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規教言論》
《二規教言論》正式論文分為略講和廣講,今天開始廣講。
做人的最根本要求是智慧和穩重,猶如樹根般。今天主要講智慧。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捨者,
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餘德。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捨者」:所謂的妙慧,主要指的是智慧。沒有錯誤,正確的取捨能力,這叫做智慧。世出世間都有很多取捨之處,有很多該做和不該做的,有很多允許和不允許的。若是在這些方面沒有絲毫錯誤,而能正確地取捨,這個能力叫智慧。
在世間,在我們為人處世的過程當中,有很多該做的和不該做的,有很多允許做的和不允許做的。比如,不穩重、不正義等,這是不應該的;正直、穩重等,這是應該的。害己害他的這些思想和行為,都是不應該進行的;對自他雙方都有利益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要想方設法去爭取、去做的。能夠對這些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這叫做智慧。
站在出世間的角度講,有很多戒律。行持某些行為,會產生惡業或善業。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很難分辨的,有時也可能因為動機或對境不同,而產生變化。行為上看是一種惡業,但若動機是清凈的,就會變成善業。有些在表面上看是善業,但若動機是不善、不清凈,又會變成惡業。
什麼叫智慧呢?就是這種隨機應變、圓通靈活的能力。諸法不是死的是活的,怎樣去運用,這就看你自己了。有些實際是善,若是自己沒有智慧,就會變成惡;有些實際是惡,若是自己具有智慧,就會變成善。這個能力叫做智慧。
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一切功德的根本是智慧,一切成就的根本也是智慧。
站在佛法的角度來講,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智慧品》中講:「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其他布施等一切修法,都是為了智慧所宣講的,最後要產生智慧,才可以解脫,才可以成佛。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解脫、要成佛。要解脫、要成佛,必須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解脫,才能成佛。
站在世間的角度來講,一切功德和成就的根本是智慧。若是沒有智慧,只有其他的福報、一些方便,起不到多大作用。沒有智慧的人不會有大的前途,不會有大的成功。
「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餘德」:智慧猶如雙目,你所嚮往的地方有遠有近,若是失去雙目,就無法能夠到達目的地。同樣,若是沒有智慧,就不會有什麼成就,也不會有什麼功德。
此處主要強調:若是沒有智慧,不會有其他的功德,也不會有其他的成就。所以,智慧是根,智慧很重要。大家要做一個智者,這是至關重要的。
有些人特別缺乏智慧,就猶如引火燒身,因為不會分辨,不會取捨,結果製造了很多的違緣或障礙,最後苦不堪言。
我們站在佛法的角度講也是如此。無論你學佛還是修行,都不能缺乏智慧。現在很多人雖然在學佛,在做一些所謂的功德,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利益,也沒有獲得什麼成就,反而給自己增加了煩惱,增加了痛苦。很多人就像只無頭的蒼蠅一樣,不知道該怎樣修行,也不知道該怎樣學佛。雖然在表面上很精進,實際上一無所獲,無有成就。這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現。
我曾多次講過,你這個人善良沒有錯,能做一些善事是正確的,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若是缺乏智慧,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和痛苦。這個結果是不是因善良導致的?是不是因為行善做善事才會這樣?不是。如果缺乏智慧,你的善良就不是真正的善良,你所做的善事也不是純善,最終會給自己帶來煩惱、痛苦。
現在很多人表面上很精進,但若是缺乏智慧,一定會誤入歧途,最後會大失所望的。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缺乏智慧,智慧是很重要的。
彼亦取捨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
世間眾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我們今天要做一件事,首先要仔細地觀察:我該做還是不該做,我能做好還是不能做好。有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有些事情是應該做的,但是能不能做還不確定,有的你能做,有的你不能做,對此還要仔細觀察。
當我們要做一些決定的時候,首先要深思熟慮,不能草率,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都是很重要的。先仔細觀察,然後去做。即使最後沒能做成,自己也不會後悔。
有些人不觀察,很草率地去做,過後就遇到麻煩了,又開始後悔。一個智者做事是不會後悔的,自己觀察好了,決定做了,即使沒有做成,遇到麻煩了,他也不會後悔。人為什麼會後悔呢?因為沒有仔細觀察,所做的決定不是很明確,所以會產生後悔之心。但是後悔有什麼用啊?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無法彌補的。不應該後悔,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是通過深思熟慮決定的,所以不要後悔。其實,人能做到不後悔就行了。
