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模式,正在不動聲色地操縱你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破繭法則》

慈懷為你讀的第一百八十六本書 來自慈懷讀書會 19:20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楊槍槍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破繭法則》。

從小到大我們聽了太多的道理和忠告,比如「忠於你的夢想」「做你擅長的事情」「放下過去」……

我們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著這些法則。可是這些法則真的有道理嗎?我們為何從不質疑,而是全盤接受呢?

《破繭法則》的作者泰普勒,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泰普勒,也是《極簡生活法則》等人生法則系列圖書的作者,他被譽為「個人成長」導師,在歐美家喻戶曉。

泰普勒覺得我們「應當學會質疑和獨立思考,對於別人塞給你的法則,不要照單全收,應該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

當然,並非所有的教導都是錯的,而是我們在接受之前,請讓大腦先行,給自己思考判斷的機會。

作者在書中羅列了很多我們司空見慣,但未必正確的法則。

  • 比如「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別再為你今天的偷懶找借口了,今天,就是嶄新的一天,不要等明天。

  • 比如別再抱怨生活充滿了瑣事,因為「這就是真正的生活,生活最終歸於瑣碎。」……

  • 作者要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去打破那些生活中無益的思維定式。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泰普勒,從個人自我成長,人際交往,職業生涯等多個方面,去打破那些思維定式,從而找到人生的破繭法則。

    那些自我成長路上需要破的「繭」

  • 別再怪罪你的父母

  • 現在心理學有一個傾向,愛怪罪原生家庭。但是泰普勒卻說,不要覺得你混成現在這樣,父母是難逃責任的。

    你的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無論做什麼事情,你第一次就能順利上手嗎?如果你不能,那為什麼對父母要求的如此苛刻呢?

    要知道父母也是邊學習邊上路,等他們明白小嬰兒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你已經進入幼兒階段了,而當他們理解了幼兒,你已經是個小學生了,接著他們又要重新適應並學習小學階段的孩子如何培養……

    難題的出現總是先於學習的腳步,所以請不要再指責父母,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斷學習的父母。

    泰普勒說「要學會知足」,你的父母已經足夠儘力了。

    如果他們真的失職,甚至違反法律對你進行了虐待,你當然可以抱怨指責,但請試著原諒,不為他們得到寬恕,而是為了自己好受些。

    畢竟恨需要力氣,而釋懷卻讓人輕鬆。

  • 大大方方承認自己不是白富美

  • 作者是在倫敦最髒亂差的布利斯頓郊區長大,每當有人問他生活在哪裡時,他的母親總是會小聲地提醒他說達維奇,臨近布利斯頓但沒有惡名的區域。這樣的掩飾在生活中常有發生。

    人人都想當先天的白富美,但絕大多數的我們,只能靠後天努力完成這一夢想,絕大多數的我們出身平凡,甚至像泰普勒一樣貧寒,而我們又都想人前顯貴,所以難免就會隱藏出身。

    這很虛榮,我們會因此而坐立不安,並且時刻擔心被別人揭穿。

    作者建議,如有需要,大大方方說出你的出身,而不是去掩飾,因為掩飾等於否認,否認出身就是否認自己的一部分。

    多想想「你的出身教會你的東西,賦予你的機會,以及你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它所得到的力量。」

    畢竟物質方面,貧寒不能給予你,但它可以讓你生出改變這一切的力量。

  • 不執著於夢想,敢於隨機應變

  • 作者年輕的時候,曾希冀以船為家,像自由的海盜那般生活。後來他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但是卻因此發現以船為家的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浪漫。

    他根本不喜歡船艙里那種濕冷的環境,也很焦慮連買捲紙都要等待潮汐。原來這麼多年,作者對夢想的熱愛不過是「葉公好龍」。

    我們常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也常在午夜夢回時哀怨「如今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想破碎的聲音」。

    然而泰普勒卻說,世間一切都在變化,無論周遭環境,還是我們的觀念,生活方式,都處在變化中,那我們的夢想怎麼可能不隨之而改變呢?

