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政料逾20年,普京還給了同胞們一個怎樣的俄羅斯

  【財新網】(世界說 路塵 發自莫斯科)3月18日是俄羅斯總統大選的投票日。這個日子,也是原屬於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在4年前通過公投「入俄」的紀念日。

  依據2008年修訂的俄羅斯現行憲法,如果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在本次選舉中再度當選,將可再執政六年,直至2024年。從目前他與其它七名競爭者的民意調查結果來看,普京要再次當選並無懸念;只剩投票率的高低,還能反映出1.1億具投票權的俄羅斯公民,對於賦予從2000年就實際統治著這個國家的普京再一次的民意授權,還有多高的熱情。

  四年前的2014年3月,普京在慶祝克里米亞「入俄」的紀念儀式上,發表了可能是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講話。在這場演說中,普京不僅將克里米亞事件描述成了俄羅斯從歷史屈辱過往中一雪前恥的轉折點,並且毫不委婉地指責,西方對俄羅斯的「惡名昭彰的遏制政策」,已經持續了三個世紀之久,迄今仍未停止。

  普京說,「他們想把我們掃進角落,」當時已當政15年的俄羅斯總統激動地說,「因為我們具有獨立立場並且堅持了它;因為我們說出了事情的本來面目,而拒絕捲入偽善騙局。但是,任何事情都有限度。」

  這番幾近宣戰通知的講話,是一切的起點。它不僅意味著當時爆發尚不到一個月的烏克蘭危機,再也沒有善罷甘休的可能,更暗示冷戰之後全球度過的23年緩和期走到了盡頭。

  在此之後,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接壤的頓巴斯地區,一夜之間湧現出了大量的「親俄武裝分子」;過去二十年里,被世界忽視的俄羅斯宣傳機器開始加速。無論出於有意還是無意,以「外部世界」作為假想敵並重構自己的俄羅斯,開始越來越多地主動出擊——並將之解釋為自衛行動的一部分。

  外界很快發現,問題並不光只是烏克蘭或敘利亞的地區戰爭;也不止是幾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制裁和反制裁。

  特別是對被俄羅斯點名視作敵人的幾個西方大國而言,應對俄羅斯攻勢的主要考量點,一開始還是「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盡量保護烏克蘭和戰後國際秩序」。然而,這種「事不關己」的錯覺,於今也消逝得比任何人想像得都要更快。

  從希拉里「郵件門」中開始顯露出來的俄羅斯黑客的影子,很快升級成了橫跨五洲,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得以倖免的全面「信息戰」。

  隨著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親俄傾向」,變成了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的「通俄門」,越來越多的他國政要也開始被拖下水。這個政要的名單很長,從眾所周知的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到剛剛曝光不久的匈牙利總理奧爾班;然而,這種外國政要們的「親俄」,本質上並非一種政見主張,而更應被解讀為利益聯繫。

  除了水面下的交易,更多事情發生在公開渠道。俄羅斯對於歐洲各國邊緣政黨的資助並非秘密;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由瑪麗·勒龐引領的法國極右翼黨派「國民陣線」。

  該黨在法國遭遇經濟封鎖以後,俄羅斯成了它長期主要的財政來源。而在正式外交層面,俄羅斯對於經濟合作夥伴的有意識選擇,已經可以在世界範圍內畫出一幅政治地圖:從在敘利亞力挺阿薩德政府,到在利比亞支持割據軍閥反對聯合國所承認的執政當局;從與伊朗進行核電站交易,到和沙特簽訂歷史性的石油協議——當然,其中絕大多數是「非西方」國家。

  至少看上去,俄羅斯已經發展出了一整套戰略戰術來執行它重建昔日輝煌的根本目標,並且不可謂不有效。如今,華盛頓陷入混亂和內鬥已經不是一兩天;而在全球範圍內,極右翼、民粹、排外主義、反全球化乃至新冷戰都不再是陌生名詞。俄羅斯成為各國媒體的頭版常客、多數西方國家的假想敵、所有問題的始作俑者──而如此的國際環境,又反過來在俄羅斯國內證明了過去四年來,莫斯科採取的對抗政策的合理性與正確性。這能否算是普京在他即將結束的第三任期內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但作為代價,等待著俄羅斯的不止是更多的對抗。無論普京在發表他關於克里米亞的歷史性演講時是否已有預料,但事實證明,它最終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俄羅斯正在陷入某種困境當中──儘管人們尚無法斷言,造成這一局面的是其他國家,還是俄羅斯自己。

  今年3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用他總長兩個小時的國情咨文演講中的42分鐘,演示了一個堪稱漫長的導彈動畫視頻,當電子屏上的導彈飛向美國佛羅里達州時,普京宣布:俄羅斯已經手握世界難以想像的新式核武。他在演講最後說:「過去沒有人聽我們說話,現在我可以說,你們給我聽著。」無論是出於禮貌還是真心,現場掌聲雷動。

