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一戰成名:寧遠大戰力挫努爾哈赤,留下光輝時刻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在袁崇煥短暫而充滿爭議的一生里,天啟六年(1626)正月一定是個轉折時刻。在此之前,他與大部分大明朝廷的朝臣一樣,是一個飽讀聖賢之書,進士出身的普通文官;在此之後,他卻以寧遠城下力挫努爾哈赤鐵騎的赫赫戰功,以名將的姿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鏖戰寧遠

寧遠居於遼西走廊適中之地,西距山海關二百里,「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寧遠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衝,扼邊關鎖鑰。

袁崇煥

袁崇煥得知後金兵來攻之後,即將右屯、錦州等處官兵撤回,同守寧遠。饒是如此寧遠守軍仍不滿兩萬,袁崇煥召集各將商議戰守計謀。諸將根據過去作戰經驗,都認為不能和金兵野戰,而應防守,提出「奴兵未可爭鋒,以死守爭」。祖大壽遂建議塞門奮死防守,眾將贊同,議定,決心死守孤城,堅決抵抗。袁崇煥又下令盡焚城外房舍,轉移城廂商民入城;又派人稽查姦細,巡守街巷路口。使得「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姦細」。袁崇煥又「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官兵感動,「將士咸請效死」。將士心齊,民心亦就安定了,全城軍民同仇敵愾,誓與努爾哈赤決一死戰。

當然,袁崇煥並不是徒憑血氣之勇,其所恃者,即是日後名揚天下的六個字:「憑堅城、用大炮。」寧遠在明初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1428)方置寧遠衛,兩年後始修衛城。城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天啟三年(1623),袁崇煥親自規劃重修寧遠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較之舊城垣大為堅固。他還學習了西方築城法,在城的四角各建三面突出城牆之外,「形如長爪,以自相救」的方形敵台,敵台三面伸出城外,一面與城成為一體。大炮架於台上,既居高臨下,保持射遠,又可充分利用敵台的三個面射擊並形成交叉火力,只要在射程內,遠近之敵均無可避。當然,基本上寧遠城仍是傳統的中式城牆,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已經修築了類似西方「棱堡」的銳角銃台。

明代灰罐(火藥罐),裝填火藥、石灰,從城上向城下投擲以殺傷敵人,起到現代手雷的作用。

在寧遠的堅城之上,排列著袁崇煥真正的「秘密武器」:11門「紅夷大炮」。這些前裝滑膛炮是天啟元年(1621)明朝的欽差大臣持兵部檄文從澳門的葡萄牙人處購得,威力之大遠勝傳統的中國火器。按照徐光啟的說法,「夫兵器之烈,至一發而殺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銃極矣,無可加矣」——但努爾哈赤對於這種新式大炮的力量一無所知。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軍到達寧遠,便越城五里橫截山海關大路駐營,以切斷寧遠和關內的聯繫,並防備明朝從水陸兩路派來援軍。在勸降不成後,後金軍於二十四日清晨開始發動猛烈進攻。

以往後金軍隊攻打明軍城池的時候,身披二重鐵鎧號為「鐵頭子」的八旗會使用牌(楯)車沖在前面,車的四周與上方擋以五、六寸厚的木板,再裹上生牛皮。車裝有雙輪子,可以前後轉動。後面跟著弓箭手掩護下攜帶雲梯的登城隊。利用牌車抵抗住明軍的首輪火器的機會,雲梯於頃刻間已經架上城頭,不等明軍第二次開火,後金的先鋒已經登上城牆。從遼陽到廣寧,在遼東戰場上這套戰術屢試不爽,但在1626年的寧遠城下卻遇到了剋星。布置在寧遠城頭的11門「紅夷大炮」射界覆蓋城池周圍所有的地面。大炮「循環飛擊,每發糜爛數重」,發射釋放的濃煙密布數里,「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當他們接近城牆時,又遭到城東南和西南兩角銃台火炮的交叉射擊,死傷慘重。明軍發射一炮可以轟倒一百多人,城外的後金軍隊屍積如山。按照當時在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的說法,「(後金軍)不清楚這種新的發明,蜂擁而前,遭到鐵傢伙的重創」。

即將於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袁崇煥》劇照,由邵兵飾演袁崇煥

但後金兵不顧死傷累累,踏著屍體拚命向城下推進。不少牌車還是到了城牆根,在大炮不能直射的死角,躲在牌車內的士兵用斧鑊鑿城不止,鑿出三四處高約2丈的大洞。袁崇煥見情況危急,親自指揮守兵投擲火球、火把,並把柴草澆上油脂摻上火藥,系在鐵索上點火後,垂放城下,焚燒牌車。後金兵遭受重大傷亡,戰至二更時分,努爾哈赤不得不下令停止攻城。

戰至第二天、第三天,堅城大炮仍然令不可一世的後金軍一籌莫展。八旗將領雖揮刀從後面驅趕兵士進攻,但一到城下扭頭就往回跑,傷亡者在他們之中紛紛倒下。雙方激戰三日,後金軍在西洋大炮、中小型火炮及其他火器射擊下,傷亡至少上千人(雖然後金官方只承認「攻城兩天,共折游擊兩員、備御兩員、兵五百」,損失小得完全沒有可信度),攻城器械盡成廢物,只能黯然敗走。

