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攝影家約翰遜·湯姆森鏡頭下的廈門
約翰遜·湯姆森是最早記錄廈門的英國攝影師,在1868年至 1872年間,他攜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不畏艱難險阻,遊歷了中國的許多地方。他不是第一個來到中國旅行的歐洲攝影師,但卻將攝影術傳播到中國最廣泛地區,並對中國人表現出友好與同情的博愛之心。正因為此,在他的鏡頭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街巷裡艱難度日的貧苦民眾,還有各行各業中國人的狀態,以及各地的風光景緻。他曾將沿途拍攝的作品收錄到書中,於 1872年出版了《福州和閩江》,隨後又出版了《中國和中國人民畫報》,希望向歐洲讀者介紹宣傳他眼中遙遠東方大地上的景色和人民,與他一起分享那愉快的經歷。
(本文為【廈門舊影】第120期)
湯姆森出版的《CHINA AND ITS PEOPLE》記錄下了他的行程,但這本書上的照片卻只是湯姆森拍攝的一部分。
約翰遜從香港到廣州、澳門、汕頭、潮州、廈門,再到台灣;又從福州、閩江順流而下至上海,乘船至膠州灣,到天津、北京;又至漢口,乘船遊歷長江……。他在中國的行程約8000公里,幾乎橫越了整個中國大陸。他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多世紀前沉睡中的中國,為我們講述了許多的民間傳說,展示了中國特有民俗風情。他說:「照相機一直陪伴著我的旅行,成為唯一準確地描繪我沿途見到的一切有趣之物以及所接觸的各種民族的工具。因此,它使我任何時候都能向我的著作的讀者提供真實地再現當時情景而無可爭議的圖片。」
因為他的跋涉和攝影,為我們提供了「親眼」目睹140多年前廈門的真實面目的可能,那些人與物,那些風光與建築,那些家庭與市井生活,在黑白的圖景中顯得那麼遙遠卻真實。
廈門島篇
湯姆森與廈門當地清兵的留影照片,這是他在中國唯一的一張自拍照。
湯姆森從海後灘的一棟別墅樓頂拍攝的水仙宮一帶,他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在同一棟樓上拍攝了兩次水仙宮。
近一步看水仙宮,背靠這大石頭,石頭上刻有「水天一色」,為乾隆乙丑年春(1745年)雕刻而成的。
他登上了鳳凰山,從龍泉宮的背後的石頭上拍攝下了最早的鼓浪嶼全景。
拉近看日光岩和雞母山,光禿禿的很骨感。
堆放在虎頭山的金缸,用於裝骨骸。舊時虎頭山一帶是亂葬崗,古墓新墳,觸目皆是。
十年前,在一些鄉下地區,還很留下用這種「金缸」裝屍骨,然後重新厚葬。
這是現在的壽山路鐵路公園入口處一帶的海邊,現在已經被填海。
這塊巨石在今天的壽山路上坡位置,也就是思明區政府大樓的後面。
廈門港的石字臨江,又稱打石字,在今天的鐵路公園信訪局位置,距海已有百餘米遠,曾是廈門港的標誌性景觀,毀於1950年代!
上面有描述關於海防的明天啟年間刻字。
「打石字」摩崖石刻文字
天啟叄年正月既望,蒙考選
將材中左所千戶李逢華,奉
欽差督撫福建軍門商、
分巡興泉道副使沈、
守泉南遊擊將軍趙、
泉郡署海防通判聞人,
計發銀壹拾玖兩,議委逢華
領築廈門港銃城,周圍伍拾
丈,並逢華自捐俸鈔銀佰余(多)
兩添造峻功,防夷固圉勒志。
季夏 林懋時 書
註:
「望」:指農曆十五日,「既望」指農曆十六日。「望」與「既望」實際可指同一天,均可以指農曆十四、十五、十六日,甚至是十七日
李逢華:益陽人,明中左所副千戶。--清道光《廈門志》載
聞人:複姓,源於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少正卯。
林懋時:字烈宇,明代廈門人,好石,有宋代米元章嗜石之癖。曾開闢虎溪岩。
湯姆森從打石字附近拍攝的鷺江夕景,在當時,照相機每拍攝一張照片需要長時間曝光,能捕捉到這種移動的物體很不容易。
大約2秒的曝光時間,仍然捕捉到了在鷺江上討海的漁民。
南普陀大悲殿,曾經是中國出鏡率最高的建築,湯姆森當然也不會錯過了!
大悲殿最早的牌匾「法雨頻施」,至1890年後改為「鷺嶼靈區」,1930年後改為「一佛南來」。整座建築沒有用一個鐵釘,聽起來就覺得很牛逼了!
