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混元一氣功(民國 金警鐘著)

混元一氣功

( 金警鐘 著 )

郭序

武術一道,門戶分歧,不可勝數,概括論之,不出武當少林兩派。武當者以柔為主,由柔內而求剛。少林則以剛為本,由剛中而求柔,其兩派之區別,雖雲形式稍異,而歸途則一也,且按武術源流,自上古時代,人與獸爭,迄蚩尤之亂,人與人爭,軒轅氏始作兵器,有戈矛弓矢之興,拳械技擊之創。斯時也,本無門戶之分耳,後以歷代帝王師相以斧鉞而平天下,仗拳械而奠國基,於是用之者宏,習之者盛。至於大梁丁未,達摩東渡,住錫於嵩山之少林寺,闡發技擊之興蘊,武術始成正統,後因學者秉賦各異,悟性不一,各人以一已之所長分門立戶,至大明洪武年,有道士張三丰者,亦少林之嫡傳,發明以柔勝剛,自立武當一派。後世無知,互相標炳,每起門戶之爭,殊不知追本溯源,皆不出少林一脈也。余僻性武,迄今習技三十餘年,舉凡各派拳械,鮮有未經涉獵者,但愧一無所成,惟少林氣功一道,尚稱略有心得,久擬本數十年之經驗,筆之於書,以供海內同好,奈以素性不文,胸無點墨,心雖有餘而力實難及,余友金君警鐘,少秉穎異,既擅技擊,復長文學,前曾著《少林七十二藝練法》、《國術名人錄》等書,早經不脛而走,今又著渾元一氣功圖解一書,脫稿後囑余作文以序。按金君警鐘,曾受少林方丈妙興大師之薪傳,武功文學無不俱臻妙境,此凡著作少林氣功圖解,闡微抉隱,與蘊畢呈,實為近世武林中不可多得之珍品,且其間筆墨酣暢,迥異恆流,預料將來出版,不特可為武術前途放一異彩,即文壇上從此亦必多一顆璀璨之星也,是為序。

滄州郭壽臣作於天津北寧國術會

孫序

民國紀元念三年,余友金子警鐘組國術周刊社,邀余與北寧國術會郭壽臣君共同襄助,社址即設於余組之道德武學社內,因得日夕砥礪,互相觀摩,以是深知金君固國術界中傑出之材也,學宗少林,得少林寺妙興大師之親灸,其所肄各種拳械,具臻爐火純青之候,固非俗手所可望其項背,所著之少林七十二藝,即國術名人錄,實用大刀術,啟迪後學,尤為平津人士所欣賞。金君性任俠,重然諾,凡國術界之義舉,從不後人,是以津門國術界中,不知有金警鐘其人者,蓋亦秒矣。念五年春,應洛陽航空分校之聘,因以離津,近著有渾元一氣功,行將付梓,問序於余,因略志數語,以為愛好國術者介紹云爾。

吳橋孫錫堃玉朋氏序於天津道德武學社

吳序

嗚呼武術一道,由來久矣,其有益於人群也,亦昭昭妖,大則禦侮疆族,小則裨益身心,雖婦人孺子皆知,試觀古之英雄豪傑,其所以能治國平天下,成為一代偉人者。又安見其有一不仗斧與鉞哉。武克商而國定,孔子誅少正卯而道興,彼為聖者,尚且難免用武,況常人乎。故古之帝王治國,有文事必有武備,用文則必佐之以武。於是則武術尚焉,傳至中古,堪稱鼎盛,人人爭習,至於今日,大好國粹,竟至淹沒而無聞,良可慨也,或有人曰,武術之所以受人摒棄者,至明且顯,一因歷代以來受封建之遺毒,治擊者有一技之長,密而不傳,以至年久失真,二因現時人類進化,科學介興,武術已成陳跡,乃受天然之淘汰耳。噫,吾謂若雲受封建遺毒則固有,受天然之淘汰則非也,不觀夫世界列強各國乎,槍炮日新,武器可謂備矣,毒瓦斯、死光、利器可謂精矣,何又競相提倡體育哉?良以體格健強,乃國民第一要務,戰器雖精,必須有健壯之國民方可為用,若舉國皆系病夫,武器縱精奇,奈不能用何。我國武術,當此科學時代,固不能與槍炮抗,然以之鍛煉身體,比之舶來式之運動自信勝強百倍,身健則種強,種強則國自興,於國於民有此大益,其與科學進化何傷耶?吾謂其所以至今沒落者,在少文字之宣傳耳,夫古之治技者,率皆文武不能兼備,練武既難於學文,習文者又根本輕視練武,所謂文為萬人敵,武為匹夫勇,鑄成千古大錯,試想武者既鮮能文安有遺文傳武,間或有之,亦屬了若晨星,所遺斷簡殘篇,且為治擊者不傳之密,傳至今日,此風仍無稍異。嗚呼以我國數千年之國粹,為一國之國魂,而迄無切當之文字宣傳,而致淪落迨盡者,不亦悲夫。吾師叔金老先生警鐘賦性穎異磊落不群,既擅技擊,復長翰墨,普拜少林方丈妙興大師為師,學成後,每嘆武術之沒落,慨後學之無從,前曾在津著國術珍閆少林七十二藝練法等書,早要馳騁武林,不脛而走,華北一帶之武術得以復興者,實皆先生之所賴焉。茲在洛陽航空學校,執教之餘,復著少林渾元一氣功圖解一書,誠可謂誨人不倦,余聞之,不特崇拜先生之偉大精神,且不盡為後學者慶幸也,我本不材,胸無點墨,惟癖性好武,因慕先生之為人磊落故不憚簡陋,略書數語以為志,深望海內賢達,勿我笑焉。

