睨四方的蒙古帝國
06-06
位於亞洲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帶,素為眾多游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回紇等民族崛起,構成人類古代游牧世界的東翼,與相鄰的中原農耕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和政治、軍事的頻繁衝突與交往。13世紀左右,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衝出高原,掀起1股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內,這股擴張浪潮便將歐亞農耕世界攪得周天寒徹,一片昏暗,造成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歷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成吉思汗與草原的統一8、9世紀之交,原來游牧於貝加爾湖東南和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一帶的蒙古諸部,開始向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帶,隨之佔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里長城、北抵西伯利亞的廣闊高原地區。10至12世紀,蒙古諸部與南方的遼金政權往來甚密,接受先進物質文化的影響,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產力獲得較快發展,私有制度開始出現。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游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於一家一戶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顏」在大肆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那可兒」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繫權勢,攻伐征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拼殺,弱肉強食。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只斤和札只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向西,塔塔兒(韃靼)、蒙古、克烈、乃蠻四大集團及北方的蔑兒乞集團五雄並存對峙。為爭奪支配蒙古高原的最高權力,五大部落集團展開激烈廝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闊步登上了歷史舞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1227年),出生於蒙古孛兒只斤部落,原名鐵木真。其父也速該原為該部酋長,在與塔塔兒部爭雄時,被對方毒殺,部眾離散。鐵木真時年9歲,隨母亡命,食野果、野菜,為避仇人追殺,歷經千辛萬苦。嚴酷的生活使鐵木真性情剛強、意志堅定。他不僅精於騎射,勇敢無比,而且肯於動腦,多謀善斷,逐步成為強有力的草原英雄。及長,他又寄身於克烈部王汗麾下,聚集其父殘部,以圖東山再起。不久,鐵木真與蒙古札只刺部札木合聯手,擊敗蔑兒乞部落集團的侵擾,取得首次重大勝利,勢力漸趨強大。1189年,鐵木真聚集部眾自立為汗,並對傳統的部落體制進行改革,羽翼漸豐,勢力日強。因爭奪部眾,鐵木真與札木合之間漸生讎隙,最後刀兵相向。雙方先後兩度決戰,鐵木真先敗後勝,基本控制了整個蒙古部落集團。不久,他又消滅高原東部塔塔兒部,報仇雪恥。後又乘勢吞併了高原北部的蔑兒乞部,將整個高原的東北地區握入自己的掌中。蒙古部落的崛起壯大,引起克烈部的極大驚恐。1203年,王汗為儘早剪除鐵木真這一隱患,突發重兵。鐵木真倉促應戰而敗。但克烈部王汗沽名釣譽,允鐵木真求和。不料鐵木真乘王汗歡宴之際,突襲得手,徹底擊潰克烈部主力。王汗率殘部流亡,為乃蠻部所滅。這一勝利使鐵木真統一高原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昔日五雄並存之勢轉為蒙古與乃蠻部兩強對峙的格局。乃蠻部太陽汗深知雙方遲早不免一戰,於是網羅鐵木真的宿敵札木合及克烈、蔑兒乞等部殘餘,策划進攻蒙古。鐵木真也洞察時局,積極整軍備戰。1204年,雙方大軍會戰納忽山。鐵木真點篝火,布疑兵,逼乃蠻軍退守山上。而後,鐵木真又親率大軍衝殺,大破乃蠻軍陣,太陽汗死於軍中,札木合被擒殺,太陽汗之子屈出律僥倖逃生。至此,經數十年浴血奮戰,鐵木真終將大漠高原統一於蒙古的大旗之下。【改革舊制,創建國家】1206年,高原各部貴族齊集鄂嫩河畔,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高原的大汗,號「成吉思汗」(意為強大無比的或海洋般的大汗)。