  此時,距離俄羅斯總統大選投票日僅剩十一天,沒有任何人懷疑普京將再次當選。由於普京照例缺席了選前與其他候選人的辯論,因此,三月份以來普京的公眾曝光機會,無可避免地成為解讀俄羅斯未來走向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根據。在此前後,俄羅斯國防部與外交部相繼出面,一個詳細描述了「總統提到的幾種新武器之一」,另一個則在聯合國會議上表示,俄羅斯認為「美國正在幫助歐洲,準備對俄羅斯進行核打擊」。所有跡象都表明:普京已經為自己選定了這一階段公開發言中的核心關鍵詞。很不幸,這一次他選擇的是「核戰爭」。

  如同過去幾年裡發生過的無數次先例一樣。真正重要的問題,並非俄羅斯是否真能隨時轟炸佛羅里達;而是普京為何要在這樣一個場合宣布它──在他距離第四次總統選舉還剩幾個星期,距離第四個總統任期開始還有兩個月的全國演說上。

  2018年2月7日深夜,一支數百人的武裝小隊襲擊了敘利亞代爾祖爾省美軍與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共用的駐地。美國隨即進行了猛烈回擊。一周後,這次夜襲事件的細節才逐漸浮出水面:當晚死於美軍報復的百餘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僱傭兵公司「瓦格納」的俄羅斯僱傭兵。由於事後雙方同時選擇了低調處理,將事態控制在了只是一次「意外」的等級,而不能算是美俄兩個國家之間的軍事衝突。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發生於俄羅斯第三次宣布從敘利亞撤軍的兩個月之後,並且,按照媒體掌握的消息,這家私人僱傭兵公司的老闆事實上與俄羅斯權力高層關係匪淺,在某些場合據稱甚至可以代表普京。

  然而,這種「非正式」軍事操作手法,卻令人聯想起「名義上」俄羅斯軍隊從未參與過的烏克蘭東部衝突。而在第三次宣布從敘利亞撤軍後的這兩個月里,俄羅斯空軍還有多架飛機在敘利亞墜毀或遭擊落,數量甚至超過了撤軍之前。

  外界不難做出以下推斷:俄羅斯真實捲入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它願意承認的範圍;儘管俄軍在敘利亞戰場的戰果有目共睹。但要俄羅斯從敘利亞撤軍,恐怕早已非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在另一頭的烏克蘭,俄烏之間的長期僵持已是既成事實。經歷了兩次明斯克協議和無數場諾曼底四國談判,仍無任何人能夠斷言俄烏衝突的出路何在。

  隨著時間推移,雙方想實現各自的核心訴求,可能性都越發渺茫。一方面,俄羅斯難以靠局部戰爭拖垮目前敵視莫斯科的基輔政府;烏克蘭也無法使用武力奪回克里米亞半島。

  2017年4月,歐盟通過了對烏克蘭公民的免簽證法案;剛剛過去的3月10日,北約也同意了烏克蘭的觀察國身份。

  從俄羅斯的角度而言,這場原本旨在牽制烏克蘭「向西靠攏」的戰爭,最大目標其實已經落空。俄羅斯支持的兩個烏克蘭東部的「人民共和國」連月來政局動蕩,每一次政治變動,都被外界解讀為俄羅斯試圖抽身的信號。對很多觀察者來說,俄羅斯放棄在烏克蘭東部的「代理人」們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過直到目前為止,這依然沒有發生。

  在3月1日的國情咨文當中,與長達42分鐘的導彈視頻演示相比,在俄羅斯經濟問題上,普京只花了15分鐘。此外,還花了3分鐘來談貧困和收入問題。

  對這短短三分鐘的事後事實核查,得到了十分尷尬的結果:普京在提到貧困問題時說,俄羅斯的貧困人口共2000萬,較此前有所下降。但事實上,更精確的數字是1960萬,且從他第三任期開始時的2012年至今,已新增了420萬。而「脆弱人群」——即可能落入貧困線下的群體,他們的人數還在繼續增加。

  2018年,是俄羅斯在經歷了西方制裁與油價腰斬的雙重打擊後的第四年。

  從統計數據上看,雖然在2017年,俄羅斯經濟終於擺脫了衰退陰影,恢復了1.7%左右的慢速增長。總的來說,俄羅斯經濟似乎已經適應了制裁。但是,持續走低並已降至十年來最低水平的出生率,和持續在下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表明:對於俄羅斯的普通人來說,這場危機遠未到頭。

  世界銀行對俄羅斯經濟增長機制的具體分析甚至給出了更為悲觀的結果。世行認為,2017年俄羅斯的增長「主要受採礦業與非貿易部門驅動」,結構上類似於經濟危機來臨之前。換言之,這場風波並未給俄羅斯的經濟結構造成太大改變,石油與軍工產業,依然壟斷著本來就不多的增長點。

  俄羅斯人對此並不陌生。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正是步步攀升的油價使得俄羅斯經濟保持著7%以上的高速增長,也幫助普京完成了他執政期間最重要的經濟成績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五年內翻了幾番。然而,經濟結構的根本問題並未得到解決,而是被油價的迅速增長掩蓋了。直到西方制裁出台前的2012和2013年,石油紅利開始耗盡,俄羅斯的經濟增速以每年2%左右的速度遞減。即使沒有制裁因素影響,大多數經濟學家也已經預測,俄羅斯將進入零增長時代,而當時的國際油價甚至還在三位數以上的高位。

