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是武術之本

哲學是武術的靈魂是它最深邃的內涵以群經之首即綜合各個學科成果的專著「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和文化,始終強調宇宙事物雖千差萬別而理為一貫(即一而萬、萬而一)的整體觀。它不重視結構而重視功能,不重視具體過程而重視功能效應結果,雖然也重視區別但更重視共性,即重視局部與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功能同構和全息性聯繫;天理人慾的矛盾,也是同理解決。中國哲學也分出過派別。整個中國哲學史是道、佛、儒三家互斗互補、互爭互融的歷史,到了宋代則統一在儒家旗幟下,稱做「三家合一」。這種融合併不完善,代表民族自覺意識、隸屬中國傳統政治的儒家,儘管治理社會有功,對反映民族自然意識和潛意識的道、佛兩家卻施行了壓制。但是宇宙同根同歸的整體觀,卻是三家共同的基石。這個整體觀,也是武術理論的一個基石。武術受到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和藝術的全面熏陶和滲透,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由於地理、歷史、個人思維方式和層次不同等原因,武術形成了流派眾多的繁雜體系。但是不論如何眾多,不論每派有多麼神奇異樣的絕功秘法和高峰體驗,都大致可分屬道、儒、佛、醫、藝五大體系(其中醫、藝也滲透著三家哲理)。五家以強調身心雙修為共同的理論前提,在基礎實踐上又各有所側重並互相補充。不精確地講,藝術武術偏重形體神態造型和運動的樂感與詩情畫意,醫家實行身心治療與保健延年,儒家重視倫理道德即社會學和人際關係學,佛家是成績卓著的高級心理學,道家注重自然和生命科學。當然,作為武術,五家都提煉各自的技理和相應的內功。然而作為整體,五家同根,互通有無,到最高境界又要求融會貫通、殊途同歸。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武術是一家。武術不僅僅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它本身就是身心運動和技擊藝術同哲學相結合以致融為一體的產物;中國哲學不僅僅是研究武術的工具,它本身已經是武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已處在武術靈魂的地位。因為中國哲學的獨有特徵,這種地位是任何其他哲學所無法替代的。身心、哲理融為一體的程度,致使習武者非掌握中國哲理便無法掌握武術的高級身心技術;武術學習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層次的提高,都伴隨著思想方法的轉變;思想方法不變,層次無法提高。這就是說為了學到高層次武術,身心運動高級技術非與其中的哲學方法同時被習武者掌握不可。致於不論是技術還是哲理掌握的程度,當然因人而異。 武術講究動與靜的和諧面對變化不已的宇宙與人生(即動),先哲發現其中有相對穩定的系統和規律(即靜)。而且只有以靜觀動,即從相對穩定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變化不定的因素,才有可能同時把握動靜變化規律,進而在實踐上取得動與靜的和諧。不難看出,中國哲學的動靜觀同前述有欲(動)無欲(靜)觀念一脈相承。高層次武術要求達到身心運動的「動與靜」。動,是打破平衡;靜,是維持平衡。動中靜(和「靜中動」),就是動態平衡。理想的和諧和盡善盡美的水平,是身心保持連續的隨遇平衡。請想一想,人的身心不是球體(其中的心還不是一般的物理量),而且面對千變萬化的格鬥招數和生死危機,還要做到像理想的球體在理想的平面上那樣,保持隨遇平衡的運動,還要靈活多變、輕鬆自如、高度節能——這種訓練會挖掘和造就人的心理、生理和力學何等高級的超常能力!靜或平衡的關鍵,在於心理中主管身心內外表裡相互溝通的綜合意識,不論運動如何激烈和變化無常,都要保持高度沉穩冷靜的狀態,尤如一平如鏡的水面。也只有這樣的心理平衡,才能夠使人達到高度的身心松馳和高度的節能。正如拳論所說:「只要性心與意靜,自然無處不輕靈」。而在最高境界里,還要取得身心運動同宇宙韻律的和諧與同步。這又是中國哲學關於天人感應、人天同步的整體觀。人之動靜一旦同宇宙整體的動靜相溝通,面對未受過這種訓練的人,便是靜則堅不可摧、動則無堅不摧。至於真正的武術高手相對,則完全可以不經傷亡就分出高低。 「動中求靜」的技擊目的,是為了「以靜制動」「以靜制動」,是尖端武術特有的以隨遇平衡能力為基礎的功夫和技術,具體表現為「得機得勢」。略去細節不談,其大致的過程如下。高手在對方微動之機,感應對方微動之勢(這叫做「得機」);以「捨己從人(靜服從動或無欲)」之心,同對方勢取得和諧與同步,在對方尚未真正出手時,即已破壞了他的攻勢,從而化掉對方帶來的不平衡(即動);幾乎同時,高手以「從人仍由己(動中求靜或有欲)」之心,把對方化入自己和諧而開放的身心力學系統中,即化入自己的動態平衡(即靜)之中,取得「有欲與無欲、動與靜、由已與從人的動態統一(這叫做得勢)」。而一旦得勢,則始終保證高手的優勢和主動權,也就是意味著對方註定外於全面受制的被動地位,這叫做「我順人背」。至於真正達到把握自身、對手與環境平衡的高手相對,則是誰動誰敗。因為先動者先破壞了自己的平衡。因此「動中求靜」有許多高於技擊的目的和作用,諸如在人生、在人際關係中、在適應環境或改善環境方面,都要力求達到動態平衡。因為平衡運動是損失最小、最節能、效率最高的,因此適用於任何活動領域。

