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書和新六書

[摘 要]配合中文本科開設的「現代漢字學」課程,介紹有關傳統的「六書」知識,及部首的表意功 能,並對新六書和六書的傳承關係做一些說明。[關鍵詞]現代漢字;六書;新六書;部首一、六書簡介六書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時的《周 禮》。《周禮? 地官? 保氏》中說:「保氏掌諫 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 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 六書,六曰九數。」六藝是周代教育貴族子 弟的六種基本科目。九數是關於算術的知 識,六書則是有關漢字的教學,但不一定是 後來的六書理論。漢代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這就把六書解釋為造字的方法了。比班固稍後的許慎在《說文解字? 敘》中更給六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 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 ,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總之,六書是秦漢時人建立起來的關於漢字構造的一種理論。後代的學者一般採用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 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 借。許慎用六書的理論,分析了九千多個漢 字的結構,寫成了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 使六書的理論得到極大的發揮,成為兩千年 來研究漢字的準繩。清代以前,人們都把六 書看作造字的原則,清人戴震破除了這種迷 信,他認為六書的前四種是造字的方法,後 兩種是用字的方法。「五四」以後研究古文 字的學者雖然又提出一些新的分類法,但實質上都沒有脫離六書的軌道。從漢代到現在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了六 書理論基本符合漢字的實際情況。今天我們 學習它,可以使我們了解漢字的規律,以便 更好地使用漢字。下面我們分別介紹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四種造字方法。1、象形象形是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 描畫出來。象形字是文字發展初期的產物,經過幾千年的字形變化,原來的象形字已經 不象形了,所以我們分析象形字必須依靠古 文字的形體。下面舉一些例字來說明:木:甲骨文作,小篆作,象一棵 樹。隸變作木,已經不象形。水:甲骨文作,金文、小篆都作 ,象曲折的水流。隸變成水,已經不象 形。豆:甲骨文作,金文作,象一種盛食物的器皿(與現代的火鍋類似)。隸變成豆,已不象形。漢代以後借用作豆類植物的總稱。又:甲骨文作 ,金文、小篆作 ,象 人手之形。隸變作又,不再象形。果:甲骨文作,金文作,果實的形狀容易與別的字相混,所以畫在木(樹)上。瓜:小篆作,瓜的形狀不易識辨,連 帶把瓜蔓表示出來。上面6個象形字,前4個畫的是事物的 本體,後兩個字把有關的事物一起畫出來 了。象形字畫的必須是具體的物件,象表示自然氣候的日、月、雲、雨等;表示飛禽走 獸的鳥、牛、羊、馬、鹿等;表示人體器官 的目、口、耳、止(趾)等。同一種物件還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畫,例如「人」是側面 的人形,「大」是正面的人形,「子」是嬰兒 的形狀,「女」是婦女的形狀等等。象形字 的數目雖然不多,《說文解字》有264個 (根據清人王筠的統計,下同);但是象形字 是構成會意字、形聲字的基礎,是整個漢字 體系的基本符號。現代漢字的部首絕大部分 是古代的象形字,需要我們很好地掌握。當 然,按照現代漢字新六書的觀點,它們都是 記號字了。2、指事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 方法。例如:一、二、三、四:這四個數目字小篆作 、 、 、 ,除 之外,自古以來,很 少變化。上、下:這兩個字甲骨文作 、 ,由 一長畫和一短畫組成,短畫在上的就是 「上」字,短畫在下的就是「下」字,短畫 也有用點來代表的。由於它們的字形容易和 數目字「二」相混,隸變以後,寫成「上」、 「下」。本:金文作,在木的根部加上圓點來指明它的意義是樹根。末:金文作 ,在木的頂端加上指事符 號來表示它的意義是樹梢。刃:刃的意義是刀口,畫不出來,於是 在刀字上加一指示符號指明是刀的鋒利處。片:小篆作 ,取「木」的一半,表示 劈開的木頭的意思。叵:不可為叵,反寫「可」字而成。例一、例二是符號性的指事字。例三、 例四、例五是在象形字上附加指事符號。例 六、例七是改造原字。指事字的數目最少,《說文解字》中有129個。常用的指事字還有寸、亦、立、夕等。這些指事字,在新六書中,也都成為記號字了。3、會意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 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讓 人們看了可以體會出來。例如:從:小篆作 ,《說文》:「相聽也。從二人。」比:小篆作 ,《說文》:「密也。二人 為從,反從為比。」 甲骨文中「從」和「比」是一個字,可 以正寫也可以反寫,後來才分化為兩個字。森:由三個「木」組成。「森」字的意 義從古至今沒有變化,都是「形容樹木多」 的意思。以上的字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樣形體組合起來的,叫同體會意字。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形體組合起來的叫異體會意字。例如:字:從子從宀。「字」的本義是生孩子。好:從女從子。「好」的本義是貌美, 特指女子的美。會意字在《說文》中有1260個,數目 比象形字、指事字要多得多。新六書中保留 了會意字。教材第』( 94頁的例字中,從、伐、戒、庫、刪、析、相等字,在六書中也是會 意字。至於寶、筆、塵、滅等簡化字,就是 後起的會意字了。簡化字中有一個「灶」字值得一提,因為連不採用簡化字的台灣省,也採用了。4、形聲形聲字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 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 表示讀音類別。例如:景:從日京聲。本義是日光。范仲淹《岳陽樓記》:「春和景明。」綱:從糸(mi)同聲。本義是提網的總 繩。綱繩是用絲麻做的,所以從糸。零:從雨令聲。本義指落細雨。慢:從心曼聲。本義是怠慢。題:從頁(xie)是聲。本義是額頭。 意符「頁」象人的頭形。聲符「是」由於語 音變化已和「題」音相差很遠了。在新六書 中它應該屬於半意符半記號字了。形聲字意符的來源主要是象形字。聲符 的來源是象形字、指事字,也有一些會意字 和形聲字。這些字轉化成聲符後就喪失了原 有的特性而成為表音成分。形聲是一種最能產新字的造字法。形聲字在漢代占漢字總數的80/以上,到了現代,由於語音的變化,聲符的表音功能減 弱,大約只能佔到 50/了。關於聲符的表 音功能,《參考資料》上有文章分析了7000個通用字中的形聲字,我們這裡就不介紹了。二、部首的表義功能漢字的形體和意義是有聯繫的,從我們 以上分析的例字可以看出字形和本義的聯繫。但是,我們分析的都是古文字的字形,而大家最熟悉的是楷書,那麼楷書的字形和 字義還有沒有聯繫呢?我們說大部分還是有的。要想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掌握部首是 簡便有效的方法。部首基本上都是造字初期的象形字或指 事字,隸變以後都不象形了。按照新六書的 觀點,它們都是記號字了。朱德熙先生說,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 由獨體字組合成的。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 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 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 參加的(見《現代漢字學參考資料》第2頁)。例如「日」,從字形上已經看不出來象 太陽的形狀了,但是作為部首,作為意符, 從「日」的字大多和太陽有關。當然從《說 文解字》的540部到《現代漢語詞典》的189部,部首的歸類有很大變化,但是多數 部首還是起意符作用的。下面我們從六書原 則出發,對《現代漢語詞典》的若干部首所 轄字的意義作一些簡單的分析。1、部首和字義的聯繫明顯這一類字,部首的名稱多和字義相符。 例如「亻」部,現在叫「單人旁兒」,「亻」 部的字大致可分為三類:(1)名詞,表示人的類別。如「俊、 儒、俠、仇」等。這一類的字不多。(2)形容詞,表示人的德性。如「倨、 傲、儉、侈」等。這一類的字也不多。(3)動詞,表示人的行為。這一類的字 很多,如「仰、伏、侍、依、伸、仆、借、 付、使、伐」等。「亻」部的字近四百個, 意義都與人有關。其他上百字的大部與「亻」部的情況基 本相同。例如表示人體器官的「口、目、 扌、心」等部,表示自然現象的「氵、土、 日、雨」等部,表示動物的「馬、牛、鳥、 犭」等部,表示植物的「艹、木、禾、竺」 等部。這些部所轄的字大部分的字義和部首 的意義屬於同類範疇,關係很明顯;但是有 些字由於詞義的引申或假借,現在的常用義 已經和部首的意義無關了,但其本義和部首 是有關的。例如:慢: 現在的常用義是「速度低」,和 「心理」的意義無關。但是慢的本義是「怠 慢、傲慢」,所以從忄(心)。省:(xing) 本義是「細看」,和「目」 有關。相: 本義也是「細看」,和「目」有關。初: 本義是「裁衣之始」,所以從衣。裕: 本義是「衣食充足」,所以從衣。遵: 「辶」原寫作 (xhuo),是行走的意思。從; 的字都和行走的意義有關。遵: 的本義是「順著走」。造: 本義是「至」,所以從 。校: 本義是「木製的刑具」,所以從木; 假借作學校的「校」和校正的「校」。總之,這一類的字中,部首的表義功能 是很強的。2、部首和字義的聯繫不太明顯這一類字,部首的名稱多和字義不符。 例如:(1)攵(pu)部,現在的叫「反文旁 兒」,其實它和「文」字沒有意義上的聯繫。 「攵」在《說文》中寫作「攴」,象一個人的 手拿著棍子,是「撲」的意思。「攴」在字 的右邊,多數寫成「攵」。「政、教」等字都 從「攴」,可能是由於奴隸社會初期的政教 是和鞭子分不開的,奴隸主靠鞭子來施行他 們的所謂政教。從「攴」的字不都是打擊的 意思,有些字只表示某種動作或行為,例如 「放、收、赦、改、救、效、敗」等。《現代 漢語詞典》中還另立攴部,只有三個字,常 用字只有一個「敲」字,「敲」和「攴」的 意義很相近。和「攵」部 相 同 的 還 有 一 個「殳 (shu)」部, 「殳」是「擊」的意思,從 「殳」的字大都和手的動作有關,例如「毆、 毀」等。殳部只有十來個字,常用字不多。「寸」部的字也和手的動作有關。「寸」 小篆作「 」,指事字。 是手,下面的短 橫指明手掌後寸口的地方。「寸」的本義是 寸口,即手腕上邊中醫按脈時距手腕最近的 部分。從「寸」的字大都和手的動作有關, 例如「尋、導、封、射」等。(2)彳(chu)部,現在叫「雙人旁兒」 或「雙立人兒」,字形、名稱都和單人旁相 似,其實彳部是足部的分支。《說文》:「彳, 小步也。」彳部的字多和行路有關,例如 「征、往、徂、待」等。有些字的常用義發 生了變化,已經和走路無關了,但是本義是 與走路有關的,例如: 循 本義是順著走,引申為遵循。徐 本義是慢走,引申為慢。(3)欠部,「欠」的本義是指人在呵氣,我們現在說「打呵欠」正是這個「欠」字。 從欠的字多和呵氣有關。例如「吹」字從欠 從口,因為吹就是出氣。「歡欣」都從欠, 因為高興就不免要讚歎歡呼,「喜動聲氣」, 也是要呵氣的。「歌」字從欠,因為唱歌時 需要呵長氣。此外,有關吸氣的動作也往往 從欠。「歙」是鼻子吸氣,所以從欠。「飲」 是喝,喝也需要吸氣,所以也從欠。再有 「羨」字,是看到羊肉流出口水來了。(4)頁(xie)部,「頁」字現在的常用 義是「書頁」的「頁」,是假借義。「頁」字原指人頭。因此,從頁的字都與頭面的意義 有關,如「頂、頰、頸」等。有些從頁的字,今義與頭面的關係已不大明顯,但本義卻是清楚的。例如:顏 本義是「眉之間也」。顛 本義是頭頂。題 本義是額。領 本義是脖子。項 本義是脖子的後部。頒 本義是大頭。頗 本義是頭偏。顧 本義是回頭看。頓 本義是磕頭。(5)阝(阜)部,「阝」在左叫「左耳 刀兒」,是「阜」字的變體。「阜」字的本義 是「無石之山」。阜部的字一般是與山有關 的。例如:陵 本義為大阜,引申為陵墓。阿(e) 本義為大陵。陸 本義為高平地,引申為陸地,跟水 相對。隅 本義是山角。 阻 本義是山路難行。 險 與阻同義。限 與阻同義。與高處有關的動詞也多從阜,因為「阜」表示高處。例如:陟 登。降 走下來。隕 從高處落下來。陷 自高而陷入於下。阜是土山。因此,從阜的字多與「高」的意思有關。例如:階 本義為台階,現代義同。除 本義為殿階。陛 本義為自低登高的殿階。舊說天子 之陛九級。「陛下」作為對天子的尊稱,這是因為群臣對天子不敢直接稱呼,呼陛下的 人轉告天子。際 本義為兩牆相合之縫,牆高,所以 從阜。引申為接界處,中間。隙 本義為壁際孔,壁高,所以從阜。防 本義為堤坎,堤坎高起,才能防 水,所以從阜。(6) 阝(邑)部,「阝」在右叫「右耳刀 兒」,是「邑」的變體。「邑」原指國都、國 家或城市。邑部的字,有些是國名和地名, 如「鄭、邶、鄧、邯鄲」等;有些是有關國 家和行政區域的名稱,如「邦、郡、都、 郊」等。有些字現在本義已不常用。例如:鄙 本義為五百家(戶口單位)。鄰 本義為五家(戶口單位)。郵 本義為傳遞文書的驛舍。郎 本義為魯邑名。(7) 宀(mina)部,現在叫「寶蓋兒」。 「宀」表示居住的所在。例如「宅、家、室、 牢、宮」等。有些字現在本義已不常用。例如:宗 本義是祖廟。宇 本義是屋檐。 安、定、寧 本義都是平安。上古人民 生活條件不好,所以能住在房子里就算平 安。宴 本義也是平安,引申為安樂。官 本義是官府。宿 本義是住宿。住宿必在房子里,所 以從宀。寄,本義為寄宿,從宀也是這個道 理。寢 本義是睡覺,睡覺須在房子里,所以從宀。寐、寤從宀,也是這個道理。寬 本義是屋寬大,所以從宀。客 本義是賓客。賓客寄宿在主人家裡,所以從宀。(8)廣(yan)部,現在叫「廣字旁 兒」。广部和宀部一樣,都是表示房屋的。「府、庭、庫、庖、店、廬、廟、廊、庵」都明顯地表示了這種意義。下面舉幾個本義不常用的例字:序 本義是堂屋的東西牆。廉 本義是堂的邊。廢 本義是房子傾倒,沒有用處了。引 申為廢棄、廢止。(9)署部,現在叫「四字頭兒」。其實 是「網」字的變形。所以這個部的字一般都 等於從「網」的字。例如:羅 本義是捕鳥的網。罩 本義是捕魚器,引申為籠罩。罪 本義是捕魚竹網,秦代因「 (古 罪字)」似皇字,所以把「 」字改為「罪」 字。