大悲殿的僧人,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那不經意的瞬間,卻在百年後的今天廣為流傳。
大悲殿的龍柱,在1929年火災中倒下,今天,殘留的幾根龍柱放置在南普陀寺內。
湯姆森扛著笨重的器材跋涉上了白鹿洞寺,拍攝下了它的全景。
白鹿洞寺歷經天災人禍,幾度重建,原來的味道早已無從尋覓。
從白鹿洞寺門口俯瞰廈門城全景,白鹿洞寺是拍攝廈門的最佳角度,山下有風動石。
這張廈門城全景照片,讓我們見識了舊時不一樣的廈門城,有城牆,城外可見蕹菜河。
廈門某處建築,隱藏在大樹的懷抱中,背山靠水,具體地點有待考證。
一位站在陽台上的僧人,可以推測這是一座寺廟,歡迎大家加入考證,一起為廈門文史出一份力。
鼓浪嶼篇
從鹿耳礁拍攝鼓浪嶼腹地,左上角是今天的協和禮拜堂,右邊為在建設中的英國領事館。除此之外,一片空曠,很難想像這就是我們深愛的鼓浪嶼。
放大看英國領事館,第二層還沒封頂,這也符合英國領事館的建設時間——1870年。
約翰遜湯姆森在鹿耳礁附近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張位於鼓浪嶼升旗山下拍攝退潮後的鹿耳礁一帶沙灘,遠處是繁忙的廈門埠口。
近一步看遠處廈門島海後灘一帶,帆船雲集,可見廈門與世界的來往貿易非常頻繁。
鹿耳礁的全景,請用一句話說明當時的廈門。
這塊石頭已於1959年被颱風摧倒,隨後被開採,早已不見蹤影。
湯姆森似乎對鹿耳礁很感興趣,從退潮拍到漲潮。
鹿耳礁和遠處的廈門島,喜歡這樣原始的廈門嗎?
鹿耳礁近景,右邊那塊石頭還真像鹿耳朵。遠處,廈門島上一片荒涼。
遠處的廈門島草仔垵一帶,可見遠處的青墓山聳天蠟燭,是廈門24景之一。如今這兒已經建起了瑞頤酒店、第一廣場、婦幼、海景千禧酒店...
湯姆森站在鹿耳礁環著鷺江180度拍了半圈,這張為從鹿耳礁拍攝覆鼎岩,今天,我們站著這兒,可以看到屹立在這塊石頭上的鄭成功雕像。
覆鼎岩前方的劍石,如今石頭上已經立有水位塔,在鄭成功的俯視範圍內。
人物篇
一對廈門的夫妻,看樣子是大戶人家。
一對父子在製作醬油,可見身後的醬缸。由於正好順光,形成了很溫暖的光影,可以看到湯姆森在照相的影子,以及旁邊圍觀的中國人。
傳教士的到來,也帶來了西方的近代教育,圖為女學堂的女孩。
一群很時髦的婦人,顛覆了我們對清代的印象。
抬轎,這張照片為擺拍,這不是因為需要作秀,而是當時的相機還無法完成瞬間捕捉。
一個婦人蜷著腿坐在椅子上。
一位長相得體的廈門婦女,成為了許多關於湯姆森或中國人雜誌的封面。
聊天的婦人,也許是因為左邊那位婦女的額頭吸引了湯姆森。
帥氣的廈門人,擺了一個至今還很流行的姿勢,很有明星范。
擔著稻草的廈門人,清代的廈門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裹著頭巾,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雲南騰衝的少數民族。
挑著馬桶出門幹活的廈門人。湯姆森對人文生活的記錄,為中國文史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以上圖片由紫日、洪凱傑、陳亞元提供)
感想:作為一名視覺廈門的攝影小編,也是一名廈門老照片收藏者,在整理這些老照片的過程中,看著這些珍貴的人文遺產,時常為知名或不知名的西方攝影師所震撼,是他們用影像架起時空的橋樑,一頭帶著鴉片的硝煙,一頭連著水天一色的鷺江兩岸。同時,感到悲哀的是:中國人創造自己的文明,卻只能借用西方人的描繪和影像記錄才確立了中華文明在今天的完整形象。當中國人還沒有走向世界時,世界卻已先走向了中國。
2015年清明節
推薦閱讀:
※他鏡頭下的奧巴馬,讓人不得不愛
※《金陵十三釵》發預告片 鏡頭香艷女主角依是謎
※實拍:用鏡頭記錄母愛
※沒有真本事,就別瞎嘚瑟,這是用繩命搶鏡頭啊!
※150年前,外國人鏡頭下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