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密室:300弟子聚首追憶國醫泰斗施今墨 中醫書籍大全 中醫經典教程 中醫論壇 協和醫院會診 傳授弟子 施今墨為病人診脈 他曾為末代皇帝溥儀開過藥方,他曾應邀為孫中山進行
協和醫院會診
傳授弟子
施今墨為病人診脈他曾為末代皇帝溥儀開過藥方,他曾應邀為孫中山進行過會診,他曾出診西安為楊虎城將軍治癒過疾病,而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曾任過周恩來總理的保健醫生……他,就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譽滿京華的京城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昨天,是名醫施今墨逝世40周年的日子。來自各地的醫學專家、施今墨的親傳弟子等300餘人齊聚北京,開展施今墨學術思想研討,紀念這位深受人民愛戴的京城名醫。向周總理建議「中西醫結合」作為臨床家,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施今墨便開始倡導西醫辨病,中醫辨證,首次開闢了「中西醫結合」的新思路。而在當時,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怪論」嚇壞了不少固守傳統的人,更被一些人視為「異端」,認為極不可取。談到父親中西醫結合的創新理念,施今墨的兒子施小墨先生稱「自己也是受益者之一」。別看父親施今墨是中醫名家,但是兒子最初學醫時,在父親的引導下,卻選擇的是西醫專業。施小墨先生說,當初父親勸說自己,解剖學一類的西醫知識和技能,必須通過到學校系統地學習才能掌握,而中醫卻是可以家傳的。中醫最大的問題是太宏觀、太籠統,比如胃病,中醫只有胃脘痛這麼一個病名;而西醫則有胃潰瘍、囊腫、淺表性胃炎等很多種病名。學習了西醫之後,就可以用先進的醫學設備對病人進行檢查和診斷。就像對肺炎的治療,西醫就可以通過驗白血球、量體溫等很快得出診斷結論。有了家傳的中醫知識,只是一條腿走路,如果再學好了西醫,就可以變成兩條腿走路。「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遠。」1953年春,施今墨先生應周恩來總理之邀,談中醫的發展問題。施今墨在總理面前提出,中醫要發展就要革新,建議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醫,成立中醫科學研究院、中醫學院、中醫醫院,要開展中西醫結合,提高中醫的社會地位。周總理當場表示,在新中國中醫一定要有大的發展,中醫不但在國內要佔有地位,還要推廣到外國去,讓西方知道中醫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此外,施今墨先生還重視「氣血」,提出了「十綱辨證」的新觀點,發展了中醫傳統的「八綱辨證」理論。他崇尚脾胃學說,創用健脾法治療現代醫學中代謝障礙性疾病;用藥時善於兩葯合用,取意陰陽、氣血、臟腑、寒熱、升降的協調,意在協同以增加功效,世稱「施氏葯對」,常用者約有300餘組,是施今墨先生臨床獨到之處。數百弟子均成泰斗級人物作為教育家,施今墨先生於1932年創辦了華北國醫學院,摸索出「理論與臨床結合」、「中醫與西醫結合」、「醫德與醫術結合」等中醫教學的三大特色。在課程設置方面,中醫的課程佔了70%的比例。此外,他還史無前例地首次在中醫學校中特別開設了30%的西醫課程。中醫課程以中醫理論為主,教《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條辨》等中醫著作;而西醫課程則以西醫基礎理論為主,設置了生理、病理、解剖、藥理等課程。一直到現在,各大中醫院校開設的課程中,仍然保留了相當比例的西醫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1937年,施今墨為學員定製了「醫戒十二條」,要求醫生要「以救人為本務」、「治療人之疾病,解除人之痛苦」。這十二條醫戒,至今對於醫德醫風建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華北國醫學院是由傳統「師帶徒」模式走向中醫高等教育模式的嶄新一頁,也為新中國成立後的中醫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實踐經驗。在施今墨辦學的十幾年中,共辦16期,畢業學生600餘人,再加上入室弟子近百人,現在都是中醫界的泰斗級人物。施門秘葯暢銷同仁堂作為改革家,施今墨率先將自己的驗方製成中成藥,並用西醫病名來命名中藥,深受百姓歡迎。為了讓自己的醫學成果造福更多的百姓,在1959年慶祝國慶10周年的一次中醫中藥展覽會上,施今墨獻出了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硬變、肝脾腫大、氣管炎等十大驗方,均被國家收藏。根據這些驗方炮製成的中成藥「高血壓速降丸」、「神經衰弱丸」、「感冒丹」、「氣管炎丸」暢銷海內外。如今,在同仁堂的大小藥店內,根據施今墨的驗方炮製而成的「氣管炎咳嗽痰喘丸」和「皮膚病血毒丸」仍然是同仁堂的暢銷首選品種,兩種葯的年銷售總額可以達到5000萬元以上。「抗老延年葯」千呼萬喚終面世如今,人們對於「亞健康」這個詞已經不再陌生。