武術講究陰陽陰陽也是中國哲學無所不包的概念。陰陽虛實及其相互轉換,是武術借力打人以及以柔克剛等獨特效應玄理之所在。然而其中的奧妙,卻世世代代以至於今日,令人百思不解。就力學範圍而言,本文要拿出一種可以落實的解釋。粗略地講,陰陽便是力學上的作用力(為陽)與反作用力(為陰)。陰陽轉換,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互間的轉換。你如果有辦法使對方的來力同他自身的反作用力形成銜接,構成力學迴路,他的來勢便不攻自破,因為陰陽力一旦由方向相反的對抗轉而相互吞噬,其力學結果永遠等於零。為了在人體上,而且是在對方身上製造這種迴路,當然要創造許多條件。武術以哲學與實踐相融合為武器,滿足了一切必要的要求,創造了這樣的奇蹟。武術運用陰陽同根又歸根的哲學思想和分合規律,發現了人體槓桿力的很大一部分經過訓練能夠轉化成「可遊走」的「貫穿力」,從而使肌肉能量擺脫了肌肉和形體的牽制(即所謂「脫形」)。於是人體變成了力的導體,允許勁力在彼我雙方身上任意傳導,以至傳到雙方體外,形成任意的力場,使人體力學上升到場效應水平。因一概受特殊方式訓練過的超常意識的支配,因此在脫形的力場情況下,可以自由地解決陰陽力的分合轉移包括力學迴路等許多力學課題。其中,意之所在為實、意之不在為虛。人體固有且公認的力學支撐結構、種種槓桿力學組合及其豐富的運用手段,非但未被(也不可能被)取締或被排除在外;相反,它的缺點得到奇妙的克服,使之以常人不了解的另一種方式與上述「遊走勁」和「場效應」的生物力學方式,在和諧的互補和互相轉化中得到了更高效地運用。這便是武術陰陽虛實力學部分的基本內容以及古今結合的理論基礎。我們確信,一旦這些經驗和認識為現代科學所接受、所驗證、所提煉,便會對整個生物力學及現代體育運動發動深刻的改造。至於充分注意和利用力學反作用力,以及其中無數的奧妙,卻又是來自老子「反者,道之動」以及陰陽論等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以柔克剛的妙用,也在上述力學解決之中,並且無疑受到老子「弱者,道之用」這一思想的啟發。 「後天返先天」——生命的迴路「後天返先天」是武術與其他氣功同用的原理,用來保健養生和延年益壽的。其中的理想是返老還童以至長生不死。這個原理也同「反者,道之動」之理相通。它同時又是全面挖掘和充分發揮人的身心潛能、造就超常身心素質的途徑。「先天」,指宇宙發生論以及一切事物是如何產生的規律。「後天」,指事物一旦誕生之後,其成長衰亡的自然規律,我們也稱之為「順」的規律。「後天返先天」,則指生命的迴路。用前述力學術語作比喻,「後天」即「順」的生命方向尤如來力(作用力,屬陽),「返」之,則是回力(反作用力,屬陰)。即「逆」著生命方向,使生命活力返回如初。中國古人世世代代探索這生命過程返回先天之路,形成「順則凡,逆則仙」的學說,即順著後天自然生衰規律者為凡人;能返回到生命之初的身心狀態,即返老還童者為仙人。是否確有成仙者,除了傳說之外,我們無據可查,然而達到健康長壽和挖掘身心超常潛能的,卻確有人在。道家哲學的宇宙萬物發生論認為:道(即元氣和總體規律)生一(即陰陽二氣將判未判的太極),一生二(即已判之陰陽二氣),二生三(即陰陽二氣加上二氣交感之氣),三生萬物。人為萬物之一,構成人體基本物質的,中醫稱之為「精」。那麼人的生命迴路在於(武術、氣功同理):「煉精化氣(即萬歸三)」、「鍊氣化神(即三歸二)」、「煉神還虛(即二歸一)」、「煉虛合道(即一歸道)」。「道」,是中國哲、醫殊途同歸之處。