寧遠之戰令後金遭遇政權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創,是明與後金撫順首次交鋒以來所取得的唯一一次大勝仗,它打破了後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兵部尚書王永光不勝感慨地說:「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袁崇煥也因此一戰成名,三個月內晉陞為兵部右侍郎、遼東巡撫,蔭千戶,儼然一個冉冉升起的將星。努爾哈赤自25歲興兵以來,43年間的不敗威名竟被「紅夷大炮」擊得粉碎。努爾哈赤本人對之郁忿成疾,8個月後便去世了。

錦州再捷

新官上任,遼東巡撫袁崇煥就上書天啟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治遼方案:「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戰雖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他的主要目標就是建立一條堅固的「寧錦防線」。

當時明軍從山海關到錦州的軍事防線,南北縱向約400里,以山海關為後援、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前矛。這條遼西防線,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從山海關到寧遠,約200里;北段從寧遠到錦州,也200里。直到寧遠之戰,明軍實際上僅築成了前一段即關寧段。而寧錦段不曾鞏固。寧遠大捷後,袁崇煥集中力量,從天啟七年(1627)正月開始動工,以4萬班軍分班築城,從山海關到關外各城同時修復加固。「前屯城包而未完者完之,寧遠被雨覆紀者補而永固之。中後、中左復屹若金湯。」到天啟六年底,「山海關溶壕築城,扼險置器,壁壘一新」。中前、右屯、寧遠等城「業已鼎新,所謂重關累塞矣」。袁崇煥非常自豪地表示:「山海、中前屯、中後、中右,今已堅雄如前日之寧遠也。」就連被派到關外監軍的太監劉應坤也讚歎寧錦諸城「今設備更嚴,城勢增高,堡壘更固,著著皆實,毫無粉飾」。

遼寧興城古城南門樓上的紅夷大炮,天啟六年(1626)寧遠一戰中,袁崇煥布置在寧遠(今遼寧興城)城頭的 11 門紅夷大炮成為其攻擊後金軍的「秘密武器」,(後金軍)不清楚這種新的發明,蜂擁而前,遭到鐵傢伙的重創,城外後金軍隊屍積如山。

為了爭取重建防線的時間,袁崇煥又派人到瀋陽弔唁去世的努爾哈赤,順便與後金開始和談。這實在是一場爾虞我詐的雙重騙局,袁崇煥的目的是以和談爭取時間,而後金方面同樣如此。繼努爾哈赤而為「大汗」的皇太極當時的處境其實非常險惡,甚至不得不採用迫令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多爾袞的母親)殉葬的野蠻手段以鞏固自己的汗位;當時後金寧遠大敗之餘,「時國內大飢,其一金斗糧價銀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連國家「庫中余布,尚無十匹之貯」,百姓衣食之艱難可想而知,更無力立即向寧、錦防線用兵;何況外部東有明朝藩屬朝鮮及毛文龍部,西有親明的漠南蒙古,南有袁崇煥的堅城大炮,實在是內外交困,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

故而皇太極對袁崇煥的使臣熱情款待,並遣使回復,謀求議和。不過,雖然雙方几次信使往來,主要圍繞著戰爭是非、雙方劃界、經濟賠償互易及政治關係等展開,但其實雙方都無意和談,不過以為緩兵之計而已。袁崇煥藉此完成了自己的寧錦防線建設。

而後金方面藉此和談之際打敗了毛文龍的軍隊,並迫使朝鮮李朝屈服,不僅消除了後顧之憂,也迫使朝鮮每年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豹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米萬包」,成為其糧食等物資供應基地。

在這個當口,袁崇煥埋頭整理防備,對朝鮮的關注度不夠,有人認為是戰略短視的表現。天啟七年正月初四,皇太極命阿敏發兵朝鮮,自己率留守諸將擺出一副進攻寧錦的架勢;直到二月中旬,明廷才得到後金進攻朝鮮的確實消息;二十四日袁崇煥出動水軍增援東江,此後將近一月,他再無對朝動作;三月初八,毛文龍建議關寧軍直搗瀋陽,可是此時朝鮮已與後金議和;十七日明廷下令袁崇煥出兵,二十四日統兵7萬的袁崇煥選9000精兵過三岔河牽制後金,反應迅速但稱不上有力,難脫消極避戰之嫌,此時後金攻朝軍隊開始撤回;四月下旬,袁崇煥上報朝廷:無虛可搗。皇太極剛繼位又分兵朝鮮,實力處在最虛弱的時刻,確實是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但朝鮮敗得太快,袁崇煥的戰術又相對保守穩健,機遇一閃而逝。兩相比較,後金方面在這次具有爭議的和談中無疑得益更大,擺脫了軍事與經濟上的困境。反觀明朝卻失去了本成掎角之勢對抗後金的藩屬朝鮮,毋庸諱言,在這場各取所需的「和議」中是得不償失的。