署部的動詞也是由與網有關的意義變來 的。例如:置 本義為赦罪,釋放。犯了罪被關押 起來,就象鳥獸陷入羅網,釋放就象脫離羅 網,故從網。署《說文》:「部署也。各有所網屬也,從網,者聲。」清人段玉裁注釋說:「網屬猶 系屬,若網在綱,故從網。」(10)王部,玉在字的左邊寫作「王」。《說文》王部只有「閏、皇」兩個字。現在 「玉、王」歸在一部,該部的字基本上都是原來玉部的字。例如「珍、寶、珏(二玉相 合)、璽、環、壁」等和玉的聯繫很明顯。 還有表示玉的聲音的詞:「玎、玲、王當、琅」等。今義與玉聯繫不明顯的字如:弄 小篆作 ,是兩手持玉,即撫玩玉 石的意思。玩 和弄的意義相同。理 本義是治玉,引申為治理國家、條 理等義。琢 本義是雕刻玉石。班 兩個玉字中間本來是個刀字,本義 是分玉石,刀是表示分的意思。全 本義是純玉。玷 本義是玉的斑點。瑣 本義是玉撞擊發出的細小的聲音。瑞 本義是玉制的符信,所以從玉。引申為祥瑞。(11)貝部,貝部的字一般表示與財物 有關的意義,因為古人曾經用貝殼作為貨 幣。有名詞,如「財、貨、資、賄」等;有 形容詞,如「貴、賤」等;有動詞,如 「購、賞、賜、贈」等,「買、賣」的繁體字 也都從貝。下面再提出幾個字作例子:貪 本義是貪財物。費 本義是耗費財物。賀 本義是用禮物表示慶賀。賈(gu) 本義是把財物買來又賣去。 引申為商賈。賦 本義是賦稅,賦稅是財物。質 本義是用財物抵押。(12)隹(zhui)部,「隹」在古代是個 象形字,表示短尾巴的鳥。現在這個單字不 用了。從「隹」的字多表示鳥類,如「雀、 雅、雉、雛、雌、雄、雕」等。下面再分析兩個字:難 本義是一種鳥名,假借作難易的 「難」。集 本義是鳥停在樹上,從隹,從木, 會意字。集字原本作「木」字上從三「隹」 (群鳥),故引申為集合的意思。(13)斤部,「斤」在甲骨文中是象形 字,象砍伐樹木的工具,後假借為「斤兩」 的「斤」。從「斤」的字有砍伐用的工具, 如「斧、爿斤、斫」等。有砍伐的動作,如 「斷、斬、折、析」等。「斯」的本義也是 「析、割」,後假借為代詞。「所」的本義是 伐木聲,後假借為代詞。這一類字,雖然部首的名稱多和字義不符,表面上部首的表義功能不強,但是,經過解說,規律還是有的。多數字在新六書 中,都可歸入會意、形聲或半意符半記號 字。3、部首原來的意義不能概括本部字的意義《說文解字》有540部,每部的部首都 標示著該部字的本義所屬的意義範疇,而 《現代漢語詞典》只有189部。經過兩千年 的漫長歲月,字形和歸部都發生了很大變 化,再加上後人歸部時重形不重義,打亂了 《說文》的表義系統,因此,有些部所收的 字本義都已經不屬於同一範疇了。例如:(1)月部,該部字大體有兩類。一類和 月亮有關,如「朗、朔、望、朦、朧」等, 這一類字數目不多。數目多的一類是和人體 有關的字(原部首為「肉」,隸變以後與 「月」相混),如「肩、肘、股、腹、肝、 膽、腎」等字,是指人體各部和內髒的名 詞;「肥、胖、腫、脹、腥、膩」等字是指 有關人體的某些性狀的形容詞。下面再提出 幾個字來介紹:肖 《說文》:「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肯 本義是緊緊附著在骨上的骨間肉。膏 本義是脂肪。 胡 本義是牛脖子下垂的肉,引申為獸 類脖子的垂肉。(2)屍部,屍部的字基本上分為兩類。 一類和人體或人的動作有關,如「尼、屁、 尾、尿、居、屈、屎、展、屬」等。另一類 和房屋有關,如「屋、屏、層、局」等。還 有一些簡化字,如「盡、晝」等和上兩類意 義無關。(3)方部,多數字本來都是從旋本是旗 幟的意思,所以從旋的字多和旗幟有關,例 如「旌、旗、旆、旄、旃」等。有些方部的 字「方」是聲旁,不表義,如「房、邡、 放、旁」等。(4)又部,「又」的本義是右手。又部 和「手」義有關的字有:叔 本義是拾。取 本義是拿。受 本義是接過來。漢字簡化,用「又」作為一個符號來代 替各種筆畫繁多的偏旁,於是許多字的意義 都同「手」無關,例如「鄧、勸、聖、對、 戲、觀、歡、艱、難」等。(5)刀( )部,這個部用「刀」作部 首,實際從「刀」的字為數不多,如「刃、 切、分、初、券、剪、劈」等。其他的字大 都是由於字形演變,上邊成了「 」,如 「芻、危、負、色」上邊原來是「人」。「兔、 象、龜」原是象形字,隸變後才成為現在這 個樣子。(6)灬部,現在叫「四點兒」。原是 「火」在字下的變形,如「烈、熱、焦、然」 等字與火的聯繫是很明顯的。但也有些字同 「火」義無關。如「傑、點」是簡化字。 「燕」原是象形字。(7)士部,士部的字原和男子有關,如「壯」。現在士部的字只是字形上有相似之 處,字義上沒有聯繫了。和士部相似的,還 有「大、廠、十、卜、工、小」等部,它們所轄的字數都不多。以上這些部首所轄的字,按照從寬的原 則,有些仍然是形聲字,如:朦、朧、股、腹、肝、腫、脹、腥、劈、烈等;或半意符半記號字,如:朔、望、肘、尼、尾、屋、屏、旌、旗、剪、熱、焦等;至於後代字義發生了變化或只按字形歸併的字以及簡化字就是記號字了,如:肖、肯、盡、晝、叔、勸、聖、芻、危、兔、象、然、傑、點等。「六書」與漢字的形體構造漢字概說任何一種文字都是代表有聲語言的,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它們都是以語言為基礎,依賴於語言的產生而產生,隨著語言的發展而發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方塊漢字,就是以漢語為基礎而產生的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連,可以這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光輝燦爛的文化。一、漢字的創造及其特點漢字是誰創造的?在我國歷史上,歷代的觀點認為漢字是倉頡個人所造。比如在《路史撣通記》中說,倉頡「龍顏侈哆,四目靈光」。在《春秋元命苞》中說,倉頡「生而能書」。簡直把倉頡說成一個神通廣大、法術無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然而,考古科學的種種發現,卻愈來愈多地證明漢字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成果。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創造了漢字,「在社會裡,倉頡也不止一個」(魯迅:《門外文談》)。是千百萬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使漢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不斷地孕育、創造、選煉、發展起來的。關於漢字的產生年代,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說漢字產生於夏代(公元前2100多年),距今4000多年。也有人說漢字產生於商代(公元前1600多年),距今3000多年。可是1972年以後的最新研究成果,則是以西安半坡村遺址的距今年代為漢字產生的標誌。半坡遺址陳列室的那些類似文字的刻畫符號,和彩陶上的花紋是根本不同的。「那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從這些刻畫符號看:第一,它們都是單個的獨立體;第二,有類似筆畫的結構;第三,它們儘管都是草率急就的,但已經具備了漢字的雛形。比如《說文解字》說:「家,居也。」既然是居,那就應該是人居,可是為什麼「宀」(古代的屋子)內有「豕」(豬)呢?難道「家」是養豬的嗎?當我們看了半坡村遺址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在母系氏族社會,豬已開始家養了,由此可見,這個「家」字,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孕育了,2000年以後發展成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家」字。197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用同位素炭十四(c14)測定半坡遺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這也正是漢字的歷史。所以,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表意和標音兩大文字體系,而漢字則屬於表意文字。所謂表意文字,就是文字與語言的語音方面不發生直接聯繫,每一個字只是表示一個音節,不能明確表示讀音,但一個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個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從地面上升起太陽,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為如此,同一個文字元號可以代表兩種語言里的同一個詞,而讀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塊漢字的「日」字,是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上一個圓點,很像一個太陽,而古埃及也是用這個文字元號表示太陽,只是讀音不同。也正因為表意文字具有和語音不發生直接聯繫的特點,所以它就有可能用來代表不同民族的語言,如我們的鄰邦日本、朝鮮等國家都曾經借用漢字作為他們的書面交際工具。既然說表意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繫,那麼「形聲字」中的「聲」又應怎樣解釋呢?漢字是可以分為沒有標音成分的象形、指事、會意的純表意字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這兩大類。但即使是「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比如:紋、雲、洋、漁等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是文、雲、羊、魚。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人胸部刻的花紋(即為「祝髮文身」的「文」);「雲」字就像一朵白雲的形狀;「羊」字像羊頭;「魚」字像魚形。這裡的「文」、「雲」、「羊」、「魚」都是象形字,還是與語音不發生直接聯繫,所以在我們現行的方塊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聲字,也不妨礙它屬於表意文字體系。二、漢字的結構我們知道,漢字是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係。倘若我們能對漢字的形體結構作出正確的分析,那麼對於我們了解和掌握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特別是對於我們閱讀古代文化典籍有著極大的幫助。一提起漢字結構,總離不開「六書」之說。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這個名稱,最初見於《周禮·地官·保氏》;「六書」的細目,始見於西漢劉歆的《七略》。用「六書」分析漢字的結掏,是從漢代古文經學家發端的。我國歷史上關於「六書」的說法很多,但就其名目和名目的次序而言,主要有三家。第一家是東漢的班固。他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古時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教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第二家是東漢的鄭眾。他在《周禮·地官·保氏》注中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第三家是東漢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敘》里說:「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過去的學者,通過對這三家說法的比較,大都採用了許慎的名稱,這不僅因為他對。六書」的名稱都有具體而詳細的解釋,同時他還有我國分析研究漢字的第一部專著《說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則大都採用班固的說法。因為漢字是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圖畫在前;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在象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標音的文字發展規律的,所以形聲字在後;假借則只是有讀音上的聯繫,與字義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後。可見,這種次序的排列是很有道理的,於是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後世大家所公認的「六書』的名稱和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應當說明,「六書」是古人根據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結論,而決不能認為我們的祖先是依照這六條法則來創造漢字的。班固在他的《漢書·藝文志>中說,「六書」是。造字之本」。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嚴密的。實際上,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才是造字之法,而轉注和假借是不能產生新字的,它們僅是用字之法,和漢字的結構不發生聯繫。下面對「六書」進行具體的分析:(一)象形。顧名思義,「象形」就是像實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觀事物的形體描繪出來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得精湛:「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隨體詰詘」,也就是隨著物體的自然形狀,彎彎曲曲地描繪出來。如「日」、「月」就很像一輪紅日和一彎新月高懸太空。再看「山」的甲骨文字形,當中一峰突起,周圍群嵐環抱,頗有一點「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州」字也很有意思: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三條曲線,表示波濤洶湧的流水,其中間的小圓圈或小黑點,表示水中的一塊陸地。