  理解俄羅斯需要經濟改革並不困難,但考慮到能源與軍工這兩大支柱產業幾乎已被國企完全壟斷,因此以轉移經濟重心、開放市場競爭等原則為條件的經濟結構性改革,在政治上並無可操作性。畢竟,正是來自這兩個產業的國企老總們,構成了普京統治精英圈子中相當大的一部分。

  經過了過去二十年的磨合與調整,今天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與其政治結構早已經成為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任何一點修改都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權力體系中,個別的人事變化固然始終可能,但細究起來,這一切人員變化的宗旨,更像是為舊機器更換螺絲釘,目的是確保它繼續運轉,而非試圖改造它。

  最近兩年來,普京用更年輕的忠實下屬——大多出自安全部門——替換了大批政府舊人。

  以2016年「國民警衛隊」的成立為標誌,普京在關鍵職位的任命選擇,日益顯出「私人化」和「非正式化傾向」。

  就任國民警衛隊總司令,一夜之間權力凌駕於俄聯邦安全局以及全部強力部門之上的伊戈爾·佐洛托夫,原本是普京的保鏢隊長。

  而剛剛在敘利亞掀起巨大風浪的僱傭兵公司「瓦格納」的神秘老闆葉夫根尼·普列格任,則據稱曾是普京的廚師——他同時也是「信息戰」中樞之一,辦公地點位於聖彼得堡的「水軍工廠」的幕後人物。

  更多身在經濟領域中的真正統治精英集團,近二十年來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甚至已經開始內部代際傳承。

  俄羅斯的各大國企銀行董事會坐滿了「二代」,這已經不是秘密。

  2018年1月剛剛獲任「Promsvyazbank」銀行董事會主席的彼得·弗拉德科夫,父親是普京的前總理、同樣出身安全部門的米哈伊爾·弗拉德科夫。2015年俄政府合同的最大中標者阿爾卡季·羅滕伯格,是普京少年時在柔道隊的密友;同一個排行榜的第五名,則是他的長子伊戈爾·羅滕伯格,後者同時還是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一個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

  這在雙重意義上限制了長期經濟增長發展的可能性─不僅使得結構性變化無法實現,也在事實上堵死了普通年輕人的上升渠道。

  普京強調穩定的執政思路近二十年未變。回想2012年,普京在上一次競選中曾許下過成本總額可能高達1600億美元的經濟承諾,六年後它們既未實現,也沒有人想重提舊事了——這會使曾經的「普京神話」,看上去越來越像是一個名為「普京」的陷阱。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能夠團結國家的精神因素——或者說意識形態——顯得空前重要。

  當下的俄羅斯現時常引發觀察者的迷惑和不解:畢竟,一個人怎能既推崇羅曼諾夫王朝的末代沙皇,又忠於處決沙皇的布爾什維克;怎麼能既信仰上帝又自稱無神論;如何一邊資助新納粹,一邊歌頌反法西斯戰爭?為何可以在支持排外民族主義的同時,繼續做個帝國主義者?

  然而在俄羅斯,沒有不可能。

  保守主義者、宗教極端派、共產主義者、反全球化分子、民族主義者、帝國主義者、沙皇粉絲、……如何將所有這些人統合在一起?俄羅斯的確找到了一種求同存異的方式。然而,這個方式並非普京所強調的「愛國主義」;背後真正的密碼,來自於它們共同的反面:反西方。

  普京已經借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事件完成了自己的造神運動,拿到了政治上的「免死金牌」。而這場造神運動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代表長期遭到不公對待的俄羅斯──甚至代表在整個戰後秩序中所有遭遇不公待遇的族群,發起對西方的持續反擊。

  在這個經世偉業的目標之下,任何瑣碎的具體問題都應當、並且的確可以被忽略不計。

  同樣地,在這個以對西方進行反擊為核心的陣營內,內部各派之間的意見分歧,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重要:崇拜沙皇並不影響同時紀念列寧,而二者與東正教信仰也不衝突。真正重要的,是對於西方的反對;在這一點上,一切來自西方的「現代觀念「的反面,都可以在俄羅斯找到一席之地:無論是反同性戀、反女權、反自由市場、還是反資本主義——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在公開場合提議恢復農奴制。

  而普京正是通過這個背景,將俄羅斯樹立為「另一種價值觀」的代表,一種對立於美國和西歐之外的,另一個向外輸出價值觀的文明中心。

  至於,有沒有任何人能夠說清俄羅斯所代表的,或者說所支持的這種價值觀,究竟包含些什麼?這既不重要,也不值得多問。


推薦閱讀:

遊客為什麼對貝加爾湖畔那麼的痴迷,或許這才是貝加爾湖的秘密
入侵烏克蘭將給俄羅斯帶來災難
俄羅斯官員們需要為禮品付出代價
中國,印度,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千米?
俄羅斯莫斯科自由行超詳細必備攻略

TAG:俄羅斯 | 普京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