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10)
【經】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欲行般若波羅蜜,若行色為行相,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色是常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常行為行相;若色是無常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常行為行相;
若色是樂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樂行為行相;若色是苦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苦行為行相;若色是有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有行為行相;若色是空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空行為行相;
若色是我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我行為行相;若色是無我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我行為行相;若色是離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離行為行相;若色是寂滅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寂滅行為行相。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行四念處為行相,乃至行十八不共法為行相。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羅蜜有所得行』,亦是行相。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是念『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亦是行相。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受念妄解,若色受念妄解,為色故作行;若為色作行,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眼受念妄解乃至意,色乃至法;
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眼觸乃至意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受念妄解,為十八不共法故作行。若為作行,是菩薩不能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
如是菩薩,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地證,何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色相,不行受、想、行、識相;不行色、受、想、行、識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常;
不行色、受、想、行、識樂,不行色、受、想、行、識苦;不行色、受、想、行、識我,不行色、受、想、行、識無我;
不行色、受、想、行、識空,不行色、受、想、行、識無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作;不行色、受、想、行、識離,不行色、受、想、行、識寂滅。
何以故?舍利弗,是色空為非色,離空無色,離色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空為非識,離空無識,離識無空,空即是識,識即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為非十八不共法,離空無十八不共法,離十八不共法無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是空。
如是,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有方便;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何因緣故不受?」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何以故?無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舍利弗,以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行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何以故?一切法性無所有,不隨諸法行,不受諸法相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諸法無所受三昧廣大之用,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是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不離,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論】釋曰:前品用空門破諸法,此品欲以無相門破諸法。若菩薩無方便觀色,則墮相中;墮相中故,失般若波羅蜜行。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空故,無相可取。
(【論】釋:前品用空門破一切法,此品想用無相門破一切法。如果菩薩無方便觀色,則墮相中;因為墮相中,失般若波羅蜜行。為什麼?因為一切法空,無相可取。)