在學佛修行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不觀察。比如說你依止上師,首先要觀察,然後再依止。但是很多人不觀察就依止,過後又後悔了。
我們修持一些法門也是如此。觀察這個法跟自己的相續是否相應,如果相應,自己做出了決定,那麼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也不能放棄。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喜歡道聽途說,聽說這個法好、殊勝,就跟著別人跑,過後自己又後悔。
我們不能這樣。都要觀察,若是不觀察就做,不經過深思熟慮而草率地決定,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違緣和障礙,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煩惱和痛苦。這樣的結果,有些是因為自己不知道導致的,有些是因為沒有觀察導致的。若是自己沒有觀察能力,就要請問智者,然後再做決定。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眾多自所笑。
「年齡未成熟」,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覺得自己很聰明,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做似的。很多小孩子都是這樣,真的很自傲。很多時候,不是父母在教訓孩子,而是孩子在教訓父母,都顛倒了!其實,這種人既沒有社會經驗,也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沒有智慧。
現在的年輕人都很聰明,一些小孩子也都很機靈,其實這不是什麼好的征相,這是末法時期的一種徵兆。佛經中講過,減劫中,人的壽命越來越短,人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成家立業,那是真正到快要到世界末日了。前幾年,有人說世界末日來了。世界末日現在還不會來,但是也快了。我們小的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差距太大了。我們小時候哪有那麼聰明啊,哪有那麼成熟啊。現在的小孩子多機靈啊,說話、做事像個大人一樣,這都不是什麼好事。這樣下去,很快就要到世界末日了。
話又說回來,他們是聰明、機靈,但是既沒有社會經驗,也沒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所想所做的肯定有很多都是錯誤的。當他們中的很多人長大以後,有一些社會經驗了,也可以說有點智慧了,回顧往昔的種種,自己都會止不住地笑出來。
還有一種「孤陋寡聞」者。這種人如井底的青蛙一樣。井底之蛙的故事你們都聽到過吧。曾經有一隻青蛙,生活在一個小小的井裡。它覺得井特別大,沒有比井更大的地方了,所以很自傲,在小井裡自由地生活。有一天,另外一隻青蛙來到它身邊,井底的青蛙問:「你是從哪裡來的啊?」這那隻青蛙說:「我是從大海里來的」。井底之蛙不知道什麼是大海,就問「大海大不大啊?」「特別大。」「那有沒有我的井三分之一大?」「不止,不止。」井底之蛙很納悶,又問:「那有沒有我的井一半大?」「不止,不止。」他更奇怪了,再問:「有沒有我整個的井大?」那個青蛙還是說:「不止,不止。」「不可能有那麼大的。」「你若不相信,我帶你去看看。」於是它們去看大海。當它看到大海時,立即裂頭而亡,被嚇死了。
孤陋寡聞者就如井底之蛙。他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當他們有朝一日真正明白了一些道理,產生了一點智慧的時候,再回顧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自己都會止不住地笑出來。
人得有社會經驗。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些違緣或麻煩,這是好事,這叫經驗。其實經驗才是財富。
其實,一個智者享受的是這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很多人都在賺錢,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麻煩,於是很苦惱,心情很失落,內心很痛苦。這是缺乏智慧的表現。其實經驗才是財富,經驗才是收穫。當你賺到錢了,是不是真正的收穫?不是。在賺錢的過程中,你積累了很多經驗,這才是收穫,這個過程是一種享受。「我事業成功了,這算是成功吧?」不是。在這個過程中,你能接受坎坷,有這些經驗,才是真正的成功。權力也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經驗是很重要的。
經驗豐富的人自然就會有智慧。如果經驗不豐富,雖然有一點智慧,但這個智慧也是不成熟、不圓滿的。而一個經驗豐富的人,即使沒有太大智慧,他所有的這個智慧也是真正的智慧。
我們不能成為孤陋寡聞的人。海外有海,人上有人。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都有這種毛病。為什麼自己總是受委屈?這說明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了,所以什麼都不肯接受,什麼都忍受不了。把自己看的太重了,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不舒服了;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了,不用說道友,連上師說都有點不肯接受,有時候還不太理解。不能這樣啊!你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怎麼能沒有缺點、毛病?
