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之影術第二十一期名家講詩活動現場

【礪之影術】

2016年12月24日晚20:00-22:30,礪之影術詩群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一期《名家講詩》活動。有幸邀請到了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夏漢老師到場進行了詩歌對話,群友提問踴躍,學習氣氛濃厚,現對當日現場進行回放。

以下文字經:江蓮子/雪鋩/玲魂顫音/小薇/魯俠客/天晴了/素素/落花生木樹/青禾/泠子/蘇子/唐訣心/楊東曉/夢緣/礪影根據錄音整理,並由夏漢老師認真細緻修改,而得以發布。在此對老師和詩友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謝。

夏漢(60.3--)河南夏邑人,寫詩,兼事詩歌批評。詩文發表於《詩探索》《西部》《江南》《漢詩》《詩建設》《飛地》《大詩論》《山花》《先鋒詩》等雜誌。出版評論集《河南先鋒詩歌論》(河南文藝出版社,2013),詩集《冬日的恩典》(黃河傳媒出版集團/陽光出版社,2014)。輯有詩集《花園》《街頭的證詞》(待出),批評文集《語象的狂歡》(即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夏漢

XIA HAN

今天的詩歌對話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談談與詩歌有關的話題。第二個環節,詩友提問。第三個環節,詩歌分析。

一、與詩歌有關的話題

(一)當前詩壇的新形勢

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詩壇,詩人和詩壇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和大家聊一聊。

一是現在的詩壇,跟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世紀末相比,顯得越發的安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學院派和口語派的論爭,非常厲害,其中最著名的是盤峰論戰——大有華山論劍的那種姿態。學院派,口語派爭來爭去,各執一詞,固執己見。大有大打出手的氣派。

學院派主要是唐曉渡、西川、臧棣、王家新等等,口語派以于堅、韓東、伊沙、徐江、沈浩波等等。他們兩個派別其實是兩個不同的詩歌姿態。學院派大多都是大學畢業,文學博士,又在大學教書,他們有很好的西方詩歌資源。所以他們堅持詩歌書面語寫作。在美學向度上比較傳統,或者說,繼承了從西方的波德萊爾以來的詩歌傳統,還有法國的象徵主義,英國的意向派,包括艾略特,還有俄羅斯白銀時代的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克等等。這一派別崇尚的是書面語與自認為正統的詩歌傳統。

于堅,韓東,伊沙,徐江,沈浩波為代表的口語派堅持的語言姿態是口語寫作。用于堅的話稱之為拒絕隱喻,韓東則提出詩到語言為止。這樣一來他們在美學向度提出反崇高,反美學,提倡一種日常化的寫作,大概受美國當代詩影響。崇尚口語和日常性。這樣一來,他們在口語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有自己的理論建樹,也有自己的詩歌文本。這兩個學派在九十年代論爭的時候,各不相讓,非常的熱鬧。那種激烈的程度就像一場戰役一樣,很厲害的,震動整個漢語詩壇。

進入新世紀以來,尤其近年來,學院派和口語派雖不能夠說走到一起,握手言和,但出現了一些緩和的跡象,比如,兩年前臧棣給沈浩波做了一首詩的解讀,這個作為標誌,讓大家比較興奮,這說明兩個派別可以坐到一起溝通、交流學習。大概是去年吧,沈浩波又給臧棣寫了一首詩的解讀。這樣相互欣賞的舉動給大家一個信號,當時九十年代兩個詩歌向度截然不同、相反方向的詩人,可以聊詩,可以相互欣賞,詩人可以不論派別,不論詩歌向度,不論美學向度,可以走到一起相互關心,不再沉浮於詩歌表面,而是就詩歌的問題,可以坐下來去討論,是對詩歌非常有利的。能讓詩歌在不同的詩學情形下吸取各自的長處,做到互補,讓詩歌做到更有效,詩歌向前走得更健康。相對於詩歌的發展更為有利。在詩人們聊到這些情況時,都很興奮,認為這是一個新的局面。

二是當下的詩人越發的沉潛,大家很沉靜。九十年代以來,已經發表過大量詩歌文本的優秀詩人,已經有了大名氣,但他們仍然堅持寫作,堅持追求自己的藝術個性。比如,多多從國外回來,有國際聲望,近年來不斷受到國內外的關注,國際大獎接連獲得。近日又剛剛獲得墨西哥「新黃金時代詩歌獎」,以表彰他「在漢語詩歌語言結構上的穿越性創新」,從而成為世界文學的受益者。前段時間,由河南師範大學承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北京大學詩歌研究所和首都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多多詩歌研討會」非常成功。對於多多詩歌的藝術成就給予了很高的肯定與評價。很多詩人成名以後,五十多歲就停止寫作,多多六十多歲還堅持寫作,讓人很意外。而且寫的很好。詩歌越發的精準生動,有味道。詩歌各個向度發展的非常均衡,值得大家認真研讀。

