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質
一、康德黑格爾:科學與哲學的科學化
在回答 上 述 問 題 之 前,首 先 要 考 慮 到 德 語 語 境 中「科 學」的 含義。德 語「Wissenschaft」(科學)的所指比英語「science」範圍要廣泛得多,並不專指人們通常所理解的科學(自然科學),而是涵蓋又寬於自然科學這個概念所指的範圍。③本文即在此意義上討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質。
眾所周知,準確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性質,有必要釐清對馬克恩格斯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康德、黑格爾關於「哲學」、「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相關論述。
有一種古老的理解:科學即系統的學說。康德對於這一點無疑是贊成的,④「因為系統的統一性就是使普通的知識首次成為科學、亦即使知識的一個單純聚集成為一個系統的東西」。⑤而科學的這種系統性的形成,則是由於理性通過其理念所起的調節性作用,「這個理念就是有關一個整體的形式的理性概念……包含目的和與這目的相一致的整體的形式。」⑥在它的引導下,通過同類性、特殊化和連續性這三條原則,理性整理雜多的知性知識、賦予其統一性和系統化。可見,在康德那裡,科學就是以理念為先導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一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內含了一個哲學批判的過程。只有以促進至善為目的的系統知識才配得上科學的稱號。
康德多次指出,形而上學在他那個時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需要對形而上學的概念和命題進行系統的清理,只有將這些經過批判而確定的哲學概念和命題的內容、類別、可能的結果、使用原則乃至界限等, 「都容納到一個完整的體系里才行。」⑦進而將分門別類的哲學知識系統化,最終以道德學所展現的人類的全部使命為終極目的,形成唯一的哲學知識系統。⑧並使之建基於通過批判哲學所獲得的具有確定性的理念,方可達到哲學的科學化。
在康德那裡,數學、經驗科學以及哲學,凡是確定的、系統的知識,都可以稱為科學,但其知識的來源不同,後者須有經驗的內容、針對的是感性直觀所提供的現象界。在康德看來,純粹數學關涉的也是先天知識,但與哲學或形而上學不同的是,純粹數學是從概念構造而來的知識,其對象是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因此,純粹數學知識也只是因涉及感官對象才是可能的。⑨在科學的名稱下,康德根據人的三種認識能力區分了三類科學:哲學、經驗科學和純粹數學,其共同之處在於它們均為確定的、系統的知識。康德的上述思想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序言中,指出了該書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哲學接近於科學的形式,———哲學如果達到了這個目標,就能不再叫做對知識的愛,而就是真實的知識。」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研究的根本對象是理念或絕對,是活生生自我辯證發展的、各個環節具有內在的必然關聯的精神,其純粹形態就是邏輯,而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的制度、文化等是邏輯的體現。黑格爾認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①這既是理性的要求,也有反映客觀現實的意思。他說: 「哲學的最高目的就在於確認思想與經驗的一致,並達到自覺的理性與存在於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②
對於黑格爾來說,理性(精神、絕對或先驗邏輯、真理)在主觀思想中的體現就是概念。概念並非形式邏輯中沒有內容的、反映一般性質的抽象,而是活生生精神的發展形式、是各環節具有必然關聯的整體,現實的事物只有通過概念的形式表達出來才是真的。③因此,其他知識要成為科學,也必須不同程度地具有概念的形式,這是衡量其他科學真理性的重要標準之一。黑格爾雖然也認為那些「零碎知識的聚集」、任意武斷的如「紋章學」之類可以稱為「科學」,④但只是在遷就常識的意義上認可的。他將這類知識排除在他的哲學體系的範圍之外,亦即排除在了真理的知識之外。還有一些實證科學,其基本概念、內在的本質是理念,由於過多地受到偶然性事實和主觀興趣的影響,也不是嚴格的科學。因此,雖然一切具有秩序的系統知識都可以被稱為科學,但是只有那些受概念支配的(無論是以外在形象反映概念發展的如實驗物理學還是完全反映概念自身發展的哲學),才是顯現了普遍原則的、真正意義上的有關真理的知識。
在康德那裡,形而上學「在其研究的本來目的上只有這三個理念:上帝、自由和不朽」。⑤這三個理念都是無限者或無條件者,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理性的概念。說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無限者、理念,甚至包括理念的認識方式,黑格爾並不否認這些。⑥不同的是,他通過闡明普通意識如何通過精神的辯證發展過程上升至概念的思維方式,來解決邏輯範疇的普遍必然性問題。此外,他還將以往的形而上學全部歸為客觀邏輯,而將主觀邏輯以及其他的應用哲學或應用邏輯學,如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及其所包含的分支,視為新形而上學的具體化。如此,以往三分的上帝、自由、不朽便成為邏輯或絕對精神自身的事情。無論康德還是黑格爾,都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是無限者,它與科學並不矛盾,可以成為或本來就是科學。
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將哲學科學化的努力,體現了實現自由與必然、主體與客體、事實與價值重新統一,重建人與自然關係的訴求。
二、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是辯證的整體的知識系統
