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你的感覺我懂
06-06
同理心,你的感覺我懂同理心,就是進入並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並將這種了解傳達給他人的一種技術與能力。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來認識他人。1簡介同理心,與英文對應辭彙Empathy不同的是,Empathy包括身體感覺,並不單純指思維,其中英文語詞源於希臘語詞μπθεια (empatheia)。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把自己放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想像自己因為什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出一轍。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不認同—也不能判定對方的一定是錯;嘗試反覆地思考,認真從其他角度去看,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便會發現自己原本的定奪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事情發生在 "我" 身上(主觀)跟發生在 "你" / "他" / "她" / "它" 身上(客觀),分別可非常大。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總有他的原委。同理心,是情商(EQ)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情商理論認為,情商有五個方面,分別是:自我情緒認知,自我情緒控制、自我激勵、同理心、人際關係處理。同理心,重要的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問題,將心比心,這樣你就知道對方為什麼會那麼想,從而更能理解對方的做法,減少誤會和衝突。(朗識測評)。有時候可能衡量過對 人/事 的影響,盡量 接受/諒解 別人的處事方式、作風和行動之後,調節一下自我的反應,便是 "同理" 的表現。就算因此而改變原本的做法或甚打消初衷, 並不代表被同化,而是體諒和尊重。同理心應該要出自非主觀以及外界客觀的因素。2起源一九二O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詞,指的就是這種行為模仿(motormimicry)。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文empatheia(神人),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鐵欽納認為同理心源自身體上模仿他人的痛苦,從而引發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詞與同情區別,因同情並無感同身受之意。3原則1.我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我。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3.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並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5.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4等級A-1:很少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很少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溝通時講客套話,無法引起對方的共鳴,對方也不願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不願意傾聽;安排事務幾乎不考慮下屬的需要。A-0: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與人溝通比較真誠,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來;能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學會傾聽,工作中盡量考慮對方的需要。A+1: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能夠使人不知不覺地將內心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能夠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夠用心傾聽;在安排事務時,盡量照顧到對方的需要,並願意做出調整。A+2: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別人,並以此作為工作依據。有優秀的洞察力與心理分析能力,能從別人的表情、語氣判斷他人的情緒。投其所好,真誠,說到聽者想聽,聽到說者想說;以對方適應的形式溝通。5測評CR:(EQ-4.1) 同理心測評於2009年01月最新修定。Designer and Version Upgrade Developer: SUNRISE TANK Info-Technology Co. Ltd.簡介:它根據中國國情開發出來的自我調節測評,著重測驗你在理解他人情緒和人格特徵上的能力。適合人群:全體效果與功效:測試使用者的理解他人情緒和人格特徵上的能力測評所需時間:10分鐘6培養方法同理心的培養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1.先收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3.收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干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收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過程。7指導實踐將心比心:能夠將當事人換成自己,設身處地去感受和體諒他人,並以此作為處理工作中人際關係、解決溝通問題的基礎。感覺敏感度:具備較高的體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緒、感受的能力,能夠通過表情、語氣和肢體等非言語信息,準確判斷和體認他人的情緒與情感狀態。同理心溝通:聽到說者想說,說到聽者想聽。同理心處事:以對方有興趣的方式,做對方認為重要的事情。同理心是個心理學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真正了解別人,就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學家發現,無論在人際交往中發現什麼問題,只要你堅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盡量了解並重視他人的想法,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在發生衝突和誤解時,當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也許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立場和初衷,進而求同存異、消除誤會。其實同理心並不是什麼新的想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同理心所說的,要做到「推己及有」:一方面自己不喜歡或不願意接受的東西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另一方面,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東西或願意接受的待遇,並盡量與他人分享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文化同樣也有強調和推崇同理心的傳統,基督教中的「黃金法則」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對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其實這就是同理心原則的體現。現實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強調的也是同理心。無論在日常工作還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於體察他人意願、樂於理解和幫助他人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不管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道德標準,而沒有從個人發展與成功的角度去闡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實上,同理心既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個人發展與成功的基石。