還有孫文波,五十年代的詩人,九十年代就爆得大名的詩人。新世紀末寫了大量的文本,受到大家歡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詩集,自己也有幾個選本。進入新世紀,寫作越來越成為體系。寫短詩,長詩,組詩。每年都有長詩發表出去。他對詩歌主題的發展向度,以及文學理論,都很到位。尤其文學理論,與詩歌能做到相輔相成。特別是孫文波提出的詩歌傳統的問題。詩歌理論界,對於現代詩的傳統在哪裡說法不一,多數人在西方詩歌里尋找,認為漢語新詩來自西方的精神資源。來自西方哲學、美學和新的詩歌批評理論。而孫文波提出詩歌的傳統在古典,近期他寫了一篇文章《杜甫就是現代詩的傳統》。大家可以閱讀一下,寫的不長,寫的準確。把最近的東西展現出來了。

臧棣大家都知道,從北大本科、碩士、博士,一直讀下來,留校做了北大文學院教授,北大新詩研究所的研究員。他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上世紀80年代寫詩以來,數量與質量不斷地變化,特別九十年代以來特別的穩定。在新世紀以來寫了大量的協會系列、叢書系列和入門系列。他對於長詩不太信任,主要是受到聶魯達詩歌總集的啟發,他把詩歌寫成一個系列。臧棣對於長詩有一個天然的抵觸。所以他在很多場合——詩會和研討會上對於長詩這個問題談到過。他堅持寫這種系列詩,可以讓自己的詩歌美學變得有體系,而且他的詩歌寫作非常的均衡非常的好,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

國內優秀的詩人,我還要列舉一個八零後詩人王東東。王東東是北大的文學博士,他在2000年前後就讀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就寫了大量的詩歌文本,同時又做了詩歌批評,寫了很多的理論文章。現在他已經有了七十多萬字的理論文章。非常的有體系,他的文章理論性很高,總體性寫作非常的明顯。他是我看到的八零後詩人和詩歌批評做得均衡而且很大氣的一個八零後詩人批評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可以很好的去讀一下。

三是國內詩歌平台(網站、雜誌)越發的規範。大家都知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詩歌民刊發展的非常好,很多,但是當時很雜亂,參差不齊,現在看來除了《詩刊》《星星》等幾個官方雜誌以外。現在又出現了深圳張爾主編的《飛地》,還有杭州的《詩建設》。他們做得都非常的專業,現在看來他們比官方詩刊做得還好。尤其這兩個雜誌做得都非常好。像他們這樣的民刊都做了開卷詩人、尤其是優秀詩人的展示,還有其他的邊緣的欄目。當然新疆的《西部》還有杭州的《詩江南》,他們做得也非常的專業,他們的要求很高,也發表了大量的作品。對於詩歌文本和詩歌理論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目前的雜誌做的越來越專業,這點非常讓人欣慰。

詩歌網站在九十年代以來非常的多。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大家用了微信,進入微信時代建立的個人網站更多。經過大浪淘沙,一些網站逐漸沉寂,而一些網站越來越規範,比如:創辦比較早的「詩生活」網站,是深圳的一個女詩人萊爾和黑龍江的桑克他們共同創辦的一個網站。這個網站負載量很大,他們一年的維護費用大概要十萬左右,做的非常的大氣與全面。有消息和各種論壇,還有一些評論專欄,文章發表園地等等。除了這個還有譚克修的明天詩歌論壇,還有李之平的華語詩歌論壇。等等。

現在我要說的是咱們這個論壇「礪之影術」論壇,礪影雖然是位女士,但是他們這個團隊做的非常的敬業。從今年年初的時候礪影把我拉進來,我看到礪影他們做的非常的熱情、非常的專業,也很認真。特別是近期做了一些專題,還有一些獎勵,文本的點評,又做了詩人專欄,做的非常的好。這點大家都能看到,都深受鼓勵與激勵。在這個群裡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能夠把詩歌寫的越來越好,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

(二)當前詩壇出現的一些問題

最突出的問題,在這個微信時代以後,網站很多,所以在網上大家能夠聊天,而大家聊詩聊的很少,我發現很多的網站,聊日常的非常多,聊詩歌的非常少。另外,一些寫作者表現出一種浮躁的情緒。這樣對詩歌寫作很不利。另外一個情況就是每一個詩人都可以建一個網站,都可以有自己的論壇發表詩歌。這樣一來詩歌的台階變得非常的低或者是沒有台階。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說在一個網站你發表的文本,隨著群體的壯大人員的增多,點贊的量也比較大。那麼時間長了就會出現一個虛幻的光影,虛幻的光環,他們就自以為我寫的詩很不錯,你看有那麼多人在點贊,那麼多人在讚賞——甚至還有資金上的獎賞。這樣久而久之就出現一種誤區,他們會認為我自己寫得很好,我的詩做到了正統,我作為一個詩人可以修成正果了。其實這種虛幻很容易讓人誤入歧途,能讓人把詩歌的判斷降到零。

