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孫氏太極拳初級階段需要關注的幾個要點

研修孫氏太極拳如何才能提高?初級階段有五個把手:認識、規矩、功夫、實踐、總結。今天我與各位就認識和規矩這兩個方面進行交流,當然是從初級階段這個層面。有人問:孫氏太極拳練到最高境界是何狀態?猶如一團氣勢在流動,渾然不覺其法。這是當年那些親眼目睹過孫祿堂先生演示太極拳的人對孫祿堂先生行拳風神的描述。另外一些當年見過孫存周先生演練太極拳的人,描述孫存周先生的行拳特點是輕靈瀟洒、一片神行。這種風神今天已經見不到了,但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孫劍雲老師曾說:「練孫氏太極拳時,要練到自己如同一個氣球(這個氣球其大無外、通天立地)在鼓盪飄行,差不多就算入門了。」那麼如何達到呢?第一步要弄清楚拳架中的勁路以及勁路中的勁意和勁勢,從起落開合、渾圓一氣之意中呈現勁路、勁意和勁勢。第二步使勁路中的勁意、勁勢漸臻充實渾厚,於虛無空靈中自然形成巍然雄渾、大氣磅礴的氣勢。這種氣勢是自然而成的,絕非刻意能成。這種虛無空靈的氣勢蘊寓著強大的技擊功能,絕非僅僅是一種表象。若此,基本算具備了孫氏太極拳初級階段走架的造詣。遺憾的是,當代一些多年練習孫氏太極拳者,有的每日練拳十餘趟,甚至練拳幾十趟,然而他們在行拳時沒有將拳架中起落開合、渾圓一氣之意走出來,自然行拳時出不來於虛無空靈中產生頂天立地、巍然雄渾、大氣磅礴的氣勢。而這是孫氏太極拳拳式本身應該具有的氣勢。究其因,他們身上多有三大拳病,所以習拳不得門徑:1)頑空之病。看上去其拳也沒有大的走形,大形還算規整,但是不了解拳架中各個式子的勁路以及勁路所蘊含的勁意與勁勢,於是無法於每式中走出起落開合、渾圓一氣之意。如此行拳,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枉然。練習孫氏太極拳走架,在初級階段起碼要有:中平直圓的功夫、古茂渾樸的氣勢、空靈逸宕的意境,才算入門,缺了這些,太極拳的用法就失去了根基。2)加減之病。一些人練拳多年,但身上仍舊是頑空一片,於是練拳時就加些「病」態,如起伏、搖晃、亂舞、較勁等,自以為是矜式,其實乃大病也。也有些人因不明拳意,把拳中一些很重要的運動軌跡給丟掉了。如此就是病上加病。但因為一些人已經有些名氣或教著徒弟,天長日久,這些病就成了各自的風格,並進一步發展成所謂的派系。形意拳早已如此,如今太極拳也是一樣。3)囫圇之病。練拳多年而不求甚解,對於拳中勁路,行拳時有時無,對於拳理,理解似是而非,深入不進去,終不能獲得真實的進步,總是在原地打轉。當代人中犯以上三病者最多。如何克服呢?於是先要從認識和規矩這兩個方面入手,先要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以後再通過下功夫、多實踐、勤總結解決這三病。解決認識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不斷研悟的深化過程。如何研悟?第一,多研讀孫祿堂先生的原著並要結合孫祿堂先生對具體拳式練法的說明進行系統地閱讀,從具體到一般地進行相互關聯、總結、提煉。第二,在去「三害」、守「九要」的規矩基礎上對拳中的規矩要不斷細化,如後面將介紹的12項要點等。第三,打好兩個基礎:無極式和三體式。那麼如何認識太極拳呢?迄今為止,對太極拳最深刻的認識就是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之名稱」一文,該文是認識、研修太極拳的最高經典。孫祿堂先生指出:太極拳是中和真一之氣的體用之道。