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家山水」--關仝
五代後梁 關仝 關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144.4×56.8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點擊瀏覽大圖)畫中央一道Z字形河谷將畫面分成兩半,右半側山峰壁立,自平地陡起,表現出山的「高遠」;左下方山徑逶迻,通往河岸旁的村屋、野店,為「平遠」的景緻。這種巧妙的構圖設計,正如《聖朝名畫評》論關仝山水:「上突巍峯,下瞰窮谷,卓爾峭抜者,同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而又峯巖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逺,磴道邈絶,橋彴村堡,杳漠皆備」。畫中的山石有不同的造型:有一類尖錐形山,是唐代以來常見的造型,然而另有一種山形,呈不規則圓弧狀,據劉道醇的形容為「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屬於關陜地區山川的特色。在郭熙〈早春圖〉,也可以見到此種圓厚、狀似雲頭的山石造型,顯示郭熙在創作時,關仝的畫風也成為他參考的依據。山石依三個步驟畫成:(1)先勾畫輪廓和脊線,分出山石的塊面;(2)皴紋理,描繪岩石受風化的質理;(3)淡墨渲染,加強山石渾圓的立體感。這三道程序是分開的,皴染並未結合,因此這幅畫創作的年代應該早於郭熙〈早春圖〉(1072)。畫中的林木皆有枝無葉,描繪的是木葉脫盡、寒林蕭瑟的景況。關仝畫樹幹用雙鉤,枝椏則放筆直寫,他的用筆多為側峰、筆法勁利,帶有簡率豪放的個人特徵。米芾認為關仝:「石木出於畢宏,有枝無幹」;《宣和畫譜》也形容他「脫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也」。騎驢的旅人與其隨從,沿著山徑行往村落,帶出整幅畫「行旅」的主題。隨著視線導引,來到近景的茅屋野店,可見到客旅正在飲茶休憩,茶棚後有豬圈,外有雞犬游蕩,充滿村野生活的氣息。《宣和畫譜》記載關仝「喜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驛,使其見者悠然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之狀」,就是這般的景象!宋初「三家山水」--關仝關仝是中國五代後梁時期的山水畫畫家,生卒年不詳,為陝西長安人。關仝與李成、范寬在北宋並稱為「三家山水」。其門生包括郭忠恕、王士元、劉永、王端等。關仝來自長安,代表中原古老的繪畫傳統。他師承荊浩,有出藍之譽,因此成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關仝的畫蹟,在宋初為四方爭相購求,流傳很廣,宮廷畫院中也有許多畫家學習他的風格。〈關山行旅〉這幅畫不僅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反映「關家山水」的面貌,並且可以看出對郭熙集大成畫風的影響,其重要性不可言喻。
五代後梁 關仝 秋山晚翠圖 絹本淡設色 140.5×57.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點擊進入大圖瀏覽)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山澗叢生寒林秋樹,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畫上無款,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鐸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並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於筆墨外」。畫上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芨初編》著錄。
五代後梁 關仝 山溪待渡圖 立軸絹本 156.6×99.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關仝代表作品之一,具有其典型畫風,先以水墨淡色勾繪圾壠,風阜、巒嶺,再細染矗立的主峰,直瀉的飛瀑,山下煙林掩映的古剎柴關,更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畫更加飽滿生動。此圖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聳立,瀑布高懸;坂壠、岡阜、巒嶺,自近及遠盤礴而上;樓閣掩映,遠山迷朦;氣勢堂堂,景意幽深。圖中強調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兩峰環抱之。山勢直立,占構圖中軸線,相當穩定。全圖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來表現,筆力堅挺,用墨厚重,染暈次甚多。整體效果與北宋范寬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區高山巨壑宏傳勁拔的共同特色。關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鍊而完整,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偉蒼涼的氣氛,使觀者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此圖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間飛瀉而下,在山下匯成涓涓溪流,山腳有大石,林木間露出村屋房舍,溪水邊有人策驢喚渡。宋人謂關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仝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本圖正顯示了此特色。畫中無款,詩堂上題有「關仝溪山行旅圖」。
關仝 待渡圖(傳)上有款識「關仝」和題識;「關仝待渡圖。政和辛卯(1111年)春藏」
五代 後梁 關仝西岩暮色圖團扇 26×27.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推薦閱讀:
※熊偉國畫變體山水畫《脊樑》
※坐忘雲物外,得失山水間
※王士年山水畫作品賞析
※當代名家豎幅山水畫圖片,值得收藏的精品佳作!
※韋應物最著名的七絕,也是王維之後最出色的唐代山水詩之一
TAG: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