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宇宙密碼 — 析馬列哲學與佛學(僅作內部參考)

— 析馬列哲學與佛學(僅作內部參考)總綱(附圖A)認識你自己」,這是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提出的一個著名命題,這句話後來被刻在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的石柱上。「我是誰?生從何處來?死到哪裡去?」這看上去是小孩子經常會問的問題,恰是有史以來, 宇宙無窮無盡個謎中,人類科學一直亟待圓滿解決的三個最重要、最根本性的核心問題.達摩雲:「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閒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附圖A根據對立統一(能所不二)的宇宙根本法則編制.得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啟發,同時基本契合現代科學及馬列哲學的原理.真法難聞,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世界六大文明體系中,其他文明都已沒落或出現過斷代,惟有中華傳統文明五千餘年來生生不息,始終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歷代的的仁人志士、民族脊樑捨身求法為其弘揚發展住入新活力功不可沒。可是,由於某些原因,近100年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的普及教育出現了罕有的斷層.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交議案中說:「事實上,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正在失去基於傳統知識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而成為西方價值觀的俘虜,這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形成威脅。」「傳統思想和價值觀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傳統經典是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這些是我們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依據,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屢遭災難而不會解體的凝聚力.如果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滅,我們將會是民族的罪人,歷史的罪人.」摘自016號《政協提案》淨空上師說:「如果我們的傳統歷史文化要是消失了,這個民族就滅亡了.這非常可怕.政權喪失不怕,要消滅-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把它的歷史文化消滅掉,這個國家靈魂就沒有了,只剩下-個軀殼.國家保不住,在國際上沒有地位,你有再多財富人家瞧不起,不會尊敬你.人的尊嚴沒有了,這不是金錢能買得到的.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世界人類的智慧財產.而毀滅它的只有中國人自己本身,本身對於祖宗傳承的東西懷疑、拋棄那就毀滅掉了,外來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摘自《和諧拯救危機》當今世界變化日新月異,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但是對人們內心的安樂卻並沒有帶來很大的利益.科學對於我們人類社會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呢?物質的富有應能夠讓我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現實是,我們的生活節奏卻越來越快,人們身心疲憊,精神緊張,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片面地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造成了人類內在精神田園的荒蕪,內心失去了寧靜,祥和,使現代人忘記了精神修養.導致心理失調,道德淪喪,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都越來越激化,以至整個世界各種矛盾越來越多.局勢越來越動蕩了.人要是沒有了解安樂的本質,尋到安樂的真正源泉,那物質對人們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助益。科學發展是人類心逐外緣,夢想在外境中找尋最大安樂的必然結果。人們在充分享受現代科學的物質文明之餘,也就愈發貪婪地憧憬科學能夠帶給人類更加美好幸福安樂的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與反觀自心,順應因果緣起規律背道而馳的做法,必然會使人們的美好希望最後以幻滅而告終!科學研究的初衷是為了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但現在的結果是各國儲存的核武器卻是能使地球上所有生命在頃刻間毀滅怠盡;農藥的使用最終還是危害到人們自身的健康。「亡德而畗貴,謂之不幸(班固)」;「富且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道德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産,它可以使-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莎士比亞)」。「一切人類價值的基礎是道德.」(愛因斯坦)社會和諧的種子是家庭和諧, 家庭和諧的種子是每個人的身心都能夠和諧.誰不想擁有和諧美滿家園與和諧美滿的人生呢?英國的大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七十年代曾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靠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道儒釋是相通的,她是保護中華民族子孫後代的命脈,她是救世之藥,治世之方。一般而言,道家的易學八卦代表古代科學(人與自然),崇尚天人相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較玄奧,電腦程序0和1(二進制)來自易經的啟發.「五十以學《易》」,一個人若無一定的閱歷和善知識的指導,恐難真正領會其玄.儒學是入世的社會學(人與人).形象的《弟子規》、《三字經》三歲小孩能背上,八十老翁行不得. 因不究竟,雖然好,但凡人認為是勸善,是說教,難以折服.佛法是內求法(人與自性),是悲智雙修、熄除煩惱、離苦得樂的學問.若貪心(淫慾、不知足)多者,教以不淨;若嗔恚(嫉妒、不認命)多者,教以慈力;若著我(愚癡、怕吃虧)多者,教以因緣。我們學佛,是為了尋找人生的究竟歸宿,是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轉向以三寶(覺正淨)為中心的人生。修五戒十善得人天福報,修六度四攝則圓成佛道。佛法是對道儒的繼承與發展.達到了理論上的否定之否定,圓滿究竟,自度度他,獨具完善性。佛陀從對人生痛苦和存在意義的反省入手,以人內心深處了生死、趨求常樂的終極關懷為核心,對人心的結構、內容、性質及造成苦惱的因果作了明晰的解析,通過切身的實踐驗證,提出了一整套自治其心以達到「現法安樂」乃至涅盤解脫的技術。後世的佛教大師們,對佛陀教法不斷發揮補充,形成精深博大的治心之學。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極其高明的心理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導師,佛法是一門高級的心理學。佛教的思想精華被西方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是一種心理學,中國哲學家熊十力則稱佛家之學為「心理主義」。佛教的修持方法被看作是心理治療技術。適應時勢人心,從心理學、心理治療的角度向世人介紹佛法,將佛法心理學化、現代生活化,已經成為一種日益澎湃的潮流。佛法的基本理論是因果及因緣。所以信仰佛法的基本要求:① 深信因果,如此才不會對自己的努力失望,也不會對他人的成就生妒忌心。有努力必有成就,若未見有顯著的成就,那是表示努力的程度尚不夠,現今的努力,加上前世的努力,方是努力的總和。② 深信因緣。如此方能接受空的道理,惟有空去了對我與我所有的虛妄執著,才能從自私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貪嗔癡慢中得到解脫。佛教認為星體運行,時序遷流等客觀物質現象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窮達壽夭其中亦有其因果.自然現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上帝主持.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什麼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沒有什麼神可以對人賜福或降禍.所以佛教是無神教。佛法不向外企求超自然的神或力量,能夠拯救我們自己、解放我們自己的,只有我們自已本身.佛告訴我們,人生的一切,只有業力的遷流和活動。(業力就是造作的力量)做惡業必引起不斷流轉,即生死輪回;做善業則引向還滅,即歸於涅槃.這就是緣起流轉和緣起還滅兩大因果律.強調的是:究竟什麼是善惡真假是非?言行凡是有利於人的,符合人性的,符合自然規律的,同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就是善,相反的就是惡.有利於人,就是打人罵人都是善的,只利於己,就是敬人禮人都是惡的;無所希求而行善的是真,有所希求而行善的是假;有益於身心和諧健康,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屬於是,反之就屬於非.佛法的因緣論表明:一切現象(物質、精神)都是互相聯系、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這個與馬克思的辯證法是相同的.宇宙的一切都是四大五蘊的組合,緣生幻有,如露如電,即生即滅,空無自性,沒有一個基元的、永恆不變的東西,即可以獨立存在的東西,空是指萬物自性(本體)是空。在日常用語中,「空」是指沒有任何內容,一個物理上的虛空、真空或空無一物。在佛法語言中,空的意義與此則截然不同,在這裡,仍然有形形色色的事物,只是沒有「我」和「我所有」的這種意念。每個事物依然歷歷呈現,包括所有的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只要是你所能想到的,但是只有一個例外—「我」和「我所有」的這種意念。總之,沒有「我」和「我所有」的意念才是佛法意義上所理解的空。外在世界和我們的起心動念皆是因緣所生,其中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們附著於客觀對象的一種感覺。這些現象本是無我的,只要我們不將自我感覺附於其上,便不會因此產生我執。這也是一種思維訓練,經常如是觀修,我執便會逐漸淡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很多人對佛教中所說的『空』認識不足,或以為空在色外,或以為色滅才空,因而對空產生種種誤解.而佛法所認識的『空』是建立在緣起有的當下,不可以離開緣起有(物質,色)去尋找另外的空性(運動性、無常性).空有是一不是二,《大智度論》雲: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維摩經·弟子品》雲: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空就其虛幻不實意言,同樣屬於假名。每個人只有認識到這個道理,才能度脫人世間的種種煩惱.六大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見」從何處來?從妄想、分別、執著(愛、取、有)中來。妄想、分別、執著從何處來?從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中來,從迷而不覺中來。沒有什麼比心性的覺悟(見道)更為偉大、更為神聖.消除煩惱,離苦得樂,歸於涅槃的途徑是什麼?以四念處為住,踐行八正道(或戒定慧).《破相論》雲:「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也……誓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於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習定,對於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惡成佛道也.」又雲:「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祗劫.」貪嗔癡是著相,是凡夫迷的體現;戒定慧(類似現代的「德體智」)為轉相,是佛性覺的體現,最終走向解脫。若能轉相,便同如來,若被相轉,即是凡夫。你所以不成佛,就因為你留念你已擁有的一切,你若是沒有一切,就可以成佛.這一切就是你的執著(相分、見分),你的放不下.你的一切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從有相那兒來的.一切現象與意念都如夢境,和晴空中來去匆匆的白雲一般,凡是緣起,都會生滅,無形無相是不會有生滅的,因為它無相,你不能把無相壞了.我們要知道,不執著並非不努力,而是不著相,是在因上努力而又執著於結果。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學習、工作、生活。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另外,「觀無常,足以得道」。可是我們究竟僅僅是知道「無常」兩個字,還是在不斷觀察、思考「無常」的顯現?或是已經深刻認識到「無常」的無所不在?認識到它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倘能透徹無常,我們還有必要抓著那些象煙花一樣短暫的名利不放嗎?我們還願意付出一生去交換那些妄想分別執著嗎?如何破除我執?首先要知道,「我」是什麼?「我」是常、一、不變、獨存之義,以緣起的般若智慧觀察有情的生命體,看看其中有沒有常、一、不變、獨存的東西?如果找不到,自然就能認識無我之道。菩提達摩教人悟道的方法有兩門:1.由教理的認識而起深刻的信心,相信一切眾生,都同具一個真性(佛性),若能面壁修行,捨除妄想即歸真性,便會發現凡夫與聖人,原來沒有分別。2.由修四種方法,悟得真性,①受苦報時,不起怨心,但念此是往昔生中對眾生所造的怨憎違害的惡因所感。②若受福報及榮譽等事,心念此是過去中德業所感,今生接受,等於從銀行中將存款提來應急用掉,何喜之有?③修行者當常常心想,三界如火宅,有身便有苦,無有究竟安樂處,故應無貪無求,更當捨諸所有。④修行者的心應當常與諸法的真性相應,真性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稱法而行者,當不吝惜身命財產,發布施心,化導眾生而不以有眾生被己所度。另外,明末蓮池祩宏所著的《禪關策進》一書中就開悟的條件列出了四大通則:一、大信心。首先皈依三寶,其次,深信自己的本性與諸佛的佛性完全一樣,只要努力修行、精進不懈,一定能夠明心見性—清淨無染的諸法空性。二、大願心。①眾生無邊誓願度。此即大慈悲行;②煩惱無盡誓願斷。此即大勇猛行;③法門無量誓願學。此即大智慧行;④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即大無畏行。三、大憤心。即是大精進心,此系從大慚愧心引起,自覺業重、障多、善根淺、福薄無智,所以迄今尚在生死的苦海中浮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今幸得人身,有逢佛法,若不及時盡力修行,人命無常,僅在呼吸間,一失人身,千劫難復,所以要痛下決心。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前,仍得發大憤心,而說:「若不成無上正等正覺,決不再起此座。」何況我們呢?唯有發了大憤心,始能克服一切身心障礙,不再擔心一切的痛苦,不再嬌縱自己,原諒自己,而把心力專注在所修的方法上。四、大疑情。生死未了,如喪考妣,悟境未現,如糞之蛆。大疑情,便是用一句話頭,比如「什麼是無?」又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又如「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或如「念佛的是誰?」等。緊緊把握住一句話頭,不用思想,不借外緣,不得間斷,不能疏忽,一直問下去,好象一口咬著一個滾燙的糯米團,或象魚骨橫在喉頭,既不能吞下,又不能吐出來。久而久之,工夫自然成片,一旦思言路絕,心識頓斷之時,悟境便在你的面前出現了。總之,如來佛性(如是不動意,來是動意。動靜一如)是中道,不偏於空,不落於有;不落於斷見,也不落於常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是故空有不二。執斷就落於空,執常就落於有。終不能達到對一切現象背後的實相(佛性、真如)的體悟。根據經雲:一彈指有十萬八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結合現代科學知識對宇宙人生進化發展勉強作如下圖示。