一個凡夫俗子,算什麼啊?跟那些蒼蠅、螞蟻沒有區別。「怎麼沒有區別?螞蟻我可以踩死它,蒼蠅我可以打死它。」你的確很厲害,但是有很多是你做不到的,而螞蟻可以做到,蒼蠅能做到。比如,蒼蠅能飛,你不能飛。從這個角度講,蒼蠅肯定也很驕傲,「我能飛,這些人不能飛,我高於他們。」再如,螞蟻也很厲害,也有很多長處是我們這些人所不具備的。
所以,自己別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太高了。自己能不能下來?!能下來就行。現在社會上的人,尤其是這些年輕人,特別貢高傲慢,實際上什麼也不是。若是你真有本身,那看看你有什麼成就?你對社會、對人類做出了什麼貢獻啊?既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也沒有什麼成就。有什麼可貢高傲慢的呢?
若是自己真有本事,就讓自己不煩惱、不痛苦,這叫真本事。眾生都一樣,都不願意煩惱,都不想感受痛苦。若是你真有本事,就把煩惱去掉。你不煩惱了,就是真有本事了。若是你真有本事,就把痛苦去掉,離開痛苦了,就是真有本事了。你現在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行都是背道而馳的,為了自己能夠快樂、幸福,去選擇這個、那個,去做這個、那個,但是最終帶來的卻是煩惱、痛苦,哪有幸福?哪有快樂?幸福、快樂這些都離自己越來越遠。所以,有什麼可貢高傲慢的?但是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真的沒有辦法。
所謂「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對於傲慢的人,即使今天佛陀親自降臨給他講,他也吸收不了什麼,消化不了什麼。這種人特別不好。所以,自己不能成為孤陋寡聞者。當我們有時候心比較飄,生起傲慢的時候,往上比,這樣心就下來了;當我們心特別低落的時候,往下比,這樣心就上來了。這個心就像桿秤似的,我們的心態要平衡,這樣進行調整就能平衡了。上、下都得明白,都得懂,心態才能保持平衡。
是故於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為要,
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為要。
有些人只知道吃飯、睡覺,有時候只顧自己家裡的瑣事。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別的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明白。不能這樣!見多識廣很重要,要知道外面的世界。你見的、聽到的越多,智慧就越能增長。
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都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習俗,應該都要明白。尤其在當前這樣一個國際化的時代,全球就是一個「地球村」,人們就像生活在一個村子裡一樣。我們的修行、弘法也都國際化了。也許有人想,「我是學佛人,所以不要知道那麼多事,不用管那麼多事……」但是,你知道的越多,接觸的越多,修行的對境就越多,那麼修行的進步就越大。作為一個大乘佛子,尤其是一個修密法的人,就是要在對境中修。對境越多,他修行的進步就越快;對境越大,他修行的成就就越大。所以,大家不要總是閉目塞聽,這不叫修行。應該廣聞博學,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這樣對個人的修行也有很大的益處。現在很多人混淆了大乘和小乘。其實我們都是大乘佛子,應該在社會上、紅塵中學、修,在紅塵中解脫成就。
現在都與國際接軌了,對全球的訊息都能了知,這樣我們就應該具有分辨能力,是該還是不該,是對還是不對,要有分辨能力啊。而且,我們還要利益、幫助他人。國家與國家,民族和民族不同,若是你不了解,一問三不知,這樣怎麼弘法啊,怎麼去利益和幫助眾生呢?現在弘法都是全球化的,你要有這個能力啊!你現在只會說一種語言,能行嗎?比如,若是今天你遇到一個所化眾生是個藏民,那你怎麼辦啊?你就度化不了了。即使你會說藏語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藏民族的背景和生活習慣,也很難調伏他、攝受他。
我到漢地也一樣。剛開始的時候,一句漢話也不會說,雖然有這個心,但是沒有這個能力。這就是力不從心啊,沒有辦法。後來會說一點點漢語了,但是那個時候,我不了解漢文化的背景,也不知道漢族人的生活習慣,很難啊!那時就像個盲人一樣,我對此有親身感受。後來,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接觸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尤其是以前,隨時都接見人,來的人特別多,告訴我很多個人煩惱的事。(我知道很多秘密啊。)直到現在,可以說我已經很了解和掌握這些弟子的心態,一個人來了,一見到他,基本就能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或者有什麼要傾述的。
