皆得明了;於十方差別佛,無不現見;於十方差別時,悉得深入;清凈妙法充滿其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恆普入平等境界;如來智慧之所照觸,一切智流相續不斷,若身若心不離佛法;一切諸佛神力所加,一切如來光明所照,成就大願,願身周徧一切剎網,一切法界普入其身。漸次遊行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周徧推求解脫長者。既得見已,五體投地,起立合掌,白言:「聖者!我今得與善知識會,是我獲得廣大善利③。何以故?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④,難可逢值,難得共居,難令喜悅,難得隨逐。我今會遇,為得善利。「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事一切佛故,為欲值一切佛故,為欲見一切佛故,為欲觀一切佛故,為欲知一切佛故,為欲證一切佛平等故,為欲發一切佛大願故,為欲滿一切佛大願故,為欲具一切佛智光故,為欲成一切佛眾行故,為欲得一切佛神通故,為欲具一切佛諸力故,為欲獲一切佛無畏故,為欲聞一切佛法故,為欲受一切佛法故,為欲持一切佛法故,為欲解一切佛法故,為欲護一切佛法故,為欲與一切諸菩薩眾同一體故,為欲與一切菩薩善根等無異故,為欲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故,為欲成就一切菩薩所修行故,為欲出生一切菩薩清凈願故,為欲得一切諸佛菩薩威神藏故,為欲得一切菩薩法藏無盡智慧大光明故,為欲得一切菩薩三昧廣大藏故,為欲成就一切菩薩無量無數神通藏故,為欲以大悲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皆令究竟到邊際故,為欲顯現神變藏故,為於一切自在藏中悉以自心得自在故,為欲入於清凈藏中以一切相而莊嚴故。「聖者!我今以如是心、如是意、如是樂、如是欲、如是希求、如是思惟、如是尊重、如是方便、如是究竟、如是謙下,至聖者所。我聞聖者善能誘誨諸菩薩眾,能以方便闡明所得,示其道路,與其津梁,授其法門;令除迷倒障,拔猶豫箭,截疑惑網,照心稠林⑤,浣心垢濁,令心潔白,使心清凈,正心諂曲,絕心生死,止心不善,解心執著;於執著處令心解脫,於染愛處使心動轉,令其速入一切智境,使其疾到無上法城⑥;令住大悲,令住大慈,令入菩薩行,令修三昧門,令入證位,令觀法性,令增長力,令修習行,普於一切,其心平等。唯願聖者為我宣說: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隨所修習,疾得清凈,疾得明了!」【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六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七會。善財遵囑繼續南下,於路途仔細消化良醫彌伽所宣說的「菩薩妙音陀羅尼光明門」。後到達住林城禮拜解脫長者並誠懇地向解脫長者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  【注釋】①深心:又稱「深信」。通常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掃除猶疑不定而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或指樂於集聚諸功德善行而又深信愛樂之心。  ②那羅延:即「那羅延天」、「那羅延力執金剛」,乃帝釋天之力士,或為毗紐天之異名,此金剛能發勇猛之大悲以救濟眾生。以其大悲心特彆強盛,因此以那羅延天之大力喻之,而稱為「那羅延力」。  ③廣大善利:善的、美妙的利益為「善利」。佛典中的「大善利」往往是指菩提之利益。  ④承接:交接;連接;銜接;接受。  ⑤稠林:又作「謎」,即密茂之森林,佛教以之比喻眾生邪見煩惱,交絡繁茂,有如稠密的森林。  ⑥無上法城:即「涅槃城」。無上法,指「涅槃」,因為在佛教中,「涅槃」是一切法中至高無上之法。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思惟著良醫彌伽宣說的諸菩薩無礙解陀羅尼光明莊嚴門,深入了諸菩薩語言海門,回憶記憶諸菩薩知曉一切眾生微細的方便門,觀察諸菩薩清凈心門,成就諸菩薩善根光明門,凈治諸菩薩教化眾生門,明利諸菩薩攝眾生之智門,堅固諸菩薩廣大志樂門,住持諸菩薩殊勝志樂門,凈治諸菩薩種種信解門,思惟諸菩薩無量善心門;誓願堅固,心無疲倦厭惡;以諸甲冑而自己莊嚴,精進深心不可退轉,具備從未毀壞的信仰;其心堅固,猶如金剛以及那羅延,從來就不會毀壞;守持一切善知識的教誨,對於諸境界獲得不壞之智;普門清凈,所行無有障礙;智光圓滿,普照一切;具足諸地總持光明,了知法界的種種差別,無依無住,平等無二;自性清凈而莊嚴,於諸所行都獲得究竟,智慧清凈離諸執著;知曉十方差別法,智慧沒有障礙;前往十方差別之處,身體從不疲倦懈怠;對於十方差別之業,都獲得明了;對於十方差別佛,無不現見;對於十方差別時,都可以深入;清凈妙法充滿了善財童子的心,普智三昧明照其心,心永恆完全進入平等境界;因為得到了如來智慧的照觸,一切智流相續不斷,其身其心都不離開佛法;由於一切諸佛神力的加持,由於一切如來光明所照的緣故,成就了大願,願身周徧一切剎網,一切法界完全進入其身。  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方遊行達十二年之久,最後到達了住林城。善財童子到處詢問找尋解脫長者。與解脫長者見面之後,善財童子便五體投地,起立合掌,向解脫長者說:「聖者!我現在總算與善知識相會了,這會使我獲得廣大的好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善知識者,確實難於見到,也難於得聞您的說法,難於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難於遇到,難得在一起居住,難得使您喜悅,難得跟隨。我現在遇到您,肯定會得到好處。  「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因為欲侍奉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遇到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見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觀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知曉一切佛的緣故,因為欲證得一切佛平等之智慧的緣故,因為欲發一切佛的大願的緣故,因為欲滿足一切佛的大願的緣故,因為欲具備一切佛智之光的緣故,因為欲成就一切佛的眾行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佛之神通的緣故,因為欲具備一切佛之諸力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佛之無畏的緣故,因為欲聽聞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接受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持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理解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保護一切佛法的緣故,因為欲與一切諸菩薩具備同一本體的緣故,因為欲與一切菩薩的善根相等沒有差別的緣故,因為欲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的緣故,因為欲成就一切菩薩所修行的緣故,因為欲出生一切菩薩清凈大願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諸佛菩薩威神藏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菩薩法藏無盡智慧大光明的緣故,因為欲獲得一切菩薩三昧廣大藏的緣故,因為欲成就一切菩薩無量無數神通藏的緣故,因為欲以大悲藏教化調伏一切眾生使他們都獲得究竟到達邊際的緣故,因為欲顯現神變藏的緣故,因為在一切自在藏之中全部以自心獲得了自在的緣故,因為欲進入於清凈藏之中並且以一切相而得莊嚴的緣故。  「聖者!我現在以如此之心、如此之意、如此之樂、如此之欲、如此之希求、如此之思惟、如此之尊重、如此之方便、如此之究竟、如此之謙下,到達了聖者您的住所。我聽說聖者您能夠誘誨諸菩薩眾,能以方便闡明所得,為眾生指示道路,給予他們指示渡口和橋樑,教授給他們法門;使他們除去迷惑和顛倒、障礙,拔出他們的猶豫之箭,截斷他們的疑惑之網,照耀他們的心稠林,清洗他們那污濁之心,使其心變得潔白,使其心清凈,矯正其諂曲的心,斷絕其生死之心,制止其不善之心,解開其執著之心;在其執著之處使其心得到解脫,在染愛之處使其心動轉,使其迅速進入一切智境,使其迅速達到無上法之城;使其住於大悲,使其住於大慈,使其進入菩薩行,使其修習三昧門,使其進入證位,使其觀想法性,使其力得到增長,使其修習菩薩行,對於一切境遇都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希望聖者為我宣說: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很想跟隨著您所修習的法門,迅速獲得清凈,迅速獲得明了!」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故,即入菩薩三昧門,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入此三昧已,得清凈身。於其身中,顯現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佛,及佛國土眾會道場種種光明諸莊嚴事,亦現彼佛往昔所行神通變化、一切大願、助道之法、諸出離行、清凈莊嚴,亦見諸佛成等正覺、轉妙*輪教化眾生。如是一切,於其身中悉皆顯現,無所障礙;種種形相、種種次第,如本而住,不相雜亂,所謂:種種國土、種種眾會、種種道場、種種嚴飾。其中諸佛現種種神力、立種種乘道、示種種願門,或於一世界處兜率宮①而作佛事,或於一世界歿兜率宮而作佛事;如是,或有住胎,或復誕生,或處宮中,或復出家,或詣道場,或破魔軍,或諸天、龍恭敬圍繞,或諸世主勸請說法②,或轉*輪,或般涅槃,或分舍利③,或起塔廟。彼諸如來於種種眾會、種種世間、種種趣生、種種家族、種種欲樂、種種業行、種種語言、種種根性、種種煩惱隨眠④習氣諸眾生中,或處微細道場,或處廣大道場,或處一由旬量道場,或處十由旬量道場,或處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由旬量道場,以種種神通、種種言辭、種種音聲、種種法門、種種總持門⑤、種種辯才門,以種種聖諦⑥海、種種無畏大師子吼,說諸眾生種種善根、種種憶念,授種種菩薩記,說種種諸佛法。彼諸如來所有言說,善財童子悉能聽受,亦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三昧神變。  爾時,解脫長者從三昧起,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善男子!我入出此解脫門時,即見東方閻浮檀金光明世界,龍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毗盧遮那藏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南方速疾力世界,普香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心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方香光世界,須彌燈王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無礙心菩薩而為上首;又見北方袈裟⑦幢世界,不可壞金剛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金剛步勇猛菩薩而為上首;又見東北方一切上妙寶世界,無所得境界眼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無所得善變化菩薩而為上首;又見東南方香焰光音世界,香燈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金剛焰慧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法界輪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現一切變化幢菩薩而為上首;又見西北方普清凈世界,一切佛寶高勝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法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上方佛次第出現無盡世界,無邊智慧光圓滿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法界門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見下方佛光明世界,無礙智幢如來應正等覺,道場眾會之所圍繞,一切世間剎幢王菩薩而為上首。  【章旨】解脫長者先進入「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三昧,得到清凈身,於其清凈身中觀見十方一切佛土、一切佛諸事。解脫長者出定後,將其所見告知善財童子。  【注釋】①兜率宮:是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凈土。  ②勸請說法:又叫「勸請轉*輪」,指佛陀初成道時,菩薩勸請世尊為眾生轉*輪,度脫一切。  ③舍利:又作「實利」、「設利羅」、「室利羅」等,意譯為「體」、「身」、「身骨」、「遺身」等。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後又指高僧死後焚燒所遺之物。  ④隨眠:「煩惱」的異名。煩惱隨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狀態;其活動狀態微細難知,與境及相應之心、心所相互影響而增強(隨增),以其束縛(隨縛)我人,故稱為「隨眠」。有貪、瞋、慢、無明(痴)、見(惡見)、疑等六種,稱為「六隨眠」或「六根本煩惱」。其中,將「貪」又分為「欲貪」與「有貪」,成「七隨眠」;將「見」分為「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等五見,成「十隨眠」。  ⑤總持門:即總持之法門。總持,為「陀羅尼」之意譯,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義」、「咒」、「忍」等四種總持。  ⑥聖諦:「諦」為真實不虛之理,「聖諦」即指聖者所知的一切寂靜之境界,系佛教之根本大義,故又稱「第一義」、「真諦」,為佛教所說的出離世間法中的最究竟深義。  ⑦袈裟: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分大、中、小三種,大者名叫「僧伽梨衣」或「九條大衣」,中者名叫「郁多羅衣」或「七條衣」,小者名叫「安陀會衣」或「五條衣」。  【語譯】這時,解脫長者以過去善根力、佛威神力、文殊師利童子憶念力,隨即進入名為「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的菩薩三昧門。進入此三昧之後,解脫長者獲得清凈身。在其清凈身之中,顯現出十方各十佛土微塵數佛,以及佛國土中眾會道場的種種光明諸莊嚴事,也顯現出諸佛往昔所做出的種種神通變化、一切大願、助道之法、諸出離世間的修行、清凈的莊嚴,也觀見諸佛成等正覺、轉妙*輪教化眾生的情境。如此一切,在其身中都可顯現出來,沒有任何障礙;顯現出的種種形相、種種次第,如其本來面貌而住,種種國土、種種眾會、種種道場、種種嚴飾不相雜亂。在其身中,諸佛顯現出種種神力、樹立種種乘道、示顯種種願門,有的在一世界住於兜率宮而作佛事,有的在一世界隱沒兜率宮而作佛事;如此等等,有顯現住胎形相的,有顯現誕生形相的,有顯現住於宮中形相的,有顯現出家形相的,或在道場,或破魔軍,或諸天、龍恭敬圍繞,或諸世間之主殷勤勸請其說法,也有顯現轉*輪形相的,有顯現出般涅槃形相的,有顯現分舍利情境的,也有顯現修建塔廟供養的情形的。那些如來在種種眾會、種種世間、種種六道、種種家族、種種欲樂、種種業行、種種語言、種種根性、種種煩惱隨眠習氣諸等等生之中,有的住於很小的道場,有的處於非常廣大的道場,有的處於一由旬量的道場,有的處於十由旬量的道場,有的處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由旬量的道場,他們以種種神通、種種言辭、種種音聲、種種法門、種種總持門、種種辯才門,以種種聖諦大海、種種無畏大師子吼,宣說諸眾生種種善根、種種憶念,授與種種菩薩記,宣說種種佛法。那些如來的所有言說,善財童子都能夠聽受,也觀見到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的三昧神變。  這時,解脫長者從三昧出來,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已經進入並且又出了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善男子!我進入此解脫門時,就立即觀見東方閻浮檀金光明世界中,龍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無數眾會圍繞,其中毗盧遮那藏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南方速疾力世界中,普香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心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西方香光世界中,須彌燈王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無礙心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北方袈裟幢世界中,不可壞金剛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金剛步勇猛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東北方一切上妙寶世界中,無所得境界眼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無所得善變化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東南方香焰光音世界中,香燈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金剛焰慧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西南方智慧日普光明世界中,法界輪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現一切變化幢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西北方普清凈世界中,一切佛寶高勝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法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上方佛次第出現無盡世界中,無邊智慧光圓滿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法界門幢王菩薩而為上首;又觀見下方佛光明世界中,無礙智幢如來應正等覺在道場之中被眾會圍繞,其中一切世間剎幢王菩薩而為上首。  「善男子!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①,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善住世界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毗盧遮那如來②,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③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凈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徧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④潤澤自心,應於境界凈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善男子!我唯於此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而得入出。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礙智住無礙行,得常見一切佛三昧,得不住涅槃際三昧,了達三昧普門境界,於三世法悉皆平等,能善分身徧一切剎,住於諸佛平等境界,十方境界皆悉現前,智慧觀察無不明了,於其身中悉現一切世界成壞,而於己身及諸世界不生二想⑤。  【章旨】解脫長者從三昧起,為善財童子宣說「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這是進入「十住」之第五住「方便具足住」的法門。  【注釋】①阿彌陀如來:意譯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在極樂凈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國佛教界最熟稔的如來。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國王,由於受到世自在佛的啟示,乃發起求無上道的願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間,曾發出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莊嚴的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髮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基於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凈土佛國。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又至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國信仰彌陀法門的眾生為數極多,並且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專門弘揚這一法門的凈土宗。