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學習第七課:般若菠蘿蜜心經
此文是李永宏先生在講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化版本,先生用意只為去除我們心中的迷茫,以達到神遊物外的超然境界,以此境界入市則漲跌自然,身心不為其所動。 曲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者,梵語,智慧之意也。世尊一代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竟為廿二載,可見般若智慧於佛法教學中之份量。通常說來般若有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真實的相狀。第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三為文字般若,佛之經典,詮釋言教,皆屬於此。般若的別名很多,如真性、實相、中道等等。佛陀說出如此眾多別稱之目的,就是不讓我們執著於名相,而去體會真實的意趣。那麼在資本市場里有沒有般若呢?有!那就是認請資本市場的實質。那麼資本市場的實質又是什麼呢?即空體實相。何為空體實相?即虛擬經濟炒作,真實巧取豪奪。好了,我們現在已經認清了資本市場的本質,即可達到所謂的般若了。但是,就只單單的達到這一境界而想要在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市場里得以生存就夠了嗎?顯然這是不夠的!怎麼辦?那恐怕就還得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才行。何為更高的層次?即知行合一。何為行?即為知之實而通變,順時勢而為也。若此,大般若!大智慧也!若要達到此境界者,未畢博覽古今中外之典籍,唯通達千載人文之事故者即可也。通達者,覺悟矣!通達有為者謂之智,通達無為者謂之慧。教人通達人文事故之典籍,文字之般若也。波羅蜜多,亦梵語也,直譯為到達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可譯為智慧到達彼岸,其意義如同國人常說的「到家了」,也就是所謂的究竟圓滿之意也。古之先哲把涅盤比作彼岸,意為只有智慧圓滿才能脫離苦海、擺脫生死永不墜輪迴,得到正果。想想看,若是要在資本市場中得以生存,何嘗不是於此斯也!心者為圓滿之意,經為佛之言教,經弟子們整理結集成文,皆稱為經。經者,貫、攝、常、法也。 貫者,貫穿所說之義理,絕無雜亂;攝者,攝持所化之眾生,使學者百學而不厭;常者,為古今不易;法者,是為遠近同遵,可逾越時間,即今人所說之真理也。若如資本市場之《道氏理論》者。在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皆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之朝暮課誦,亦可見其在整個佛教中其重要之地位。此點很象資本市場中的職業作手都將《道氏理論》捧若為經典,視之為神明一樣。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因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自在。「觀世音」譽表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求苦也。此二名各有取意,表明菩薩自行化他。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指菩薩在一切順逆境中修平等清凈無為之心,從而證得究竟圓滿之智慧的果報。深是對淺而說的,在經教中有淺深兩種: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此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三乘所修的,謂之共般若。此類等當今資本市場中之隨機慢步理論者是也。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此更進了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稱不共般若。是為菩薩所證的。此謂無為者而有為也,老子是也。 照見是功夫,是智慧的運用,是修行的樞紐。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指一切物質。心是指一切精神意識,分為受、想、行、識四類。色因緣而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心法則亦然。世間的一切苦難皆是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明白了事實真相,斷了妄想執著,煩惱也就消除了,一切苦難自然也就遠離了,此謂度一切苦厄。
