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學說里的「信」

道德修養學說里的「信」

(根據《中華國學道德根》原文改編)

前言:

汶川地震中發生很多的生命奇蹟,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很多被救出來的人在記者採訪時都說到「我相信我能活著、我相信會有人來救我、」 甚至有的認為一定要活下去,因為不放心自己的女兒,同樣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在看到了救援部隊時他們熱淚盈眶(我相信他們是因為看到了生的希望,看到了幫助的力量)等等。活下來的人很多都具備堅實的「生的信念」,這就是現實中的活生生的事例,是「信」的力量,是信仰產生的奇蹟!

常道中經常看到關於信的問題,比如講到的「信仰危機」,「信仰雪崩」,各個環節在抓的「誠信」教育等,那麼在道學的角度又如何看待「信」,我們回頭來學習一下以前的內容,將信德的理論作一梳理,將信德的厚土再培植一下,取信於道,取信於德,取信於民,取信於每個人的身心之內,確立深厚的「正信」,更取信於「三寶」而不離。同樣需要反思我們每個人是取信於什麼?心中的信德厚土是否堅實?

一、信德的重建和修復,才是治亂的根本之道,才是社會的救世良方

在五德中這個信德是基礎,因為信德屬土。人類社會發展的出路,分析起來還是離不開老子的學說。人類社會的出路在哪裡?首先要根據老子的「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這個深刻分析來進行解析。

從這一解析中不難發現,人類無信則不立,社會無信則必亂!這兩點我們認識到了沒有?老子揭示的「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這個「亂」的關鍵點在於「忠信之泊」!人類的出路就在「忠信」二字之內,所以信德的重建和修復,才是治亂的根本之道,才是社會的救世良方。我們取信於道,取信於德,取信於民,取信於每個人的身心之內,確立深厚的「正信」於世間,時刻不可失信德,把握住信德厚土這個基礎,才是扭轉這一切的根本途徑。

二、信德就是愚智的天敵的機理

「忠信」這兩個字,在五行五德之中屬於中央戊土,屬於陽土。這個陽土能夠剋制陰水,這是自然法則。信德就是愚智的天敵,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1、信德所以是愚智的天敵,一方面因為陽土能剋制陰水,制伏陰水不能泛濫成災;另一方面陽土又能生陽金義德,義德金又能生陽水,助陽水再制約陰水,那麼就能夠使愚轉智,人也就能夠明白一些。

知道生命的意義,就不會以假當真、醉生夢死了。如果這個良性的三角德能互生,陽能制陰的功效一旦啟動的話,那麼整個社會的愚象和人們體內的愚象,就會迅速地得到扭轉。2、隨著陽水智的上升,陰水的愚就必然下降,陰水克制陽火禮的狀態就會獲得緩解。一旦心中的陽火禮德開始上升,並且照明心身內部,照亮了內環境,那麼陽火生陽土,正信就會進一步獲得加強,更加穩固;整個社會和人體內的「德一」能量狀態,也必能完全改觀,社會發展的走向,就會趨向良性的逆返歸德道的時期之中。

我們還要注意到,3、這個信德位居五德的中央,寄旺於四。對四方的仁德、義德、禮德、智德,她都具有中央統領的作用,具有調控作用、協調作用、平衡作用等等強大的作用力。信德具有強大的承載一切的能力,承載一切的基礎和動能,能扶生所有的萬物,有中和一切不良垢氣等作用。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炁以為和」,這個信德的能量,就是這一股中氣的重要成分,而且主要成分就在這個信德之內。信德的能量上升了,那麼這個「中炁以為和」就能在我們的身國之內、在社會之中產生巨大的作用。

「黃老學說」的重點之一,就是要求執兩用中、守中、修中、持中、用中、大中。要把握住萬物載信而生,人類社會和萬物生命都是一樣的道理,原理同一。要把握住修身之道和治世之道,離開了這個中央信德之土,萬物就失去了生根的基礎土壤,離開厚土作基,再好的太陽也不可能生長物命。所以光有一顆太陽是不行的,這五種德缺一不可,尤其是信德這個後天之本的土不能丟失。不是曾經有一支歌詞中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嗎?假若沒有土德之信,水德之智,那麼萬物能生長在空中嗎?不行嘛!一定要有信德的承載,水德的滋養,再加上太陽的朗照。現在這首歌都不唱了,為什麼不唱了?因為沒有土的問題,沒有水的問題,都嚴重地暴露出來了,信德之土成了沙漠,那怎麼能夠生長萬物呢?我們都知道,沙漠中只能長仙人掌以及胡楊怪柳這些稀有品種,這樣的東西長出來不能成材,又有什麼用呢?在精神信仰、信德的荒蕪沙漠上是沒有出路的,精神世界沙漠化的問題,至今人們還沒有及時注意到、認識到。用銅錢做眼鏡怎麼可能看到人類就生活在沙漠之中呢?人們只要有了錢,心裡就美著了。但是這個美卻是一顆毒丸,它將社會和人們領入到精神的荒漠之中,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看到這個後果的更加嚴重性。