這個認識極為重要,由此首次構成了宏觀太極拳的觀念。希望大家能深入研讀孫祿堂先生的這篇文章,時間關係,今天不在這個方面展開來談。作為對太極拳更具體的認識問題,是經常有人會問:太極拳是技擊術還是健身術?作為淺顯的回答:太極拳是以修為渾圓一氣之意為核心這類技擊功夫的基礎課之一,是研求以沾粘綿隨為特徵的對抗性運動與作用規律的一門學問。同時,因其是研求運動與作用規律的一門學問,所以具有一定的健身效果。只練太極拳的架子就想成為技擊大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研修太極拳對於造就技擊大家必有助益。再者,由於太極拳的理法、拳式源自沾粘綿隨這種技擊狀態下運動與作用的制勝規律,所以若不從研求此種技擊狀態下的制勝規律入手,就不可能準確的掌握太極拳。因此,其健身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所以,即使是以健身為目的練習太極拳,也要了解拳式動作的技擊背景與含義,否則就無法正確地掌握拳架。這就是太極拳與技擊能力和健身效果的關係。太極拳之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聽上去有點玄,而入手之法甚簡,惟不逞強而已,不逞強不僅要體現在與他人的搭手交流中,還要體現在自己的行拳走架中。那麼在走架中如何體現不逞強呢?這就是行拳時切勿造作,造作是內心有逞強之意的外現,這是造成行拳之大病的根源。行拳要自然、從容,以無極式的虛無狀態為基準,行拳時,全身鬆開穩靜,進退平直,舒展圓活,渾圓一氣,勢若流雲,按照規矩走架子,不加不減,不添枝加葉。果如是,以虛無為本,靜穆淡然,一旦遇明師指點,則一日千里。練習孫氏太極拳,一動一靜,乃至每一動作的形態、神意,都要有內外兩方面的依據。雖然這個依據,隨著練拳的深入,其內容會不斷發生變化,但沒有依據的動作則是盲練,練習效果要大打折扣。有人到處教拳,想藏拙,但是這是藏不住的,想裝出有內容的神態,更是東施效顰。練習孫氏太極拳,從第一個動作——向左轉身45度開始,就要有依據,內在的依據是什麼,外在的依據是什麼,心裡要清晰的很,即要說得明白,又要做的清楚,這才是練明白拳。稀里糊塗地一轉了事,這個動作的鍛煉效果就失去了。研修孫氏太極拳就要這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去體味,弄明白每個動作的內外依據,如此練習才能提升練習的效率。行拳既然要內外有據,那麼就需要有理論指導和規矩參照,這個理論指導是什麼?這個規矩參照又是什麼?研修孫氏太極拳的最高原則就是中和,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極還虛之道,其最高理論指導就是孫祿堂先生的五部拳著,其基本規矩就是孫氏無極式、孫氏三體式以及三害、九要等。很多練習孫氏太極拳的人,對上面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不求甚解,因此對於如何練拳更是說不清道不明,所以,多年練下來,收效甚微。此外,不懂得技擊的基本原理和規矩,就無法深入研修孫氏太極拳。因此,研修孫氏太極拳與研修技擊密不可分。要想深入理解孫氏太極拳就離不開研修技擊原理。所謂研修孫氏太極拳要動靜有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研修技擊原理入手。習拳在精,這個精的前提就是首先要練明白拳。當年支燮堂先生一個三體式一個劈拳一練十數年,十數年只練這兩樣,後經孫存周先生喂手講解後,則一通百通。