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若干思考

中共中央決定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達到黨員、幹部思想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轉變,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為民務實清廉形象進一步樹立的目標要求。那麼,黨的群眾路線的由來和基本內涵是什麼?執政後我們黨貫徹群眾路線面臨哪些挑戰和考驗?怎樣通過這次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推動黨員幹部踐行群眾路線?這些問題都是大家非常關注和需要了解的。

一、黨的群眾路線的由來和基本內涵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和原則建立起來的。但是,在中國共產黨建設實踐中,又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建黨思想和原則。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其中最富有中國特色的建黨原理。

從歷史進程講,黨的群眾路線的提出和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29年古田會議。我們黨從組織群眾、爭取群眾、影響群眾的角度,不自覺地堅持了一條走群眾路線的方針。這個時候總的狀況是,我們黨既是一個「非法」的秘密組織,又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要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謀求發展,就必須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影響群眾作為一切活動的中心。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就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1925年10月中共擴大執委會決議案又指出:「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1928年6月至7月召開的黨的六大也作出了「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的重要論斷。

二是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前後,首次提出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和工作路線。1929年9月,由陳毅起草、經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三處提到「群眾路線」。即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及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1929年12月,毛澤東在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那麼,我們黨為什麼會在古田會議前後集中提出群眾路線問題?這裡的背景是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經過「三灣改編」進軍井岡山,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余部也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會師,兩支部隊的會師壯大了革命隊伍,但由於觀念、習慣、人員構成等不同,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分歧,經歷了一個磨合過程。比如出現了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非組織觀點、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和盲動主義殘餘等錯誤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出了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和工作路線。

三是延安時期。這一時期,是毛澤東思想成熟和完善的時期,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成熟和不斷完善、並逐步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的時期。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進行了精闢概括。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作的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進一步闡述道:「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並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載入黨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係的路線」,「就是我們黨的領導骨幹和黨內黨外廣大群眾密切結合的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就是指導方法上的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路線。」

至此,中國共產黨關於群眾路線的思想就十分成熟和完備了。其一,從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層面,強調我們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一切為了群眾是我們黨根本的價值取向。其二,從唯物史觀的層面,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一切依靠人民是我們工作的基本原則。其三,從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層面,強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符合認識論的規律,是確保領導工作科學性和正確性的源泉。其四,從工作作風的層面,強調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必須深入群眾、植根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當播種機、當種子,在人民群眾中生根、開花、結果。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黨將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概括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黨執政後貫徹落實群眾路線面臨的挑戰和考驗

執政後,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也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和考驗。而在諸多挑戰和考驗之中,最可能、最危險、最容易出現的是脫離群眾的危險。客觀地說,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們對此問題的認識,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早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就批示將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為整風文件發給全黨學習。《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為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三百周年而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指出,李自成攻陷北京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忽略敵人,不講政策,有些首領生活腐化,發生宗派鬥爭,最終導致失敗。毛澤東認為本文有重大戰略意義和參考價值,下發全黨學習。在解放前夕的七屆二次全會上,毛澤東深刻地分析道:「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得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並且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兩個務必」。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相繼發動了「三反」、「五反」等運動,提倡艱苦奮鬥,反對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並且提出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而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兩面性」。在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還多次發動了黨內的整黨整風。如1950年的整風、1951—1954年的整黨、1957年的開門整風等,突出解決幹部中驕傲自滿、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作風,黨員中不想繼續革命、不求上進、個人主義、脫離群眾等問題,以及黨內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現象。他不斷地指出:「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是我們過去干過的,為什麼現在不能幹呢?只要我們這樣幹了,就不會脫離群眾。」毛澤東還辛辣地諷刺了鬧地位、鬧名譽,講究吃、講究穿,比薪水高低,爭名奪利等現象。他說:「有一齣戲,叫《林沖夜奔》,唱詞里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我們現在有些同志,他們也是男兒(也許還有女兒),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評級時。」甚至在毛澤東的晚年,也在念念不忘防止黨脫離群眾的問題。他講道:「我們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他說:「誰犯了官僚主義,不去解決群眾的問題,罵群眾,壓群眾,總是不改,群眾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說革掉很好,應當革掉。」

