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隨筆]楚懷王
作者:賈牛車 發表日期:2007-7-12 23:15:00 |
楚懷王是楚國的君王,他的姓名叫熊槐。楚懷王在周顯王四十年即位。這個時候,西北的秦惠王即位已經有了十年,而商鞅也差不多死了近十年,東北的齊宣王即位有了四年。四年以前,當齊威王還活著的時候,蘇秦已經與諸侯各國合縱,合縱了的諸侯各國聯合防範秦禍。不過,秦惠王又派公孫衍誘使齊、魏共同伐魏,六國的合縱聯盟被擊潰了。 以後的天下大勢不是合縱就是連橫。當時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橫則秦強,縱則楚霸」。楚與秦之間成了勢不兩立並生的生死對頭。而諸侯各國要想對付秦禍,也必須和楚聯合起來。因為楚是相當強大的,有了楚國的支持,秦不足為患也。 楚國的強大首先表現在它疆域的遼闊,方圓五千里,除此之外,它還擁有龐大的軍隊,人數達百萬之眾,在諸侯各國中,它的軍隊無疑是最多的。而且,楚國的物產也最為豐富。所以楚國正好印證了那個句我們通常說的話——地大物博。 懷王即位以後,國家安定無事。 楚懷王六年,楚柱國昭陽帶兵而攻魏,魏軍大敗,喪失了八座城邑。昭陽又帶兵東征,準備進攻齊國。齊君很是恐慌。此時,秦國的使臣陳軫正好在齊。他對齊王說:「我有辦法為您撤除楚兵。」 齊王不相信,說:「你能有什麼辦法?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陳軫說:「臣不用兵甲,只用口舌就可以擊退百萬雄師!」 齊王以為他口出狂言,不相信。但事實上,很多武力不能解決的問題,憑藉書生的智慧卻可以辦到。 陳軫就是這種有智慧的書生。 他來到楚軍中,對楚柱國說:「以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將給予什麼樣的封賞?」 昭陽回答說:「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 「您本來就是柱國,打敗魏國以後回到楚國,楚王怎麼封您?」陳軫問。 昭陽回答說:「令尹。」 說完還捋了捋鬍鬚,表示很得意。 「還有比這更尊崇的嗎?」 陳軫問。 「沒有了,夫令尹,人臣之貴已極,」說著,仍然不停地捋鬍鬚。 於是陳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小學的時候都聽說過,可是昭陽幾乎是第一次聽到,因為,這個故事就是陳軫他老人家編的。 這個故事就叫做「畫蛇添足」,我在這裡也就不詳細地敘述了。 陳軫講完這個故事以後,對楚柱國昭陽:「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 柱國昭陽帶兵伐魏,已經功城略地,斬將殺敵,回去以後就可以做令尹。現在還要伐齊,如果勝利了,官爵不過還是個令尹,但是如果失敗了,不但得不到令尹的職位,還有身死爵奪的危險。所以,對昭陽來說,伐齊之舉好比是畫蛇添足。如果引兵而退,還會有德於齊,這也是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後路。 昭陽聽了陳軫的話,果真引兵退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很多信息。我們從這裡可以了解陳軫的為人,明白他是多麼的善於使用權謀,多麼善於利用別人的利害處境來左右這個人行動。 同時,我們還通過這個故事了解到楚國的令尹是個多麼會做人的人。他聽了陳軫的話,想了想自己的官爵俸祿,覺得不能拿這些來冒險。這和後世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相比,真是差得遠了。 不過,人總是難免患得患失的。