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瑜伽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圓滿前行》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解脫利益、依止上師,這些共同加行已經講完了;不共加行中,皈依、發心、修金剛薩埵、積累資糧也講完了。從今天開始,講上師瑜伽。
五、
首先,是華智仁波切對上師的頂禮句:
首先依止勝師如教行,中間百般苦行而實修,
最後密意無二得師傳,無等上師足下我敬禮。
華智仁波切的上師如來芽尊者,首先觀察、依止極為殊勝之上師,並依教而行;在中間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又百般苦行,一一實修上師所傳的法要;到了最後,自己的心識與上師的智慧成為無二無別,盡得上師的密意與傳承。就是在這樣的無等上師足下,作者恭敬頂禮。
◎與作者一樣頂禮上師
在座各位中,很多人也有好的緣分,自己依止的上師,也是真正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就像如來芽尊者一樣,在依止上師時,也是依教奉行、百般苦行、盡得密意,不愧為上師的親傳上座弟子。能依止到這樣的善知識,當然是自己的福分。福分淺的人,也許是不同因緣所致,他依止的上師,不一定有前輩上師們的依師歷程,最多只能說「依止過」而已。
說到這裡,有些話我不得不說:在依止上師方面,現在的漢地有點亂!微博上我也講過了。有些「上師」別有用心,打著「某某佛菩薩轉世」的旗號,謀取私利;而有些佛教徒也很迷茫,容易生「信心」,所以盲目依止,最終導致了違越教規、教義的不良後果,而這也是二者共同的過失。
因此,在依止方面,一定要像「依止上師」章節中所講的,首先是認真觀察,之後是如理依止。所謂如理依止,就是在依止以後,至少不再尋找上師的過失了。
那現在,我們也應該像華智仁波切一樣,在所有的傳承上師足下,滿懷信心,恭敬頂禮。
丙五(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師瑜伽)分三:一、上師瑜伽之重要性;二、上師瑜伽實修法;三、傳承上師簡歷。
丁一、上師瑜伽之重要性:
不管你修什麼法,只要是正法,由修上師瑜伽的加持,便能以強迫方式,令你的相續中生起真實的出世間智慧。
◎要尋找真正的善知識
當然,你首先必須尋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善知識,這在你學佛修法的歷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環。
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的故事,可以說人人皆知,他最初在文殊菩薩面前發起菩提心,那時雖已通達許多內外法門,但在修持上還需要指點。所以,儘管是利根,文殊菩薩還是讓他參訪、依止善知識。於是他一路南行,相繼依止了五十三位上師。
這些上師都是具相上師,我們要依止的話,也應該依止這樣的上師。當然,上師所應具的法相,其界定標準是很嚴格的。如果你認為,這位上師很好看、很可愛、很慈祥,所以是真上師,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這些都不是法相;如果你是憑感覺,「我覺得這個上師跟我好有緣」,這樣憑著「有緣」、「無緣」的分別念,也不能判定;或者,你根據別人的介紹、上師的自我介紹,就認定他是真正的上師,這也不見得合理。
你應該觀察:這位上師來自哪裡?他曾經依止過哪些上師?他是否具有經論中所講的上師的法相……
可見,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識,也並非易事。不過,這種謹慎的態度是值得的。就算你要找個生意上的合作夥伴,他的實力如何、人際關係如何,也都要考察,不可能路上隨便抓一個就是,就跟他合作,創辦什麼什麼項目。世間的普通合作尚且如此,更何況出世間的師徒因緣,怎麼能不慎重呢?
因此,在尋找善知識方面,一定要用智慧觀察,不能太愚笨。
◎視師如佛
在找到具相善知識以後,你應該依教奉行,對上師生起真佛之想,誠心誠意祈禱上師,這一點十分重要。
不過,對某些人而言,要視某些上師為佛,好像也很難:「我對這個上師,實在生不起"佛陀想』。不說"佛陀想』,就連"菩薩想』也不行。上師的言行,我現在越來越不理解了,越來越覺得他有問題,您一定要多加持我,不然我馬上要生邪見了……」
實際上,這就是先前不觀察的結果。如果你觀察過,也決定依止他了,那無論如何,都應該這樣觀想。也就是說,依止以後,要視師如佛,將上師作真佛想。
有人認為,「視師如佛」是藏傳佛教獨有的修法,漢傳佛教里沒有。其實不是,漢傳佛教里也有。如《金剛頂經》云:「恭敬阿闍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誨,皆當盡奉行。」經文指出,真正的阿闍黎,與一切佛陀無二無別。而這個道理,《華嚴經》里更是處處提及。因此,不能認為這只是藏傳佛教的教義。
當然,藏傳佛教確實讓這種教義成為了傳統。像我個人的話,從有緣依止法王如意寶那天起,直到今天為止,從未想過上師是凡夫。不過常常會有的感覺是,上師的密意我確實不懂,這是常有的現象。但在所有的時候,我對上師只有一種理解:上師與佛陀無二無別。
與佛無別的大成就者,他的行為,一般人無法企及;而他的威德,也不是來自於自我標榜。但有些上師常對弟子施壓:「你怎麼能這樣對我?我就是佛!你不能對我生邪見,否則你破誓言!」
但佛的話,可能也不必這麼說。釋迦牟尼佛不會為了維護自我,去對弟子們說:「你們一定要恭敬我,否則你們會墮落……」
●視上師為凡夫不得加持
不過,從修行人自身的利益來講,將上師視作凡夫,的確是得不到加持的。
以前,仲敦巴尊者請問阿底峽尊者:「藏地有好多人在修行,但並沒有獲得殊勝成就,原因是什麼呢?」