無論如何,既然雙方都以為自己達到了和談爭取時間的目的,戰事重開就是題中之意了。天啟七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極率四旗後金軍過大凌河,包圍錦州。到二十五日,皇太極攻錦不克,派人回瀋陽調緩兵。二十七日又率數萬兵攻寧遠,二十八日包圍寧遠城。在袁崇煥指揮下,寧遠城內守備充足,城外列車營,掘深壕。皇太極不信西洋大炮的威力,強攻堅城,當時有私人著作《遼事述》云:「建州兵十五萬攻錦州,城上炮火矢石,交加如雨,自辰至戌,集屍滿城下,至夜,乃退兵五里。??建洲兵不得志於錦州,因而攻寧遠,參將彭替古以紅夷炮碎其營大帳房一座。」皇太極的攻勢再次為明朝眼中「不餉之兵,不秣之馬」的無敵神器——紅夷大炮所擊退,只能哀嘆「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是役,明與後金「大戰三次,小戰二十五次」,至二十九日,後金軍從寧遠撤回,六月四日再攻打錦州,攻城不下,死傷眾多。當夜,皇太極不得不吞下苦果,以天熱士兵難耐為由撤兵。寧錦之戰是繼寧遠之戰後明軍取得的又一次大捷,而袁崇煥打造的明軍錦(州)寧(遠)防線,也從此成為終皇太極一世後金軍隊所無法徹底逾越的天塹。

錦州再告大捷,明熹宗欣喜若狂,在嘉獎諭旨中說:「十年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鋒。」滑稽的是,這位木匠皇帝又稱,「寧錦之捷制勝折衝,皆受廠臣秘畫」,把一切功勞都算到閹黨身上,自魏忠賢以下,凡數百人,與寧錦戰役有關無關者全部受賞、升遷,魏忠賢年僅4歲的侄孫也被封為伯爵,簡直荒唐之極。偏偏只有這次戰役的前線總指揮袁崇煥卻僅官升一級而無恩蔭,實在看不過去的兵部侍郎霍維華(魏忠賢的外甥女婿)請求以己蔭讓與他,也受到切責「不諳事體」。結果,袁崇煥只能在七月一日上「乞休疏」,以有病為由,申請辭官回籍調理。在魏忠賢的唆使下,熹宗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請,寫道:袁崇煥「疏稱抱病,情詞懇切,准其回籍調理」。這樣一位剛剛督師遼東17個月(從天啟六年三月擔任遼東巡撫至天啟七年七月辭職),兩挫後金大軍的功臣,卻因為在寧錦之戰中拒絕執行朝廷讓他救援錦州的命令(袁崇煥認為皇太極是要圍城打援),此刻在明朝的官方話語中,卻變成了「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暮氣」出自《孫子·軍爭》中的「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一句,比喻不振作的精神狀態和疲沓不求進取的作風。當時袁崇煥不過40歲左右,方當壯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負的時候。這樣的人竟算「暮氣沉沉」,卻不知誰才是「朝氣蓬勃」?閹黨誤國一至於斯。

不過袁崇煥本人倒很平靜,悄然返回嶺南家鄉,途中還寫了一首詩,內有「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之句。大概他本人也很清楚,自己遲早是為閹黨不容的。

(參考資料:孫文良、李治亭等:《明清戰爭史略》,廖德清:《中國古代軍事後勤史》,周喜峰:《論袁崇煥第一次巡撫遼東》,余福海:《晚明文官群體與宦官群體關係析探:以袁崇煥交結魏忠賢的史事為個案》,陽正偉:《從<袁崇煥資料集錄>看袁崇煥與魏忠賢之關係》等)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抓取。

好 文 推 薦

他是敦刻爾克道森船長的原型,原泰坦尼克號二副,兩個兒子陣亡,一生都是傳奇

出生在那個時代,萊托勒的一生,經歷了比和平時代要多得多的波折、災難、考驗,可他也見識過人性之可畏,明白生命之可貴。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印度空軍奇襲不成,巴基斯坦王牌飛行員30秒內擊落4架敵機

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一位名叫默罕默德·馬哈茂德·阿拉姆的巴基斯坦飛行員,完成了比馬爾塞尤更加厲害的超神一擊——在30秒內連續擊落4架敵機!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民航兩次誤入蘇聯領空慘遭擊落,大韓航空為何接連兩次遭此厄運?

大韓航空公司的客機飛行員們,是如何先後兩次掉到同一個坑裡的。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


推薦閱讀:

興山:大順軍抗清最後一戰
這妹紙顏值身材爆表啊,模特界有誰可一戰?
彭德懷曾談平型關大捷:一戰殲敵如麻|彭德懷|平型關大捷
瀕臨滅亡的南明朝,打出痛擊八旗精銳的絕唱一戰
五代十國第一戰神李存勖的成名之作:三垂岡之戰(TOP86)

TAG:成名 | 袁崇煥 | 努爾哈赤 | 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