作為君主,應該認識到這是人客觀存在的缺點,真正能如林則徐這樣在道德上很完美的人實在是很少。所以要舉大事,不能太多地指望那些差不多已經功成名就了人,而應該提拔名聲與地位都相對卑微的小人物。他們的才能不見得就小,而發展的前景會更大。經濟與地位上的弱勢地位使他們更加富有進取精神。 楚師與齊和解了。昭陽取得了小小的戰果就班師回朝了。 楚國如果總是用這樣的人來擔當將領,統一全國就根本沒有可能。 在用人制度上,秦與楚大不相同。 秦國自孝公以來,他的丞相級別的人物大多都是出身卑微外來客。商鞅在魏國時,是魏相的秘書——中庶子,他來到秦國之後地位相當於客卿,要想在秦國獲得尊崇的地位,只有建立卓越的功勛,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張儀來到秦國之前,曾經被楚相和蘇秦侮辱過,地位之卑微更不用說了。但是他來到秦國受到惠王的寵信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楚相寫信說:「善守爾土,吾將盜爾城。」口氣很大,野心也很大,而後來他也確實大大地削弱了楚國的實力,為秦國向楚開闢了很多的土地。至於范雎,來秦之前更是可憐,差點被魏相打死,而且被放在廁所里遭人尿溺,所受的侮辱世間少有。而范雎的一生也差不多是報仇的一生,他在秦國為相,給魏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至於李斯,我們知道秦始皇曾經下過逐客之詔,而他也在被驅逐之列。他要想在一片排斥之聲中站穩腳跟,只有更加竭忠盡智。他如果不在統一事業中功勛卓著,也不可能成為第一個統一封建王朝的開國丞相了。 秦國所重用的、出身卑賤的人,往往受過侮辱,見識過人心的醜惡,所以他們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幾乎是不擇手段,使盡卑鄙伎倆。強烈的進取心和不擇手段的手段結合起來,使秦成了虎狼之國。 而諸侯各國就很少像秦這樣有強烈的進取之心了。他們提拔的是本來就有尊崇地位的公子貴人,這些人當了卿相以後,也就默默無聞、毫無建樹,其中比較有作為的比如戰國四公子,其作用也就是替國家解除危難,做個守成之才。而要他們勇革弊政,強兵富國,或者率軍出征,攻城略地,他們則敬謝不敏了。 山東諸侯如果不講出身提拔人才,國家就立刻富強。燕國雖然小,將國政委託給樂毅,結果報了仇雪了恥、幾乎一役而亡齊。趙國以趙奢治軍,兵強將勇,紀律整飭,屢次予秦以重創。齊國人推舉田單,堅守即墨達五年之久,最後一舉而收復失地,恢復宗廟,再造齊國。諸侯一旦用了這些出身卑微的之人,就能向外擴張,一旦重用了王親貴族,就難以自保。可惜,當時的諸侯國很少能夠像秦這樣唯才是舉。 楚懷王十六年,張儀來了。 張儀是從秦國來的。他在秦國貴為丞相,但是他來到楚國之時,他已經被秦惠王炒了魷魚。秦惠王很欣賞張儀,怎麼會炒他的魷魚呢?這是一個陰謀。張儀來的目的是為了分裂楚與齊之間的關係。 張儀一生的所作所為都都是為了分縱連橫,即讓山東六國由凝聚轉向分散,然後讓他們一一臣服於秦,而秦再將他們一一殲滅,個個擊破。 山東六國雖然相對弱小,但是只要有兩方願意聯合起來,就可以對付秦國,如果全都聯合起來,那種力量就更強大了。在秦惠王時,實力最強盛的是楚與齊,而這兩個國家現在又是聯盟國家,秦王想要討伐齊,就對楚很有顧慮。 秦王之所以看齊不順眼,就是因為從齊宣王開始,這個國家開是表現得極不謙虛。 楚懷王十一年的時候,六國以楚為縱約長,聯合討伐秦,攻打函谷關,結果,秦開關迎敵,五國皆走,只有齊堅持了一會,最後才走。秦君覺得齊太跟自己過不去了。非要討伐它一下不可。而此時,齊宣王初喪,緡王初即位,這個時候是大好的時機。 張儀免相來到楚國,就是帶著分裂齊、楚的目的。 