吳宗周序於天津

張序

蓋聞有大志者,而後可以就大事,負大任,尤須有大精神、大魄力方能勝任裕如。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備。此言文武並重,弗可是此而非彼也,古之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其所謂射者,即技擊也,考其由來,則為古代人與獸爭,依山河星斗之象,沙蟲猿鳥之形,據其部位,仿其動作,演其拳勇,由是推進,乃開後世武術之風,自此以後,技擊之法日益繁,六戶之見於焉生,於是矜奇炫異,各極其變,致失廬山真面目,復以習武者,大多粗野俗夫,其間雖不乏知禮教敦篤之人,然實少數而,一般優秀之士,皆以習武為恥,互相鄙視,抑知一藝有一藝之特長,以之摩拳擦掌,作戰於槍林彈雨之間固不足,以之強身健體、憂游於青天白日之下則有餘也,況文武兩道之於國也,如日月麗天朗照晝夜,缺一不可,三寸之管,固難拒百萬之師,而孔武之友,亦不敵智謀之士,故文無武則餒,武無文則蠻,文武並重,小則益於身,大則利於國,乃世人不明,致使我國之大好國粹,幾至淹沒無聞,良可慨也,吾師金警鐘先生,燕之奇士也,幼得名師傳授,拳腳器械無一不精,尤足貴者,則為渾元一氣功,此乃少林衣缽,上乘功夫,調呼吸、練百骸,氣轉周天,神遊體外,收則存於方寸之中,放則彌於六合之內,若有形,若無形,習易筋者不及其神,練洗髓者弗知其妙,先生之於此也,能鐵尺排肋、頭頂開石,蓋已登峰造極,而人化境矣。先生非但武學如此,即翰墨亦殊驚人也,茲慨於民風日下,國勢日衰,非尚武不足以圖強,乃大聲疾呼,竭力提倡,於如少林七十二藝練法、國術周刊、國術名人錄、中華刺槍術等,均已先後出版,今混元一氣功圖解一書,復將問世,此乃千古不傳之秘,今得公開於世,亦快事也,學者按圖索驥,有如良師在側,有病者可以轉弱為強,無病者更可延年益壽,凡我國民,手此一編,強種強國,期不遠矣,吾知是書一出,其不脛而走,俾益人民豈淺鮮哉。是為序。