眾生皆因為住於虛妄不實之相而起煩惱困惑,把生命的痛苦歸之於外境:諸如身體欠安,生活清貧,世道不公,困難重重……其實,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外緣,而它產生的真正根源來自我們的心念(業力).如果我們想要從中解脫,就必須斷除妄想、迷信、貪嗔邪見和對一切外在假相的執著,以般若為體去透視世間一切事物。認識到因緣果和無常的規律,認識到空性的了不可得,只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我們才不會被它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其上;事實上,怨天尤人沒有任何用處。我們能夠做的,是調整心態,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其實,人的基本生活可以非常簡單。我們今天的很多需要,並不是生存的真正需要,只是我們為滿足攀比心而產生的需要,或者說是社會使我們產生的需要。社會要求你有舒適的豪華的住宅,要求你有符合身份的昂貴的服飾,要求你一擲千金。今天的人活得很累,因為我們還有面子和虛榮需要去照顧,我們已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徹底迷失了方向……我們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掙錢,結果,只是享受了我們本可以不需要的東西。這樣的交換,到底值得嗎?有意義嗎?其實生命本身是自足的,如果不是在無明慫恿下建立種種無謂的需求,簡單的生活會更能令人怡然自在。我們要求得越多,煩惱相應也就越多。我們想要結婚成家,殊不知,結婚成家就是煩惱的開始,生兒育女更是牽掛的開始。我們想要事業有成,事實上,事業做得越大,我們就會陷得越深,就會有操不完的心思,忙不完的工作。正確的理念是: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但並沒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因為沒有執著,所以就不會有煩惱。我們要知道,改善生活條件並不足以究竟解決人生痛苦,解鈴還需系鈴人。煩惱不是外來的,而是源於自身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習氣,源於往昔造作的無量惡業。只有鏟除這些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心困惑,滅除苦果之因。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如果只知外求,如敬香、供兩個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那不是供佛,而是和佛菩薩做生意。是迷信活動。煩惱是什麼?從本質上說,它只是一個念頭,一個妄想,其產生離不開眾多因緣的和合。當我們看不清這些因緣時,煩惱就產生了。若能在眾多因緣中保持智慧觀照,煩惱就無從生起了。煩惱即菩提,關鍵在於覺或不覺。不覺,就是煩惱;覺了,當下就是菩提。煩惱沒有離開我們現前一念,菩提同樣也是如此。只是煩惱生起時,菩提就被遮蔽了;而菩提顯現時,煩惱則煙消雲散。菩提就是佛性,就是道,就是般若,就是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間任何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條件決定存在,主要條件為因,其決定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次要條件為緣,它只能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到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菩薩已了達世間的虛幻,體證無所得的空性,故能於錯綜復雜的緣起因果中如如不動,不為所染,而凡夫的特點則是隨緣隨變,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心就會隨之波動不已。經雲: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六祖慧能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為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不住於相,佛性便能顯現。強調的是,說的是法,行的是道,說的好,說的妙,不實行,不是道。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切切實實依照佛法來修行。精於理解、善於設疑、巧於聯系、勇於實踐、貴在總結。依止八正道、六度四攝,以此降伏妄心。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每個人的習氣多深?業障多重?即使見思二惑已斷,然而還有無明、塵沙二惑尚未斷盡.成佛修行的模式是:迷→知→覺悟→實踐→效果→再覺悟→再實踐→效果鞏固(即:信,解,行,證).這是一個不斷實踐(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的過程;一個循環往復、逐步深入的認知改變過程. 也是一個自度度他的行菩薩道過程。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止惡、修善、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荀子雲:「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仁義德行,常安之術也」,「榮辱之來,必向其德」,「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矣」.老子雲:「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分別為道儒釋之根本;是道德之根本;也是所有人修行之根本!道儒釋的法理同馬克思主義一樣,皆是對宇宙人生真相之歷史的邏輯再現.(見附圖A)何謂道德?道是產生萬物、主宰萬物之大本或根據;德是自然萬物永恆不變的規律和法度。宇宙的密碼與發展規律是:宇宙的密碼是「0、7(古時7通作10)」.宇宙的本體是「道」,也稱作「菩提」、「性」。用數字表示為0,也可解釋為