其實十多年前,我剛到漢地也是很困難的,語言不通只是一方面,還有很多不習慣,剛開始也有反應,也不適應、不熟悉。現在一回顧,自己也經歷了很多所謂的磨難。什麼樣的弟子都有,有的聽話,有的不聽話;有的比較恭敬,有的不恭敬。如果說委屈,什麼樣的委屈我都受過,但一直堅持到現在。現在對很多事情就很了知了。所以,這些經歷很重要。
我們也應該對國家大事、國際大事有所了知。自己要有這種見識,這種智慧。
一旦胸懷極寬廣,具有廣大見識時,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廣見極為要。
「一旦胸懷極寬廣,具有廣大見識時」:接觸的多了,經歷的多了,心胸自然就寬闊了。無論好壞,什麼都能接受。心像大地一樣,在大地上面踩踏、挖坑,做什麼都可以。同樣,無論快樂還是痛苦,順境或是逆境,都能承受。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廣見極為要」:順境中很坦然,逆境中很淡定,這時才真正步入了人的行列,之前還不是真正的人。
有些人一遇到順境就得意忘形,一遇到逆境就天塌地陷一般……這種人不是真正的人。順境、逆境都會有,不可能總是順境,也不可能總是逆境。逆境來了,不要太著急,要淡定。若你能夠淡定,逆境很快就會過去。順境來了,也不要太得意,很快也會過去。快樂與痛苦也一樣,你最終真正能夠達到超越的狀態,也許就沒有快樂與痛苦了。在此之前,快樂與痛苦都不是永恆的。快樂是暫時的,要看得淡一點;痛苦也是暫時的,不要有畏懼,不要因此而太過懊惱或低落。這些很快就會過去。
其實,快樂或痛苦都是對境,也是給我們表法。最終你如如不動的時候,就成就了,如如不動的時候,就好了。
在這個世間,有些人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一會兒讚歎,一會兒誹謗,這就是飄忽不定。這些人還沒有真正列入到人的行列中。不論是面對好的對境,還是面對不好的對境,心裡要有一種「原來如此,也沒有什麼」的感覺,這個時候才真正成為人了。
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人,一會兒說來了一個有神通的,一會兒說來了一個能在天上飛的,都好奇地跑去見。這都沒有什麼。有真正能飛的嗎?我不相信現在有這樣的人。若是有了,又怎麼了,能飛的有很多。每天早上,在外面嘰嘰喳喳叫的喜鵲也能飛,也會飛啊,沒有什麼。
其實,在我這一生當中,很少去見這種人,雖然我聽到很多,但是從來沒有對此好奇過,從來沒有試驗過。有神通又怎麼了,餓鬼道的眾生也有神通,這些都沒有什麼。但是有些人就是這樣,來了什麼高人,呼呼地去見。其實這也是孤陋寡聞。因為見的太少了,聽的太少了,所以就好奇。不能這樣,他人再怎麼說,自己也不能輕易動搖,不能輕易到處亂跑,這個時候才成為了真正的人。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慮長遠之利益,
平時目光極遠大,發起廣大殊勝心。
具有智慧的智者,他考慮長遠的利益。對於今生與來世,他會考慮來世的利益;對於目前的利益和將來的利益,他會考慮將來的利益。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有智慧的人,目光就會放得遠。你有這種勇氣,能去做大事,這些小事自然就成功了。
暫時的利益重要,還是永恆的利益重要?永恆的利益重要啊!暫時的快樂重要,還是永恆的快樂重要?永恆的快樂重要啊!所以不能為了暫時的快樂,而捨棄永恆的快樂;也不能為了暫時的利益,而捨棄永恆的利益,否則就是愚者了,智者是不會這樣做的。
現在很多人都不相信來世,只相信現世。不考慮長遠的利益,也不考慮將來的利益,只考慮眼前的一點小利益。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益,捨棄了一生中的大利益。很多人都是這樣,比如吸毒者就是這樣,就是為了這麼點感覺而吸毒,把自己的生命都毀壞了。這是比喻。這都是沒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考慮長遠的利益,他的目光放得遠,能發起廣大殊勝心。比如我們弘法。目標是要把這個法弘遍世界。你發心弘遍世界,這樣就能很容易地弘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了。若你將目光投向「弘遍全國」「弘遍某一個地區(如藏區)」,範圍就太小了。也許也能達到,但是這個利益太小了,成就也太小了。所以目光要放長遠。
我們要跟普賢菩薩學,發大願。普賢菩薩所發的願都是無量無邊的,儘管普通的世人很難發出這種願,很難有這種願望,但是也要往遠看,也要敢想,要有這種智慧,這種心胸,這種勇氣。
狹慧目光短淺者,成辦自他之諸事,
雖為精勤果極小,猶如孩童造土房。
那種智慧淺薄狹隘、目光短淺的人,通過精勤的努力,成辦自他的一些事情,最後成功了,實現了願望。但是這種成功極其微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為什麼?因為他智慧狹隘,目光短淺。他所成辦的事業、利益極其微小,根本不值一提。猶如孩童造土房一樣,小孩子在河邊堆積沙泥,蓋高樓大廈,遇到颳風或下雨,就會毀壞無餘。儘管他也很用心,很辛苦,但是即使做成了,一遇到颳風下雨,就消失殆盡。
這種沒有智慧及目光短淺的人,即使努力做了一些事,最後也成功了,但是利益特別小,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
