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金馬獎,卻輸給了大爛片 | 演員們的後·金馬時代
傻笑、激動、語無倫次,站上金馬獎領獎台,最佳女主角馬思純和周冬雨的手足無措一再印證了金馬獎的彌足珍貴。
之所以珍貴,不僅是一瞬間的矚目,還有獲獎後可預期的種種改變。除了榮譽,金馬獎將如何改變一位演員?
註:數據統計範圍為2006-2015年金馬獎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獲得者(共40位)的作品數量以及豆瓣評分情況。
獲獎後,7成大陸演員拍片更頻繁
演員演技獲得金馬獎肯定,片約自然蜂擁而至。
總體而言,演員們獲獎後的作品(電影、電視劇、短片等)年均產出數量略微升高,從獲獎前的年均2.26部作品增長到了獲獎後年均2.4部作品。
但我們發現,得獎的大陸演員拍片量上升的比例更大。
7成來自大陸的獲獎者年均產量上升,5成台灣獲獎者也更頻繁地產出作品。
註:2014年最佳女主角陳湘琪與2015年最佳男配角白只因獲獎年份較近,無更多作品。2006年最佳男配角吳景滔9歲獲獎後便無新作。
反觀香港演員,在2006-2015年間獲金馬獎後,其中有8位演員年均產量下降,佔香港地區獲獎演員67%。
難道這些香港演員獲獎了就不努力了嗎?其實不然。
在2006年之前,梁家輝、劉青雲、劉德華等演員已經得過金馬獎,一直以來工作產量很高。即便在最近一次獲獎後產量下降,但也高於所有獲獎者的產出頻率平均值。
產量下降不可怕,怕的是,越拍越差
不論出於何種原因,產量下降並不是關鍵。真正要命的是,作品質量下降。
除獲獎之後沒有作品或作品未評分的4位演員,91%的影帝或影后難逃獲獎後作品質量下降的命運。此外,更令人凌亂的是,有12位影帝或影后在獲獎之後的作品平均分不足6分,換言之,沒及格(大寫的尷尬)。
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以章子怡為例,《太平輪》《奔愛》等電影的差口碑與獲獎作品《一代宗師》便產生了巨大差距。影后同樣栽在了爛片上。
雖然大勢如此,仍有6位演員持續高水準地拍出好片,用作品為獎項正名。
TVB中求生存,高產的香港演員
在獲獎前的作品數量統計中,最高產的前七名都是香港演員。
他們可不是仗著年齡大所以高產,如果排除出道時長的的影響,獲獎前年均作品最高前10位,香港演員也佔六成。
同時登上「獲獎前作品數前10位」和「獲獎前作品產出頻率前10位」榜單的五位香港演員,分別是劉德華、劉青雲、梁家輝、惠英紅、梁朝偉。除惠英紅以外,其他四名演員均出身於TVB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劉德華和梁家輝還是同期學員。
TVB藝員訓練班自1971年起開辦,前半年學習多項幕前知識和幕後理論,包括表演、台詞、舞蹈、武術、編劇理論、攝影概論、電視工程、形體模擬、化妝、服裝、髮型。後半年則進行實習,中間經過多次考試,能成功畢業者將成為TVB藝員。1984年開始,訓練班改制,訓練期縮短為半年。
憑藉在TVB的系統訓練以及在眾多劇集和電影中摸爬滾打出的演技,幾位香港演員都不止一次獲得金馬獎的青睞。
梁朝偉曾分別憑藉《重慶森林》(1994)、《無間道》(2003)、《色·戒》(2007)三度封帝;劉德華也靠著《無間道3:終極無間》(2004)、《桃姐》(2011)斬獲兩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梁家輝早在1990年就憑藉影片《愛在他鄉的季節》拿到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隨後又在2007以《戰·鼓》榮獲最佳男配角。
在屢次獲獎後,仍保持著高產量和高質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以上幾位演員,TVB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還培養出了不少如今在香港以至華語演藝界獨當一面的演員和導演,比如周潤發、關錦鵬、周星馳、杜琪峰等等。
巧的是,以上提及的四位,同樣也拿過金馬獎。
電視劇還是電影?影帝影后修鍊手冊
影帝影后如何養成?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各位今後有志於投身金馬獎角逐的朋友請看黑板。
到底是投身小屏幕(電視劇)還是大銀幕(電影)?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獲獎前電視劇作品大於電影作品的9名演員全部來自大陸,佔到所有獲獎的大陸演員的60%。
這的確很大陸。電視劇產業相對而言提供的角色數量更多,也有著更加深厚的群眾基礎。
事實上,相比大陸,香港和台灣的電視劇都有更加明顯的自身風格,但是港台獲獎演員(除了台灣阮經天獲獎前電視劇和電影作品數量相等),都有更多電影作品。
而從未涉及電視劇作品的24K純·電影演員也有幾位,如台灣演員陳湘琪與徐詣帆。其中,吳景滔和白只都只有一部電影作品,一發即中金馬獎,實屬不易。何況2006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景滔當時只有9歲。
另一位純·電影演員則是來自大陸的章子怡。
處女作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就拿到了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銀熊獎,章子怡隨後的作品《卧虎藏龍》《藝妓回憶錄》《英雄》等都走上了國際舞台。
2013年,她憑藉《一代宗師》首次斬獲金馬獎影后頭銜。然而,這距離她的第一部電影,已經過去整整16年。
第53屆金馬獎剛剛落下帷幕,馮小剛繼去年《老炮兒》獲得最佳男主角之後,今年憑藉《我不是潘金蓮》拿到最佳導演,范偉因《不成問題的問題》拿下了「不成問題」的最佳男主角,而頒獎禮上的一個大驚喜莫過於激動不能自已的最佳女主角,《七月與安生》中的雙姝:周冬雨、馬思純。
正如金馬獎在向逝去的電影人致敬環節里,最後定格的一句話 「電影,是我的生命,是我最喜歡的」。對於電影人而言,比起得到褒獎,或許電影本身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
數據來源:
金馬獎、豆瓣電影、百度視頻
作者:曾明 趙瑋雯
數據整理:戴榮峰 於清 曾明 張蔚涵 梁慧嫻 趙瑋雯
設計:趙瑋雯
運營:蘇雪妮
鏑次元數據傳媒實驗室原創稿件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其他公眾號或機構轉發引用請聯繫
郵箱:public@dyclub.org
鏑次元君:Dyclub2015
本文來自鳳凰號平台,僅代表公號觀點。
推薦閱讀:
※作品與時代,到底誰對不起誰
※譯文節選:當代民主情況(上)——《一個私人領域,數字時代的民主》
※四、夏王朝姒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五十八年
※【特評】網劇時代,只剩情懷的港劇還揮得動刀嗎?
※皇權時代中國的哲學與科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