他對楚懷王說:「敝邑之王所甚悅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原為門坎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坎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 張儀的話說得確實是很漂亮。 它包含這樣幾個技巧: 一、誇獎:他拍了楚懷王的馬屁,說秦王最喜歡的是楚懷王,而我張儀最仰慕的也是您楚懷王。為了表示肯定,他用了「無先」兩個字,意思就是「最」。任何人都希望別人喜歡並且欽佩自己,更何況還不是一般的喜歡與欽佩而是「最」呢?現在秦國堂堂的丞相都說欽佩我了,我楚懷王能不開心嗎?張儀的這一句話,就奠定了秦與楚的感情基礎。 二、警告:有了這個感情的紐帶之後,再提出意見。如果毫無感情基礎,別人幹什麼要聽你的話?齊與楚是聯盟關係,俗話說「疏不間親」,沒有一定的感情基礎怎麼可以離間別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呢? 此時,張儀指出齊國影響了秦對楚國的感情。 三、利誘:提出了警告之後,楚王就要考慮在齊與秦之間做出選擇了。在沒有利誘的情況下,他還是會選擇齊,因為齊和他簽定過聯盟的協約,而秦對自己也不過就是說了幾句甜言蜜語。 但是有了利誘以後,楚懷王心中的天平開始發生傾斜了。 張儀提出,如果楚斷絕了與齊的聯盟,秦國願意獻上六百里商於之地給楚。 六百里商於之地本來就是楚國的領土,不幸被秦國給侵佔,現在楚懷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收回失地,這多麼好啊?將來到了地下見到了祖宗也有了誇耀的資本:看看,你們生前丟下的領土,我把它要回來了! 而且和齊的聯盟,並沒有讓楚國感受到有什麼益處。 而與秦聯盟,卻可以收復大片肥沃的土地。兩相比較,我為什麼還要選擇齊而不選擇秦呢? 人真是很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楚懷王明顯沒有感覺到齊對自己的重要性。 他的大臣也都和他一樣的頭腦,聽說國君要收回商於之地六百里了,群臣都表示慶賀,朝廷裡面沒有聽到異樣的聲音。 看來,與齊斷絕而與秦交好的重大決策就這樣一致通過了。 這種一致性更是容易讓沖昏人的頭腦。 君王會想:「看看,我的決定大家都說好。這說明我的決策是英明的、偉大的、必勝的,所以我必須將它執行下去。既然我是英明的、偉大的、必勝的,那麼我所決定的就沒有錯誤的,以後乾脆都我說了算,別人的意見就不要聽了。」 有的臣子會這樣想:「國家反正不是我的是你的,你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吧,我只要每個月的薪水照發,每個月的獎金照領就得了!」 有的臣子會想:「這個決定並不好,可是大家都說好,我何必做出頭鳥挨槍子兒呢?」 群臣皆賀容易導致君王的盲目自信和獨斷專行,貽害無窮。 此時,只有客卿陳軫在唉聲嘆氣。 陳軫是秦國人,被秦王派到各國當使者,戰國時期,出使到某個國家的使者是可以和先前服務的國家斷絕君臣關係,而到這出使的國家當朝為官的,比如樂毅本來就是魏國派往燕國的使臣,後來在燕被委以重任。 楚王看見陳軫在唉聲嘆氣,就問他怎麼回事。 陳軫回答說:「秦之所以尊楚,不因為別的,因為楚與齊是友邦。現在,商於六百里地沒有得到,您聽張儀的話和齊斷絕了關係,那麼楚就孤立了。秦國又怎麼可能會尊重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如果張儀先給了您土地,您再與齊絕交未完,如果土地沒有得到,您就先斷絕了齊,恐怕要上張儀的當。您上了張儀的當就必定要怨恨秦國,您怨恨秦國就必定要招來秦禍。秦禍一起,您又孤立無援,韓魏兩國必定要乘機侵犯。」 陳軫告訴楚王,不如表面上和齊斷絕了關係,暗地裡還是和齊交好,如果秦真的把地給了楚國,再和齊斷交不晚。 