《詩經》的開卷第一首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個「州」,就是「雎鳩」在河中棲息繁衍之地。再比如,我們常說,說話提意見都要「有的放矢」,那麼這個「矢」為什麼當「箭」講呢?請看甲骨文「矢」字的上部為鋒利的箭鏃.中為箭桿為搭弦的尾翎。可見「矢」就是「箭」的象形字。從以上的字例看,象形的定義和例證是不難理解的。但這裡還要說明兩點:第一,有人認為象形字有「因形知義,因義知音」的優點。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知道.思維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任何一個象形字,哪怕是最接近於圖畫的象形字.也必須首先通過語言讀出音來,才能表達概念。那種「因形知音」的主張,其實質就是把語言和思維割裂開了。第二,既然象形字要符合「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要求,這種造字法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僅書寫麻煩,而且形體也往往不統一。所以,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象形造字法在各種造字法的比較下越來越趨於劣勢,最後只能被有標音成分的、產字最多的形聲法所代替。(二)指事。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貝;意,『上』『下』是也。」這就是說,初看起來可以認識,再細觀察就能了解意義,如「上」、「下」二字就是指事字。但是這個定義是相當含混的。清代的著名文字學家王筠說:一視而可識』,則近於象形,『察而見意』則近於會意。」(《說文釋例》對「指事字」的理解歷來分歧很大,不過多數人認為,指事字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再加上個指事符號作標記的一種字。我們知道,牛馬之類都可以用象形體表現出來。可是「甜」的意思又怎樣象形呢?於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個「甘」字,在甲骨文里就寫成口中加一點,表示在舌頭上感到甜味的地方,甜字就是從這裡演化而來的。再比如。在上古要表示樹的根,就在「木」(樹)的下部加一個「點兒」,這個「點兒」就表明根部所在處成為「本」字。要表示樹的梢部,就在「木」的上部加一個「點兒」,這個「點兒」就表示樹梢所在處成為「末」字。可見「本」與「末」的含意正好相反,成語「本末倒置」也正由此而來。綜上所述.「甘」、「本」、「末」等字都是在象形基礎上再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另外還有純符號指事字,比如「上」、「下」在甲骨文中都先畫一橫線,再在線上或線下加一個點,橫線以上的「點兒」就表示這是上面,橫線以下的「點兒」就表示這是下面。指事字在「六書」中是絕對少數。這是因為絕大部分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式來表示。要說明客觀物體.可以用象形來表示;要說明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會意來代替。(三)會意。許慎給會意下了這樣的定義:「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意思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像「武」、「信」二字就是會意字。再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腳趾朝上的兩隻腳一前一後走路的形象。假若兩腳要從水中通過則怎樣表現呢?那就再把「水」加在兩腳之間,這就是徒步過水的「涉」字。如果兩腳要登高呢?則又把「涉」字的水旁換成「阜」(左阝,即土坡),就成為兩腳登山的樣子,這又組成了新的會意字「陟」(zhi志)。如果兩腳要從高山上下來又怎麼辦呢?則又可以把「步」倒過來,腳趾朝下,甲骨文的「降」字就像右面的兩隻腳從左面的山坡上下來的樣子,這又組成一個新的會意字「降」。由此可見,步、涉、陟、降等都是與腳(止)有關的會意字。會意字的類型各家說法不一,我認為主要的不過五種:1.同體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樣的象形字所組成的會意字。比如「眾」字,「三人為眾」,表示人多的意思。「森」字,「木多貌」。「惢」(音瑣)字,「心疑也」,三心二意怎能不疑?「淼」字,「水大也」,表示水多的意思。2.異體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組成的會意字。這種會意字在整個會意字中占絕對的多數。比如「奠」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太陽落進草叢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休」字,甲骨文的結構左邊是「人」,右邊是「術」(樹),就是會「人依樹而息」之意。3.改變形體會意。這就是說,一個字可以通過它本身的增加筆畫、減少筆畫或改變形體來表示新的意思。如「穿」字,「家」中空了一半,就是「寂靜」的「寂」字的異體字。根據這種減筆的會意方法,廣東人就造了一個方言字「冇」(mao冒),把「有」字裡面的兩筆挖掉了,表示「沒有」的意思。  4.組合解釋會意。也就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組合來會意的方法。比如不「上」不。下」為「卡」;上「小」下「大」為「尖」;四、方、木為「楞」;山、高為「嵩」等。5.反文倒文會意。是把一個字或反寫或倒寫而產生新的意義。比如反「從」為「比」,反「後」為「司」。再如,甲骨文中畫一個人站著即為「大」,而倒過來即為「屰」,也就是「逆」字的本字,是「不順」的意思。「人」的頭朝下當然不順了。(四)形聲。「形聲」又叫「諧聲」。《說文解字》是這樣下定義的:「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朝著名文字學家段玉裁註解說:「『以事為名』,為半義也;『取譬相成』,謂半聲也。『江』、『河』,二字以『水』為名,譬其聲為『工』、『可』。因取『工』、『可』之聲而成其名。其別於指事、象形獨體,形聲合體。」這段話,不僅準確地解釋了什麼是形聲字,而且還說明了形聲字和象形字、指事字在結構上的不同。我們知道,象形法或者會意法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世界上許多事物和抽象概念是很難用象形或會意來表示的。比如,「魚」是整個魚類的總稱,但是魚的種類卻是成千上萬,顯然不能為每一種魚造一個字。再說各種魚的樣子又很相似,文字畢竟不是圖畫,就是用象形字來表示的話,也是難以從字形上一一加以區別的。於是,就出現了「形聲」法。用「魚」字邊表示魚的總類,再借用原有的字作為讀音來表示魚的種類,如「鯉」、「鯽」、「鱔」、「鰻」等。有「形」有「聲」,這就產生了大量的形聲字。形聲字的形符本來是象形符號,可是由於漢字的不斷發展,不僅看不出象形的樣子,就連表類屬的意義也有不少的改變。比如「豹」是獸類,它與昆蟲沒有一點相似之處,但它的形符卻是「豸」(zhi志,是沒有腳的蟲子)。「蝙蝠」是老鼠一類的動物,可是又寫成「蟲」字旁。「蛟」和龍是同類,可是也加上了「蟲」字邊。這是同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理解受到一定局限分不開的。形聲字越到後世發展越快,據統計,漢代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其中形聲字7679個,約佔總數的80%;宋代的《通志·六書略》,共收字24235個,其中形聲字21,343個,約佔總數的88%;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其中形聲字42300個,約佔總數的90%。在現在通用的新簡化字中,形聲字也占絕對多數。(五)轉注。許慎在《說文解字·敘》里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個定義不好理解,所以後人各有各的解釋。筆者的看法是:所謂「建類一首」,就是指的同一個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比如在《說文解字》里,「老」與「考」就是一對轉注字,它們都屬八卷上的「老部」。這就是「建類一首」的意思。再從意義上看,許慎的訓釋是「老,考也」,「考,老也」。這種互相註解就叫「同意相受」。再比如,「績」與「緝」屬於同一部首「糹」,讀音相近,意義也相通,可以互相解釋,所以這也是一對轉濟字。(六)假借。許慎給假借字下的定義是:「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也就是說,當某個新事物出現之後,在口語里已經有了這個詞,但在筆下卻沒有代表它的字,需要借用和它的名稱聲音相同的字來代表(託事),這就是假借。比如「令」字的本義是「命令」、「號令」等,但因其讀音與。縣令」之「令」相同,所以這就可以假借「命令」之「令」為。縣令」之「令」。而「長」字的本義是「年長」,但因其讀音與「縣長」之「長」相同,所以這就可以假借「年長」之「長」為「縣長」之「長」。假借,全取聲音相同或相近,與字義毫不相干。以下略舉幾例:比如「汝」字,在《說文解字》中說:「水出弘農盧氏,還歸山東人淮,從水,女聲。」可見「汝」字的本義是水名。可是後來這個「汝」字就被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用了,相當於現在的「你」字。如《愚公移山》云:「汝之不惠。」這個第二人稱代詞的「汝」與原來當水名講的「汝」在詞義上毫無聯繫,僅僅是讀音相同而已。所以,第二人稱代詞「汝」,就是個假借字。「亦」字甲骨文的寫法是在「大」字中間的兩邊各加一個點,《說文解字>說:「人之臂『亦』也,從大,像肋腋之形。」從字形上看也很清楚,是站著的一個人,張開兩臂,兩臂下各有一個點,表示這裡就是腋下,所以「亦」字的本義就是「腋」。但後來「亦」字因為讀音關係,被假借為副詞用了(當「也」講),所以只好另外造個「腋」字取代了「亦」字的本義。而當「也」講的「亦」也就永借不還了。「自」字在甲骨文里像個鼻子,所以《說文解字》說:「鼻也。象鼻形。」這話是對的。「自」,字本義就是鼻子,後來被假借為「自己」的「自」。於是另造了一個從「自」聲「畀」的形聲字「鼻」。而「白」字以後再不當「鼻子」講了,也就只用其假借義了。「驕」字足從「馬」聲「喬」的形聲字。在《說文》里說:「馬高六尺為驕。」這就是「驕」字的本義。後來因為讀音相同,就把「驕」字借過來,當「驕傲」的「驕」用了,所以現在就只用其假借義了。此後,也很少有人知道六尺高的馬才叫「驕」了。假借法的出現,完全廢掉了漢字的表意性,這對後世用同音以代替壓縮漢字的字數有很大的啟示。這裡需要再說明兩點:第一,假借字在上占時代普遍使用,這與當時的字少有關。在甲骨契文和鐘鼎銘文中很多都是假借字,這對後世的閱讀和理解帶來很大困難。第二,「本無其字」就能出現假借,但有時在「本有其字」的情況下也出現假借。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古有假借現象,我們現在就去隨便假借。要知道文字有廣泛的社會性。如果我們任意亂借(實為寫別字),只能損害文字的健康,造成使用上的混亂。通過以上對「六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六書」是後世人對文字進行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並不是先有「六書」,然後再根據「六書」來造字的。三、漢字的形體演變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形體演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演變大體上可以分為七個階段。(一)甲骨文。我們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謂「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公元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發現了甲骨文。根據考古證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經過80年的不斷挖掘,獲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約有十六七萬片。在考古學家的長期研究中,積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對3500多甲骨文字,已經考釋出2000個左右。不認識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奴隸時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總要問卜。比如出外田獵,設祭祈年,操戈征伐,風雨晦冥等都要問卜從已發現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卜辭」。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編》和《卜辭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辭的專著。甲骨卜辭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說在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的。可是因為在卜辭中沒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沒有問世。比如「民」這個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銅器上曾多次見到,都是用一把錐子刺瞎一隻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隸。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卻至今還沒有發現。甲骨文的特點,主要有三:(1)形體不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有反有正。(2)行文的程式不統一。從左到右的、從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讀起來也相當困難。(3)因為文字是用鋼刀和石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筆畫細而硬,而且多用方筆,圓筆很少。