在資本市場里,所謂的行情又何嘗不是因緣聚而生,又何嘗不是由緣散而滅呢?!行情的漲與跌總有它的緣由,又何必多問?上漲與下跌則皆因其緣聚,進而生相, 即上漲和下跌的趨勢是實實在在的,趨勢形成了,隨緣順勢操作也就是了。待其上漲或下跌的趨勢走盡,緣散亦順勢操作也就罷了。又怎敢妄想它還要漲到哪裡又要跌到哪裡去呢?又豈敢預言其頂與底乎?若市勢不明,則無緣聚,持頭寸而觀望其可也。又怎能去妄言預測其走勢而胡作非為哉?此功夫也,觀照般若者也,資本市場修行之根本也。夫預言者,妄想執著者也。因妄想執著而顛倒迷惑,苦難至矣。唉!本來就是空無一物,又何苦自尋煩惱?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引語,舍指修行者的肉身色相,利子指其中之真性。肉身色相終有損毀,而其中真性之靈光常在。此段經文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空不當作無講,如果空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就真的沒有什麼可以講的了。其實空與有是一樁事,這句話似乎很難以理解,難的是不離色相以了解空義。空不是說色相消失了才說它是空,而是講空與有的同時,詮釋空與有本是一回事。在這裡空與有不是對立的。色之空,謂之真空,空之色,稱為妙有。妙有非真有,真空不空。若如資本市場中之行情的上漲與下跌,漲與跌是色相,是有。而資本市場的實質卻是空相,即虛擬炒作。行情的上漲與下跌是對資本市場虛擬炒作的一種色相反映,是實相空體,是非真有的妙有。反過來講,資本市場的虛擬炒作卻恰恰是造成行情上漲與下跌的根本之所在,是空體實相,是真空而不空的。可以看出資本市場的虛擬炒作與行情的上漲與下跌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是彼此不能割裂的,是兩位而一體。因此是不能離開空體而說色相的,同時亦是不能離開色相而說空體的,這也就是所謂的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夫色法既然如是,則心法亦如是也,受、想、行、識以此類推,亦復如是。
既然資本市場的實質是空體實相的,那麼身在其中的你我又當如何處之耶?明了其中的道理,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呢?!放下吧,全都放下吧,放下妄想與執著;放下貪嗔和痴慢。遠離顛倒迷惑,無有恐懼夢想,心無掛礙,皆隨於緣,在世出世,順勢而為,當證得大般若!南無阿彌陀佛!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諸法蓋指五蘊,諸法空相就是說五蘊皆空之意。本無忽有曰生,現象消失為滅,生不過是因緣而聚,滅不過是因緣而散,緣聚則相生,緣散則相滅。相之有非真有, 其滅亦非真滅,一切皆空體之幻象耳,幻象者,實相也。夫實相既為幻象又何談生滅?故說不生不滅。在前面淡過,資本市場的實質是空體實相,空的是虛擬炒作, 實的是巧取豪奪。那麼所謂的行情不過是實現資本市場巧取豪奪之目的的空體之實相罷了,為幻象耳。既是幻象,就當勿以之為懷,漲跌隨緣,順勢而為,則可矣。 染者曰垢,離染者謂之凈;凡夫苦海人世,墜輪迴生死謂之垢,聖者斷盡見思超越三界謂之凈。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亦非可以治之使其凈。雖被惡緣所遮蓋,而性本不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性未嘗凈,故曰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乃是佛對菩薩的開導,增減是從相上說的,不增不減是從性上說的, 性是空相,所以不增不減。從性上說,並無增減、無垢凈、無生滅。但從相上說,一切諸法都有生滅,有垢有凈,有增有減。同理,對於色相之反映的心法,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是有,性是無,性中既無,相有也不是真有。故說空中無色。而相作用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反映---色聲香味觸法等亦是空體實相,亦為妙有。因此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明白之後,心地自然清凈,曰開悟。心中不再有妄想執著、取捨、得失,離開一切虛妄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的本體,此即佛之知見,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入此知見,當生實報凈土。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 不再有妄想執著,即全都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一切現象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佛陀菩薩。在我們所說的資本市場中,行情的上漲與下跌,亦是虛幻之有。明白了,也就開悟了,妄想執著也就放下了,貪嗔痴慢、顛倒迷惑、恐懼煩惱也就都沒了,進而知行合一,隨緣而動、順勢而為,若此資本市場之佛陀也。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前四句講的是十二因緣,即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無明。此循環不息,曰輪迴。