三、人類社會返歸德治和道治社會的兩條道路-「漸法」和「頓法」

1、全面地研究老子的社會發展學說,我們將不難看出,人類社會返歸德治和道治社會,又分為「漸法」和「頓法」兩條道路可走。什麼叫漸法?那就是逐漸地逆返歸德,這需要再次地經歷禮治、義治、仁治的過程,再歸於德治,最後才歸於道治,這是循序漸進逆返至德道社會的發展方向和方法。什麼叫頓法呢?也就是說,如果人類社會真正牢牢把握住《老子·德道經》的德道思想,將它貫徹到每一個人的靈魂和心靈之中,就可以使整個人類社會跨過智而禮、禮而義、義而仁、仁而德的漫長社會逆返復歸這些發展階段,一步到位地進入德治和道治。若實施頓法可以一步就復歸於德治的社會狀態之中,將整個社會的歸道時期,濃縮於「唯德主義」的發展階段之中。這也就是「得其一,萬事畢」。這個「一」就是「德」,整體地把握住五德就是「一」。如果能實現「一德」統天下,那就是一個必然的最佳的結果。有人總在向我討教這個「頓法」怎麼弄,總想尋找一個修身明德的捷徑。實際上修證身國中的頓法和捷徑,也是社會發展中的頓法與捷徑,舍此別無出路。離開了德,一切都會迷失方向。所以我們說《老子·德道經》的學說思想,就是一部「唯德主義」的辯證法思想。

2、雖然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了愚智時代的末期,但是天道還是慈悲的。我們恰好逢上了、遇上了一個「土寄四、旺於末」,也就是說土氣散佈於每一個社會發展時期的最後;在一年四季中,土氣寄於最後那天時間之內,但是在社會發展學中就不只是十五天、十六天的事兒,那可能是多少年的特定時間段之內。這一時期也正是易於生旺陽土的最佳時機和最後的希望期。如果我們再次錯過這一社會運行的最佳自我調整期,不能及時地樹立起厚實的信德之土,那麼整個社會也就沒有「春天」的希望可以期盼。這一機遇千萬不可以錯過!在愚智社會時期,它是稍縱即逝的最後良機。如果我們把握住了,就會迎來春光明媚的時代。丟失了這個唯一的、最後的、稍縱即逝的機遇,那麼我們大家就可能都過不成「年」了。這可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自然法則難違!

四、知「信」——就是真心誠意地認同,並且遵奉不違,那就是信。

1、要想整個社會明白信德的重要意義,首先應當使人們「知信」。這個「知信」,就是知道什麼叫作「信」。現在我們一提起來就是「迷信」,實際上說「迷信」的人,他自己是愚,是最大的迷信。我們解開這個信德看一看,那些揮舞「迷信」棒子到處打人的人是不是愚?這個「信」字的信德與信仰的內涵各不相同。《禮記·經解》當中說:「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國語·晉語》中云:「定身以行事謂之信」。《說文》中說:「信,誠也」。由此可見,信,就是真心誠意地認同,並且遵奉不違,那就是信。這個信,還具有對能量流動進行標向的作用,具有揭示和提示的作用。例如,信風球所指示的就是風的來向。觀察「信」的現象,有助於分析和鑒別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2、(《德道經》中的「信」的論述)老子對「信」的闡釋非常重視,在短短的五千文之中,論信的地方就達七次之多。這個信是五行中的重要成分,位居五行的中央,她以厚德而載物。她的存在與多少,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其餘四種五行物質的存在和強弱。信德為道所化生,為德所滋養。道本無為,化生萬物,德無塵相,滋養萬物。1、德和道扶生萬物的真實性,在人們的社會中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⑧。德信的客觀自然存在性,並不會因為人和物的信與不信而消失。德的存在是自然性的,道和德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強調的這一超物理性的物質雖然不可見,但是當人們虛下心來體之於身的時候,修身明德的時候,處在那種「虛心實腹」狀態的時候,就能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⑨就能感受到她的客觀存在性,感受到那種2、「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⑩。這個信不是迷信,是真信,裡面就有真實的能量物質。3、信德所表現的言辭,樸實無華,沒有什麼嬌飾,「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⑾。4、當人們缺失信德的時候,他的語言和表現,依照「夫輕諾必寡信」⑿就可以作出一些正確的判斷。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應當本著「善信」的法則交流,才能夠形成符合「唯德主義」狀態的社會風氣和共識。