(即7)上的一點.

表示一顆驛動的心,意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宇宙由器世與情世組成。器世的「地與火」分別代表「物質與運動」;「風」代表空間的廣延性、伸張性「,水」 代表時間的持續性、順序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這就是佛教的宇宙觀., 而後在此基礎上產生情世的五蘊—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就是佛教的生命觀.宇宙觀與生命觀是對立統一的.性心相三位一體,佛性非有非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若與真如佛性統一為「覺」,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則此心為真心,相反,心若為境相所轉則為「迷」,起心動念,為外境所轉,則此心有如望花筒,是妄心。宇宙發展的總周期是「七」。每個周期皆又有「七」個子周期(輪回、環節),所有周期間都有著夲體的、內在的、規律的聯系.由此法則,我們順圖(見附圖A)導引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1。 宇宙的本體是「道」(真如、實相),它是辯證邏輯推論到的必然的、言語道斷的、空靈妙有的絕對,為萬有之本性。其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無始無終,無上無下,無邊無際,無頭無尾,是一種沒有具體東西可以比喻的形狀.雖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言語道斷,但它卻盡虛空遍法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生化天地萬物的無形無象的大母.此也稱作佛性。「有」的最初形式本文稱之為太極(以太),由 「素」(能量子)及其在一定條件下,量變產生質變,其一部分質變為「樸」 (微中子)相構成。然後以太又幻化出基本粒子——六個誇克,其後產生中子(中子在核外大約十七分鐘就會蛻變為質子和電子)、質子、電子……愛因斯坦認為:有形物體只是場的暫時表現。粒子(物質)只是場在局部地區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轉化。是量變到一定階段質變的必然結果。(質量互變)能量是「道」的表象,「道」是能量的本體,性、心不二;物質是能量的表象,能量是物質的本體,心、相不二。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故性、相不二。無論是量子或微觀粒子,其的特點是剎那性、虛妄性、生滅性。愛因斯坦說:「一切物質都是波動的現象,皆是人們的錯覺」,所謂錯覺,指不正確的主觀感知.如太陽初升時看起來較大,到中午時看起來顯得較小,僅是人們在背景不同的情況下主觀上產生的錯覺,其實太陽的大小並沒有多少變化.再如將筷子放在有水的碗內,由於光線的折射,看起來筷子是彎的,這同樣是一種錯覺。性空幻有,覺時見性、迷時見相.依唯識宗所說, 一切現象,唯識所變.都不過是由心識之動搖(一念不覺)所現出之影緣.至此,我們闡明了宇宙的緣起第一步。完成了道→太極→中子間,即信息→能量→物質(性→心→相)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性即相、相即性.空既是色,色既是空。無二無別,於日用中,透過相見性,不為相所轉;識得一切事物、任何相用俱是性的顯現、心(行)的妙用<, SPAN>,只利物之用,而不為物所用,即為明心見性.道化生萬物。中子就是道所否定之否定的產物,它是所有的諸元素之母。(所有元素為氕元素發展而來.而氕元素為中子裂變而成.)第二步:中子裂化為質子和電子,而後組成氫原子.氫原子愈生愈多形成氫氣雲;氫氣雲演化成最初的星系,由於星系不斷地旋轉收縮,其溫度日益升高;在恆星核心產生核聚變,聚變產生較重的原子核;這些原子核拋向空間吸引電子組成較重的原子.這些原子再形成星雲乃至行星、衛星,同時核聚變產生了光能.有了紅黃藍三基色,完成了道→中子(氕原子)→光子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第三步:由多種元素組成的行星、衛星在一定條件下原子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分子和各種混合物,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大氣、水及有機分子。第四步在特定行星的特定時空,有機分子形成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分子,這些分子在特定環境中生成細胞.多種不同的細胞相聚集形成細胞群;不同的細胞群組合並整化為統一的生命體;這種生命體最終進化出整個生物世界。第五步: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類人猿的一支不斷進化發展,在勞動的基礎上產生了人類社會。完成了光子→孢子→合子(動物—人(佛)的再一次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佛法的緣起理論,其最大特點是否定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緣的相互作用構成,是相互依賴的。比如三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沒有誰是第一因。條件決定存在。人類對世界起源的探討是直線式的,所以才會沒完沒了地追求最初的那個開始,那個第一。而佛教則認為世界是緣起的,是圓的。在一個圓形中,哪裡會有開始和結結束呢?在緣起法中,沒有所謂的第一性,哲學上的物質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緣起法則。佛法認為,世間所有事物,從心到物,有心就有境,有境須有心,都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之所以強調心的作用,主要是針對凡夫為物所役的現象而提出,一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是說明心念的力量和影響。但並不否定物質的存在。既講「心生種種法生」,也講「法生則種種心生」。從佛法的觀點來說,心的產生也需要眾多的條件,任何一種精神現象和狀態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條件,是條件決定一切的存在。我們所認為的不變的本質,從來是不存在的。因而現象的本質是空的,但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事實上,因緣的假象宛然,並不妨礙有。所以,色和空是統一的,是不二的。至於因果報應,佛法認為,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如人有生必有死,有誰來決定呢?沒有。只是客觀規律。如果有誰來決定,就變成有神教了。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主宰,即無我,無上帝。緣起是無我的,命運也是無我的。正因為世間是緣起的,也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宿命論是錯誤的。命自我造,福自我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相隨心轉,境由心造。思想觀念決定生死。2. 甲(忠仁禮智義信恕)與乙(忤殺淫酒盜妄佞)各自體諸環節間相互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聯系發展的(見下圖)