    更何況,我們年少立下夢想時,就像曾經的泰普勒,並不真正了解那種夢想的生活,以及我們自己。

    如果你放棄了曾經的夢想,現在過得還不錯,就不要執拗於過去,耿耿於懷,也許那只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你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社交場上 這些行為需謹慎

  • 讓你說的話良性發展下去

  • 作者經常被問及,與不太熟或者初次見面的人社交,常常陷入沉默的尷尬怎麼辦。

    我們通常認為,暖場技能很重要。但泰普勒卻覺得不必寒暄多言,你只需設法讓對方開口講話就可以了。

    你可以提問,讓對方借著回答問題打開話匣子。如果提前知道要見的人,可以根據他的情況多準備幾個問題,諸如「我聽說你很喜歡打網球……」之類。

    如果提前不知情,可以問一些常規問題,比如「你休息的時候會做些什麼?」

    還有,在社交場合泰普勒建議我們讓感謝更具體,比如你可以說:「您真有耐心,我很感謝。」

    讓我們的感謝更具體,但對於抱怨指責之類的話,泰普勒卻建議「不必打開天窗說亮話」。

    譬如當你要指責你的伴侶總是用不好洗碗機,每次洗碗都有一半洗不幹凈時,完全可以說「洗碗機里的碗總是有一半洗不幹凈,我們該想點什麼辦法呢?」

    如此原本可能會引發爭吵的抱怨,旋即變成了思考改善之策,一場衝突因此被避免。

  • 在他人身上投入的時間永遠不會浪費

  • 我們常會被提醒「某某很難相處」「不必把時間浪費在他身上」。作者覺得這恰是要打破的法則。

    他曾和一位出了名的性格陰沉,不好相處的人共事過,從他嘴裡問出些話來實在太難了,但泰普勒堅持不懈地提問,不達目的不罷休。

    幾個月後,他發現這個不好相處的人好像變了,變得開朗起來了,原來那個人不是難相處,而是極度害羞慢熱。

    泰普勒因此明白,在他人身上投入的時間永遠不會浪費。面對那些難以相處的人,要知道事出必有因,這些人往往缺乏安全感,或者渴望被關注。

    試著走近他們,給出善意,因人而異地給予他們想要的,譬如面對自負渴望被讚揚的人,就去多稱讚他。

    也許你能因此收穫一段友情,也許並不會,但付出一點善意並不會讓你有任何損失。

  • 朋友一生,不必一起走

  • 從小到大我們交過無數的朋友,有的一度玩的很好,走的很親密,但是很可惜,常常走著走著你們就散了。

    泰普勒因此勸我們放下「朋友一生一起走」的偏執,我們的朋友圈是流動的,有舊交漸隱漸退,淡出畫面,也會因為新的機遇,結交新的朋友。

    在一起時真誠相待,至於緣分的長久,那就交給歲月吧。

    有些朋友因緣滅而漸行漸遠,而有些友情則潰於借錢。他們因還不起錢,無顏面對你,所以人間蒸發,以至你人財兩空。

    為避免這樣的尷尬,泰普勒的原則是,可以借,但要做好這筆錢借出去收不回來的心理準備。

  • 如果你做好了這個準備,預支了這筆損失,那麼就可以把錢大膽地借出去。

  • 如果對方還了,你還會因為這不在預期內的回收而開心,若沒還,你也不會再有損失,因為你已做好有去無回的準備。

  • 關注自己的內心,並照料好它

  • 別讓下意識主宰你 你要有自己的選擇

  • 泰普勒曾經問一位患有慢性關節炎的朋友「你一直都很痛苦嗎?」朋友回答「並不痛苦,只是疼罷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疼並不等於痛苦。如果你因為生理的疼,下意識地認為自己的人生是痛苦的,那麼「它就會主宰你的心境,把你拖垮。」

    類似的危險主宰還發生在以下情況,比如當你的伴侶沖你大吼大叫,你第一反應是很生氣,但是你沒有選擇嗎?有的。

    你只是被情緒,被慣性的腦迴路主宰了。你會慣性地生氣,但現在你需要訓練你的大腦,「忽視掉舊的神經反應,形成新的反應」,你是有選擇的,可以不生氣。

    生氣是你伴侶的感受,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所以別讓他人來控制你的感受,試著對自己說「我選擇冷靜」。

  • 早起≠好,犯錯≠壞

  • 可能你會被吐槽,「碗總是放到第二天才洗」「睡到太陽高照了還不起床」「房間里又是一團糟」……聽得次數多了便會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不好的。

    可是泰普勒說,早起並不是「好」的標準,整潔並不比邋遢在道德上佔上風,你有次日清晨再洗碗的自由……

    一切不過是喜好的問題,放輕鬆,別讓任何人給你洗腦。

    早起,保持房間整潔,下意識地被認為是好的,這樣的下意識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錯誤被認為是不好的。但泰普勒大聲疾呼「犯錯有益」,我們常常在錯誤中學習,「避免犯錯不可取,不肯冒險的人很難成功。」