浭陽張志華序於北平西山碧雲寺

演著者歷略

李棲梧女士補述

金恩忠別號澤臣,一字警鐘,現年三十三歲,燕京世家也,家傳少林拳法,後隨其護院朱冠朋習潭腿,繼拜北京名拳師楊德山習六合,後拜青雲店名師殷德魁習羅漢拳、八仙拳劍,曾三游嵩山,蒙少林寺方丈妙興大師之教誨,技益精純,更與華北國術界名流張兆東周祥張玉峰郭壽臣孫錫堃許錫伯龔劍堂程有信諸君日夕研求,深得各式拳法之奧蘊,民十二畢業於京師毓英中學,慨國事日非,奮然投筆從戎,投充東三省陸軍二六旅交牘,民十年畢業於軍士教導連,旋充司務長,民十四升充鎮威軍第六師第三十九圖連附,繼充東北國民軍第三軍連長、營長,民十五充鎮威軍第三四方面軍團第九軍參謀營長,後調充鎮威軍後路警備司令部稽查處長,民十七畢業於陸軍軍官教練所,旋充預備軍營長,民十八,充東北陸軍第一旅武術總教練,兼中華刺槍術教練班主任,前後教練凡五期,畢業學生八百餘名,今日軍隊中之善大刀術、中華刺槍術者,多其薪傳。民十九組國術團,率學生參加東北四省聯合運動會表演中華刺槍術、大刀術,各式拳械深得嘉譽,尤蒙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氏之讚許,客沈時,與日人劍道會、柔道會較技,勝之,日人屢欲延之東渡,許月給日幣千金,金君以國術為吾華固有之國粹,豈可盜賣與仇敵,當嚴詞絕之,且探悉受聘事敵之輩,亟於報端痛詆之,多人仇視,概不計及也,民二十調充天津市公安局保安總隊部副官,兼戒嚴司令部預備組長,是年十一月八日,第一次津變,異常出力,民二十四調充保安隊長,兼技術隊長,歷次津變,均戡亂有功,曾著中華刺槍術教範、中華刺槍術學理、中華刺槍術圖說、實用大刀術、國術名人錄、少林七十二藝練法、射箭練法、柔身劍圖解、擰棒練法、擒拿術圖解、剛柔拳圖解諸書,民十九創國術競進會於瀋水,民二十二年創技擊研究會於沽上中山公園後,民二十三率津市保安隊官警六百餘名,參加十八屆華北運動會,表演中華刺槍術,深得中外好評,尤蒙大會會長河北省主席于學忠氏,並公安局長李後襄氏及保安總隊長李蔭坡氏之讚許,繼私資發刊國術周刊,已風行南北,昔因發表武勇愛國之言論,受沽上惡劣(某國)環境之壓迫,終致停刊,賠累二千餘金。二十四年八月廿日,聯合沽上國術名家郭壽臣、孫錫堃二君,發起賑濟江河水災國劇國術表演大會,假法租界北洋大戲院舉行,邀名票名手會萃一堂,成績優良,籌款八百餘元,交大公益世兩報轉冀魯災區施放,其熱心公益為國術界吐氣,概可知矣。中央國術館長張之江氏亟贊金君之為人,特約金君發起中央國術體育研究會,並籌備河北省分會事宜,襄助甚力,金君為人和藹可親,不拘形跡,毫無武夫氣,對門戶派別之念,互相忌妬之心,素主革除,在其主編之國術周刊中,不畏忌妬,盡量發表國術革命言論,近受聘任中央航空學校治陽分校教職雲。

嵩山少林寺記游

「少林寺」這三個字,提直來是婦孺皆知,尤其是好練好動的人們,更是有口皆碑的。少林寺不僅是中州巨剎,也可以說是中國的著名大叢林。在今日的佛剎中,歷史的悠久,沒有再過於它的,它是北魏孝文帝廿年為天竺沙門佛陀所建,魏書上曾載道:西域沙門名佛陀,深道,為帝所敬信,詔於少室山蔭,立少林寺而居之。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它名少林大概是取「少」室山叢「林」的意思了。

少林寺建在河南中嶽嵩山(現在河南省第十行政區登封縣境)五乳峰麓,形勢巍峨,莊嚴宏麗,景況超俗,實在是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廟前不遠,少室山橫亘西東,廟後錦屏山圍繞半邊,廟門以外,有小溪流,上架著木板橋,東西大路一條,兩旁兩道,建牌樓兩座,東者上寫著「跋陀開創」「天中福地」,西者上寫著「嵩山禪林」「祖源諦本」,在每年三月嵩山會會期時,廟裡的香火特別旺盛,廟的建築雄偉,院廊深長,前後共前進,前院儘是些古柏蒼松,大者約有三圍,高插雲表,一望而知是千百年前的古木,大雄寶殿和金剛佛殿奇麗偉嚴,在華北的梵宇中,沒有可以比及的,它從北魏到現在的千餘年中,雖不斷的興衰,但一些遺迹還大半存在,而供後人去瞻仰,現在的少林寺,是明朝洪武初年重建,大雄寶殿供著釋迦如來佛像,兩廡是羅漢尊者像,法像莊嚴,令人凜然。兩壁上的壁畫,相傳是唐品,或謂是吳道子手繪,東壁畫著「凈士變」的一部,西壁畫著是「華嚴變」的一部,字和西禪院「達摩變」及「行道僧」「法中龍像」是有同樣的無上藝術價值的,後院東廊內的壁上,畫著少林拳譜,共一百一十八手,其初之十八手,據說是達摩所傳,又謂先天羅漢十八手,其後為白玉峰李鏡源等先進的演化,總有今日的百十八手,真是希世的珍品。少林寺的初祖是達摩,達摩像供在初祖庵里,庵的北面便是面壁九年的達摩洞,達摩,據《傳燈錄》上說「姓剎利,是南天竺人,得般若多羅傳正法大藏,梁武帝時,來到中國,初至南海,後到江北,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他當年面壁的地方便是現在的達摩洞了,洞本是鐫石而成的,上面又經後人用磚砌著。石洞的里外,有許多題詩,洞內有石座、石影、面壁石,面壁石的痕迹顯然。據云每逢天朗氣清的時候,尚有時發顯禪影,或系精神貫入金石之故。洞外有石缽、紫石球,據支此球系達摩揉手之用,相傳這些都是初祖的遺迹,在洞的西南,有一祖庵,裡面塑著二祖慧可師像,洞的西面,是僧塔林,為歷代祖師圓寂後埋骨的地方,那裡現在所存的僧塔,還有七十餘座,這些僧塔和少林宗派的歷代祖師有少林淵源世系碑,可以對照。還有現在巍峨在大殿東西的鐘鼓二樓了,它建於周大德四年七月,要算少林寺里恮的老古迹了洪武初年重建少林寺時,兩樓不過加些裝飾,原物未曾拆動,現在寺里所存,自魏以來的古迹很多,其中最珍古的,便是魏佛像碑了,碑的陽北都鐫著佛像,高一丈二尺,寬四尺有餘,石色黑潤,雕刻極為精古,它是經許多人鑒定過的,可稱為希世珍寶了,其他如橫嵌在西牆上的米南宮石刻和豎立在東牆下的蘇東坡石刻,此外,元明清民國古今名人碑文和題詩很多。

