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格臆說(續)

蕭統《陶淵明集序》云:「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陶氏人與事「不為五斗米折腰」足為千秋高風亮節,令人樂道;陶氏文《桃花源記》逾千載無人可追,陶氏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橫絕時空,無半點濁塵腥風可沾染之。蓋陶氏人品詩品其性率其情真,其境界之高令後世之人鮮有與之比肩者。否則,人人皆詩人,處處皆桃源矣。  說到人人皆詩人,似乎並非可望而不可及,如今詩人好做,茶餘飯後,心血來潮,年輕人分行寫上幾段,老年人五七言定格便算作律絕,盡皆一揮而就,十分瀟洒倜儻。見之於報刊,亦是「社論」語言之變種,味同嚼臘。正是這種作者「自我欣賞」,讀者不買帳的詩,造成了詩的生存窘境。厚厚一期刊物,很少能遇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好詩。  詩有境界,有懷抱,情真意真方是好詩。詩的題材和內容俯拾皆是,隨時隨地,一顰一笑,皆含詩之意味。  何謂詩之境界?唐代王昌齡把詩之境界分為「物境」、「情境」、「意境」。所謂「物境」,即:「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所謂「情境」,即:「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所謂「意境」,即:「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何謂詩之懷抱?恐眾說紛紜,實難歸一。然《文心雕龍·神思》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似乎為我們探討「懷抱」之義打開一扇窗戶。而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進一步指出:「然則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難於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見相交融,斯則成連所以移情,皰丁所以滿足也。」這樣看來,懷抱與境界很難分開,境界與懷抱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所謂「心境相得,見相交融」是值得細加品味的。  何謂詩之情真意真?唐代皎然《詩式》云:「若遇高手如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詣道之極也。」這就是說詩之鑒賞不能停留在「文字」這一層面,而要得其精而遺其粗,穿透「文字」表層,直達「情性」深蘊,才算是進入最高境界。因為執著於「言」無法得「意」,要「得意」則須「忘言」。好詩一定要有「文外之旨」,所謂情在言外,旨冥句中。情感內涵不是由言辭所直接抒發,而是通過形象、蘊藉、委婉、含蓄的藝術方式間接透露出來,表面上似乎「淡而無味」,而實際卻總能達到令人「味而無厭」的效果。情真意真,莫過於此。  詩之鑒賞是創作的前提和基礎,明確好詩的標準,是至關重要的。  凡詩不過兩類,一類寫境,境必有象;一類使事,事必有理。無論境與事、象與理,都無不形成各自特定的虛實、難易、朴華、直巧、純雜、清濁、濃淡、深淺、滯澀與暢達、拙厚與靈動等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係。  寫境詩,取境是關鍵,所謂「取境」,唐代皎然《詩式》說::「夫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說明意境的確立,決定著其藝術品格的高低。只有營造好詩境,然後方能澄思渺慮,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性靈與相浹而俱化。此中境界,亦實亦虛,實中出虛,虛中見實,這種天人俱至的自造神奇之境,斯為上乘,斯為成就。  有境必有象,象是構成境之不可或缺的元素。境中之象,或白描而趨淡朴一路,或刻畫而追攝綺腴一途,其內之精蘊,外之遠致,皆在其中。但體物摹象之難,則在於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摹寫差遠,則晦而不明。所以要須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粘不脫,脫化無跡,斯為絕妙,斯為上乘。不著跡象,不泥跡摹寫,而志在得其「象外之象」,斯為最高境界。  用事詩,事必涉理,所謂「事」自然是指事物發生髮展的過程(始末);「理」則指事物發生髮展的根據或規律(緣由),有事亦必有情;所謂「情」,自然是指事物發生髮展的千姿百態的情狀。這類詩最能體現詩人的胸襟,詩人的才、識、膽、力無不影響詩作的品格,是詩創作之本源。清代葉燮說:「詩之基,其人之胸襟也。有胸襟,然後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辨以出,隨遇發生,隨生即盛。」(《原詩》)  詩人創作這種詩時,往往「幽渺以為理,想像以為事,惝怳以為情」,追求「理至事至情至之語」。葉燮認為:「大凡人無才,則心思不出;無膽,則筆墨畏縮;無識,則不能取捨;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四者之中,「識」很重要,所謂「要在先之以識」,「識明則膽張」橫說豎說,無一不肖。  唐代司空圖《詩品·精神》:「碧山人來,清酒滿懷。生氣遠出,不著死灰。」楊廷芝《詩品淺解》「精含於內,神見於外」,最能涵蓋這類詩的最高境界。能達到「精含於內,神見於外」,則作者精神氣度燦然如見矣。作品如能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必能氣從意暢,興會超妙,妙合無垠。  學詩,首要的在於取徑?何謂「取徑」?就是入門學習的途徑。