    再比如我們認為半途而廢是不好的,但泰普勒卻大呼這很蠢,當計划行不通時,你當然可以改變計劃。

  • 不必總是「活在當下」

  • 我們被提倡活在當下,「不念過去,不畏將來」然而泰普勒卻說,如果當下很無聊,暢想一下未來,或者穿過玫瑰色的煙霧,沉溺一會兒過去,未嘗不可。

    有時候我們恰恰需要用「未來意識」解決問題,問問自己,眼前的這個問題,如果十年後回頭看,你會怎麼想,也許眼光放長遠一點,你便疑惑頓除。

    當然,回顧過去也可能找到解藥,畢竟我們常在過去里汲取經驗教訓。

    暢想未來,回顧過去,沒有那麼不可取,重點是「避免過於關注過去和將來」忽略當下。

    還有我們被教導「沉湎往事無益,要學會放下過去」。

    善於打破定向思維的泰普勒可不這麼認為,過去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啊,我們要做的不是放下,相反應該隨身攜帶。

    當然他的意思並不是背負過去的包袱不放,而是承認它是你的一部分,無論曾經多麼糟糕,都造就了今天的你,你不應該否認它,忘掉它。

    應該讓它成為你記憶盒子里的一部分,只要它不沉甸甸給你造成壓力,就讓它安安靜靜地待在那裡吧。

    避免這些誤區 走好職場晉陞路

  • 很多人敗在「我是最棒的」

  • 泰普勒有個朋友認為,理想的人生就是「住在荒郊野嶺,和一條狗為伴」;另一個朋友則抱著「住在大城市倫敦,過城市生活」才算成功的想法。

    還有朋友認為,能擁有戶外的任何工作都是幸福的……

    這些人對成功的定義均與傳統意義上的成功相差甚遠,但幸福的標準本就因人而異,泰普勒奉勸我們「該如何獲得成功,不要聽別人怎麼講」因為那未必是你要的「成功」。

    成功如果有標準,那就是,看你能否活出自己滿意的一生。

    你的成功由你定義,但是不要因此沾沾自喜,獲得一種「我最棒」的盲目自信,泰普勒說我們固然應該自尊自信,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這種態度是危險的,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讓自己更優秀,而不是自我麻痹。

  • 給意外一點時間,爭取提前完成任務

  • 職場上我們被教導要按時完成任務,然而泰普勒早已不再試圖按時完成任務,而是提前完成任務。

    因為你不知道會有什麼阻礙你計劃按時完成的事情發生,就像泰普勒說的,我們總是難免「汽車出故障,電腦死機,飛機晚點,家人生病……」

    所以給意外一點時間,把要做的事提前做好,而且你還會因此收穫更多因任務提前完成的放鬆時間。

    人生難免計劃外,譬如突然失業,家庭變故,遭遇破產……泰普勒把這個叫做「生活給你投的曲線球」,它把你的人生拋在半空中,讓你不知道接下來何去何從。

    對此,泰普勒建議樂於接受新的可能性,因為這預示著新生活的來臨。

  • 迷茫不是躊躇不前,而應多嘗試

  • 我們常常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泰普勒覺得「如果世上的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得到,那這個世界將比現在殘酷的多。」

    迷茫不可怕,重要是不放棄嘗試。泰普勒建議可以先找一份能讓自己發揮作用的工作。

    哪怕不是很喜歡的工作,因為沒有工作會損害你的自信,自尊,會讓你陷入經濟危機,而這都將使你更加迷茫。

    邁出往前走的腳步最重要,不要總想著一步到位,想著力求完美,那樣你可能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泰普勒有一位朋友,曾花費十多年的時間來寫一本書,反反覆復地修改,力求完美,可是當寫到第15年的時候,他卻不想出版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書不是最好的。

    泰普勒覺得我們當然可以追求更好,將它打磨的更精緻,但是對完美的追求應該包含「按時完成任務」。未完成的工作,談不上完美。

    就像我們的人生,總會迷茫犯錯,沒關係,認真去經歷它,體驗它,就是在追求「完美」。

    這世間需要打破的法則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我們要努力去克服缺點,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破掉那些阻礙我們的繭。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時刻保持清醒,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人生如繭,希望那些加諸於身的法則,可以不讓你陷於自縛,而是化繭成蝶,活出自我。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八十六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Mark Smith作品

    *文:lady小白,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一個在閱讀,寫作里愉悅自我的人。微博@lady小白記


    推薦閱讀:

    聊天神技:發散性思維
    【新提醒】泡學新思維
    法官隊伍建設要有新思維 郝銀鍾
    我們對思維的認同是不是太多了?——《當下的力量》讀書筆記
    教你結構化思維迅速處理信息

    TAG:思維 | 思維模式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