另外,根據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時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還有竹書和帛書。因為在甲骨文中已經有「冊」字了,很像韋編的竹簡的樣子,另外也還有「典」字了,很像兩手捧著「冊」的樣於,所以後世稱重要著作為「經典」。那麼為什麼至今尚未見到殷朝的竹木簡書呢?這是因為竹木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二)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稱銅為「吉金」,故稱銅器上的文字為「金文」。銅器中又以鍾和鼎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鐘鼎文」。另外還有。銅器銘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識」等名稱。周代的文化比段代的文化繁榮得多,典籍文物極為豐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樣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辭也就讓位於金文了。金文,當然殷代末期也有,但畢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還是指周朝青銅銘文。周代不僅銘器的數量多,而且銘器上的字數也多。比如西周第二個帝王成王誦時的《令彝》有187個字;西周第三個帝王康王釗時的《大盂鼎》有291個字;西周第卜二個帝王宣王靖時的《毛公鼎》有499個字。這樣的洋洋大觀在殷代是根本沒有的。在西周的時代,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對這種器皿,不容許諸侯大臣有鑄造權。可是到了東周,諸侯稱霸力政,青銅器物可以任意鑄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幾乎絕跡了。從字的形體上看,也有很大的發展。特別到了戰國的時候,南方吳、越、楚等國的文字還增加了不少類似鳥蟲的裝飾成分,這就是所謂。鳥蟲書」、「繆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從內容上看,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記載這件器物為誰所有,有的記載戰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賞賜等。從形體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構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主要有三:(1)曲筆較多,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還可以修改,所以字形顯得渾厚質樸,不過到周朝末年便趨向流利秀拔。(3)字體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種寫法的後面還有一隻手。「蟲」字像蟲子彎曲形,第三種寫法的上面還有兩隻眼。另外,在解放前的長沙地區還出土過帛書,是楚國墓葬晶。令人氣憤的是這件國寶在1946年被中華民族的敗類賣給了美國人,後來藏在美國的耶魯大學的圖書館。至於簡書、印璽文、陶文、貨幣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後在長沙、信陽等地曾多次發現,不過多屬於草率急就的文字,遠不如鐘鼎文那樣工整。(三)篆書。對於「篆書」這個名稱,歷來就有爭論。郭沫若同志說:「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屬員的統稱。)這就是說,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椽書」,也就是「官書」。在秦始皇時代,官事頗多,官書浩繁。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石」(dan擔)是120斤,可見秦始皇一天要親自過目120斤用竹木簡寫成的官文書。這些「官書」就是「篆書」。但當時還沒有這個名稱,直到漢代的「隸書」出現以後,才把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叫做「篆書」。所以「篆書」是對「隸書」而言的。篆書可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1)大篆——許慎說:「宣王太史籀(音宙)作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說文解字·敘》)班固也說:「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其六篇矣。」(《漢書·藝文志》)這些說法比較可靠,因為宣王是周朝的中興之主,他在位的四十六年,做到了「內修政事攘夷狄」。所以當時有對文字進行整理和統一的良好條件。大篆的真跡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陳倉(今陝西寶雞)發現了十個像鼓子一樣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們稱之為「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成的。從字形上看與殷周古文不同,而與小篆倒是很接近。比如是、庶、吾三個字,石鼓文的寫法與小篆的寫法相類似。大篆的特點:1.線條化達到了完成的程度,線條均勻而柔婉。2.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3.同一個器物上的異體字幾乎沒有。4.筆畫較繁,書寫不夠方便。《說文解字》根據殘存的九篇大篆,收進了223個「籀文」(即大篆),這也是我們現在研究大篆的重要材料。(2)小篆——春秋戰國時,各國的文字形體大不一樣,這與「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有關,形成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許慎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說文解字-敘》)這段話是說,秦統一了中國後也統一了文字。小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成的。這些看法很有道理。但決不能說小篆是出於李斯一人之手,他很可能主持過文字的統一工作。大篆變為小篆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在以上這三種變化方式中以省變為主,這是符合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規律的。《說文解字》是典型的小篆體,線條規整,書寫美觀。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fu浮)刻石》、《嶧山刻石》等,相傳都是李斯的手筆。(四)隸書。在秦朝初年,官書都是用小篆書寫,而在民間通行的卻是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草篆」。這種草篆的特點是:筆勢趨直,筆畫趨簡,書寫方便,當時的帝王秦始皇卻是鼓勵人們寫隸書的初成字——「草篆」。隸書是由草篆演變而成,那是肯定無疑的。但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隸書為下杜人程邈所作,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肯定地說隸書是程邈所創,其實這都是一種傳說,不可置信。程邈很可能是最初用草篆呈文而受到秦始皇獎勵的「徒隸」(管獄訟主事的小官),他決不可能是隸書的創造者。因為字的一種形體,決不是一個人一時所能造出來的。這與文字「決非倉頡一人所造」是一個道理。隸書始於秦朝而盛於漢朝,所以隸書也稱為「漢隸」。經過西漢二百多年到東漢時隸書才算完成了。象形的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圖畫色彩,變成了純符號性的交際輔助工具。隸書和小篆有何區別,以下作個比較:通過以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從小篆變到隸書:在字形上,變圓形為方形,在線條上,變弧線為直線,在筆畫上,刪繁就簡。這種變化就稱為「隸變」。「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大進步,是了不起的一大飛躍。如果要把漢字的形體分為古今兩大類的話,那麼隸書以前叫做「古」,隸書開始而後就叫做「今」。所以「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五)草書。《說文解字·敘》說:「漢興有草書。」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草書是跟漢隸並行的一種字體,是漢隸的潦草寫法。這種字體求快求速,筆勢連綿,能夠初具漢字的輪廓也就夠了,在衛恆的《四體書勢》中說,草書是漢「章帝時(公元76年一公元88年)齊相杜度,號善作之。」這種觀點顯然是荒謬的,草書的形體也決非一人所造。所謂「章草」,可能是在章帝時開始使用。但是它的創造者仍然是勞動人民,最初的流行也仍然是起於民間。草書到了後來,簡直越草越凶,龍飛鳳舞,信筆所之。有些宇除了書寫者外,誰都不認識。石樑的《草字彙》,收集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單一個「書」字就有五種寫法。到了唐朝,書法家張旭的「狂草」,簡直有點像道土畫符的樣子,確實是一般人所難以欣賞的。(六)楷書。楷書是代隸書而通行的一種字體。它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書寫方便。從筆形上看,基本上就是唐朝張懷所提出來的所謂「永字八法」。一個「永」字,大體上包括了漢字的八種筆形,用現在的名稱說:「側」就是點,「勒」就是橫,「努」就是豎,「超」就是勾(趯,ti惕)。「策」就是挑,「掠」就是長撇,「啄」就是短撇,「磔」就是捺,從「勒』到「趣」的彎兒就是折。現在漢字的筆形也不過有這八種。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也有人叫它「今隸」。從東漢開始使用,一直沿用到現在,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七)行書。行書是「楷書的流動」,它形成於魏晉。《宣和書譜》說:「自隸法掃地,而真(楷)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草』。」這話說得比較確切。它說明行書是間於楷書和草書當中的一種形體,雖然筆畫連綿,但各字又是獨立的,寫起來比楷書快,但又比草書好認。因而從魏晉起直到現在,行書用得最為普遍,最有群眾基礎。四、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在我國古代的書籍中,一個方塊字往往有好幾種寫法,這就給我們造成了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困難,我們就必須掌握有關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一)古今字。《墨子·公輸盤》中記述:當墨子斗敗了公輸盤後,「公輸盤不說」。「不說」,這好像是說公輸盤斗輸後不說話了。這樣理解就錯了。這裡的「不說」就是「不悅」,是不高興的意思。可是人們往往認為「悅」字是本來就有的,而只是古人在書寫時經常寫為「說」罷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須知上古是沒有「悅」字的,《說文解字》中也只收了一個「說」字,沒有「悅」字,其釋義是:「說,釋也。」可見「說」才是本字,「悅」是個後起字。所以「說」就是古字,「悅」就是今字。為什麼會產生古今字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古代的字少,而後世又不斷地發展增多。例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不重樣的字共用了4466個,東漢《說文解字》也不過9353個字。可是,到了1915年,中華書局編印的《中華大字典》共收字48000多個,相當於《說文解字》的5倍多。古代的字少,一個字要代表幾個意義,真可謂」一身兼多職」。比如上古的一個「辟」字就兼有多種職責,它能代表「避」、「嬖」、「僻」、「譬」、「辟」這五個字用。後世人為了減少字的「兼職」現象,才在「辟」字的身上加了各種表意的形符,以示意義的區別。因此,上古的「辟」字就是古字,而後世新產生的「避」、「嬖」、「僻」、「譬」。「辟」就是今字。在古書中,古今字的現象很多。如果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基本知識,那就很難讀懂古文。以下略舉幾例:(1)「此世俗之所謂知也。」(《莊子·胠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智慧啊。(2)「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太叔跑到共那個地方去了。(3)「夫晉何厥之有?」(《左傳·僖公三十年》)——那個晉國有什麼饜(滿足)呢?(4)「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一樣,價錢也相似。(5)「千乘之國,攝於大國之癧痏勏閒。」(《論語·先進》)——千乘的小國,夾在大國之間。以上這些例句中的「知」、「大」、「厭」。「賈」、「閒」等,都是古字,而「智」、「太」、「饜」、「價」、「間」等都是今字。如果有人認為今字才是「本字」,那就錯了;如果有人拿今字去更正古字,那就更錯了。從古字變為今字,有的是用古本字作聲符,再加上一個形符。如。知」、「厥」、「賈」變為「智」、「饜」、「價」;也有的是改變古本字的形符,如「閒」變為「間」。我們了解了這些古今字之間的關係,對準確地理解文言的語義很有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承認文字古今發展的事實,但決不應該厚古薄今,不能認為只有古字才是正字,而今字是「俗體」或「破體」。有的人常常以所謂寫。正字」為借口,偏偏要把「返回」寫為「反回」,把「嗜好」寫為「耆好」,把「環境」寫為「環竟」,這是很不應該的。