(加上別的三個信-------)

附:

《德道經》中的「信」

1、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1章

信:《黃帝四經》:「主惠臣忠者,其國安」。「信者,天之期也」。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王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爲「內聖」,腦爲「外王」主持身國。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最妥。《黃帝四經》:「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覆傾」。「德薄而功厚者隳,名禁而不匡者死。抹利,襦傳,達刑,爲亂首,爲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2、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12章

信: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黃帝四經》:「信者,天之期也」「天執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長,數之稽也。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而外內有處。」

句義:對德和道誠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對那些並不誠信的人也同樣以忠信相待,因爲德「一」之內是豐富淳厚的真信。

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26章

夫:在句首爲語氣詞。 諾:《說文》:「應也」。應答之聲。許諾,允許,答應等。輕諾,即輕易許諾。 寡:《說文》:「少也」。減少等義。寡信,不足以信。《黃帝四經》:「諾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諾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諾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

句義:輕易許諾,必然缺乏誠信,將修真明德看得過於簡單容易,必然會遇到更多困難。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1章

信:從人,從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通行本句下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帛書無。

句義:誠實可信的言詞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5、居善地,心善潚④。予善信⑤,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⑥。52章

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黃帝四經》曰:「法度者,正之至也」。「靜則安,正則治,文則明,武則強。安則得本,治則得人,明則得天,強則威行。參於天地,合於民心。文武並立,命之曰上同」。 蹱:修真學異構字,內藏性命雙修心法,與「踵」通假而用。第四十九章(5)有「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其「踵」與此處之「蹱」從帛書甲本原圖中可以辨清爲同一字,只是均更象「蹱」而非「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

句義:本段言天一所生之水,水爲雖然已經落入後天而具有陰陽屬性,但因爲其直接由天一所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陽水本靜,因此善水幾近於道,因而居止、言行、動靜皆合於道,是以聖人效法之。

6、信不足,案有不信⑤?猶呵!其貴言也⑥。

案:《說文》:「幾屬」。即几案之類。又有案件,查問、審問等義。乙本及楚簡本均作「安」,表示疑問,相當於「豈」。通行本作「焉」。

句義:當社會離道失德嚴重後,信德的陽土喪失時,那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人存在。

7、其請甚真,其中有信⑦。

信:《說文》:「誠也」。仁義禮智信五德中「信」居中黃之位。

句義:世事如幻,進入道境方是真正之真境,其中包含著至誠至信,這是宇宙核心的本質特性。黃帝曰:「信者,天之期也。」「天執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極,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進退有長,數之稽也。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則壹晦壹明,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天定二以建八正,則四時有度,動靜有立,而外內有處。」

3、(信的分類)這個「信」又分為「正信」和「邪信」兩大類。正信屬於陽土戊,邪信屬於陰土己。如何區分信的正邪陰陽屬性?那既是一個技術,也是一個對修養水平的鑒定,是界定、判定修者是否「明明德」的一塊試金石。這種界定,所反應的是一個人或者一個集團明德狀態的分水嶺。《老子·德道經》在界定正信與邪信的標準時非常明確,那就是凡是符合百姓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信,凡是以眾生之心為心的信,凡是將私心和慾望調控在符合自然法則範圍以內的信,凡是符合德與道大公本質原則的信,就是正信。而與此相反的信,那都是屬於陰土,含有濃郁的利己性,那都是屬於邪信。

信德是自然德道和社會人倫的善土,這個厚土要載德、能載德。信德的善土,能夠剋制陰水的愚智,使人由愚轉智,甚至由智轉慧。社會治世和個人煉己的當務之急,其實就是要趕快樹立起這種正信。沒有這個正信,一切都沒有基礎,即使暫時有所發展,也只不過是沙漠之上建高樓,終究會坍塌。

4、(信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信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作為社會人民群體精神世界的活動,這個信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信仰。信仰,在社會大環境中是一種必然的客觀存在。例如,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後世眾多的革命者、熱血的青年,因為對馬克思謀求全人類解放的思想產生了信仰,產生了崇拜,才使他的理想在社會發展中得以變成現實。否則,它就只是一個哲學思想,沒有眾多的人去信仰它,就不可能變成現實。

