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先生談中華文化與養生之道
06-06
筆為蒼生始可珍——裘沛然先生談中華文化與養生之道王慶其 李孝剛 裘沛然教授身為醫界翹楚,尤熱愛中華文化,認為中醫學植根於中華文化,兩者一脈相承。對中華文化與養生之道作了縝密的研究和創造性的闡述發揮,提出養生且莫貪生、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養生首先養心、養心要遵循「1+4」原則,並創造一張養生的精妙方劑——「一花四葉湯」。一花,即指身體健康長壽之花;四葉,即一為豁達,二為瀟洒,三為寬容,四為厚道。 裘沛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他畢生勤求博採,深諳岐黃之道,寢饋於方證葯法,行醫七十餘載,以善治疑難雜病,飲譽海內,醫德廣被。先生藏書萬卷,好學不倦,雖身為醫界翹楚,而尤熱愛中華文化,於詩、文、史、哲造詣頗深,尤其精研儒學,有許多獨到見解。他曾撰寫「可持續發展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一文,觀點鮮明地指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契於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儒家「和而不同」思想有助於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儒家「以義制利」思想有益於化解人與人、人與群體間的矛盾;儒家「成人之美」思想有利於人的素質和品格的提高。文章刊出後,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人們感到震驚,這篇研究儒家學說的精闢之論,竟乃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中醫之手。無怪乎當年書法名家胡問遂先生為裘老書寫了「筆為蒼生始可珍」的條幅。是對其學識和社會責任心的真實寫照。 裘沛然先生今年已屆92歲高齡,依然耳聰目明,文思敏捷,步履輕健,無半點龍鍾之態。耄耋之年還活躍在臨床第一線,望問聞切,頭腦清晰,立方遣葯常以出奇而制勝,往往挽危難於水火,濟羸弱以安康。先生豁達洒脫,喜文會友,會客聚首時,談笑風生,無所不及,精神矍鑠,毫無倦意。許多病家和朋友對裘老的健康甚為好奇,揣度其必有養生秘訣。先生總是笑而答道:「其實,我雖從事醫學七十多年,對攝生之道,不甚講求,更談不上什麼獨到心得……養生保健方法,諸如太極拳、健身操、氣功靜坐、老僧禪定,均無雅興;什麼食品營養、藥物進補,也無意嘗試;庄生所說的『熊頸鳥伸』的呼吸延壽法,從來就沒有搞過。」那麼,先生的養生奧秘究竟在哪裡呢? 養生且莫貪生 先生說:「貪生怕死、要求健康長壽,乃是人之常情。」荀子在《禮記》中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萬物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重要的是生命的質量。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人應該立足於生,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歸宿,死亡就是回歸自然,「生吾順事,歿吾歸焉」。所以貪生是沒有必要的。裘老有詩云:「養生奧指莫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千古偉人盡黃土,死生小事不須驚。」 裘老在長期臨床中,觀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絕症者,凡能坦然自若、樂觀開朗地面對病情,積極配合醫生診療的,大多心寬體泰,抗病力增強,元氣逐漸恢復,病情逆轉漸入佳境,甚至完全康復。而越是憂愁恐懼怕死的患者,則精神崩潰,氣血耗散,病情常加速惡化,偏多預後不良。中醫學認為,病人的精神狀態是本,醫生的治療措施是標,醫生的治療措施是通過病人的「神機」(抗病能力)才能發揮治療效應,如果病人精神已經崩潰,那麼再好的治療措施也無濟於事。所謂「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對待生死的態度,也即是對待人生的態度,白居易《浩歌行》云:「既無長繩系白日,又無大葯駐朱顏。」先生常說,人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長壽,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容、淡定、坦然地面對生活,品味人生,樂天知命,以審美的眼光,打量這色彩繽紛的世界,詩意地活在真實的生命感受之中,那麼健康長壽就悄然地不期而臨。 養生首先養心 古往今來,養生的方法甚多。裘老認為,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中醫學把心作為「君主之官」主宰「神明」(即精神心理活動)。所以養生的關鍵在於調節精神和心態。傳說唐代醫家孫思邈壽至一百四十歲,他強調養生首要養性,主張「不違情性之觀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好而顧眄可行」,告誡人們不要患得患失,一切聽任自然。 先生提出養心要遵循「1+4」原則,並創造出一張養生的精妙方劑,名為「一花四葉湯」,對健康長壽具有很好效果,是他總結古今養生學家的精粹,並通過現身實踐而制定的名方。一花,即指身體健康長壽之花;四葉,即一為豁達,二為瀟洒,三為寬容,四為厚道。 1.豁達 就是胸襟開闊。《舊唐書·高祖本紀》云:「倜儻豁達,任性真率。」法國作家雨果說:「比海洋還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廣闊的是人的心靈。」裘老說:「上下數千年,人生不過度幾十寒暑,朝生暮死與存活百歲,不都是白駒過隙!東西數萬里,而我只佔七尺之地,『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置於宇宙,不就是螞蟻一隻?」他又說:「榮華富貴有什麼好希罕的,即使你多活幾十年,也只是一剎那間事,任其自然,何必強求。」早年他曾替名畫家唐雲題過一首牡丹詩:「乍看驚富貴,凝視即雲煙。」寓有「富貴於我如浮雲」之意,為唐老和人們所激賞。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邱」,錦衣玉食能幾時,只有「白雲千載空悠悠」。襟懷何等坦蕩!