最近我在做詩歌觀察的時候就發現,國內很多的網站,包括公眾號還有微信群,看到有些詩人還沒有進入一種嚴肅的寫作狀態,或者說還沒有進入詩。但是聽聽他們的語氣,好像都非常的自信。非常的有底氣。我們在參加各類研討會、詩歌節的時候都一致談到某些詩人進入了一種旁門左道。但是當這種群體變成一種公認的時候,他們自己還認為是正確的,這個是很可怕的,所以這些問題還真是一個問題,需要慎重辨析與撥亂反正。

二、答詩友問

江蓮子

詩人

如何讓感悟不著痕迹地嵌入詩歌?

夏漢

XIA HAN

感悟的問題,應該也是詩歌寫作中比較敏感的一個字眼兒,詩本身體現的是一個詩人的精神向度的東西,那麼怎樣讓感悟不著痕迹地嵌入詩歌?感悟是詩人感受力的體現,是詩歌的主要內容。語言是溶解、釋放感悟的工具,代表詩歌的衝動和激情的感悟自然自如地嵌入詩歌,無疑是高明的作品。

但是,我又想,感悟或者也叫頓悟。這是詩歌中最有效的成分,是詩歌的內核。也是最讓人驚喜的。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不讓頓悟像海水裡的礁石顯現呢?凸顯出來,不是也很好嗎?

雪鋩

詩人

如何讓詩更有張力?

夏漢

XIA HAN

雪鋩這個問題也提得很大,是個大題目。詩要更有張力,我有一個建議,她們可以往事物深處再思考與挖掘一下,看到事物更多的意義,從而讓詩意在深沉中發生。語言最好也可以更含蓄一些,在修辭上可以有意引進暗喻,暗示或象徵。讓原初的事物的描寫不停留於其表面。而語言形式的變形也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那就是通過詞語之間的搏鬥、扭打與相互修正,進入一種深度語言的現實。這樣,詩就會漸次接近於雋永,而耐嚼了。

玲瓏顫音

詩人

如何恰當處理虛實手法在詩歌里的應用?

夏漢

XIA HAN

微觀上講,詩的虛實包括兩個向度:1,事物之實與想像之虛。 2,實詞與虛詞(助詞)的使用

虛實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有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虛實相間這是每個詩人在追求的。寫詩的時候肯定擁有了很多意象,如果過實的東西充斥詩篇就會太顯實落,就需要想像力的發揮和作用,讓實實在在的事物變成虛幻的議論、感想與感嘆,來中和實。語言方面表現事物的名稱使用太多就會擁擠,需要藉助於虛詞的應用來平衡。

楚衣飛雪

詩人

現在,我看到過很多詩寫現象。很多的抒情詩為低處的敘事替換,但是,很多人都不能結合自己豐沛的想像力,用敘事又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力,只是盲目跟風。這樣的詩寫違背了自己的內心,能寫出好作品嗎?

夏漢

XIA HAN

這是關乎抒情和敘事的兩個問題。對抒情詩,我們看到的很多,因為平時看到的短詩大多都是抒情詩。從新詩誕生一百年,尤其上世紀90年代以前大多都是抒情詩,「九十年代詩歌」才提出了一個敘事的問題。(當然,在這之前也有一些敘事詩,那僅僅是一種體裁)。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於敘事的問題專門提出來。而且那個時代寫了大量的敘事成份的詩。這兩個問題應該講不存在優劣。敘事詩,是九十年代以來所強化的,或者說發展起來的。比如張曙光、孫文波、西渡等,就寫下了大量的敘述成分的詩。對於敘事詩這一塊兒做的非常有成效的,近期他們做的依然很好。這是能夠代表目前詩歌最高水平的一些詩人,不愧為我們當下的好詩歌。所以,敘事詩和抒情詩原本不存在優劣。

對於楚衣飛雪提出來這個盲目跟風的問題,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你是喜歡寫抒情詩,你就只管寫抒情詩,是沒有問題的,可以把敘事性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像波德萊爾、馬拉美還有很多法國詩人他們的抒情詩寫的非常的漂亮,非常精粹。像馬拉美還提出來一個純詩的概念,這都沒有問題。但是有些詩人,特別是男詩人,他們有大量的故事、情景需要作敘事性的表現,也是可以的。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去寫作。沒有什麼可以褒貶對方的,有想像力的,還可以繼續抒情,有敘事能力的也可以去想像可以去抒情。有些隱性的抒情也非常的有意思。所以呢,現在很多的敘事詩,其實也包含了一些抒情的成分。像冷抒情,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概括。

小薇

詩人

1.在一首詩里,如何防止意象繁複,語言過滿,做到疏落有致,氣息流暢?