問曰:人知善惡果報,取果報相已,分別善、惡,善者取,惡者舍,是故行道。云何說諸法無相相?
(問:人知善惡果報,取果報相後,分別善、惡,善的取,惡的舍,所以行道。為什麼說一切法無相相?)
答曰:取相者為初學者說,無相者為行道、住解脫門者說,不應以粗事為難!今行者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謂取男女等相生諸煩惱因緣;後以無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為患,生諸著故。以無相相破善法,無相亦自破。所以者何?無相,善法所攝故。譬如雹墮害谷,雹自消滅。
(答:取相的為初學的人說,無相的為行道、住解脫門的人說,不應以粗事為難!現在修行的人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謂取男女等相是生各種煩惱的因緣;後用無相相破善法相,如果破不善而不破善相,善即為患,因為生各種著。用無相相破善法,無相也自破。為什麼?因為無相,善法所包含。譬如雹落害谷,雹自消滅。)
複次,一切法無相相為實。譬如身,不凈充滿,九孔常流,無有凈相;而人無明故,強以為凈,生煩惱,作諸罪。如小兒於不凈物中,取凈相以為樂,長者觀之而笑,知為虛妄。
(又,一切法無相相是實。譬如身,不凈充滿,九孔常流,沒有凈相;而人因為有無明,強當做凈,生煩惱,作各種罪。如小兒於不凈物中,取凈相以為樂,長者觀他而笑,知道是虛妄。)
如是等種種取相,皆為虛妄。如玻瓈珠,隨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如是,無有定相,隨心為異,若常、無常等相。如以瞋心,見此人為弊;若瞋心休息,淫慾心生,見此人還復為好;若以憍慢心生,見此人以為卑賤;聞其有德,還生敬心。
(象這樣等種種取相,都是虛妄。如玻瓈珠,隨前色變,自無定色;各種法也是這樣,沒有定相,隨心為異,像常、無常等相。如用瞋心,見此人是弊惡;如果瞋心休息,淫慾心生,見此人又變為好;如果因為憍慢心生,見此人認為此人卑賤;聽說他有德行,還生敬心。)
如是等有理而憎愛,無理而憎愛,皆是虛妄憶想;若除虛誑相,亦無空相、無相相、無作相,無所破故。是色從種種因緣和合而有,譬如水沫,如幻、如夢;若菩薩於色中取一異相,即失般若波羅蜜,色性是無相相故。
(象這樣等有理而憎愛,無理而憎愛,都是虛妄憶想;如果除虛誑相,也沒有空相、無相的相、無作的相,因為無所破。此色從種種因緣和合而有,譬如水沫,如幻、如夢;如果菩薩於色中取一異相,即失般若波羅蜜,因為色性是無相相。)
受是色相已,見色散壞磨滅,謂是無常;若見和合少許時住,謂為常。常有二種:一者、若住百歲、千萬億歲,若一劫,若八萬劫,然後歸滅;二者、常住不壞。菩薩若邊邪滅故,亦不復觀真實常;若觀常,知是久住故常,非是真實。
(受此色相後,見色散壞磨滅,認為是無常;如果見和合少許時住,認為是常。常有二種:一、象住百歲、千萬億歲,或一劫,或八萬劫,然後歸滅;二、常住不壞。菩薩如果邊邪滅,也不再觀真實常;如果觀常,知是久住所以常,不是真實。)
若不滅邊邪,觀色為真實常,作是念:草木零落還歸為土,但離合有時;是故說是菩薩無方便。菩薩或觀色無常,無常亦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一切有為法,不過一念住;二者、相續法壞故,名為無常,如人命盡,若火燒草木,如煎水消盡。
(如果不滅邊邪,觀色為真實常,這樣想:草木零落還歸為土,但離合有時;所以說這樣的菩薩沒有方便。菩薩或觀色無常,無常也有二種:一、念念滅,一切有為法,不過一念住;二、因為相續法壞,名為無常,如人命盡,象火燒草木,如煎水消盡。)
若初發心菩薩行是相續,斷粗無常,心厭故;若久行菩薩,能觀諸法念念生滅無常。是二菩薩皆墮取相中。所以者何?是色常、無常相不可得,如先說。受、想、行、識,亦如是。苦、樂、我、非我,亦爾。
(如果初發心菩薩行此相續,斷粗無常,因為心厭;如果久行的菩薩,能觀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這二菩薩都墮取相中。為什麼?一切色常、無常相不可得,如前面說的。受、想、行、識,也是這樣。苦、樂、我、非我,也是這樣。)
問曰:是五眾可作常、無常等觀,云何言五眾是寂滅遠離相?
(問:此五蘊可作常、無常等觀,為什麼說五蘊是寂滅遠離相?)
答曰:行者不見五眾常、無常相故,知是五眾離自相;若知五眾離自相,即是寂滅如涅槃。
(答:修行的人因為不見五蘊常、無常相,知此五蘊離自相;如果知五蘊離自相,即是寂滅如涅槃。)
問曰:若爾者!初自無相,云何說言無方便墮相中?
(問:如果是那樣!初自無相,為什麼說言無方便墮相中?)
答曰:是菩薩根鈍,不自覺心離五眾著,轉復著遠離寂滅,於無相中而生著。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應如是隨義分別。若菩薩觀外諸法皆無相,言我能作是觀,以有我心殘故,亦墮相中。
(答:這樣的菩薩根鈍,不自覺心離五蘊著,轉又著遠離寂滅,在無相中而生著。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也應這樣隨義分別。如果菩薩觀外面一切法都是無相,說我能作這樣的觀,因為有我心殘留,也墮相中。)
若菩薩能離此著相非道,行真凈無相智慧,作是念:能如是內外清凈行,是為修行般若波羅蜜。是人亦墮相中。所以者何?不可著而著,不可取而取故;是菩薩名為無方便,依止愛見,著善法故。
(如果菩薩能離此著相非道,行真凈無相智慧,這樣想:能這樣內外清凈行,這樣是修行般若波羅蜜。此人也墮相中。為什麼?因為不可著而著,不可取而取;這樣的菩薩名為無方便,因為依止愛見,著善法。)
是菩薩雖有福德,亦不得離老病死憂悲苦惱;雜行道故,尚不能得小乘,何況大乘!與上相違,名為有方便。於一切法不受不著,諸法和合因緣生,無自性故。
(這樣的菩薩雖有福德,也不得離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雜行道,尚不能得小乘,何況大乘!與上相違,名為有方便。於一切法不受不著,因為一切法和合因緣生,無自性。)
問曰:前說無受三昧,此說不受三昧,有何等異?
(問:前說無受三昧,此說不受三昧,有什麼差別?)
