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和生活>

從前我認為佛教是一種很深奧的思想,它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很遠,只屬於那種隱居人士,到現在我才明白,它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人認為佛教是解脫生活痛苦的東西,彷彿近乎迷信的程度,也與人認為佛教太高深了,無法理解,以至於對佛教敬而遠之.其實,真正的佛法是無處不在的,乃至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讀無不充滿著佛法的教義和精神.佛教固然可以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佛教更是一種行為教育,是最圓滿的實踐活動,慈怡大師在<<佛教與生活>>裡面說:「佛教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因此我們不可以把它作為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門宗教,應該把它融會在我們的生活里,因為人不可能沒有生活,而生活需要佛教來指導.」如果將佛教來指導生活,即生活的空間------以退為進的佛教生活:這就是社會的態度而言,要謙讓仁厚,和睦相處,生活的時間以斷為長的佛教生活::就人生態度而言,要精進不懈,珍惜光陰:生活的人間-----以眾為我的佛教生活.這是就眾生平等而言,對人要一視同仁.這樣的佛教聽起來是那麼的親切平和,容易理解.也就是說,佛法時間上是一直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的. 例如,我們都知道,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責任,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佛教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佛陀非常詳細的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盡到那些職責,作為丈夫要盡到那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盡到那些職責.這和儒家講的」父慈兒孝」也是一致的,佛經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僅次於供養佛教三寶的功德.如果沒有佛在世時,那麼孝順父母的功德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慈悲一切眾生呢? 學習佛法不只是頌經,念佛還要聞思經教,有句話叫」有信無智慧,大愚痴」,就是說,盲目的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令人偏執者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標準.作為居士,選擇一分正常的工作是修行的關鍵.所謂正常的職業,就是八正道的正命,它包涵了兩重標準,首先是不違反法律的規範,法律制度是以維護大眾的安全和利益為目的,如果我們兩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離佛教的標準就更遠.因為佛教徒還必須遵守更高的道德標準,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喝酒,不邪淫,不妄語.如何來保障我們未來的幸福呢,就是嚴格的按照戒律的規範來生活,健康的,正命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我們做的許多事情,看起來和修行無關,但如果把佛法落實大生活中,以佛法的觀念來指導我們的言行,那麼我們的住坐卧中一樣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飯不好好吃,睡覺不好好睡,在家庭里不能好好的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也不能好好的待人接物.我們吃飯時候也要檢查我們的心態,是帶者貪慾在吃呢,還是帶者嗔恨在吃呢?吃飯是為了最原始的生存,還是為了我們的身份得以保持,但是很多人吃飯早就超過了這個界限,與時候為了他們貪圖口欲而大造殺業,與時候為了面子一擲千金,不好吃飯也會帶來很多煩惱.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候說:」飢來即吃飯,困來即使眠,」聽的人不明白:誰不會吃飯,睡覺?祖師說,你們吃飯的時候挑肥揀瘦,睡覺時候有東思西想,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會做,如果我們真正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從原來情緒性的生活改變為智慧性的健康生活.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與些不良習慣,還是以吃飯為例,酗酒的人必須有幾杯才吃的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就把吃飯這樣簡單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化,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吃飯,其中有幾個比較關鍵的因素:一是餓了才去吃,這是重要的前提,否則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滋味;二是有好心情,古德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季節」,沒有閑事也就沒有煩惱和負擔,才能吃的開開心心;三是要飲食簡單,如果菜太多,太複雜,會使我們的味覺被麻痹,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味道,還不如清清淡淡的兩三樣更適宜.吃飯如此,睡覺也如此.尤其那些有自己一番事業的人,每天俗物纏身,到了晚上仍然妄想紛飛,結果是倍受失眠的折磨,如果每天我們以打坐,誦經將心靜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煩惱.當然這種訓練需要一個過程,念佛和禪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總是不絕如縷,就象流水一樣一念接著一念.吃飯的時候在想問題,睡覺的時候還是在想問題,可真正思考問題的時候,卻無法集中精神. 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心,保持清凈的狀態呢?我們可以通過念佛把心安頓在佛號上,無論是走路還是幹活,讀讓這一聲佛號,念念相續,如果妄想太多,心會變的很複雜,時時念佛,心會越來越單純,心理負擔會越來越少,一貫人為什麼開心不起來呢,就是因為心事太多,心被許多事物所累,當我們心事重重時,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反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任何負擔,就能體會大放鬆的內在.所以,我們要學會照顧自己的心念.我們手上念珠就是幫助我們看護自己的念頭.禪宗裡面有個故事說,一貫孩子去放牛,開始時候,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跟在牛後面,時時拽著繩子,梢一疏忽,它就跑的無影無蹤.孩子天天訓練這頭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繩子,久而久之,牛變的越來越溫馴,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騎在牛背上走.當他睡覺的時候,牛也不會跑了,我們的心念,也象這頭牛一樣,一個詞」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意就象猴子那樣不安分,於象野馬一樣到處亂跑,我們時常會迷失在五欲塵勞中,聽好聽的,看好看的,就會去執著,就會越來越嗔痴,早就把自己的心,放在一邊,早就迷失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面,就惱怒內項那牛一樣,不小心就跑的無影無蹤了,而念珠就象牛的繩子一樣,我們的心意,比牛跑的更快,所以,我們要時時關照它. 我們要時時反省一下,看看我們現在想什麼.看看我們的念頭是什麼,我們呀看住自己的念頭,尤其我們起貪心嗔恨的時候,不要盲目的跟著它走.一貫沒有學佛的人,貪的時候拚命的貪,嗔的時候就拚命的嗔,愛上午時候就死去活來,恨的時候就恨的不共戴天,讓這些煩惱成為主宰我們生命的主人.而年份就是培養我們的正念,使我們把握住我們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不是讓那些五欲塵勞的煩惱來左右我們的身心,讓我們保持清凈的覺照.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我們的行住坐卧中,讀包涵著修行,學佛就是從我們的一言一行做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們擁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以上是我關於佛教和生活的一些想法.
推薦閱讀:

肚子到底該怎麼瘦?
偉大的放棄!(一個真實的故事)
瑪麗蓮夢露和肯尼迪什麼關係?
你見到過哪些很有趣的PS圖片?
長期自卑該如何變得自信?

TAG:生活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