2.怎樣才能避免語言和思維的慣性寫作?

夏漢

XIA HAN

對於這個問題,剛才好像談到了。我再簡單說幾句。「意向的繁複,語言過滿,如何做到疏密有致,氣息流暢。」大家都知道,唐詩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意象。傳統詩歌屹立於世界不敗之林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意象詩。美國詩人,他們最早就是從唐詩的意象開始學習的。比如龐德,後來的威廉斯,他們都是以意象詩出名的。所以意象是我們的發明。但是如何防止意象繁複語言過滿這個問題呢?大家可能都有一個經驗,你在這首詩寫作的時候。要是設置了很多的意象,那一定會讓這首詩感到很實。太過實,就像一個發酵的麵糰,沒發開,那麼這樣肯定不好看,沒有味道。做到疏落有致,那就應該像剛才我說的那樣,你把意象,有效的控制一下,讓它們能少則少,能減則減。盡量用虛詞助詞處理。這裡邊最終的問題還是要發揮我們的詩人的想像力。有時你想像力增加了,強度大了,這首詩的意象的繁複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解決這個問題是考量一個詩人的想像力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詩人是最討厭語言和思維的慣性的。這樣它就有一個陌生化的問題,陌生化是詩歌里很關鍵的一個詞語,也是一個技巧,能夠把詩歌從語言到思維的陌生化解決了,你這種慣性寫作的問題就解決了。對這個陌生化問題。臧棣曾經有個說法叫做「詩絕不自然」。我正好有這個文章我貼上來大家看一下。

附:《絕不自然:我這樣理解詩》

如何理解詩的原型是每一代詩人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從新詩誕生以來,許多詩人都把自然看成是詩的原型,甚至把呈現自然視為詩的最高境界。歷經幾代詩人的籲請,關於「詩的自然」的觀念,已經深深地滲入新詩寫作的肌理。在詩歌的批評領域,和「自然」有關的詩學似乎從不需要反省自身,它拘有一種不證自明的感染力,以至於這感染力本身含有多少說服力已經不重要了。對批評而言,自然,意味著一種超歷史的道德。在任何場合,談論自然基本上都不會觸犯人文禁忌。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對詩歌而言,自然也是一種非常古怪的道德。它所具有的道德優勢很可能是一個陷阱。

人們經常喜歡這樣談論詩歌:這首詩是自然的,而另一首詩則不夠自然。顯然,在這樣的談論詩歌的方式中,是否自然:不單只是欣賞詩歌的某種趣味,而且是評判詩歌的某種尺度。更為隱蔽地,在這種方式的背後,自然是作為詩的原型出現的。自然被理解成詩歌追尋的目標。換句話說,自然為詩歌提供了對象。作為詩歌的對象的自然,不僅為詩提供了主題、內容、意象,而且為詩的形式提供了樣板、參照、圭臬。從實踐的角度看,也不妨說,自然為詩歌提供了一種豐富而深邃的活動場所。大部分詩人的寫作一輩子都沒有超越這個場所,這裡面既有寫作能力的問題,也有寫作意識的問題。因為在很多詩人看來,自然意味著詩的唯一的場所。但是,一個和詩歌這樣的人類實踐有關的最基本的事實是,詩才是詩的唯一的場所。而且,這個場所絕不是自然的。它和人的洞察力有關,和人的審美衝動有關,和人的創造天賦有關,它和人的生存體驗有關。

我還記得顧城的例子。在一則談論創作心得的文字里,顧城講到了他作為一個詩人藝術家面對自然的感受。一次,他仔細端詳自然中的一片樹葉,身心遭受震撼,於是發出如下的感嘆:人類最輝煌的藝術創造也趕不上自然中的一片普通的樹葉所呈現出來的美。在顧城的感受中,自然是作為藝術的對立面出場的。不僅如此,他還假設在人的藝術實踐和自然之間存在一種等級關係。自然是藝術的仲裁者。也許不那麼明顯,但這裡凸現的一個事實是,自然也被不自覺地當成了一個僭越的對象。某種來自人類的感情(比如,對自然之美的讚歎)被移情為一種自然的存在。這種感受的神話特徵是,它一半是作為體驗來回顧的,一半是作為經驗來轉述的。但是,在我看來,顧城所體驗到的謙卑,某種程度上的絕望,都源於一種詩的蒙昧。也就是說,他對詩和自然究竟是怎樣一種關係缺少自覺的認識。