無明是指錯誤的思想和認識,即迷惑。有了迷惑就會有錯誤的行為,有了錯誤的行為即為造業,造業必然受報,受報必來投胎,投胎者為識,俗曰靈魂。投胎初者,父精母血,謂之名色,即胎兒。名是說他有精神,色是說他是物質。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即出生為人。觸指與外面世界之接觸,即參與社會實踐。受指感受,即對外部環境之刺激的感覺,如喜怒哀樂憂思苦恐等。有了苦樂之感受,則必生愛憎好惡,故曰受緣愛。有愛必有取捨,故愛緣取。因妄取故成業有。愛、取、有三者,為今生之因,有今生之因則必有來世之果報,故有緣生。生緣老死,死緣無明。此生生不息,循環往複,為十二因緣運行之流程。若十二條中如有一條斷掉了,即可破了輪迴,逐條推之,我們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唯有愛、取、有三條,只要斷了一個,輪迴就解決了。能在愛上斷固然是好,如不能在愛上斷, 在取上斷也可。對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妄取,不妄取就是不造業,不舍是順受,即隨緣。至於從有上斷,只有諸大菩薩再來人,與眾生合光同塵放能為之。如濟公活佛。苦集滅道為四諦,說兩重因果。苦是現在的果報,集是過去的業因,滅是修行未來證得的果報,道是現在修學的因緣。無無明之無字,這裡可當破掉講, 即明心見性,明了了性之空義,則當無無明。既然破掉了無明,自當脫離了輪迴,故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在資本市場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因為缺乏對資本市場應有的正確認識,從而產生了一系列錯誤的資本市場的世界觀,即資本市場之無明。進而在實際操作中為市場的虛幻現象所迷惑,痴迷於六入之觸,舍其根本而取其末結,為妄想執著所驅使,逆勢攀緣,肆意胡為,造惡業而不以為然,流連於貪嗔痴慢間而不知悔改,待其業因報時則悔之晚矣。若知前因且看今受,若知後果且看今做。其實資本市場中之無明屬於枝末無明,破之甚易。明了資本市場之實質,順勢而為即可也。若此可斷見思煩惱,不受輪迴之苦,證得資本市場之佛果。噫!奈何竟無動於衷乎? 經文:無智亦無得。 智為能觀之智,得是所證之理。前面已經談過了,人之自性原本空寂。明心見性後,自當無智亦無得,即歸無所得。在資本市場中,我輩若想存活下去,那麼就必須做到「明心見性」,即抓住資本市場的實質,進行順勢操作!否則,苦難煩惱至矣。而若想做到順勢操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明了資本市場實質的前提下,守拙而無為。即無見思,也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亦無受想行識;返樸歸真,無為而無不為。所謂資本市場的般若智慧是無為之智慧,它的得到與年齡之大小、學歷之高低和職位之尊卑、以及資產之多寡是沒有任何的必然聯繫的,相反它卻和我們的根性有著千絲萬縷的必然之聯繫,根性即是我們常說的悟性。資本市場的智慧就是讓我們放棄一切的主觀之癔想,放棄一切的虛妄之行為,進而擯棄一切的執著和無明,尊重市場,順應時勢,以正為本,以無事而取天下!夫得天下者,非取也,其自歸也,曰無得。所謂「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善戰之智者,勝於易勝之者也。故善戰者之勝,無勇功,無智名也。是真智者無智,無得者才是真得,信夫?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所得者,圓滿菩提,菩提者覺悟也。菩提薩埵即菩薩,因為圓滿之智慧,心不再有不舍,因為心裡不再有所不舍,所以也就沒有了恐懼,也就遠離了迷惑顛倒和妄想執著。也正是因為圓滿的智慧啊,三世諸佛方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善哉!現在在國內資本市場之股市中的 主流機構不亦是依此資本市場之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嗎?南無阿彌陀佛!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薩婆訶。 經文最後一段為密說咒語,等覺以下菩薩均不知其義,故古來皆不敢翻譯者也。佛之所以密說是讓我們把妄想放下,恢復清凈之心。而前面的顯說是為叫我們開智慧,滅煩惱也。在修學之中最怕妄想與執著,故楞嚴經說「狂心不歇,歇即菩堤。」 以上經文選用大唐玄奘法師之譯本,曲解歪說於此,寫與有緣人。 夫一句佛號念出,當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現前矣。全文圓滿 此為去年「五·一」我(李永宏)在眾成系統訓練班上的講稿,今說與你,明日將再說與有緣人!
推薦閱讀:
※邁向覺醒之路吧,勇敢的行者啊必將舍離過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六十六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21-124集)
※和聲音配套的經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