陳軫的想法確實更家穩妥一點。 可是楚懷王似乎不願意做這種不光明正大的事。他自小生長在深宮,想要什麼就明著拿,他說的話也沒有人不聽,他的生活中從來沒有欺詐,誰敢欺詐他?他又有必要去欺詐誰?在宮廷之中,任何人對他的承諾都不敢不兌現,任何人對他都是言而有信的。他錯誤地以為,即使在宮廷以外也是如此。 懷王給了張儀許多的賞賜,與齊斷絕了來往,派了一位將軍跟隨張儀到秦國接收土地。 張儀到了秦國之後,假裝從車上摔了下來。抱著腿哎喲叫個不住。 這樣,他在家裡休息了三個月,不肯上朝。秦楚交接土地的事情就這樣被擱淺了。 楚懷王聽到消息以後,心想:「張儀這麼久不給我土地,是不是嫌我跟齊斷得還不夠徹底啊?好,我就徹底一點!」 他派遣了勇士到宋國向北痛罵齊王。齊王大怒,說:「你楚國真是欺人太甚了!以後咱們恩斷義絕!」 齊國與楚斷交而與秦國建交。 齊秦建交以後,張儀的腳傷忽然好了。他興緻勃勃地跑到朝廷上班,指著地圖對等了三個月的楚將說:「你怎麼還不去接受土地啊?從這裡到那裡,廣袤六里。」 楚將說:「臣聽說是六百里,沒聽說只有六里。」 他怒氣沖沖地回到了楚國,向楚王彙報情況。 楚王一聽大怒。決齊是小,他受不了被別人愚弄。 他拍了一下桌子,打算派兵西征,替自己討個公道。 楚懷王的這一反應有點類似於一個受了欺騙的孩子。他氣惱地要找欺騙他的人拚命,而不考慮雙方力量的差距以及戰略部署等事情。 這時陳軫來了。他對楚王說:「我可以說幾句話嗎?」 楚王點點頭,望著他,他此時感覺到陳軫是個多麼厲害的人,如果早聽了他的話,不和齊斷交就不會上張儀的當了。 陳軫說:「攻打秦國不如割地賄賂它,聯合秦一起攻打齊。我賄賂了秦一座城,卻可以從齊那裡得到補償。如今楚國已經失去了齊,而您還要貿然進攻秦,齊與秦關係會更加緊密,而天下諸侯都要趁亂侵略楚地,國家必受大創傷啊!」 楚懷王很不耐煩地聽完了陳軫的話,搖了搖頭,他平生最討厭就是這種欺詐的行為。楚乃泱泱大國,根本就不屑於做這種不光明,不正大的卑鄙之事。齊有何罪,我罵它不過是一時頭腦發熱而已,怎麼能無緣無故地討伐它呢? 楚懷王十七年,楚於秦戰于丹陽。秦大敗楚軍,斬首八萬,俘虜楚高級將領七十多人,奪取了漢中郡。楚王的自尊心再次受到重創,不能不繼續大怒,乃傾盡全國的軍隊再次與秦戰於藍田,楚軍再一次大敗。北方鄰國韓、魏得知楚軍被困,國內空虛,覺得不南下攻城略地將來恐怕要受老天的懲罰。於是都派了軍隊襲擊楚國,兵鋒直侵入到鄧。楚軍聞知,不敢戀戰,趕快突出重圍,撤回楚國。 楚王再不敢與秦交戰,割了兩座城獻給秦以求和。 楚王這一次可真是掉得大了。 如果他能聽從陳軫的話也不至於如此。 作為一個君主,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實在應該多聽臣子的意見,要不然,養了那麼多臣子有什麼用呢? 而陳軫在楚國不得意,後來還是回到秦國,秦王聽了他的話,倒是獲益匪淺。 楚懷王十八年,秦惠王派人來告訴楚懷王,願意以秦武關外的領地交換楚國黔中之地。 楚王說:「不願意易地,願意拿黔中之地換張儀。」 秦王得到楚王的答覆之後,笑了笑,想,要是張儀去了楚國恐怕有死無生,就沒有答應。 倒是張儀笑嘻嘻地跑來,對秦王說:「您為何不派我去楚?」 秦王說:「我怎麼忍心呢?」 張儀誠惶誠恐,說:「秦強楚弱,有大王撐腰,楚王不敢臣怎樣。而且臣與楚王的嬖臣靳尚關係不錯,靳尚又是侍奉楚王的寵姬鄭袖的,鄭袖說的話,楚王沒有不聽的,臣到了楚國,沒有什麼危險,請您放心讓我去吧。」 張儀就這樣去了楚國。楚王將他關進了牢房,將要殺死他。張儀在牢房裡整天樂呵呵的。他雖然被關在牢房裡,心裡知道有很多人正在救自己呢。 首先,秦王不會對為國家立了那麼多功的人見死不救。而張儀在楚國的朋友宦官靳尚也在努力搭救。 靳尚對鄭袖說:「秦王最寵信張儀了,現在聽說為了搭救張儀,將要拿上庸六縣和好些個秦國美女來贖回張儀呢。