宋代以後,凈土宗更與禪宗一起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②毗盧遮那如來:又作「毗盧遮那」、「盧舍那」、「徧一切處」、「光明徧照」如來等。華嚴宗以「毗盧遮那」為蓮華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諸佛,顯示超越形相之佛法本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之為釋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之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密教則奉為真言密乘的教主,而譯之為「大日如來」,或稱「摩訶毗盧遮那」,而以之為金剛界與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本尊。  ③自心:自己的本來之心,即眾生自己的本性。  ④法水:佛教的妙法能夠洗盡煩惱之塵垢,因此以水比喻佛法。  ⑤二想:分別之想,即將二者分別看待的想法。此句的實際含義就是,自己之身與此世界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兩體。  【語譯】解脫長者繼續給善財童子說道:「善男子!我觀見如此十方各十佛土微塵數如來。那些如來並不來到我這個地方,我也並不到他們那裡去。我如果想觀見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隨著心意就可以見到;我如果想見到栴檀世界的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的寶光明如來、蓮華世界的寶蓮華光明如來、妙金世界的寂靜光如來、妙喜世界的不動如來、善住世界的師子如來、鏡光明世界的月覺如來、寶師子莊嚴世界的毗盧遮那如來,如此一切諸佛,都可以隨意見到。但是這些如來卻並不來到我這個地方,我的身體也並不前往他們那裡。我知曉一切佛以及我的心,都與夢是一樣的;知曉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己之心如同水一樣;知曉一切佛所有色相以及自己的心,都與幻覺沒有區別;知曉一切佛以及自己之心,都與響是一樣的。我是這樣想,這樣憶念的:我所觀見的諸佛都是由我的自心而有的。  「善男子!應當知道,菩薩修諸佛法,凈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徧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此一切,都是由於自心而有的。因此,善男子!應該以善法扶助自己之心,應該以法水潤澤自己之心,應該以所觀見的境界凈治自己之心,應該以精進使自己之心更加堅固,應該以忍辱使自己之心更為坦蕩,應該以智證使自己之心潔白,應該以智慧使自己之心明亮敏銳,應該以佛之自在開發自己之心,應該以佛的平等使自己之心更加開闊,應該以佛之十力照察自己之心。  「善男子!我只是可以在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中入出而已。以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礙智住無礙行,可以常常觀見一切佛之三昧,獲得不住涅槃際之三昧,了達三昧之普門境界,對於三世法都可以平等對待,能善於分身使其徧於一切國土,住於諸佛平等之境界,十方境界全部都顯現出來,以智慧觀察諸法無不明了,在其身中全部顯現出一切世界之生成與毀壞,但是對於自己之身及其諸世界卻不產生分別之想。  「如是妙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善男子!從此南行,至閻浮提畔,有一國土,名『摩利伽羅』①;彼有比邱,名曰『海幢』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解脫長者足,右繞觀察,稱揚讚歎,思惟戀仰,悲泣流淚,-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由善知識見一切智;於善知識不生違逆,於善知識心無諂誑,於善知識心常隨順;於善知識起慈母想,舍離一切無益法故;於善知識起慈父想,出生一切諸善法故。辭退而去。  【章旨】解脫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摩利伽羅國的海幢比丘,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  【注釋】①摩利伽羅:「莊嚴」之義。  ②海幢:業用深廣而高出,正心不動如海最為高勝,因此此比丘的名號為「海幢」。  【語譯】解脫長者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如此功德,我現在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善男子!從此繼續向南行進,有一個名叫「摩利伽羅」的國家;那裡有一位名叫「海幢」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去請教:成就菩薩如何修菩薩行?菩薩如何成菩薩行?菩薩如何積集菩薩行?菩薩如何思維菩薩行?」這時,善財童子禮拜彌伽之足,右繞無數圈,稱揚讚歎,思惟依戀敬仰,悲泣流淚,專心致志地回憶記憶:依止於善知識,侍奉善知識,敬禮善知識,由於善知識而見到一切智;因善知識而不產生違逆之業,因善知識而心無諂媚欺騙,因善知識而心常隨順;因善知識而起慈母之想,舍離一切無益之法;因善知識而起慈父之想,出生一切諸善法。然後,善財童子辭別了解脫長者,向南方繼續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六參——解脫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解脫長者給善財宣講的「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五住——「方便具足住」的方法。「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其內容為: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善財童子第七參:海幢比丘會善財童子第七參——海幢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捨得門」(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普莊嚴清凈門」),是進入「十住」第六住——「第六海幢寄正心住」的方法。所謂「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是指成就第六般若的菩薩所成的境界,因為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彼長者教,觀察彼長者教,憶念彼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思惟彼不思議菩薩智光明,深入彼不思議法界門,趣向彼不思議菩薩普入門,明見彼不思議如來神變,解了彼不思議普入佛剎,分別彼不思議佛力莊嚴,思惟彼不思議菩薩三昧解脫境界分位①,了達彼不思議差別世界究竟無礙,修行彼不思議菩薩堅固深心,發起彼不思議菩薩大願凈業。  漸次南行,至閻浮提畔摩利聚落,周徧求覓海幢比丘。乃見其在經行地側結跏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皆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悉著寶冠,頂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一切瓔珞、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欲樂資生②之具,於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凈,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從其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婆羅門眾,皆悉聰慧,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衣服上妙莊嚴,普徧十方一切世界,愛語③、同事攝④諸眾生。所謂:貧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懮苦者咸使快樂;復以方便而勸導之,皆令舍惡,安住善法。  從其腰間,出等眾生數無量仙人,或服草衣,或樹皮衣,皆執澡瓶⑤,威儀寂靜,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於虛空中以佛妙音,稱讚如來,演說諸法;或說清凈梵行之道,令其修習,調伏諸根;或說諸法皆無自性,使其觀察,發生智慧;或說世間言論軌則,或復開示一切智智出要方便,令隨次第各修其業。  從其兩脅,出不思議龍、不思議龍女,示現不思議諸龍神變,所謂:雨不思議香雲、不思議華雲、不思議鬘雲、不思議寶蓋雲、不思議寶幡雲、不思議妙寶莊嚴具雲、不思議大摩尼寶雲、不思議寶瓔珞雲、不思議寶座雲、不思議寶宮殿雲、不思議寶蓮華雲、不思議寶冠雲、不思議天身雲、不思議采女雲,悉徧虛空而為莊嚴,充滿一切十方世界諸佛道場而為供養,令諸眾生皆生歡喜。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七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八會。善財遵囑繼續南下,於路途仔細消化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解脫門」。後來,善財童子在閻浮提畔的摩利伽羅聚落看到,海幢比丘於三昧之中,從其足下變現出無數長者、居士等,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從其兩膝變現出無數剎帝利、婆羅門,以愛語、同事攝諸眾生,從其腰間變現出五十仙人,讚揚如來,演說諸法,使眾生次第修行;從其兩脅變現出無數龍、龍女以及不可思議的雲彩,供養諸佛道場。  【注釋】①分位:分,指時分;位,指地位。是指對於事物產生變化之時分與地位。為顯假立法之詞。如波為水之鼓動分位,故波為假立於水之分位,離水則波無實法。百法中之二十四不相應法為假立於色與心或心所三法而生的變化之分位,故為無別體性。  ②資生:指能夠資助眾生生存的衣、食、住、行等物品、工具。  ③愛語:「四攝」之一,又作「能攝方便愛語攝事」、「愛語攝方便」、「愛言」。依照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  ④同事攝:「四攝」之一,又作「同事攝事」、「同事隨順方便」、「隨轉方便」、「隨順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與」。指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使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  ⑤澡瓶:僧人所帶用來凈手的水罐。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心正念解脫長者所教授的法門,觀想考察解脫長者的教誨,記憶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解脫門,思惟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智光明,深入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法界門,趣向解脫長者宣說的不思議菩薩普入門,明見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如來神變,理解了悟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普入佛剎,分別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佛力莊嚴,思惟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三昧解脫境界分位,了達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差別世界究竟無礙,修行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堅固深心,發起解脫長者所宣說的不思議菩薩大願凈業。  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行進,到達了閻浮提邊緣的摩利村落,在此村落之中到處尋找海幢比丘。善財童子終於看見海幢比丘在其散步的地方結跏趺坐,進入了三昧,脫離了呼氣與吸氣,沒有別的思維和知覺,身體安寧不動。海幢比丘從其足下生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眾,都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體,都戴寶冠,頭頂系著明珠,前往十方一切世界,降下一切寶、一切瓔珞、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花、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滋生欲樂的工具,在一切處救護攝念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都使他們得到歡喜而心意清凈,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海幢比丘從其兩膝生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婆羅門眾。這些剎帝利、婆羅門眾都顯現出聰慧,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衣服之上的裝飾都很漂亮美麗,他們徧布十方一切世界,以愛語、同事兩種方法攝度眾生。具體而言為:使貧窮者財物充足,使得病者痊癒,使處境危險者安寧,使恐懼者停止恐懼,使懮惱痛苦者都得到快樂;又以方便而勸導眾生,都使其捨棄惡行,安住於善法。  海幢比丘從其腰間生出與眾生數量相等的無量仙人。這些仙人,有的穿著草衣,有的穿著樹皮衣,都手執澡瓶,威儀寂靜,周旋往返於十方世界,在虛空中以佛妙音稱讚如來,演說諸法;有的宣說清凈梵行之道,使其修習梵行,調伏諸根;有的宣說諸法皆無自性,使其觀察諸法,生出智慧;有的宣說世間言論邏輯;有的又開示一切智智的進出方便,使其隨著次第各修其業。  海幢比丘從其兩脅生出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龍女,示現出不思議諸龍的神變。這些神變有:雨不可思議香雲、不可思議華雲、不可思議鬘雲、不可思議寶蓋雲、不可思議寶幡雲、不可思議妙寶莊嚴具雲、不可思議大摩尼寶雲、不可思議寶瓔珞雲、不可思議寶座雲、不可思議寶宮殿雲、不可思議寶蓮華雲、不可思議寶冠雲、不可思議天身雲、不可思議采女雲,都徧布虛空作為莊嚴具,充滿一切十方世界諸佛道場而作為供養,使諸眾生都發生歡喜之心。  從胸前卍字①中,出無數百千億阿修羅王,皆悉示現不可思議自在幻力,令百世界皆大震動,一切海水自然涌沸,一切山王互相衝擊,諸天宮殿無不動搖,諸魔光明無不隱蔽,諸魔兵眾無不摧伏;普令眾生舍憍慢心,除怒害心,破煩惱山,息眾惡法,長無斗諍,永共和善。復以幻力開悟眾生,令滅罪惡,令怖生死,令出諸趣,令離染著,令住無上菩提之心,令修一切諸菩薩行,令住一切諸波羅蜜,令入一切諸菩薩地,令觀一切微妙法門,令知一切諸佛方便。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背上,為應以二乘而得度者出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為著我者說無有我;為執常者說一切行②皆悉無常;為貪行者說不凈觀③;為瞋行者說慈心觀④;為痴行者說緣起觀⑤;為等分行⑥者說與智慧相應境界法;為樂著境界者說無所有法;為樂著寂靜處者說發大誓願普饒益一切眾生法。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兩肩,出無數百千億諸夜叉、羅剎王,種種形貌、種種色相,或長或短,皆可怖畏,無量眷屬而自圍繞,守護一切行善眾生,並諸賢聖、菩薩眾會,若向正住⑦及正住者。或時現作執金剛神⑧,守護諸佛及佛住處,或徧守護一切世間。有怖畏者,令得安隱;有疾病者,令得除差;有苦惱者,令得免離;有過惡者,令其厭悔;有災⑨橫⑩者,令其息滅。如是利益一切眾生,皆悉令其捨生死輪轉正*輪。  從其腹,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各有無數緊那羅女前後圍繞;又出無數百千億干闥婆王,各有無數干闥婆女前後圍繞。各奏無數百千天樂,歌詠讚歎諸法實性11,歌詠讚歎一切諸佛,歌詠讚歎發菩提心,歌詠讚歎修菩薩行,歌詠讚歎一切諸佛成正覺門,歌詠讚歎一切諸佛轉*輪門,歌詠讚歎一切諸佛現神變門,開示演說一切諸佛般涅槃門,開示演說守護一切諸佛教門,開示演說令一切眾生皆歡喜門,開示演說嚴凈一切諸佛剎門,開示演說顯示一切微妙法門,開示演說舍離一切諸障礙門,開示演說發生一切諸善根門。如是周徧十方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於三昧之中,從其胸前的卍字變現出無數阿修羅使其遠離諸染污,修行菩薩行;從其背上變現出無數聲聞、緣覺為各類眾生方便說法;從其兩肩變現出無數夜叉、羅剎王守護一切善眾生;從其腹部變現出無數緊那羅王、干闥婆王讚歎成佛的修行法門。  【注釋】①卍字:又作「萬字」、「卍卍字」,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剎曩」,意譯作「吉祥海雲」、「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一。是顯現於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在佛教,卍字為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其後漸成為整個佛教的標誌。  ②行:有三義:第一,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之意。在「造作」的意義上,等同於「業」,指能招感現世果報之過去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在「遷流變化」的意義上,為「有為」之義,因有為乃由因緣所造,故指無常之一切法。第二,動作、行為,具體是指為到達悟境所作的修行或行法。第三,進行、步行,即行、住、坐、卧(四威儀)之「行」。此章所用之「行」,分別指第一、第二種意義。  ③不凈觀:五停心觀之一。為治貪心,觀身之不凈也。據凈影慧遠在《大乘義章》卷十二、卷十三的說法,不凈觀可分為兩大類:一者觀自身之不凈,二者觀他身之不凈。觀自身不凈,有九相:一死想,二脹想,三青瘀想,四膿爛想,五壞想,六血塗想,七蟲啖想,八骨鎖想,九分散想。《大智度論》中加「燒想」,而缺「死想」。「觀他身不凈」有五不凈:一種子不凈,身以過去之結業為種,現在以父母之精血為種。二住處不凈,在母胎不凈之處。三自相不凈,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凈。四自體不凈,由三十六種之不凈物所合成。五終竟不凈,此身死後,埋則成土,蟲啖成糞,火燒則為灰,究竟推求,無一凈相。  ④慈心觀:五停心觀之一,即「慈悲觀」,指對其他眾生作拔苦與樂想,以對治瞋恚障。瞋心重者修之。大、小乘所修有別。依《俱舍論》卷二十九之意,觀自行慈悲有七周,意即觀想對上親(父母師長)、中親(兄弟姊妹)、下親(朋友知識)、中人(非怨非親)、下怨(害下親者)、中怨(害中親者)、上怨(害上親者),給予佛、菩薩、聲聞、獨覺所受的真正快樂。依《次第禪門》所述,對驟然間所發不問可否的非理瞋,修眾生緣慈;對人實來惱我而起的實理瞋,修法緣慈;對以己所解為是,其他說行為非的諍論瞋,修無緣慈。前者為小乘觀法,後者為大乘觀法。  ⑤緣起觀:五停心觀之一,又作「因緣觀」、「觀緣觀」、「緣性緣起觀」,即觀十二緣起之連環相續,而悟生死流轉之理,是對治眾生愚痴煩惱的觀法。  ⑥等分行:指對於諸法以類相別而作的分類、歸納活動。等,平等;等級;等類。如《雜阿毗曇心論》卷六所說:「等者,眾事聚會之義」。分,分別;歸類。  ⑦正住:「住」指「十住」,「正住」即正確的「十住」之境界。  ⑧執金剛神:又雲「執金剛夜叉」、「金剛手」、「金剛力士」,為手執金剛杖而衛護帝釋天宮門之夜叉神。遇佛出世,即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  ⑨災:即「災患」,指妨礙向上修道之障,有八種。因為尋、伺、苦、樂、懮、喜、出息、入息等八者,妨礙入於色界第四禪,故稱之為「八災患」。  ⑩橫:即「橫死」,指非因往世之業果致死,而系遭意外災禍死亡的情形,又作「非時死」、「不慮死」、「事故死」。共有九種,得病無醫而死,王法誅戮,被非人奪去精氣,被火焚而死,溺水而死,被惡獸所吃,墮崖摔死,被毒藥毒死及咒咀而死,饑渴所困而死。  11諸法實性:即一切事物的最真實的相狀,也就是「真相」、「真理」。諸法,世間與出世間之一切萬法,乃差別之現象、隨緣之事;實性,即「實相」,真實之體相,乃平等之實在、不變之理。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胸前的卍字之中,生出無數百千億的阿修羅王。這些阿修羅王,都示現出不可思議的自在幻力,使百世界都發生大震動,一切海水自然而然地翻騰洶湧,一切大山之王互相衝擊,諸天宮殿無不動搖,諸魔之光明全部都被遮蔽,諸魔兵眾都被其摧伏;使全部眾生捨棄憍慢之心,除去憤怒和害人之心,破除煩惱之山,息滅諸多惡法,使無斗諍之心增長,永遠保持和善相處之心。這些海幢比丘以幻力開悟眾生,使其滅除罪惡,使其對生死產生恐怖,使其出離六道,使其遠離染著,使其住於無上菩提之心,使其修習一切諸菩薩行,使其住於一切諸波羅蜜,使其進入一切諸菩薩地,使其觀想一切微妙法門,使其知曉一切諸佛方便。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為應對聲聞、緣覺等二乘使其可以解脫,海幢比丘從其背上,生出無數百千億聲聞、獨覺。這些聲聞、緣覺,為執著我者宣說並無我的存在,為執著常恆不變者宣說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貪戀身心者宣說不凈觀,為有瞋行者宣說慈心觀,為有痴行者宣說緣起觀,為執著於等分行者宣說與智慧相應境界法;為樂於執著境界者宣說境界是並不存在的;為樂於執著寂靜處者宣說發大誓願完全饒益一切眾生之法。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兩肩,生出無數百千億諸夜叉、羅剎王,他們有種種不同的形貌、不同的色相,有的高大,有的矮小,都非常恐怖使眾生畏懼,無數的眷屬都分別圍繞著他們,而他們又守護著所有行善的眾生,保護著諸賢聖、菩薩等眾的聚會以及已經嚮往「正住」及進入「正住」的眾生。