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馬克思在《歷史法學派的哲學宣言》一文中,將理性看作是衡量實證事物真理的尺度。即便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中,馬克思仍將理性看作世界的真理,他只是批評黑格爾濫用邏輯、以現存的東西代替客觀存在的理性的國家概念。「黑格爾應該受到責難的地方,不在於他按現代國家本質現存的樣子描述了它,而在於他用現存的東西冒充國家本質。合乎理性的是現實的,這一點正好通過不合乎理性的現實性的矛盾得到證明」。「然而一個現實領域的純粹理想性只有作為科學才能存在。」①即真正的法哲學應該是正確地提供了國家的理性概念,因而也是科學,當然這種科學的結論是理想性的。關於理性構成了國家的本質這一點還在馬克思1843年9月寫給盧格的信中得到佐證。②在1844年的《神聖家族》中,受費爾巴哈的影響,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應當與人本學相結合。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也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③並提出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是一門科學」的設想。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於科學的理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認為科學主要是指立足於經驗的觀察所獲得的知識體系,而提出人本學的費爾巴哈「還是一位理論家和哲學家」。⑤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思辨則被斥為「幻想」、「虛構」。此時的馬克思已經認識到:支配歷史進程的「理性」、「自我意識」等等,完全沒有根據。費爾巴哈的「類」也只是一種無聲的「自然聯繫的普遍性」,並沒有真實地反映人類在生產基礎上形成的客觀的歷史性的社會聯繫。馬克思在1868年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提到:黑格爾的邏輯範疇產生於人類的交往活動。⑥對於馬克思來說,反映了客觀真理的學說都可以被稱為科學,無論它是哲學還是經驗科學。
科學以經驗性的原理為基礎,這並不意味著僅靠經驗的歸納就能達到科學的要求,而必須由哲學提供邏輯範疇為其必然性作保證,這是康德黑格爾的共識。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他們所理解的歷史科學並不是「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彙集」,而是需要一定的理論框架———這在以前是哲學的地盤。這種理論框架的作用就在於指出「歷史資料的各個層次的序」。⑦或者說,賦予材料以聯繫、形式。這正是康德所說的一門具體科學的圖型、綱要。恩格斯十分重視哲學在方法上的重要作用。他在《反杜林論》中說,現代唯物主義不需要凌駕於經驗科學之上的哲學,「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關於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繫中的地位,關於總聯繫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餘的了。」①儘管如此,將世界看作一個辯證整體的哲學思考依然存在並發揮著自身的作用。這種哲學思考即辯證邏輯。因此,除了經驗材料以外,還須有哲學所提供的邏輯,以便使科學的諸命題具有必然性的相互聯繫的系統知識,乃至在辯證法的基礎上形成辯證的整體知識。
馬克思恩格斯對於科學的這種理解是一貫的。在1844年的《英國狀況》一文中,恩格斯說: 「18世紀綜合了過去歷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現的成果,並且揭示了它們的必然性和它們的內在聯繫。無數雜亂的認識資料經過整理、篩選,彼此有了因果聯繫;知識變成科學,各門科學都接近於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學,另一方面和實踐結合了起來。」②在他看來,關於自然的認識獲得科學的形式,是18世紀對知識系統化以後的產物。只有確定了基本的原理,才有可能形成系統的知識並成為科學。對於恩格斯來說,這種系統化要依賴於哲學的理論思維。否則,就很難理解為什麼知識與哲學的結合是科學得以完成的條件。在1873—1886年的《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仍然堅持種學概 念,③在1894年 第 三 版 的《反 杜 林 論》中,恩格斯將科學分為大類,其中,哲學、宗教、藝術等與研究人的生活條件、社會關係、法的形式及國家形式的科學並列為歷史科學。④如果不從以必然性聯繫為特徵的系統化的理論認識著眼,這裡的科學概念是難以理解的。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說明了他的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即從具體到抽象的歷史方法和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方法(通常稱之為表述的方法)。由於邏輯(表述)的方法是建立在對於對象的經驗分析的基礎之上的,是對於一個歷史上已經形成的具體存在———比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辯證分析後的理論再現,其內容之間的聯繫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在《資本論》第版跋中,馬克思指出,在充分佔有材料、分析各種發展方式和內在聯繫的基礎上,一旦使材料的生命在觀念中得到反映,「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⑤這裡,方法的功能正體現在通過各個環節之間的辯證聯繫勾畫思維中的具體整體。可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是將辯證法以有機的整體方式反映出來的東西視為真正的科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除了哲學在方法論方面所起的作用外,在馬克思對於歷史科學的理解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的崇高價值理念,也是相關知識體系能否配稱為科學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儘管這一維度在很多時候是隱而不顯的。