尊者說:「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賴於上師才能生起,你們藏地的人把上師看作凡夫,這樣怎麼能得到加持?怎麼能獲得殊勝成就呢?」
從這些歷史來看,藏地修行人最初也不太懂如何依止,對上師的信心、恭敬心都不足。但因為阿底峽尊者等眾多大善知識的教化,在密法的修持傳統中,弟子對上師開始有了信心和恭敬,甚至「視師如佛」也成了最基本的依止標準。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相對而言,漢地現在的修行人,應該說還是缺乏這種意識。一個佛教徒,他對自己的皈依師表面上是有些恭敬,但如果讓他將師父當作佛,或者至少是出世間的大成就者,那可能誰都生不起這種信心。
這邊也常有道友說:「我的師父病了,沒有我的話,肯定照顧不了自己。您可不可以准我個假,讓我回去照顧師父。師父太可憐了!這兩天我一直在對他生悲心。」
如果你的上師真是佛,那也不需要你對他生悲心。要知道,上師生病或圓寂,不過是示現而已,是對我們凡夫開示無常或生老病死之苦的道理。
因此,在依止上師方面,「視師如佛」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如理依止善知識
如果真能視師如佛,那不僅能得加持,就連證悟也能獲得,如經中說:「勝義諦是依靠信心而證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如理依止上師善知識。
●依止聞法報恩
阿底峽尊者曾說:「諸位法友,在沒有獲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師,因此要依止殊勝善知識;在沒有證悟實相之前需要聞法,因此要諦聽上師的教授;一切安樂均是上師的加持,因此要報答上師的恩德。」
尊者的這段話非常重要。首先,一個修行人在成佛之前,都應該依止善知識。所謂「善知識」,不一定非是個有名氣的大上師,也不必分別民族或地位,只要能為你傳講四句以上的佛法,就是你的善知識。
而在未證悟實相之前,你還應該聽聞佛法。聽聞佛法,可以說這是學院最重要的傳統,一天聽幾堂課是正常的,哪天不聞法,反而會覺得空落落,覺得日子過得沒意義。但城裡的人正好相反,他們一聞法就苦惱,一天一堂課都成了壓力,想方設法推脫:身體不好、心情不好,家庭、工作、瑣事……其實,如果你了解聞法的重要性,就會去推別的事情,而不是佛法。
你們看看《華嚴經》,三地菩薩是何等渴求佛法,又是如何依止善知識。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依止與聞法的利益。如果我們也知道的話,就應該發願: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中,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法。
能這樣做,相信你一定能獲得世出世間、暫時究竟的一切安樂。而這些,也都是來自上師的加持。所以,要時時感恩上師,想著報答上師的恩德。
●上師是一切成就之作者
噶當派的喀喇共穹格西說:「必須認識到,上師是世間、出世間一切成就的作者。」
我們一般認為,出世間的修行靠上師,但實際上,即使是世間法,離開向上引導你的善知識,恐怕除了造業以外,也很難圓滿。所以,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都要靠上師。如省庵大師云:「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世間的禮義,要由善知識傳授;出世間的佛法,更要經由上師講解才能悟入。
讀過《六祖壇經》的都知道,永嘉大師看《維摩詰經》開悟以後,還要六祖來印證。所以,即使是出世間的開悟,離開世間師承的話,也不圓滿。
當時,永嘉大師開悟以後遇到玄策,一席深談之下,玄策問:「請問仁者,你的上師是誰?」
大師說:「我聽聞方等經論時,都有師承,但我是在後來讀《維摩詰經》時,自己開悟的,不過還沒有人為我印證。」
玄策說:「無師自悟,是天然外道。」
大師說:「願仁者為我印證。」
玄策說:「我的話份量不夠。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師,四方求法者雲集,你要去的話,我和你一起。」
於是,永嘉大師與玄策同去參拜六祖。經過一番對話以後,六祖為其印證,並讓他留住一宿,從此人稱「一宿覺」。後來永嘉大師著有《證道歌》,盛行於世。
可見,漢傳佛教歷來也都重視師承,這種師承,並非像某些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多餘的事情。有些人天真地認為,自己多看書、多研究就能開悟,其實這是不現實的。要知道,在證悟方面,來自傳承的加持始終是決定性的因素。
也正因為如此,依止上師的傳統在藏傳佛教中一直倍受重視,而且已成為這一教法的不共特點。
●不敬上師則無所收益
喀喇共穹格西又說:「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師,對上師沒有誠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會有所收益。」
《水木格言》中也說:「不敬上師之人,縱通百論無義,水中枯樹百年,不會生出綠葉。」意思是,枯木即使沉落水中百年,也絕不會生出綠葉,同樣,心存傲慢、不敬上師的人,即使精通百部論典,也毫無實義。有些人就是這樣,學了點知識就遠走高飛,對有過法恩的上師也不屑一顧,其實這種人是得不到真學問的。
不過在末法時代,這種現象太多了:求法時心很迫切:「您老人家與真佛無別……」但一旦有了成功,稍微有點財富和眷屬時,連一句「我曾在某某法師面前得過什麼傳承」,都說不出口了。這種人心高氣傲,不懂飲水思源,恐怕很難有大出息。但可惜的是,藏地、漢地都有很多。