總的講,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根據執政黨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對群眾路線作了新的豐富和發展。最有代表性的文獻是1956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八大作的《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這一報告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新的概括,系統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兩方面的意義:在一方面,它認為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對於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鬥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繫群眾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群眾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在另一方面,它認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它能否採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按照毛澤東同志所起草的黨中央「關於領導方法的決定」來做。他特彆強調:「由於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於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因此,目前在全黨認真地宣傳和貫徹執行群眾路線,也就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毫無疑問,以上這些思想都是十分珍貴的。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既受歡迎,又有成效。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對於這些珍貴思想的實施,尚未從根本上擺脫戰爭時期形成的黨建模式和工作方式,尚未找到符合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黨建模式和工作方式,因此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防止脫離群眾危險的問題,尤其是尚不能擺脫不斷搞政治運動的怪圈,甚至在後來出現反右嚴重擴大化的錯誤和「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錯誤。

自覺、清醒和理性地研究我們黨執政後脫離群眾的危險,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是從鄧小平同志開始的。記得1977年4月鄧小平復出前夕,他給黨中央寫信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1977年7月在十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鄧小平同志進一步闡發道:「我說要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作指導的意思是,要對毛澤東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他指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1977年8月,鄧小平在十一大致閉幕詞時,提出要恢復和發揚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之後,在黨的建設方面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提出「高級幹部要帶頭髮揚黨的優良傳統」。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脫離群眾,幹部特殊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幹部搞特殊化必然脫離群眾。我們的同志如果對個人的、家庭的利益關心得太多了,就沒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群眾了。」緊接著在1980年8月18日作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報告,報告中鮮明地提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一直到黨的十三大,鄧小平同志倡導並提出了黨的建設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關於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核心;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關於糾正長期「左」的錯誤,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提高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堅定性;關於進行黨的領導制度改革,完善黨規黨法,實現黨內生活民主化制度化;關於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黨的團結統一;關於實行幹部隊伍「四化」方針,造就朝氣蓬勃的領導幹部隊伍;關於從嚴治黨,反對腐敗,加強黨的紀律性,等等。像黨政職能分開、黨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不搞政治運動等,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

此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都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防止黨脫離群眾的危險等,作了大量探索和論述,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如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胡錦濤同志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科學發展觀」等,無一不是對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探索和貢獻。

從這些探索中我們不難看出,執政將中國共產黨由長期處於非法地位、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境地,一下子變成了執掌全國政權的執政黨。這個根本變化,使中國共產黨在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防止出現脫離群眾的危險方面,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黨成了各項事業的管理者和領導者,黨員成了各項事業的骨幹和管理幹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儘管作為人民的公僕、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的本質沒有變化,但是所處的地位和所面臨的環境,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加之中國脫胎於長達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專制社會,民主習慣非常缺乏,造成在現實生活中,不僅一些黨員把代表人民群眾掌權當作做官,以群眾的「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脫離群眾,把命令主義作為領導、管理群眾的普遍法則;而且相當多的群眾仍然把自己看成是「平民」、「百姓」,缺乏主人翁意識。也就是說,雖然從本質上講,黨員幹部與百姓的關係是公僕與主人的關係,但實際工作中是領導與被領導、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 二是廣大黨員幹部占居各種權力要津,手中掌握大量資源。這一方面有利於我們利用手中權力和資源,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另一方面,如果搞不好,就會搞特權、以權謀私,形成脫離群眾的貴族階層。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性決定了人民群眾在國家一切問題上擁有最終決策的權力。中國共產黨執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民群眾委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官員,代表人民群眾去管理國家事務。如果執政黨和擁有廣泛社會資源和權力的黨員、幹部,不具備履行人民委託事務的能力,或以權謀私、違法亂紀、嚴重違背人民群眾的意願和利益,人民群眾可以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質詢、彈劾、罷免,甚至拋棄他們。