總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唯物辯證法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存在方式,只有辯證的、整體的知識系統方可稱為是真正的科學。因此,對於像《資本論》這樣以辯證的整體方式呈現出來的科學,馬克思十分自豪地說: 「……細節上的缺點是難免的。但是結構,整個的內部聯繫是德國科學的輝煌成就。」①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涉及對於世界整體的看法。順便說一句,辯證唯物主義並非單純的自然觀,即使是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辯證規律的適用範圍也不是僅包括自然界,而是適用於一切存在的整體。
三、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科學的理論綱要
這裡所說的歷史科學不能僅被理解為對於以往曾經發生過的、已不存在的一些歷史事實的研究。依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一切屬於社會而不是單純屬於自然界的領域,都屬於歷史領域,②因此,該領域中反映對象真實存在狀況的系統知識均可稱為歷史科學。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③這裡的「世代」既可以指過去已經存在過的,包含當下的社會結構整體。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關注的人類的普遍交往關係的歷史,強調的是以經濟聯繫為基礎的整體的社會發展史,辯證性、整體性和現實性是其根本特徵。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在以往歷史哲學那裡,「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看成是某種非歷史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看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於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西。」④歷史哲學不是反映真實的歷史進程,而只是觀念的歷史、幻想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自己的研究以經驗事實為基礎,不是從某個哲學理念推出而是從經驗研究中發現歷史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曾用「歷史觀」概念批評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的歷史哲學,在馬爾庫塞以及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還有其他的歷史哲學家如沃爾什等人那裡,歷史觀也可以作歷史理論⑤講。顯然這與德國文化從整體上對科學的理解有關。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以簡明扼要的語言概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所造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資本主義是產生階級對抗的最後一種社會形態,並為解決階級對抗創造了物質條件。①這些顯然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相關論點的進一步總結。②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這僅僅是對現實歷史發展規律的抽象和概括說明。由於歷史研究涉及的是特殊的事件、個別的人物和具體的制度等等情況,單憑這些概括性的說明還不足以構成歷史科學的全貌,因而只是歷史科學理論的一個綱要、是對研究對象的大致說明。恩格斯晚年在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中指出:「只要問題一關係到描述某個歷史時期,即關係到實際的應用,那情況就不同了,這裡就不容許有任何錯誤了。可惜人們往往以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還並不總是掌握得正確,那就算已經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論並且立刻就能夠應用它了。在這方面,我是可以責備許多最新的『馬克思主者』的;而他們也的確造成過驚人的混亂……」③這至少表明,恩格斯也認為,單憑基本原理遠不足以正確地說明歷史過程。無論人們今天如何看待歷史科學的性質及研究目的,在歷史科學不僅是一些普遍原理這一點上,應該不存在爭議。
進一步看,「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它們只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歷史資料的各個層次的順序。但是這些抽象與哲學不同,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④事實上,這正是一門科學綱要所起的作用,即系統化知識方法的調節作用。應當提及的是,英國歷史哲學家沃爾什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他認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向歷史學家提供了一種處理經驗局勢的程序」,而檢驗這一研究路徑是否有效的決定權在歷史學家而不是哲學家手中,「馬克思對於理解歷史所必定要做出的主要貢獻,嚴格說來,就可能一點都不是對歷史哲學做出的。」⑤
本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科學的理論綱要、是對研究對象的大致說明,以及為經驗研究提供唯物主義基礎和辯證方法。
