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草書詩卷》、文彭《行書尺牘》卷
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
文彭《行書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原文(初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ōu)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qǐ )戟(jǐ)遙臨;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 )帷(wéi)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l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níng)而暮山紫。儼(yǎn)驂騑(cān fēi)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ē)。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tīng)鳧(fú )渚(zhǔ),窮島嶼之縈(yíng)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yū)其駭矚。閭(lǘ)閻(yán) 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gě)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zhú)。雲銷雨霽(jì),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wù)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l ǐ)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chuán)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è)。睢(suī)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zūn);鄴(yè)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dì miǎn)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kuài)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hūn)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jiē)乎!時運不濟,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yì)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hé zhé)以猶歡。北海雖賒(shē),扶搖可接;東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guàn);有懷投筆,慕宗愨(què)之長風。舍簪(zān)笏(hù)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tāo)陪鯉對;今茲捧袂(mèi),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yán)難再;蘭亭已矣,梓(zǐ) 澤(zé)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1522)五十三歲,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志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文徵明傳世畫作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岩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傳世書作有《醉翁亭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等。著有《甫田集》,編有《停玉館法帖》等。(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漁父辭》、《離騷》、《北山移文》等。畫作有《雨余春樹圖》、《影翠軒圖》、《洞庭西山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鍾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東園圖》等;著有《莆田集》。 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延伸閱讀(一)從文徵明《草書詩卷》看文徵明狂草的藝術特色 文徵明是一位各體兼善的書法家,其在世之時,書名便已傾動海內外。在他所擅長的眾多書體中,尤以小楷最為人稱道,且一生都用功於此,一直寫到九十高齡,留傳的作品自然十分豐富。他的行草書傳世作品也不少,並有早、中、晚時期的不同風格,顯示出完整而全面的藝術面貌。但是,其草書作品,尤其是狂草大字作品傳世較少。與其他書體不同的是,文徵明寫狂草並未終其一生,而僅在其生命的某個階段。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中,葛鴻楨先生稱:「文氏四十餘歲始作狂草,至五十一歲所作狂草《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已可上窺顛素,足與祝允明相頡頏了。後來文氏不再作狂草,令人深為惋惜,並不解其由。」不過文徵明在三十五歲時曾書《賈誼吊屈原賦》,全仿懷素草書,可見其始作狂草的時間比葛先生所說還要略早一些。但在其五十一歲的草書詩卷之後,確實不再見其所作的大字狂草作品了,也就是說,其創作狂草的時間不過十餘年而已,所留存的傳世書跡則更是少之又少。 無錫市博物館藏文徵明《草書詩卷》,周培源先生舊藏,國家一級文物藏品。紙本。縱二十九點五厘米,橫一百三十三點四厘米。鈐白文「文徵明印」及白文「悟言室印」,另有收藏章兩枚。《中國書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文徵明年表中有著錄。從題款來看,此卷書於正德十四年,即一五一九年,比上海博物館所藏《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早一年,當時文徵明五十歲。兩件作品創作時間十分相近,整體風貌也十分類同,有些字幾乎如出一轍。 該詩卷抄寫黃庭堅《竹枝》詩兩篇並作識,全文如下:「山谷謫黔南,亦有《竹枝》二篇云:『撐崖拄谷蝮蛇愁,入菁扳天猿掉頭;雁門關外不嫌遠,五十三驛是皇州。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九度明;雁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又有《夢中作》云:『一聲鳥啼花片飛,萬重明妃雪打圍;馬上歌兒那解聽,琵琶應道不如歸。』說者謂其命詞措意,不減夢得。而此顧稱之,若不可及者,豈亦其退托之辭也。觀此,可以知昔賢不自滿假之意。若其書法之妙,天下自有公論,余復何言。」卷末以山谷體行書款署:「正德十四年,歲在己卯,五月既望。長洲文徵明書。」根據專門研究文徵明的周道振老先生考證,此卷為文徵明見到黃庭堅所寫的草書《劉夢得竹枝七篇》之後所作的跋文,因此卷首有「山谷謫黔南,亦有《竹枝》」之說,並稱「其命詞措意,不減夢得」,而「其書法之妙,天下自有公論,余復何言」。黃庭堅的草書卷縱三十厘米,與本卷基本同高;黃書為草書,文書亦為草書,且仿黃體,這些都足可證明本卷確為黃書之後的跋。 關於文徵明的草書,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惟絕不作草耳。」本卷狂草多用中鋒,筆勢曲屈環繞,線條清瘦明朗,結體疏放空靈,一片奔放流走,確有懷素草書的意味,但其筆法卻全仿黃庭堅。首先,字形以欹側取勢,縱橫跌宕。幾乎每個字都是傾斜的,如「撐崖」的「撐」字,左邊的提手旁向左傾側得厲害,通過上面「雲」字與下面「崖」字在整個列中重心的右移而達到平衡,奇險中形成參差激蕩之勢。卷中橫畫或傾側朝下,或斜逸向上,豎畫則虯曲不正,通過章法的呼應配合,形成瑰麗跌宕的韻致。其次,多見長畫短點,峭勁多姿。黃庭堅的草書十分講究作品的抒情性,因此常見誇張的長線條與強烈的點。文徵明此卷亦有明顯的黃氏風格。