答曰:前者為空故,此為無相故。
(答:前面的為空,此為無相。)
不遠離者,常行不息不休,以大慈悲心故。
(不遠離是,常行不息不休,因為大慈悲心。)
疾得佛道者,入是三昧無障礙故,所行智慧與佛相似,若無量阿僧祇劫應得,或時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如弗沙佛讚歎釋迦文佛超越九劫。
(疾得佛道是,因為入此三昧無障礙,所行智慧與佛相似,如果無量阿僧祇劫應得,或時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如弗沙佛讚歎釋迦文佛超越九劫。)
【經】舍利弗言:「但不離是三昧,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有餘三昧?」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更有諸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何等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諸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首楞嚴,行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名寶印三昧、師子遊戲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諸法印三昧、觀頂三昧、畢法性三昧、畢幢相三昧、
金剛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進三昧、出生三昧;必入辯才三昧、入名字三昧、觀方三昧、陀羅尼印三昧、不妄三昧。攝諸法海印三昧、遍覆虛空三昧、金剛輪三昧、寶斷三昧、普照三昧、
不求三昧、無處住三昧、無心三昧、凈燈三昧、無邊明三昧、能作明三昧、普遍明三昧、堅凈諸三昧三昧、無垢明三昧、作樂三昧;電光三昧、無盡三昧、威德三昧、離盡三昧、不動三昧、莊嚴三昧、日光三昧、月凈三昧、
凈明三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剛三昧、心住三昧、遍照三昧、安立三昧、寶頂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生喜三昧、到法頂三昧、能散三昧、壞諸法處三昧、字等相三昧、離字三昧、斷緣三昧、不壞三昧、
無種相三昧、無處行三昧、離闇三昧、無去三昧、不變三昧、度緣三昧、集諸功德三昧、住無心三昧、妙凈華三昧、覺意三昧、無量辯三昧、無等等三昧、度諸法三昧、分別諸法三昧、散疑三昧、無住處三昧、一相三昧、
一性三昧、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妙行三昧、達一切有底散三昧、入言語三昧、離音聲字語三昧、然炬三昧、凈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種妙足三昧、不喜苦樂三昧、不盡行三昧、多陀羅尼三昧、取諸邪正相三昧、
滅憎愛三昧、逆順三昧、凈光三昧、堅固三昧、滿月凈光三昧、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世三昧等三昧、無諍三昧、無住處樂三昧、如住定三昧、壞身衰三昧、壞語如虛空三昧、離著虛空不染三昧,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是諸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無量阿僧祇三昧門、陀羅尼門;菩薩摩訶薩學是三昧門、陀羅尼門,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慧命須菩提隨佛心言:「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者,已為過去佛所授記,今現在十方諸佛亦授是菩薩記。是菩薩不見是諸三昧,亦不念是三昧,亦不念『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是三昧』、『我已入是三昧』,是菩薩摩訶薩都無分別念!」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三昧已,從過去佛授記耶?」
須菩提報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異諸三昧,諸三昧不異般若波羅蜜;菩薩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異菩薩;般若波羅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羅蜜;菩薩即是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即是菩薩。」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三昧不異菩薩,菩薩不異三昧,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三昧,菩薩云何知一切諸法等三昧?」
須菩提言:「若菩薩入是三昧,是時不作是念『我以是法入是三昧』,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是菩薩於諸三昧不知不念!」
舍利弗言:「何以故不知不念?」
須菩提言:「諸三昧無所有故,是菩薩不知不念。」
爾時,佛贊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我說汝行無諍三昧第一,與此義相應。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禪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屍羅波羅蜜、檀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應如是學!」
【論】問曰:如佛說涅槃一道,所謂空、無相、無作。舍利弗何以更問有餘三昧,令菩薩疾得佛不?
(【論】問:如佛說涅槃一道,所謂空、無相、無作。舍利弗為什麼更問有其餘的三昧,使菩薩快速得佛不?)