首先,歷史唯物主義不屬於任何歷史哲學。關於歷史哲學,英國歷史哲學家沃爾什有一個明確的區分。他認為,歷史哲學可以分為思辨的歷史哲學和批判的歷史哲學。前者以黑格爾為代表,「它的目的是要達到把歷史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是要表明,儘管歷史呈現出許多明顯的不規則和不連貫,它卻可以被看成是形成為體現出一種全面計劃的整體;而這個計劃,如果我們一旦掌握了它,就既會闡明各種事件的詳細過程,又會使我們把歷史進程在一種特殊的意義上看作是能滿足理性的。」①柯林伍德也認為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意味著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②如果從上述定義來看歷史唯物主義,似乎歷史唯物主義應劃歸為歷史哲學的範圍。但是,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且不要說歷史唯物主義並沒有所謂「歷史計劃」,而且從整體進行研究也並不是哲學的專利。因為,「整體」、 「世界」這些概念有雙重含義,既可以指絕對的整體,也可以指可能經驗的整體。前者是思辨哲學的對象,後者則是經驗科學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說得很清楚,他們所說的世界歷史是在資本主義發展起來以後才開始的,是一個以資本為支撐、以普遍的世界交往為特徵的經驗世界。③至於批判的歷史哲學,沃爾什指的是「對科學思維的過程進行反思、檢查科學家們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這類的問題」。④也就是說,批判的歷史哲學在這裡指的是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論批判。儘管《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承擔著這類批判任務,但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任務。
其次,說歷史唯物主義不是歷史哲學,並不意味著將歷史唯物主義等同於孔德意義上的實證科學。因為,這種新的歷史科學的理論綱要與孔德的實證主義、實證科學有著根本的區別。馬克思雖然在肯定的意義上使用過「實證」、 「實證科學」、「實證主義」等概念,倡導「實證方法」,但多在1866年以前的著作中,而且更多的是在經驗科學的意義上使用的,與孔德的實證主義、實證科學沒有直接的關係。⑤而且,就馬克思對於孔德的批評來看,其參照對象是黑格爾,⑥事實上,馬克思對於孔德實證主義之缺乏批判性,將一定階段的社會秩序神話為永恆的自然規律的看法十分不屑。⑦因為,這與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歷史的辯證理解正好相反。正如許多學者已經認識到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歷史科學與孔德意義上的實證科學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應用了唯物辯證法,歷史地、批判地理解人類社會。亦即是否以唯物主義為基本立場,是否蘊含批判的維度並運用辯證的方法。就前者而言,馬克思恩格斯始終主張歷史科學的任務旨在使「關於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並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①而孔德的實證主義則以拒斥本體論而著稱於世。就後者來說,以馬克思恩格斯對科學的理解,科學儘管必須立足於現實、以經驗的研究為基礎,卻並不滿足於總結經驗現象的持久關係,而是歷史地、批判地考察現實,透過現象揭示本質。馬克思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②而這正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的失足之處。由此可見,馬克思的科學概念正與孔德主張的實證主義針鋒相對。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馬克思強調分析經濟形勢這種社會現象必須依賴於抽象力。③在第二版跋中指出自己使用的是辯證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經驗觀察,不是無條件地肯定經驗現象。因此,當我們說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科學的理論綱要時,並不是說它是孔德意義上的實證科學,而是說它是「真正的實證科學」,至少馬克思本人是這樣理解的。④
四、簡短的結論
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科學的理論綱要,在具體的科學研究中發揮基礎性、整體性和方法論的作用。科學的結論取決於對經驗事實的充分研究,包括對經驗事實的分析批判和理論提升;而經驗的研究則能夠充實、檢驗和進一步完善理論綱要及具體觀點。因此,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具體結論應隨著時代的變化和驗科學研究的深入而改變,不能以教條主義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唯物主義,不能無條件地機械套用。這些都是馬克思恩格斯一再強調的,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特徵所決定的。作為科學理論綱要,歷史唯物主義無疑也有其自身的哲學提,歷史地闡明其前提是哲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有關歷史唯物主義性質的爭論充分體現了這種研究的必要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完善和發展依賴於經驗研究的深入和拓展,這也是哲學思考的真正起點。應在對現實的關注和思考中豐富、完善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
文章來源於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推薦閱讀:
※鐵匠:看似不起眼,實則不簡單。
※你知道毛岸英犧牲的真實內幕嗎?
※除了五虎上將,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你知道些什麼?
※撞鬼了?離奇的彰化母女電梯失蹤案件:你不知道的靈異事件第14講
※揭秘:歷史教科書上看不到的驚人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