要是那樣,秦國的美女就要和您爭寵了。秦國那麼大的勢力,王肯定喜歡秦女而疏遠您了!」 鄭袖聽了靳尚的話,果然寢食難安,日夜對楚懷王痛哭流涕,攪得楚懷王也不得安寧。 不過,鄭袖雖然很受楚王的寵愛,但是,她要勸楚王,也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話說得得體,分寸把握得到位,不但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可以贏得別人的敬重。 不過鄭袖是很會說話的,她說:「臣各為其主耳。現在殺了張儀,秦必定大怒。我看我們母子們還是都遷往江南避難的好,免得被秦軍魚肉!」 其實鄭袖最擔心的是秦女,但她絕沒有提到秦女,而是恰倒好處地提醒了楚國面對的危險。而這種危險也正是楚王最害怕的。如果她說:「我知道你囚禁張儀就是想得到秦國的女人,你這個朝三暮四的色狼,你們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嗚嗚——」那就完了,楚王再沒品位也不會喜歡這樣的蠢女人。 楚懷王聽了鄭袖一席話,如夢初醒一般,心想,幸好老婆提醒,要不然又要惹來秦兵了。他想,秦國把張儀送來是要和我換地的,我要把張儀殺了,黔中那麼大的地方就要乖乖地交出去了,那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不如好生款待張儀,把他送回秦國,我有恩於他,將來他自然會報答我。 於是楚王贈送給張儀很多禮物,又好言好語安撫了他一回。 張儀又趁機對楚王說:「去年秦楚在藍田一場好戰啊,楚軍大敗,韓魏兩國也乘機攻佔楚國大片土地。現在秦國已經擁有了巴蜀兩地,如果高興,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一天行五百里,不到十天就攻佔了黔中、巫郡,要不然,秦軍走武關,從北地攻楚,不到三個月,楚國危矣。秦楚一旦交鋒,韓魏必定南下,去年之事又要重演,可嘆可嘆!大王如果能聽我的話,我可以令秦楚和親,長為兄弟之國,永不相攻伐!」 楚王正有此意,就與張儀定盟,並用隆重的禮節將他送走。 張儀走後,當時在齊國的屈原派人回來對楚王說:「何不殺張儀?」 楚王后悔了,派兵去追張儀,可是已經晚了。 張儀又到了別的國家,開始推銷他的合縱政策,他說:「楚都稱臣了,你們還不稱臣嗎?」諸侯各國受不了他的恐嚇,一一向秦稱臣。 楚王當初之所以放掉張儀,實在是因為害怕秦國,他善待張儀,希望通過他結好秦國,以後秦楚真的能成為兄弟國家。而屈原想要殺死張儀,是斷絕楚國與秦的連橫關係,再與齊修好。只要齊楚合縱,還是可以對抗秦國的。 楚王也感覺連橫並不好,所以他聽了屈原的話以後,忽然醒悟,又想要斷絕秦楚關係了。 楚王的感覺是有道理的。秦楚連橫就等於是強強聯合,那樣形成的力量對諸侯各國都是很可怕的。其它諸侯國,特別是與秦楚交界的韓魏害怕他們連手進攻,只好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中來。而諸侯各國一旦與秦定交,那麼楚國受到秦的攻擊時就沒有了援手,只能坐以待斃了。所以說,楚與秦合,是取敗之道。 齊緡王不願意看到楚國與秦的合縱,因為楚秦結合以後,韓魏趙燕也必定向秦稱臣了,那樣,齊國的西邊就沒有了屏障。沒有屏障的齊國很容易受秦軍的進攻。他給寫信給楚國,分析了天下大勢和楚國的處境。信上說:「一旦楚與秦合,韓魏燕趙必與秦合,如此,則楚國孤立無援,國家危矣。如果齊楚能合縱,天下必然尊楚,楚率諸侯尊周,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無敢不聽。王率諸侯共伐秦,破秦必矣。到那時候,楚國的疆界,西起武關、蜀漢,東到吳越、東海,北有上黨、函谷,楚國可以無敵於天下!往者,王與秦戰於藍田,兵敗將亡,喪地辱國,諸侯各國無不為楚國憤怒,而現在楚國居然和秦交好!