5、人類社會的信仰,基本上分為四大類。古代主要是兩大類信仰,就是「自然性的信仰」與「宗教性的信仰」這兩大類。近代又產生了「哲學性的信仰」和「黨派性的信仰」。其餘還有一些非穩定性的信仰,產生得快,也消失得快。例如對歌星、影星、明星運動員的信仰崇拜,就是這一類。這是一種「德一」能量菲薄、容易轉換、變化、消失的、較為盲目的信仰。這些哲學方面的界定,我們一定要弄清楚,而且要把哲學理念同政治理念區分開來。哲學思想在人體科學當中,在《老子·德道經》當中,對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是有用的,所以我們要把它的條目明晰地解釋清楚。

A、對道德的信仰,是一種自然性的信仰。在漢代以前,道德信仰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共識,沒有任何組織形式,人們自然地去崇信道德,信奉道德,遵循道德,尊道貴德,並沒有任何宗教的意識。這一點無論古代的道家、儒家、法家,其實在道和德這個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在宗教誕生之前,人們自覺地去尊道貴德,不必人為地加以制約引導。但是這個歷史的發展後來下滑了,隨著社會離道失德的日趨嚴重,失信以後亂象頻生了,自然也就要誕生宗教加以引領,這也是一個順理成章的必然過程。因此,也可以將這種人類心靈本識性的信仰稱之為「自然性的信仰」。這種信仰出自於天然本性,是一靈獨耀的本覺,是每個人心性本能的自然反應,也稱之為先天的「真土」或者「真信」,是人人都具備的真土、真信。(特點):#這種自然性的信仰,如果沒有後天的正確規範和引導,那麼就會隨著物慾的逐步增強、私心的逐步膨脹,就會逐步被滋長的私心和貪慾所遮蔽而淡化,或者被完全地封閉,也有可能被其它強行灌輸性的信仰所完全利用和替代。

#這種真土、真信,才是世界上任何信仰產生和形成的基礎,如果每個人身國內沒有這一點真土、真信的存在,人類社會也就不會產生各種信仰。我們還必須注意,這種真土、真信對人類而言,雖然是一種天賦的內在德能,但是每個人身國內所儲備、攜帶來的這種真土、真信的厚薄強弱是不相同的。這種真信、真土的緣起也各有所異,作用的大小和強弱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社會外作用力的影響,所以就會構成多樣化的社會信仰(權利至上、金錢萬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善有善報、天下為公?等),從而百態紛呈,形成豐富多樣的信仰世界。現在世界各國的法律都制定著「信仰自由」一條,這是符合治亂而穩定社會的重要基石。這一點不確立下來,人類沒有信,那的確就容易亂,就如同野獸。但是我們有些哲學家、史學家卻把結論歸結到法律上,說人類如果沒有法律,人類就會成為野獸。實際上人類如果沒有信德,那才是野獸。這種信仰只是在不同的國家,它的幅度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已(1:一般歐洲國家信仰基督,以及說英語的國家,如:美、加、新、澳等 。2:印度等民族主要信仰印度教、佛教。如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等。 3:中亞、西亞國家主要是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真主啊拉) 。4:南歐,以及西亞一些國家也信仰很具傳統特色的「神」,如希臘諸神:雅典娜、宙斯,阿波羅等 。5:非洲大陸的國家信仰當地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神」,都是對大自然的崇拜,他們的不象基督,佛教一樣形成大教派。 總的來說本國首腦信仰和本國國民信仰基本一致,但「主義」盛行的國家領導人就信奉這這種主義,如中國、朝鮮、越南、古巴、蒙古國等。 共產主義國家的 信仰 共產主義 。有些極端的信仰 法西斯或野心主義 有些政治家動機是投機 理想是沒有,有的話是享受和自私。西方國家主要是 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 。有些是宗教國家 政教合一 不丹 是佛教統治 。緬甸和巴基斯坦基本是軍人政治 。日本 君主憲政 以前是 幕府統治 神秘神道為信仰 。中國古代君主 信儒家 法家 道家很多 選擇是根據政治需要的 現在是馬列 毛主義 鄧理論 理論相對經濟變化不牢固好像要短路 。少部分還在自然神的崇拜階段。有些國家是民族主義很強的—),。所以,這種以信防亂和以信治亂的效果,必然會大不相同。為什麼有的地區很穩定,百年穩定,而有的地區幾十年都穩定不下來,不就是因為信丟失了嗎?可惜的是,有的政治家們由於沒有修之於身,常常會因為一個「私」字就難以明了這個真理!