如「竹」字,簡化為一個長形折筆與兩個點。「二」、「三」、「八」、「不」等字均寫成點的不同排列。「入」字長撇長捺,縱逸成趣。第三,章法錯落有致,雄放奇肆。有時通過列中各字重心的左右移動來實現整列的平衡,如第二列「竹枝二篇雲撐崖」七字,「竹枝」二字重心左倚,以下五字則重心偏右,但通過「篇」的長撇與「撐」左部的欹側形成呼應,整列似欹反正。也有使整列重心欹側而形成與旁列穿插借讓的情況,如第一列的明顯右斜和第六列的明顯左斜,形成列與列之間的布白,顯得靈動多變。字形的大小變化也十分豐富,故意將筆畫較少的字放大,如「入」、「也」、「之」等,既形成了縱橫開闔的線條,又增加了章法中的布白,相當巧妙。卷末款署的行書就更像黃庭堅了,中宮緊斂,長筆四展,顯得挺拔蒼勁。 文徵明早年隨沈周學畫,沈周的書法是專師山谷的,這對文徵明的學書趣味自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徵明學黃山谷,不僅學他的字,還學他的書學思想。黃庭堅認為:「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法,草書不難工矣。」(《山谷題跋》卷五),文徵明也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至行草。」(轉引自黃《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他在《跋祝希哲草書赤壁賦》中云:「今世觀希哲書,往往賞其草聖之妙;而余尤愛其行楷精絕。蓋楷法既工,則藁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聖名世,所謂無本之學也。」所以,文徵明早年不作大字狂草,直到楷法精絕之後才開始寫草書。從本捲來看,文徵明的草法十分熟練,書寫從容,雖為狂草,然下筆都有規有矩,絕無草率之筆。對文徵明的狂草,歷來溢美之辭也很多。如上海博物館所藏《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卷後有李登的跋,云:「文老當盛年時作此書,直逼顛素,視祝京兆未足多羨。豈其神情自適,非若擬仿然耶?竊怪此老胡不終世作此種書,而後來品格翻似不逮,蓋一時神助,不可常也。」葛鴻楨先生在《中國書法全集·明代文徵明卷》中也稱其狂草「上窺顛素,足與祝允明相頡頏」,並認為他此後不再作狂草,很有可能是因他個性謙和,有意謙讓祝允明。但是,草法精妙並不就等於藝術成就高。細細品味,文徵明的狂草雖體貌與黃庭堅相似,風格豪放,氣勢恢弘,但實際上卻缺乏個性風格。清人吳德旋於《初月樓論書隨筆》中云:「徵仲晚年學山谷,便一步不敢移動,正苦被吳興籠罩耳。」學前人書學得再好,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特面目,在藝術上全無個性,那麼還是不能被稱為完美的作品。 不僅如此,由於文徵明為人一向以品性端方、循規蹈矩著稱,他在演繹狂草這種十分講求書者性情的書體時,畢竟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祝允明個性放浪形骸,不樂拘檢,因此所書狂草在筆法精熟的基礎上有強烈的自我風格,顯得風骨爛漫、天真縱逸。文徵明則不然。他的兒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曾論及其詩,云:「詩兼法唐、宋,而以溫厚和平為主。或有以格律氣格為論者,公不為動。為文醇雅典則,其謹嚴處一字不苟。」這種溫厚和平、醇雅典則的天性表現到他的書法作品中,即使是狂草這樣的書體形式,也都寫得法度森嚴、中規中矩、一絲不苟。在本草書詩卷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因其書寫過於認真著意而導致的兩個毛病。一是用筆空乏,常有敗筆。清人張照《天瓶齋題跋》云:「書著意則滯,放意則滑。其神理超妙渾然天成者,落筆之際,誠所謂不及內外及中間也。待詔書不為董香光所重者,正以著處滯而放處滑。」卷中的「入」、「也」、「之」等字,出於章法的需要刻意拉長筆畫,但並非意興所至,所以線條滯澀。「也」的最後一筆,筆畫僵硬,缺乏神采。「之」字的彎曲弧線亦十分生硬,與上下兩字的收筆和起筆都有脫節,意氣不能連貫。