希望您慎重考慮!」 楚懷王看過信,血脈賁張,想想自己這樣折節事秦,不知道天下人怎麼看待。 於是,楚懷王與秦斷交,而繼續與齊修好,與韓魏合縱。 楚懷王二十四年,張儀在魏國去世已經有兩年了。秦武王崩,秦昭王即位。說起來,秦昭王和楚懷王還是親戚,因為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是楚國人。 昭王即位以後,極力拉好楚王,給楚王送去了美女和豐厚的財寶,楚懷王一高興,就把那些美女都收了。 楚懷王二十五年,懷王到了秦國與昭王訂交,秦將以前侵奪的上庸之地歸還給楚,要求楚王斷絕與韓、魏、齊的合縱聯盟。 楚懷王高高興興地答應了,兩國真的成了兄弟之國。 楚懷王的反覆無常激怒了齊、韓、魏,三國聯合起兵伐楚,楚軍大敗,派太子做人質,求救於秦。秦譴軍救楚,三國引退。秦與楚的關係經過這場考驗以後,更加牢固了。不過楚太子在秦國過得並不好。 楚懷王二十七年,楚太子殺死秦國大夫後逃亡到楚國。 二十八年,秦與齊韓魏三國聯合起兵共伐楚。楚軍大敗,喪失了重丘,楚將唐昧被殺。 二十九年,秦再度伐楚,攻克襄城,直指郢都,楚軍死兩萬,將軍景缺被殺。懷王震恐,派太子到齊國為人質,向齊求平。 三十年,秦再次伐楚,攻取八城。 從二十八年到三十年,這三年是楚懷王即位以來最狼狽的三年。儘管他狼狽的命運還遠遠沒有結束。 這三年看似太子殺死秦大夫引起的,事實上,是秦楚矛盾的必然激化,是楚國內外危機的總爆發。 太子雖然在秦國為什麼會殺死秦國的大夫?殺死以後為什麼能夠逃回來?歷史書上沒有講,這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間。 楚太子在秦國,關係到兩個國家的友好邦交。假如秦國非常倚重楚國的話,一定會對太子非常的尊重,招待太子的人連巴結楚太子都來不及,怎麼會得罪他呢? 而事實上秦國沒必要倚重楚國,倒是楚國有求於秦,所以楚太子在秦國根本就不受尊重。弱國的使臣到強國去求救,怎麼會受到尊重呢? 所以,楚太子必定是在秦國受了屈辱,一怒之下而殺了人。當他逃跑的時候,秦國肯定有能力將他抓獲,但是結果,太子還是逃會了楚國。 其實,秦王即使能夠抓住太子,也不會令人真的抓住他,因為放歸楚太子,對秦國的益處會更大。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師出需要有名,名就是理由,而且這個理由必須要冠冕堂皇。日本在發動七七事變之前,聲言中國軍隊俘獲了日軍士兵,於是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這就是為侵略尋找借口。 假如太子在秦被逮捕了,秦王要追究殺人罪名,最多就是將楚太子處死而已,這對秦國沒有什麼益處。但是讓他逃回到楚國,卻可以大興問罪之師,侵略楚地,讓楚國吃了一場啞巴虧。 所以,在這裡可以肯定地說。楚太子殺死秦國的士大夫,並不是一種個人行為,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這場變故的責任人不是楚太子,而是楚太子的爸爸——楚懷王。 看來,評價一個爸爸是好是壞,不是看他對兒子女兒有多好,有多溫柔,也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權勢和多重的口袋,而是要看他是否有頭腦,是否足夠英明。楚懷王實在不夠英明。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再英明的人,處在他的位置上,也很容易胡塗。 當楚懷王第一次願意和秦連橫時,他為了表明誠意,派人向北痛罵齊君。陳軫當時就建議說:「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絕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如果楚懷王記住這句話,一輩子都不會吃虧上當。