(二)異體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在音義上相同,在任何語言環境里都能互相代替,而只是寫法不同,這種音、義相同而僅寫法不同的幾個字在文字學上就叫做。異體字」。比如:「熠」與「照」、「並」與「垃」、「睹」與「覩」、「詠」與「辣」、「諭」與「喻」等都是異體字。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魯迅:《外文談))這一多,就很難作到形體劃一。同一個概念,由於時間或地區的差異,就可能造出好幾個字來。而且這種異體字越古就越多。例如一個「兄」字,在甲骨文中就有35種寫法,一個「貝」字,在金文中就有60種寫法。就連一個。窗」字,後世就產生了六個異體字,寫作窗、窓、??、窻、牎、臆等。這些異體字根本沒有必要同時存在,但是如果我們不熟悉,它就會成為閱讀古書的障礙。所以我們必須對異體字加以研究和整理。從前有不少人認為只要《說文》中有的,就是正體,《說文》中所沒有的就是「俗體」或「變體」,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因為許慎本人也往往把應該收進《說文>的形體遺漏了。所以宋人徐鉉又增加了不少原有的形體。異體字的類型,大體上有以下五種:(1)形符不同:澇遍徧、貓貓、堤隉、粘黏、糕餻、唇唇等。(2)聲符不同:筒莆、秸楷、搗播、線線、筍筍、驗騐等。(3)改換意義相近的形符:輝煇、睹覩、徑逕、侄逕、鏟剷等。(4)形符和聲符的位置不同:略畧、夠夠、群羣、鵝鵞、案桉、慚慙等。(5)形聲字與會意字的異體:淚淚、岩巖、奸姦、渺淼等。異體字多了,自然造成學習上的額外負擔和用字上的混亂。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決定精簡1055個異體字,確定了810個字為使用正字。比如在以上所舉的這些異體字中,每一小組的第一個字均為留用字。第二個字均為廢除的異體字。比如「遍」、「貓」等均為留用字;「偏」、「貓」等均為已經廢除的異體字。廢除異體字是我國文字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精簡了字數,便於掌握和使用。(三)繁簡字。簡體字古已有之,向上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比如《詩經》中的「於」皆寫作「於」,漢《吳仲山碑》中的「餘」就寫作「余」,《正字通,中的「填」、「聽」俗作「墳」、「聽」。凡是所謂「俗體」,都是早在民間流行的簡化字。這些「俗體」字儘管曾遭到過扼制,但漢字由繁趨簡的潮流是阻擋不住的。今天,在我們正式使用的簡化字中,有很多就是古代簡體字的借用。比如:「准」(凖)《廣韻》「廟」(廟)《字彙》「雙」(雙)《集韻》「戀」(纞)《字彙》「聲」(聲)《正字通》「憐」(憐)隋《董美人碑誌銘》「夾」(夾)漢《曹全碑》「撲」(撲)《集韻》「寶」(寶)《寶應碑文》「齊」(齊)《正字通》「盡」(壺)《正字通》「朴」(樸)漢《孔廟碑》「干」(幹)漢《鄭季宣碑》「曬」(曬)《字彙補》「灶」(竃)《五音集韻》「癢」(癢)《集韻》「燭」(燭)《字彙》「筆」(筆)北齊《雋敬碑)「畫」(壹)《字彙》「糴」(糴)《干鶈妻嫃祿字書》「類」(類)《五音篇海》「糶」(糶)《干祿字書》「縱」(縱)《集韻》「陰」(陰)《字彙補》「膚」(膚)《廣韻》「麥」(麥)漢《西狹頌》我們學習古代漢語和研究古代文獻,不僅需要掌握簡化字,而且需要掌握繁體字,掌握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關係。只有掌握了這種關係,才不至於產生誤解。比如《後漢書·丁鴻傳)有「干雲蔽日」的話。如果把「干」理解為「乾濕」之「乾」的簡化字「干」那就錯了,因為天上的雲不可能有干、濕之分。這裡的「干」字,是「樹木參天」的意思,與「干」字繁體字毫無關係。繁、簡字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在詞義上本來毫無聯繫,而僅僅讀音相同,但在簡化時則採用了筆畫少的。如「蒙」與「矇」在詞義上大有區別:「愚昧」謂之「蒙」,而「嚎」則有「欺騙」義。後來只是因為讀音的關係,才以「蒙」代「矇」了。第二,有的簡化字是借用其繁體字的一部分,但這個「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個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特別注意,不能用今天的這個簡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個字。如今天的簡化字「隸」(li力),就是取了繁體字「隸」的一部分,然而「隸」又是古代的另外一個字,是一隻手抓住了一條尾巴的象形字。許慎說:「隸,及也。」《玉篇》就把「隸」直接寫為「逮」。所以古代的「隸」字也就是今天的「逮」字,若不注意就會弄錯。第三,今天有些簡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氣」(氣)、「網」(綱)等;有的是占通用字,如「薦」(薦)、「癢」(癢)等;有的是古異體字,如。「禮」(禮)「線」(綫)、「淚」(淚)等。了解了這些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這些簡化字,只不過是為了書寫方便,才選擇了其中筆畫少的作為今天的統一使用體。五、假借字的規律什麼是假借字,在「六書」問題中已作了簡要的分析,現在需要討論的是假借字到底有些什麼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對閱讀文言文有什麼用處。(一)從漢字的形體結構來看,假借字主要有兩個規律。1.一個「獨立」的字充當了另一個字的聲符時,那麼這兩個字有時是能互相代替的。如:(1)「(元濟)起,聽於廷。」(《李愬雪夜人蔡州》)——元濟起床,在庭上細聽。(2)「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國策·趙策》)——地位很尊貴,但是沒有一點功績;俸祿很優厚,但是沒有一點勛勞。例(1)中的「廷」字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字,但它充當了「庭」這個形聲字的聲符,就成為「庭」的假借字了。例(2)中的「奉」字本來也是一個獨立的字,但它充當了「俸」這個形聲字的聲符,就成為「俸」的假借字了。2,兩個形聲字,由於聲旁相同可以互相代替。如:(1)「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史記·陳涉世家》)——替天下人倡導,響應的人一定很多。(2)「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同上)——將軍身披堅甲,拿著銳利的武器,攻打無道,誅滅暴秦。(3)「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公輸盤變換了九次攻城之法,被墨子九次拒(擋)回去了。例(1)的「唱」字,例(2)的「被」字,例(3)的「距」字,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和「倡」、「披」、「拒」等形聲字的聲符相同,所以「倡」、「披」、「拒」可以假借為「唱」、「被」、「距」。這樣的假借現象在古書中是屢見不鮮的。(二)從漢字的讀音上看,兩個字由於音同或者音近,雖然形體上沒有什麼聯繫,有時也可以產生假借現象。如:(1)「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墨子·公輸》)——公輸盤攻城的器械用完了,但墨子的防禦之法還多著呢。(2)「(白骨精)嘴唇往下別。」(《西遊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的嘴唇往下癟。(3)「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像你(范進)這個尖嘴猴腮的樣子,也該撒泡尿照照自己。例(1)的「圉」,例(2)的「別」,例(3)的「拋」,是和「御」、「癟」、「泡」同音(或音近)。所以它們就充當了「御」、「癟」、「泡」的假借字。總之,不管從結構上看,還是從讀音上看,都離不開音同或音近這條根本原則。如果在讀音上沒有任何聯繫的兩個字,那它們就不能假借。怎樣才能辨別假借字呢?大概離不開以下兩種辦法。第一,看上下文的意思,再考慮其讀音。如果根據字面的意思根本講不通,但從讀音上卻能與另外一個能講通意思的字聯繫起來,這就有可能是假借字。如「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韓非子·五蠢》)這當中的「必」字如果解為「必須」,則根本講不通。從上下文的意思看,這裡的「必」是「盡」的意思;那麼有沒有讀「必」的音而又有「盡」的意思的字呢?有的。這就是「畢」字。所以「必」在這裡就是「畢」的假借字。第二,利用《玉篇》《類編》《康熙字典》《辭源》等工具書來辨別假借字。如《莊子·逍遙遊》中有「立之塗,匠人不顧」的話。這個「塗」字不好解釋,一查《康熙字典》就發現其中有「塗通途」一條,「塗」就是「途」的假借字,問題解決了。由上述可知,我們掌握了假借規律和辨認假借字的方法,對我們講授古典文學、閱讀古代典籍、理解古文的語義是有很大幫助的。總之,要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進行研究,並正確地加以批判繼承,就必須掌握文字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困難重重,「未及升堂,焉能人室?」漢字造字原理(一)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構字方法:描繪物體輪廓,突出物體特徵。 所表對象:有實體可以描繪的事物,主要是名詞 文字特徵:獨體。 (《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二)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構字方法:象形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加指事符號,指出「事」之所在。(文、本、末、朱、刃、寸、上、下) 所表對象:事物的局部;抽象的概念。 文字特徵:一個象形字加一個指事符號。 象形和指事的辨別:在結構上都歸「獨體」。象形多表示具體概念,指事多表示抽象概念(但高、大為象形)。 (三)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武、信是會合語詞意義。與後代的「尖」、「蘇」、「尠」類似。 但古文字的會意,應是會合字形的意義。 構字方法: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符號,合成一個新義。可分為兩類: 1.會形合成(靠各參構部件的形象會合成義。如:射、步、涉、陟、舂、立、及、休、孚、益) 2.會義合成(靠各參構部件的意義會合成義。如:臭、楞。歪、尖、班、疈) 所表對象:行為動作(主要是動詞);抽象概念。 文字特徵:合體。 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的區別:象形、指事是以獨體、靜態而名物,會意則是以合體、動態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語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為名詞,會意字則多為動詞。 (四)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構字方法:一個義符(意符、形符)表意義範疇,一個聲符表字音所表對象:不受限制文字特徵:合體。 學習形聲字應注意的問題: 1.形聲字的義符只能表示某種意思的範圍,而不能標明表聲字的具體含義。 2.形聲字的聲符除了標聲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這種現象有人稱之為形聲兼會意。如,「警,戒也。從言,從敬,敬亦聲。」 再如,「脛、徑、頸、經、陘」等字都從其聲符「巠」獲得了細長之義。 聲符表義的原因:聲符本身作為一個字,本來就帶有意義。從造字上來說,有的字在造字時,就取了那個聲符字的意義。分化字有很大部分是這麼造的。如,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從認字上來說,當這個聲符的意義與這個字的意義相關時,看起來就是聲符表義。 從文字學上說,只要是有表聲作用的,都歸形聲字。 3.形聲字的義符和聲符在表現形式上有多種複雜的情況:(1)義符和聲符的位置所在沒有一定之規;(2) 形符或聲符字的形體有時會被省略一部分。(3) 形符或聲符在隸變過程中被嚴重改變了形態,很不容易辨識。 (五)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判斷原則:同一物類、事類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的字,意義可以相互解釋;同時又有聲音上的關係。 所表對象:同一類事物。 對轉注的多種解釋: 1.訓詁上的互訓。戴震、段玉裁主此說。 2.語詞派生,文字孳乳。章炳麟主此說。 (六)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把為甲詞造的字,用到與之同音的乙詞上去。這個乙詞沒有自己的本字。從文字學上說。也是一種造字方法,不過是不造新形體的造字。 假借現象產生的原因: 1.為了限制造字的數量。 2.由於要記錄的詞意思抽象,不好通過字形來顯示,於是借用同字來代替。 關於許慎所舉的例字: 發號的令,用為縣令的令;久遠的的長,用為官長的長。在許慎看來,發號的令與縣令的令沒有意義關係,久遠的長與官長的長沒有意義關係,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後人認為,縣令的令是發號義的引申,官長的長是久遠的長的引申。所以認為許慎舉這兩個例字不合適。清代的朱駿聲在他的《說文通訓定聲》中,認為應該舉「朋、來」為例。 六書的內部分類: 前四書是造新形體的方法,後二書是造字原則。 前四書是用以分析逐個字的,後二書是用以分析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的。第一章漢字的形體結構——六書「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漢代記述六書細目的有三家,一為鄭眾,《周禮·地官·保氏》注中引鄭眾的話「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一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為許慎,其《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不僅指出了六書各書的名稱,還給每一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子。