年輕的漢僧,因為年輕,有些增上的機緣和趨勢,也不難理解。比如,一個人曾在某個班裡聞思,幾年以後成了輔導員,慢慢地又成了法師,成了法師以後,也許眷屬的數量也超過以前的法師了。那時候,我會跟他們說:「對於有過法恩的上師,不要覺得你已經超過他了,不要心存傲慢,不要不恭敬,否則,你的行為本身就說明你不懂佛法。在這方面,以後一定要注意。」
當然,我本人也是一樣。一方面才疏學淺,很難有出眾的地方;一方面,就算表面上稍微超越了某些上師,特別是有過恩德的上師,我都會立即告誡自己:「千萬不要傲慢!否則,這種心態不符合佛法教義不說,眼前暫時的成功,也會因此而迅速消失的。」
你們法師們也都想想,不管男眾法師、女眾法師,在你求學的過程中,哪些法師曾對你有過恩德?不要忘了他們。他們也許沒有名聲,也沒有財富,但從佛教的傳統及價值觀來看,師承的確是我們獲得佛法的基礎。如果把這一點推廣來看,就算是給我們世間學問的老師,小學的、中學的、大學的,任何一位老師,也都應該恭敬。
在我讀小學三年級時,有一位老師只給我講過一堂課,但現在一說到我,他總是「我的學生、我的學生」。這個,我也不得不承認。(眾笑)
◎上師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尤其是,在密宗金剛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獨上師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續部都講述了上師瑜伽的修法。
我也再再講過,不管你是閉關,還是平時修法,最好能每天不間斷地修上師瑜伽。早上起來念一遍上師瑜伽,中午、下午以及晚上睡前,也都各念一遍。如果是修行好的人,除了這些規律性的念誦以外,平常生活中也會時時祈禱上師,甚至像前輩大德一樣,一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觀為上師的加持。這樣的話,在上師的幻變游舞中行持下去,自然而然會現前證悟的。
但如果對此缺乏認識,絲毫也不知祈禱、觀想上師,僅憑自己的智慧、學問,想通過研究與分別實現證悟,將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上師瑜伽超勝一切生圓次第
其實,上師瑜伽這一修法,比觀修一切生圓次第都更為殊勝。如續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一剎那,憶念上師勝。」
祈禱佛陀、修持本尊的功德,這是誰都知道的。文殊、觀音、大勢至,任何佛陀、本尊、空行、護法,如果你能修一年、十年、千年、萬年,那功德是無法想像的。但即使你在千萬劫中修十萬本尊,也不如在極短的一剎那中,憶念你的根本上師殊勝。比方說,你就念一聲「喇嘛欽」,同時心裡也作意、觀想並祈禱你的根本上師,就這麼一個簡短修法,已經勝過你修十萬本尊的功德。
這個道理雖然不可思議,但的確是續部的教義。不信佛法教理的人另當別論,你信的話,這些金剛乘續部的教言,就是最殊勝的竅訣。
因此,我們都應該將「上師瑜伽」當作最重要的修行法門。雖然有時依靠這一修法要頂禮、懺悔等,稍微累一點,但功德特別大,所以修的時候一定要堅持。
●大圓滿依上師瑜伽而證悟
按寧提(心滴)金剛藏乘自性大圓滿的觀點,依靠上師瑜伽,便可獲得證悟。
在下乘宗派中,要憑藉因明、中觀的伺察推理等方式,來抉擇甚深意義;
在下續部中,要先獲得共同八種悉地之後,才能取證究竟的殊勝佛果悉地;
在其他的上續部中,則要通過第三灌頂的喻智慧來直指義智慧;
但自宗大圓滿的觀點認為,唯一依止一位傳承如純金絲線未沾染破誓言之銹一般、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並將這位上師看成真佛,以堅定不移的虔誠信心與恭敬心猛烈祈禱,使自己的凡夫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為無二無別,也就是說,依靠上師的加持力,就能使自相續中生起證悟。
這是自宗大圓滿的不共特點。在我們的傳承上師中,像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寶等,他們在傳法時常講:「我的傳承清凈無垢,在我的傳承上師與我之間,從未被破誓言的晦氣所染。」
能依止這樣一位上師,傳承及誓言清凈,又具有證悟,是件非常榮幸的事情,一定要如理依止。如果不具有證悟,只要傳承未被破壞,在他面前聽法也是可以的。但最好是具有證悟的上師,依止這樣的上師,視其為佛陀,通過上師瑜伽的修法一心祈禱,自然會現前證悟的。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依積資凈障力,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痴。」
勝義俱生智慧,依兩點而證悟:
第一、積累資糧、凈除罪障;
第二、具有證悟之上師的加持。
這兩者都很重要。很多修行人重視積資凈障,常修懺悔、念經行善等,這是非常好的。但這裡尤其要強調的是,在積資凈障的同時,還要依止具有證悟的上師,依教奉行,依靠上師的加持便可證悟。除了這兩者之外,依止其他方法想獲得證悟,是非常愚痴的。
●師言入心如見手中寶
薩
哈尊者也說:「師言入於何人心,猶如現見手中寶。」上師的教言入於何者的心裡,那他就像將如意寶掌握在手裡一樣,何時求取悉地都隨欲自在。
一個「視師如佛」的弟子,自然會珍視上師的每一句教言,用於自己的修行。而與此同時,他也知道,上師的某些教言是有密意的,是為攝受不同眾生宣講的。因此,《如意寶藏論》、《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都講過,了解上師的密意是很重要的。
但具有邪見的弟子正好相反,上師的每一句話他都看不慣,常常生一些不好的分別心,甚至放棄甚深教言,這就是一種魔障。在你的修行中,如果出現這種現象,一定要注意,要立即改正!
