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作物種植史
在中國歷史的糧食作物大多稱為五穀(「谷」是「穀」的簡體字,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穀。穀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即粟(稷)、豆 、黍、麥、稻,也有種說法是(稷)、豆 、黍、麥、麻,這與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而水稻多產於南方,在北方的影響有限故由此五穀的說法。
(1) 在中國北方種植最早糧食作物就是粟(稷)既穀子。粟脫殼後就叫小米,帶殼就叫穀子。它原產於中國黃河流域,在我國栽培史有7000年的歷史,在新石器文化遺址如西安半坡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都出土過粟粒,在周代穀子是首要作物。周代拿稷來代表穀神,和社神(即土神)合稱社稷,並且用社稷作為國家的代名詞。農官也稱為后稷。粟由野生狗尾草馴化栽培而成,既耐乾旱、貧瘠,又不怕酸鹼,所以在我國南北乾旱地區、貧瘠山區都有種植。甲骨文「禾」即指粟。粟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既可熬粥,也可釀酒,也可做糕點。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 著名品種有山西沁縣黃小米,山東章丘龍山小米、山東金鄉的金米、河北桃花米等。 (2)小麥,是當今種植面積最廣的糧食作物。小麥原產於西亞,在伊拉克北部發現過最古老的小麥,有8000年的歷史了。大約在4000-5000年前傳入中國,1955年在安徽省毫縣釣魚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麥"記載,說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麥已是河南省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 最先種植的是春小麥,現在東北和內蒙一帶仍種植春小麥。在華北一帶種植是冬小麥。小麥在我國的種植經歷了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先是春小麥後到冬小麥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小麥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亞通過中亞,進入到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1979年,塔里木盆地東端的羅布泊西北約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一個原始社會的墓葬的隨葬草簍內又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小麥粒)。時間當在距5000年左右,後又進入甘肅、青海等地,如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一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史記·大宛列傳》等的記載,中亞的大宛、安息等地很早就有麥的種植。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這時勞動人民經過勞動實踐並根據實際情況開始種植冬小麥,解決了青黃不接的糧食危機。在漢代小麥在關中地區大面積推廣。然而,唐初以前,北方地區的小麥和粟(小米)相比,仍然處在次要的地位。在《齊民要術》中,大麥、小麥被排在了谷(稷、粟)、大豆、小豆、大麻等之後,位置僅先於北方不太適宜的水稻,唐初實行的賦稅政策中規定國家稅收的主要徵收對像是粟。到了唐中後期,經過「兩稅法」小麥的地位才上升到與粟同等重要的地位。唐宋之亂,北方大量人口南遷把小麥種植技術帶到了南方,但是地位仍次於水稻。至明代末年,小麥在北方的主食中已佔據半壁江山。但小麥沒有完全取代中國本土的糧食作物。
(3)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棒子」、「珍珠米」等。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現在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志》,當時叫「番麥」)。 直到18世紀上半葉,玉米才大規模地向一些海拔較高、不宜傳統五穀的山地蔓延,並逐漸成為山地的主要農作物。
(4)黍 拼音: [shǔ]黍類是禾本科一類種子形小的飼料作物和穀物。亞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黍的果實去殼後叫黃米,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可以做糕,也可以釀酒,在商代大多用黍釀酒。黍北方俗稱:黃糕。 主要產於黃土高原,是北方的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戰國時代的書裡面,已經看不到黍稷連稱,而是常常菽粟連稱了。這就反映出黍的重要性在春秋戰國時期又比以前下降了。戰國以後,麥的重要性超過了黍。(5)菽shū 大豆,大豆原產於我國,從中國大量的古代文獻可以證明。但隨著外來農作物的普及,大豆推出糧食行列,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在戰國秦漢時代,菽和粟是人民的主要糧食,豆飯和豆葉湯尤其是一般窮人經常吃的東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為主糧。
(6)麻,五穀的有種說法是:麻、黍(黃米)、稷(小米)、麥、菽。麻的果實就是大麻子,可以食用,就象瓜子一樣的吃法,故歸為糧食行列。另外他的芽可以當蔬菜吃。隨著麥等外來農作物的推廣和普及,麻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糧食作物的行列,光剩下用它的皮作為紡織用來製作麻線,麻衣,繩子,麻紙。特別說明的是古代北方的布幾乎全是用大麻織成的,絲綢是貴族的衣料。
(7)高粱,高粱是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高粱古稱蜀黍,因為我國蜀地民族最先種植的。有關高粱的出土文物及農書史藉證明,最少也有5000年歷史了,如《本草綱目》記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高粱的果實晒乾後去殼就是高粱米,食用方法主要是為炊飯或磨製成粉後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比如麵條、面卷、煎餅、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澱粉、製糖、釀酒和制酒精等。
(8)水稻,水稻原產於中國,起源於野生稻。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但當時主要生產在濕潤多雨的南方。水稻脫殼後叫大米。唐宋以後尤其是宋朝,中國的經濟中心轉移到南方,一直延續到現在,水稻在糧食供應中佔據主導地位,而粟、麥則降到次要地位。當時有那個種說法:「蘇湖熟,天下足」。
推薦閱讀:
※福布斯:「中國威脅」是一個謬論(5)
※揭秘中國盜墓江湖
※最有本錢的「流亡政府」,75萬大軍駐守大半中國,後竟然一個不剩
※12張圖看外國人如何帶孩子,中國媽媽看完羨慕壞了,真的不累
※中國好茶知多少?喝茶怎能不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