對詩的寫作而言,需要經常溫習的立場是,絕對沒有詩的自然這樣一回事情。有的只是,不同時代的詩人在特定的人文語境談論自然。而且,多半這樣的談論只是作為一種風格意識來展開的。詩的自然,假如有的話,它最多只涉及一種特殊的詩的趣味。對寫作這樣一種實踐而言,必須明確的是,詩歌和自然的關係其實只是一種隱喻關係。站在詩的角度上,我們可以談論自然,甚至用詩的方式觸及自然。但是,站在自然的角度上,我們卻無法談論什麼是詩。理由很簡單,詩是由詩來定義的。詩歌的偉大在於它不僅矛盾於自然,而且矛盾於人們喜歡談論的傳統。

不自然,是詩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絕不自然,則涉及到我對詩歌持有的一種理想的態度。絕不自然,並不是說,詩是反自然的,詩要變成自然的對立面。在內容上,在立意上,詩歌可以親近自然,表現自然。但需要明確的是,詩之所以是詩,絕非自然所能定義。甚至在批評的意義上,詩也不是由自然來說明的。——2004年6月

魯俠客

詩人

如何有效截取生活細節入詩?

夏漢

XIA HAN

如何有效截取,其實這個問題我就想說一句話,不要把它想得太過複雜。

你認為有意義的,都可作為詩歌素材,關鍵看你如何利用生活細節組織你自己的語言來演繹詩意,你的敘事定位,敘事中確定、到位,這是最重要的。

莫浪

詩人

有人說寫詩要堅持,堅持自己的。堅持一直寫,當然了是說有一定天賦。也有人說也要長時間不寫,我在寫不動時就看書,聽音樂,旅行。幾天不寫,胸口發慌,這時候真的是痛苦的。請問老師,這時怎麼和自己和解?

夏漢

XIA HAN

莫浪提出的這個問題,很長,分析下來有兩個方面。堅持寫,一直寫,寫不動的時候怎麼辦?這兩個問題。我在十二月中旬,與河師大的學生有一個對話,差不多也就是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第一,對於關於寫詩要堅持寫,一直寫的問題。就把寫作當成一種興趣做,很好啊!以興趣來堅持寫,然後呢,寫一段時間回頭看你寫的怎麼樣,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你寫好的詩,自己要看。還要把最好的詩拿給你的詩人朋友去看,拿給更多的朋友去看。或者能夠找到你身邊稱得起老師或者是有知名度的詩人,大家公認的詩人。他們都認為你的詩很好,那你就堅持下來。說實在的詩是需要天賦的。當你學到一定的時候,實在不適合寫詩,我感覺不要再堅持,因為人生有很多路子可以走,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不要一條路走到黑。如果有天賦,就堅持寫下去。我相信,蒼天不負有心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實在沒有這種天賦,也不要免強,找一份其他的寫作方向,比如寫隨筆,寫小說,寫劇本都可以。這是我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

第二問題寫不出來怎麼辦?長時間不寫是不可能的,或者那是不正常的,也是不應該的。就是在寫不出來的時候,我看莫浪說的很好,就看書,聽音樂,過幾天再寫。這樣就行,我感覺這很好。我希望大家寫不出來,不要強寫,不要為賦新詞強作愁,這樣反而不好。詩需要一種醞釀,像水一樣,流在湖裡,滿了以後,它就有壓力,它會自動溢出。這就是積累。不能勉強,如果幾天沒寫了,我今天寫一首詩吧!那是不好的。我是最反對的。

天晴了

詩人

我想問的依舊是詩歌語言的問題,怎樣才能詩意地表達?怎樣的語言才算詩性的語言?

夏漢

XIA HAN

這個問題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詩意地表達,詩性的語言。這個問題,既籠統又很大,卻是一個詩人迴避不了的。而且對這個問題說法不一,各執一詞,沒有辦法統一起來。詩意的表達,其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說法,你得靠自己的感覺。這是一個長期的修鍊的過程,是一個語言的修鍊,是一個詩意的修鍊。一個詩人的修鍊成功了,他的語言的表達,就是詩意的表達,他的語言就是詩性的語言了。

素素

詩人

詩人遇到瓶頸怎麼突破自己?

夏漢

XIA HAN

關於素素提出的詩人遇到瓶頸怎麼突破自己。根據我和朋友的經驗,只有自己解決。靜下心來繼續讀好詩,讀經典詩文本,讀詩學批評的文章,好的解讀詩歌的文章。慢慢琢磨那些好詩好在哪裡,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慢慢琢磨,慢慢領悟,慢慢解決自己的問題。任何外來的力量,詩人都沒辦法幫助你,只有自己慢慢解決。靠讀好詩,認真考慮,反思自己。一般情況,過一段時間都會自己慢慢解決的。

落花生木樹

詩人

1.想表達的內核,無法用詩的語言去呈現,我應從哪些方面去提高?