這些夜叉、羅剎,有的顯現為執金剛神,守護著諸佛以及佛的住處,有的守護著全部一切世間。他們使世間的有恐怖感的眾生得以安隱,有疾病的得以痊癒,有苦惱的得以免除遠離,有過錯和惡行的使其得以厭棄悔悟,有災橫的使其得以息滅。他們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使其全部舍離生死之輪而旋轉正*輪。  海幢比丘從其腹,生出無數百千億緊那羅王,各有無數緊那羅女前後圍繞著這些緊那羅王;又生出無數百千億干闥婆王,各有無數干闥婆女前後圍繞著他們。這些無數的緊那羅王、緊那羅女、干闥婆王、干闥婆女每一位都演奏著無數百千種天樂,歌詠讚歎諸法實性,歌詠讚歎一切諸佛,歌詠讚歎發菩提心,歌詠讚歎修菩薩行,歌詠讚歎一切諸佛成正覺門,歌詠讚歎一切諸佛轉*輪門,歌詠讚歎一切諸佛現神變門,開示演說一切諸佛涅槃門,開示演說守護一切諸佛教門,開示演說使一切眾生皆歡喜門,開示演說嚴凈一切諸佛剎門,開示演說顯示一切微妙法門,開示演說舍離一切諸障礙門,開示演說發生一切諸善根門。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從其面門,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四兵①圍繞,放大舍光,雨無量寶,諸貧乏者悉使充足,令其永斷不與取行②;端正采女無數百千,悉以舍施心無所著,令其永斷邪淫③之行;令生慈心,不斷生命;令其究竟常真實語,不作虛誑無益談說;令攝他語,不行離間;令柔軟語,無有粗惡;令常演說甚深決定明了之義,不作無義綺飾言辭;為說少欲,令除貪愛,心無瑕垢;為說大悲,令除忿怒,意得清凈;為說實義,令其觀察一切諸法,深入因緣,善明諦理,拔邪見④刺,破疑惑山,一切障礙悉皆除滅。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從其兩目,出無數百千億日輪,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趣,皆令離苦;又照一切世界中間,令除黑暗;又照一切十方眾生,皆令舍離愚痴翳障;於垢濁國土放清凈光,白銀國土放黃金色光,黃金國土放白銀色光,琉璃國土放玻璃色光,玻璃國土放琉璃色光,硨磲國土放碼瑙色光,碼瑙國土放硨磲色光,帝青國土放日藏摩尼王色光,日藏摩尼王國土放帝青色光,赤真珠國土放月光網藏摩尼王色光,月光網藏摩尼王國土放赤真珠色光,一寶所成國土放種種寶色光,種種寶所成國土放一寶色光,照諸眾生心之稠林,辦諸眾生無量事業,嚴飾一切世間境界,令諸眾生心得清涼,生大歡喜。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從其眉間白毫相中,出無數百千億帝釋,皆於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寶珠系其頂上,光照一切諸天宮殿,震動一切須彌山王,覺悟一切諸天大眾,嘆福德力,說智慧力,生其樂力,持其志力,凈其念力,堅其所發菩提心力。讚樂見佛,令除世欲;讚樂聞法,令厭世境;讚樂觀智⑤,令絕世染,止修羅戰⑥,斷煩惱諍,滅怖死心,發降魔願,興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眾生一切事業。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於三昧之中,從其面門生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從其兩目生出無數百千億日輪,從其眉間白毫相中生出無數百千億帝釋,都於此三昧之中做利益眾生之事。  【注釋】①四兵:為印度古代戰場上之四種軍兵。象兵,即每四人組成一隊,共護象足。馬兵,每八人組成一隊,共護馬足。車兵,每十六人組成一隊,共護軍車。步兵,每三十二人組成一隊,執持兵杖。此處指轉輪王出遊之時所具的衛護之士。  ②不與取行:十惡業道之一,指他人不給與而自己取之,即偷盜。禁制這種行為者稱為「不與取戒」,為五戒中的第二戒。  ③邪淫之行:又作「欲邪行」,為「十惡」之一。指在家者於配偶之外的異性發生的性行為,佛教居士者不可為之惡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與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雖與妻子,但行於不適當之時間、場所、方法等,亦為邪淫。  ④邪見:指不正之執見,主要指撥無四諦因果之道理者。是「八邪行」、「十惡」、「十隨眠」、「五見」之一。以為世間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也沒有由原因而生之結果,因此主張惡不足畏,善也不足喜。這些理論見解就是「邪見」。  ⑤觀智:觀見佛法之正智。  ⑥修羅戰:指阿修羅王與忉利天帝釋之戰鬥。修羅有美女而無好食,諸天有好食而無美女,互相憎嫉,故常戰鬥。其戰鬥之場所,稱為修羅場;作戰之軍,稱為修羅軍。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面門生出無數百千億轉輪聖王。這些轉輪聖王具足七寶,有四兵圍繞,放出無量光芒,降下無量之寶,使那些貧乏者都可以有充足的財物,使其永斷偷盜行為;又有無數長相端正美麗的宮女,都做出種種施捨行為而心卻沒有如何執著,使那些慾望強烈的眾生永遠斷除邪淫之行;使眾生產生慈悲之心,不殺戮生命;使眾生獲得最究竟的境界而常常說出真實的話語,而決不以虛誑之心說出虛偽不實的言說;使眾生相信接受別人的見解,不在眾生之間做出挑撥離間的行為;使其以溫柔和緩的語言說話,從不使用粗俗惡劣的話語;使其常常演說很深刻而決定明了之義理,而不作沒有意義的空虛之言辭;為其宣說抑制慾望之法,使其除去貪慾與愛戀之情,心無瑕疵與污垢;為其宣說大悲之義,使其去除忿怒,在意識層面得到清凈;為其宣說真實之理,使其觀察一切諸法,深入因緣,善於明了真理,拔出邪見之刺,破除疑惑之山,除滅一切障礙。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兩目,生出無數百千億日輪。這些日輪,普照一切諸大地獄及諸惡道,使這些界別的眾生都遠離痛苦;也照耀著一切世界的空間之中,除掉黑暗;也照耀著一切十方眾生,使其都舍離愚蠢、無明的障礙;在垢濁國土放出清凈之光,白銀國土放出黃金色之光,黃金國土放出白銀色之光,琉璃國土放出玻璃色之光,玻璃國土放出琉璃色之光,硨磲國土放出瑪瑙色之光,瑪瑙國土放出硨磲色之光,帝青國土放出日藏摩尼王色之光,日藏摩尼王國土放出帝青色之光,赤真珠國土放出月光網藏摩尼王色之光,月光網藏摩尼王國土放出赤真珠色之光,一寶所成國土放出種種寶色之光,種種寶所成國土放出一寶色之光,照耀著諸眾生心之稠林,為諸眾生辦成無量的事業,裝飾著一切世間的境界,使諸眾生之心得到清涼,生出大歡喜。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眉間白毫相之中,生出無數百千億帝釋。這些帝釋,都在境界之中得到自在,其頭頂上系著摩尼寶珠,其光照耀著一切諸天的宮殿,使一切須彌山王都感覺到震動,使一切諸天大眾得到覺悟,感嘆福德之力,宣說智慧力,產生快樂力,堅持其志力,凈化其念力,堅定其所發的菩提心力。讚歎並且使其樂於觀佛,使其除去世俗的情慾;讚歎並且使其樂於聞法,使其厭惡世間的景象;讚歎並且樂於觀智,使其斷絕世俗的染著,停止修羅與天帝釋的戰鬥,斷滅煩惱之斗諍,滅除對於死亡的恐懼之心,發降魔之願,興起樹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眾生一切事業。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從其額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色相端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言音美妙,勸佛說法,嘆佛功德,令諸菩薩悉皆歡喜,能辦眾生無量事業,普徧一切十方世界。  從其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諸菩薩眾,悉以相、好莊嚴其身,放無邊光,說種種行。所謂:讚歎布施,令舍慳貪,得眾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讚歎持戒功德,令諸眾生永斷諸惡,住於菩薩大慈悲戒;說一切有悉皆如夢,說諸欲樂無有滋味,令諸眾生離煩惱縛;說忍辱力,令於諸法心得自在;贊金色身,令諸眾生離瞋恚垢,起對治①行,絕畜生道;嘆精進行,令其遠離世間放逸,皆悉勤修無量妙法;又為讚歎禪波羅蜜,令其一切心得自在;又為演說般若波羅蜜,開示正見,令諸眾生樂自在智,拔諸見毒②;又為演說隨順世間種種所作,令諸眾生雖離生死,而於諸趣自在受生;又為示現神通變化,說壽命自在,令諸眾生髮大誓願;又為演說成就總持力、出生大願力、凈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又為演說種種諸智,所謂:普知眾生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來十力智、普知諸佛自在智。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頂上,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等,諸相隨好清凈莊嚴,威光赫奕如真金山,無量光明普照十方,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雨法雨。所謂:為坐菩提道場諸菩薩雨普知平等法雨,為灌頂位③諸菩薩雨入普門法雨,為法王子位④諸菩薩雨普莊嚴法雨,為童子位⑤諸菩薩雨堅固山法雨,為不退位⑥諸菩薩雨海藏法雨,為成就正心位⑦諸菩薩雨普境界法雨,為方便具足位⑧諸菩薩雨自性門法雨,為生貴位⑨諸菩薩雨隨順世間法雨,為修行位⑩諸菩薩雨普悲愍法雨,為新學諸菩薩11雨積集藏法雨,為初發心12諸菩薩雨攝眾生法雨,為信解13諸菩薩雨無盡境界普現前法雨,為色界14諸眾生雨普門法雨,為諸梵天雨普藏法雨,為諸自在天15雨生力法雨,為諸魔眾雨心幢法雨,為諸化樂天16雨凈念法雨,為諸兜率天雨生意法雨,為諸夜摩天17雨歡喜法雨,為諸忉利天雨疾莊嚴虛空界法雨,為諸夜叉王雨歡喜法雨,為諸干闥婆王雨金剛輪法雨,為諸阿修羅王雨大境界法雨,為諸迦樓羅王雨無邊光明法雨,為諸緊那羅王雨一切世間殊勝智法雨,為諸人王雨無樂著法雨,為諸龍王雨歡喜幢法雨,為諸摩睺羅伽王雨大休息法雨,為諸地獄眾生雨正念莊嚴法雨,為諸畜生雨智慧藏法雨,為閻羅王界眾生雨無畏法雨,為諸厄難處眾生雨普安慰法雨。悉令得入賢聖眾會。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從其額頭生出無數梵王,以美妙的聲音激勵佛說法;從其頭頂上,生出無量佛土的菩薩眾,都以相、好莊嚴其身,放出無邊光芒,為眾生宣說種種修行方法;從其頂上,生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光明普照十方,發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出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雨法雨。  【注釋】①對治:原意為「否定」、「遮遣」,佛教中以之指依照正確的修行方法斷除煩惱等。其中,「道」即正確的方法,為「能對治」,「煩惱」等為「所對治」。據《俱舍論》卷二十一,有四種對治煩惱的方法,可順次配於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與勝進道等四道。第一,厭患對治,又作厭壞對治,首先深厭欲界生死之苦與煩惱惑業之集。第二,斷對治,其次觀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以斷除煩惱。第三,持對治,再次保持擇滅(以真智之揀擇力來斷滅煩惱)之得,使其不失。第四,遠分對治,再觀四諦之理,以更遠離前所斷之煩惱。  ②諸見:即種種「邪見」,共計六十二種,是古代印度外道之妄執。  ③灌頂位:「十住位」第十,即「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三別相:(1)度眾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眾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④法王子位:「十住位」第九,即「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⑤童子位:「十住位」第八,即「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⑥不退位:「十住位」第七,即「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⑦正心位:「十住位」第六,即「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⑧「方便具足位」:「十住位」第五,即「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⑨生貴位:「十住位」第四,即「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⑩修行位:「十住位」第三,即「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障礙。  11新學諸菩薩:「十住位」第二,指進入「治地住」的菩薩,因為「發心住」意味著進入成就菩薩果位的菩薩行,因此名之為「新學菩薩」。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常隨空心,凈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凈,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為「治地住」。  12初發心:「十住位」第一,即「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13信解:依靠信仰而得殊勝的理解,這是小乘佛教修行階位之名,又名「信勝解」,為鈍根者入修道位之名。《俱舍論》卷二十三說︰「至住果位捨得二名,謂不複名隨信、法行,轉得信解、見至二名,此亦由根鈍利差別。」(《大正藏》卷二十九,頁一二二下)這是說,在見道位中,諸鈍根者原名隨信行,後至修道住果之位,則改名信解。  14色界: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為此界的眾生,只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禪至四禪等一共十八層天。  15自在天:即「大自在天」,印度教濕婆神的異名。在印度的文化傳統中,此神原與毗濕奴同居梵天之下,後來成為三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  16化樂天:音譯作「尼摩羅天」、「維那羅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樂變化天」等。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為他化自在天,下為兜率天。此天之人,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稱「化自樂」。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日夜,壽長八千歲,身長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視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剛剛降生就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  17夜摩天:六欲天之一,音譯又作「焰摩」、「須焰摩」、「須焰」等,意譯為「善時分」、「善時」、「妙善」等,也稱為「離諍天」。此天界光明赫奕,無晝夜之別。居於其中之天人分分度時受不可思議之歡樂。距閻浮提十六萬由旬,距忉利天八萬由旬;縱廣有八萬由旬。其天王名叫「牟修樓陀」,身量五由旬。又此天界有高一萬由旬的四大山及種種異山,亦有無數天華以為莊嚴,有種種河池,百千園林周匝圍繞。河池有勝妙蓮華,園林有天女喜笑歌舞,成就其他無量功德。天眾受種種快樂,其勝妙非忉利天所能及。壽二千歲,其一晝夜相當於人間二百歲。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重三銖。有婚姻之事,男娶女嫁,男女相近或纔相抱即形成性行為。兒從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閻浮提三、四歲之童(一說七歲),出生不久身形就迅速成滿,常食凈摶食。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額上生出無數百千億的梵天。這些梵王色相端正莊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以其美妙的聲音和語言鼓勵佛為眾生說法,感嘆佛的功德,使諸菩薩都歡歡喜喜,為眾生辦理無量的事業。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頭上生出無量佛剎微塵數的菩薩眾。這些菩薩都以相、好莊嚴其身,放出無邊光芒,宣說種種修行方法。這些方法有:讚歎布施,使眾生捨棄吝嗇和貪婪,獲得眾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讚歎持戒的功德,使諸眾生永遠斷除諸惡,堅住於菩薩大慈悲戒;宣說一切事物都如同夢境,宣說諸慾望、快樂都沒有滋味,使諸眾生遠離煩惱的束縛;宣說忍辱之力,使眾生在諸法之中獲得心的自在;讚歎金色身,使諸眾生遠離瞋恚等污垢,生起對治之行,斷絕畜生道;感嘆精進之行,使其遠離世間的種种放逸,都勤修無量妙法;又為眾生讚歎禪波羅蜜,使其於一切心都獲得自在;又為眾生演說般若波羅蜜,開示正見,使諸眾生樂自在之智,拔除諸見之毒;又為眾生演說隨順世間的種種所作,使諸眾生雖然有生有死,但卻在六道中自在受生;又為眾生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宣說壽命自在,使諸眾生髮大誓願;又為眾生演說成就總持力、出生大願力、凈治三昧力、自在受生力;又為眾生演說種種諸智,所謂:普知眾生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來十力智、普知諸佛自在智。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頂上,生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與倫比,「三十二相」及「八十好」清凈莊嚴,威光赫奕如真正的金山,發出無量光明普照著十方世界,發出的美妙聲音充滿法界,示現出無量大神通力,為一切世間普降下法雨。所謂:為坐菩提道場諸菩薩降下普知平等法雨,為灌頂位諸菩薩降下入普門法雨,為法王子位諸菩薩降下普莊嚴法雨,為童子位諸菩薩降下堅固山法雨,為不退位諸菩薩降下海藏法雨,為成就正心位諸菩薩降下普境界法雨,為方便具足位諸菩薩降下自性門法雨,為生貴位諸菩薩降下隨順世間法雨,為修行位諸菩薩降下普悲愍法雨,為新學諸菩薩降下積集藏法雨,為初發心諸菩薩降下攝眾生法雨,為信解諸菩薩降下無盡境界普現前法雨,為色界諸眾生降下普門法雨,為諸梵天降下普藏法雨,為諸自在天降下產生「力」的法雨,為諸魔眾降下心幢法雨,為諸化樂天降下凈念法雨,為諸兜率天降下產生「意」的法雨,為諸夜摩天降下歡喜法雨,為諸忉利天降下快速莊嚴虛空界法雨,為諸夜叉王降下歡喜法雨,為諸干闥婆王降下金剛輪法雨,為諸阿修羅王降下大境界法雨,為諸迦樓羅王降下無邊光明法雨,為諸緊那羅王降下一切世間殊勝智法雨,為諸人王降下無樂著法雨,為諸龍王降下歡喜幢法雨,為諸摩睺羅伽王降下大休息法雨,為諸地獄眾生降下正念莊嚴法雨,為諸畜生降下智慧藏法雨,為閻羅王界眾生降下無畏法雨,為諸厄難處眾生降下普安慰法雨。全部使其得以進入賢聖眾會。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觀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憶念彼三昧解脫,思惟彼不思議菩薩三昧,思惟彼不思議利益眾生方便海,思惟彼不思議無作用①普莊嚴門,思惟彼莊嚴法界清凈智,思惟彼受佛加持②智,思惟彼出生菩薩自在力,思惟彼堅固菩薩大願力,思惟彼增廣菩薩諸行力。如是住立,思惟觀察,經一日一夜,乃至經於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復經六日。  過此已後,海幢比丘從三昧出。善財童子贊言:「聖者!希有奇特!如此三昧最為甚深,如此三昧最為廣大,如此三昧境界無量,如此三昧神力難思,如此三昧光明無等,如此三昧莊嚴無數,如此三昧威力難制,如此三昧境界平等,如此三昧普照十方,如此三昧利益無限,以能除滅一切眾生無量苦故。所謂:能令一切眾生離貧苦故,出地獄故,免畜生故,閉諸難門故,開人、天道故,令人、天眾生喜樂故,令其愛樂禪境界故,能令增長有為樂故,能為顯示出有樂故,能為引發菩提心故,能使增長福智行故,能令增長大悲心故,能令生起大願力故,能令明了菩薩道故,能使莊嚴究竟智故,能令趣入大乘境故,能令照了普賢行故,能令證得諸菩薩地智光明故,能令成就一切菩薩諸願行故,能令安住一切智智境界中故。聖者!此三昧者,名為何等?」【章旨】善財童子歷經六月零六日觀察思維海幢比丘之三昧力。等到海幢比丘從這一三昧境界之中出來,善財童子立即向其表達了對於這一三昧的極大敬意,並且殷切地向海幢比丘請教。  【注釋】①作用:動作起用,簡稱為「用」。在三世有為法中,唯現在法有作用,過去及未來之法無有作用。在有為法的「四相」之中,生相之作用在於未來,住、異、滅三相之作用則起於諸法已生之現在。此外,無為法離生、住、異、滅四相,不為世所遷流,因此都無有作用。  ②加持:又譯作「所持」、「護念」,指互相加入,彼此攝持。原意為「站立」、「住所」,後轉為「加護」之義。佛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  【語譯】當時,善財童子一心觀察海幢比丘,產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回憶記憶著這一三昧解脫法門,思惟這一不可思議的菩薩三昧,思惟這一不可思議的利益眾生方便海,思惟這一不可思議的無為法之普莊嚴門,思惟這一莊嚴法界清凈之智,思惟這一受佛加持之智,思惟這一出生菩薩的自在力,思惟這一堅固菩薩的大願力,思惟這一增廣菩薩的諸行力。就這樣,善財童子站立著思惟觀察,經過一日一夜,乃至經過七日七夜、半月、一月,最終一直經過了六個月另加六日。  六個月零六日之後,海幢比丘從三昧中出來。善財童子讚歎說:「聖者!真是希有!真是奇特啊!這種三昧最為深刻,這種三昧最為廣大,這種三昧境界無量,這種三昧神力難於思維,這種三昧光明無等,這種三昧莊嚴無數,這種三昧威力難於控制,這種三昧境界平等,這種三昧普照十方,這種三昧利益無限,因為它能夠除滅一切眾生無量的痛苦。