先生說「人生短暫,能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使之心安理得,亦已足矣」。心態何其平和!心態在一定程度決定了人的健康狀態,心平則氣和,氣和則形神康泰,病安從來?先生有詩云:「心無慚疚得安眠,我命由吾不在天;利慾百般驅客老,但看木石自延年。」 2.瀟洒 原指清高洒脫,不同凡俗之意。裘老意為輕鬆、舒暢的意思。誠如李白《游水西簡鄭明府》詩:「涼風日瀟洒,幽客時憩泊。」 裘老年輕時就「不愛風月愛風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及至老年,「浪跡書海一老翁」。讀書是其一大樂事,他精熟文史,談吐雋永,對《孟子》情有獨鍾,不少精彩的篇章至今尚能一字不差地吟誦,對古詩詞的造詣也相當深厚。工作之餘暇,或登山臨水,感悟自然,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影落清溪照眼明,雲峰古木自渾成。老翁跋涉過千里,來聽黃山瀑布聲。雲端誰把兩峰安,奇景多從霧裡看。天意為防浩氣盡,故開磅礴倚高寒。」這是先生游黃山時所作。當代書畫大家陸儼少先生讀後,愛不釋手,欣然為詩配畫,情景交融,一時傳為佳話。嗣後先生為謝陸翁又作詩曰:「大好河山出手中,乾坤正氣為誰雄。無端邂逅春江道,尚有高風是陸公。」高人相遇,詩往畫來,其樂融融,好不瀟洒。先生之善詩能文,在學術、藝術界聞名遐邇,常有佳作見諸報端,一本《劍風樓詩文鈔》,索要者眾。無怪乎前上海中醫學院院長程門雪先生用「千古文章葬羅綺,一時詩句動星辰」的詩句極贊裘老卓犖的文才。瀟洒,就是充滿生機,超越自我,活得洒脫,生活充實,身心愉悅,有利於健康。 3.寬容 即寬恕,能容納他人。裘老認為,寬容待人是人生的一種美德,也是處理和改善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寬容就是以仁愛之心待人,這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體現。《論語·里仁》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朱熹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寬恕不僅要求推己及人,更要「嚴於責己,薄於責人」。這是一種高尚的美德,使人心曠神怡。 寬容不僅能使人心寬體泰,氣血調和,而且對於群體的結合、社會的和諧也是很有意義的。對生活的小小利害或些微過失,要善於諒解他人。氣量狹小,難以容物,對人疑忌,會使神氣錯亂,受傷害的是自己的心與身。 4.厚道 就是為人處事之道要敦厚、仁厚。裘老經常強調:「厚道對維護和培養人身元氣有重要作用。與厚道相反的是薄德,薄德之人往往流於刻薄和涼薄,世風澆薄,人心不古,從而使人精氣散漫和抵抗力減弱,就容易導致多種疾病的侵襲。」古哲有「水之積也不厚,則其浮大舟也無力」的論述,與《易經》「厚德載物」之說,都是很有深意的。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所謂「鳥托巢於叢,人寄命於群」,人不能脫離群體,而居心厚道,乃是群體組合的凝聚力量。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雖然我們的經濟在不斷增長,生活也在日益改善,但更應注意厚德以保持身心健康。1948年世界衛生協會提出關於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應是軀體、心理、社會適應、品德的良好狀態。」這裡就與養生首先養心的理念,可謂古今一轍。 厚道最為重要的,就是做人要仁厚,正如孔子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厚道就必須多為他人著想,要樂於助人和扶危救困,作為醫者則要多為病人著想;還要常懷感恩與報恩之心,要常常想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句話,就不會去做忘恩負義的事。厚道還要不念舊惡,能多多幫助人,也是厚道的一種表現。先生說「養生貴在全神」,就是努力使自己保持至善至美、恬淡寧靜的心態。摒除邪惡和貪慾之心,不慕求浮榮,不損人利己,破除私心雜念,要有忠恕仁厚、純一無偽的精神,這樣,人體才能氣血和暢,五臟安寧,精神內守,真氣從之,達到應享年壽。 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 度,是衡量一切事物輕重、長短、多少的統稱,後人引申為處理事物最適當時為適度。度,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氣度、節度等,做人的一切,都得有個度,養生也不例外。 裘老說,孫思邈提倡飲食應達到「飢中飽、飽中飢」為最合適,就是飲食之度;漢代華佗主張「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就是勞逸之度;《內經》載:起居有常,不竭不妄,就是房事之度;《論語》曰:「惟酒無量不及亂」,就是飲酒之度;另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悲歡之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理財之度;「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精神文明之度;「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就是做人之度。 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是指無過無不及,把握處理事物恰到好處。這是把握「度」的最高準則。《內經》曾提出「生病起於過用」的觀點,諸如飲食過飽、情志過用、勞逸過度等均可成為致病之因。裘老提出養生貴在識度與守度,可以認為是中庸之道在養生理論中的具體應用。先生強調,「度」可以根據體質、生活習慣、地區和時代條件不同而作適當調整。如能「發而中節」,可葆身體康強壽考,精神安樂,社會和諧進步,世界和平繁榮,使人間重重戾氣,化為天上朵朵祥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吉祥文化 吉祥物
※於建嶸教授:一個陌生女孩的來電
※王鳳儀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子也創立了學說,為什麼沒有成為耶穌一樣的人?
※秦漢削刀紀——記一位文藝范的秦漢刀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