若是你有廣大的智慧,遠大的目光,也是同樣努力,但是結果不一樣。你獲取的利益非常大,你的成就也非常大。過程一樣,努力程度一樣,但是結果卻不同,這是因為什麼呢?這是發心的問題,目光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有深廣的智慧,要有遠大的目光。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
當閱智者諸論典,思維愚智之差別。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問智者」:在前面講過,要通過智慧進行觀察。當自己智慧不夠,沒有觀察能力的時候,就要找智者問,向有智慧的人請教。
我們學佛修行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呢?很多時候,若是只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會寸步難行,不可能成就。當你遇到困難或障礙,無法取捨的時候,就要請教智者。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識,就是要在這個時候請教善知識,善知識可以指導你、幫助你。
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要請教什麼樣的人?請教既有慈悲,又有智慧的人。如果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是合格的智者和善知識。如果他沒有慈悲只有智慧,就不會好好教你。如果他只有慈悲,沒有智慧,雖然願意教你、幫你,但是卻沒有能力。比如父母對兒女。站在佛法的角度講,父母有慈悲卻沒有智慧,她們真心實意地想幫助你,但是沒有這個能力。而善知識既具有慈悲又具有智慧,所以你應該依止善知識,應該聽從善知識的教誨,這是最重要的。
在世間,自己若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問別人,就要問一個有社會經驗、心地善良、有慈悲和智慧的人。第一,他一定會教你;第二,他不會有任何差錯,非常可靠。所以我們要請教這樣的人。
「當閱智者諸論典」:應該請教他人,若是你問他人不方便,那就看這些智者們所造的論典,也能增長和開啟自己的智慧。通過學習這些論典的內容與教言,去分辨取捨,也是可以的。
「思維愚智之差別」:平時就要多思維:什麼是愚者,什麼是智者;愚者會怎樣,智者會怎樣……。這樣自己就知道愚者和智者的差別,就可以做一個智者;自己就知道做一個智者的好處和做一個愚者的壞處,自己就會厭離愚者,而一定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智者。
經常思維愚者和智者的差別,這也是很重要的。自己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就
要請教別人。一個愚者,即使有了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敢問別人,他覺得向別人請教是一種羞愧。他也不願意請教別人,因為怕自己的短處被他人知道,也覺得這是一種羞愧。與此相反,一個智者,當有不知道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地方,若不問別人,他覺得這才是一種羞愧,一種錯誤。這也是愚者和智者的差別。
現在有很多人,怎麼會沒有問題呢?可是他就是不問。自己不知道,也不向別人請教,這樣永遠都不會知道,不會有明白的時候。
所以,最好自己能了知,若自己不了知,就要請教智者,平時還要多看智者造的論典。
如此行持則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長,
若其智慧愈增長,高尚行為亦隨增,
如果我們能這樣做,智慧自然就增長了。智慧增長了,其他高尚的行為也會隨之而增長。
高尚行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後年月日時中,自己獲得大進益。
高尚行為越來越增上了,一切的福德就如同泉水般源源不斷地噴涌而出。在隨後的歲月當中,一年比一年有進步,一月比一個月有進步,日日都在進步,時時都在進步。自己所獲得的利益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一月比一月大,一天比一天大,一時比一時大。若是具有福德,就會這樣。
所以,只要有智慧,其他高尚的行為自然而然就會增長;有高尚的行為,福德自然就會圓滿。有廣大的福德,就會不停地進步,不停地增長利益,最後達到一個圓滿的境地,獲得圓滿的果位。
在此處,主要強調智慧。智慧是根,增長智慧最重要。無論是通過自力,還是通過他力,要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增長智慧,讓自己具有智慧,這樣一切自然會圓滿,自然會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推薦閱讀:
※特朗普再爆驚人言論:「應取消大選,直接宣布我獲勝」
※孔慶東回應「香港人是狗」言論:我沒說
※不讓說話就像不讓拉屎一樣難受
※疑慮:知乎某大V關於「過午不食」的言論
TAG:言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