但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施今墨便超前地開始了對「過早衰老」和「亞健康」的研究。施今墨發現,人體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時,雖然無器質性病變,但有功能性改變;衰老是人體系統整體機能的退行性病變;針對多數早衰,西醫尚缺乏特殊的治療手段,而中醫通過辨證論治方法則可取得明顯的療效。抗老返青,必須採取如農業追肥的方式,補養自身的機能,主要在補固精氣,保護臟腑。只要精氣不散,臟腑不損,天年未盡,便無死理,即使生機已盡,也可無病而逝。最終,他經過遣葯組方,採用珍珠、首烏、人蔘、黃精、冬蟲草、鹿筋、海參、淡菜、魚肚、銀耳、三七、核桃、桑葚、黑豆、芝麻等共70餘味珍貴的中藥,製成了益腎強身丸和防衰益壽丸兩種可以干預多種老化相關性疾病以及亞健康狀態的藥丸。藥丸製成後,施今墨又自費配製出一批丸藥,由何香凝、朱蘊山、王季范、李根源、熊瑾玎、仇鰲、張鈁、馮友蘭、孫伏園等10餘位自己身邊的好朋友組成了「試驗組」,試吃新葯。大家服用半年後,一致反映精力充沛,睡眠安穩,食慾好轉,二便通暢。除個別人有偏熱上火的感覺外,沒有任何副作用。1959年,恰逢國慶10周年,施今墨將益腎強身丸和防衰益壽丸作為「國慶獻禮」,獻給毛主席服用。但是,由於原材料成本較高、生產工藝複雜,隨即又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客觀原因,施今墨想要將這種抗老延年的新葯推廣到尋常百姓家的願望卻遲遲未能實現。1969年,施今墨先生重病中立下遺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位自願將遺體獻給醫學事業的中醫學家。一直到1985年,施今墨去世十餘年後,施家將「益腎強身丸」及「防衰益壽丸」藥方獻出,同仁堂開始正式研製並準備生產這種抗老延年葯。2004年,為了便於服用和攜帶,同仁堂將施今墨當初研發時製作的大蜜丸,改成了小顆粒的水蜜丸,並開始在同仁堂的藥店中銷售這種過去只有一些知名人士才能服用的抗老延年葯。雖然由於生產工序複雜,藥品的產量還不是很大,但是每年的銷售額都在成倍增長,今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5000萬元左右。前不久,甚至還出現了脫銷的情況,有些顧客預訂後,往往需要幾個月才能拿到自己購買的藥品。本報記者張楠文並圖 J204施今墨生平傳略施今墨(1881—1969),祖籍浙江省蕭山縣。施今墨年幼時,母親體弱多病,失於得力治療,幾乎延誤生命。施今墨遂萌發學醫治病的志向,立志治病救人,濟世安民。1894年施今墨13歲時,正式拜他的舅父河南安陽名醫李可亭為師,學習中醫。7年之後,施今墨已經精通中醫理論,可以獨立行醫。1925年,施今墨曾應國民政府之邀為病重的孫中山會診,並擔任馮玉祥部隊的醫學顧問。1929年,國民黨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了余岩等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立即引起全國中醫藥界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對,施今墨組織「華北中醫請願團」積極鬥爭,最終迫使國民黨當局收回成命。1932年施今墨創辦了華北國醫學院,並任院長。該學院自成立至1949年北平解放,歷時17年,共招生16班,入學636人,畢業347人。畢業生日後大都成為名醫、專家、教授。施今墨還在北京、上海、山西、察哈爾等地先後協商或資助創辦中醫學院、講習所、函授班、研究班等,多渠道培養中醫人才。施今墨倡導中西醫會通,1920年曾在北平和平門內西養馬營創設中西醫院,使用西醫診療儀器,進行中醫辨證。1922年在馬蜂橋創設中醫療養院,有病床20餘張,開我國中醫設置病房之先河。1924年在自己的診所開始使用聽診器、體溫表、血壓計,並設立化驗室。施今墨和西醫孟昭威教授發起、創辦了「中國醫藥學會」,促進中醫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施今墨不顧年事已高,先後在北京郵電醫院、平安醫院、協和醫院、兒童醫院以及鐵路醫院等多家醫院的門診應診。1957年加入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歷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1969年8月22日,88歲高齡的施今墨在北京病逝。施今墨病危期間,口述了一篇幾千字的文章「關於中醫工作的建議」呈送給毛澤東、周恩來。本報記者:張楠來源:北京晚報-----------我曾經說過,以施氏之大才,而後運用西學,當然可以見醫道的獨特風景,可是當今中西結合是施氏冰山一角,如何用得?施氏導後學歧途也
推薦閱讀:
※中國最後一位攝政王 他是溥儀之父 卻和溥儀走了不同路
※真實的攝政王——溥儀之父載灃
※皇帝死後都有謚號,你可知「末代皇帝」溥儀的謚號是什麼?
※一部《我的前半生》說不盡的溥儀,這座庭院給你答案
TAG:醫院 | 書籍 | 中醫 | 經典 | 病人 | 溥儀 | 皇帝 | 孫中山 | 教程 | 藥方 | 中山 | 末代皇帝 | 密室 | 醫書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