儒家的五常與佛學的五戒是統一的。A、不仁愛則凶刁暴虐; B、禮崩則樂壞,則淫亂而無序; C、無真理信仰則妄語騙人而巧言令色,缺乏正知正見.「侈言無驗,雖麗非經.」孔子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D、不義則偷盜,愛佔小便宜,不知吃虧是福; E、好酒色似油枯益甚,則愚癡而無智慧,; F、不忠孝則奸逆不遜;G、無恕德,則乖佞無常。聯系與發展:A、所謂聯系主要指相互間互為因果:(一)忠→仁→忠,即不忠→不仁→虐殺→忤逆;(二)仁→禮→仁,即不仁愛→不貞節→淫亂→虐殺(墮胎);(三)禮→信→禮,即不貞節→無誠信→欺騙(妄語)→淫亂;(四)信→義→信,即無誠信→不義→偷盜→欺騙;(五)義→智→義,即不義→不智→眷戀酒色(愚癡)→偷盜;(六)智→恕→智,即不智→不恕→佞巧→眷戀酒色(愚癡);(七)恕→忠→恕,即不恕→不忠→忤逆(不遜)→奸佞。倫常乖舛,立見消亡。B、所謂發展主要是指相鄰之間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人性變化規律示意圖百善孝為先(忠仁禮信義智恕)萬惡淫為首(奸殺淫妄盜酒佞)忠孝→仁愛→禮(貞)節淫亂→殺虐→忤逆仁愛→禮(貞)節→誠信妄浯→淫亂→殺虐禮(貞)節→誠信→義勇偷盜→妄語→淫亂誠信→義勇→智慧愚癡→偷盜→妄語義勇→智慧→寬恕佞巧→愚癡→偷盜智慧→寬恕→忠孝忤逆→佞巧→愚癡寬恕→忠厚→仁愛殺虐→忤逆→佞巧忠厚→誠信→寬恕佞巧→妄語→忤逆3. 佛教認為,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這是所造的業力的結果。所謂業力就是有情眾生的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一般指身業(行動)、口業(言語)、意業(思想活動)。當善行或惡行發生之後,會構成一種能量儲藏在生命中,這種力量就是業,是推動生命延續的動力,就象火箭推動衛星上天一樣。其各種造作象各種顏色一樣,不斷地熏染到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中去。阿賴耶識是無明與真如靈識的和合體,是宇宙萬有的總根源,總依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該識種一有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便是「業力」之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行為反作用力)是業的造作的果。我們光著身子來到世間,走的時候,也只能兩手空空地離去。此時,惟有曾經造作的善惡業力及由此積累的各種習氣伴隨我們,這是一份永遠不會丟失,但可通過修行予以更改的生命檔案。人類﹑畜生等眾生的自體及其所依止的國土,是有漏善惡業力所感生的;佛身及其所依止的佛土,是無漏善業力所感生的.業力是一切生物及其所居世界的生因﹑根源,由此表現出業感緣起的宇宙觀色彩。在生命的洪流中,任何心念和行為皆功不唐捐,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心行,都將留下痕跡,區別只是力量的大小。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諦證聲聞果,觀十二因緣證緣覺果,這比凡果得稱究竟。修六度四誓固然是菩薩,且必由此階段才能證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聖果」。4. 五倫與動物特性之聯系對應如下(參見附圖A)︰① 仁(不亂殺):毌對子如牛之舔犢,如鱔魚媽媽被煮時捨命救子;子對毌如黑魚幼苗捨身喂母,如小象緊跟其母;父與子則如龜蛇,以靜制動;如虎兔,以威對違.② 禮(不邪淫):長幼有序.其如羊鴿般恭順和諧,有序不亂.不能象豬雞般爭斗淫亂.其間關系務必相互有禮有節,孔子雲:「不知禮無以立.」③ 信(不妄語):朋友有信.其關系如雁狐.象鴻雁樣團結一致,有信仰和志向,不能如狐狸般欺騙妄語.④ 義(不偷盜):君臣有義.「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何為義與不義?孟子解釋曰:「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君臣之間須如飼養員與天鵝家犬般,飼養員潔身好義, 代之若子,精心護理。天鵝家犬則忠於職守,共護家園,橫眉冷對千夫指,共伸大義於天下.而不能如鴨噪鼠竄.⑤ 智(不飲酒):夫妻(男女)有別.其關系如龍鳳如馬鹿.男如龍馬自強不息,女如鳳鹿溫柔賢慧.夫唱婦隨,和諧不亂.5. 根據對立統一法則,(唯物論→兩分法)世界是矛盾的統一體。由空與有組成;「有」的最小單位為「以太」,由樸與素組成.繼而發展出器世與情世.器世由山河大地與花草樹木組成.情世由動物與人天組成.根據否定之否定之規律,(辨證法→三分法)事物的發展從總的、長期的角度講,都必須要經歷三個階段兩度否定的過程.具體表現;第一階段(原始周期):道→以太→中子;第二階段(器世周期),其發展過程是;中子→山河大地→花草樹木; 第三階段(情世周期),其發展過程是:動物(無我)→人(有我)→佛菩薩(無我).根據宇宙的密碼,(唯物辯證法或因果輪囬律→七分法)其發展的詳細過程可分為:道→以太→中子(氕原子)→光子→孢子→合子→人.(見附圖A)6. 根據附圖A所示:①中子是對以太的否定,對道的否定之否定。②光子是對中子(原子)的否定,是對以太的否定之否定. ③孢子是對光子的否定,對中子(原子)的否定之否定. ④合子(動物的感性、暖性)是對孢子的否定,對光子的否定之否定。⑤人的理性抽象是對合子(動物有感性、暖性而無理性抽象思維能力)的否定,對孢子(無情緒)的否定之否定;⑥.佛是對人(有我)的否定,對合子(無我)的否定之否定.7. 從聯系發展的角度講,「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馬克思)」.依佛法講,眾生依止的國土又是怎樣生成的呢?國土就是世界.山河大地就是極微的積聚,稱七七合成,積七極微為一微量,積七微量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積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積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積七牛毛塵為一隙游塵.如此由微到著,由細到粗,逐漸積集為金石草木和山河大地等萬物,形成無邊無際的世界.其中「極微」(可理解為以太)有多大呢?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約