可惜,楚懷王就是沒有這個記性。 他第一次喪失諸侯國的援助是在痛罵齊君以後。齊楚斷絕,齊秦建交,然後秦國原形畢露。 他第二次喪失諸侯國的援助是在與秦建交以後,三國伐楚,楚軍大敗,然後秦國又一次大舉來犯。 可見,只要楚國真的與秦建交,就真的會喪失諸侯國的援助,然後必定會受秦的欺辱,這不正印證了陳軫的話: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里? 天真的楚懷王如果在與秦建交時想一想陳軫的話,想一想「人家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或者「人家對我這麼好有什麼目的」,他這一輩子該是多麼幸福啊! 楚懷王的悲慘境地遠遠還沒有結束。 懷王三十年,秦國攻取楚國八座城以後,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信給懷王。 信上說:「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來秦,兩國至歡。不幸太子辱殺寡人重臣,不告而逃。寡人不勝惱怒,故舉兵侵討君王邊境。現在寡人聽說君王將太子送到齊國為質,以求與秦相平。寡人與楚婚姻之親,又是近鄰之國。今秦楚不歡,難以號令諸侯。君王如與寡人再會於武關,當面相約,結盟而去,則寡人之願也。」 楚王看了這封信,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想去,怕上當,想不去,又怕秦國揮師南下,國家不保。 有人權懷王不要去,比如昭睢就持這種看法,他說:「大王您不能去,不如發兵守邊。秦虎狼之國,有吞併天下之心,不可輕信。」 昭睢說得很對,你去了是冒險,可能有去無回,你不去,大不了秦兵再來,可是,我們有百萬之師,大不了和他拼了。 可是,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希望懷王去。說:「奈何絕秦之歡心!」 這句話和後來慈禧太后的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蘭的話說明,他是一個親秦派的人物。如果他當政的話,他還要與秦連橫,走父親的老路。同時,他似乎是一個有野心的傢伙。反正哥哥在齊國當人質,現在父親要跑到秦國去了,我就沒人管了,山中無老虎,楚國我為王。 楚懷王決定鋌而走險,到武關去會一會秦王。 他已經吃了很多虧了,到此時他還沒有醒悟。 他去的目的就是取得秦王的歡心。可是,一個人要贏得別人的尊重,並不是要聽他的話就可以了,而是要自己有資本讓人敬畏。你什麼都沒有,即使對別人俯首帖耳,別人也不敬重你,你有了資本,別人自然會來敬重你了! 楚國本來是有資本的,可惜都被楚懷王都給撇沒了。他的資本是北方的韓趙魏齊,是與諸侯國的鐵杆聯盟。他有了這樣的資本,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奈何絕秦之歡」。現在,沒有了這樣的資本,不把整個國家獻出去,秦國怎麼會開心? 秦王伏兵武關,等懷王一來,便關閉了城門,挾持懷王來到咸陽城。到了咸陽之後,懷王才看到秦昭王。 秦王接待楚王的禮儀不是兄弟國家之間的平等的禮節,而是上對下、君王對藩臣的禮儀。 楚王十分惱怒,可是身邊沒有一兵一卒。 秦王要挾他割讓黔中、巫郡,楚王不肯。 楚王要和秦結盟,秦王說:「憑什麼?」 秦王要楚國先割地,再訂盟。 楚王說:「秦詐我,又要挾我要地,不行!」 「不行就不許回去!」秦王回答說。 楚王被困,久不得歸。 秦國終於困住了一個萬乘之國的君王。