具體而言:能使一切眾生遠離貧窮之苦,出離地獄,免於作畜生,關閉那些難於掌握的法門,開闢出人、天之道,使人、天眾都產生喜樂,使人、天眾喜愛禪的境界,使其有為樂得到增長,並且為其顯示出有為之樂,能夠引發出他們的菩提心,能使他們的福智行得到增長,能使他們的大悲心得到增長,能使他們生起大願力,能使他們明了菩薩道,能使究竟智得到莊嚴,能使其趣入大乘的境界,能使其明了普賢行,能使其證得諸菩薩地的光明智慧,能使其成就一切菩薩諸願行,能使其安住於一切智智之境界中。聖者!這一三昧,叫什麼名字呢?」海幢比邱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又名『普莊嚴清凈門』。善男子!我以修習般若波羅蜜故,得此普莊嚴清凈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善財童子言:「聖者!此三昧境界究竟唯如是耶?」海幢言:「善男子!入此三昧時,了知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往詣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超過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莊嚴一切世界無所障礙;修治一切世界無所障礙;嚴凈一切世界無所障礙;見一切佛無所障礙;觀一切佛廣大威德無所障礙;知一切佛自在神力無所障礙;證一切佛諸廣大力無所障礙;入一切佛諸功德海無所障礙;受一切佛無量妙法無所障礙;入一切佛法中修習妙行無所障礙;證一切佛轉*輪平等智無所障礙;入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海無所障礙;觀十方佛法無所障礙;大悲攝受十方眾生無所障礙;常起大慈充滿十方無所障礙;見十方佛心無厭足無所障礙;入一切眾生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根①海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智無所障礙。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如諸菩薩入智慧海,凈法界境,達一切趣,徧無量剎,總持自在三昧清凈,神通廣大,辯才無盡,善說諸地,為眾生依。  【章旨】海幢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普眼捨得」(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或「普莊嚴清凈門」)三昧的神奇之處。  【注釋】①眾生根:眾生的根性。  【語譯】海幢比丘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一三昧名叫『普眼捨得』,也叫『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又名『普莊嚴清凈門』。善男子!我是因為修習般若波羅蜜的緣故而獲得這一普莊嚴清凈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的。」善財童子又問:「聖者!這一三昧境界究竟有些什麼內容呢?」海幢比丘說:「善男子!進入這一三昧時,可以沒有障礙地了知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來往於一切世界之間,可以沒有障礙地超越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莊嚴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修治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嚴凈一切世界,可以沒有障礙地見到一切佛,可以沒有障礙地觀一切佛的廣大威德,可以沒有障礙地知曉一切佛的自在神力,可以沒有障礙地證得一切佛的諸廣大力,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佛的諸功德海,可以沒有障礙地接受一切佛的無量妙法,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佛法中修習各種妙行,可以沒有障礙地證得一切佛轉*輪所說的平等智,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諸佛眾會的道場海,可以沒有障礙地觀見十方佛法,可以沒有障礙地以大悲攝受十方眾生,可以沒有障礙地生起大慈使其充滿十方,可以沒有障礙地既觀見十方佛而心卻無任何厭惡與滿足,可以沒有障礙地進入一切眾生海,可以沒有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的根性海,可以沒有障礙地知曉一切眾生諸根的差別智。善男子!我只知曉這一般若波羅蜜三昧光明。可以使諸菩薩進入智慧海,使法界境得到清凈,了達一切諸趣,身體徧布無量國土,以總持之力而得自在三昧清凈,神通廣大,辯才無盡,善於宣說菩薩修行所經歷的諸地,並且作為眾生的依止。  「而我何能知其妙行,辨其功德,了其所行,明其境界,究其願力,入其要門,達其所證,說其道分,住其三昧,見其心境,得其所有平等智慧?善男子!從此南行有一住處名曰『海潮』①;彼有園林名『普莊嚴』②;於其園中,有優婆夷名曰『休舍』③。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于海幢比丘所,得堅固身,獲妙法財④,入深境界,智慧明徹,三昧照耀,住清凈解,見甚深法,其心安住諸清凈門,智慧光明充滿十方,心生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恭敬瞻仰,思惟觀察,諮嗟戀慕,持其名號,想其容止⑤,念其音聲,思其三昧及彼大願所行境界,受其智慧清凈光明。辭退而行。  【章旨】海幢比丘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海潮」地方「普莊嚴園林」中的休舍優婆夷,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海幢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海潮:據澄觀的解釋,以「海潮」為名是因為「前國顯方便行不離般若故,言海潮者,謂潮所至處,顯方便就機不過限故。亦將入生死海以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故上法門名為海藏。」(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中)②普莊嚴:據澄觀所說,「園名普莊嚴者,約相廣有眾嚴故,約表以生死為園苑,萬行為莊嚴故。又文義相隨等莊嚴總持無漏法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中)③休舍:據澄觀的解釋,「休舍」意思為「意樂」、「希望」、「滿願」,以「休舍」為名是因為「謂隨眾生意樂希望得圓滿故,亦能圓滿性相法故。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此以慈心方便入俗故寄優婆夷矣。」(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中)④法財:與「世財」的對應詞,指佛法、教說等。因為精神之教法能滋潤眾生,為眾生長養慧命之資糧,猶如世間之財寶,故喻稱為「法財」。  ⑤容止:儀容舉止;允許棲止。此中所用為第一種義項。  【語譯】海幢比丘又對善財童子說:「我為什麼能夠知曉如此的妙行,能夠辨別各種功德,明了各種行為,明觀如此境界,究竟其願力,進入其關鍵之處,了達其所證,宣說其道分,住於其三昧,觀見其心境,獲得其所有平等智慧呢?善男子!從這個地方再南下,有一個名叫『海潮』的住處;那裡有一處名叫『普莊嚴』的園林;在這個園林中,有一位名叫『休舍』的優婆夷。你可以到她那裡向她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在海幢比丘的住所,已經獲得堅固身,獲得美妙的法財,進入很深的境界,智慧明徹,三昧照耀,住於清凈的解悟之中,觀見甚深之法,其心安住於諸清凈門,智慧光明充滿十方。善財童子心中生出大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海幢比丘之足,圍繞無量匝恭敬瞻仰、思惟觀察海幢比丘,諮嗟戀慕,持其名號,想其儀容舉止,念其音聲,思其三昧及彼大願所行境界。善財童子接受了海幢比丘的智慧清凈光明,辭別了比丘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七參——海幢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捨得門」(又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普莊嚴清凈門」),是進入「十住」第六住——「第六海幢寄正心住」的方法。所謂「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是指成就第六般若的菩薩所成的境界,因為並非僅僅相貌與佛相同,其心 《華嚴經》卷六十四  之入法界品之五【題解】  本卷主要包括《入法界品》的「末會」中的第九會、第十會及第十一會,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八參、第九參以及第十參的主要內容。  第八參為「休舍優婆夷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至位於海潮處的普莊嚴園林禮拜休舍優婆夷,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休舍優婆夷則向善財童子講解了自己所得的「離懮安隱幢」的解脫法門。休舍優婆夷說,十方佛都於此宣說佛法,只要進入此園聽聞十方佛說法之眾生就可進入不退轉位,而這一法門之所以能夠證得,全賴於十方諸佛的說法開示。休舍優婆夷所說的「離懮安隱幢」法門是進入「十住」第七住——「不退住」的方法。所謂「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第九參為「毗目瞿沙仙人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到達「那羅素」國拜訪「毗目瞿沙」仙人。毗目瞿沙仙人以及在座的諸多仙人對於善財童子能夠發心修行菩薩行及其所發之心相大加稱讚,毗目瞿沙仙人告訴善財童子,只要發求取菩提之心,必當成就一切智道。毗目瞿沙仙人應善財童子的請求,為其演說「無勝幢解脫」法門。毗目瞿沙仙人以手摩善財童子的頭頂,使其身未動卻自見十方世界微塵數諸佛,並且證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這是進入「十住」的第八住「童真住」的法門。毗目瞿沙仙人給善財宣講的「無勝幢解脫境界」,是進入「十住」第八住——「第八童真住」的方法。所謂「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是說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第十參為「勝熱婆羅門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伊沙那村落,看到勝熱婆羅門身體頭頂烈日,身體四面有四個大火堆。這種修行方法叫「五熱」苦行。善財童子作禮問法,勝熱婆羅門讓善財童子修「五熱」苦行,善財心中暗暗以為此為魔鬼所設的陷阱以擾亂修行。天界十三種眾生知曉善財童子的疑慮之後,先後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疑慮,並激勵他向勝熱婆羅門求法。善財童子聽了這些天眾的解釋後,疑慮很快消除。善財童子真誠懺悔自己剛纔所產生的罪過,跟從勝熱婆羅門的教誨以身投入大火堆。當身體剛剛落到火堆上,善財立即證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據澄觀所說,此中「五熱」及其上「刀山」等都有象徵含義。「五熱」象徵著無明和各種煩惱,而「刀山」則象徵著「無分別智」。勝熱婆羅門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善財童子第八參:休舍優婆夷會 第八參為「休舍優婆夷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至位於海潮處的普莊嚴園林禮拜休舍優婆夷,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休舍優婆夷則向善財童子講解了自己所得的「離懮安隱幢」的解脫法門。休舍優婆夷說,十方佛都於此宣說佛法,只要進入此園聽聞十方佛說法之眾生就可進入不退轉位,而這一法門之所以能夠證得,全賴於十方諸佛的說法開示。休舍優婆夷所說的「離懮安隱幢」法門是進入「十住」第七住——「不退住」的方法。所謂「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爾時,善財童子蒙善知識力,依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語,於善知識深心愛樂,作是念言:「因善知識,令我見佛;因善知識,令我聞法。善知識者是我師傅①,示導於我諸佛法故;善知識者是我眼目,令我見佛如虛空故;善知識者是我津濟②,令我得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漸漸南行,至海潮處,見普莊嚴園,眾寶垣牆周匝圍繞,一切寶樹行列莊嚴;一切寶華樹,雨眾妙華,布散其地;一切寶香樹,香氣氛氳,普熏十方;一切寶鬘樹,雨大寶鬘,處處垂下;一切摩尼寶王樹,雨大摩尼寶,徧布充滿;一切寶衣樹,雨種種色衣,隨其所應,周匝敷布;一切音樂樹,風動成音,其音美妙,過於天樂;一切莊嚴具樹,各雨珍玩奇妙之物,處處分布,以為嚴飾。  其地清凈無有高下,於中具有百萬殿堂,大摩尼寶之所合成;百萬樓閣,閻浮檀金以覆其上;百萬宮殿,毗盧遮那摩尼寶間錯莊嚴;一萬浴池,眾寶合成;七寶欄楯,周匝圍繞;七寶階道,四面分布;八功德水③,湛然盈滿,其水香氣如天栴檀,金沙布底,水清寶珠周徧間錯;鳧雁④、孔雀、俱枳羅鳥⑤遊戲其中,出和雅音;寶多羅樹⑥周匝行列,覆以寶網,垂諸金鈴,微風徐搖,恆出美音;施大寶帳,寶樹圍繞,建立無數摩尼寶幢,光明普照百千由旬。其中復有百萬陂池⑦,黑栴檀泥凝積其底,一切妙寶以為蓮華敷布水上,大摩尼華光色照耀。  園中復有廣大宮殿,名「莊嚴幢」,海藏妙寶以為其地,毗琉璃寶以為其柱,閻浮檀金以覆其上,光藏摩尼以為莊嚴,無數寶王光焰熾然,重樓挾閣種種庄飾;阿盧那香王、覺悟香王,皆出妙香普熏一切。其宮殿中,復有無量寶蓮華座周回布列,所謂:照耀十方摩尼寶蓮華座、毗盧遮那摩尼寶蓮華座、照耀世間摩尼寶蓮華座、妙藏摩尼寶蓮華座、師子藏摩尼寶蓮華座、離垢藏摩尼寶蓮華座、普門摩尼寶蓮華座、光嚴摩尼寶蓮華座、安住大海藏清凈摩尼王寶蓮華座、金剛師子摩尼寶蓮華座。  園中復有百萬種帳,所謂:衣帳、鬘帳、香帳、華帳、枝帳、摩尼帳、真金帳、莊嚴具帳、音樂帳、象王神變帳、馬王神變帳、帝釋所著摩尼寶帳……如是等,其數百萬。有百萬大寶網彌覆其上,所謂:寶鈴網、寶蓋網、寶身網、海藏真珠網、紺琉璃⑧摩尼寶網、師子摩尼網、月光摩尼網、種種形像眾香網、寶冠網、寶瓔珞網……如是等,其數百萬。有百萬大光明之所照耀,所謂:焰光摩尼寶光明、日藏摩尼寶光明、月幢摩尼寶光明、香焰摩尼寶光明、勝藏摩尼寶光明、蓮華藏摩尼寶光明、焰幢摩尼寶光明、大燈摩尼寶光明、普照十方摩尼寶光明、香光摩尼寶光明……如是等,其數百萬。常雨百萬莊嚴具,百萬黑栴檀香出妙音聲,百萬出過諸天曼陀羅華⑨而以散之,百萬出過諸天瓔珞以為莊嚴,百萬出過諸天妙寶鬘帶處處垂下,百萬出過諸天眾色妙衣,百萬雜色摩尼寶妙光普照,百萬天子欣樂瞻仰,頭面作禮⑩,百萬采女於虛空中投身而下,百萬菩薩恭敬親近,常樂聞法。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八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九會。善財遵囑繼續南下,於路途仔細消化海幢比丘所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普莊嚴清凈門」。善財童子南下至海潮處「普莊嚴」園中看到許多奇異的景象。  【注釋】①師傅:古代對於僧人的通稱。嚴格意義上的「師傅」,又作「師長」、「師僧」、「師父」、「師家」。而在佛教之中,通常是指從其學習教法、依之出家剃度,或從其受戒之人。  ②津濟:渡口;航道;渡河;救助;接濟。此處應該理解為「渡口」之義。  ③八功德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所謂八種殊勝包括:第一為「澄凈」,就是水澄清潔凈,沒有污穢。第二為「清冷」,就是很清凈涼冷,沒有昏濁煩燥。第三為「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第四為「輕軟」,就是水的性質,輕浮柔軟。第五為「潤澤」,就是滋潤滑澤,有益身心。第六為「安和」,就是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第七為「除患」,就是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去餓。第八為「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佛之凈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同時,包圍須彌山之七內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其亦具有甘、冷、軟、輕、清凈、無臭、飲不傷喉、飲不傷腹等八種特質。  ④鳧雁:即「鳧雁」,野鴨或大雁,鵝。  ⑤俱枳羅鳥:又作「咄吒迦」、「都吒迦」。據澄觀《華嚴經疏鈔》卷十四說:「俱枳羅者,亦云『都吒迦』,此雲『眾音合和,微妙最勝』。」⑥多羅樹:又作「岸樹」、「高竦樹」。盛產於印度、緬甸、錫蘭、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樹高約二十二公尺,為棕櫚科之熱帶喬木。其葉長廣,平滑堅實,自古即用於書寫經文,稱為貝多羅葉;果熟則赤,狀如石榴,可食。又此樹榦若中斷,則不再生芽,故於諸經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羅夷之重罪。  ⑦陂池:池沼;池塘。  ⑧紺琉璃:即青色的琉璃。紺,天青色。  ⑨曼陀羅華:音譯又作「曼陀勒華」、「曼那羅華」、「曼陀羅梵華」、「曼陀羅帆華」,為一年生的草本毒草,印度、日本及中國皆有產。佛典也譯為「適意」、「成意」、「雜色」等名,又稱「佛花」、「悶陀羅草」、「天茄彌陀花」等。此植物莖高三、四尺,枝葉皆似茄子。葉無刺,綠色互生。夏秋之間開花,花冠為大形一瓣,作漏斗狀,長凡三寸,端有五尖,裂片排列成褶襞形,其色白質。果實卵圓形。種子、殻、莖、葉均有毒,也供作藥用。佛教經典說,曼陀羅華為諸天之中四種最名貴的花之一,花色似赤而美,見者心悅。  ⑩頭面作禮:以我頭面頂禮尊者之足,為最高級別的致敬禮節。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承蒙善知識海幢之力,依止於善知識海幢的教誨,憶念善知識海幢之語,從心靈深處生出了對於海幢善知識的尊敬喜愛。善財童子這樣說道:「我憑藉善知識而使我觀見了佛,憑藉善知識而使我聽聞了佛法。善知識是我的師父,向我開示了無量佛法;善知識是我的眼睛,使我觀見了佛就如同虛空;善知識是我的渡河嚮導,使我能夠進入諸佛如來的蓮華池中。」善財童子逐漸地繼續向南行進,到達了海潮地方處,看見了普莊嚴園。這座園林由許多珍寶製作裝飾而成的垣牆周匝圍繞,莊嚴美觀的寶樹排列整齊;一切寶華樹撒播下許多美妙的花朵,園中的地上到處都散布著花朵;一切寶香樹,香氣芬芳,使得十方世界都沾染了香氣;一切寶鬘樹降下大寶鬘,其枝條低垂,裝點著園林;一切摩尼寶王樹撒播下大摩尼寶,園中滿地都徧布這些大摩尼寶;一切寶衣樹撒播下各種各樣顏色的衣服,隨其所應,到處都有敷設;一切音樂樹在風的吹拂之下演奏出音樂,其音美妙遠遠超過天樂;一切莊嚴具樹都撒播下珍玩奇妙之物,處處分布,以為嚴飾。  普莊嚴園林清凈平整,沒有高低之別。這個園林之中,矗立著百萬座殿堂,都是用大摩尼寶所製作完成的;百萬座樓閣都是以閻浮檀金作為屋頂覆蓋著;百萬座宮殿中,毗盧遮那摩尼寶交錯分布,將其裝點得分外莊嚴;一萬座浴池,也是由多種珍寶組成的;以七種珍寶製作的欄杆,周匝圍繞裝點著這些浴池;以七種珍寶製作的台階,四面分布;八種功德水,清澈盈滿,其水放射出的香氣猶如栴檀,這些功德水池的池地都是以金沙鋪就的,池水清澈見底,水池的底部徧布珍寶;大雁、孔雀、俱枳羅鳥在園林中遊戲,發出和諧美妙的叫聲;珍貴的多羅樹在園林周圍矗立,樹上覆蓋著寶網,樹枝上懸垂的各種金鈴,在微風的吹拂之下慢慢搖動,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園林中還設置了巨大的寶帳,有寶樹圍繞,寶帳中建立了無數的摩尼寶幢,其發出的光明甚至普照到百千由旬之外。園林中還有百萬多處池塘,黑栴檀泥池塘塘底凝積著黑栴檀泥,無數美妙的蓮華敷布在水面上,池中的大摩尼華光色鮮艷明亮,照耀十方。  園中還有一處名叫「莊嚴幢」的宏大宮殿,宮殿的地面是以海中出產的各種美妙的珍寶鋪就的,宮殿的柱子是以琉璃寶製作的,以閻浮檀金覆蓋著,以光藏摩尼寶作為柱子的裝飾,無數最珍貴的珍寶光芒燦爛,各層樓閣上布滿了無數的裝飾;阿盧那香王、覺悟香王都發出美妙的香氣熏染著一切。在這座宮殿中,又有無量寶蓮華座環旋分布,這些蓮花座有:照耀十方摩尼寶蓮華座、毗盧遮那摩尼寶蓮華座、照耀世間摩尼寶蓮華座、妙藏摩尼寶蓮華座、師子藏摩尼寶蓮華座、離垢藏摩尼寶蓮華座、普門摩尼寶蓮華座、光嚴摩尼寶蓮華座、安住大海藏清凈摩尼王寶蓮華座、金剛師子摩尼寶蓮華座。  普莊嚴園林中又有百萬種帳。這些帳的名稱有:衣帳、鬘帳、香帳、華帳、枝帳、摩尼帳、真金帳、莊嚴具帳、音樂帳、象王神變帳、馬王神變帳、帝釋所著摩尼寶帳……如此等等,其數有上百萬之多。又有百萬數的大寶網完全覆蓋在帳上。這些網是:寶鈴網、寶蓋網、寶身網、海藏真珠網、青色琉璃摩尼寶網、師子摩尼網、月光摩尼網、種種形像眾香網、寶冠網、寶瓔珞網……如此等等,其數有上百萬之多。又有上百萬大光明照耀著這一園林,這些光明有:焰光摩尼寶光明、日藏摩尼寶光明、月幢摩尼寶光明、香焰摩尼寶光明、勝藏摩尼寶光明、蓮華藏摩尼寶光明、焰幢摩尼寶光明、大燈摩尼寶光明、普照十方摩尼寶光明、香光摩尼寶光明……如此等等,其數有上百萬之多。從園林上空常常撒播下來數百萬種莊嚴具,數百萬種黑色栴檀香發出美妙的音聲,數百萬諸天出現在空中,將曼陀羅花撒播在園林中,數百萬諸天出現,以瓔珞裝飾園林,數百萬諸天從空中將美妙的寶鬘帶垂落下來,數百萬諸天以多種顏色的衣服,以百萬種色彩的摩尼寶所發出的美妙光芒普照園林,數百萬天之子欣樂瞻仰,以頭面作禮,數百萬的采女從虛空中投身而下,數百萬的菩薩恭敬親近,樂於常常聽聞說法。  時,休舍優婆夷坐真金座,戴海藏真珠網冠,掛出過諸天真金寶釧①,垂紺青發,大摩尼網莊嚴其首,師子口摩尼寶以為耳璫,如意摩尼寶王以為瓔珞,一切寶網垂覆其身,百千億那由他眾生曲躬恭敬。東方有無量眾生來詣其所,所謂:梵天、梵眾天②、大梵天、梵輔天③、自在天,乃至一切人及非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皆亦如是。其有見此優婆夷者,一切病苦悉得除滅,離煩惱垢,拔諸見刺,摧障礙山,入於無礙清凈境界,增明一切所有善根,長養諸根;入一切智慧門,入一切總持門,一切三昧門、一切大願門、一切妙行門、一切功德門皆得現前;其心廣大,具足神通,身無障礙,至一切處。  