B、在我們中華文明人文的發展史上,這種自然性的信仰是逐步地失落、丟失而轉向需要宗教形式規範制約的。歷史上宗教信仰的出現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對自然性信仰失落的自然「補缺救偏」。這四個字很重要。人類信土非常厚的時候要宗教幹什麼?不用宗教,大家人人都知道,都去信奉、遵守,不丟、不棄、不離。正是因為人類丟失了信土,所以才需要誕生出信仰來補缺救偏。如前所述,不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這個信德之土在人體內環境和社會大環境中,都起著安定、穩定的作用,它是基礎。厚土才能載德,厚土才能載物,德信是後天之本。有了德,有了物,也就是說有了性、有了命,人的生命才能健康。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信土豐厚把這兩項都能載住,才能安定和穩固。

黃老學說的象喻之法,完美無瑕,是自然真理的理性升華。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必須學習、體悟、感恪,才能發現這些真理的意義。只有在自己體內認真實踐,真正掌握了這些理論,才能對社會宗教的出現作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而不是想當然的、邏輯推理式的片面結論。必須感恪於物才能真知。

中國道教、佛教曾擔負社會道德教化

由於社會的離道失德,伴隨著人心的私和欲逐步地增長而呈現一種進行性的過程,所以我國的宗教信仰出現得就比較晚。張道陵在漢朝後期所創立的道教,就是在社會經歷了多年的「亂」以後,「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後才應世而生。這個「亂以信治」,這是黃老之學中五德五行學說的精髓。因為人們不信、不崇信、不相信黃老之學,所以這麼多年黃老之學沒人問津,她也不會冒出來去指點人們。但是在當時,這個「亂以信治」是一種自然產生。五德、五行學說中的精髓就含有「以信治亂」。有「信」把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統一在「德」上,有序地生活和工作,不產生離德的妄念和行為,社會的亂自然就消失了。

漢朝的初期、中期,曾經也是以自然性的道德信仰作為社會的準則,正因為當時社會人人崇尚黃老之學的道德,才產生了「文景之治」這個盛世。大家學過歷史應當知道有名的「文景之治」這一段,「文景之治」的輝煌,是直接在道德人文自然信奉的狀態下出現的,當然跟當時的文景兩朝、兩代的太后、皇帝們極力提倡尊奉黃老道德有密切的關係。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就發展成了「內道外儒」的狀態。漢武帝為了使自己的權利能夠集中,就必須要推翻由他奶奶所把持的那一種狀態,他要尋找一個新的途徑來替代,所以就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國策。漢武帝晚年以後,雖然疆土廣大,國家上層的思想卻相當地混亂,因為這個國策執行以後,由於儒術里對信、仁、義、禮、智這「五德」,它的理與法始終沒有跨越過太極弦,還局限在太極白裡面,所以就自然而迅速地誕生了張道陵所創立的道教,對其失誤的「獨尊儒術」國策進行補偏救弊。是不是應運而生呢?這就是一種應運而生!正是為了對「信」的補救,才使張道陵創立了道教,從而對這個「信」德進行了強有力的補救,才為唐代太平盛世「貞觀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信德厚土。對於這一點,我們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品出其中的味了沒有呢?可以說沒有。大家都是從政治為用的角度上去解析歷史,當然也就難以發現其中深層次的真理。由此可知,民族宗教的誕生,就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必然現象。

與此時代相近的時期,佛教也傳入了中國,強化了人們身國中五德基礎之一的信土的培生,這也是必然的增強和補充。從此以後,道家、佛家這兩家的信仰,在我國逐步形成了本質上協調一致的兩大信仰支柱,共同構成了中華社會的信德厚土。在這個厚土上,才能夠應用儒學作為入世的修德工具。如果沒有前面的信德厚土,你只用儒學治世試一試,肯定會以失敗告終!沒有厚土載這個德,那麼仁、義、禮、智就無法生根,無法達到根深蒂固。道、佛、儒在我國歷史上共同形成了三大文化支柱,同時構成了治國的文化基礎。中華的歷史,就是以此三家文化作為三大支柱的歷史。我們許多史學家和哲學家,由於離開了《老子·德道經》而研究人文歷史,由於未能分清主根文化和輔根文化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常常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或者避而不談。對這個問題,在這裡也不想過多去評述什麼。

(責任編輯:admin)
推薦閱讀:

國學共讀 | 被綁上道德戰車的殉國者「輕躁苛刻」朱由檢
何為道德!
酒店是否有義務向災民提供幫助?
道德的脊樑
為什麼美國人在槍支問題上很開放,在墮胎酗酒問題上很保守?

TAG:道德 | 修養 | 道德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