統一的蒙古國家,取代了以往各部落相互仇視,彼此攻戰的混亂局面。蒙古國家的版圖南抵陰山腳下,北達貝加爾湖,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成吉思汗上台伊始便著手改革,消除落後的部落體系,建立新的政治、軍事、社會組織,以鞏固新興政權的統治。成吉思汗首先打破古老的血緣關係,擯棄傳統的部落、氏族單位,對所有臣民進行戶口登記,將其按照十戶、百戶、千戶的結構納入軍政、軍民合一的組織框架中。以往的部落貴族皆以百戶長、千戶長的身份充任國家官吏。成吉思汗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戶分封給諸子、諸弟等宗室成員。大汗權力高於一切,是整個蒙古統治階級的最高代表;皇室宗親構成的「黃金貴族」和各級那顏貴族組成封建統治階級;而分屬各級人戶制度下的廣大牧民,則固定在指定的區域之內。「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是所有成年男子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職責。一旦有戰事,便攜帶武器、馬匹及糧秣,在各級長官率領下出征作戰,據說其總數可達70萬之眾。在全民皆兵的基礎上,成吉思汗還握有三支精銳之師--怯薛軍。它是由萬名壯勇的貴族子弟組成的近衛軍,平素司拱衛大汗金帳之責,戰時則擔中軍護駕之任,往往是成吉思汗在戰爭最關鍵時刻投入戰場,以決定勝負的生力軍。同時,這支精銳勇猛之師亦是大汗鎮懾地方割據勢力的重要力量。怯薛衛士職守明確,制度嚴密,享有種種特權,絕對效忠大汗,成為蒙古軍事封建專制統治的中堅。成吉思汗還強化國家司法機構,設置了斷事官--達魯花赤。初始,斷事官只負責審理民事、刑事訴訟案件,後則發展為兼管人戶、財賦的重官。成吉思汗還對傳統的蒙古習慣法進行整理,數次召集大會,頒布「扎撒」(意為軍令、法度),並將各類扎撒和大汗的「訓言」用維吾爾文字記錄下來,編成《扎撒大典》,形成1套成文法典。1204年,蒙古擊敗乃蠻部落時,俘獲了掌印宮維吾爾人塔塔統阿,大汗令其以維吾爾字母拼寫蒙語,創製出蒙古文字,又令蒙古諸王及貴族子弟皆學習之。蒙古文字的創立及運用,為高原諸部間的聯合提供了文化上的凝聚力,統一的蒙古民族開始形成。成吉思汗所創建的國家機構、軍政制度、成文法規、民族文字使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明顯加速。這個由諸多游牧部落組成的年輕國家充滿了勃勃生機,祖輩所留下的牧場雖很寬闊,但已無法滿足新興軍事封建政權的需求。在成吉思汗的統率之下,蒙古鐵騎很快便馳出草原,如暴風驟雨般地沖向世界。瘋狂的征服與龐大的帝國從1209年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連續對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擴張侵略,成為人類歷史上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最猛烈、也是最後1次大規模的衝擊,最終建立起1個亘古未有的龐大帝國。從時間上看,蒙古鐵騎的擴張主要分為前後兩大階段:前期為1209至1227年,由成吉思汗本人親自統率;後期為1230至1279年,由成吉思汗諸子孫分別指揮。從擴張方向上看,蒙古軍隊進攻方向主要有二:一是向南,攻打西夏、金、南宋、朝鮮等東亞國家,二是向西,進攻中亞花刺子模、西亞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帝國及東歐平原諸國。【南下伐金.以雪舊恥】長期以來,蒙古諸部皆被中國北方的女真人國家金國所統治,地位十分卑辱。內部統一戰爭完成之後,蒙古人便立即著手準備伐金戰爭。深謀遠慮的成吉思汗在伐金戰爭開始前,決定首先進攻相對弱小的中國西北党項人所建的大夏政權,目的在於剪除金國的右翼保障。經連續3次攻夏戰役,蒙古人直逼大夏國都中興(今銀川)城下,迫其納貢求和。1211年,伐金戰爭正式開始。蒙軍繞過金軍重兵防守的西京大同、中都北京,轉襲河北、山東、河南諸地,逼迫金朝遷都汴京(開封)。1214年,蒙軍大掠汴京近畿之地,兵鋒所至,燒殺劫掠,黃河以北盡入蒙人之手。1216年,成吉思汗意識到一時尚難以徹底火金,於是率主力退回草原,令大將木黎華留在華北作長期經略。伐金之戰,雖未實現滅金目的,但蒙軍從這次大規模、遠距離作戰中獲益甚多,掠得無數牲畜馬匹、大量的人口及財富,積累起雄厚的物質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從金人處學會了製造、利用火器等先進技能,增添了蒙軍作戰的軍事威力。【蒙古第一次西征】1218年,成吉思汗遣勇將哲別率精騎2萬,一舉擊破宿敵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所控制的西域契丹國家西遼,殺死屈出律。從此,蒙古國與中亞新興大國花刺子模開始相峙。花刺子模原為塞爾柱突厥人的1個行省,後獨立稱國。13世紀初,據有北界阿姆河上游,南臨波斯灣,東起印度河,西抵兩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一時稱盛。1219年。