而真正具有善緣的弟子,他會知道一些上師的意趣和密意。比如,當上師針對小乘根基宣說一部法要時,他知道,上師是為攝受這種弟子而說的;當上師宣說大乘顯宗法門時,他在歡喜接受的同時,也會跟隨發願「我也應當掌握這些教理,以便將來攝受顯宗根基者」;而當上師針對密乘或最利根的法器,宣說更高的見解或境界時,那他對此也是瞭然於心。當然,上師的密意很深,表現在語言或行為上也是多種多樣,因此,智慧淺薄者是無法通達的。
不過,所謂密意,也是那些行為如法、並具有真實智慧的上師才有的。自己本身糊裡糊塗,卻別有用心地裝「如意寶」,那他的胡言亂語,有智慧的人,也不會當作「密意」來接受的。所以,對於真和假,一定要有辨別的能力。
總之,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要想方設法讓上師的教言入心。入心以後,像薩
哈尊者所說的,你就可以「現見手中寶」了。
●直接觀上師的形象
此外,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也在《虛幻休息》中說:「依靠觀修生圓次第(修本尊等)各道本體不能解脫,因為它們還需要依靠行為及助緣等。唯以此上師瑜伽自道本體,才能使自相續中生起實相的證悟,而得解脫。所以說,一切聖道中,上師瑜伽最為甚深。」
而且,按《虛幻休息妙車疏》的觀點,修上師瑜伽時,一定要觀想上師的形象,上師的形象不能改變。這樣觀修,可以迅速獲得解脫。所以,在修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時,直接觀法王的形象就可以了。
當然,這是具信弟子的修法。如果對上師的信心不足,轉變成佛菩薩的形象也可以,否則,你觀想上師時,不一定能生起到量的信心。
這些教言很深,對每一個道友來講,在你一生的修行中如何運用,要看自己的緣分,以及修行的意樂。當然,這些最關鍵的問題,有些人聽得再多,也把握不到,但有智慧的人,哪怕只聽一次,也能永遠銘記於心。
像《大圓滿前行》,有些人只得過一次傳承,但他會修一輩子。有些人雖然得了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只有三分鐘「熱氣」,修個兩三天就放棄了。這樣修,法是不會入心的。雖說這也跟前世的福德、今生的緣分有關,但就我個人的觀點,還是希望你們能珍惜這些甚深法要,得法以後,最好終生受用,不要變來變去、換來換去。
現在很多人不穩重,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依止那個上師……當然,如果每次都有到量的殊勝境界,那你修多少法門、依止多少上師,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只是喜新厭舊,稍有外緣觸動的時候,心就動了,那這是不穩重的表現。可以說,這種「不穩重」,在你的修行中是最麻煩、最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在二十年前修這部法,二十年後、三十年後還在修這部法,那這種穩重的人,他的相續一定會得到改變的。
●祈禱上師一遍功德無比
尤其是,如果能常年如一日地修上師瑜伽,那必定獲得解脫。其實不說長久地修持,就是祈禱上師一遍,功德也是無可比擬的。如《誓言莊嚴續》云:「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剎那念師勝,念咒修法千萬遍,不如祈師一遍勝。」
如果你能在十萬劫中,精進觀修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本尊,這個功德太大了。不說十萬劫,就是在一百年,甚至僅僅一百天中,觀修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等,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但就算是十萬劫的觀修,也不如一剎那中憶念上師殊勝;就算是念咒、修法千萬遍,也不如祈禱上師一遍殊勝。
強調上師瑜伽的重要性,也不是排斥其他法門,再再品味一下這些教證,相信很多人會引生定解的。
●念大成就者的祈禱文
那麼,我們平時修上師瑜伽時,應該念誰的祈禱文呢?
很多人講:「我的上師是這位,我只念他的祈禱文。」當然,你祈禱哪一位上師都很好,但如果是一位大成就者,像法王如意寶那樣,你修他的上師瑜伽,加持一定是不共的。
一聽說有人念我的祈禱文,我就不高興,不是裝的,是真的不高興。明明有法王如意寶的祈禱文,為什麼不念呢?法王如意寶是各宗各派公認的大成就者,他所攝受的弟子的證悟境界,他的弘法利生事業……方方面面,從我們凡夫「眼見為實」的角度衡量,也絕對是大成就者。
祈禱大成就者,與祈禱一般的上師,這種差別,就像對如意寶和對普通寶物祈禱一樣,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有人說:「我有我的上師,我不祈禱別的上師。」一說「我的」,就很執著,甚至不肯接納更加殊勝的利益。不過這也沒關係,開放一點來看,我也理解。但從為你著想的角度,能念誦一位真正的上師的祈禱文,對你是最有意義的。
有人說:「我不是法王如意寶的傳承,念他的祈禱文會有利益嗎?」
其實,就上師的加持本面而言,傳承不是障礙。就像天空中的月亮,不論水器放在哪兒,它的影像自然會映現其中。同樣,釋迦牟尼佛雖然生於印度,但是漢地、藏地,乃至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人祈禱他,他都不會拒絕,都會以不可思議的神變力住於祈禱者面前,賜予加持。佛陀不會說:「你是藏族人,不是我們印度的,所以我不去你那兒。」其實大成就者也是如此,他也不會像凡夫一樣說:「你是我法脈的弟子,我加持你;你不是,所以我不加持你……」哪會有這樣的分別?
法王如意寶應弟子的請求,曾作了他的上師瑜伽——《上師瑜伽速賜加持》,幾年以前,我也勸菩提學會的人念修這個祈禱文。勸大家修這個,不是要自我弘揚:「這是我的上師,所以你們一定要修。」不是這樣。但憑我的智慧來觀察,這樣對大家絕對有利!
所以,希望大家共同祈禱法王如意寶,從我本人的體會來講,不敢說有什麼境界,但感應的確是很多很多的。
●修上師瑜伽一生成佛
從前,藏地有一位大成就者說:「每天至少作十幾次祈禱上師,若無感應,就算我胡說。」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以恭敬心及猛厲信心常常祈禱上師的人,修行是很容易的。如果斷了這種祈禱,依靠自力修行,是很難行得通的。
第四世班禪大師曾說過:「一生成佛法,具相上師尊,一心誠祈禱,是深密法集。」意思是,一生成佛的方法,唯一就是對具有法相的上師,一心一意地誠摯祈禱。這種祈禱,其實就是最甚深的密法總集。