(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象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詰詘」的意思是彎彎曲曲。「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意思是,畫成那事物的樣子,筆畫隨著所表事物的外型特徵彎彎曲曲。  「象形」所表示的意義對象一定是看得見、有一定外型的具體名物,即必須是有形可象的。所用字形與意義對象在形體上具有同一性。例如「日」古文字像太陽形,「月」古文字像月牙形。其本義就是太陽、月亮。再看以下例子:象形字的符號性是很明顯的。表現在它很強調對象特徵的突出。如「牛」字突出了牛角,「虎」字強調其張口露齒及斑紋,等。象形造字法是一種最簡單的造字法,很難用於表示意義抽象的或沒有具體形象的概念,顯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卻為指事、會意、形聲字的構成創造了條件。)據唐蘭先生考證,三家之說同出於一源,因為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根據西漢末古文經學創始大家劉歆的《七略》刪節而成的,所列六書名目、次序也應本於劉歆所述,而鄭眾、許慎的學術師承又與劉歆有淵源,鄭眾之父是劉歆的學生,許慎之師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學生。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漢代三家,只有許慎為六書下有定義,故要正確理解古人的六書說,必須弄清許慎六書說的原意。漢字的表意功能,是由字元內在的構形來體現的。字元在內的構形相當複雜,但是也有一定的規律。能大體闡明這些規律的,就是我國傳統文字學中的六書說。(一) 象形象形是一種圖畫式的造字方法。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猶言曲屈,說明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繪物體的輪廓圖形,具體的「畫」法是隨著物體外部線條的彎曲而彎曲。比如日、月,甲骨文作,[為了明確起見,所舉例字不限於《說文》小篆字莆,下同。]一看就知道是日月之形。再如(山)、(羊)、(牛)、(鹿)、(矢)、(鼎),無論是取象物體的整體還是局部,總是突然出物體的特徵,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所象為何物。人有把這種簡單明了的象形字稱之為純象形或獨體象形。有一些象形字較為複雜,所象之物不能用簡單幾筆就能突出其特徵而讓人一目了然,還需要把與所象之物密切關聯的另一物體也連帶著「畫」出來才好識別。比如:(向)如果只「畫」一個方口,人家就容易誤認為是人的嘴巴或別的什麼窟窿,只有把(宀)字加上,才容易讓人明白這是指房屋牆上的方洞(向的本義是窗子)。(眉)下面如果沒有「目」字起襯托的作用,人們就難以乍出上面所象是眉毛之形。(栗)沒有「木」字陪襯也難知道上面所象是帶刺的果實。此外還有血、須、石、牟等,也是這樣的象形字。通常這類象形為合體象形或烘托象形。由於象形是用「畫成其物」的方法來造字,所以見是有「物象」可「畫」的實物多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來造表示它的它。從用字寫詞的角度看,大凡用象形字記錄的詞,大多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但是也有少數象形字例外,它所標稱的並非所象的具體實物,而是這種實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或狀態。高大二字即是這樣的例子。高,甲骨文作,本象台觀之形,由於上古在人為的建築中,最高的莫過於台觀了,所以這個字所表示的不是觀台,而是台觀所具有的「高」的性質或狀態,以便用台觀之高,泛指一切事物之高。大,甲骨文作,本象大人正立之形。由於大人與襁褓的小孩兒相比,具有「大」的性質和狀態,所以這個字所要表示的不是「大的人」而是「人的大」,再用為凡大之稱。這種象形字所記錄的詞,其本義往往不再指具體的事物而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或狀態,其詞性也不再是中詞而是形容詞了。其實,像這樣的字,就造字手法而言,是「畫成其物」的象形;而就造字意圖而言,就是要用形象的字形來標示抽象的概念了。(二) 指事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加指事符號以標識字意所指只是所象之形的局部而非整體的造字方法,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的「事」,其義在古代與「物」相通。所謂指事,含有標識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一個事物有整體與局部之分。要為某物的整體造字,只要「畫成其物」,突出其特徵就可以了;如果要為某物的某一局部造字,而這一局部又無突出特徵可以為明,那就只好先將物體的整體象形出來,再在這個象形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標識的符號,以指象某一局部之所在,這樣人們就能憑藉物體的整體象形以及後加的標識符號,體察出新造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了。例如:(刃)「視而可識」似刀,但仔細觀察又比刀字多了一划,這多的一划即是標識性的指事符號,指明這個新造字所表示的意思不是整把刀,而是刀的利刃。(本)木下的一划為指事符號,指明這個字的本義為樹木之根。與本相對的「末」,「形」同此理,指樹梢。(寸)是右手之右的象形,下面一划是指事符號,指明這個字的本義為腕關節下面一點的寸口。指事的字指事符號沒有固定的形態,不一定就是單一的一點一划,例如(面)字,其指事符號為外圍近似方框的東西;(亦)是掖(後作腋)的本字,其指事符號為兩邊獨立的兩劃。指事字為數很少,所以表示的是多比較具體的事物,這是由它以象形為基礎決定的。不過有時所指稱的事先的也比較抽象,比如許慎所舉的上下二字。上下的甲骨文、金文中寫作,長劃像一個長形的物體(一根棍或一條繩子之類),把空間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其短劃為指事符號,標明劃分後的空間位置之所在。這與「刃」「本」等之所指,雖然要抽象得多,但情理卻是一樣的。還有一二三(四)這四個數目字,也有人認為是指事字,並稱之為純指事字,其實這是古人以籌碼計數的象形,是「畫成其物」一看便知,不必要「察而見意」的。以上所說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構形單一的獨體字,前人在分析漢字的構形的時候把它們稱之為「文」,而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合體字稱之為「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字是文的孳乳,如何由「文」形聲相益孳乳成字?就是下面要講的會意和形聲兩種造字方法。(三) 會意會意是根據事物間的某種關係而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文來示意的造字方法。許慎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類指事類,誼同義,同揮,指猶言導向。他這八字的界說比較含混,大致是說,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併合其義而成新義,而對這個新義的理解需要依據相關事物之間所存在的內在或外在關係作導向。會意造字法衝破了象形、指事的局限,擴大了造字的範圍。象形和指事造字多只能對單一的、靜態的事物(包括人)而進行圖形示意。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不是孤立和絕對靜止的,它們在運動過程中彼此關聯,就形成了人世間和自然界的種種行為和現象。要為這種種行為和現象造字,象形和指事顯然不能勝任。於是古人採用了這樣的手法:把表示有關事物的文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讓人們通過經驗和意識來體會其中的意思(即字義),這就是會意造字法。例如休字,從人從木,甲骨文作,從這兩個文的組合方式,表現出了人與樹的關係----人倚樹下。「背靠大樹了乘涼」,人們根據在野外勞累之後常於樹蔭下上憩的經驗,就能理解這是休息的意思。會意字所會之意的內涵十分廣泛和複雜。從字的要形與字主的關係來考察,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意較為直接和表象化的,一類是表意較為間接和隱曲的。表意較為直接和表象化的會意字為數較多。例如:(從)從二人,表示一人在前,一人在後緊緊跟隨。(牧)從攴從牛,表示手執鞭撲放牧。(羅)從網從隹(鳥),且隹在網之下,表示以網羅鳥。(莫)從日從,日在草之中,表示太陽已落,夜幕降臨。(舂)從從午(杵本字)從,表示雙手執杵而。(寒)從宀從人從從(冰),表示人在屋內用重草薦覆其身以御冰寒。像這樣的會意字,頗似人的行為或客觀現象的素描寫真,人們從字的構形上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和想到是何事何意。可是另外一些會意字的表意就沒有這麼直接明了了。例如:(臭)從自從犬。自是鼻的象形字。臭的本義是氣味的總稱。氣味無形,可聞於鼻而不可見於目。可是古人憑狩獵生活的經驗知道,狗鼻子的嗅覺對於氣味最為敏感,故以犬自會意,引起人們從有形到無形的聯想。(息)從自從心。人和許多動物的呼吸都發於心臟而行於鼻腔,故以睚心會意,表示氣息和呼吸。(取)從又從耳。本義是捕取。上古在作戰或狩獵中殺死敵人或野獸須割取其左職以邀功,故以又、耳會意,表示所捕取。(,即法字)從廌從去從水。傳說廌為獨角神獸,能分辨是非曲直,在法庭上能「觸不直者而去之」,從而使決訟得以公平如水。此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公平執法的美好願望。(,即德字),從直從心。直的本義為直視。直心會意謂能直見其心,即心無隱曲,就是有德的表現。這反映了古人的道德觀念。以上諸字的構形,已經不是人的行為方式或客觀現象的直接寫照,字形所體現的也不是事物之間的外在關係,因而人們也就不能再簡單地直接地從「字面」上去理解字的意思了。比如臭字,上面是一個大鼻子,下面是一隻頭沖鼻孔的犬,在上古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恐怕難有這等現象(不像現代有閑人玩狗)?所以這個字形所反映的不是鼻子與犬的外在關係,在理解其字義時也不能認為是用鼻子聞犬或犬啼鼻子。同樣,息字也不是用鼻聞心,也不是鹿飲水後離去。可見這類會意字的表意具有「形而上」的特徵,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關係,需要人們憑著字面所提供的「信息」,去發動由表及裡的聯想,同時還需要人們根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以及對一定時代的社會意識和觀念形態的把握等等,去作深層的、特定的理解,才能準確地把握字義。反過來說,也正是先哲們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了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主觀能動性,才造出了這樣一些能為人們所接受的、貌似形象實則十分抽象的會意字。由於會意字構形與表意之間的關係有直觀淺顯的一方面,又有隱晦深層的另一方面,這兩個方面在形式上沿有任何的區別,所以後世的人對古代會意字的識別、分析和解釋,經常出現偏差,很容易犯主觀片面的錯誤。比如許慎對「武信」二字的識別和解釋就不正確。《說文》戈部:「武,誠也,從人從言會意。」且不說他解釋武字時引楚莊王的話對與不對,單就他把要成武字的「止」看作是停止、止息之止,把前人從戈從止的造字意圖理解為停止干戈(消除戰爭),也是站不住的。武字在甲骨文中已習見,作與(逐)(歷)、(前)等字中的「止」一樣,均表人在活動中的足趾。甲骨文中凡從「止」會意的字,「止」只表示人的足趾和人的行走、行動,絕無停止、止息之義。因此武從戈從止會意,是表示帶戈之人在行動,其本義當為步武或武裝。如果把止理解為停止,從么從豕從止的逐就是讓野豬站住,從止從舟的前就是停船了。至於信字,則是戰國時代才有的從言千聲的形聲字,小篆定型為從言人聲,根本不是會意字。誠然,按照某種情理、觀念和邏輯所造的會意字,古今都有一點,諸如大為火赤、不正為歪、小土為塵之類,但畢竟在漢字中為數極少,切不可以為之為常規去解釋所有會意字。許慎舉武人二字為會意之常例是很不恰當的。總之,會意字「比類合誼」的方式有多種,內容很豐富,決定會意字字義的因素也很複雜,我們地會意字的識別和理解千萬不要簡單從事。最後說說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的區別。會意字是「合文」為字,是以象形或指事為構件的複合體,所以會意字可以拆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可以獨立表意的文。獨體的象形字不可拆開自不待言,就是合體的象形拆開之後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能成文。指事字似乎可以拆開,可拆開之後一部分是文,另一部分卻是指事符號也不是文。這是表面上的複合體與獨體區別。實際上構成會意字的文與象形、指事單獨使用的文是有本質不同的。單獨使用的文只表示相對獨立和相對靜止的人或物,,不與他人他物相關聯;而構成會意字的人或物,則不再處於獨立和靜止的狀態,它們彼此之間必定存在著外部或內部的聯繫和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一個新的有機體、表達一個新的意思----會意字的字形和字義。概而言之,象形、指事是以獨體、靜態而名物,會意則是以合體、動態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語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為名詞,會意字則多為動詞。(四) 形聲形聲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文或字主要是起標聲作用的造字方法。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謂以事為名,即依事類而定其名字。