自五十年代起,支燮堂先生的技擊造詣在上海傲然一時,尤其在內功方面,有人認為在上海一時無兩。因此習拳貴悟、貴恆、貴深入。關於太極拳的大道理以及練拳的基本規矩就是前面提到的孫祿堂先生所揭示的「中和」要則、「極還虛之道」以及「三害」、「九要」等,這是指導一切拳學的指南,在此無需贅言。下面重點介紹一些在練習中更為具體的、屬於初級階段的規矩及相應的要求:1、中正平穩,這個耳熟能詳,但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因此還要做些說明,因為這是基礎,而且常常被研修者所忽視。中正指的是兩件事,其一指虛無的狀態。其二指身體的意軸。什麼是身體的意軸?就是從無極式中身證出來的身體中線,中線即意軸。行拳時身體的豎向是通過意軸上下沉吊,橫向是通過意軸八方散開,二者構成一個無邊際的渾圓球意。如果在無極式上沒有下功夫,對身上的意軸就體會不到,在走架中不能身知自己的中線,一切都失去參照,練拳不入正軌。所以孫祿堂先生說無極式是萬式的基礎,道理就在於此。但意軸不是能刻意求得的,需要以無極式為門徑逐漸感知,是逐漸油然而生的身知。網路上有一張孫祿堂先生與完縣國術社學員合影照片,孫祿堂先生端坐中央,在孫祿堂先生左手邊站著的是齊公博先生,那麼多人站在孫祿堂先生周圍,唯齊公博先生的中空靈明之象最為明顯。這不是能做作出來的,完全出自自然。話說回來,身上有了意軸的感覺,才能進一步體會沉吊散開,全是用意,通過以意軸為樞,使周身的意氣沉吊散開,逐漸達到渾圓一氣的狀態,身上有了這個狀態才談得上太極拳的勁。所以太極拳找勁,不是上來就從四肢上找,上來從四肢上找,即使自以為找到了點什麼,可以肯定找到的一定不是太極拳的勁。這裡涉及到一個現象,就是為什麼練太極拳初級階段要動作舒緩?舒緩不是故弄玄虛給人看的,而是在初級階段行拳時,通過意軸沉吊舒散周身的意氣,不得不悠然舒緩。行拳時的快慢是根據吊沉舒散意氣時的感覺決定每個動作的速度。開始練拳階段,動作快了身體裡面什麼都體會不到,頑空一片。那麼意軸跟支撐八面是什麼關係呢?行拳時要讓全體掛在這個軸上,周身各向均勻平衡,於是行拳平穩,如同支撐八面。此為其一。其二,身知自己的意軸,身體各向均衡,這就如同有了天枰的支架,或桿秤的提繩,與人搭手時,對來勁就能準確權衡。反之如果身上還相互叫著勁,還不能身知自己的意軸,那麼聽別人的來勁就聽不準,也無法做出自如的調整。因此,中正是建立以巧勝人的基礎。這裡雖是談中正,平穩的含義已在其中,平穩在孫氏太極拳中有三層含義,其一是心,其二是氣,其三是身。三者俱到,才叫平穩。中正平穩尤其是行拳時的動靜合一是孫氏太極拳的重要特點之一,若這個狀態達不到,不管練什麼,必定出不來孫氏太極拳應有的效果。如何做到呢?基本功就是無極式和三體式,要點為:先邁步,後移軸,邁步時,不要牽動身體中軸,移軸要整體平動。這必須有孫氏三體式的功夫,什麼功夫?能夠用一條腿代替兩條腿的功夫。其要則:順中用逆、逆中行順。具體要點:塌腰、提腳尖、抽胯根,身體伸縮、起落、形態等要一動即有對應,以意軸為中樞、以渾圓一氣之意為根據找到周身各處的對應點。2、虛實分明,虛實分明體現在身體內外很多層次上,神意氣勁勢、手眼身法步,是關乎全部身心體用的。在開始階段,首先關注重心在兩足間的虛實變化,以及重心的變化與走架中起落開合之間的對應。這個不能含糊,具體解說必須結合走架一式一式地舉例講解,才便於體會,在這裡多說無益。作為舉例,只提醒一點,孫氏太極拳的任何時刻都要兩足分清虛實。一些人在練孫氏太極拳開合手時,兩腳全然站煞,不分虛實,這是錯誤的練法。練開合手時,兩腳要分虛實,開合時重心要在兩腳上變化。再者重心移動時,無論是前後,還是左右,重心移動的方向與腳下暗含的勁力方向要互逆。3、運臂松沉,松沉也是關乎全體的,但最初是體現在兩臂上。