花刺子模訛答刺守將劫殺蒙古商隊和使臣,致使兩國關係驟然交惡,成吉思汗乘機起兵,興師問罪。他親率大軍20萬,分成4路,攻入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民風驃悍,又有雄兵40萬,但在戰略上犯了分兵駐地守城的錯誤,無法集中禦敵,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先後失去訛答刺、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等重鎮,蒙軍贏得了戰略優勢。花刺子模國王穆罕默德全然失去昔日英勇,一味奪路西逃,死於裏海1個小島上。王子扎蘭丁率眾抵抗,雖有數次小勝,但終不敵蒙軍,最後被迫單騎涉阿姆河,亡命天涯,不知所終。花刺子模王國滅亡。蒙古鐵騎乘勝進擊,越高加索山進入頓河流域的草原地帶。1223年5月,蒙軍一部在卡爾卡河畔與波洛伏齊人和俄羅斯人的聯軍會戰,大勝,而後蒙軍長驅直入,攻掠俄羅斯各地,入克里米亞,溯伏爾加河而上,途中為保加爾人所敗,年末,東歸蒙古高原。【攻滅夏、金】首次西征之後,成吉思汗又將進攻目標指向南方的金國。此次仍以翦西夏為前哨戰。1225年秋起兵,次年攻入西夏連破州縣,年底攻至西夏國都城下,圍城半年之久。其時,成吉思汗射獵墜馬,身負重傷,1227年7月12日不治而殤。生前令囑秘不發喪。3天後,夏主出城投降被殺,西夏國滅亡。1229年秋,在克魯倫河畔的忽里勒台大會上;蒙古諸王公貴族遵成吉思汗遺願,推舉其三子窩闊台為大汗(1229-1241年),並決定繼續奉行成吉思汗生前既定的擴張方針,完成其未竟的霸業。會議決定兵分3路,征服金國、俄羅斯和波斯。1230年,窩闊台汗與其幼弟拖雷,指揮大軍侵入金國。蒙軍左路進逼濟南;右路由拖雷所率入陝南,沿漢水下,直趨汴京。3路大軍迅速完成對洛陽和汴京的合圍。1233年,金哀宗棄汴京奔歸德,再走蔡州(河南汝陽)。蒙軍克金都後,與南宋相約,合兵攻金。1234年,金哀宗自殺,蔡州城陷,金朝滅亡。【三王子出征--蒙古第二次西征】1235年,窩闊台汗決定派蒙古諸王的長子西征俄羅斯。朮赤長子拔都為帥,窩闊台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等王子從之。1236年,蒙軍進入欽察草原,掃蕩波洛伏齊人,繼而沖入俄羅斯平原,連敗俄羅斯諸王公,先後攻陷梁贊、莫斯科、弗拉基米爾、車爾尼戈夫等地。1240年,蒙軍攻佔古城基輔,蹂躪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1241年,拔都兵分兩路,南北揮戈。南路主力由拔都統領越喀爾巴阡山,攻入匈牙利,擊敗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的抵抗,焚毀布達、佩斯等重鎮,然後直逼奧地利國都維也納城下。北路蒙軍攻入波蘭,先奪克拉科夫,再入西里西亞。4月,在里格尼茨會戰中,痛殲西里西亞王公亨利組織的波蘭、德國和條頓騎士團聯軍3萬餘人,擊殺亨利。蒙古大軍在東歐勢如破竹般的攻勢,使羅馬教廷和西歐諸國陷入極大的恐慌之中。正當拔都將南北兩路兵馬合為一體,準備新的攻勢時,窩闊台汗病故。拔都聞訊,依從慣例,停止軍事行動,並率軍經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回到南俄平原。1243年,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中心,建立欽察汗國。1241至1251年,蒙古擴張的態勢處於間歇期。整個蒙古統治階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汗位的爭奪上。窩闊台汗死後5年,才由其子貴由承繼大汗之位。不料貴由短命早殤,僅居汗位兩年。蒙古諸王又陷入新一輪爭鬥漩渦之中,朮赤-拖雷系與窩闊台-察哈台系展開數年的激烈角逐。最後,拖雷的長子蒙哥在其兄弟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和朮赤長子拔都的支持下,登上大汗之位。上台伊始,他便殘酷鎮壓反對派王公,改革政權體制,鞏固大汗的權威。【金雕射彎月--蒙古第三次西征】1253年,蒙古的擴張戰火重新燃起。旭烈兀奉蒙哥大汗之命率大軍踏上西征之路。1255年抵撒馬爾罕,1256年渡阿姆河,平定伊斯蘭教伊斯馬恩派阿薩辛人的木刺夷國。1258年,旭烈兀涉底格里斯河,向衰弱不堪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國都巴格達發起進攻。末代哈里發穆斯台耳綏木出城投降,為蒙軍縱馬踏斃。歷時500餘年的阿拉伯帝國滅亡。歷史名城巴格達慘遭洗劫,無數財富被掠,數十萬平民死於蒙古武士的彎刀之下。1260年,蒙軍又陷大馬士革,直抵地中海東岸。正當旭烈兀準備進攻北非埃及之時,蒙哥大汗死訊傳至軍中,旭烈兀留下5000人馬駐守敘利亞,自己率主力東歸。不久,駐敘利亞蒙軍為埃及馬本路克王朝所殲。【忽必烈稱汗與攻滅南宋】就在蒙軍西征之際,蒙哥大汗遣其弟忽必烈南下攻宋。忽必烈經川西攻入雲南,1253年滅大理國。1257年,又進兵安南,迫其統治者投降。此時,蒙哥以為向南宋發動總攻的時機已經成熟,留其幼弟阿里不哥監國,自己親率大軍於1258年初南下。