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澤諭吉為啥不贊成孔孟等道德教化

福澤諭吉即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大阪人。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

他畢生從事著述和教育活動,形成了富有啟蒙意義的教育思想,對傳播西方近代文明,對日本近現代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日本稱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時期教育的偉大功臣」。

諭吉主張義塾[由公義人士贊助的學校]的教育方針應有兩方面:有形方面,以「數」「理」為基礎;無形方面,以培養「獨立心」為旨趣。簡言之,論事以合理為準繩,言道德則以獨立自尊為立身行事的基本。欲使日本能夠迎頭趕上歐美各強國,除鼓吹獨立精神及提倡實學之外,別無他途。

在諭吉的教科書目中,大都是從美國買回來的西學書刊。除各種辭典、地理、歷史等書以外,還有法律、經濟、數學等書,分發給學生研讀。這是日本其他學塾望塵莫及的舉措。

福澤諭吉思想的出發點是所謂的「脫亞」,意即日本要脫離亞洲[人文]。1885年,福澤發表《脫亞論》一文,這是一篇極有影響的文章。他認為亞洲人文具有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小農思維特點,不如歐美的「開放自由包容」精神更利於日本的發展。

福澤對孔孟學說持批評態度。為什麼要批判孔孟?美國打開日本通商口岸後,面對西方先進文明,日本陷入恐慌。福澤是立足促進日本進步的立場,發此議論的。面對落後的現實,人們極易病急亂投醫。有的建議設計一種全新的文明藍圖,有的建議學習西方的槍炮、鐵路、洋房,有的建議改革政治制度,更有甚者,呼籲精神復古,道德內省。

福澤諭吉批判了以上說法。倡導學習看不見的文明精神。他尤其痛恨精神上的復古,也就是把做聖人、提高個人道德作為復興的方法。文明的精神是群體決定的,提高群體的德智水平是關鍵,而非個別英雄人物。他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得志的極少,多數以唏噓嘆息,牢騷不平了此一生。

古來英雄成大事者,並不是用他們的智術提高了人民的智德,而是沒有阻礙他們的智德而已;也即民眾的智慧和道德是可以自行提升的,有影響的大人物只需放開對民眾的控制即可。

道德在未開化的人類社會,對秩序有作用。隨著民智逐漸開化,必然喪失作用。不僅在周朝末期,孔孟之道不適合,以後也不適合。後世學者,切莫根據孔孟之道尋求政治進步途徑。

福澤諭吉提出「群體精神文明論」。重火力批判了「道德能夠推進文明」的復古迷昧。進步是群體智德的進步。尤其是智力的進步,而非固守私德。道德分私德和公德。私德是個人內心活動的純潔、嚴肅,公德是社交行為的廉恥、公正、勇敢。弘揚公德和構建文明制度是振興社會整體文明的關鍵。

福澤嚴厲指出,國家的進步不能依靠私德,因為道德不可測量,不可學習,不可控制。國家的進步也不能依靠宗教的推行,因為神佛兩教講的修德,與孔孟私德非常接近。因此,學者不能把私德和私智,作為國家進步的關鍵。國家的進步要務實,需要智教的興旺,借鑒高級文明成果;而不是自我滿足或向古人找出路。

為什麼福澤認為日本的進步需要開智?道德馴化在人類未開化時期,效果最好。但人際複雜、民智開化之後,道德馴化的效果逐漸衰退,甚至不起作用。

對國人刺激最大的是這點:私德對於集體進步無益,孔孟之道對政治進步無益。孔孟之道,是萬萬不可用於政治進步的,它們只會令社會文明停止甚至退化。

目下大陸國學興起,民間的宗教隆盛,群體陷入恐慌,福澤的批判給人一定的啟發。福澤很像東方的尼采,不過尼采是個人權力意志的,他是國家實用主義的。兩者都強調實力,否定傳統個人道德的重要性。

務實進取,擱置道德和宗教。在圖謀進步的過程中,剋制私德的崇拜。道德不是奮發圖強時候的第一要務。在社會變革期,也不要陷入道德的爭論,社會事務多關注行為層面,少討論道德內容。至於引進宗教的力量,只能純潔個人內心,對於群體進步,收效甚微。

推薦閱讀:

25歲的男人必須懂的,你贊成幾條?

TAG:日本 | 道德 | 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