祈禱上師的修法,顯宗里也有,但密宗的修法是不共的。因此,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常常祈禱上師至關重要。
《阿底莊嚴續》中也說:「觀具恩上師,於頭頂心間,或於手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如果觀想對你具有恩德的上師,在頭頂、在喉間、在心間、在肩膀上、在自己面前及周圍,或者就像捧如意寶一樣,觀想將上師恭敬地捧在手掌中,那千佛的成就,此人也有機緣獲得。
此外,修上師瑜伽時,還要常常觀想上師放光融入自心,自心與上師無二無別;如果在後得位,能了知一切現象均是上師的游舞幻變,並在行住坐卧中以此攝持,那的確是一種殊勝的境界。
因此,對於這個可以一生成佛的法門,大家一定要重視!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第一百二十七節課
思考題
479、沒有敬信則不得加持,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480、請結合幾位成就者的公案,談談你對「上師瑜伽」的理解及體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上師瑜伽是最深的修法」。
●修上師瑜伽盡除一切過患
至尊果倉巴曾親口說過:「若修上師瑜伽法,盡除過患德圓滿。」意思是,如果長期修持上師瑜伽法,將能盡除你的貪嗔痴等一切煩惱及過患,而與此同時,聞思修、大悲菩提心等善法功德,也會與日俱增、自在圓滿。
這一點,多多少少很多道友都有體會:不修上師瑜伽,自相續與佛法很難相應;一旦修了上師瑜伽,不管再修什麼法,一修就能相應。其實,這就是上師瑜伽的加持。
不過也有人認為:「只修上師瑜伽就夠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都不必修持。」
這種觀點,如果是針對某些利根者,或有特殊因緣的修行人,我也不否認。對他們而言,只修上師瑜伽,的確能圓滿前面的一切功德。但如果說這對所有人都適合,那也不盡然,果真如此的話,那前輩大德們就不必造論闡釋加行,而我們也不必修百日共同加行及五加行了。
辨別這個道理,其實與辨別「只念一句佛號」是一樣的。從一個角度來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確實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某些人而言,只念這句佛號就足夠了。但是,所有的人都行嗎?恐怕不行。大乘佛教廣設無邊法門,肯定不是虛設的。
因此,既然有不同根基,應機施教就最為適當。在我們的傳承中,前輩高僧大德如何傳法、如何攝受,我們也如是跟隨,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前進,應該是最穩妥、最可靠的。
●修上師瑜伽最無上
果倉巴尊者又說:「雖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師為無上,雖多修持圓次第,然誠依師為無上。」
現在很多人喜歡修本尊、護法,這種生起次第的修法是很好,但最主要的,還是修上師瑜伽,因為上師瑜伽在一切修行中最為無上;很多人也喜歡修圓滿次第,風脈、明點等,這也很好,然而尊者還是勸誡說,以誠摯信心依止上師是最無上的。
說到這裡,我也順便提醒一句:不修上師瑜伽的話,天天觀風脈明點,很可能會出問題。因為沒有上師瑜伽的加持,氣脈明點修得不好,會導致精神失常,出現種種可怕的迷亂現象。
而上師瑜伽,前輩大德都說,是最安全的修法。一般來講,你觀修上師是不會有任何魔障的,不會出違緣,也不會修錯;即使你觀得不好,大概地觀一觀自己的根本上師,也有極大的利益。
當然,你所觀的上師,應該是有功德的,而不是憑著執著或感覺來判定。前面我建議大家觀法王如意寶,但有個別人說,那不是他的傳承,他要觀自己的上師。我想這也可以。以前我說過,《大圓滿前行》的譯文,有些人把教證變來變去,也「譯」出了一些法本。而且,「傳承上師」那段也改了,這樣做我能理解:同樣源於佛陀的教法與證法,對於自己的傳承上師,弟子是會有些執著。所以,你觀自己的上師,也很好。
不過,我還是要明確地指出:你所觀的上師,一定要有功德。不能憑執著,更不能憑感覺。尤其是一些女眾,「我覺得這個上師好,我覺得這個上師很可愛,我覺得這個上師跟我很有緣……所以他就是我的根本上師。」其實你的這種「感覺」,在尋找上師的層面,是很不適合的。
作為能引導你解脫的上師,確實需要一些資格。換句話說,只有具備一定功德的上師,你才可以依止,才可以觀修。如果你找不到的話,那就找一位公認的大德,觀修他的上師瑜伽。剛才說了,這種觀修勝過生圓次第,是最無上的修法。
以前在藏傳佛教中,有一位偉大的修行者,叫梅覺巴。梅覺巴尊者說過:「觀音白就讓他白,度母綠就讓她綠,喜金剛黑就讓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時候心中都沒有離開過上師的形象,因此,離成佛大概不會遠。」他日日夜夜觀修上師,並因此獲得了成就。
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修。修得好,所有本尊都能觀為上師:由上師賜予我灌頂,賜予我悉地,賜予我一切佛法。就是在這個層面上,根本上師的恩德,的確超越了佛陀。
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合理,怎麼會超過佛陀呢?」
其實,用個世間的比喻,也能說明這一點。比如,你的世間學問,是父母、老師教的,不是他們的話,試問你這一生,從小到大跟旁生有何差別?也不過是活著而已。因此,對你而言,他們絕對超過了任何人。同樣,你現在學佛了,如果不是善知識一點一滴開導,引領你趣入,那你對出世間的學問,也必將一無所知,更不要說修持和解脫了。
因此,當我們細細觀察自身的成長,以及這一切的因因緣緣,就會明白,所謂「上師的功德等佛、恩德勝佛」,絕不是空談。
●若無敬信則不得加持
另外,哲貢炯巴仁波切也曾說:「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
意思是,上師是四身——化身、報身、法身、本性身的總集體,這一總集體好比一座雪山,而弟子對上師的恭敬與信心,好比日輪。如果日輪沒有升起並照射雪山,雪就不會融化,水也就不會流淌下來。同樣,如果對上師沒有真誠的恭敬,沒有清凈的信心,那也不可能感應到上師的加持之流入於心田。因此,想要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首先精勤地提升自己對上師的恭敬與信心。