2.陌生化處理講究邏緝么?——可講,可不講

3.能否推薦幾本適合初寫者的詩集,供初學者學習與借鑒,因為現代詩浩如煙海,我只想讀到適合自己詩風的詩。

夏漢

XIA HAN

對於落花生木樹提出來的想表達內核,內核無法用語言去呈現,應從哪些方面去提高?給剛才說的差不多,好好的讀書、讀好書、堅持寫作,慢慢的體會,你就會慢慢的總結,要善於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寫作的體會,這樣,你就會慢慢的去提高。對於陌生化處理需要講究邏輯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對於陌生化的處理剛才把臧棣的文章推薦給大家去看。這個對邏輯問題,可以講、可以不講。因為很多的陌生化處理,他就是不要邏輯,在語法上他可以要,也可以不要語法的順序來做的。這個看似矛盾,其實是一種選擇的問題。你可以在講究邏輯的情況下處理好陌生化的一些語言和思維、詩意的表達。也可以像一些西方詩人他們那個樣子。比如說,有好多詩人其中有嚎叫派詩人金斯博格(美國的詩人),他有時候就不講邏輯,他就把辭彙顛倒,或者是把辭彙直接呈現,不用連接詞語,直接把實詞和虛詞放在那裡,沒有什麼邏輯,靠讀者去思考,去連接,去體會形成一首詩的感受。

需要推薦給初級寫作者的詩集。現在詩與詩集浩如煙海,適合自己詩風的詩,我真的不知道你適合哪一個詩風,但是我可以推薦。目前我可以推薦給大家的,像臧棣、藍藍、施茂盛、蔣浩、田雪封、王東東、張偉棟這幾個人。我感覺目前從詩歌詩意的表達、陌生化處理,語言的搓粘柔韌度,都是非常過關的。讀他們的詩,可能對你有好處的。認真讀了他們的詩以後可以再擴大,如多多、孫文波、陳東東、張棗,尤其是張棗的詩,非常好,有一些口語派詩人,像于堅、韓東、沈浩波都可以讀一讀。詩風是自己辨認的,你是什麼樣的氣質,什麼樣的性格,對詩歌的內在追求和語言上的偏愛,都要靠自己去辨認,自己慢慢地寫作、讀書來形成自己的詩風,這樣會更好些。

sala

詩人

詩歌的大開大合怎樣把握節奏?

夏漢

XIA HAN

對於詩的大開大合,怎樣把握好節奏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其實在寫作中,我的經驗就是靠自己解決開合自如。這裡面很多人提出來。對於詩的節奏,開合的問題,就是說靠自己的呼吸,順從自己的呼吸的律動。當然這個說法呢,有些過於神秘。那麼你就根據你的詩的語言,表達的情況,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青禾

詩人

詩歌寫作過程中如何處理構思與跟著感覺走的矛盾?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詞語陌生化的思維。

夏漢

XIA HAN

現在我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寫作過程中如何處理構思和跟著感覺走的矛盾。構思和跟著感覺走,這是兩條路子。這兩條路子可以同時走,也可以分別走。具體地說,你可以先構思,構思成熟了以後有了整體的把握後,然後再下筆去寫作。這樣往往是出來一個架構,一個框架。結構性比較強,特別是長詩。組詩或者是比較長的短詩構思很重要。

跟著感覺走這個問題你也可以做。因為很多情況下大家如果寫詩時間比較長的話,你會有一個感覺,突然這一天,詩的感覺過來了,來了。一個詞,或一句話神秘的到來。然後順著這種感覺,順著神秘到來的語言(一句話),接著寫下去,就把一首詩寫好了。我記得瓦萊里有一句話叫做上帝賜給你第一句,你只要把其餘的九句寫好,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來之筆。就像神賜給的一樣,一句話,這樣你能夠把很多的詩繼續寫下去,這非常的好。

所以你就不妨在這兩條路上都試著走,有構思也好。沒有構思有感覺也好,不要過於拘泥於想怎麼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詞語陌生化的思維。就好好的讀讀剛才臧棣那篇小文章好吧!對於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詞語的陌生化,其實不如說成語言的陌生化。或者叫思維的陌生化。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個詩人的基本的能力,基本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就在於他的陌生化這個問題。可以多讀其他的詩歌,從他們的寫作中自己很好的去考慮去琢磨!

泠子

詩人

詩意的語言要凝鍊,凝鍊到一定程度,詩歌的張力空間增大了,卻感覺晦澀難懂了,這矛盾嗎?