厘米.如果我們頭上一根頭發直徑是0.01毫米,切取這根頭發的直徑平面,將此宇宙原點放入我們的這個頭發中,可以在這根頭發的直徑距離上平行放置一百萬億億億個這樣的宇宙原點!從第-個小微粒(極微、以太)誕生並擴張成大宇宙, 不可思議的是所需時間極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在

秒內,這個小微粒擴張了

倍.按這樣的擴張速度來講,在千分之一秒內,這個極小的微粒已擴張成比目前我們的太陽系還要大!而且從此便開始不斷地向無限推展.極微乃至宇宙(極廣)怎麼來的?隨能量幾近同時變現的.以上就是科學屆目前廣泛所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論.迄今為止,人類到達最遠的地方是我們約40萬公裡的月球,人類探測器走得最遠的是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走了30多年也才走了太陽系千分之一的距離,人類計劃去火星,可是現在也只有探測器能抵達.大爆炸以前,沒有空間及時間,沒有物質與能量,也沒有無明與行,無智亦無得,連真空都沒有.那一種狀態不是我們一般人的心目中所思量的空無狀態.科學家也承認此狀態我們可能永遠不能用思維去理解.這種宇宙本來的狀態在佛經上用「自性、佛性、菩提、真如、實相」等來表示,它「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六祖惠能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本自清靜,能生萬法.」空間與時間僅僅是人的錯覺,據真實的佛法典籍記載,中國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在禪定之中到達天上(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而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佳話;中國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圓瑛法師曾在禪定狀態中穿過關鎖的大門而出去.自古至今,在禪定之中突破空間、距離者不乏其人.哲學的特點是抽象概括.來源於實踐與具體科學,同時又給科學的深入廣泛研究以理論的指導. 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實際上,佛學就是一門高深的哲學,原本不是宗教,而是學術教育,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哲學(馬克思主義及佛學等)與科學是相互聯系發展的,同證無上道.兩者是一不是二.唯物辯證法和空性論、唯識論、法相論、緣起論、輪回說是一不是二.都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揭示.如同筆名原名,形式不同實旨歸一.任何知識,任何學問,任何文化歸根結蒂,殊途同歸是要讓我們實現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有兩個層面,第一是內在的解放,第二是社會的解放。馬克思為我們證得了人類社會由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之階梯,從經濟的歷史的角度而言,生產力一定是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實現!沒有剝削,人盡所能,按需分配。這便是社會的解放。釋迦牟尼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所學的知識僅是滄海一粟,若想以有限的經驗認識無限的宇宙,是永遠辦不到的。惟有通過修行,修慈悲,並開發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才能去除種種錯誤知見,由此證得諸法實相。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開智慧、證真實。看破放下,突破觀念的障礙,突破一切執著。虛空無盡,法界無盡,美無盡,悟無盡,覺無盡.這就是內在的內心的解放。佛教有什麼特點呢?一、 佛教是無神論,而非有神論。命自我造,福自我求。自心即佛。沒有主宰神。不象其他宗教普遍認為世界是神創造的。二、 佛教相信「業力使然」,即習慣成自然。認為人類社會的吉凶禍福不是由神決定,而是由自身業力、行為所決定。三、 佛教是「自力而非他力」,其修行是依靠自身努力而非上帝拯救。四、 佛教是「人本而非神本」,從修行意義上說,認為唯有人的身份才能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我們了解了佛法,不難看出:唯物論就是因果論,辯證法就是緣起論;實踐論就是布施(幫助他人)論,認識論就是般若論!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科學的哲學;那麼「佛學乃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孫中山)。從源起言,佛學當之無愧是唯一的哲學之哲學。是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真相,解脫生死煩惱的唯一途徑,拒絕它,就是拒絕了解自己,拒絕究竟解脫人生痛苦的大智慧。因果緣起說與唯物辯證法不是誰發明的,是聖賢們發現的,它是自性的流露.據考證,印度教在一萬年前就發現了因果輪回律.同樣被冠名為樸素辨證法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在中國的中醫學和周易中已臻於完善.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令人驚歎.釋迦牟尼和馬克思無非是分別從人的兩種屬性(意識、社會),發現並解開了宇宙最終的奧秘.敝人在對比研習時,結合具體科學,經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抽象具體等辯證思維方法,意外地管窺到了一個東西—宇宙密碼與發展規律(見附圖A)。欣喜的是:從此,馬克思主義將必定能夠為全人類普遍接受,而因果緣起說(包括儒說、道說)也絕不再是迷信!它們都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相.從此將不再互相排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它們都是永恆的真理.科學(社會學)是哲學的基礎,科學上取得的每一個新發現為哲學在其基礎上經過邏輯推理和實踐(自證)已總結出的真理獲得更加充分的他證,讓哲學所揭示的真理更加完善.無懈可擊,牢不可破.恩格斯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工人階級的利益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是一致的.世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科學沒有國界,規律無階級,真理面前眾生平等.人人講科學,人人要服從真理,其實際內容就是人人都要服從規律.一 序恩格斯說:「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弁尼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來源於佛教.」佛法並不違反科學,甚而是超科學的,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精微高深.佛法也並不消極遁世,是智信而非迷信.於凌波先生所著的《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一書對以上這些從多方面作了詳細地論證.恕不贅述,自行參閱.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總是以時間空間,物質意識(存在與思維),自然社會,原因結果,本質(體)現象,個別一般(部分整體),靜止運動,聯系發展,肯定否定(量變質變)等哲學基本范疇解釋之。這些范疇是人類認識史的總結和積澱。因而構成人類認識世界的階梯和支撐點。《淮南子·齊俗訓》雲:「往來古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西南北上下四方名界」。故認識宇宙、認識世界的起點最初無非次第從兩個方面展開:①時間維次的順序性。通常叫唯物論。講「有」,講「現象」,講"得失"。也就是因果論、實踐論(布施修行論)。②空間維次的廣延性.通常叫辯證法(聯系論、條件論、系統論)。講"沒有或空」,講「本質」,講「智慧」。也就是緣起論,認識論(般若論)。二 唯物論與因果論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表明,世界是存在與思維(意識)的統一體.其發展順序是:猿→勞動→人.佛法對此則用另外的范疇解釋之,異曲同工。即認為世界是由「性」與「相」,即本體(質)和現象構成;更形象的說,是「因」與「果」,即原因和結果的統一體.其統一的媒介是「心」或「緣」.世界起源於「因」,「因」的古寫為

