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文化自信的三重邏輯
作者:唐建軍
我們的文化自信,在時間軸上,立足歷史,是有源之水;立身現實,是有本之木;著眼未來,是有根之苗。在空間軸上,她內蘊於主體,是中華文化的習得屬性;外鏡於客體,是應對外部刺激的條件反射。在張力軸上,剛柔相濟,是自保與自適的統一體,既具有吸納、感化外物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又具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驅力、想像力、自制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中,文化自信以獨特的地位列入「四個自信」 。這一理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完善的最新成果,具有堅強的歷史邏輯、內容邏輯和現實邏輯。
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堅持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筆者以為,中華文化是文化自信最親近、最芬芳、最肥沃的思想土壤。
堅持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結果。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剝削制度,完成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精神變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族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應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投身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戰勝一系列重大挑戰,進入歷史上少有的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社會保持穩定的時期,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目前,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充分彰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日益增強,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牢固的物質基礎。
堅持文化自信是我黨文化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黨的文化思想經歷了若干個發展階段。從黨的一大到五大,黨的文化思想處於孕育期,文化內含於宣傳工作之中。六大至七大時期,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黨的文化思想萌芽。八大時期,文化建設成為執政黨的重要任務,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路徑基本確立。九大前到十一大期間,文化建設遭受嚴重挫折。十二大到十五大,黨找到了文化建設的主要矛盾,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十六大把「三個代表」寫入《黨章》,黨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體現了黨的文化自覺。十八大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寫入《黨章》 ,文化自信逐漸成為時代強音。
堅持文化自信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結果。進入21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文化工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不斷完善,建設觸角不斷伸向群眾需求的最後一公里,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戰略,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凝聚力號召力顯著提升,全社會正能量明顯增強;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群眾享受標準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生活得到較大改善,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創新文化體制機制,繼承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走出去」戰略喜訊不斷,亮點紛呈。這些成就為文化自信提供了鮮活、充足的事實依據。
二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我們的文化自信,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因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中國人民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走上獨立富強的復興之路。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成果,不斷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得到進一步確證,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更加牢固,文化自信的理論保障愈加堅實。
我們的文化自信,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為我們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掀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建設高潮,所以各族人民精神力量極大增強,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變數,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於中華文化應對他者挑戰的豐富經驗。中華文化是包容性文化。從歷史上看,中華文化之所以有強大生命力和自信心,就在於她勇於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成果,進而豐富和發展自身。中華文化是抗壓性文化。古老的中華文化承受住鴉片戰爭以來的各種磨難,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反省、守望、探索、奮進,成功跨越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陷阱,走出一條獨特的民族興旺之路。
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使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堅持文化自信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貫穿中華文化的家國同構、以民為本的價值主線,滿足了各個社會形態不同種族、民族、階層的精神訴求,形成龐大的受眾群體,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由忠孝兼修、吃苦耐勞、敬天守時、親誠惠容等特質構成的文化品格,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提供永恆的精神動力。由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淬鍊而成的共產黨人精神,為攻堅克難提供了最具韌性的鑽力。
堅持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心」和「鈣」 。作為文化理論發展的結晶,文化自信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初心。只有堅持依託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才能明確文化傳統中哪些該傳承,哪些該揚棄;文化事業哪些要發大力,哪些要控節奏;文化產業哪些須扶持,哪些該降溫;外來產品哪些採取拿來主義,哪些拒之門外,保持解放生產力、代表方向性的社會主義本質。作為文化心理積澱的成果,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建設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象徵著中國文化苦難輝煌之後的浴火重生,是中國道路塑造的中國形象、中國精神激發的中國力量、中國夢想凝聚的中國意志。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才能紮根守魂、強神健魄,形神兼備、血肉豐盈,才不會表金里絮、脫軌逾矩,才能保持以人為本、家國同心的民族特質。
文化自信是涉及文化歷史、文化理論、文化實踐和文化心理的交叉學科概念,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深沉的體驗、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情感。我們的文化自信,在時間軸上,立足歷史,是有源之水;立身現實,是有本之木;著眼未來,是有根之苗。在空間軸上,她內蘊於主體,是中華文化的習得屬性;外鏡於客體,是應對外部刺激的條件反射。在張力軸上,剛柔相濟,是自保與自適的統一體,既具有吸納、感化外物的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又具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驅力、想像力、自制力。堅持文化自信,就是遵循邏輯與歷史的統一,認知與實踐的統一,形成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的相互支撐,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良性循環,不斷激發文化軟實力的潛能,增強全黨全國人民追尋中國夢的精神力量。(唐建軍)
推薦閱讀:
※蘇軾和蘇轍的關係怎麼樣?
※那些傳承了千年的中國文化之二
※怎麼說一口正宗的台灣腔?
※尚雯婕神補刀,張靚穎「離婚」被闢謠
※如何分辨真假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