這種敬信心,其實是內心謙卑、調柔的狀態,傲慢的人是做不到的。有些人說:「我是很傲慢,不想恭敬誰,誰都看不慣……」但是你誰都看不慣的話,大德們再有加持,佛法再有加持,你也是得不到的。
有些人對個別有名氣的上師,還比較恭敬,但其他的,即使有法恩,也只是聞法時有點恭敬,平常就不放在眼裡。其實這是錯的,是人格上的一種缺失。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不論你在誰那裡聽過佛法,如果能對他終生保持恭敬,那你的相續中自然會流入加持,這是規律。
而一旦得到上師加持以後,修行是不難的,違緣也會自然遣除。因此,修行人一定要恭敬上師、祈禱上師。
其實不說修行,常常念上師瑜伽、持上師心咒的人,一定感受過一種力量——令心靈平靜的力量。在我感到心情煩亂、不太舒服時,會放下手中的事務,供上香、念念課誦,然後祈禱上師。這樣慢慢地,煩心事就消失了,心也入於佛法的境界中了。
●不祈禱上師不得無分別智
至尊讓熱日巴說:「若不祈禱上師尊,求無分別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無境心融合時。」
如果不祈禱上師,想求得無分別智慧,以及種種功德與成就,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洞口朝北的山洞,太陽從東升到西落,光始終照射不進去。同樣,一個對上師沒有信心、不祈禱上師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論乃至十明,甚至顯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種外境與心識融匯一體的修行境界,在這種人的相續中,是永遠也不可能現前的。
其實,這種修行境界,是顯密佛法中共同希求的究竟目標。當境、心融匯為一時,山河大地乃至萬事萬物,也都成了覺性的妙用,都成了開悟心的顯相。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記得《補續高僧傳》里,有一位小壽禪師,五代時期人,本名洪壽。他與永明延壽禪師是師兄弟,為了將他與師兄區別開來,人稱小壽禪師。禪宗大德開悟時,多半都因為一件事,小壽禪師也不例外。一次擔柴時,柴落到地上,他當下開悟。
開悟後他作了一偈:「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意思是,掉落地上的並非他物,天地間不論橫的豎的,也不是外境中真實的塵埃,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一切無非自性妙用,而所顯露的,也全都是法王之身,與明覺法身無二無別。證悟之後,德韶國師(他的上師)為其印證。
當然,在得到這種境心融為一體的開悟之前,對上師的祈禱是不能離開的。而且在你的祈禱中,一定要視師如佛。
漢傳佛教中,有些人始終有點疑惑:「"四皈依』到底是怎麼來的?"視師如佛』只是密宗的說法吧?」
其實不是。最近我在看《佛說瑜伽大教王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經典,內容與《大幻化網》等密續一致,是大遍照金剛如來對阿閦佛、大寶生佛、無量壽佛、不空成就佛,以及無量菩薩等眷屬宣說的經典。
經云:「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此阿闍梨,所有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現在說法者,一日三時來詣阿闍梨所,獻大供養如佛無異。」
「彼諸如來所有三業積聚無量福德,是等阿闍梨一毛孔福德。」
「此金剛阿闍梨,即是一切如來。」
這個道理,值得思維!如果你覺得上師與佛陀有差別,可以翻翻這些漢譯經典。翻閱之後,你一定會相信:上師,尤其是作灌頂及傳授教言的上師,的確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不承認經典另當別論,承認的話,這不僅是藏傳佛教有,漢傳經典中也有。
我剛才講的《佛說瑜伽大教王經》,蕅益大師的《閱藏知津》里有一個提綱,你們沒有時間的話,簡單看一下這個也可以。
還有,《華嚴經》中也說:「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
◎依靠上師方可證悟無偽實相
總之,上師善知識就是佛、法、僧三寶的總集,而無偽實相的證悟,也唯有依靠以恭敬誠信之心修上師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續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證悟。
當然,聞思也重要。你們正在學五部大論——戒律、俱舍、中觀、因明、現觀,這些我本人也很有興趣。昨天有些道友講考,講得很好!這樣聞思很有意義。不過,有些心不穩重的人,一學不動就換班,這樣不好。從明天開始,任何人不準換班!即使你一個字不懂,也要學完這一年。否則,換來換去的,今天因明班,明天俱舍班,後天戒律班……都參觀一遍也沒有用,哪一部論也學不懂。有信心的話,漸漸會懂的。
作為佛教徒,這種理論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應該以此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深一點的知識,像俱舍的觀點、因明的觀點、中觀的觀點,這些懂了,淺的也就容易了。像《大圓滿前行》,以前我剛學的時候覺得很難,好多教證不懂,但一學《俱舍論》,全都迎刃而解。再一學《量理寶藏論》,《解義慧劍》也簡單了。
因此,不要一學不動就換班。即使你學《前行》,不還是有難的地方嗎?
當然,學五部大論的同時,還要修上師瑜伽,要念誦、要磕頭,要修世俗的善根。否則,只通理論,就成了學者。可能你們也知道,在現在的很多大學裡,即使是佛教的博士後、博導,口頭上很會講,但在他們的心裡,對三寶從來都沒有信心。
因此,學五部大論的人,可以是佛教的「學者」,但你最重要的角色,還應該是修行人。是修行人,就應該希求實相的證悟。下面通過幾則大成就者的公案,說明依靠上師而證悟的道理:
●那若巴
那若巴尊者儘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達,能折服一切外道,曾於布扎瑪希拉寺擔任守護北門的班智達。
有一天,他在一個寂靜地方研讀五明時,來了一個具有三十七種丑相的老女人,頭髮、眼睛、鼻子、耳朵……渾身上下都奇醜無比。
她問那若巴:「你在研究什麼?」
那若巴說:「我在研究因明及顯宗的教法。」
「那你懂嗎?」
「詞句上懂。」