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云:「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詩者,吟詠性情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者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蓋一唱三嘆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務使事,不問興緻;字必有來歷,押韻必有出處,讀之反覆終篇,不知著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囂怒張,殊乖忠厚之風,殆以罵詈為詩。詩而至此,可謂一厄也。」這段話是針對宋詩的弊端說的,為其「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的主張奠定理論根據和基礎。嚴羽批評的「宋詩」現象,而今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和潮流,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師,似乎已經佔據了正統地位,各種刊物雖然分出名目繁多的專欄,有的甚至控空心思標新立異,可細讀各欄下之詩皆全是一種面目。嚴羽所說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反倒成為貶義詞,成為批評的對象。「惟在興趣」遭抵制,「湊泊」「多務使事,不問興緻」之詩大行其道,「叫囂怒張」、「罵詈為詩」不時一現。這種「詩已非詩」的現象,決不是先進文化的方向。  詩,其體裁特點就在於興會,何謂興會?觸感而發,形諸於言。劉熙載《詩概》說:「文所不能言之意,詩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詩善醉,醉中語亦有醒時道不到者。蓋天機之發,不可思議也。」詩是「醉中語」,故而朦朧含蓄,似有深意但又不能指實,言外似有餘情卻又難於捉摸,留有餘地,耐人尋味,甚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才是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太過清醒,太過質實,實在是詩之大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其不可思議,其不可捉摸,卻正符合詩之義。  《歷代名詩品鑒》從詩之源到流,通貫古今,正是為正確認識詩歌藝術本質,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料。《當代吟吟壇風韻類編》則是為探索詩歌藝術哲學與各種審美觀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料。其鑒賞視角著眼於藝術規律的探討。譬如:探討詩境的虛實時,著眼於實中出虛,虛中見實,認為亦實亦虛,亦真亦幻是其最高藝術境界;在處理難與易的關係時,難言易言之,至難者亦至易矣。詩之體的內外、純雜,則兼而顧之,著眼於內、純時,不忘外與雜,則重在體之勢。詩意深淺,深入淺出是最佳狀態。詩之氛圍之清濁,清則麗,而濁則渾,渾則融,各有千秋。詩之聲采,濃淡相宜,濃腴而求淡,淡中宜求厚。語言、使事,尤注意暢達,忌滯澀,拙、厚中求靈動,靈動中求拙求厚,不可偏執。這些原則不是僵死的教條,視具體作品酌情處之。詩,因為是「醉中語」,本人以為學,未若「悟」。只有「多讀書,多窮理」才能「極其至」。花數百元參加這班那班學習,最終也只能學些似詩非詩的皮毛,終不能真會做詩。如果遇上包打「包票」的「宗師」,則更要警惕。歷史上詩人、大家,雖大都有師承關係,但並沒有哪位是「學」出來。歷代的「無名氏」佳作,未必輸於時賢,他們的作品能夠流傳下來,便是動搖不得的實證。  本文說理時並沒有舉具體作品為例證,因此可謂論之無據,讀者自可一笑置之。如有入選兩書的作者,以自己具體作品與此文無據之理參照「悟」之,則必有所獲。許多入選作者來函稱品語對自己評價過高,這自然是誤解了筆者的意思。筆者只是品某作運何手法達到了某一種境界,實在沒有評高下的意思。「品」和「評」還是有細微差別的。  我主張詩人走自己的路,「悟」自己的理,宗師的「教導」也好,某些人的「誤導」也罷,千萬不要被人「導」入歧途。詩道,似乎不需「導遊」,寫出真正的「醉中語」,方是好詩。嚴羽主張「入門須正」,畢竟還是承認「入門」學習的途徑。我認為,走自己的路,不入任何「門徑」,實際上並非縮小學詩者視野,而是大開方便之門,就如佛家的「大乘」。不泥於一門一派,正是廣開學路,兼收並蓄,給詩人以更為廣闊的藝術空間。如此方是「大徹大悟」。我在《風格臆說》一文中宏觀說詩,又在此續文中從微觀角度說詩,就於想徹底說清楚詩到底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說是為了不說,如果真正到了無拘無礙的境界,又何須說呢?佛家《金剛經》有三十二說,但宗旨只有八個字「云何應住,雲無所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嚴滄浪說詩「不涉理路,不落言荃,上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就是藝術哲學的妙處,這個道理只有「悟」,才能真正明白。  明代都穆《南濠詩話》論詩詩曰:「學詩渾似學參禪,不悟真乘枉百年。切莫嘔心並剔肺,須知妙悟出天然。 學詩渾似學參禪,筆下隨人世豈傳。好句眼前吟不盡,痴人猶自管窺天。 學詩渾似學參禪,語要驚人不在聯。但寫真情與實境,任他埋沒與流傳。」  詩道,亦天道也。非悟不可得。
推薦閱讀:

這首宋詞兼有婉約與豪放風格,乃經典之作,可惜我們連題目都不會讀
這三種風格的沙發抓緊下手,晚了可就買不到了。
庭院設計風格歸納
鞋類風格大起底,看懂你再學搭配!
日式風格客廳裝修效果圖

TAG: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