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曹聚仁和他的子女們

「歷史與生活的交融,大學與社會的互動,我們是時代生活的記錄者,復二代們的精神家園。」

1970年1月30日下午4點10分左右,在沽源縣東圍子南街農機一廠附近突出傳出幾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正在搞戰備武器試製的車間發生了爆炸。爆炸當場造成了人三身亡、一人重傷,遇難者之一是曹景仲,上海市人,清華大學治金系畢業,1968年到沽源上山下鄉,分配到農機一廠鍛煉,在一廠試製戰備武器時為試製組技術員,殉難時年僅27歲。遇難的曹景仲,其父親是著名記者,復旦大學教授曹聚仁。

曹聚仁一家

曹聚仁,生於1900年,字挺岫,號聽濤,漸江蘭溪墩頭鎮將畈村人,五短身材,操著一口漸江官話,右臉頰上因兒時患牙齦炎留下了一條深深的疤槽。曾任上海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以散文創作立足文壇.

在曹聚仁的人生經歷中,有幾段是頗為重要的:

一是自1933年起跟魯迅有過許多交往,著有《魯迅評傳》、《魯迅年譜》、《魯迅文集》等書。

二是曾做過蔣經國孩子的家庭教師,跟蔣經國交往甚密。

三是同周恩來多次晤談。早在1939年,曹曾在漸江金華中國旅行社採訪過周恩來,1956年至1959多次回京會唔周恩來,在曹聚仁去世時,周恩來親擬曹聚仁墓碑碑文:「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四是受到毛澤東的兩次接見。1958年「8.23」金門炮戰前幾天,毛澤東接見了曹聚仁,曹隨後在新加坡的南澤商報發表了炮戰的消息,一天後,炮戰開始,令曹氏名聲大振。

現代許多學者給予曹聚仁以高度評價:

夏衍先生稱曹聚仁是「第一個在海外華文報紙上為新中國 系統地作愛國主義宣傳的海外記者」;季羨林先生說:「曹聚仁先生是魯迅先生的朋友,著作等身,在中國文壇上功不唐捐,中國學人會永遠紀念他」。

柯靈先生說:「曹聚仁先生對中國進步文化貢獻甚多,值得後人紀念研究」。

美藉華人傳記作家唐德剛稱:「曹聚仁先生是我們的前輩,我們要好好學習他的遺著」。

因此說,曹聚仁在現代史上是一個謎一般的人物,他非國非共,卻又與國共雙方高層都有著友誼。

儘管曹聚仁跟蔣經國友誼深厚,卻不願留在蔣經國的身邊,做蔣經國的文膽,他不滿於國民黨的腐敗,在1949年他不願憑藉他和蔣經國的關係去台灣。他又感到中共不大適合於他那種自由主義的自我,不願留居中國內地,於1950年離妻別雛,獨自移居香港,任《星島日報》編輯,1954年,曹聚仁脫離《星島日報》,為新加坡《南評商報》撰稿,成為該報特約記者。

 1956年到1959年,作為中間人的曹聚仁利用自己國共兩黨間的人脈,反覆奔走於香港、台灣與北京之間,為兩岸的統一談判牽線搭橋,成為國共兩黨之間的密使,1959年之後由於談判進入非常敏感的階段,他再也沒有回過家。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因患骨癌,病逝於奧門鏡湖醫院,享年72歲。

曹聚仁的夫人叫鄧珂雲,蘇州人,高中時即與曹聚仁相識,早年也是一名戰地記者,著有《魯迅手冊》一書。鄧珂雲與曹聚仁結婚後,回到家鄉主持育才校務,從事鄉村教育,解放後,因曹聚仁長期旅居海外,鄧珂雲擔負起了照顧老人教育子女的責任,一直未離開曹家,1991年去世。曹聚仁和鄧珂雲生有三個子女,長女曹雷,長子曹景仲,次子曹景行。

曹景仲的大姐曹雷,1940年出生於江西,1962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先後在《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 1982年起任上海電影譯制廠配音演員兼導演,為《非凡的愛瑪》《愛德華大夫》《國家利益》《總統軼事》《最後一班地鐵》《蒲田進行曲》《姐妹坡》《鷹冠莊園》等譯製片中女主角配音,並擔任《斯巴達克斯》《戰爭與和平》《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柏林之戀》等譯製片的導演。

曹景行

曹景仲的弟弟曹景行,1947年生於上海,1968年起皖南山區插隊10年,1978年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2年進上海社會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美國經濟, 1989年移民香港,應聘做《亞洲周刊》撰稿人,一年後升為編輯,兩年後升為資深編輯,1994年升為副總編,同時兼任《明報》主筆,寫社論和評論。 1997年轉行電視,出任香港傳訊電視中天新聞頻道總編輯。1998年入鳳凰衛視。現任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鳳凰衛視言論部總監、《時事開講》節目主持人。曹景行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新聞知識與經驗,不斷為鳳凰衛視創造了多個深受歡迎的節目。

(本文取材於網路,編輯:凌雲)


推薦閱讀:

反駁讀書無用論
耶魯大學40年研究:孩子的成長可按規律預測!
世紀大學認證
七歲時學不好數學,就是一輩子腦子笨?
《大學》菁華白話解

TAG:大學 | 子女 | 復旦大學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