他令忽必烈攻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攻潭州,自己則率軍出六盤山進攻四川。各地宋軍接連敗降,但合州(今四川合川)守將王堅頑強抵抗,堅守孤城數月。蒙哥大汗親赴陣前指揮,為矢石所傷,不久死去,蒙軍敗退。正在鄂州前線的忽必烈聞訊後,恐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於是忙許南宋和議,輕騎北上,於1260年在開平自即大汗位。此後他與阿里不哥血戰數年。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待大汗權位穩固後,繼續進兵南宋,經多年苦戰,克襄陽、樊城。蒙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佔南宋大部河山。1276年,攻陷宋都臨安(今杭州)。此後,雖有文天樣、張世傑、陸秀夫等繼續抗戰,但已無力回天。1279年,南宋王朝終於滅亡。在亞洲東部,蒙古擴張戰爭還波及到朝鮮、日本、緬甸、印度支那和爪哇等廣大國家和地區。這些戰爭有的取勝,如降服朝鮮高麗王朝,迫其稱臣納貢。有的戰果不大,只取得暫時性的臣服納貢,如緬甸、爪哇;有的則徹底失敗,如兩次進攻日本、三次入侵越南,皆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煌煌戰功的原因】自一統大漠南北、創建國家以來,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不斷征殺,狂暴的蒙古旋風在亞歐大陸激蕩數十載,蒙古大軍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雄睨四方,威風八面,終於建起1個東起朝鮮半島,西至波蘭,北到北冰洋,南臨太平洋和波斯灣的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取得如此輝煌戰功的原因是多重的。剛剛走出氏族部落社會的蒙古人,熱衷於掠奪戰爭的習性尚未改變,打垮敵人「乘其駿馬,掠其妻子,占其土地」仍是蒙古社會得以生存擴展的重要機制和動力。而統一建國後,蒙古諸部都已成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及勛臣權貴的財產,不再是掠奪對象,這勢必使他們將富庶的鄰國作為掠奪目標。新興國家的建立使蒙古社會獲得勃勃生機,國勢正盛,並在軍政、軍民合一的基礎上組建起龐大軍隊,其士兵驍勇強悍,堅韌不拔,慣於吃苦,再加平素無薪俸供給,唯視掠奪為生計,故而不畏生死,爭先恐後,勇往直前,使蒙古能長期保持強勁的擴張勢頭。蒙古軍隊既把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來如閃電、去如流星、機動靈活、連續作戰等軍事特長發揮到了極至,又從中原等農耕文明社會學會使用和製造火器、攻城器械等先進的軍事技術,使之具有極為強大的進攻與摧毀能力。此外,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和忽必烈等三代軍事統帥皆為長於戰略籌劃,精於戰術運用,善於用兵使將的傑出軍事家,也是互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更為關鍵的是,13世紀,亞歐諸國的內部局勢為蒙古的擴張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這些封建國家,雖擁有發達的農耕經濟、先進的文化和相當的軍事實力,但在政治上,這些國家或昏君在位,好臣當道;或黨同伐異,內訌不已;或國勢已衰,分裂瓦解,幾乎沒有1個國家強大到足以阻止蒙古帝國的擴張鋒芒,於是蒙古帝國的侵略擴張在短期內便勢成燎原,綿延達數十年之久。【蒙古狂颶對文明世界的衝擊】作為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最後也是最為激烈的1次衝擊,蒙古帝國的征掠攪擾了亞歐大陸文明世界的發展格局。農耕、游牧兩種文明、兩大世界間的交往融合,在野蠻殘酷的征服運動推動下,規模更加廣泛,內容更加深刻。包括蒙古在內的人類歷史進程由此而受到巨大影響。在蒙古鐵蹄的踐踏下,被征服地區的生產力遭到大規模破壞,無數民眾被殺戮,諸多古老文明遭摧殘、滅絕,經濟衰退,長期不得恢復。蒙古帝國的征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和文明分布狀況,它將原來相互隔絕的文明地區,用軍事征服的方式一度聯結為1個整體,並促成了特殊的人口流徙。大批的蒙古人、漢人、突厥人西遷到中亞、西亞、東歐等地,又有大批中亞人、西亞人、欽察人和俄羅斯人東來,彼此糅雜,形成一些新的民族。有些民族卻因政權滅亡,人口流散而永遠地消失了。還有些則因這場征服戰爭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如蒙古貴族的一部突厥化,使突厥人在整個中亞、西亞地區逐漸佔據優勢,從而為後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蒙古帝國的征服與以往游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的衝擊有所不同,它不是採取民族大遷徙的形式,而是以蒙古高原本部為基地向外擴展疆土,因而蒙古統治者十分重視梳理、連接被征服地區的通道,以確立有效的統治。