是說在經某個事物定名而造字時,先確定它在萬事萬物中的屬類,屬類確定後就用表示這屬類的文(或字)來作新造字的主義部分;所謂取譬相成,就是根據口語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文或字來作新造字的標聲部分。這樣,主義和標聲的兩個部分相輔相成而構成新造的字。許慎所舉的江河二是,原本是為專指長江黃河而造的字,由於江河均屬水類,所以都用「水」來作這兩個字的主義部分,然後又根據口語中稱謂江河的發音分別選取了讀音相當的「工」、「可」來作標聲的部分,於是就構成了江河兩個形聲字。為了便於分析形聲字,人們把主主的部分稱為義符或形符,把標聲的部分我為聲符或音。從表面上看,形聲字和會意字都是複合體,只是會意字的構形中沒有標聲的成分,而形聲字則既有主義的部分又有標聲的部分罷了。關於形聲字,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這裡作些簡要的說明:1、形聲字的義符只能表示某種意思的範圍,而不能標明表聲字的具體含義。由於用為義符的文(或字)只表示事物的屬類,因而它在形聲字中只是高度概括的類名,並不能表示這個形聲字的具體含義。例如:項、題、顏、顛等字,均以頁為義符,頁在這裡只表明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都是頁(人頭)的屬類,均與人頭有關,並不具體表示脖子、前額、臉面、頭頂的意思。義符既然只是表示某種意思的範疇,那麼範疇可以有大小寬窄之別,因而同用一個義符的諸多形聲字,其具體含義雖然彼此相關聯,但是這種關聯可能是相同、相近、相通,也可能是相逆、相反。如從日的形聲字,昭、晴、昭、晞、昕等含有明亮之意;晚、昧、暗、晦等則含有昏暗之意。因為日頭是自然最大的光源,有日則明,無日則暗,地球上的明暗皆繫於日。事物往往具有對立的兩個方面,注意到這一點,對我們判別字義是有益的。2.形聲字的聲符除了標聲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語言中語詞的聲音反映著詞義或詞義的來源,字是詞的書寫符號,是語言中的詞的聲和義的載體,所以字義(實際是字元所記錄的詞義)也往往與字字的讀音有關。這種現象在形聲字中的反映,就是聲符除了標聲之外也往往含有表意的作用。同從一個聲符得聲的抱、袍、雹等,都含有包裹的意思;從侖得聲的淪、輪、倫、論、綸等,都含有條理、倫次的意思;從奐得聲的煥、渙、瘓、喚、等,都含有大的意思。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當然,聲符字也往往是多義的,因而在形聲字中的表意自然也非止一端,所以同從一個聲符得聲的字,其意思的相通相關也往往不是單一的。這裡有兩點需要說明:①形聲這種「從某得聲我有某義」的義,主要是由聲符字的聲音帶來的,與聲符的形關係大,這一點從許多異體形聲字的聲符可以更換他形而得到證明。因此,歷史上的所謂「右文說」實際上應該是「右聲說」。②聲符的表意作用和範圍是很有限的,聲符和字義之間並不絕對相關。我們之所以說它是「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就是說這並不是一條普遍的規律。許多形聲字的聲符只是標聲而不表意,江河二字即是其列,切不可以偏該全、牽強附會地把「以聲說義」施於所有形聲字。3.形聲字的義符和聲符在表現形式上有種複雜的情況:(1)義符和聲的位置所在沒有一定之規,常見的有:左形右聲,如錢、材、消、熔等;右形左聲,如放、鴨、刎頸等;上形下聲,如茅、簡、空、室等;下形上聲,如柴、醬、盆、甕等;內形外聲,如聞、問、閩等;外形內聲,如闢匪、匐、固等。有的形符與聲符處在一個角落,如穎,從禾頃聲;脩,從肉攸聲;賴,從貝刺聲;聽,從聽壬聲。有的形符被聲符隔離,如衷,從衣中聲;街,從行圭聲;哀,從口衣聲;衡,從行聲。對這樣的形聲字在分析形體時一定要注意。(2)形符或聲符字的形體被省略一部分。為了養活某個形聲字的筆劃或構形的美觀,在漢字形體演變的某一階段上,形符或聲符被部分地省簡而成為所謂省形或省聲。如弒,弒省,式聲;耆,從老省,旨聲;産,從生,彥省聲;夜,從夕亦省聲,等等。(這裡附帶說一句,省形並不限於形聲字,在會意字中也有。如是從老省從至,香是黍省從甘。)省形和省聲,在漢字的發展、使用過程中確實存在,了解這種情況對研究字形與字義的關係頗為有益。但是,省是以不省為前提的,在沒有發現不省的字形以前,不可輕言省形或省聲,否則容易犯主觀臆測的錯誤。許慎在《說文》中對省形省聲就用得過濫,有的頗令人懷疑(如說頫字是「從逃省」,妃字是「配省聲」)。有的則是明顯的錯誤(如說弗字)是「從省」,監字是「省聲」,奔字是「賁省聲」等)。所以對《說文》之言省,特別是省聲,我們不可輕信。(3)形符或聲符在隸變過程中被嚴重改變了形態,很不容易辨識。如恭是從心共聲,唐是從口庚聲,徒是從辵土聲,歸是從帚追聲,責是從貝聲,等等。有的形符或聲符則完全被省簡隱沒,根本年示出是形聲字了,如書本為從聿、者聲,泰本為從水、從、大聲。對於這樣的表聲字,必須復形到變之前的形體,不好辨識。以上我們介紹了形聲字的構形及有關的情況。從漢字發展的角度來看,形聲造字法不僅突破了象形、指事、會意造了的局限,找到了為許多元形可象、有意難會的事物造字的簡便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它彌補象形、指事和會意不能直接標聲的缺陷。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如果不能標示讀音,是極不便於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範圍內,表意向標音的過渡乃是一切文字發展演變的共同規律。我們的漢字雖然沒有演變為純標音的文字,但是由於形聲造字法的發明和表聲字的迅速增多,並很快在後來的漢字中佔了絕對的優勢(現今使用的漢字形聲字佔85%以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漢字的標聲功能也說明我們的漢字同樣是在遵循共同的聲化規律而發展、演變的漢字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中形聲字起有很大的作用。(五)轉注所謂轉注,就是輾轉互注,也就是兩個字的意思可以相互接納、相互解釋。從造字的角度說,就是為可以互訓的詞各造專字的造字原則。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不知是由於許慎的話說得不夠不明白,還是因為問題於過簡單而反生疑,歷史來對轉注的解釋真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推尋許慎的本意,似乎不甚複雜。所謂「建類一首」,類指事類,與會意之下所云「比類合誼」的類同意;首指部首,即《說文》所分立的五百四十部首。「建類一首」就是將所有文字依據其所表示的事物來分立字群,即分出不同門類的字群來,然後分別選定一個表示事物屬類的部首字置於字群的「排頭」,用以統帥其字群。所以許慎在解釋每個部首之後,總要附上一句「凡屬某者皆從某」的套話。比如樹木類的字群由「木」作部首來統帥,註明「凡屬金者皆從金」等等。這就是許慎自己所說的「分別部居,不相阿廁」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後敘中又說:「此十四篇五百四十九,九千三百五十三文……其建首也,立一為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從這裡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建類一首」的簡單地說,就是依據事類建立統一的部首。這些統一的部首,從「一」部開始,到「亥」部終結。所謂「同意相受」,就是指同一部首所屬的字中,若意思相同,則可以相互授(上古受授二字同文),即彼此可以相互解釋。許慎所舉的考老二字,老字自為部首,考為老部所屬之字,「從老省、丂聲。」《說文》:「老,考也」;「老,老也」。二字互訓,即其意可相互授受。考老二字除同部、同意外,還有迭韻的關係。是否所有轉注字都必須有聲音上的關係呢?許慎在界說中沒有提及;他還把轉注排在會意之後(形聲在會意之前),說明了是以說意為主的。但所舉例字卻有迭韻關係,這恐怕也不是偶然的,似可看作是對轉注字還應包含聲音相近的暗示。六書的條例原棉本就是從現存的文字材料中總結出來的。許慎在整理漢字、依類系聯的時候,自受發現這一樣種現象。就是在同一個部首的字,存在著意思相同甚至讀音也相近的字(他在《說文》中往往把這些字排列在一起,可見其用心)。這種現象說明,同一事物在語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詞來表示,落實到書面上,則是可以造就不同的字來表示。由於是同一事物,所以所造字的構形採用了相同的義符(即部首)。至於字的具體造法,是用象表、指事,還是用會意、形聲,則不一定。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的界說,即是從造字角度對這種現象的總結。雖不是具體的造字方法,即是一條造字的原則,即可以為兩個表示同一事物的同意詞造出不同的書寫符號的原則。例子除考老外,艸部的與葍、蓨與苗;辵部的逆與迎、追與逐等都是。漢人總結出古代有這樣一種造字的原則和現象,為辨識字提供了新的途徑,就是字的部首相同讀音也相近,其字義則可能相同或相通。這對於訓詁解經,顯然是頗有好處的。(六)假借假也是借的意思。假借是記詞符號的借用。從造字的角度來說,是一條可以借用記詞用字的造字原則。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語言中的某個詞沒有記錄它的專用字,而只是依照聲音(相同或相近)把這個詞所表示的事物寄手托在表示他事物的文字上,即借用已有的他字來記錄。許慎所舉之全旬秦漢官職中的令和長,他認為這兩個詞就沒有造專門的字來記錄,只是因為聲音的相同,借用了原本表「施令」的令和表「久遠」的長來記錄。可見假借是為沒有專字記錄的詞借用的一個他詞專字的造字原則。假借字出現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是為了限制字數。世界上的事物無窮無盡,語言中表示這些事物的詞自然也是無窮無盡的,如果要為每一個詞都造一個字來記錄,那麼漢字的數目就會我得令人難以承負,這顯然是不答合文字的實際應用的。所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當漢字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就要加以適當的限制,即便還可以為某個詞造字也就不輕易再造,只借用一個同音的他字來記錄。這樣漢字的數目就不至於迅速膨脹。有人認為假借是因為上古字少不夠用才借他字頂替,其實正好相反,是怕字多而意讓諸詞共用一字。比如在西周,表示與人行走有關的從辵的字已有不少,若要再造一個躲避的避字是非常容易的,可是一直借用「辟」而沒有造「避」,時人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當在,事物是發展變化的,造字也在隨著時代的需要而不斷改進。當某個字被借用得太多而在書面語言中難以達意的時候,就不得不再造了,秦漢以後就新造了避(同時還造了譬、僻、嬖、闢等)字,即是這種情況。第二,由於要記錄的詞所表示的意思抽象,不好通過字形來顯示,於是借用同字來代替。比如完畢的畢這個詞意思比較抽象,若要為它造個專門的字,無論用哪種造字方法都不好設計其構形,若要為它造個專門的字,無論那哪種造字方法都不好設計其構形,於是乾脆不造,借用本為「田網」一種捕獵工具)的字來記錄。同樣的道理,舊故的舊借用本為鳥名的舊(一種貓頭鷹類的鳥);粗笨的笨,借用本為竹白的笨。至於虛詞,本來就「虛而不實」,更難於造專字,故絕大多數的虛詞用字都是假借字,諸如:而,本為唇下之鬚;亦,本為掖下之掖;其,本為畚箕的箕;何,本為擔荷的荷;耳,本為耳朵的耳,等等。從上面所舉的例子可以看出,假借是用一個字來記錄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音詞的現象。被記錄的兩個同音詞中的一個,其詞義與字形密切相關,而另一個詞義則與字形不相干,純粹是聲音的依託。就這個字的「負荷」而言,一是通過形體來承擔本義,一是通過聲音來托負借義。因此,這被記錄的兩個詞之間,在詞義上不應該有任何聯繫。。如果有聯繫,那就是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而不是本義與假借義的關係了。許慎舉令長二字來作假借之例,從我們今天的認識來看,是不恰當的。令的本義是發號施令的人,長的本主是年長的人。令當「縣令」講、長當「官長」講,都是詞義的引申,也就是本義與引申義的關係。有人據此把假借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意義的假借」(稱為「聲借」,一類是「有意義的假借」(稱為「引申假借」)。我們認為,一個詞詞義的引申和發展,與借用記司符號的假借造字原則,是不同性質、不同範疇的兩件事,不應該混為一談。許慎在《說文》中,把令訓為「發號」,把長訓為「久遠」,完全是把發號施令的令,表示久遠的長與官長的長分別看作是兩個意義無關的詞,才用以為假借之例的。我們從他「本無其字,依聲依事」的界說中也可以看到,他於假借只講「聲」而不涉及「義」,與轉注只講「意」而不涉及「聲」正好相反。所以我們認為,假借只是因聲而借字詞,不牽涉詞義的引申問題,否則假借義與引申義豈不混而為一了?許慎之所以舉令長二字為例,是因為他沒有弄清這二字的本義的緣故。我們不能因為許慎舉例的失當而誤解他的界說,把六書的體系搞亂了。總之,假借是因聲而借用記詞的用字,與轉注一樣,也是一條造字的原則,不過是不造字的造字原則。由於假借字的字形與借用它的詞的詞義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假借字實際上是單純記音的書寫符號,這就在一定的範圍中擺脫了形體的束縛。也就是說,假借這條造字原則的實施,使漢字出現了以聲表意的傾向。它與形聲字的出現,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漢字由表意向標聲的方向發展。然而漢字終歸是由象表發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又不允許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完全改變其以形表意的性質,因此假借不能無限地擴大(後世又為許多假借字造字本字即是證明,它只能與轉注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對漢字體系進行內部的調節,使漢字既有以形意的成分,又有借音表意的成分。以上介紹的是六書的基本內容。從中可以看出,真正作為造字方法出現的只有前四書,即象形、指意、會意和形聲。後二書轉注和假借,只能視為造字過程中的原則。自戴震提出「四體二用」之後,多數學者都遵從其說,認為前四書是造字的方法,後二書則是用字的方法。其實,造字是用字的前提,用字是造字的目的;造字受用字的制約,用字受造字的局限。所以六書作為構造漢字和漢字體系的方法和原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矛盾統一體。《說文解字》奠定了中國文字學的基礎並一直是中國文字學的靈魂和核心,而且也是音韻學、訓詁學的重要依據。