,若男性性器內放一個四肢舒展的人.「因」或「性」,為宇宙本體,「性」是「因」的本性.其先後順序是因→緣→果;性→心→相.現象有客觀與主觀,可言說或目視;而本質的東西是不會直接表達出來的,且無法言說的。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馬克思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按照愛因斯坦的質量與速度的關系可知,光子在靜止時質量必須是零,質量=0,所以說一切現象是虛幻的,不真實的。這很像佛經上所言及的「空性見(緣起性空)」。由以上分析可知, 辯證唯物論與佛法兩者的世界觀,追根究底所表達的實質內涵基本一致.如下圖所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唯物論/因果論辯證法/因緣論馬克思主義猿勞動人勞動創造了人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佛法因(性)緣(心行)果(相)相由心生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三 器世的本體是微中子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自然、社會、人類思維)是對立統一的, 這與佛法明示的能生和所生兩者是一不是二的觀點完全吻合。能生和所生就是對立的矛盾。矛盾的統一有的需要媒介,有的不需要。世界是聯系的、發展的。是過程(周期)的集合體,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這與佛法的「因果輪回」、「 十法相」的觀點是一致的。事物發展的每一個周期都經歷三個環節、兩度否定而實現的.具體的順序為:因→緣→果,性→心→相;自然→社會→意識;猿→勞動→人。亟需強調的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個環節之間,每一個環節的本體或其基本單元的源起都一定是相同一的. 否定、否定之否定是條件的產物,是緣起的。是空與幻相。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緣謝法還滅。「因、性、道(自然)」即是宇宙本體,言說是妄,心行處滅.事物的本質(本體)都是隱藏的,靜止的,穩定的;一切現象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彰顯的.通過現象我們才能揭示本質.結合現代科學知識,我們認為器世的這個本體便是中子.為什麼?證據如下:①科學上迄今發現的所有元素(氕元素可看作是中子離核分解物),都含有相應數量的中子.②每一個穩定狀態下的元素(同位素)的電子數或質子數一定小於或等於其中子數;每一個穩定狀態下元素(同位素)的中子質量一定大於或等於其(質子和電子)質量之和.③六祖惠能雲:何期自性(本體),本自具足,本無動搖,本不生滅,本自清靜,能生萬法.對照中子的特點,中子在核外大約十七分鐘就會蛻變為質子和電子,哲學上的所謂「本體」既是「能生」。因此,中子為「能生」,質子﹑電子為其「所生」的假設是有可能的。但中子是有生滅的.四 終極本體是「空性」中子不是最小的微粒,由三個誇克合成,說明其仍是「所生」.元素七周期中的每周期終點元素,其中子量與其質子量﹑電子量之和的比值是遞進的,發展的. 其排列為:1、1.0015、1.018、1.2194、1.3277、1.4315、1.5814/—(未定值)。說明一百多種元素的發展形成是因為原子核中的中子數的規律變異不同於質子電子的等恆增加有關。但單個元素而言,中子數的不同,該元素仍不失其本質。說明中子地位非本質.微中子比電子小二十至八百倍不等,它能穿透任何物質,美國科學家觀測了三十多年,發現沒有一粒微中子衰變,不衰變就是不死亡。六個誇克是該因子的否定階段.微中子是物質世界的本體。但同樣是現象的精神、能量、運動的本體是什麽?即一切現象(五蘊)的終極本體是什麼?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性「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本自具足,但一無所得,無我也無我所。世界微塵,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因心成體.列寧說:「假定一切物質皆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是合乎邏輯的.」這裡的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與佛法的唯識論中所講的「八識」,恰都是對本體的形象化表述.中國古人講,萬物有靈。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反過來精神也影響物質.震動世界的最著名江本勝的水試驗證明了這一點。方法是取一杯水讓其聽或看善或惡的東西後,將其放置冰箱一段時間結冰後取出.然後用顯微鏡觀察其結晶,如下圖示: (詳見《水知道答案》)

五 意識的辯證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佛法是辯證法,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即佛性,識即靈識.「道、靈識」是宇宙一切萬有,包括意識或念頭,共同的本體.《十地經》雲: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悟性論》雲:「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淨,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則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又雲:「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量子力學表明波粒是-不是二,科學家發現心念是超光子,是微波,其速度比光的速度還要快。恨怒惱怨煩、貪嗔癡慢、殺盜淫妄就是代表各種惡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的惡念的波長所顯相的微粒就是地獄的內容.由於其我執法執、自私自利,故是由外向內運行的.圖示為

。同樣,諸善念(仁義禮智信忠恕)的波長所顯相的微粒的集合體就是天堂的內容,善念的波是出於真心自性。如太陽般大公無我。故其是由內向外運行的,圖示為

.