爾時,善財童子入普莊嚴園,周徧觀察,見休舍優婆夷坐於妙座,往詣其所,頂禮其足,繞無數匝,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休舍告言:「善男子!我唯得菩薩一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④。善男子!若有眾生不種善根,不為善友之所攝受,不為諸佛之所護念,是人終不得見於我。善男子!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  「善男子!東方諸佛常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諸佛悉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善男子!我常不離見佛聞法,與諸菩薩而共同住。善男子!我此大眾,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皆在此園與我同行,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其餘眾生住此園者,亦皆普入不退轉位。」【章旨】善財童子進入普莊嚴園林,看到休舍優婆夷的神奇裝扮以及會眾圍繞的情景。善財童子隨即禮拜休舍優婆夷,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休舍優婆夷則向善財童子開始宣說自己所得的解脫法門。十方佛都於此宣說佛法,只有進入此園聽聞十方佛說法之眾生纔可進入不退轉位,而這一法門之所以能夠證得,全賴於十方諸佛的說法開示。據澄觀的判釋,前者屬於「舉法門體用」,後者屬於「窮因淺深」。(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0下)【注釋】①寶釧:以金玉等製作的手鐲。  ②梵眾天:又作「梵身天」,為色界初禪天之第一天。此天為大梵所有、所化、所領之天眾所住,故稱「梵眾天」。此天之天眾身長半由旬,壽命半劫。初禪天之主為大梵王,其下之梵眾天、梵輔天分別為其人民、屬臣。  ③梵輔天:又作「梵富樓天」,色界初禪之第二天,為大梵天之輔相。舊名「梵先行天」,又稱「梵前益天」,因為其在梵前恆思梵天利益,因此以之為名。「梵輔天」之天眾皆為大梵天王之輔弼臣,天王行幸時,必為列行侍衛。  ④唐捐:虛棄浪費。  【語譯】這時,休舍優婆夷坐在真金座上,頭戴海藏真珠網冠,手臂上戴著來自於諸天的以真金製作的寶釧,青色的頭髮自然下垂,以大摩尼網裝飾著其頭頂,耳朵上掛著師子口摩尼寶製作的耳環,戴著以如意摩尼寶王製作的瓔珞,一切寶網覆蓋著其身,周圍有百千億那由他的眾生恭敬地作揖向其致敬。從東方,有無數眾生來到這座園林,這些眾生有:梵天王、梵眾天、梵輔天、自在天,以及一切人及非人。南面、西面、北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的眾生,都全部來到了此園林之中。凡是見到這位優婆夷的眾生,一切病苦都全部除滅,遠離煩惱的污垢,拔除了諸見之刺,摧毀了障礙之山,進入了沒有任何障礙的清凈境界,使一切所有善根都得到增長,使之更為明凈,使諸善根得到長期保養;進入一切智慧門,進入一切總持門,一切三昧門、一切大願門、一切妙行門、一切功德門都顯現在眼前;眾生的心變得廣大,具足神通,身體方面沒有障礙,可以自由到達任何地方。  正在這時,善財童子進入普莊嚴園。他周徧觀察,看見休舍優婆夷坐在那美妙的座位上,便前往其所在的地方,頂禮休舍優婆夷的雙足,在其身邊繞無數圈向其致敬。然後,善財童子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您諄諄善誘,特來請求您為我宣說修菩薩行的方法!」休舍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獲得了菩薩的一種解脫法門。如果有眾生看見我,或聽聞我說法,或憶念我,或與我住在一起,為我提供供養,這些都不會白白浪費。善男子!如果有眾生並不種植善根,沒有被善友所吸引、接受,沒有被諸佛所護念,這種人是永遠不能來見我的。善男子!凡是來拜見我的眾生,都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面獲得不退轉之位。  「善男子!東方諸佛常常來到這處園林,坐在這個寶座為我說法;南、西、北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一切諸佛都曾經來到此園林,坐於這個寶座為我說法。善男子!我從不失去見佛聞法的機會,並且經常與諸菩薩居住在一起。善男子!在我這裡的大眾,共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他們都在此園林中與我同行,都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方面獲得不退轉位。除此之外的其他眾生凡住於此園中的,也全都進入了不退轉位。」善財白言:「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久近耶?」答言:「善男子!我憶過去,於然燈佛①所修行梵行,恭敬供養,聞法受持。次前,於離垢佛②所出家學道,受持正法。次前,於妙幢佛所;次前,於勝須彌佛所;次前,於蓮華德藏佛所;次前,於毗盧遮那佛所;次前,於普眼佛所;次前,於梵壽佛所;次前,於金剛臍佛所;次前,於婆樓那天佛所。善男子!我憶過去,於無量劫無量生中,如是次第三十六恆河沙③佛所,皆悉承事,恭敬供養,聞法受持,凈修梵行。於此已往,佛智所知,非我能測。  「善男子!菩薩初發心無有量,充滿一切法界故。菩薩大悲門無有量,普入一切世間故。菩薩大願門無有量,究竟十方法界故。菩薩大慈門無有量,普覆一切眾生故。菩薩所修行無有量,於一切剎一切劫中修習故。菩薩三昧力無有量,令菩薩道不退故。菩薩總持力無有量,能持④一切世間故。菩薩智光力無有量,普能證入三世故。菩薩神通力無有量,普現一切剎網故。菩薩辯才力無有量,一音一切悉解故。菩薩清凈身無有量,悉徧一切佛剎故。」【章旨】從此章開始,應善財童子的請求,休舍優婆夷顯現所證之果證得時間的久暫。在此章,休舍優婆夷向善財童子敘說自己證道的經過。  【注釋】①然燈佛:又作「燃燈佛」、「普光佛」、「錠光佛」,是在過去世為釋迦菩薩授成道之記的佛。據《修行本起經》卷上記載,提和衛國有聖王名「燈盛」,王臨命終時將國付託太子錠光。太子知世之無常,復授國於其弟,而出家為沙門,後成佛果。時有梵志儒童,值遇錠光佛之游化,買花供佛,佛為儒童授來世成道之記,此儒童即後來之釋迦牟尼佛。  ②離垢佛:此處可能是指舍利弗當來成佛之國名。據《法華經?譬喻品》記載,舍利弗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華光如來」,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凈,安隱豐樂,天人眾多,其時,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離垢,即遠離煩惱之垢穢,一般慣稱「遠塵離垢」,是法眼的修飾詞。四諦、緣起之理乃佛教正確之人生觀、世界觀,若能在理論上真實理解,即得照見真理之智慧眼(即法眼),並且證成佛教所言聖者位的初階——須陀洹道(預流果)。因為此法眼能遠離理論上之見惑,故稱「遠塵離垢」。  ③恆河沙:又作「恆邊沙」、「兢伽沙」、「恆沙」、「恆河沙數」等,即恆河之沙。印度之恆河沙粒非常細微,其量根本無法計算。佛教經典之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來比喻。  ④能持:能護持而不忘失。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需要多長時間呢?」休舍優婆夷回答說:「善男子!我回憶到,我過去在燃燈佛的所在清凈修行,恭敬供養諸佛,聽聞然燈佛說法並且如法領受於心,記憶不忘。在此之前,我在離垢佛的所在出家學道,受持正法。再朝前推,我在妙幢佛的所在;再朝前推,我在勝須彌佛的所在;再朝前推,我在蓮華德藏佛的所在;再朝前推,我在毗盧遮那佛的所在;在朝前推,我在普眼佛的所在;再朝前推,我在梵壽佛的所在;再朝前推,我在金剛臍佛的所在;再朝前推,我在婆樓那天佛的所在。善男子!我回憶過去,在無量劫的無數次轉生之中,如這樣依次在總數達第三十六條恆河之沙的數量的佛所,都承事諸佛,恭敬供養諸佛,聞法受持,清凈修行。從現在以後,乃是佛智才能知曉的,並非我所能夠預測。  「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具的能量充滿一切法界,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大悲門所具的能量普入一切世間,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大願門所具的能量究竟十方法界,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大慈門所具的能量完全覆蓋了一切眾生,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是在一切剎一切劫中修習的,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的三昧力能夠使菩薩道永遠不退轉,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所具的總持力能夠護持而不忘失一切世間,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的智慧之光完全能夠證入三世,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所具的神通力完全顯現出一切佛土,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所具有的辯才能夠完全知曉每一個音節,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菩薩的清凈之身能夠徧佈於所有佛土,因此它是沒有限度的。」善財童子言:「聖者!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言:「善男子!菩薩不為教化調伏一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調伏百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轉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一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閻浮提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不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①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如來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如來②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不為供養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諸如來故發菩提心;不為嚴凈一世界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嚴凈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故發菩提心;不為嚴凈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嚴凈不可說不可說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故發菩提心;不為住持一如來遺法③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不為住持一世界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不為住持一閻浮提微塵數世界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乃至不為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如來遺法故發菩提心。如是略說,不為滿一佛誓願故,不為往一佛國土故,不為入一佛眾會故,不為持一佛法眼④故,不為轉一佛*輪故,不為知一世界中諸劫次第故,不為知一眾生心海故,不為知一眾生根海故,不為知一眾生業海故,不為知一眾生行海故,不為知一眾生煩惱海故,不為知一眾生煩惱習海故,乃至不為知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眾生煩惱習海故,發菩提心。  「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嚴凈一切諸佛國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護持一切諸佛正教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成滿一切如來誓願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往一切諸佛國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入一切諸佛眾會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知一切世界中諸劫次第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知一切眾生心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知一切眾生根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知一切眾生業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知一切眾生行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滅一切眾生諸煩惱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欲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善男子!取要言之,菩薩以如是等百萬阿僧祇方便行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一切法皆證得故,普入一切剎悉嚴凈故。是故,善男子!嚴凈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氣盡,我願乃滿。」【章旨】菩薩的使命是教化調伏所有眾生,因為眾生之數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菩薩行所具的大願應該就是普證一切法、普凈一切國土、拔除所有眾生之煩惱習氣。因為眾生無盡,所以成佛也是無有期限的。  【注釋】①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眾生:指眾生在生死之中無窮不盡地流轉。也就是由於眾生的真如凈法無力,因此被雜染法所熏染,沈淪三界。  ②轉如來:此處所言的「流轉」是指諸佛為化他而隨緣顯現六道,普現色身流入生死海中。這種處於生死世界之中的如來即「轉如來」。  ③遺法:佛去而遺於世之教法也。  ④法眼:指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菩薩為度眾生,以清凈法眼徧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佛道;又知一切眾生之各各方便門,故能使眾生修行證道。  【語譯】善財童子又向休舍優婆夷請教說:「聖者!到底修行多長時間纔能夠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休舍優婆夷回答道:「善男子!菩薩不會為教化調伏一位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教化調伏數百名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教化調伏不可說不可說次轉世之眾生的緣故發菩提心;不會為教化一個世界之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數量之世界之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教化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之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之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教化不可說不可說次轉世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之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供養一位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次轉世的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供養在一處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供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嚴凈一處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乃至不為嚴凈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為嚴凈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嚴凈不可說不可說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住持一位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住持一處世界的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為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之如來的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為住持一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之如來的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不會為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的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如此總括而言,不會為滿足一位佛之誓願的緣故,不會為往一位佛之國土的緣故,不會為進入一位佛的眾會的緣故,不會為持一位佛之法眼的緣故,不會為轉一次佛之*輪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處世界中諸劫次第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位眾生之心海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位眾生之根海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位眾生之業海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位眾生之行海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位眾生之煩惱海的緣故,不會為知曉一位眾生之煩惱習海的緣故,甚至也不會為知曉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土微塵數眾生之煩惱習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  「菩薩是因為想毫無剩餘的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嚴凈一切諸佛國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護持一切諸佛正教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成滿一切如來誓願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前往一切諸佛國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進入一切諸佛眾會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知曉一切世界中諸劫次第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知曉一切眾生之心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知曉一切眾生之根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知曉一切眾生之業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知曉一切眾生之行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滅除一切眾生諸煩惱大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為想毫無剩餘地拔除一切眾生之煩惱習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善男子!總括而言,菩薩是因為如此等百萬阿僧祇之方便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的。  「善男子!菩薩行是完全進入一切法都可以證得的,是完全進入一切國土都可使國土得到嚴整乾淨的。因此,善男子!使一切世界全部得到嚴整乾淨,我的大願纔算得到滿足直至全部實現;拔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使其完全消除,我的大願纔算滿足。」善財童子言:「聖者!此解脫名為何等?」  答言:「善男子!此解脫名『離懮安隱幢』①。