社會學家發現,同理心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環節,而社會化則是一個人發展與成功的前提。人與人之間衝突的來源,通常起源於對彼此的誤解,或是一方態度咄咄逼人,或是一方拉不下臉來,或是情緒過於激動,或是過於固執己見……其實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於此。簡單來說,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體諒他人。人與人的關係沒有公式可言,只能以關心為出發點,為雙方都留下空間,設想他們所想要、所需求的東西,他們能做的事,及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只是關心仍是不夠的!還需要愛,需要對於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們將不會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便也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扶持。這樣一來,人與人的相處便變得愉快、和諧。同理心對於個人的發展極為重要。它體現在一個人一旦具備了同理心,就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注意這裡所談的「信任」不是指對個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讓別人相信我能把某項工作做好),而是指對人格、態度或價值觀方面的信任(例如,讓別人相信我的出發點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設防或掩蓋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同理心就沒有彼此之間的信任,沒有信任也就沒有順利的人際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協作的現代化社會中取得成功。有人可能會問:「在人際交往中,信任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在生活中,當你無意中衝撞別人時,如果對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數情況下對方會不會一笑了之?如果你們沒有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一次小小的衝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煩。所以英國作家麥克唐納說:「信任是比愛更好的讚美。」信任關係來源於同理心,要建立信任關係,就要在人際交往中逐步體現出自己的同理心,並以此證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深化的過程——你對別人越真誠,越善於傾聽、體諒、尊重或寬容別人,別人也就會越真誠和信任。如此繼續下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後,人與人的交往就非常順利了。所以,同理心不僅是為了理解別人,也是讓別人理解自己。同理心並不要你迎合別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夠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情,希望你在處理問題或做出決定時,充分考慮到別人的感情以及這種感情可能引起的後果。擁有同理心,親密關係才得以建立,反之,傳送與接收同理心的神經線路會短路。直到某天,當一個人發現世界是不斷地虧待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不聞不問時,他(她)將不再努力與嘗試跟其他人建立關係,並讓自己同理的情緒關機。可想而知,其後果將是他(她)開始去傷害別人,以生氣或暴力做為情緒的出口。不曾接受過同理之人,其腦部也對同理心毫無記憶可言,更惶讓其他人能有同理的經驗。因此當我們要對他人表達同理心,必須以「理解」為核心,拒絕「同情」。並且要拋開對他人的成見與判斷,在理解他人的過程中,拒絕速成的答案。阿瑟透過書中他與當事人的會談,一而再、再而三地示範同理心的精髓,以及同理心所釋放出來的療愈能力。阿瑟為表達同理心提出七個步驟:(1)問開放式的問句(2)放慢腳步(3)避免太快下判斷(4)注意你的身體反應(5)了解過去(6)讓故事說出來(7)設定界限這七個步驟,看似簡單,卻有其不容易之處。當朋友遇上困難,帶來自己陷入外遇的困境習題,人們都會很快地說趕快拋開外遇這不正常畸戀,免得傷人傷己。「不正常畸戀」已經是為朋友貼上標籤與判斷,很難讓同理心有運作的機會,因此面對這樣的朋友,不妨靜聽對方娓娓道來故事的源頭。「問開放式的問句」意欲讓對話可以持續,不讓談話只停留在0與1、黑與白、對與錯的二元選項。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一個暫時的空間,不被批判,只有接納。因此,面對前述的例子,我們可以試著詢問朋友:「這段感情,想必對你(你)很重要,不妨說出來你(你)們倆是如何認識的?」朋友帶來問題求助於自己,雖然期待建議,但更希望得到溫暖的擁抱。因此,面對朋友外遇難解的習題,建議雖然可以給,但卻需要留待最後當所有的故事都攤在陽光下,這時給的中肯建議才有可能被朋友聽進去。「放慢腳步」意味著給朋友時間整理思緒,同時也是讓自己能更準確地理解對方,也讓同理心可以安撫對方。進入到同理心第三步驟「別太快下判斷」時,對於朋友的外遇,我們心裡會怎樣想:「原來他(她)也是這種人,真是可悲!」還是我們認為朋友:「可惜他(她)一表人才(美如天仙),竟也逃不過外遇的陷阱。」那我們就會墜入批評與判斷的深淵,同理心的力量也就無法展現。除非,我們伴隨著朋友一探其心靈深處,接納他(她)光明與陰暗的那一面。當表達同理心時,最忌諱身體的行為出賣我們的語言。曾經遇過當事人與精神科醫師會談時,他發現醫師在打瞌睡,感覺自己所述說的人生故事讓醫師覺得無聊。因此,當事人的信心備受打擊,就再也不去看這位醫師了。對朋友表達同理心時,一個不經意的手勢與表情都可能讓對方感覺自己被輕蔑因而失去信任感。「留意個人身體反應」,使心口如一將同理心的力量發揮到極致。自己,脫離不了過去的背景。「了解過去」是希望對人有統整性的理解,面對朋友的外遇,可能自己的父母有任一方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或者是因過往欠缺愛的關懷,而朋友今次從外遇的對象中找到溫暖的所在,以至於陷入三角關係中。理解過往與現今的關聯,將更可以為朋友找尋到問題的解藥。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當「故事說出來」時,我們對一個人的理解將從表面的五官進入到內在的心情世界。同理心的最後步驟是「設定界限」。在我腦海中依然記得一個很精採的故事是,兩個迎面而來的人,踏上了同一座橋,對面的來者手裡拿著一根繩子,當兩人交會時,來者將繩子的一端交給了另一個人,隨即跳下橋,對橋上之人說:「我現在是你的責任,你要將繩子抓牢!」橋上之人對此突兀之舉深感錯愕,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半晌,橋上之人對橋下之人說:「這是你的選擇,我將繩子系在橋柱上,你自己爬上來吧!」面對朋友外遇的問題,終究得他(她)自己面對此一困境,免得到時不僅朋友受苦,連陪伴者也一起陷入泥淖中。8問題探討心理諮詢中同理心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心理諮詢工作中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即心理諮詢師在諮詢中的「共情」(empathy)。其實,這是一個翻譯的錯誤。在心理諮詢中,empathy應該翻譯為「同理心」。即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且不說這個辭彙在翻譯為「共情」是否妥當,單就一個「情」字就足以使心理諮詢師不好把握。諮詢師與求助者間,必須溝通,但這種溝通是單純的情的溝通,還是理的溝通,或者二者兼有呢?其尺度又如何把握呢?對待這類問題,如果沒有科學的度,「共情」的確有不好的後效。在臨床上,特別是異性間建立諮詢關係後,情的過度溝通會使諮詢關係中產生不應有的內容,從而破壞正常的諮詢關係。所以正常諮詢關係的主幹應當是理,而不是情。情必須在理的限制下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共情」,只要能達到設身處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緒和情感就可以了。諮詢過程中所剩下的只能是同理和達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狗狗的最後一封信,看完感覺更懂狗了。。。
※愛的感覺,有你便是家
※韓系冬裝 出街給你休閑的感覺
※美女穿上一款修身的牛仔褲,緊繃的感覺油然而生
※在一起久了沒有戀愛的感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