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雍和宮的文化與風俗

雍和宮的臘八粥與舍粥活動雍和宮網站 www.yonghegong.cn       時間: 2008-10-29

「臘八」系舊時在臘月里,人們祭祀司嗇神、昆蟲神等八種天地神靈、祖先的日子。漢代逐漸固定為臘月初八日祭祀,稱「臘祭」,因為這時農作物已貯藏起來,處於農閑,人們在野外獵取禽獸,用以祭禮,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佛教傳人中國後,「臘八」日與牧女獻乳糜,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紀念日統一起來,稱為「臘八節」。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經六年苦心修行,雲遊四方,終日辛勞,致使昏倒在尼連河畔,後被一牧女發現,急忙以各種米豆、野果、奶水熬粥給釋迦牟尼吃,使之體力得到恢復,並於當年臘月初八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這天,大地震動,天樂鳴揚,天雨妙華,眾天神雲集,齊聲讚頌釋迦牟尼成就佛道。

這天,在寺院要舉行法會,以各種穀物乾果煮粥供佛。民間百姓也競相用香茗、穀物熬粥。

相沿此習,清代宮廷上下盛食臘八粥,每年還要在雍和宮舉行隆重的臘八盛典。

當時,清宮廷對此盛典特別重視,每至農曆十二月初一日,總管內務府就派許多司員率領雜役將臘八粥所用的小米、紅棗及各種雜糧豆米乾果,還有盆碗家什和乾柴在府庫備齊。初二日晨起,用馬車一車車運至雍和宮,至初五運齊。從這天起,雍和宮大部分僧人都要投入到熬臘八粥的準備工作中。

自初六日開始,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二人,率內務府三品以上司員及廚師、雜役等到雍和宮監督稱糧搬柴。所有用料均排列在廚房內外。

初七日晨,清帝派蒙古王公一人,會同內務府司員下令升火。由素有經驗的僧人掌握熬粥火候,並依次將奶油、小米、江米、紅棗、核桃、桂圓、瓜子、葡萄乾等放人大鍋內。宮廷派去的專人則要檢視。清《燕京歲時記》載:「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這裡「初八日夜內」實指初八日凌晨。至晨兩點粥已熬熟,即派員將粥盛在碗內,以托盤送到雍和宮各殿佛像前供奉,每尊佛像前供一碗、三碗、五碗不等。天明後,蒙古王公進宮復命。

雍和宮全體僧人自熬好第一鍋粥始,即在法輪殿誦經,此時,殿內酥油燈數百盞於供桌之上,香煙裊裊,鼓樂齊鳴。到初八日清晨,清帝又派兩個或四個蒙古王公到雍和宮聽經,到初九日晨,聽經大臣進宮復命。

在清代咸豐朝以前,每年臘八節雍和宮共熬粥五大鍋,分配方法為:首鍋供於佛前,二鍋獻於朝廷,三鍋給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鍋送文武官員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鍋給本寺僧眾。在這五鍋粥中,用料也不同,前三鍋有奶油和全份乾果料,四鍋、五鍋較之前三鍋簡單些,第五鍋為紅棗糧米等。最後,三至五鍋粥餘下的要混在一起,於初八日早晨施捨給平民百姓,京城百姓持大小瓷碗前來喝粥,盛況空前,此盛典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

當時,熬臘八粥的場所設在雍和宮東阿斯門內,故東阿斯門院得名:「銅鍋院」。其粥鍋是由八噸銅鑄成,直徑兩米,深一米五,是乾隆九年(1744)皇宮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後此大鍋移至天王殿院內的鼓樓腳下,供遊人觀賞。

如今,每年臘月初八日,雍和宮僧人都要晨起在殿上誦《十六羅漢》等經,以紀念釋迦牟尼得道成佛日,同時,全體僧人還要在食堂熬臘八粥喝,並將第一碗粥供於佛前。這日,又有信眾專為廟內捐款舍粥,待開門之後,但見雍和宮僧人將一桶桶熬好的臘八粥抬至天王殿院內,不分中外,不分老幼,每人一碗。當遊客們端著這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品著這久遠的食文化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責任編輯: 蘇娜

文章來源: 雍和宮

推薦閱讀:

上聯:徐徐冬雪千山隱,如何接下聯?
共產主義新史觀之歷史斷代
藍染:這可能是史上最簡單的藍染教程了
為什麼內地人在面對台灣話題時絕大部分人稱呼自己為「大陸」?
喜馬拉雅FM用「文史專家」這個標籤介紹郭德綱,大家怎麼看?

TAG:文化 |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