鬼、仙、神、佛都是客觀存在。我們肉眼看不見他們,並不等於他們不存在。而是我們肉眼受三維的局限,只能看到長、寬、高三維以內的事物,四維的空間,五維的時間,六維的速度我們都看不見,他們是以超光波的形式存在,與我們三維生命的人不在一個維層,如同電視機的各個頻道,這個頻道看不見那個頻道的圖像,因此我們看不見他們,只有有天眼等感知功能的人,才能不同程度地感知到他們的存在。佛法上生命的死亡稱為變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肉體如同衣服,為我所有,所用,但非是我。而某些執著斷見的人認為人軀體消亡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是完全錯誤的。(邏輯圖B1、B2)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人今生的才華和技能往往是前生中累積的,並可以延續下去.原生物(菌類或植物)跨過楚河漢界,由器世間進入情世間後,如象棋中的過河小卒,只能左右不能渡囬(因為宇宙是永恆發展的).都要接受六道輪囬(辯證聯系)之苦.直至修六度成佛(辯證發展),否則將經無量劫的輪回。人的絕對夲體是佛性, 它是對器世間的相對夲體「中子」的否定,對宇宙萬物的絕對夲體「道或菩提」的否定之否定,是修行者久遠劫以來,量變產生質變的結果,即跳出六道苦海,轉迷為悟的結果。整合著相對夲體「中子」的器世萬物和整合著「佛性」夲體的人類,其運動、轉化過程不會相同.如氫核聚變不會有鈾核裂變的結果一樣.人死了決不會如燈滅般一了百了那麼簡單.六 「七」的源起宇宙的密碼「七」是如何產生的?請看下圖。因緣(一念無明產生波動現象)果⊙道(實相)①以太樸∽素(微中子→誇克)②中子質子∫電子③光子有色∫無色④孢子無性∫有性⑤合子雄∫雌⑥人社會∫藏識⑦佛無我執∫無法執古人是怎麼應用宇宙密碼的?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常接觸到一些與「七」相關的語詞。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造:到;去。七:古寫作十,丁山《數名古誼》:「七」古通作十者,刌物為二,自中切斷之象也。即「切」之初文,有圓的切線之意.浮圖:也譯佛陀.全句的意思是:如能夠戒殺放生,慈悲助人,其功德無量。另外,舊時以及現在民間鄉下,人死後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稱「七」。如此祭七次,共分七個七,直到第四十九天為止.《北史·胡國珍傳》:「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其次,我國古代歷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歷法中同樣也有「七日一周」的說法,與我國的「七曜」暗合。周:周期、圓也。另佛弟子化緣,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擇余家也。還有「韻之七律、詩之七絕、身之七竅、聲之七調、目之七色、女之七巧、意之七情、舌鼻之七味、簡譜之七音、世之七洲、元素之七周期」等的由來與約定俗成以及「踦、奇、期、起、切、妻、耆、西(qi)、綦、齊、祈、氣、器」等蘊意有『七』而與「七」的讀音也又暗合。另外,《易經》上講「七日來復」,是陰消陽息,陰陽參化的道理。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北斗經》雲:北斗七星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災度厄之力;《舊約·創世紀》中,上帝造萬物用了七天;兩千多年前,菩提樹下釋迦牟尼靜坐深思,第一天,證得天眼通,第二天,天耳通,五、六天六通具足,第七天睹明星而悟道;六道加上佛道即七道, 六道就是佛法的生死輪回周期,六道即是因果論,倡慈悲為懷;佛道既是覺悟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證還滅涅槃.「六道」與「佛道」之間的乘筏便是「六度」。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最初七位元素分別是:H、He、Li、Be、B、C、N,其中第七位元素是氮元素,它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生命就是蛋白質的表現形式。以上很多例子都說明「七」似乎與「創造」有關聯。如此多巧合,豈不奇哉!現在從數學和生物學角度來證明一下,解釋這個「創造」的過程,見下圖:

以人體機能組織舉例,人體表皮組織細胞有再生功能,而多次「再生」的過程也就形成了「循環」,1 4 2 8 5 7 經過不同的運算方法具有數字「循環」的特性。再比如,人體組織的形狀是由組織細胞的個數以及所有相關細胞的表面積、體積決定,所以必定與體積的計算方法有關(類似於計算機繪圖軟體「三維建模」的方式),而 1 4 2 8 5 7 恰恰可以保證所有運算有序並遵循特定規律。由以上的已證明可知1 4 2 8 5 7的數字組合可以應用到細胞的組合中,而「細胞分裂」的過程也是一個與2相關的數學變化過程,可以用2的n次方表示其演變步驟,顯然可以用二進制數「0」、「1」表示,而計算機程序的基礎演算法就是由二進制數組合而成。同理可以推斷一切與DNA和7有關的生命創造過程……綜合以上種種,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外古大德們至少早在兩千多年前對宇宙密碼「7」和宇宙發展規律就已洞若明察,了如指掌.僅缺乏系統全面的科學論證而已。七 人生不再迷茫世間學問無非三類;人與自然(生產力)、人與人(生產關系)、人與自性(上層建築)。也就是: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五大類.科學主要是生產力的學問,而其餘四類則主要是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的學問.其間是聯系發展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事物的發展過程,即其周期運行軌跡,不是直線的,表現為螺旋迂迴式由內向外縱向上升或波浪滾筒式由外向內橫向前進的過程.現代科學證明,宇宙的一切(大到星系,小到微粒)其運動的每一周期都是圓形的,前一周期的終點就是下一周期的起點,終點與起點不會重合,這是自然法則.如樹的年輪,光的橫波傳播,聲的縱波傳播等.而佛法的輪回觀等對此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給出了圓滿徹底周到的闡述.所以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科學與社會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精微高深!!科學、哲學的發展成果向我們表明:否定之否定是包括宇宙中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規律,宇宙由三要素所構成,信息→能量→物質;信息決定能量、物質的方向。佛性是永恆的,體現了唯物論的相對靜止的觀點.一念無明而產生的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是波動的現象.波動頻率小、接近直線狀態的是一真法界,頻率大的則表現為十法界。體現了萬物運動變化的無常性。為了更形象地表示,我們將十法界圖,作如下拆解.(其雛形恰好和漢字「回」的古寫

及英文的笫七個大寫字母G相雷同.)