只有做到中正平穩、虛實分明了,兩臂松沉才有依託,否則想松沉也松沉不了。兩臂松沉的要點是順逆抽提,兩臂按照拳架順自重放鬆走架,不要有任何擺架勢的意思在裡面。但同時要有抽提之意與之互逆,這個抽提體現在豎項和百會上領及抽肩根胯根上,使肩胯自然產生向外打開的狀態,而不是順著肢體自重一味地向下松垂。這種鬆開的狀態不僅在肩胯里根部位如此,周身各節順著拳架都要處於鬆開和順的狀態。其中松肩是初期練習時要特別關注的。松肩之意在肩井,肩井有下沉之意,同時兩臂松垂與兩肩向外鬆開要同步,如此,兩臂不僅松沉而且有靈動之意。同時兩手出入則在肘,肘要垂,但不是用力下墜,自然松垂。除拳式規定的個別動作外,不得橫肘。劉子明先生講,兩臂松沉有了,練到一定程度,兩臂如灌鉛,往他人身上一放,使人感覺沉重異常,一搭對方手臂,使人手臂發酸。功夫再進一步,兩臂如灌水銀,隨著意氣的運行有漱漱流動之感,兩臂不僅沉重,而且隨時有勁氣湧出之意,拍人一下,使人身體五臟潰爛。孫氏拳前輩中張洛瑞、曹禿領等多人都有輕拍傷人的例子。李玉琳先生人稱「鐵臂蒼猿」,說明其兩臂松沉的程度。看動物世界黑猩猩的兩臂都是自然松沉的,這是先天如此。而人的兩臂松沉大多需要後天鍛煉,所以要遵循拳中規矩。4、節節放開,太極拳行拳要節節放開,前面已多次強調,唯有如此周身全體才有松沉勁。四肢拘謹在一處、不得充分伸展此乃太極拳行拳之大忌。有人把孫氏太極拳演練的呈現拘謹、不舒展的樣子,說明他沒有掌握孫氏太極拳的基本規矩,練錯了。練習孫氏太極拳節節放開之初體現在肩胯脊椎及手指上,以後打開周身各節,一氣貫通。不僅健身強身效果明顯,而且打人時勁力通透,勁力通透是最初級的勁力要求。5、力從腳起,力從腳起是形成整勁的基礎。練習孫氏太極拳起勢,抬手就是這個,一抬手就要體會這個,要把兩手起落變化與意軸、身形、重心、呼吸在兩足上的變化對應起來,周身自然形成渾圓整勁。練太極拳兩手的動作若與意軸、重心、身形、呼吸和兩足之間找不到關聯,說明就是在瞎練。此外,孫氏太極拳行拳的次序是手隨身,身隨足,足隨意,意隨神。6、周身整勁,周身整勁在最初階段就是要做到手足相通,勁力在手足之間傳遞順暢、沒有折減。這就需要藉助拳架子的合理性。沒有這個,整勁無從談起。其次周身要有渾圓之意。找渾圓之意時,作為內在的狀態就是虛無。作為外在的狀態,一是周身關節要節節放開,鬆開和順,勁意平均。二是針對不同的式子,找到身上使每個式子勁意渾圓的對應點,這個前面已談。周身無渾圓之意,身上的勁就不整也不圓活,整勁圓活是太極拳最基礎的結構勁。若這個勁沒有,說明行拳時走架有問題。練太極拳最初在架子里要找的東西之一就是這個。7、螺旋伸展,練習孫氏太極拳時,肢體的伸縮要走螺旋形式,大螺旋帶小螺旋,胯隨足轉,再由胯帶動各節螺旋伸展。孫氏太極拳中沒有直來直去的動作,孫氏形意拳、八卦拳亦如此。有人演示孫氏太極拳常有進步直推的動作,大謬。8、勁藏身後,孫氏太極拳進步時,勁力蓄於後足,撤步時,勁力預於後足。如何蓄?如何預?脊椎的命門處要順直,且尾閭尖要與後足踝骨相對應。同時黃庭要松,膻中要開,印堂要定。行拳時順中用逆、逆中行順,前後左右進退呼應。9、開合有序,開合就是起落,起落要成圈,起落的是意氣,圈為形式,橫圈套立圈,十字之意,這個在孫氏太極拳開合手一式中最為典型。在太極拳的行拳過程中開合是貫穿始終的,並非只有開合手這個動作。同時開合又是由大到小,無微不至。再者開合是由有形到無形,由外至內,關乎全體,周身無處不開合。初學太極拳先要對開合有這樣一個認識,但是開始一定做不到,入手則是先從大形入手,先從大形的開合貫穿行拳始終入手,以後才能逐漸深入。因此初學孫氏太極拳時,要每一個動作都要分清楚開合,把每個動作中開合的圈與起落搞清楚,不如此不能深入太極拳。從拳架中找東西,此為其中之一。