三是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決定了,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黨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現在頻繁發生少數人鬧事,究其主要原因,無非是領導上的官僚主義、脫離群眾和工作中的錯誤,對群眾缺乏經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再有是少數敵對分子和壞人的利用。但是,無論原因到底是什麼,都不能抹煞這麼一個基本事實:人民有事,不向你反映,向誰去反映呢?因此,老百姓有問題找政府、政府自覺為老百姓辦事,這是共產黨執政的性質決定的,每一級政府和幹部都要有這樣的自覺,都要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前提下,通過各種教育渠道,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是對於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問題的監督和解決,必須通過民主,但民主的形式要符合執政和法制的要求。我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實踐一再證明,我們黨要有一個好的作風,我們黨員和幹部要有一個好的作風,必須增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有理想信念的「金鐘罩」和精神上的「鈣」,就能確保百毒不侵,不會得「軟骨病」。同時實踐也一再證明,對於有些官僚主義等問題,沒有民主,沒有監督,一百年也解決不了。因此,要認真研究執政條件下確保黨內外好風氣的外部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各項領導制度和工作制度,嚴格公職人員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在憲法和法律的軌道上解決問題。

五是執政後我們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再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因此,通過動員廣大人民群眾來實現黨和國家的政策,就成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發動群眾但不搞群眾運動。黨與群眾的密切聯繫要由執政前的群眾運動的大轟大嗡方式,逐步轉化為靠群眾的經常性參與和工作來實現。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有一段話流傳甚廣。他說:「歷史經驗證明,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透徹說理、從容討論的辦法,去解決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問題,而不是用扎紮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解決群眾思想問題和具體的組織制度、工作制度問題,同革命時期對反革命分子的打擊和對反動制度的破壞,本來是原則上根本不同的兩回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通過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推動黨員幹部踐行群眾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緊密聯繫當前的形勢和任務,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群眾觀點。要擺正同群眾的關係,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必須情系群眾、根植群眾,感恩群眾、敬畏群眾,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老師。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依靠群眾開展各項工作。要虛心向群眾學習,和群眾促膝談心、交知心朋友,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善於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從群眾實踐中獲取工作的不竭動力。要堅持實踐標準,堅持工作由群眾評判,想事情、做工作,都要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的衡量尺度。

2.恪守根本宗旨。要站穩群眾立場,堅持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引導動員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鬥。要傾聽群眾意見,反映群眾心聲,關心群眾疾苦,把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使各項決策既體現群眾的現實利益又代表群眾的長遠利益,既反映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又照顧部分群眾的特殊要求。要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氣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氣力做好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努力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3.正確運用權力。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服務於人民、造福於人民。要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堅持清正廉潔,克己奉公,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要進一步健全權力運行和制約及監督體系,真正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自覺接受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嚴格遵守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4.帶頭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堅守黨的階級性、先進性、組織性等本質屬性,做到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紀律嚴明、幹部帶頭。要加強黨性修養和鍛煉,志存高遠,志趣高尚,嚴於律己,勇於慎獨。要敢於讓老百姓向我看齊,身先士卒,艱苦奮鬥,真抓實幹,清正廉潔。要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切實解決工作不實,在人民利益上不維護、不作為的問題,克服及時行樂思想和特權現象,狠剎揮霍享樂和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以優良的作風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


推薦閱讀:

關於衣服各部分的英文辭彙
關於健美操和舞蹈的關係及舞蹈在健美操中的應用
關於六衝……
不是寫了MADE IN ITALY就是好鞋,關於義大利頂級手工皮鞋你知道多少
關於試管移植後的一些問題,續一,出血的看過來,試管嬰兒,移植後

TAG:思考 | 群眾 | 路線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