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如須彌山,志意堅固,不可動搖;如善見葯②,能除眾生煩惱重病;如明凈日,能破眾生無明暗障;猶如大地,能作一切眾生依處;猶如好風,能作一切眾生義利;猶如明燈,能為眾生生智慧光;猶如大雲,能為眾生雨寂滅法;猶如凈月,能為眾生放福德光;猶如帝釋,悉能守護一切眾生。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海潮之處,有一國土,名『那羅素』③;中有仙人,名『毗目瞿沙』④。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作是思惟:「得菩提難,近善知識難,遇善知識難,得菩薩諸根難,凈菩薩諸根難,值同行善知識難,如理觀察難,依教修行難,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難,值遇增長一切智法光明難。」作是念已,辭退而行。  【章旨】休舍優婆夷告訴善財童子這一解脫法門名叫「離懮安隱幢」。休舍優婆夷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那羅素」國土中的「毗目瞿沙」仙人,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  【注釋】①離懮安隱幢:據澄觀的解釋,此法門之所以列名「離憂安隱幢」,「有二義:一以大悲高顯所以稱『幢』,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謂離憂安隱。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隱,即悲之智多劫無憂,雙摧生死涅槃,特出凡小之外故名『幢』矣。」(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一上)這是說,「離憂安隱」是說可以依靠此法門遠離懮苦,得不退轉的菩提心;以「幢」象徵其功能卓絕。  ②善見葯:佛教經典中常用的比喻,用來比喻此種法門如同良藥,眾生若見此法,眾毒都可以滅除。  ③那羅素:據澄觀說,含義為「不懶惰」,永不休息。(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一上)④毘目瞿沙:據澄觀說,含義為「最上無恐怖聲」,是說其常常以無與倫比的無怖畏之聲使眾生得到安定。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聖者!這一解脫法門叫什麼名字呢?」休舍優婆夷回答道:「善男子!這一解脫法門名叫『離懮安隱幢』。善男子!我只知曉這一個解脫法門。我已經有如同菩薩一樣如海廣大寬闊的心,能夠全部容受一切佛法;如同須彌山一樣志意堅固,不可動搖;如同善見之葯一樣能夠去除眾生的煩惱重病;如同明凈的太陽,能夠破除眾生無明之黑暗的障蔽;猶如大地,能夠作為一切眾生的依止可依靠;猶如和熙的風,能夠給予一切眾生以利益;猶如明燈,能夠為眾生發生智慧之光;猶如大雲,能為眾生降下寂滅解脫之法;猶如清凈的月亮,能夠為眾生放出福德之光;猶如帝釋,能夠守護一切眾生。  休舍優婆夷又說道:「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修行法門之功德呢?善男子!從此再向南行,在有海潮的地方,有一個名叫『那羅素』的國土。這一國土中有一位名叫『毗目瞿沙』的仙人。你可以前往他住的地方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修菩薩行、行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休舍優婆夷的雙足,在其身邊轉了無數圈向其致敬,殷勤瞻仰,悲泣流淚。善財童子這樣想:「獲得菩提是非常難的,親近善知識也是非常難的;遇到善知識是很難的,獲得菩薩之根則更加艱難;成就菩薩之清凈根是非常難的,想遇到有同樣志行的善知識則更加艱難;如理觀察善知識的教誨是非常難的,依此教誨修行則更加艱難;想遇到生出善心的方便是非常難的,想遇到能夠使一切智法之光明增長的機緣則更加艱難。」善財童子這樣想著,便告別了休舍優婆夷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八參——休舍優婆夷會,至此敘述完畢。休舍優婆夷給善財宣講的解脫法門名叫「離懮安隱幢」,是進入「十住」第七住——「不退住」的方法。所謂「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善財童子第九參:毗目瞿沙仙人會 第九參為「毗目瞿沙仙人會」:善財童子繼續南下到達「那羅素」國拜訪「毗目瞿沙」仙人。毗目瞿沙仙人以及在座的諸多仙人對於善財童子能夠發心修行菩薩行及其所發之心相大加稱讚,毗目瞿沙仙人告訴善財童子,只要發求取菩提之心,必當成就一切智道。毗目瞿沙仙人應善財童子的請求,為其演說「無勝幢解脫」法門。毗目瞿沙仙人以手摩善財童子的頭頂,使其身未動卻自見十方世界微塵數諸佛,並且證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這是進入「十住」的第八住「童真住」的法門。毗目瞿沙仙人給善財宣講的「無勝幢解脫境界」,是進入「十住」第八住——「第八童真住」的方法。所謂「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是說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思惟菩薩正教,隨順思惟菩薩凈行,生增長菩薩福力心,生明見一切諸佛心①,生出生一切諸佛心,生增長一切大願心,生普見十方諸法心,生明照諸法實性心,生普散一切障礙心,生觀察法界無暗心,生清凈意寶莊嚴心,生摧伏一切眾魔心。  漸漸遊行,至那羅素國,周徧推求毗目瞿沙。見一大林,阿僧祇樹以為莊嚴,所謂:種種葉樹②扶疏③布濩④,種種華樹開敷鮮榮⑤,種種果樹相續成熟,種種寶樹雨摩尼果,大栴檀樹處處行列,諸瀋水樹常出好香,悅意本香樹妙香莊嚴,波吒羅樹⑥四面圍繞,尼拘律樹⑦其身聳擢,閻浮檀樹常雨甘果,優缽羅華⑧、波頭摩華⑨以嚴池沼。  時,善財童子見彼仙人在栴檀樹下敷草而坐,領徒一萬,或著鹿皮,或著樹皮,或復編草以為衣服,髻環垂鬢,前後圍繞。善財見已,往詣其所,五體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識。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⑩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作是語已,從地而起,繞無量匝,合掌前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九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會。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海幢比丘繼續南下,並在路途繼續思維休舍優婆夷所說之法門。善財童子到達那羅素國看到毗目瞿沙仙人及其徒眾,並且向仙人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  【注釋】①佛心:有三層含義:其一指如來充滿慈愛(大慈悲)之心。其二指不執著於任何事、理之心。其三指人人心中本來具足之清凈真如心。  ②葉樹:指除果樹、花樹、香木、珍寶樹等有特種用途的樹木之外的普通樹木。  ③扶疏:也作「扶疎」、「扶踈」,枝葉繁茂分披的樣子。  ④布濩:徧布;布散。  ⑤鮮榮:指鮮花;艷麗的樣子。  ⑥波吒羅樹:又作「缽怛羅」樹。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五曰:「波吒羅,此翻為重葉樹也。」慧苑《一切經音義》卷下則解釋為:「波吒羅,其樹正似此方楸樹也,然甚有香氣,其花紫色也。」⑦尼拘律樹:意譯為「無節」、「縱廣」、「多根」,又稱「尼拘陀樹」、「尼拘屢陀樹」、「尼俱盧陀樹」等,形狀類似榕樹,產於印度、錫蘭等地。其樹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樹葉呈長橢圓形,葉端為尖狀。由枝生出下垂氣根,達地復生根;枝葉繁茂而向四方蔓生,因為其種子甚小,因此佛典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  ⑧優缽羅華:又作「烏缽羅花」、「漚缽羅花」、「郁缽羅花」、「優缽剌花」、「優婆羅花」,即睡蓮。此花似蓮而小,葉浮在水面上,卵形,表面為有光澤的暗綠色,葉背是淡綠色,邊緣為赤色且有不規則的暗赤紫色斑點。花由多數花蓋組成。根與種子可食用。佛典中,也有在「優缽羅」之前冠上意指「青色」的「泥廬」、「尼羅」之語,因此,「優缽羅華」也就是「青蓮華」。  ⑨波頭摩華:意譯作「赤蓮華」、「紅蓮華」,又作「缽特摩華」、「般頭摩華」,為產於東印度、波斯、西藏、中國內地、緬甸、北澳大利亞及日本沼澤區之睡蓮科植物。其根莖肥大,可供食用,柄內之細絲可作燈心。印度自古以來,視此花為水生植物中最高貴之花,於諸佛典中,亦每譽之為七寶中之一寶。又於諸經論中,常與「拘物頭華」、「優缽羅華」、「芬陀利華」並舉。  ⑩智寶洲:智慧、珍寶聚集的水中之陸地。洲,水中的陸地。  【語譯】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童子隨順思惟休舍優婆夷所宣說的成就菩薩的正確教導,隨順思惟菩薩的清凈行生增長菩薩福力之心。由此,善財童子產生了明見一切諸佛之心,生出生一切諸佛之心,產生了增長一切大願之心,生出普見十方諸法之心,生出明照諸法實性之心,生出普散一切障礙之心,生出觀察法界沒有障暗之心,生出清凈意寶莊嚴之心,生出摧伏一切眾魔之心。  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行進,最後到達了那羅素國。善財童子在那羅素國到處尋找毗目瞿沙仙人,看見一處很大的樹林,有無數的樹木將其裝扮得分外莊嚴。樹林之中有種種葉樹枝葉繁茂,到處皆有;種種花樹爭奇鬥豔,競相開放;種種果樹掛滿果實,種種寶樹降下摩尼果,高大的栴檀樹巍然聳立,諸沈香樹逸出撲鼻芳香,使人高興的香樹妙香莊嚴,波吒羅樹則四面圍繞著此樹林,尼拘律樹挺拔高聳,閻浮檀樹常常降下甘果,青蓮花、紅蓮花裝飾著池沼。  這時,善財童子看見毗目瞿沙仙人在栴檀樹下坐在草座之上,有一萬餘徒眾,有的穿著鹿皮,有的穿著樹皮,有的穿著以草編織成的衣服,這些徒眾髻環垂鬢,前後圍繞著毗目瞿沙仙人。善財童子看見毗目瞿沙仙人之後,立即前往其坐處,五體投地禮拜仙人。善財童子對毗目瞿沙仙人這樣說:「我今很榮幸地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的門徑,使我可以得以進入真實的修行之道;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的車乘,使我可以得以到達如來之地;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之船,使我可以得以到達智寶聚集之洲;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的火炬,使我可以得以產生十力之光;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之道,使我可以得以進入涅槃之城;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之燈,使我可以得以區分平坦與崎嶇之道;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的橋樑,使我可以得以度過險惡之地;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之寶蓋,使我可以得以產生大慈之清涼;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之眼,使我可以得以觀見法性之門;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之潮,使我的大悲之水得以滿足。」說完這些話之後,善財童子從地上站起來,在仙人周圍繞行無量圈,合掌禮拜,然後朝前靠近仙人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成就菩薩應該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您諄諄善誘說法度人,請求您為我講一講這些問題吧!」時,毗目瞿沙顧其徒眾,而作是言:「善男子!此童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此童子普施一切眾生無畏,此童子普興一切眾生利益,此童子常觀一切諸佛智海,此童子欲飲一切甘露法雨,此童子欲測一切廣大法海,此童子欲令眾生住智海中,此童子欲普發起廣大悲雲,此童子欲普雨於廣大法雨,此童子欲以智月普照世間,此童子欲滅世間煩惱毒熱,此童子欲長含識一切善根。」時,諸仙眾聞是語已,各以種種上妙香華散善財上,投身作禮,圍繞恭敬,作如是言:「今此童子,必當救護一切眾生,必當除滅諸地獄苦,必當永斷諸畜生道,必當轉去閻羅王界,必當關閉諸難處門,必當干竭諸愛慾海,必令眾生永滅苦蘊①,必當永破無明②黑暗,必當永斷貪愛系縛③,必以福德大輪圍山④圍繞世間,必以智慧大寶須彌顯示世間,必當出現清凈智日,必當開示善根法藏,必使世間明識險易。」時,毗目瞿沙告群仙言:「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當成就一切智道。此善男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凈一切佛功德地。」【章旨】毗目瞿沙仙人對於善財童子能夠發心修行菩薩行及其所發之心相大加稱讚,在座的諸多仙人聽到此言,也不由得對於善財童子產生敬意。毗目瞿沙仙人告訴善財童子,只要發求取菩提之心,必當成就一切智道。  【注釋】①苦蘊:又作「苦陰」。蘊,聚集。其義有二:(一)苦之所集,(二)指個人之存在。眾生之身體是由五蘊結合而成,因此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另外,眾生之身也是各種「苦」的承擔者,各種「苦」最終都聚集於此,因此身體本身就叫「苦蘊」。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②無明:又作「痴」,為十二因緣之一。無明,含義甚多,大致而言,是指對於佛法不能明了。明,智慧;學識。因此,「無明」最簡單的語意就是「無智」。從佛教義理而言,可將一切煩惱通稱為「無明」;也可將迷於真如本際之理,稱為「無明」;也可將不能明了抉擇、解了諸法事理的煩惱,稱為「無明」。  ③系縛:指眾生之身心為煩惱、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縛而失去自由,長時流轉於生死之中。  ④大輪圍山:「掄圍山」即「鐵圍山」,有大、小之別。「鐵圍山」又作「鐵輪圍山」、「金剛圍山」、「金剛山」,指圍繞須彌四洲的外海,由鐵所成之山。佛教之世界觀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共有八山八海圍繞,最外側之山即稱鐵圍山。「大輪圍山」是指圍繞三千大千世界之大鐵山。據《彰所知論》卷上〈器世界品〉載,以閻浮提等四大洲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其外有一鐵山圍之,稱為小鐵圍山;集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其外亦有一鐵山圍之,稱為中鐵圍山;集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其外復有鐵山圍之,稱為「大鐵圍山」。  【語譯】這時,毗目瞿沙回頭看了看他的徒眾,然後這樣說道:「善男子!這位童子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這位童子給一切眾生施與無畏之力,這位童子為一切眾生給予利益,這位童子常常以一切諸佛智之海為觀想的對象,這位童子想飲用一切甘露法之雨,這位童子欲測量一切廣大法海,這位童子欲使眾生住於智海之中,這位童子欲完全發起廣闊的大悲之雲,這位童子欲完全降下廣大法雨,這位童子欲以智慧之月普照世間,這位童子欲滅除世間煩惱之毒之熱,這位童子欲使眾生的一切善根都得到增長。」當時,諸仙眾聽了毗目瞿沙仙人這番話之後,每位仙人都將種種最上等的美妙的香、花撒在善財童子的身上,仙人們投身作禮,圍繞著善財童子,恭敬地向善財童子致禮。這些仙人這樣說道:「現今的這位童子,必然會救護一切眾生,必然會除滅諸地獄之苦,必然會永遠斷除諸畜生道,必然會轉生於閻羅王界,必然會關閉諸難處之門,必然會使眾生的愛欲之海乾枯,必然會使眾生永遠滅除苦蘊,必然會永遠破除無明黑暗,必然會永遠斷除貪愛的系縛,必然會以福德大輪圍山圍繞世間,必然會以如須彌山高的智慧大寶顯示世間,必然會有清凈智之日出現,必然會為眾生開示善根法藏,必然使世間的眾生明確地知曉危險與容易。」這時,毗目瞿沙告訴這些仙人們:「善男子!如果能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然會成就一切智之道。這位善男子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肯定能夠使一切佛之功德地清凈。」時,毗目瞿沙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勝幢解脫①。」善財白言:「聖者!無勝幢解脫境界云何?」  時,毗目仙人即申右手,摩善財頂,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亦聞彼佛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演說法,一文一句皆悉通達,各別受持無有雜亂;亦知彼佛以種種解②凈治③諸願;亦知彼佛以清凈願成就諸力;亦見彼佛隨眾生心所現色相;亦見彼佛大光明網,種種諸色清凈圓滿;亦知彼佛無礙智慧大光明力;又自見身於諸佛所,經一日夜或七日夜、半月、一月、一年、十年、百年、千年,或經億年,或阿庾多④億年,或那由他億年,或經半劫,或經一劫、百劫、千劫,或百千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爾時,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幢解脫智光明照故,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為無盡智解脫三昧光明照故,得普攝諸方陀羅尼光明;為金剛輪⑤陀羅尼門光明照故,得極清凈智慧心三昧光明;為普門莊嚴藏般若波羅蜜光明照故,得佛虛空藏輪三昧光明;為一切佛*輪三昧光明照故,得三世無盡智三昧光明。  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  時,彼仙人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憶念耶?」善財言:「唯!此是聖者善知識力。」  仙人言:「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無勝幢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殊勝三昧,於一切時而得自在,於一念頃出生諸佛無量智慧,以佛智燈而為莊嚴普照世間,一念普入三世境界,分形徧往十方國土,智身普入一切法界,隨眾生心普現其前觀其根行而為利益,放凈光明甚可愛樂。  【章旨】毗目瞿沙仙人應善財童子的請求,為其演說「無勝幢解脫」法門。這是進入「十住」的第八住「童真住」的法門。毗目瞿沙仙人以手摩善財童子的頭頂,使其身未動卻自見十方世界微塵數諸佛,並且證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  【注釋】①無勝幢解脫:據澄觀的解釋,此法門之所以名為「無勝幢」,是因為「童真住」所證的「童真凈智變化自在,高出功用之表,所以名『幢』;相惑不動故云『無勝』。」另外,因為此法門可以摧毀除滅煩惱,所以可名為「幢」。(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一)②解:對於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稱為「解」。在佛教中,有「信」、「解」、「行」、「證」的說法。「解」,若作領知之義,稱為「領解」;若作信知之義,稱為「信解」;若作心意開悟之義,稱為「悟解」、「了解」、「開解」;若作印持審決之義,稱為「勝解」、「慧解」;若作義推之義,則稱「義解」。  ③凈治:密教中有「凈治」之法,即在道場召請本尊聖眾之前,先清凈空中道路,為除諸障礙而誦真言。此處應該為「引導使其清凈」之義。  ④阿庾多:又作「阿由多」,為古代印度對於無法計算的數字的稱呼。《佛本行集經》卷十二認為是「數十億」;慧苑《一切經音義》卷下認為是「一兆」之名。  ⑤金剛輪:此處所言指地層底部用來支橕整個世界的金輪。據《俱舍論》卷十一載,器世間由三輪組成,風輪位居最下層,次上為水輪。其餘凝結為金,即為金輪,上有九山、八海、四洲等。  【語譯】這時,毗目瞿沙仙人告訴善財童子:「善男子!我獲得了菩薩無勝幢解脫。」善財問道:「聖者!無勝幢解脫境界有些什麼內容?」當時,毗目瞿沙仙人隨即伸出右手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左手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善財童子立即看見自己的身體前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達十方佛剎微塵數諸佛的住所,看見了那些佛土及其眾會、諸佛的相與好以及種種裝飾;也聽見了那些佛針對諸眾生心之所嚮往而演說的佛法,佛所講的一字一句善財童子都能夠明了通達,分門別類地記住,沒有任何雜亂;也已經知曉諸佛凈治眾生的願望並且能夠使眾生開解、了悟的方法;也知曉諸佛以清凈的願望所成就的諸力;也已經看見諸佛隨應眾生之心所顯現的色相;也已經看見諸佛大光明之網以及諸佛種清凈圓滿的諸色身;也已經知曉諸佛無礙智慧的大光明之力。善財童子又看見自己的身體到達了諸佛的住所,並且在其地經歷了一日夜或七日夜、半月、一月、一年、十年、百年、千年,或經億年,或阿庾多億年,或那由他億年,或經半劫,或經一劫、百劫、千劫,或百千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這時,善財童子憑藉菩薩無勝幢解脫智之光明照耀的緣故,獲得了毗盧遮那藏三昧之光明;憑藉無盡智解脫三昧之光明照耀的緣故,獲得普攝諸方陀羅尼之光明;憑藉金剛輪陀羅尼門之光明照耀的緣故,獲得極為清凈智慧心三昧之光明;憑藉普門莊嚴藏般若波羅蜜光明照耀的緣故,獲得佛虛空藏輪三昧之光明;憑藉一切佛*輪三昧之光明照耀的緣故,獲得三世無盡智三昧之光明。  當毗目瞿沙仙人放開善財童子的手後,善財童子就看見自己身體又回到原來的地方。  這時,毗目瞿沙仙人問善財童子:「善男子!你還記得剛纔所見的情景嗎?」善財童子回答說:「記得!這是憑藉聖者善知識之力的緣故。」毗目瞿沙仙人說道:「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菩薩無勝幢解脫法門。進入這一菩薩成就一切殊勝的三昧,就可在一切時中獲得自由自在,在一念頃出生諸佛無量的智慧,以佛智之燈普照世間、莊嚴世間,一念普入三世之境界,其分形徧往十方國土,智身完全進入一切法界,隨應眾生之心在眾生之眼前顯現出來,並且觀察眾生的根機和行為而使其得到利益,放射出非常使眾生喜愛的清凈光明。