邏輯圖B1 情世周期拆解圖 邏輯圖B2馬克思認為:在由動物到人的轉化過程中,勞動實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參考邏輯圖B2、D).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把共產主義者直接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實踐產生認識,勞動創造了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同樣佛法修行包括理論和行持兩大部分。講「信解行證」,與實踐觀類似,強調行證.如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等。一般人多認為佛教是玄談,梁啟超認為不然,釋迦是一位最注重實踐的人。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佛法講「財布施得榮華富貴,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其中的 「有捨方有得」與「實踐出真知」一樣充滿智慧,要你去真干.馬克思主義認為,追求價值的過程就是用真理指導實踐,為人民服務的過程.其邏輯發展的圖標為

;如用謬誤(如不道德手段)去追求價值,最終必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其邏輯圖是封閉的,走向毀滅的。圖標為

。為人民服務是每個共產黨員的宗旨.佛教也是講普度眾生,這兩者的真實意義上都是以善心和好意來為人民做事情。佛法具體以三福、三學、六度、六和、五戒、十善等因果與佛性(悲智雙修)作為做人處事,自度度他,實踐價值追求的准則.表達不同,實旨一樣.佛法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何等的國際主義精神!近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鳳儀說,孟子言性善(仁義禮智信),指天性說的;荀子言性惡(恨怒惱怨煩),指稟性說的;告子言性無善無不善(財色名食睡),是指習性說的。弗洛伊德也認為,人有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組成矛盾統一體。本我性惡,超我性善,自我的善惡完全在於個人的選擇。自我若與本我統一,把軀體認為是我,並執著以此妄心為價值觀、人生觀之樞紐,則是產生心理障礙與精神痛苦之源。若與超我統一,則歸於涅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被人們誤解了很多年,坑了很多人.以形會意,參閱《說文解字》與《釋名?釋天》對「自」、「己」的考證, 「己」通

(回)。是指「自然規律」,即「真如」、「佛性」; 「己」非「自」,「自」是指「我的軀體」,為像形字,其甲骨文尤象一個人指著自己的鼻子。「為己」即指要順應宇宙天性運行的發展方向.天性本善,故得出結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原初真實意思應是:「人不行善,天理誅罰,地球毀滅」.按現代理念,我們可以把人的發展簡化為三個階段:⑴愚、悖亂/「不怕」。此階段一般青春年少,叛逆.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任何信仰,我只相信我自己,無真理指導,冒天下之大不諱,為虎作倀.天不怕,地不怕.罵爹罵娘,恣情縱欲,胡作非為,鼠竊狗盜,自私市儈,憤世怨人.嘴裡甚至還喊著我是「唯物主義」者,實為「唯我主義」,愚癡斷見,背道而馳。⑵智、不欺/「懺悔、害怕」.成年後,開始探求真理,親近善知識, 明白「辯證法」的實質是「緣起」,人的生命品質的高低為既往所作善惡的果報決定.開始能夠堅信因果,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聯系無始劫以來由身口意所造諸惡業,開始懺悔反省!過則能改,善莫大焉;⑶若愚、忠恕 /「不怕」.此是機緣成熟階段。了知「唯物」的本體是「空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究竟涅槃」。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悲智雙修, 正己化人,自度度他.「但自真心做,不去計其他」。堅定真理信仰,徹底消除斷見。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知諦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掌斯乎」.明心見性,天人合一,心無掛礙,了脫生死,此是覺悟階段.可怕可悲的是:由於現在的教育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缺乏道德因果的教化,現代的很多人,包括某些已經年愈花甲甚至至死仍生活在第一階段.一個人不識自性、對他人缺乏慈愛平等之心、不守本分,懷抱「貪、嗔、癡、慢、疑與邪見」的自私自利心不不放。就能確定其是惡人.因人的本質屬性是意識性、社會性。古德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人一旦呼吸停止,依其貪嗔癡三毒的不同程度、所造的善業和惡業的多寡,而分別去受六道輪回的果報。①多分的貪嗔癡,三毒俱全的人,就要下地獄;②多分的貪就生餓鬼道,餓鬼肚皮很大,但喉嚨卻細如麥管,而且口噴火,要吃不能,這是貪欲所致;③多分的癡就生畜生道,畜生沒有人聰明,是愚癡的;④多分的嗔就生阿修羅道,阿修羅嗔心很大,好鬥,一碰就發火;⑤少分的貪嗔癡則生人道,人道也是三毒俱全的;⑥少分的貪就生天道。這樣,一個本來大好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性,卻因這些妄業的拖累,而冤冤枉枉地被纏縛拖牽到六道輪回中受苦去了。(參邏輯圖B1、 B2)總之,花草樹木由山河大地所生,動物與人則由植物所生.進入情世後,三惡道的生命方式可能發展成為三善道的生命方式;同樣三善道的生命方式也有可能退化為三惡道的生命方式。佛教的生命觀是不斷不常的,既非徹底斷滅,也非固定不變,而是在六道流轉不休。生命不是純物質的,五蘊所合的生命形態有聚散,而生命本身是無止境的延續,根本沒有死亡和出生,只是我們在不同的時空中變換身體而已.如同電燈,電在源源不斷地輸送,但燈泡卻有一定的壽命,一個燈泡壞了,我們再換上一個,再壞再換。凡夫俗子外染五欲六塵,內為貪嗔癡所轉,一生在競爭→斗爭→戰爭,輾轉六道,體現了辯證法聯系的觀點.智者賢士秉持戒律,積福修行,慈悲喜捨,無住生心,六度萬行,破迷開悟,達到我空,法空,空空。從而跳出輪回,成就佛果.體現了辯證法發展的觀點.發展的、聯系的觀點是辯證法的總特徵。本體(質)的東西必須要經過實踐(自證)或思維的辯證邏輯方能把握.凡是有相皆是虛妄.一般人無力自證又不會運用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便將眼睛無法看到的東西就說不存在,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餘的了(馬克思)。」哲學是對科學的總結和概括,如此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真理容不得有半點主觀臆斷、語詞謬誤.末學修持淺薄,時時想死,處處求生.對佛法的學習尚處於剛入門階段,一知半解.在寫作此文當中,常多次愧疚知識匱乏與思維愚鈍.自不量力,恐人笑話,數易其稿,刪改頻繁,行文艱難,深知夲文尚不夠圓滿.為消除斷見,淨化世間,正法永住,懇切祈望能得到諸位同修大德、學術泰斗對本文的斧削與完善!英雄到老皆歸佛,宿將還山不論兵.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多謝閱讀!(暫定稿,再改於6.25/2012,懇請指教。Email:jiangchenxuewu@163.com)參考資料:《論語》、《道德經》、《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易經與孝道》、《皇帝內經》、《佛法概要》、《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道論》、《東方陽熹解真經》、《正法心傳》、《水知道答案》、《心經抉隱》、《佛法與人生》、《問道》、《禪的修習方法》等
推薦閱讀:

【海平修行】勿造口業(1)
舉棋不定之時最考驗人的定力
馬一浮的佛學觀
師徒吹牛系列之世界 寫於2011-8-26 03:08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十三講)

TAG:宇宙 | 密碼 | 哲學 | 佛學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