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篇》心得分享之四十九/家庭教育/傳統文化/學佛基礎/因果教育

【歡迎關注「三個根心得分享」】

《感應篇》心得分享之四十九/家庭教育/傳統文化/學佛基礎/因果教育

《增廣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凡彼力能為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如灑、掃、執、侍等)。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拋撒五穀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倘再如此,定遭撲責,決不放過。如此則自能儉約,斷不至奢侈暴殄」。大師講的這個基礎教育離不開生活,就在生活上一點一滴中規範孩子,讓他學習勤儉、勤奮、節約、珍惜,能夠做事,要獎罰分明。

《弟子規》上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又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這是古人教育孩子的關鍵處,生活要能夠簡樸,德行要積極向上。簡樸並不丟人,德行有缺陷才沒臉見人。外表的東西不重要,內在的德行,是成聖成賢的家教重點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德行的重點是孝道,是尊師重道。這個事在佛門在儒家都是一樣的,佛門的經典,尤其是凈土宗的理論基礎在《觀經》,經中的凈業三福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所有學佛人的學佛基礎,這一點做不到,做人的根本就丟了。根本一丟,學佛很難成就。

如此看來學好三個根,打好做人的基礎,是學佛人必須有的學佛基礎。這裡說到兒童教育,當我們打好了學佛基礎後,這時給孩子的身教,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

「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於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孩子識字了,能讀書了,要叫他讀因果書,我們學的就是這本《感應篇》,有空就給他講一點,只講字面意思就很好了,尤其在他的行為上指點她,對的鼓勵,錯的責罰。責罰要理智,不靠打罵,責罰是要他記住他的錯誤,不可再犯。不是父母任性發泄煩惱,父母任性,孩子是教不出來的,只能教出一個冤家對頭,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這裡的責罰,要你看得出他的錯誤,要及時責罰。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有這個修養,自己的德行基礎要打牢,才能清楚孩子的問題。

「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從小有這樣的家庭教育,讓他有可以依靠的德行理論,有德行很好的父母時時提醒,不怕她不成聖成賢。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與不受教育的動物有區別,與不受聖賢教育的西方教育有區別。一個是教育人成聖成賢,一個是教育人能爭能斗,能用貪瞋痴等煩惱在生活上,在家庭上,在社會上。修養德行,要克服物質慾望,「格物致知」;物質利益上獲得幸福,必定引起貪瞋痴等根本煩惱。

恢復聖賢教育的社會是太平盛世,沒有聖賢教育的社會,就像今天的西方,不斷地有戰爭、殺人、圍困中國、欺負中國。外面受欺負,要恢復內在的聖賢教育。

【歡迎轉發「朋友圈」、「qq空間」】

推薦閱讀:

生一個還是兩個?這22個真相讓你不再糾結
中國孩子缺什麼?
父親打我,我還手。這樣的我該何去何從?
孩子這輩子最重要的八年,聰明媽媽都收藏了
你曾是少年- "北漂"故事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 文化 | 分享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因果 | 學佛 | 心得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