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彼殊勝願、彼莊嚴剎、彼智境界、彼三昧所行、彼神通變化、彼解脫遊戲、彼身相差別、彼音聲清凈、彼智慧光明?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聚落,名『伊沙那』①;有婆羅門,名曰『勝熱』②。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南行。  【章旨】毗目瞿沙仙人又向善財童子舉薦「伊沙那」村落中的「勝熱」婆羅門,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海幢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伊沙那:據澄觀的解釋,「伊沙那」的含義是「長直」,「謂里巷徑永,表善知三際故『長』,善知勝義故『直』。」(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一下)②勝熱:據澄觀的解釋,此婆羅門之所以名叫「勝熱」,意思為「於五熱中成勝行故,表體煩惱熱成勝德故,不染煩惱成凈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一下)「五熱」為古代印度外道苦行之一,即曝晒身體於烈日下,而於身體四方燃火之苦行。行此苦行之外道,即稱五熱炙身外道。  【語譯】毗目瞿沙仙人接著告訴善財童子:「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那些殊勝願、那些莊嚴剎、那些智境界、那些三昧所行、那些神通變化、那些解脫遊戲、那些身相差別、那些音聲清凈、那些智慧光明?善男子!從這地方再向南方繼續行進,有一個名叫『伊沙那』的村落;這村落中有一位名叫『勝熱』婆羅門。你可以前往他所在之處向他詢問,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歡喜跳躍,頂禮毗目瞿沙仙人的雙足,圍繞毗目瞿沙仙人無數圈向其致敬,殷勤瞻仰。然後,善財童子辭別了仙人,繼續向南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九參——毗目瞿沙仙人會,至此敘述完畢。毗目瞿沙仙人給善財宣講的「無勝幢解脫境界」,是進入「十住」第八住——「第八童真住」的方法。所謂「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是說菩薩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善財童子第十參:勝熱婆羅門 第十參為「勝熱婆羅門會」:善財童子南下到達伊沙那村落,看到勝熱婆羅門身體頭頂烈日,身體四面有四個大火堆。這種修行方法叫「五熱」苦行。善財童子作禮問法,勝熱婆羅門讓善財童子修「五熱」苦行,善財心中暗暗以為此為魔鬼所設的陷阱以擾亂修行。天界十三種眾生知曉善財童子的疑慮之後,先後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疑慮,並激勵他向勝熱婆羅門求法。善財童子聽了這些天眾的解釋後,疑慮很快消除。善財童子真誠懺悔自己剛纔所產生的罪過,跟從勝熱婆羅門的教誨以身投入大火堆。當身體剛剛落到火堆上,善財立即證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據澄觀所說,此中「五熱」及其上「刀山」等都有象徵含義。「五熱」象徵著無明和各種煩惱,而「刀山」則象徵著「無分別智」。勝熱婆羅門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爾時,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幢解脫所照故,住諸佛不思議神力,證菩薩不思議解脫神通智,得菩薩不思議三昧智光明,得一切時熏修三昧智光明,得了知一切境界皆依想所住三昧智光明,得一切世間殊勝智光明;於一切處悉現其身,以究竟智說無二無分別平等法,以明凈智普照境界;凡所聞法皆能忍受①,清凈信解,於法自性決定明了。心恆不舍菩薩妙行,求一切智永無退轉,獲得十力智慧光明,勤求妙法常無厭足,以正修行入佛境界,出生菩薩無量莊嚴,無邊大願悉已清凈;以無窮盡智知無邊世界網,以無怯弱心度無量眾生海;了無邊菩薩諸行境界,見無邊世,界種種差別,見無邊世界種種莊嚴,入無邊世界微細境界,知無邊世界種種名號,知無邊世界種種言說,知無邊眾生種種解,見無邊眾生種種行,見無邊眾生成熟行,見無邊眾生差別想。念善知識。  漸次遊行,至伊沙那聚落,見彼勝熱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②猶如大山,中有刀山③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入火④。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合掌而立,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婆羅門言:「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諸菩薩行悉得清凈。」時,善財童子作如是念:「得人身難⑤,離諸難⑥難,得無難難,得凈法難,得值佛難⑦,具諸根難⑧,聞佛法難⑨,遇善人難,逢真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⑩難,得正命11,隨法行難。此將非魔12、魔所使耶?將非是魔險惡徒黨,詐現菩薩善知識相,而欲為我作善根難、作壽命13難,障我修行一切智道,牽我令入諸惡道中,慾障我法門、障我佛法?」【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十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一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途繼續思維毗目瞿沙仙人所說的「無勝幢解脫」法門,到達伊沙那村落,見到勝熱婆羅門在修「五熱」苦行。據澄觀所說,此中「五熱」及其上「刀山」等都有象徵含義。善財童子作禮問法,勝熱婆羅門讓善財童子如其自己一樣修「五熱」苦行,善財以為這是為魔所設的陷阱,不敢嘗試。  【注釋】①忍受:忍,即「忍辱」,為六般若波羅蜜之一。受,即「受持」。「忍」有三層含義︰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為例。  ②四面火聚:據澄觀所說,「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遠離於四句。四句即四邊,取則燒人,離則成智。又火有四義,一燒煩惱薪,二破無明暗,三成熟善根,四照現證理。」「四句」即中觀學所說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上)③刀山:據澄觀所說,「刀山者,無分別智最居中道,無不割故;高而無上難可登故。」這是說,「刀山」是「無分別智」即佛智的象徵。(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上)④投身入火:據澄觀所說,「投身入火者,從無分別智徧入四句皆無滯故。又釋『刀』是斷德,無不割故。『火』是智德,無不照故。『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即刀山為能證,火聚為所證故。此火等即是法門。」簡單言之,「投身入火」就是燒盡諸煩惱,以無分別智住於世間。(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上)⑤得人身難:為南本《涅槃經》卷二所舉直接聽聞佛法的「五難」之一,指受生於人「道」,獲得人之身體是非常難得的。  ⑥諸難:「難」,障礙,特指障礙佛道修行的情況。關於「難」的具體內容,佛教經典說法甚多,有「二難」、「三難」、「四難」、「六難」、「七難」、「八難」、「二十難」等,其中以「六難」、「八難」最為常見。「六難」見於北本《涅槃經》。此經卷二十三〈高貴德王品〉舉出如下六難:難遇佛世、難聞正教、難生善心、難生「中國」(指中印度)、難生人間、難具眼耳諸根。「八難」見於《長阿含經》卷九,在地獄難、在餓鬼難、在畜生難、在長壽天難、在邊地難、盲聾喑啞難、世智辯聰難、生在佛前佛後難。  ⑦得值佛難:謂值遇佛陀出世甚難。諸經論謂佛之出世,數十億歲乃有一次。即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佛出世;人壽百歲時,有釋迦牟尼佛出世;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有彌勒佛出世。如此佛之出世,頗為稀有。縱令佛出世時受生此界,仍有八難處不得見聞佛法。  ⑧具諸根難:也叫「盲聾喑啞難」,是指雖得人身,但是由於聾、盲、喑、啞等原因而六根難於具備,故稱「諸根難具」。  ⑨聞佛法難:即「八難」的「生在佛前佛後難」、「六難」的「正法難聞難」。眾生由於其根業,生在佛出世之前或入滅之後,不得見佛聞法。或者,雖然得遇佛出世,然因機緣之違逆、身體之障難、根性之愚鈍等,而不能聽受;又值佛滅後,不得聽聞正法,生邪見,雖聽聞而不能信受。  ⑩正教:所說契於正理。  11正命:又作「諦受」、「正命道支」,八正道之一。佛弟子依從正法,清凈身、口、意三業;遠離咒術、占卜等五種邪惡之謀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飲食、湯藥、床榻等生活資具,即稱為「正命」。  12魔:全稱為「魔羅」,意譯為「殺者」、「奪命」、「障礙」,又稱「惡魔」,指奪取眾生生命,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  13壽命:指眾生之生命的持續時間。湛然《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七之三說:「一期為『壽』,連續曰『命』。一期連持,息風不斷,名為『壽命』。」這是在佛教三世輪迴的框架之下而言的。佛教認為,眾生有兩種「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前者指眾生的肉體,後者指眾生所具的智慧。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由於被菩薩無勝幢解脫所照耀的緣故,住於諸佛不思議之神力,證得菩薩不可思議解脫神通之智,獲得菩薩不可思議三昧智之光明,獲得一切時熏修三昧智之光明,獲得了知一切境界皆依想所住三昧智之光明,獲得一切世間殊勝智之光明;在一切地方都可以顯現出自己的身體,以最究竟的智慧宣說無二無分別之平等真實法,以明凈智普照諸境界;凡其所聽聞之法都能夠記憶受持,清凈信仰理解,對於法的自性都能夠確定明了。在對從毗目瞿沙仙人處所學到的法門作了仔細回憶之後,善財童子又這樣想:我永遠不捨棄菩薩妙行,求取一切智永遠不退轉,獲得十力智慧光明,辛勤追求妙法常常沒有厭惡和滿足,要以正修行進入佛之境界,出生菩薩無量莊嚴,使無邊大願都得到清凈;要以無窮盡智知曉無邊世界網,以無怯弱之心度無量眾生海;要了知無邊菩薩諸行境界,觀見無邊世界種種的差別,觀見無邊世界種種的莊嚴,進入無邊世界微細境界,知曉無邊世界種種名號,知曉無邊世界種種言說,知曉無邊眾生種種解,觀見無邊眾生種種行,觀見無邊眾生成熟行,觀見無邊眾生差別想。善財童子這樣想著,便十分想念善知識勝熱婆羅門。  善財童子逐漸地向南行進,到達了伊沙那村落。在這個村落中,善財童子看見了勝熱婆羅門正在修習苦行求證一切智。勝熱在露天受太陽烘烤,身體四周置放的大火堆猶如大山,火堆之山中有高峻無極的刀山,那勝熱婆羅門登上那刀山上投身跳進火堆。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勝熱的雙足,後又合掌站在勝熱的前面。善財童子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善於為眾生說法解惑,希望您能為我講解一下這些問題!」勝熱婆羅門說:「善男子!你現在如果能登上這個刀山,投身於火堆之中,就可以使諸菩薩行全部得到清凈。」這時,善財童子心中這樣想:「獲得人的身體難,遠離諸難也難,獲得無難的情形更難;獲得清凈之法難,獲得遇到佛出世的機會也難,具備諸根更難;有聽聞佛說法的機會難,與善人相遇也難,與真正的善知識相遇更難;接受如理正教難,獲得正命的生活也難,隨順法行動更難。這莫非是魔所設定的圈套?是不是魔的那些險惡的徒黨詐現菩薩善知識之相,想藉此顯現出毀滅我的善根的災難和毀滅我壽命的災難,以其作為我修行一切智道的障礙,引誘我進入諸惡道之中,最終阻礙我的修行、妨礙我接受佛法?」作是念時,十千梵天①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今此聖者得金剛焰三昧光明,發大精進,度諸眾生,心無退轉;欲竭一切貪愛海,欲截一切邪見網,欲燒一切煩惱薪,欲照一切惑稠林,欲斷一切老死怖,欲壞一切三世障,欲放一切法光明。善男子!我諸梵天多著邪見,皆悉自謂是自在者、是能作者,於世間中我是最勝。見婆羅門五熱炙身,於自宮殿心不樂著,於諸禪定不得滋味,皆共來詣婆羅門所。時,婆羅門以神通力示大苦行為我說法,能令我等滅一切見,除一切慢,住於大慈,行於大悲,起廣大心,發菩提意,常見諸佛,恆聞妙法,於一切處②心無所礙。」復有十千諸魔③在虛空中以天摩尼寶散婆羅門上,告善財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映奪於我,所有宮殿諸莊嚴具皆如聚墨④,令我於中不生樂著,我與眷屬來詣其所。此婆羅門為我說法,令我及余無量天子、諸天女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十千自在天王⑤於虛空中各散天華,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映奪我等所有宮殿諸莊嚴具皆如聚墨,令我於中不生愛著,即與眷屬來詣其所。此婆羅門為我說法,令我於心而得自在,於煩惱中而得自在,於受生中而得自在,於諸業障而得自在,於諸三昧而得自在,於莊嚴具而得自在,於壽命中而得自在,乃至能於一切佛法而得自在。」【章旨】天界十三種眾生知曉善財童子的疑慮之後,先後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疑慮,並激勵他向勝熱婆羅門求法。此章中,大梵天王、魔眾以及欲界的「自在天王」下降伊沙那村落激勵善財童子。  【注釋】①梵天:據澄觀的解釋,此處以色界的梵天王對應象徵初禪之所證。  ②一切處:有二義:其一為「不論何處」的意思,也就是通於十方無有障礙。其二為禪定之名,以總合萬有所觀之境周徧一切處,計有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十種,稱「十一切處」、「十徧處」。  ③諸魔:《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將「欲界」分為地獄、畜生、餓鬼、人、阿須倫(即阿修羅)、四天王、忉利天、焰魔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魔天等十二種,此處即其所指最後一類「魔天」。而一般經典所說欲界六天之中並無「魔天」之名目。據《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載,魔王是住於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處,為破壞正教之神,稱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七記載,魔王波旬具有色力、聲力、香力、味力、細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舉出欲貪、不歡喜、饑渴寒熱、愛著、睡眠、驚怖恐畏、狐疑惑、瞋恚忿怒、競利爭名、愚痴無知、自譽矜高、恆常毀他人等十二魔軍。又由內觀而言,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能擾亂眾生者,均稱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為內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為外魔,二者合稱為二魔。此處所指應該為「外魔」。  ④聚墨:佛典中常常以此比喻最為黝黑的物品。  ⑤自在天王:此指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之天王,因為此處之天眾對於所變化之欲境自在受樂,因而名之為「自在天」。又作「他化自轉天」、「他化樂天」、「化應聲天」等。「自在天王」身量為一俱盧舍半,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萬六千歲。  【語譯】當善財童子這樣想的時候,一萬名梵天在空中向善財童子這樣說:「善男子!不要這樣想!不要這樣想!你現在看到的這位聖者已經獲得了金剛焰三昧光明,發心精進,濟度諸眾生,其心永不退轉;想使一切貪愛之海乾涸,想截斷一切邪見之網,想燒盡一切煩惱之薪,想照亮一切煩惱之稠林,想斷絕一切對於衰老、死亡的恐怖,想毀壞一切三世障礙,想放出一切法之光明。善男子!我們這些梵天都執著於邪見,都自以為是自在者、是能創造者,在世間之中惟有我們最好。我們看見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烤炙自己的身體,便對自己的宮殿產生不再執著之心,對於自己所修的這些禪定體味不到滋味,於是,我們便一起來到這位婆羅門的住所。當時,這位婆羅門以神通力示現大苦行為我們說法,使我們滅除了一切見,滅除了一切慢,住於大慈之心,以大悲的精神行事,發起廣大之心,發菩提之意,常常觀見諸佛,永遠聽聞美妙之法,在一切處都可心無障礙。」這時,又有一萬名魔鬼在空中將天上的摩尼寶撒播在這位婆羅門的身上。這些魔鬼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當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照徹了我,我那裡的所有宮殿的所有裝飾物品都變成如同焦碳一樣的聚墨,使我等於這些物品再也不產生執著。我們與眷屬一起來到這位婆羅門的住所。這位婆羅門便為我們說法,使我們以及無數的天之子、諸天之女都獲得永不退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時,又有一萬名自在天王在空中,各自從天空撒下無數天上的花朵。這些自在天王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當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照徹了我們的所有宮殿,使得宮殿中的所有裝飾物品都變得如同焦碳一樣,使我們對於這些物品再也不產生愛戀執著。我們立即與眷屬一起來到這位婆羅門的住所。這位婆羅門便為我們說法,使我們的心得到自在,使我們對於所有煩惱都能夠自在脫離,並且於日後能夠自在地轉生,能夠自在地脫離所有業障,使我們獲得自在的三昧,使我們能夠自在地脫離對於莊嚴具的執著,使我們自由地在自己的本來壽命中生存,他甚至使我們自在地解悟一切佛法。」復有十千化樂天王①,於虛空中,作天音樂,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諸莊嚴具及諸采女,能令我等不受欲樂、不求欲樂、身心柔軟,即與眾俱來詣其所。時,婆羅門為我說法,能令我等心得清凈、心得明潔、心得純善、心得柔軟、心生歡喜,乃至令得清凈十力清凈之身,生無量身,乃至令得佛身、佛語、佛聲、佛心,具足成就一切智智。」復有十千兜率天王②、天子、天女、無量眷屬,於虛空中,雨眾妙香,恭敬頂禮,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令我等諸天及其眷屬,於自宮殿無有樂著,共詣其所,聞其說法,能令我等不貪境界,少欲知足,心生歡喜,心得充滿,生諸善根,發菩提心,乃至圓滿一切佛法。」復有十千三十三天③並其眷屬、天子、天女,前後圍繞,於虛空中,雨天曼陀羅華,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令我等諸天於天音樂不生樂著,共詣其所。時,婆羅門為我等說一切諸法無常敗壞,令我舍離一切欲樂,令我斷除憍慢放逸④,令我愛樂無上菩提。又,善男子!我當見此婆羅門時,須彌山頂六種震動⑤,我等恐怖,皆發菩提心,堅固不動。」【章旨】欲界六天中的「樂變化天王」、「兜率天王天」以及帝釋天王各一萬名紛紛從天界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對於勝熱婆羅門的疑慮,並且激勵他向勝熱婆羅門求法。  【注釋】①化樂天王:即欲界第五天的「化自在天」之王。此中之天眾依空而住,常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此天離大海六十四萬由旬,距上方之他化自在天亦六十四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定壽八千歲。身長一又四分之一俱盧舍,衣長十六由旬。行欲之相,唯男女相向而笑。  ②兜率天王︰欲界第四天之王,又作「知足天王」。此天依空而住,於五欲境知止足。《彌勒上生經》說此天宮有牢度跋提大神,於發誓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時,額上出五百億寶珠,此摩尼光迴旋於空中,形成四十九重微妙寶宮。此天離大海三十二萬由旬,距上方之化樂天亦三十二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定壽四千歲。身長一俱盧舍,衣長八由旬。行欲之相,由執手成淫。  ③三十三天:即「忉利天」的音譯,指住在須彌山頂上的三十三天。帝釋天止住於中央(善見城),其四方各有八天(八城),合計三十三天。山頂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葯叉於中守護諸天。帝釋天所居住的善見城,城外四面有四苑,乃諸天眾遊戲之處。此天離大海八萬由旬,與上方之夜摩天亦相距八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定壽千歲。身長四分之二俱盧舍,衣長二由旬。行欲之相,亦以形交成淫(或說以風為欲),與人無異,然無諸不凈。  ④放逸:心所之一,簡稱「逸」,《俱舍論》所列七十五法之一,唯識學百法之一。是指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俱舍論》說,放逸是指與一切染污心(不善心與有覆無記心)相應而起之心所,系屬大煩惱地法。唯識學則說此屬八大隨惑之一。反之,防杜諸惡而專註於修善之精神作用,稱為「不放逸」。《俱舍論》以不放逸為一切善心生起的心所,系屬「大善地法」;唯識學也以之為「善心所」。  ⑤六種震動:指大地震動的六種相狀。又稱六變震動或六反震動,略稱六震或六動。依佛典所載,在釋尊誕生、成道、說法或如來出現時,大地皆有六種震動。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六載,「六種震動」為動、起、涌、震、吼、擊六種。「動」為搖揚不安,「起」為自下漸高,「涌」則忽然騰舉,此三者指地動之形。「震」為隱隱出聲,「吼」為雄聲猛烈,「擊」則砰然發響,此三者指地動之聲。