老女人一聽高興壞了,歡天喜地地跳起舞來。那若巴心想:我說詞句懂,她都這麼高興,如果說意義也懂,那她肯定更高興了。於是他說:「不僅是詞句,意義也懂。」老女人一聽,不笑了,竟然顫抖地哭了起來。
班智達不解,問她:「為什麼我說詞句懂,你就笑,而我說意義懂,你卻哭了呢?」
她說:「你這個班智達啊,你說詞句上懂,我知道你在說實話,所以很高興;但當你說意義也懂的時候,是在說妄語,所以我很傷心。」
班智達不好意思了,問她:「那誰懂意義呢?」
「我哥哥懂,他在某某地方,你應該去依止他。」說完,老女人便消失於空中。其實她是空行母的化身。
(你們以後在路上見到醜陋怪異的人,一定要小心!說不定是佛菩薩的化現。我去外面的時候,凡是見到乞丐,尤其是很嚴重的殘疾病人,我都會格外注意:「是不是金剛瑜伽母?也許是文殊菩薩的化現吧……」所以,即便是假裝,也要對他供養。
1987年,上師如意寶帶我們去五台山時講過:「文殊菩薩是千變萬化的,見到乞丐及神神道道的人,一定要注意。」從那時候起,每個人都留意了。
以前有一次,我也遇到過一個極丑的人,頭髮蓬亂著跪在地上,一直不抬頭。那時我心裡就嘀咕:「這個人,是不是佛菩薩的化現啊?」)
當時,那若巴得到幻化空行母的指點以後,就去依止帝洛巴尊者。在依止過程中,就像以前講過的,他感受了種種的苦行。
有一次,上師突然對他說:「我給你作了這般開示,你還不了達!」說完,用鞋底猛擊他的額頭。結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續中,頓時生起了實相證悟,達到了與上師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這就是上師以「滿瓶傾泄」的方式作的加持。
當然,這是真正成就者上師的行徑。有些弟子很著急:「上師啊,您也用鞋底狠狠打我一頓吧,就像帝洛巴打那若巴那樣。」但如果上師真的認為自己和尊者一樣,也用鞋底、棍棒「加持」弟子,卻不一定有什麼意義。
瑪爾巴羅扎曾對米拉日巴尊者說過:「像我這樣的大成就上師很少,像你這樣具有清凈信心的弟子也很少,因此,以後你攝受弟子時,不要再用我的方式,應該以平凡的行為攝受,比如講經說法等,這樣才是最穩妥的。」
●龍菩提
龍菩提,據龍猛菩薩的略傳記載,他是尊者四大弟子之一,成就虹身。他的這一成就,有些說是依靠上師的一句竅訣,有些則說,是聖者龍猛菩薩丟了一把鼻涕,他全部拾起來吃了,依此而獲得的。
當然,作為普通上師,很難有龍猛菩薩那樣的加持,而作為普通弟子,也很難有龍菩提那樣的信心。因此,我們在依止上師時,行為一定要適當,傳承上師們怎麼做,我們也那樣做,這樣才合理。對有些弟子來講,只要能觀清凈心,不說上師的過失,就已經很好了。
不說上師的過失,是為人弟子的重要品質。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引《戒律根本論》等教證說明,如果上師有過失,比如宣說了非法,可以恰當地指出。但《善恭敬經》卻說:「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即使上師真有過失,都不能說,更何況沒有呢?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該說上師的過失。但有些人喜歡添枝加葉:「上師這裡錯了、那裡不對……」其實,這樣過失非常大!
這個教證很有啟發性,希望大家都看看《善恭敬經》。《善恭敬經》,是隋朝時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的;前面講的《瑜伽大教王經》,是宋朝時法賢譯的,這些經典都出自於漢地《大藏經》。看過以後,相信你一定會了解:在依止善知識方面,其實藏、漢佛教是一致的。
說到《大藏經》,我認為很值得一閱。在去年海口的一次演講中,我就提倡「閱藏」。在我看來,來到這個世界,又入了佛門的人,對《大藏經》毫不知曉是很可惜的。我個人很想在有生之年圓滿地閱讀一遍,但是否有機緣還不好說。不過在當時的講話中,我講了我的認識,他們整理成文字,收在《夢中佛事》里了。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
總之,作為佛教徒,對佛教的基本理念應該有正確的了解。當然,這種了解,也應該建立在可靠的依據之上。像剛才的那個教證——「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這個教證很有說服力,對做弟子的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準則。不懂的人,再再找上師的過失,修行、證悟都會出障礙。而懂的人,不僅能以此約束自己,而且能對上師生起感恩及非常清凈的信心,就像龍菩提一樣。那這樣修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就。
龍菩提是大成就者。在第四世班禪大師為扎什倫布寺和合塔開光時,龍菩提與法金剛曾以智慧身現前於塔頂,為佛塔開光。這是有歷史記載的。
●持明無畏洲
此外,持明無畏洲(智悲光尊者)也曾親口講道:「我也是因為拜讀了第二大佛的論著後,相續中認為他老人家就是真佛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心一意地虔誠祈禱,承蒙尊者的智慧身攝受,從而自相續中生起了自然本智。從此以後,我才開始引導數以百計的求法者。其中,具精進者獲得了出世間禪定,有智慧者不入分別伺察的歧途,他們都真正地意識到:勝義諦的證悟,完全依靠對上師萬分的恭敬和堅定的誠信這條途徑。」
智悲光尊者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修大悲心了。他說:「我用了七年時間專門修習大悲心,以此功德,我的法脈及法本肯定能利益無量有情。」後來,尊者又在桑耶青浦閉關三年。閉關期間,他一邊閱讀《七寶藏》、《四心滴》,一邊祈禱全知無垢光尊者,並三次得到全知的智慧身攝受。當傳講伏藏教法的因緣成熟時,他廣攝徒眾,廣講密法竅訣。而他的這一法脈,就稱為龍欽寧提派。也就是說,龍欽寧提派的開創者,就是智悲光尊者。
在上面兩位尊者之間,有幾百年的間隔,因此,上師的攝受不是親自攝受,是智慧身的攝受。而得到這種攝受,是因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後,對全知生起真佛之想,並虔誠祈禱的結果。
對於歷史上的大德,在拜讀他的教言之後,如見其面,這種經驗,我想很多人是有的。我本人也是如此。幾百年、上千年以前的論著,也會讓我無比感動,有時不禁自言自語:「真是位佛陀啊!他的智慧、悲心,實在無與倫比。」從此也經常祈禱。
按照噶舉派某些大德的說法,其實這樣的大德,也可以說是你的根本上師。比如龍猛菩薩,我從未見過他,在我跟他之間也是時隔久遠,但每次拜讀《中論》等論典時,就會生起強烈的信心。因此,我自己也認為:我就是龍猛菩薩的弟子!他的法恩,與我現在的親傳上師們,是沒有差別的。