鑿石理道,砍木搭橋,使許多古今不通輪蹄之路,車馬喧鬧;使因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崩坍而中斷千年之久的絲綢之路重新恢復,並有所擴展延伸。相對便利、有序、安全的交通,把當時的東西方貿易帶入1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各條陸路商道上駝鈴聲聲,商旅不絕;便捷的海道上,巨艟大船,往來不斷。各國使臣、僧侶、旅行家的交往也相當頻繁,各地間的政治、文化聯繫十分密切。東亞中國的印刷術、火藥、羅盤針、天文曆法、醫藥和工程技藝傳至西亞,再流至歐洲;阿拉伯、拜占廷乃至西歐、北非的文化成就也傳至中國。13世紀是大旅行家造出不窮的時代,其著名者有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教士鄂多里克和馬利諾里,法國教士盧卜魯克、摩洛哥的伊本·巴圖塔和中國的汪大淵、周達觀等人。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這些人梯山蹈海,歷經千辛萬苦而獲得的見識及著述,增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拓展著那一時代人類的眼光。宗教的廣泛傳播是蒙古帝國時代又一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蒙古人所信奉的薩滿教,為一原始宗教,遠不能與擁有系統宗教理論和完整組織形式的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相比。為達到「因其俗而乘其人」的統治目的,蒙古統治階級對帝國境內的各種宗教持極為寬容的政策:各教之間無分高下,一律平等,自由傳播,從而使三大世界宗教獲得了十分有利的生存環境。此外,中國傳統的道教、青藏地區的佛教與本教的結合物--喇嘛教等地區性宗教也獲得了長足發展。【蒙古征服之後的世界】蒙古人的征服運動對中古諸封建文明的影響主要停留在軍事和政治的層面上,雖然它將許多相距甚遠,過去甚少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置於同一大汗政權控制之下,並對不少域外的國家和地區,如西歐基督教國家、北非馬木路克王朝和孤懸海外的日本幕府將軍政權構成巨大的威脅,但這種大帝國僅僅是鬆散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帝國境內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社會結構複雜多樣,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歷史文化傳統迥然各異,剛剛跨入文明門檻的蒙古貴族集團既無法克服自身的弊端,更不具備對整個帝國進行經濟、文化重新整合的能力,因而偌大的帝國必然成為曇花一現的匆匆過客。在諸種複雜歷史因素制約下,蒙古征服者漸漸地屈服於各種傳統勢力,失去了征服初期的勃勃生機。幾乎就在蒙古人走向輝煌的同時,其帝國就已開始了衰亡的歷程。1259年,蒙哥大汗故去,帝國有效的統一局面即已告終。此後的帝國分裂為由忽必烈汗親領的東方中國元朝和由諸王封地發展而來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等西方四大汗國。它們均按著不同的道路,獨立地發展下去,整個亞歐大陸又重新回到諸多封建區域相對孤立、分散、隔絕的狀態中。元朝及四大汗國【中原大地上的蒙元帝國】l260年忽必烈繼承大汗之位。l264年,擊敗與之相爭的阿里不哥,奪得帝國最高統治權。1271年,定國號大元,隨即從和林遷都於大都(今北京),1279年,攻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是蒙古及各汗國的王朝,在名義上與各汗國保持著宗藩關係,但實際上相互關係日漸鬆弛。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繼漢、唐之後,重開中國大一統的局面,並基本以唐宋以來的政治體製作為立國的基礎。以皇帝(大汗)為核心、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為中樞的中央政府通過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路、府、州、縣等地方機構,對全國進行嚴酷的封建集權統治。特別是行省地方政區的開創,為後代諸王朝所延續。此外,元朝在中央設主管西藏軍政事務的宣政院,在地方置雲南行省和管轄澎湖與台灣的澎湖巡檢司等行政舉措,對於加強邊、海疆地區與中央的聯繫,促進它們與內地的往來,以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隨著國家經濟、政治中心的南移,元朝蒙古統治者逐步放棄游牧經濟,「以農桑為要務」,將農本經濟作為立國基礎。蒙古貴族通過賜田、購田等途徑,大肆兼并土地,轉化為封建地主,從而使唐宋時代發展起來的封建地主制經濟結構得以繼承。