夏漢

XIA HAN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度的問題。一般追求語言的詩人,他追求的詩歌向度要麼是凝鍊的,要麼是放鬆的。初學寫詩的人,他都有一個從放鬆到鬆動,再到凝鍊的一個過程,堅持訓練以後,他會慢慢把語言做到凝鍊,再到比較紮實,可是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詩歌卻晦澀難懂了。這個看似矛盾,其實沒有問題,當你到了感到晦澀難懂的程度,你可以做自我調節。其實在詩學上晦澀難懂,倒不是一個問題。有一本書叫《現代詩歌的結構》,一個法國人寫的(弗里德里希),這本書寫得很好,他對於晦澀,就非常贊同,其實西方的很多著名詩人,他們的詩歌都是晦澀難懂的,但是他們的詩歌都是非常好的。不要以晦澀難懂作為評判詩歌好壞的一個標準,很通俗的也未必是好詩,當然,通俗的也同樣也有好詩。所以這個問題看似矛盾其實不矛盾,這就取決於你的心性、你的語言向度、你對詩歌風格的追求了,由自己決定你的詩歌的語言要麼是凝鍊,要麼是平淡與鬆散。

蘇子

詩人

請問老師如何駕馭紀實性詩歌?

夏漢

XIA HAN

其實,紀實性跟詩歌是有關係的。但是呢,有時候又是要有所警惕的。詩,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的詩歌,一般都有紀實性的成分或者是有紀實性的元素在裡面。這可以成為好詩。但是反過來,全部的紀實不是詩。比如有些詩就把整個的事實寫下來,但在我們看來,不是詩,不是藝術!因為你對一個事物對一個故事對一個細節,對一個景色或者是情景如實地記錄下來。但沒有達到藝術的層面,它只是一個經驗的轉化。因為詩是經驗轉化成語言再由語言轉化成美學層面上,這樣的兩次轉換以後才成為詩歌。就像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吳思敬老師講的,經驗本身不是詩,永遠的直接的照搬不是詩一樣。所以,我們要增加紀實性,但是紀實性詩歌要謹慎,要警惕。

唐訣心

詩人

如何讓一首詩做到新穎別緻,如何突出場景感和細節化的呈現與表達?一首詩怎樣做到既有靈性,情韻,又有張力,深度,才能將小我的感受轉換成大我的表達,從而獲得詩歌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夏漢

XIA HAN

對於這個問題,我感覺提出來的太複雜,太籠統。先回答兩個問題吧!就是如何讓一首詩做到新穎別緻。他提問如何突出場景感細節化的呈現與表達。這個問題其實作者已經表達出來了,如何讓一首詩做到新穎別緻,你只要擁有了獨有的感受,獨有的詩意場景,以及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這首詩一定會達到別緻和新穎。這個問題呢,看似複雜,其實也很簡單,你只要努力做到了,就一定會新穎別緻!

第二個問題,一首詩怎樣做到既有靈性,情韻,又有張力,深度。這個問題我感覺就是這樣,你要把一首詩寫好了把握好了,從細節感受、場景到語言的表達都做好了,這首詩一定有靈性,又有情韻。而且詩意的挖掘到位了,既有語言的張力,語言的深度就會達到。這就是把一首詩怎樣寫好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實則也是一個問題,怎樣把一首詩寫好?你提到的這些,假若其他的問題都具備了,就會達到寫好一首詩的目標。

還有第三個問題,怎樣將小我的感受轉換成大我的表達。剛才一個朋友也提出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回答一下。小我,說實在的,從哲學家提出來的小我,自我,他我以來到大我,這個問題其實現在一直在爭論不休。這問題其實可以把詩歌中小我自我的感受,不斷上升到一種永恆的普遍性的詩意,或者一種普遍性的大眾化的感受問題。很多成功優秀的詩人,他的詩開始的時候肯定是小我的感覺就是自我的感覺,這種感受通過轉化,然後變成通過語言通過場景通過處理,變成一種普遍性的上升到一種永恆的東西的時候,就轉換成大我。這樣他自然就獲得了生動的感染力,永久的生命力。這個問題其實還是一個詩歌怎樣從詩的發生到詩的完成的問題。詩完成了,他就是從自我小我轉換成一種普遍性大我的問題,就是詩的任務完成了。

楊東曉

詩人

請問老師如何讓詩歌中蘊藉著那樣強烈,巨大,而恆久的活力?

