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人間的十大仙府,記載著中華五千年的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的國教,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
道家的十大洞天地處名山大川之間,據《雲笈七籤》卷廿七所載是: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
王屋洞府又稱"小有清虛之天"
坐落在河南濟源市的王屋山,周回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洞天,屬西城王君治之。魏華存《清虛真人王君傳》稱其師王褒得道後,被封為「太素清虛真人,領小有天王、三元四司、右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故王屋山又稱小有清虛之天,被列為十大洞天之首。
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云:「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十大洞天》曰:「第一王屋山洞,周回萬里,號曰小有清虛之天,在洛陽河陽兩界,去王屋縣六十里,屬西城王君(王褒)治之。
委羽洞府又稱"大有空明之天"
位於浙江黃岩縣的委羽山,周回萬里,號曰大有空明之洞天,青童君治之。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中的第二洞天。洞口高 2 米多,洞內清幽深邃,傳說與東海龍宮相通。
天下第二洞天委羽洞,在委羽山東北麓,號"大有空明之天"。因劉奉林,號"大有真人"在此得道。其洞深不可測,舊傳有道士負燭一篋燃入洞中,行數日燭盡,遂燃指繼之,聞櫓聲而返,疑與東海相通。
西城洞府又稱"太元總真之天"
周回三千里,號曰太玄總真之洞天。未詳在所,《登真隱訣》雲,疑為是華山,屬上宰王君治之。
西玄洞府又稱"三元極真之天"
坐落在浙西的覆船山,原名羽山,俗稱歙縣南山,,周回三千里,號三元極真之洞天,又稱邦源洞。相傳"邦源洞"藏有安邦定國之策,又稱"日華洞",雖名為洞,實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都·會稽山的源頭。
相傳黃帝於此寫經台著《陰符經》。相傳姜子牙在這裡得黃帝"陰符經"。"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
青城洞府又稱"寶仙丸室之天"
位於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周回二千里,名曰寶仙九室之洞天,屬青城丈人治之。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道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
赤城洞府又稱"紫玉清平之天"
坐落於浙江天台縣的赤城山,周回三百里,名曰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台州唐興縣,屬玄洲仙伯治之。赤城山高約400米,山上有紫雲、華陽、玉京、瑞霞等洞穴,位於赤城山麓,俗稱下岩,洞口鐫刻"赤城霞"三個大字,為明代萬曆年間題刻。
洞內結屋數間,分上下二層,可盤梯而上,上層有欄,憑欄遠眺,山景蒼翠欲滴,滿目清新。相傳東吳赤烏初,葛玄曾在此修道,為道教中的"第六洞天"。
羅浮洞府又稱"朱明曜真之天"
位於廣東增城和博羅兩縣之間的羅浮,周回五百里,名曰朱明輝真之洞天,屬青精先生治之。
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秦漢以來號稱仙山,史學家司馬遷把羅浮山比作"粵岳",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它又是中國道教名山,道教稱它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句曲洞府又稱"金壇華陽之天"
坐落在江蘇茅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壇華陽之洞天,,屬紫陽真人治之。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歷史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人展上公修鍊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鍊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鍊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鍊,並著書立說。
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林屋洞府又稱"左神幽虛之天"
坐落在江蘇吳縣,周回四百里,號曰左神幽虛之洞天,屬北嶽真人治之。
據《雲笈七籤》等道教經典記載,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所居,林屋洞為第九洞天,一稱"左神幽虛之天",別稱"天后別宮"。相傳古時有龍居林屋洞內,故洞體似龍,又稱"龍洞",林屋山亦稱龍洞山。
括蒼洞府又稱"成德隱玄之天"
位於浙江仙居和臨海兩縣之間的括蒼山,周回三百里,號曰成德隱玄之洞天,屬北海公涓子治之。括蒼山是浙江名山之一,史書載,登之見蒼海,以其色蒼蒼然接海,故名括蒼。
南朝齊梁年間,著名道教思想家、藥物學家陶弘景,曾在隱居燈壇架、在大樓旗結爐煉丹,採藥著書,"燈壇架"遺址至今猶存,還有"天險西關障,峰巒氣象雄"。
推薦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教語中的漢語成語
※【中華民族】—蒙古族
※兒童節獻禮 盤點中華古詩詞里那些「最」小孩
※注音《中華童銘》(五)
※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治內分泌專家共識(2018年中華內分泌代謝雜誌1月第34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