答曰:未近涅槃時,多有餘道;近涅槃時,唯有一道,空、無相、無作。諸餘三昧,皆入此三解脫門。譬如大城,多有諸門,皆得入城。又如眾川萬流,皆歸於海。何等餘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等諸三昧。
(答:未近涅槃時,多有餘道;近涅槃時,唯有一道,空、無相、無作。各種其餘的三昧,都入此三解脫門。譬如大城,多有眾門,都得入城。又如眾川萬流,都歸於海。那些餘下的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等各種三昧。)
摩訶衍品中佛自說;有深難解者,彼中當說。若菩薩能行是百八三昧等諸陀羅尼門,十方諸佛皆與授記。所以者何?是菩薩雖得是諸三昧,實無諸憶想分別我心故,亦不作是念:我當入是三昧、今入、已入,我當住是三昧,是我三昧。以是心清凈微妙法不著故,諸佛授記。
(大乘品中佛自說;有深難解的,那裡當說。如果菩薩能行此百八三昧等各種陀羅尼門,十方一切佛都給與授記。為什麼?因為這樣的菩薩雖得這些三昧,實沒有各種憶想分別我心,也不這樣想:我當入此三昧、現在入、已入,我當住此三昧,是我的三昧。因為此心清凈,微妙法也不著,一切佛授記。)
爾時,舍利弗還以空智慧難須菩提言:菩薩住是三昧,取是三昧相,得受記耶?須菩提言:不也!何以故?三事不異故:般若不異三昧,三昧不異般若;
(那時,舍利弗還用空智慧難須菩提說:菩薩住此三昧,取此三昧相,得受記嗎?須菩提說:不啊!為什麼?因為三事不異:般若不異三昧,三昧不異般若;)
般若不異菩薩、三昧,菩薩、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菩薩異者,諸佛授其記,不異故無授記。
(般若不異菩薩、三昧,菩薩、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般若、三昧。如果般若、三昧、菩薩相異,一切佛授其記,不異所以無授記。)
舍利弗復問:若爾者,三昧及一切法平等不異?須菩提言:諸菩薩有諸法等三昧,入是三昧中,諸法無異。
(舍利弗又問:如果是那樣,三昧及一切法平等不異?須菩提說:眾菩薩有一切法等三昧,入此三昧中,一切法無異。)
複次,如先說,於諸三昧不作憶想分別,不覺不知,諸三昧自性無所有故,菩薩不知不念。佛以須菩提自未得是三昧,而善說菩薩微妙三昧、陀羅尼,般若波羅蜜中不念不著,是故贊言:善哉!我說汝得無諍三昧第一,如我所贊不虛。
(又,如前面說的,對於各種三昧不作憶想分別,不覺不知,因為一切三昧自性無所有,菩薩不知不念。佛因為須菩提自未得這些三昧,而善說菩薩微妙三昧、陀羅尼,在般若波羅蜜中不念不著,所以贊說:善哉!我說你得無諍三昧第一,如我所贊不虛。)
您可能也喜歡: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56)卷第三十六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二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56)卷第三十六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二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47)卷第五十二 釋會宗品第二十四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47)卷第五十二 釋會宗品第二十四大智度論 白話譯(86)卷第二十釋初品中三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大智度論 白話譯(86)卷第二十釋初品中三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8)卷第四十 釋往生品第四之三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8)卷第四十 釋往生品第四之三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32)卷第九十五 釋七比品第八十五(經作七喻品)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32)卷第九十五 釋七比品第八十五(經作七喻品)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四冊59)卷第七十四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上(經作燈炷深奧品)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四冊59)卷第七十四 釋深奧品第五十七之上(經作燈炷深奧品)大智度論 白話譯(87)卷第二十釋初品中 三三昧 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大智度論 白話譯(87)卷第二十釋初品中 三三昧 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大智度論 白話譯(28) 大智度論 白話譯(28)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58)卷第五十四 釋天主品第二十七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58)卷第五十四 釋天主品第二十七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51) 卷第五十三 釋無生三觀品 第二十六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51) 卷第五十三 釋無生三觀品 第二十六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0)卷第三十七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三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60)卷第三十七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三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67)卷第五十六 釋三嘆品第三十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67)卷第五十六 釋三嘆品第三十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52)卷第三十五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52)卷第三十五 釋習相應品第三之一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44)卷第九十九 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之上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44)卷第九十九 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之上 評論這張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閱讀(121)| 評論(0) |
用微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 推薦 0人| 轉載 你的脾氣好不好? 沒傘的孩子跑得快
歷史上的今天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tuxinyin
魏先生
熱度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關閉 玩LOFTER,免費沖印20張照片,人人有獎!我要搶>
評論
登錄後你可以發表評論,請先登錄。登錄>>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頁腳我的照片書 - 博客風格 - 手機博客 - 下載LOFTER APP -訂閱此博客
網易公司版權所有?1997-2016
×信息提示加入網易
推薦閱讀:
※唐·楊筠松著《青囊奧語》 廣東韶關鍾殿榮白話解
※安士全書白話解(十五)[千山大佛寺佛教論壇]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15)
※大智度論 白話譯( 第二冊3)
※大智度論 白話譯( 第二冊2)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