就在此前不久,趙武靈王大著膽子跑到秦國察看地形,順便了解秦昭王是個什麼樣的君主,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詐稱自己是趙國的使臣,和秦王講了好些話。等他一走,秦王很奇怪:「這個使臣怎麼長得這麼偉岸?」他連忙派兵去追,結果沒有追上。派人一打聽,原來是趙國的君主。秦舉國震動。秦王后悔不已:若早發現了那上趙武靈王,要什麼不有什麼? 從那時候開始,秦王就立志要捉住一個萬乘之國的君王來彌補這個遺憾。 今天,秦國總算是如願以償。 楚國大臣急了。國不可無主,而太子在齊為質。 有大臣打算立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遭到反對,因為違背旨意,擅立君主是不合法的,將來太子回來了,肯定要引起爭奪王位繼承權的內亂。 還是昭睢,他跑到了齊國,要求齊王送回楚太子。 齊王召來大臣們一起商量此事。 有人說:「不如把太子留下,要挾楚國割讓淮北。」 齊相說:「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與天下也。」 意思是說,如果扣下太子,郢中還是會立王。那樣,太子就被廢了,一個被廢了的太子就沒有要挾的價值,但是我們這樣做,會遭到天下人的非議。 也有人更毒,說:「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 他的意思是,如果郢都自立新王,就與新王談條件,如果把楚國的東部割讓給齊國,我就為你殺掉太子,如果不給我東國,我就與韓趙魏三國共同擁立之,讓你這不合法的新王給廢了。 齊國人的這場爭論讓一便聽著的昭睢心驚肉顫。 其實,就齊國的利益而言,第三種做法無疑是最絕最有利的,這樣做,無疑會導致楚國的大亂,而齊也趁機可以吞併其大片土地。 不知道為什麼,齊國人沒有這麼做。齊王採用了丞相的辦法,將楚太子送回了國,立為君王,這就是楚傾襄王。 傾襄王即位以後,拜弟弟子蘭為令尹。 兄弟倆掌握住了楚國的命脈。而他們的父親楚懷王已經被架空了。秦國扣留他,等於扣留住一個普通的落魄的貴族。如果把楚懷王比作支票的話,那麼,就在楚傾襄王即位的那一刻,這張支票一夜之間被轉了帳。 秦王憤怒了,楚國居然耍我! 傾襄王元年,秦派兵攻打楚國,攻克十六城,斬首五萬,這才泄了被耍之憤。 被軟禁的楚懷王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國,在祖國生活多麼好啊,在外面受盡凌辱,不就是因為沒有祖國的保護嗎? 懷王終於擺脫了秦國的監視。可是不久,他逃脫的事情被發現了。秦王下令,堵住楚道。懷王欲歸不得,只好逃往趙國,想從趙國借路逃到楚國去。當時趙武靈王在代,早已把國政交給了小兒子,而自己稱主父。趙人怕得罪秦,不敢接受楚懷王,楚懷王只好又往南逃到魏,魏是秦的與國,又屢次與楚有隙,懷王想借道那裡逃回楚國,希望極為渺茫,無異於自取其辱。可是落葉必歸根,人老必還鄉,狐死必首丘,即使借道魏國沒有希望,他也要試試。 這是一位尊貴的君王,卻也是一位倉皇的逃亡者。他的一生並沒有什麼大錯,他最大的錯誤就是:他不知道人心的險惡而容易輕信別人;他不知道政治的殘酷卻處在政治的旋渦之中。 楚懷王已經做好了有求於人、強顏歡笑的心理準備,可是,他這些心理準備還沒有施展開來,他就被秦軍抓獲了,他又被帶到了咸陽。 從初到秦國到此時被抓獲,他已經消瘦了好多,他的頭髮灰白而又零散,神情沮喪而有憔悴,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君王。三年了,在秦國已經有了三年,一千個日夜的懺悔,一千個日夜的思念,故國啊,來生再見! 傾襄王三年,楚王槐薨,謚號「懷」,取客死他鄉,懷念故國之意。 靈柩歸來,舉國為之震怒,為之感奮,為之泣涕,如悲親戚。 以後,楚國日益衰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