在形、聲之中各列舉一種,稱為「震動」。又此六者各有「小」(獨)、「中」(徧)、「大」(普徧)三相,因此總共有十八種震動之相。「獨」指一方獨動,「徧」指向四方俱動,「普徧」則是向八方齊動。  【語譯】這時,又有一萬名化樂天王在空中演奏出天上的音樂,以之恭敬供養勝熱婆羅門。這些化樂天王對善財童子這樣說道:「善男子!當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照耀著我們的宮殿以及宮殿之中的裝飾品、各位宮女,這些光明使我們不接受感性之樂,也不尋求感性之樂,使我們的身心變得柔軟。我們於是與許多天眾一起來到勝熱婆羅門的住所。當時,這位婆羅門為我說法,能使我們的心變得清凈、心變得明亮清潔、心變得純粹善良、心變得柔軟、心中產生歡喜,甚至使我們獲得清凈的十力清凈之身,產生無數的身形,乃至使我們獲得佛身、佛的語言、佛的聲音、佛的心,完全具備成就一切智之智。」這時,又有一萬名兜率天王、天之子、天女以及無數的眷屬在空中降下許許多多美妙的香,並且恭敬頂禮勝熱婆羅門。這些天王、天之子、天女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當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的時候,使我們這些天眾及其眷屬在自己的宮殿中沒有了對於歡樂的執著。於是我們一起來到這位婆羅門的住所聽聞他為我們說法,勝熱婆羅門所說之法能夠使我們對於各種境界不產生貪著,少欲知足,心中產生歡喜,心裡感到充實,產生諸善根,發菩提心,甚至圓滿一切佛法。」這時,又有一萬名三十三天及其眷屬、天之子、天女前後圍繞,在空中降下許許多多曼陀羅華,恭敬供養勝熱婆羅門。這些天眾對善財童子這樣說:「善男子!當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使我們這些諸天對於天上的音樂不產生歡樂和執著。於是,我們一起來到勝熱派婆羅門的住所。當時,勝熱婆羅門為我們宣說一切諸法是無常的,是要衰滅和毀壞的,使我們舍離一切慾望和快樂,使我們斷除憍、慢、放逸,使我們愛樂無上菩提。還有,善男子!當我們看見此婆羅門時,在須彌山頂產生六種震動,使我們產生無比的恐怖,使我們都發菩提心,堅固不動。」復有十千龍王,所謂伊那跋羅龍王①、難陀②、優波難陀龍王③等,於虛空中,雨黑栴檀;無量龍女奏天音樂,雨天妙華及天香水,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普照一切諸龍宮殿,令諸龍眾離熱沙怖、金翅鳥④怖,滅除瞋恚,身得清涼,心無垢濁,聞法信解,厭惡龍趣,以至誠心悔除業障,乃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住一切智。」復有十千夜叉王,於虛空中,以種種供具,恭敬供養此婆羅門,及以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及眷屬悉於眾生髮慈愍心,一切羅剎⑤、鳩盤荼⑥等亦生慈心;以慈心故,於諸眾生無所惱害而來見我。我及彼等,於自宮殿不生樂著,即與共俱,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說法,一切皆得身心安樂,又令無量夜叉、羅剎、鳩盤荼等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復有十千干闥婆王,於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悉令我等受不思議無量快樂,是故我等來詣其所。此婆羅門為我說法,能令我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十千阿修羅王,從大海出,住在虛空,舒右膝輪,合掌前禮,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阿修羅所有宮殿、大海、大地,悉皆震動,令我等舍憍慢放逸,是故我等來詣其所。從其聞法,舍離諂誑,安住忍地⑦,堅固不動,圓滿十力⑧。」【章旨】又有龍王、夜叉王、干闥婆王、阿修羅王等各一萬名紛紛從天界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對於勝熱婆羅門的疑慮,並且激勵他向勝熱婆羅門求法。  【注釋】①伊那跋羅龍王:又作「醫羅缽呾羅」、「咽罹缽多罹龍王」、「伊羅缽多羅龍王」。「伊那」是樹名;「跋羅」為樹葉之義。此龍王前身為比丘時,曾損伊那樹葉,以致受龍王之身,且頭上生出伊那樹。  ②難陀:又作「難途龍王」、「難頭龍王」,意譯為「喜龍王」、「歡喜龍王」,八大龍王之一。與優波難陀(跋難陀)龍王為兄弟,一般將二龍王連稱為「難陀跋難陀龍王」、「難途跋難陀龍王」。難陀龍王善能順應人心,以調御風雨,深得世人歡喜,故有喜龍王等名稱。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及《大寶積經》卷十四載,此龍王有七龍頭,性頗兇惡,後為佛陀弟子目犍連降伏。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法華經》卷一《序品》等載,難陀龍王為護法龍神之上首。  ③優波難陀龍王:又作「婆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意譯為「重喜龍王」、「延喜龍王」、「賢喜龍王」,為八大龍王之一,與難陀龍王為兄弟。優波難陀善能順應人心,調御風雨,深得百姓歡喜,故有大喜等名稱。  ④金翅鳥:意譯「羽毛美麗」,又譯「食吐悲苦聲」,又作「妙翅鳥」、「項癭鳥」,是印度神話之鳥,為印度教毗濕奴神所跨乘。在佛教中,為天龍八部之一,翅翮金色,兩翼廣三三六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據《長阿含經》卷十九載,此鳥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常取卵、胎、濕、化之諸龍為食。  ⑤羅剎:惡鬼之名。又作「羅叉娑」、「羅乞察娑」,意譯為「可畏」、「速疾鬼」,女則稱「羅剎女」,為印度神話中的惡魔。男羅剎為黑身、朱發、綠眼,女羅剎則如絕美婦人,富有魅人之力,專食人之血肉。羅剎具神通力,可於空際疾飛,或速行地面,為暴惡可畏之鬼。羅剎也是地獄之獄卒,職司呵責罪人。各類惡鬼性質之羅剎,在佛教諸經中,也有轉變成佛教之守護神的情形,稱為羅剎天,乃十二天之一。彼等呈神王形,身披甲冑,手上持刀,跨騎白獅。  ⑥鳩盤荼:又作「俱盤荼」、「究盤荼」、「盤查」等,意譯為「瓮形鬼」、「冬瓜鬼」、「厭魅鬼」,為隸屬於增長天的二部鬼類之一。此鬼啖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多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據《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所載,佛嘗敕毗樓勒天王(增長天)護持南方閻浮提;天王之下有鳩盤荼大臣,率領眾多部眾,具有大勢力,其下有鳩盤荼兄弟,檀提、懮波檀提、大肚、葛迦賒、摩訶缽濕婆、十手、山行等諸鳩盤荼眷屬。  ⑦忍地:覺悟「無生忍」所得之修證階位。無生忍,為「無生法忍」的略稱。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稱為「無生法」;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稱為「無生法忍」。蓋菩薩觀諸法性空,入於見道初地,而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就算證得了「無生法忍」,進入了「無生法忍」之地。  ⑧十力:佛教經典所說的「十力」有如來十力、菩薩十力、波羅蜜十力、世間十力四種,本經所說大多數是指如來十力。其具體內容見「入法界品之一」的註解。  【語譯】這時,又有一萬名龍王,如伊那跋羅龍王、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等,在空中降下黑色的栴檀香;又有無數龍女演奏著天上的音樂,降下天上美妙的花朵以及天上的香水,恭敬供養勝熱婆羅門。這些龍王對善財童子這樣說:「善男子!當這位此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著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普照一切諸龍的宮殿,使諸龍眾遠離對於熱沙的恐怖以及對於金翅鳥的恐怖,滅除瞋恨,身體獲得清涼的感受,心中沒有了污垢,聽聞佛法即產生信仰與解悟,對於龍身產生厭惡,最終誠懇地懺悔祈求滅除業障,甚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意,發心住於一切智。」這時,又有一萬名夜叉王在空中以種種供具恭敬供養這位婆羅門,並且對善財童子這樣說道:「善男子!當這位勝熱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我以及眷屬都對眾生產生憐憫之心。所有羅剎、鳩盤荼等也同時對於眾生產生同情心;由於這種慈心的緣故,這些羅剎、鳩盤荼對於眾生沒有了痛恨和加惱害之心,他們一起來見我。我與他們一起對於自己的宮殿不產生歡喜和執著,隨即與他們一起來到勝熱婆羅門的住所。當時,婆羅門隨即隨應我們的要求為我們說法,所有在場者的身心都得到了安定和快樂,也使無數的夜叉、羅剎、鳩盤荼等發起無與倫比的菩提之心。」這時,又有一萬名干闥婆王在空中這樣向善財童子說:「善男子!當這位勝熱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照耀著我的宮殿,使我們得到了不可思議的無量快樂,因此,我們一起來到勝熱婆羅門的住所。這位婆羅門為我們說法,能夠使我們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永不退轉。」這時,又有一萬名阿修羅王從大海出來,停在空中,解下右膝之輪,上前合掌向勝熱婆羅門行禮。這些阿修羅對善財童子這樣說:「善男子!當這位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我們阿修羅的所有宮殿、大海、大地都感覺到了震動,使我們捨棄了憍慢與放逸。於是,我們便一起來到了勝熱婆羅門的住所,跟從勝熱聽其說法,我們因此而捨棄遠離了諂誑,安住於忍地而堅固不動,圓滿成就了十力。」復有十千迦樓羅王,勇力持王而為上首,化作外道童子之形,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一切震動皆悉恐怖,是故我等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說法,令修習大慈,稱讚大悲,度生死海,於欲泥中拔濟眾生,嘆菩提心,起方便智,隨其所宜調伏眾生。」復有十千緊那羅王,於虛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等所住宮殿諸多羅樹、諸寶鈴網、諸寶繒帶、諸音樂樹、諸妙寶樹及諸樂器,自然而出佛聲、法聲①及不退轉菩薩僧聲、願求無上菩提之聲,云:『某方某國有某菩薩發菩提心;某方某國有某菩薩修行苦行,難捨能舍,乃至清凈一切智行;某方某國有某菩薩,往詣道場;乃至某方某國,有某如來,作佛事已,而般涅槃。』善男子!假使有人,以閻浮提一切草木末為微塵,此微塵數可知邊際,我宮殿中寶多羅樹乃至樂器所說菩薩名、如來名、所發大願、所修行等,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善男子!我等以聞佛聲、法聲、菩薩僧聲,生大歡喜,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說法,令我及余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無量欲界諸天,於虛空中,以妙供具,恭敬供養,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阿鼻②等一切地獄,諸所受苦悉令休息。我等見此火光明故,心生凈信;以信心故,從彼命終,生於天中;為知恩故,而來其所,恭敬瞻仰,無有厭足。時,婆羅門為我說法,令無量眾生髮菩提心。」【章旨】又有迦樓羅王、緊那羅王等各一萬名紛紛從天界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對於勝熱婆羅門的疑慮,並且激勵他向勝熱婆羅門求法。此外,還有無數天眾也下降至伊沙那村落為善財童子解除疑惑。  【注釋】①法聲:宣說佛法的美妙音聲。《賢愚經》卷十三曰:「五百群雁愛敬法聲,即共飛來。」②阿鼻:即八熱地獄之一的阿鼻地獄,又作「阿毗地獄」、「阿鼻旨地獄」,意譯為「無間地獄」。《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說,此地獄位於諸獄之最底層,有七重鐵城、七層鐵網,七重城內有劍林,下有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是刀林,有十八獄卒。阿鼻四門於門閫上有八十釜,沸銅湧出,從門漫流。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者,命終後墮於此獄。由於在阿鼻地獄受苦之眾生皆不堪種種煎熬而痛苦叫喚,故此處又稱「阿鼻喚地獄」。又因阿鼻之猛火燒人,而稱「阿鼻焦熱地獄」。又阿鼻地獄極廣漠,非凡力所能脫出,其堅固猶如大城堡,故亦稱「阿鼻大城」。  【語譯】這時,又有一萬名以勇力持王為首的迦樓羅王變化成外道的童子之形,在空中這樣唱道:「善男子!當這位勝熱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照耀著我的宮殿,發出的所有震動都非常恐怖。於是,我們一起便來到這位婆羅門的住所。當時,這位婆羅門隨即隨應我們的要求為我們說法,使我們得以修習大慈法門,稱讚大悲法門,濟度我們脫出生死之海,將眾生從慾望的泥沼中拔濟出來,讚歎菩提心,發起方便智,針對眾生的根機與能夠接受的方面使其頑劣的品性得到調整折服。」這時,又有一萬名緊那羅王在空中這樣唱道:「善男子!當這位勝熱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我們所住的宮殿中的許多多羅樹、寶鈴網、寶繒帶、音樂樹、妙寶樹及許多樂器,自然而發出佛聲、法聲以及不退轉菩薩所發出的聲音、願意求證無上菩提的聲音,他們說:『某方某國有某菩薩發菩提心;某方某國有某菩薩修行苦行,對於難於割捨的都能夠捨棄,甚至能夠使一切智、一切行都能夠得到清凈;某方某國有某菩薩,前往道場;乃至某方某國,有某如來,作佛事之後,就進入涅槃境界。』善男子!如果有人將閻浮提的所有草木都研成細末,這些細末的數量是可以知曉其最終邊際,但我們宮殿中的寶多羅樹以及許多樂器所說的菩薩名、如來名,所發的大願、所修行的法門等,是沒有人能夠知曉其邊際的。善男子!我們憑藉所聞的佛聲、法聲、菩薩僧的聲音,生出無限歡喜,便前來這位勝熱婆羅門的住所。當時,這位婆羅門隨即隨應我們的要求為我們說法,使我們以及其他無數的眾生獲得永不退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時,又有無數欲界諸天,在空中以美妙的供養具,恭敬供養勝熱婆羅門。這些天眾這樣唱道:「善男子!當這位勝熱婆羅門以五熱炙烤自己的身體時,其明亮的火光照耀著阿鼻等一切地獄,地獄眾生所受的都得到滅除。我們因為看見這些明亮的火光的緣故,心中產生清凈的信仰;以信仰之心的緣故,當其命終之時,就可出生到天上。我們因為知恩的緣故,一起來到勝熱婆羅門的住所,恭敬瞻仰這位婆羅門,從來沒有感到厭惡和滿足。當時,這位婆羅門為我們說法,使無數眾生髮菩提心。」爾時,善財童子聞如是法,心大歡喜,於婆羅門所,發起真實善知識心,頭頂禮敬,唱如是言:「我於大聖善知識所生不善心,唯願聖者容我悔過①!」時,婆羅門即為善財而說頌言:「若有諸菩薩,順善知識教,一切無疑②懼③,安住心不動。當知如是人,必獲廣大利,坐菩提樹④下,成於無上覺。」爾時,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⑤;纔觸火焰,又得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⑥。善財白言:「甚奇!聖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觸時安隱快樂。」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無盡輪解脫⑦。如諸菩薩摩訶薩大功德焰,能燒一切眾生見惑令無有餘,必不退轉,無窮盡心,無懈怠心,無怯弱心,發如金剛藏那羅延⑧心,疾修諸行無遲緩心,願如風輪⑨普持一切精進大誓皆無退轉。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師子奮迅』⑩,中有童女名曰『慈行』11。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辭退而去。  【章旨】善財童子聽了這些天眾的解釋後,疑慮很快消除。善財童子真誠懺悔自己剛纔所產生的罪過,跟從勝熱婆羅門的教誨以身投入大火堆。當身體剛剛落到火堆上,善財立即證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勝熱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師子奮迅」城中的童女「慈行」,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於是告別勝熱婆羅門繼續南下。  【注釋】①悔過:懺悔罪過,指為減輕或消除罪業而在佛、僧之前,自述所犯身、口、意等三業的懺悔儀式。  ②疑:心所之名,《俱舍論》所列七十五法之一,唯識學百法之一。是指對迷悟因果之理,猶豫而無法決定的心理活動,也就是對於佛教真理猶豫不決之心。  ③懼:指「一切恐懼」,迷界的所有眾生因心內有煩惱的怨賊,身外則面臨生死的苦海,未得安心之宅,常處恐懼之中。  ④菩提樹:指諸佛成道處的樹木,又稱「覺樹」、「道樹」、「道場樹」、「佛樹」、「思惟樹」。釋迦牟尼佛成正覺時的菩提樹是「阿說他樹」,此樹別名為「畢缽羅樹」或「阿說他樹」,盛產於中央印度及孟加拉等地。這種菩提樹是常綠喬木,枝葉繁茂,亭亭高聳,周圍達二十五呎,樹皮稍平滑,呈灰色,葉互生而有長柄,葉身長四吋乃至七吋,寬三吋乃至四吋余,尖端長而尖,葉之表裡皆無毛,上面特別平滑而有光澤,葉呈網狀脈。花包容在小形壺狀之花托內。此外,另有一種菩提樹,與前述之菩提樹不同,為落葉喬木,莖稍平滑,葉長一至二吋,葉緣呈鋸齒狀,上面平滑,下面呈白色,密生細毛,花有從葉掖特生的披針形總苞,上出花梗,花梗的前端多分歧。七月開黃褐色的花,結圓形的果實,可以串成念珠,多產於中國北部山地。  ⑤善住三昧:據澄觀所說,「善住三昧者,上不依山下不依火,正處於空即顯般若,離於二邊無所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善住,安定、安住之意。  ⑥寂靜樂神通三昧:據澄觀所說,「善住寂靜樂神通三昧者,親證般若實體,即性凈涅槃故云『寂靜樂』,而大用無涯故云『神通』。」(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⑦菩薩無盡輪解脫:此法門之所以命名為「無盡輪」,是有兩重象徵含義的:「一智輪摧惑,照其本源無可盡故;二反常智用,用周法界,無有盡故;圓轉不已,所以名『輪』。」(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下)⑧金剛藏那羅延:是具有大力的印度古神,又作「那羅延那天」、「那羅野拿天」,意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鉤鎖力士」、「人中力士」。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載,那羅延是欲界中之天名,又稱「毗紐天」。凡是欲求多力者,如精誠祈禱、供養此天,則多獲神力。同書卷四十一描述了其形像,此天多力,身為綠金色,有八臂,乘金翅鳥,手持斗輪及種種器杖,常與阿修羅王戰爭。以那羅延天具有大力之故,中國佛教後來將其與密跡金剛共稱為二王尊,安置於寺門。  ⑨風輪:為大地四輪之一,位於世界的最底部。佛教以為,世界之所以能夠生成是因為有空輪、風輪、水輪、金輪「四輪」的執持,在四輪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風輪其廣無數,厚有十六億逾繕那。其體堅密,假令有一大諾健那,以金剛輪奮威擊之,則金剛碎盡,而風輪無損。「輪」是指其形橫圓、其體堅密之義。  ⑩師子奮迅:本是佛所具的三昧神力之名,此處是指「師子幢王」所居住的地方,以之表徵「振動照耀住持世界自在無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11慈行:據澄觀說,此處之所以以「慈行」為童女之名,是因為此童女「知眾生根令其調伏。『慈』為『行』故,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是謂童女以學如來十種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三二。)【語譯】這時,善財童子聽到如此美妙的法門,心中非常歡喜,就在勝熱婆羅門的住所,發起真正的善知識之心,頭頂禮敬勝熱,這樣唱道:「我剛纔在大聖善知識的住所產生了不好的想法,請求聖者允許我悔過!」當時,勝熱婆羅門隨即為善財說出這樣的偈頌:「若有諸菩薩,順善知識教,一切無疑懼,安住心不動。當知如是人,必獲廣大利,坐菩提樹下,成於無上覺。」這時,善財童子立即登上刀山,自己投身於大火堆;善財童子的身體還未到半空中,就獲得了菩薩善住三昧;其身體剛剛接觸到火焰,又獲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善財童子說:「很神奇!聖者!面對這樣的刀山及大火聚,我的身體接觸時卻感到安寧、穩定、快樂。」這時,勝熱婆羅門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菩薩無盡輪解脫法門。進入這樣的菩薩功德火焰,能夠完全燒盡一切眾生的見惑,使其永遠不會退轉,獲得無邊際的心,無懈怠之心,無怯弱之心,發起如同金剛藏那羅延樣的心,很迅速修習諸行,沒有任何猶豫延遲之想法,其大願就如同風輪完全持一切精進大誓,使其永遠不會退轉。我為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之行呢?善男子!在此再向南行進,有一座名叫『師子奮迅』的城市,此城之中有一位名叫『慈行』的童女。你可以前往他那裡,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勝熱婆羅門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致敬。之後,善財童子辭別了勝熱婆羅門,繼續向南方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參——勝熱婆羅門會,至此敘述完畢。勝熱婆羅門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推薦閱讀:

賴文俊《催官篇》系列六白話解
賢愚經白話 大劫賓寧緣品第三十一
[真相大白話170111]關於反盜墓的十個真相,鬼吹燈里的盜墓機關簡直弱爆了!盤點讓盜墓賊哭暈的墓室...
白話《居士傳》
白話宋高僧傳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