「一」字學山谷的橫畫,欲寫出一波三折之妙趣,但似乎略遜力度。「啼」字的豎畫也是明顯的敗筆,為表現虯曲不平而下筆飛動,卻顯得有些浮滑。他學山谷多用點,但在排列這些點時卻少了一些靈性。如「三」字,上下三個點依次排下,狀如運算元。二是情感不足,節奏平淡。通常狂草作品因注重個性情感的抒發,隨著書者情緒的波動,會有明顯的節奏感。但在文徵明的這件作品中,既無墨色枯淡的節奏性的變化,亦無一張一弛的勢態拉伸,全篇前後以同一個節奏同一種面貌示人,顯得平淡無奇。書者既無性情的抒寫,觀者也自然難以有感情的共鳴。因此,文徵明的狂草雖然用筆、結字、章法都控制得相當穩定和熟練,但由於其個性的關係,畢竟缺少風格,其藝術成就是遠遠不及其小楷其行書的。文徵明在五十一歲寫過《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後,再也不寫類似的狂草大字作品,實屬有自知之明。儘管如此,因徵明大草並不多見,本草書詩卷又體現了其大草作品的典型風格,故依然彌足珍貴。 (佚名)
《三友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設色,縱26.1cm,橫475.5cm。
此手卷畫蘭、菊、竹三段,各有文氏親筆題詠。用筆寫意,簡率之中見生動秀逸之致,墨色清潤淡雅,顯示了詩、書、畫結合的筆墨境界。中國傳統文化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褒揚蘭、菊、竹的自然屬性而歌頌或表彰文人的道德品質,體現了中國花卉畫的特殊功能。
本幅款署:「壬寅九月徵明。」另有清內府藏印多方。
壬寅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文徵明時年73歲。
歷史軼聞文徵明納餅拒重金
明代書畫家、文學家文徵明,名重當代,學生甚多。他愛吃煎餅,當地老百姓有時用小籃給他送餅,文徵明收下後即用字畫相謝。時間久了,凡求字畫的人就攜餅籃上門,文徵明也樂意揮筆,滿足來者之願。其時名聲顯赫的唐王派使者帶著重金來求畫,文徵明得知後,不以錢動,閉門謝客,拒不收納。使者無可奈何,呆了幾天,只好回去。
文徵明行草自書冊
江南名樓——滕王閣(位於南昌市區贛江之濱)
延伸閱讀(二)
文徵明長子文彭《草書文徵明詩二首》
文彭 草書文徵明詩二首卷 26×591cm 紙本(整體和局部)
文彭(1497-1573),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三橋居土、國子先生,長洲(今蘇州)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徵明長子。官至南京國子監博土,世稱文國博、文博士。著有《文博士集》。傳略附於《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文苑文徵明》傳下。
文彭幼承家學,工書善畫,通鑒賞,尤精於篆刻。其印風古茂含蓄,被譽為流派篆刻的「開山鼻祖」。清周亮工《印人傳》云:「但論印之一道,自國博開之,後人奉為金科玉律,雲仍遍天下。」文彭在南京時,偶得四筐老坑青田石,開始以石治印。此後篆刻家廣泛採用石料治印,一時篆刻之風大起。何震、蘇宣等當時的篆刻家皆受其影響。
在書法方面,文彭五體皆能,而尤以草書成就最高。
明許榖《文國博墓志銘》云:「(文彭)字學鍾、王,後效懷素,晚年全學孫過庭,而尤精篆、隸。」明詹景鳳在《詹氏小辨》稱文彭:「篆、分、真、行、草並佳,體體有法,並自成家,不蹈父跡」。文彭小楷清雅不俗,工而不板,具乃父之氣而兼得鐘王神韻。所傳隸書,多取楷形。明王世貞在《吳中往哲像贊》中稱其「尤工草、隸」,實際上文彭「工萆」而隸書成就並不高,這也與唐宋元明無隸書大家的大背景有關。
此件草書長卷,縱26cm,橫59lcm,紙本,鈐有「國子先生」朱文引首印,名款下鈐有「文彭之印」與「壽承氏」兩方白文印。無題跋與收藏印鑒。題籤為:「明文國博草書長卷(此為隸書),疁城汪氏珍藏,去疾署(此為行楷)」,無鈐印。疁城乃上海市嘉定區之別稱。
此草書長卷書文徵明詩二首,前一首為《新燕篇》,收錄於《文氏五家集》卷四中;後一首為《明妃曲》收錄於《甫田集》卷七和《文氏五家集》卷四中。文彭所書此卷中遺二字,衍而刪者二字。
第一首中「漠漠疏煙碧草」下遺「齊」字,「城中甲第連雲起」前一「甲」字誤筆作「早」,作雙點刪去。「畫棟朱甍春旖旎」「旖」前有「綺」字,蓋落筆後發覺有誤,遂置之而另書「旖」字,「旖」字旁邊有一點,應是沉吟之際無意的誤點,而非刪去之意,前面「早」字刪去的符號作兩重點,可以參證。另《文氏五家集》亦作「畫棟朱甍春旖旎」。第二首「始信深未曾識」「深」下遺一「宮」字。此卷《草書文徵明詩二首》,飄逸流暢,縱意恣情,行筆疾速,一氣呵成。