但元代中國各類奴隸、奴婢的人數劇增,達近千萬,幾佔全國人口的l/6。這種歷史倒退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並對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不良影響。元朝的社會經濟逐步從破敗、停滯狀態中恢復過來,但其整體發展水平並無很大提高。元朝的商業與都市相當繁榮,但並非商品生產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產物,而是因蒙古統治者追求奢靡生活而導致消費擴大的結果。江南雖有一些都市發展起一定規模的海外貿易,也多以奢侈品貿易為主,且大多掌握在官府和蒙古、色目人手中,故其社會意義相當有限。【殘暴野蠻的統治與帝國覆亡】元朝統治集團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吸收了中原地區的政治、文化傳統,但又頑固地保留著自身的許多落後因素。蒙古人一直奉行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國策,將全國人眾分為四等,一蒙古、二色目(即西域、中亞諸民族)、三漢人(契丹、女真和北方漢人)、四南人(南宋子民)。四種人等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等方面所享有的權利和社會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把持著文、武官職,凌駕於眾人之上;色目人仰仗蒙古人的寵信,經商理財,成為朝廷斂財的工具;漢人、南人地位低下,備受凌辱和歧視。從而使整個社會諸種矛盾中的民族矛盾表現得尤為激烈。特別是承平日久,統治集團奢侈享樂、貪污腐敗、斂財之風日甚一日,致使朝廷「歲入之數,不支半歲」,國庫空虛,財政枯竭。為彌虧空,濫發紙幣,更使物價飛漲,經濟紊亂。統治集團內部因爭奪帝位,內訌頻仍,國無寧日。1351年,黃河中下游爆發大規模人民起義,及至1368年,以漢族為主的各族人民終於推翻了歷經11代統治不足百年的蒙元帝國。【欽察草原上的金帳汗國】成吉思汗生前曾將所征服的威海、裏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朮赤為封地。1235年,朮赤長子拔都西征俄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接俄羅斯。1243年西徵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俄羅斯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威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游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而宜進行統治,游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俄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臣納貢,接受冊封。自13世紀末始,蒙古人又從俄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征繳全俄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俄羅斯諸王公們為爭奪大公稱號,相互角逐,殘酷鬥爭,或告密於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現對俄羅斯的控制。自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游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兒汗國爭奪亞塞拜然等地,經常以大軍征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1341年,烏茲別克汗死後,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尤其是在日漸強大的莫斯科公國和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的打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5世紀時,金帳汗國分裂成喀山、克里米亞、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亞等汗國。【天山腳下的察合台汗國】此系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併了窩闊台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於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游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游牧封建制的宗法關係。