第二章漢字的結構和發展第一節「六書」與漢字的形體構造一、漢字的起源1.遠古人類記事主要有實物、契刻、圖畫等方式,隨著人類的進步,在契刻、圖畫的基礎上產生了文字。文字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的標誌。2.漢字的起源大約在原始社會晚期,漢字體系的形成大約在夏代初年,最遲在夏代中期。二、什麼是文字1.《尚書·序·正義》:「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東塾讀書記》(陳澧)「蓋天下事物之象,人日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成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2.統而言之,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體系,叫文字。析而言之,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許慎這段話的意思即後來人們通常所說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3.文:象形字,象人胸前刻有花紋的形象,指花紋、紋路。字:本義是在屋裡生孩子,指生育。「字」是從「文」孳生而來的,而且越孳生越多,因此,用「字(生育)」表示「字」(由文孳生而來的符號)之意。三、「六書」與四體二用1.「六書」關於漢字的造字法,傳統有六書的說法: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指: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玄注《周禮·地官·保氏》指: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慎《說文解字·敘》中指: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我們今天所說的六書,一般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2.四體二用清·戴震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字之體」,指造字法;「字之用」指用字法。「四體二用說」被清代文字學家接受,並成為今天的共識。3.「六書」並不是造字的原則。先有漢字,後有六書說。漢字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了,到漢代人們才有意識地研究漢字的造字法,提出了「六書」說。當然,「六書」提出後,它的確也成了新造漢字的造字原則。如,化學元素名稱用字,就是用形聲造字法造出來的。四、許慎的「六書」六 書許 慎釋義《說文》術語例字意義造字法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象……之形,象形。日月鳥虎羊魚鹿車鼎行目果造字的基礎指事視而可識,察而可見。象……之形。或:指事上下刃末朱本亦甘寸數量少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從……,從……。武信步伐取逐莫牧兵隻及合二三字之義為一字之義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從……,……聲。江河問裏裁疆徒發數量最大,佔90%用字法轉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頂—顛命—令,父—爸證明了漢字中一詞多字的現象。(父爸爹爺)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其我汝西麥來一字多詞,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1.關於形聲字(1)一般結構左形右聲:梧快江右形左聲: 鳩胡頸上形下聲:草霧管下形上聲: 婆案臂外形內聲:國閣裹內形外聲: 聞辯鳳(2)特殊結構A形符偏在一角載栽哉裁:分別從車、木、口、衣,(zai1)聲。條修脩:分別從木、彡、肉,攸聲。雜:從衣,集聲。B聲符偏在一角旗施旌:聲符分別是:其、也、生從徒徙:聲符分別是:從、土、止C形符聲符穿插游:從※,汓(泅的異體字)聲。隨:從辵,隋聲。D省形或省聲a.省形考:從老省,丂(kao3)聲。耇(ɡou3):從老省,句聲。b.省聲歎:從欠,難省聲。吟也。融:從鬲,蟲省聲。炊氣上出也。(3)注意以下問題形聲字的形旁(義符)表義類,聲旁(聲符)表音,有的聲旁還兼表義。如:A霞蝦瑕騢都有「赤」(紅色)的意思。B論輪倫淪:都有排列有序、有條理的意思。C錢淺箋賤殘:都有「少、細微」的意思。以上各組字的聲符都表了義。2.關於轉注(1)許慎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說:兩個字,屬於同一義類,有相同的部首,可以互相解釋。如:考,老也。老:考也。六書中,目前對「轉注」的解說分歧最大。最有影響的是戴震、段玉裁等人的「互訓」說。他們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轉相為注,互相為訓。」這樣,一般認定,轉注是文字使用上的現象,而不是造字法。例:考:從老省,丂聲,形聲字。老:從人,從毛、從匕(化),會意字。言指人老了,鬚髮變白了。轉注者,乃二字同旁互訓,展轉相注也。建猶造也。類謂字類也。一首,猶雲同旁也。「建類一首」者,謂此二字其偏旁相同也。「同意相受」者,謂二字之意相同,此字可以受彼字之意,彼字可以受此字之意也。(2)現在比較寬泛的觀點認為,只要二字同義,就可以轉注,不論其音形間有無聯繫。(3)轉注字絕大部分是形聲字。3.關於假借許慎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語言中有些詞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專門造字,而是借用一個已造的同音字來表示,這就是假借字。假借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但字的總量並沒有增加。其:本義是畚箕,借用作代詞。我:本義是一種武器,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汝:本義是水名,借用作第二人稱代詞。西:本義是指鳥棲息於巢,借用為方位名詞。來:本義是小麥。象形字,借用作「到來」的來。麥:在「來」的字形上加形符,本義指來,到來。形聲字,借用作「小麥「的麥。漢字造字法部首舉例漢字造字法部首舉例(部首,是編排字典辭書的名稱。《說文解字》把有共同形符的字歸為一部,以該形符字作首字,用來統率這一部的字,這個形符字就叫「部首」。部首表示該部字的義類,部內字的意義都與部首有關。如「符」,與「竹」有關。)一、人之類部首:1.人部(俊、仁、依、倫、作)。2.兒部(rén)(兒、兄、先、元)3.大部(夷、亦、奔、夫、天)4.立部(端、竦、竢)5.士部(壯、?)6.女部(好、婦、姜、妨、佞)7.子部(字、孩、孟)8.男部(舅、甥)二、四肢五官類部首:1.頁部(頁xiè,頭。顏、題、顛)2.耳部(聖、聰、聞)3.目部(睡、相、眷)4.見部(觀、覽、覲)5.口部(吻、含、問)6.舌部(舐)7.甘部(甜)8.旨部(嘗)9.言部(誅、詩、信)10.欠部(歌、飲、歎)11.心部(恩、性、恭、快、息)12.手部(拳、把、承)13.又部(叔、受、取)14.攴部(收、更、放)15.廾(gǒng)部(戒、兵、弄、丞)16.足部(蹄、跨、距)17.止部(歷、歸、步)18.走部(赴、超、越)19.辵部(道、巡、邁、造)20.彳部(徐、循、往)21.肉部(腐、背、肺、肯、胡)22.屍部(居、展、尼)三、鬼神祭祀類部首:1.鬼部(魂、魄、醜)2.示部(神、社、祖、祝、禮)3.巫部(覡)四、疾病類部首:疒(chuáng)部(疾、病、瘡、痕、疚)五、衣食器用類部首:1.衣部(衣、衷、袒、)2.巾部(布、帛、幃、常)3.革部(鞋、勒、鞭)4.韋部(韜、韌、韈)5.系部(絹、維、經、紅)6.網部(罔、羅、羈)7.部(旗、施、旄)8.弓部(彊、張、彈)9.矢部(矯、短、知、)10.戈部(戒、戰、賊、武)11.矛部(矜)12.刀部(初、刊、剪、副、辨)13.斤部(斧、所、斯、斫、新)14.皿部(盆、益、盛)15.缶部(缶、缺、罄)16.瓦部(甄、瓮、甑)17.火部(燃、燒、焚)18.米部(精、粗、粲)19.酉部(酒、醴、醉)六、邑居宮室類部首1.囗部(國、圍、固)2.邑部(邦、都、鄙、郭)3.行部(街、術、衝)4.宀部(室、家、宮、客)5.广部(府、廢、廟)6.門部(閨、閉、間)7.戶部(扉、扇、房)七、金玉財寶類部首:1.金部(銀、銅、錯、銳)2.玉部(璋、理、玩、珍)3.貝部(財、貨、賢、? 、責)八、天文地理類部首:1.日部(時、景、暗)2.月部(朔、期、朗)3.風部(颯、飄)4.雨部(雷、零、霜)5.氣部(氛、)6.土部(地、堂、坦)7.山部(岳、崇、崔)8.厂部(厚、原、厲)9.石部(碑、磨、破)10.阜部(陵、阿、陽、陰、除)11.水部(江、河、清、流)九、動物類部首:1.馬部(駁、驕、驟)2.牛部(牢、特、牽)3.羊部(美、群、羸)4.犬部(狗、默、猛、犯)5.鳥部(鴿、鴳、鳴)6.隹部(雅、雁、雄)7.虫部(蛇、蜀、強、雖)十、植物類部首:1.艸部(草、苦、落、蔣)2.木部(析、構、朴、權)3.竹部(符、篇、簡、算)4.禾部(秋、秉、秀、穎)第三章 漢字結構分析和漢字含義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六書」之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至於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漢代記述六書細目的有三家,一為鄭眾,《周禮·地官·保氏》注中引鄭眾的話「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一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一為許慎,其《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不僅指出了六書各書的名稱,還給每一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子。據唐蘭先生考證,三家之說同出於一源,因為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根據西漢末古文經學創始大家劉歆的《七略》刪節而成的,所列六書名目、次序也應本於劉歆所述,而鄭眾、許慎的學術師承又與劉歆有淵源,鄭眾之父是劉歆的學生,許慎之師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學生。然而三家的細目有兩點不同:一為指事、會意、形聲的稱謂不同,二為各書次第不同。後世研究者認為,稱謂不同反映三家對這三書的認識可能有差異,各書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對各種字產生的先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後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漢代三家,只有許慎為六書下有定義,故要正確理解古人的六書說,必須弄清許慎六書說的原意。一、 象形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日」字篆文象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二、 指事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由於許慎定義的說解含混而籠統,「視而可識」可作為對六書每一書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見」適合假借字以外的各書文字,因而後世學者對指事的認識難免有異。今人於省吾、梁東漢對指事的闡釋,應最接近許慎指事說原意,在眾說中最為合理。他們認為,指事是一種用抽象符號來指示字義所要表達事物的字。三、 會意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許慎引《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止戈為武」,把「武」的本義解釋為制止干戈(即戰爭)。「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許慎釋其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而按現代學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聲符的形聲字,而非會意字。四、形聲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江」字許慎認為其本義是長江,「從水,工聲」。「河」字許慎認為其義是黃河,「從水,可聲」。二字是用與其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水」字作形符,分別取音同音近字「工」和「可」作聲符來配合成的。五、轉注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由於除「考」和「老」二字外,《說文解字》在釋九千多字中沒有用文字指出哪些是轉注字,許慎定義又過於簡略,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從古到今對轉注的不同解釋非常多,爭論了一千多年,至今卻無定論。裘錫圭先生在《文字學概要》中指出:「在今天要想確定許慎或創立六書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把轉注問題看作文字學史上已經過時的一個問題,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為它花費精力。」六、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說,假借字是語言中一個表達某事物的詞義,本來沒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據讀音去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字來寄託這個詞義所要表達的事物,令字、長字就是這種字。
推薦閱讀:

六書造字
六書,指漢字的六種構造條例
「六書」臆見(下)
何為六書?
漢字六書簡說

TAG:六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