同樣,在這個信息時代里,有的上師在網路上傳授佛法時,如果你也從中獲得了極大利益,那麼對這位上師,即使你今生無緣拜見,無緣在座下依止,也可以視其為根本上師。
這些道理都出自《前行》。我以前也講過多次,《前行》是最好的修行竅訣,它的每一個公案、每一個教證、每一段文字都是金剛語,都有外、內、密的眾多意義。因此,一定要記在心裡,並如理受持、依止。
●邦甘麥彭滾波
據《蓮花生大士全傳》記載:大譯師貝若扎那曾被流放甲摩擦瓦絨,後來他與玉扎釀波一起返回西藏,途中遇到名叫邦甘麥彭滾波的老人,並借宿老人家中。當時的邦甘麥彭滾波,據說是一百多歲,也有說是八十來歲,總之是非常老邁了。
老人問:「請問兩位從何處來,又要往何處去?」
玉扎釀波回答說:「我們從甲摩擦瓦絨來,準備到西藏去。」
老人說:「你們兩位一定是搞錯了!既然從甲摩擦瓦絨來,就應該知道,那裡有一位偉大的佛教尊者叫貝若扎那,他與佛陀無二無別。這麼了不起的尊者,你們不去求法太可惜了!到他面前求法,才能修行成就啊!雖然我有無比的信心,但我太老了,去不了,即生也肯定見不到他了。」
這時,貝若扎那說道:「我就是貝若扎那。」
老人聽後嚇了一大跳,仔細地看著尊者。看完之後,他感動不已,突然抱住尊者。一邊抱著,一邊痛哭流涕地向尊者求法。
於是尊者將禪帶系在他的身上,禪杖靠在他的腰間,對他傳講了上師瑜伽的修法。結果在他的相續中,生起了直斷本來清凈的真正密意,當下開悟。後來,他的身體散為塵埃而成佛。而他的傳承弟子中,七代都是虹身成就,《密宗虹身成就略記》中有記載。當然,他們的成就,也都是依靠對上師的信心而實現的。
當時師徒二人見面的地點,有說在道孚,是一座神山,以前我去朝拜過;有說在爐霍縣境內,等等,有很多說法。具體在何處,我也不清楚。
但不管怎樣,當時的邦甘麥彭滾波,就是依靠上師瑜伽而獲得成就的。因此,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有信心,依上師瑜伽獲得成就並不困難。
◎上師瑜伽是一切正行道之究竟要訣
從以上幾則公案可以看出,一切成就都來自上師瑜伽。所以說,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門當中,再找不到比這一上師瑜伽更為殊勝的深道了,雖然把它命名為「加行」,但實際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訣就是它。
如金厄瓦尊者曾說:「身體的核心是心臟,如果沒有心臟,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樣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師瑜伽,若沒有上師瑜伽,所有的法只不過是一紙文字而已。」
因此,在我們的修行中,一定要重視上師瑜伽的修法。現在我們修的是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一方面,這個儀軌很簡略,不像其他的那麼廣,所以修起來很容易;另一方面,能值遇這樣的傳承上師,的確難得,所以希望大家珍惜。當然,如果你有自己可靠的、清凈的傳承上師,修他的上師瑜伽也可以。但不管怎樣,想成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每天都應不間斷地修上師瑜伽。
現在人工作忙、煩惱多,修行特別困難。有時一煩起來,幾天都不想看書,不想讀經,也不想念咒……可能也是前世的煩惱習氣所致,一直迷迷糊糊的,什麼善法都不想做,就這麼傻傻地呆著。這時候,你應該祈禱上師,早上、晚上、走路、做事,多祈禱以後,就像水器顯現月影一樣,上師的加持自然融入心中。
上師是無處不在的,關鍵看我們的信心如何。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始終如一地將上師瑜伽作為修行的核心,即使沒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如藏巴嘉熱曾說:「只要不離憶念上師,不誦經也可以,不參禪也可以。」
當然,不是說所有人都要這樣修。否則,華智仁波切也不必要求修五十萬加行了。這裡強調上師瑜伽,是要說明它很關鍵,而並不是用它取代所有修法。因此要善於理解,善加辨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會斷章取義,即使是最關鍵的教義,也不會因為自己喜歡,就將它作為依據來否認其他所有教義。就像《經莊嚴論》里講的,唯有智者,才善於了解佛陀及傳承上師的密意。因此,對所有人而言,不能說只修上師瑜伽就一切圓滿了。
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知道,在所有的修法當中,上師瑜伽的確是最最關鍵的。它是加行,同時也是一切正行的究竟要訣,所以,誠心誠意、盡心儘力地修上師瑜伽,非常非常重要!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圓滿前行》中,「上師瑜伽之重要性」講完了,現在要講「上師瑜伽實修法」。
實修法中的觀想、作意及思維,很多人都重視聽受,但聽受以後,能長期觀修的人卻很少。聞思也是一樣,比如學五部大論,剛開始很多人興緻勃勃,很想學好、學透,可是前世的業力加上即生的煩惱,種種干擾湧現的時候,心力便提不起來了,不得不半途而廢。這就是凡夫修行中最致命的障礙:心力不夠。
而要提起心力,我認為,祈禱上師三寶、常供護法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因此,平時自己供供護法,或在集體供護法時,作意祈禱護法神加持,再念些蓮師心咒以及遣除違緣的偈頌等,這樣一來,當無形的加持一融入心,不論是你的聞思還是修行,都會善始善終的。
梵音皆從諸佛心中流出,上師心的本性光明如來藏能量,高於咒語能量。
如郭倉哇大師說:「誦咒千萬遍,不如祈禱上師一遍靈。」就是說念誦神佛咒語千萬遍,不如念上師頌讚祈禱詞一遍的加持力強。
他又說:「祈禱(上師)之功,能使自己與上師心合一,祈禱之功,產生特殊悟神通,祈禱之功,源源不斷生感悟,祈禱之功,三寶悲智常關照,祈禱之功,所求諸事盡如意。」等等,桑吉次大師教導說: 「每天至少做十幾次祈禱,若無感應,就算我胡說。」
推薦閱讀:
※最棒的睡前瑜伽讓你睡得更好
※12個常見瑜伽體式正誤對比(收藏)
※瑜伽體式——仰卧橋式
※感恩相遇|記蘇梅島瑜伽旅修之行
※5個體式鍛煉核心肌群 第二個就敗下陣來了
TAG: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