有人反對或不相信拳架中有東西,不相信走架能培養站樁中站不出來的拳勁,以為走架是練招法,大謬。這是因為他們始終對拳架都處於茫然莫解的狀態,一直在盲目練拳。孫氏太極拳行拳時開合是一個接一個的運行,絕無斷點,行拳時開合運行如海浪翻滾,雖然外形不同,勁勢有別,但周身內外的開合之意是一個。這個沒有,練習太極拳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以後將開合之勢化為本能,太極拳方能用於實戰技擊。至於開合在拳架的每一式中如何表現,需要當面示範講解。這裡只作提示作用。10、呼吸自然,行拳時的呼吸要與心意、開合、起落相契合。這是行拳時內外相合的入手點,呼吸自然聽上去容易,實際做到則不容易,有一個從不自然到自然的過程。《拳意述真》中講呼吸有調息、息調和息無三步功夫。呼吸如何與心意及開合起落相契合?開始從調息入手,如何調息?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皆要鼻吸鼻呼,由外呼吸引動內呼吸。由鼻吸鼻呼逐漸深入到由皮膚呼吸,其心法是「吸若寒噤皮貼骨,呼若散暑毛髮張」,是為第一步調息功夫。能做到由皮膚呼吸,才進入息調。此時才能在心之空靜、意之虛無的狀態下做到呼吸與行拳時的起落開合相合,由此意到氣至力合之勁才能呈現,所謂意氣力內外相合,於是在一動一靜中建立起勁勢,意氣力相合發育到一定程度,內動極快,如光如電。支一峰先生對此有實際造詣。故他僅用手指輕緩一碰,而產生之勁甚疾,直透對方心臟,使對方如同觸電般立即癱軟。這是我親身體驗到的意氣力高度協同之勁。我本人造詣尚淺,距此尚遠。11、內外如輪,關於內外如輪在孫氏太極拳56字訣中闡述的很清楚,有興趣的可以參見。孫氏太極拳56字訣在百度上很容易查找到。在這裡就不贅述了。12、神意貫穿,行拳時神意要貫穿始終,這個神意就是渾圓一氣之意,這是種虛無的氣勢,在這種氣勢中將勁意、勁勢皆融入在勁路里,行拳過程就是這種渾圓浩瀚氣勢的變化與流動。行拳時要貫穿始終就是這種神意。在行拳過程中不能有盲點、斷點。一旦出現盲點、斷點,就要在這個地方把拳式的勁路搞清楚。在神意貫穿之初,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拳式的勁路上,貫穿始終,不得分散走神。以後逐漸過渡到無意,無意之中出真意,即渾圓一氣之意。以上介紹了孫氏太極拳行拳時十二個具體要求,但作為狀態則是一個,所謂得其象,一步到位。故前輩教拳乃立象以盡意。這裡介紹的太極拳行拳12項要求,如果一時不能同時上身也不要緊,通過拳架逐一找出,逐一上身,逐步混融一氣,即能摸到點太極拳的邊際,才不罔稱自己在練太極拳。如果有人覺得這12項要求有些繁複,那麼我介紹一首詩,是當年大技擊家孫振岱先生寫的他對孫氏太極拳的體會,該詩中蘊含的拳中規矩對初學孫氏太極拳者甚有啟發:身如桅杆腳如船,(身法)伸縮如鞭勢如瀾。(身勢)神藏一氣運如球,(勁勢)吞吐沾蓋冷崩彈。(勁意)可以說前面我講過的以及沒有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內容,在這首詩里都包括了。各位可由此參研之。
推薦閱讀:

關注 | 直通中國(青州)國際藝博會——書畫名家耿玉軒
充足睡眠關注月經 教你如何防止卵巢提前「下崗」
大佛:投資人平時應該關注投資平台的哪些信息?
政協委員高度關注「校園欺凌」
侯瑞鶴丨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關注(0-6歲萌發安全感的種子)

TAG:太極拳 | 關注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