因為原則上講,「合道」(道家)、「悟空」(佛學)、「歸無極」(儒家)、「真人」(醫家),以及許多其他哲學和宗教流派所突出的「無」,都指同一個意思。 「無為」 – 是最積極的不少學者和讀者至今指責道家哲學的「無為」學說,認為「無為」是指消極、悲觀厭世的哲學。「後天返先天」原理以及前述各論證明,那是天大的誤會。首先,「為無為」說明「無為」只要「為」的,就是要經過努力(為),才能夠達到道(即無為)的境地;而「無為之道」原是「無不為」的,正如後天返先天的目的不是死而是長生一樣。說明這是主張積極探索以至於巧奪天工、實現(或恢復)天人合一的哲學。我們讀中國古典哲學要典,不能停留在字面的意義上。武術實踐不斷地證明,古典哲文必須破譯,才能夠深入領會其無窮無盡的本意。 武術的升華之路人的後天發育給他帶來許多違背自然的習性。然而回歸之路決不是指回到野蠻狀態,而是指自我突破與超越。我們之所以強調武術以哲學為本,同樣是因為武術借哲學實現了這樣的突破與超越。武術起源於自衛與攻擊本能,後來為戰爭服務,它的歷史浸透了血腥氣。拚死搏鬥的實踐,世代相傳的決以死戰的危機感,哲學化的深度、周密與完善對身心的訓練,使武術在技擊上實現了力學和心理的特殊突破,其技術達到其他格鬥術難以比擬的殺傷威力。這一切決定了中國武術極端殘酷的原始本質(這在戰場上至今是實用的)。但是人類許多基於動物本能和社會競爭的活動,都經歷著由滿足動物和社會本能升華到以開拓最高的精神境界為目的的艱難曲折的轉變。武術也不例外。技擊技術和相應的身心訓練,原是武術的核心課題。但是技理經過突破達到「誰動誰敗、狠動慘敗」以及不經過傷亡即可分出高低的水平時,便同人道主義的最高道德不謀而合了,並且使人藉此機會而有可能一通百通。武術前輩宣布武術宗旨是求道(追求真理),而把技擊降低到「末技」和「雕蟲小技」的地位,說明他們已經完成了上述轉變,並且為武術後人以及其他同類轉變樹立了光輝的範例。跟隨他們的武術家都知道:想打人,便學不到最高層次的武術;學到這種武術的人,卻決不想打人,也無權打人,因為他懂得武術遠遠高於技擊的價值。由於中國古代各種學科在根本上都是相通的、互補的、同理的、並且都滲透到武術中,因此武術在由攻擊與自衛本能轉向求道的道路上,就其核心的原始目的(即消滅、打傷或打敗對方)而言,已經「消滅了自身」,同時脫穎而出,吐露出嶄新的價值。它的脫胎換骨使它由殘害性命的手段升華為鍛煉體魄、認識世界、體驗哲理、求道和造就最高人格的工具和途徑。技擊也並未因此而失去其威力和運動特點,而只是改變了目的、作用和宗旨。在用身心體驗和體驗力學、心理和生理效應方面,借其可感可知的性質來領會哲理,其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它在身心運動技術中的核心地位也得到理想的保存。 * * *武術為什麼那樣吸引人?因為它是中國傳統科學和文化、哲學和藝術、天文和地理、技擊和養生、體療和心療、修行和養性、超常的身心素質和最高道德、最高精神境界和世界觀的綜合載體。因為它是追求盡善盡美的途徑。因為它為今天和明天的人體與生命科學、給宇宙和生命奧秘的探索提供難以估價的啟發。中華民族要把這樣的高級武術作為豐厚的禮物獻給人類。技擊技術不是其中的重點。重點是 —— 中華民族的人道主義,它內外兼修的身心技術,哲學智慧和道德的結晶。


推薦閱讀:

讀《在一個貧乏的時代里,詩人何為?》
(10)對技術的新哲學反思(下)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從模因之眼的觀點看

TAG:哲學 | 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