細觀此卷,極具懷素《自敘帖》之意,「綉」、「乃」、「非」、「敢」等字的草法極似懷素,第15行「綺」字與第17行「綉」字左旁之轉折不做明顯提按,而用中鋒篆法,也是取法懷素。除草法外,在章法上也多有懷素痕迹,如「來」、「識」、「甍」、「飛」、「舞」、「薄」諸字皆大於其它字二三倍,此與《自敘帖》章法布局亦極相似。文彭曾臨摹懷素《自敘帖》,並在題跋中寫道:「嘉靖庚寅孟冬,獲觀藏真自敘於陳湖陸氏,謹摹一過」,時在1530年,文彭34歲(虛歲)。他還於嘉靖壬辰(1532年)五月望日在陸氏(冢宰)水鏡堂作小楷《自敘帖釋文》。於此卷確實可以窺見文彭對懷素用心至深。
除懷素外,文彭草書還得益於祝允明甚多,文彭曾從學於祝允明(祝與文徵明為至交)。據載,「壽承英英,幾參祝步」(明詹景鳳《詹氏小辨》),文彭對祝允明推崇備至,在其所跋《祝枝山書東坡記游卷》中云:「我朝善書者,不可勝數,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為集眾長。蓋其少時於書無所不學,學亦無所不精。」文彭草書得祝書放縱馳騁之意。此卷中「一」、「舞」等字明顯遺有祝書痕迹。
此卷中也偶露潦草不精到之處,然而這恰是鑒定文彭草書的依據之一。明王世貞在《吳中往哲像贊》中說道:「(文彭)行、草有懷素、孫過庭法,而傷率弱」;詹景鳳曰:「不蹈父跡,才似勝之,功力遠不及父」;清王文治《快雨堂題跋》亦曰:「清熟不如父,而蕭散之氣則遠過之」。「率弱」、「乏功力」、「蕭散」等論,所言極是,但這是與其父相比而言,從另一方面看,文彭在書作中更多的則是其才情的流露。
此卷所鈐「國子先生」、「文彭之印」、「壽承氏」三方印,皆出文彭之手。《印人傳》稱文彭「勿矜而奇、寧古而朴」,明吳正踢《(印可)自序》說文彭「直接秦漢之脈,力追正始」,可知文彭印求古茂。今所傳其詞句印俗氣不古,多為偽造。此卷所鈐之印尤其是「文彭之印」與「壽承氏」二方白文印,古樸大方,蒼茫挺勁,確系文彭自刻,且與文彭其它作品所鈐印一致。
此卷所書《新燕篇》,文徵明曾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月,81歲時書寫過,現藏故宮博物院。並於壬子(1552年)七月既望,83歲時再書《新燕篇》中二句:「我家舊宅常貧賤,但願年年見新燕」,《書法叢刊》2001年第3期曾刊載。嘉靖丙辰(1556年)四月既望,文徵明87歲時又重書此詩,現藏於天津歷史博物館,《書法叢刊》1999年第2期曾刊載。文徵明87歲時所書《新燕篇》與81歲時所書相比,改動多字:第三句「花間相見驚相識」中「驚」字,作「如」。第九句「故壘寧無綉幕思」中「寧」字,作「能」(《文氏五家集》中作「能」字)。第十句「多情卻向茆檐底」中「多情」二字,作「東風」。第十七句「一朝差池忽在眼」中「一」字,作「三」。
文彭所書《新燕篇》內容與文徵明81歲(1550年)所書《新燕篇》及《文氏五家集》中所錄基本一致,此時文彭54歲。而文徵明第二次寫《新燕篇》時已改寫部分文字,此時文彭60歲。由此看來,《草書文徵明詩二首》為文彭54歲之後至60歲之前所書的可能性最大。
文彭《行書尺牘》卷(局部)
文彭(1497-1573),明代書法家、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對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對六書有深入的研究,和何震主張篆刻必須精通六書,才能入印。他所用牙章,親自篆寫,請南京李石英鐫刻。據說在南京時,偶然得到民間雕琢首飾用的燈光石,用來製作印材,篆刻家可以親自鐫刻,既方便又能得到滿意的效果。從此凍石之名才被世知,凍石也被篆刻家所廣泛採用,給明、清流派篆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文彭草書閑散不失章法,錯落有致,神採風骨,兼其父文徵明和孫過庭之長,甚見功力。 文彭篆刻秀麗典雅,風格妍媚清新。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圓朱文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篆法略呈方,顯得質樸渾厚。他另一種朱文,純用方折結構,可能是受漢印的影響。