夏漢

XIA HAN

東曉的一個題目。其實也是一個大題目,非常大。今天朋友們提的問題都非常大,足夠做一篇文章的。但是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如何讓詩歌中蘊籍著強烈,巨大,而恆久的活力。這個問題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可以說出來的,我就是跟你提個建議。如果想讓一首詩蘊籍著強烈,巨大和很久的活力,就跟剛才我回答那個問題一樣。你就把一首詩寫好或者你可以很好的去讀讀。大家不妨去讀一讀艾略特的《荒原》。這首詩是一首長詩。它蘊籍著強烈,巨大,而恆久的活力。那麼多年啦!中國詩人一直在讀,我最近又讀了一遍。我大概讀了幾十遍。但是這首詩活力很好。任何一個強力詩人。他的優秀的詩篇或者他的代表作,尤其是組詩,長詩或者是很好的一些短詩,都蘊籍了強烈、巨大而恆久的活力。一百年前他們寫的詩現在照樣如此。所以,這是一首詩完成的問題。如果這首詩你完成了,而且恰到好處得完成,就可以做到這樣。

三、詩歌解讀

楊東曉

詩人

浮光

文/楊東曉

秋風過後,天空藍得讓我

不安,讓我一再外出。

這時草退色,蟲子回到地下

從明亮處發出的鳥叫聲像流水般

與我貼得近了,彷彿時間越來越薄,透出光的美骨。

這時蹲在山頂的那些鷹,像燃燒的

一盞盞燈。風吹也吹不滅

以至於它們飛走了很久

留下的光還在浮著,盤旋、交織

我是這光里的遊動,是明凈

夏漢

XIA HAN

「蹲在山頂的那些鷹,像燃燒的

一盞盞燈。風吹也吹不滅

以至於它們飛走了很久

留下的光還在浮著,盤旋、交織

我是這光里的遊動,是明凈」

這幾句非常好,尤其一盞燈的喻象非常好!

這首詩開始敘述的時候是有一些鬆散。但直到這個喻象「象燃燒的一盞燈」,這個喻象的發生或者這個喻象的出現,讓這首詩呢,就像一盞燈一樣,讓我們眼前一亮。所以這首詩有了這一個句子,基本上是能夠成立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寫詩的時候,要把最能感動你的那種意象或者喻象。那種比喻,暗示要凝練到位,要感受到位,表達出來就行了。就象「燃燒的一盞盞燈」一樣,這樣的,它就是一個亮點。這首詩可以把前面的更精粹一些。改動一下,會成為一首優秀的詩篇。

小薇

詩人

失眠

文/小薇

夜晚。通體透明

她開始輾轉,顛簸。看不清

旅客的臉。紅燈。和路障

憑藉急速前行的慣性,與黑暗相撞

脫軌

床啊,吊燈啊,鐘擺啊,周圍的事物

開始扭曲,變形,一片狼藉……

她拖著廢墟一樣的身體,來到陽台

下弦月的傷口,在等人縫合

她無望

只想讓冷風,吹涼事故現場

夏漢

XIA HAN

小薇這首《失眠》寫得非常玲瓏剔透。就像她寫的「通體透明」。能夠把失眠寫成這個樣子,的確不易!因為她對失眠刻畫的非常到位。把失眠的那種感受理解的很深刻。這是只有失過眠的人才知道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能夠把這種感受表達的那麼到位,是非常難得的。但是最後我感覺「下玄月和廢墟」這兩個意象用的有點大,換個修辭表達方式會更好。

泠子

詩人

冬至

文/泠子

人間枉生煙塵

無端生出混沌是非

櫻桃的 寬闊的

沉默及滔滔不絕的

在一片片布簾後

審視和推諉

只待左一捏

右一捏

沉默是金

爾等閉嘴

來者不拒不抗儘是包容

熱湯沸騰練就浮誇

耳大肉肥

稍安勿躁

時光陰冷 火是心苗熱浪

饕餮一頓 酒足飯飽

日頭西

多出的一寸

懸在半腰

夏漢

XIA HAN

《冬至》這首詩寫的特別有味道,也比較風趣,特別是上半部分寫的很好,但是從「稍安勿躁」、「耳大肉肥」這些詞語出現,我就感覺後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精彩、精粹,幾個成語之後,就有預感寓意過分的凝固的感覺,最後還是不錯——……/日頭西/多出的一寸/懸在半腰……這個意像很好。但是記住寫短詩小詩的時候盡量不用成語,要忌諱,要知道成語是最不易化開的,你要是長篇可以理解。

編委會LIZHIYINGSHU

顧 問:大解 李南 盧衛平 王克金

總 編:礪影

副總編:量山 高梁 賓歌 東倫

編 輯:昔之蘭昔 可馨 蕭蕭竹

水輕雲 徐慧根

編輯製作:礪影


推薦閱讀:

政務活動中的介紹禮儀
寺院佛事活動簡介
在社交活動中正確地作自我介紹
怎麼看待《cf》活動送這麼多東西?

TAG:活動 | 名家 | 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