蒙古人的突厥化現象比較普遍。14世紀中期,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台汗國領有窩闊台汗國舊地,以新疆西部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16世紀先後被重新併入中國。西察合台汗國領有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70年被帖木兒奪占。帖木兒(1336-1405年)為西察合汗國突厥化蒙古貴族後裔,曾任地方總督,多謀善斷,頗具軍事才能,後官至汗國大臣。1370年,推翻汗國,自立為素丹。他以成吉思汗霸業的繼承人自詡,依靠中亞各地游牧封建主,組成強大軍事武裝,東征西討,南北轉戰。1388年攻滅伊兒汗國,吞併整個波斯和阿富汗;1393年,南侵印度,攻陷德里;1402年,入侵小亞細亞、擊敗奧斯曼帝國主力,生擒土耳其素丹巴耶塞特,建起1個東起印度河,西至小亞細亞,北瀕黑海,南達波斯灣的龐大帝國。1405年,帖木兒又集結大軍,準備東侵中國,不料病死軍中。其後帝國分裂勢力大熾,人民起義不斷,國勢驟衰,終被北方游牧部族所滅。【巴爾喀什湖畔的窩闊台汗國】原為成吉思汗三子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里(今新疆額敏)。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1246年,貴由承繼大汗之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台系轉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台系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台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台嫡孫海都為首的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餘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台汗國所敗,窩闊台汗國亡。【雄霸西亞的伊兒汗國】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里士。伊兒汗國前期,由於諸汗征戰頻仍,民不聊生,蒙古與突厥貴族聯合專政,固守落後的游牧生產方式,對城市和定居農民施行壓榨政策,致使全國經濟凋敝,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民眾反抗不斷,社會秩序動蕩不寧。1295年,台贊汗繼位後,為挽救危局。緩和社會矛盾,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爭取眾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持,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並將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製,將農民嚴格固著在土地上,向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徵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征者;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驛傳,核定兵額,禁止貪污;獎掖文化,倡導學術。因此到14世紀初時,伊兒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在合贊汗的宮廷中,聚集著不少文人學者。他的寵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編著的歷史名著《史集》留傳至今。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兒汗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內有諸王爭立,權臣爭勢,內訌迭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於分裂。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成吉思汗六征西夏,蒙古軍血洗興慶府,200年西夏國灰飛煙滅
※蒙古滅西夏
※為什麼俄可以用哥薩克騎兵為自己開疆拓土,而宋明不能用蒙古騎兵滿人八旗為國家開疆?
※西方史學界是否將成吉思汗和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劃為中國人還是劃為蒙古國人?
※北京城裡的清代通遼蒙古王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