由於他刻印講究六書,篆文不涉怪誕,又能向秦、漢璽印汲取營養,因而他的印章在當時確使印壇面目為之一新。凍石便於鐫刻,印章的邊款也可以由作者自己鐫刻。他的邊款是先在石面上書寫行楷書,再依字跡用雙刀刻成。在文彭、何震的倡導和影響下,一時篆刻之風大起,文人、書法家和畫家都參加篆刻創作,文彭成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導。蘇州一帶學習文彭的有陳萬言、李流芳、歸昌世、顧聽等,後人稱他們為吳門派。 文彭善寫墨竹,老筆縱橫,直入文同之室。亦工山水,所作類父風, 文彭制印花果亦佳。精書法,少承家學,初學鍾(繇)王(羲之),後效懷素,自成一家。晚年全力傾於孫過庭,篆、隸最見精粹,曾書《古詩十九首卷》,並有嘉靖三十年(1551)《題仇十洲摹本清明上河圖記》。尤精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並稱「文何」。原多作牙章,親自落墨,請南京李石英鐫刻。後得燈光石,乃多刻石章,為後世所宗,稱為文人流派印章之「開山鼻祖」。傳世畫作有隆慶六年(1572)作《蘭竹圖》卷,圖錄於《晉唐五代宋元明清書畫集》,《蘭花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嘉靖四十一年(1562)作《墨竹圖》軸,自題:「我愛江南小滿天,繁花銷盡竹娟娟。北窗自展南華讀,時有涼風到枕邊。文彭寫寄方壺先生,壬戌端陽日。」現藏廣東省博物館。亦能詩,著有《博士詩》。 文彭初學鍾、王,後效懷素,晚年則全學過庭,而尤精於篆、隸。索書者接踵不斷。其父以書名當代,然有時不樂書,雖權貴人不敢強。彭手不停揮,求者無不當意。工刻印,後人奉為金科玉律。所作多牙章,往往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鐫之。李善雕箑邊,其所鐫花卉,皆玲瓏 琴罷倚松玩鶴邊款有致,彭以印屬之,輒能不失筆意,故其牙章半出李手。彭後在南監時得燈光石,乃不復治牙,於是凍石之名,始艷博於世。寫墨竹,老筆縱橫,直入文同之室。山水蒼鬱似吳鎮。亦善寫花果。卒年七十六。 《明史文徽明傳、明史藝文志、文氏族譜續集、吳中往哲像贊、明畫錄、無聲詩史、圖繪寶監續纂、畫史會要、詹氏小辨、珊瑚網、式古堂書畫匯考、許谷文國博墓志銘印人傳、廣印人傳》與何震(字主臣、長卿,號雪漁)並稱「文何」。傳世作品有遼寧博物館藏的《小楷赤壁賦》,故宮博物院藏的《行草五律詩》軸,上海博物館藏有《隸書有美堂記》等19幅隸、行、草書作品,文彭亦擅繪畫,作品不多。 文彭用凍石刻印,並首創印章邊款,改變了元代以來板滯纖弱的弊病,恢復了漢印傳統,他和何震提出篆刻應以六書為準則,並努力創作實踐,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開創了文人自篆自刻並與書畫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人掀起了學習篆刻的熱潮。有很多人專學文彭,後人稱「吳門派」;有些人則學何震,後人稱「徽派」或「皖派」。 文彭對於篆刻藝術的傑出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開倡明清篆刻的風氣,曾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以後篆刻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功莫大焉。然而過去我們對其人其藝卻所知甚少,這不能不說是明清篆刻史研究中的一樁缺憾。筆者通過研究,對過去對文彭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了必要的澄清,對其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進行了較為接近真實的評價。
文彭 七十二峰深處(篆刻)
文彭 吟詩月滿樓(印章)
文彭自治印
文彭作品
推薦閱讀:
※成親王草書《百家姓》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您不一定見過
※《(唐)孫過庭草書千字文1》 放大版 17張
※唐 張旭 草書古詩四帖全卷(二版)五色箋29.5x603.7 遼博
※成親王草書《百家姓》-找得到自己的姓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