少林寺的著名,為什麼能傳到現在,雖經一千餘年來兵戈意外的摧殘,而它依然是存在著呢,這裡面最大的原因,便因為少林寺不僅是名剎,它是帶有國術發源地色彩的,中國的武術,明代以前雖早已有著,不過當秦始皇時,焚書坑儒,殺勇士鎔兵器,文化武術都漸次衰頹,明代以來,因有明宗室當滿清入主中華後,潛修少林寺,藉武道以介革命,謀復興漢族,武術繼得以復興起來,少林寺即因此名聞於世,再考少林寺戒約,明亡以後,確與以前不同,內中反清復明一條,即為革命的明證,當張三丰先師發明太極拳藝以後,主張健體強身,以柔勝剛,武術為之一變。所以,自張三丰以後,因他修道練藝於武當山,後人更分門別戶,不知集思廣益,居高自炫,繼漸漸分為少林武當兩大派,張三丰以前,只有所謂少林派,或稱達摩派,但上古人皇氏時,因混沌初分人與禽獸相爭,人皇氏藉山河星斗的開關,沙蟲猿鳥的姿態發明拳勇,以求生存於世,軒轅黃帝造兵器伐蚩尤,自昆崙山東征,我國早有末席,並非自達摩起始,惜諸先進不知道發揚光大,但古昔大將馬上殺敵的戰術,和行軍布陣的法則,確非達摩所創,此所謂殺人的技擊術。至於健體防身的拳棒,雖然是達摩所創,但亦多後世歷代的演進,達摩後人稱為武祖,宋太祖善拳棒而建國,對武術發揚光大,後人稱為藝祖。少林派以武術見稱,是始於隋末拒賊,是時少林寺或稱少林派已由健體防身而至上陣殺人,此系少林派拳棒演進為技擊術之一大演變,且養成僧徒好鬥塵心太重的習慣,有失佛門慈悲為本的意義,更有違達摩的悟性強身、得道容易的宗旨,當唐初時,少林寺更助李世民征王世充,這種事實,見於唐朝裴璀所作的少林碑裡面,碑現在仍存於少林寺,而再按地理上來說,隋末王世充自立洛陽王,駐據洛陽,唐太祖建國後,遣太宗李世民自長安東征,兵出潼關赴洛陽,少林寺在洛陽東南,距洛陽八十餘里,從側面出僧兵助唐,或為事實,當時的寺僧,以好鬥的結果,竟有因武功而受授大將軍的,至於少林武寺武術的來源,實始自達摩,達摩當時傳給弟子的,一是易筋經,一是洗髓經,洗髓經比易筋經更深奧,為養性修心之法門,後來歸第二代祖師慧可,竟不傳於世,於是只留易筋經(按易筋經之姿勢,與少林十八手,即先天十八羅漢,姿勢大同小異,或即十八手之異名,亦未可知)留鎮少林而已,不過是否即今世所傳的易筋經,那到是個疑問,其後,復經俗家武術高手如李叟、白玉祥、李鏡源等輩發揚光大,繼有今日之盛,此外,世俗對於少林寺,還有許多神秘的傳說,象小說上所載少林派的一切的一切,大半都是憶造的,不足憑信之,少林寺在我國佛剎中,要算具有偉大的歷史了。

我在民國十六年前,為了好奇心和影像少林寺的趨使,曾乘興往游,當我初游少林時,是由東路上山,經平漢路轉隴海路,在郾師下車,一路上經募嶺口、登封縣、薛公樓、十里鋪、郭店村,出了郭店村口,遠遠望見了前面的紅牆,隱隱約約在叢林草莽的中間,一路的翻越,儘是傍山而行,峻岭崎嶇,山谷溝澗流水的聲音,如同牛吼,聽了真正令人森厲,抬頭再看高峰之上,草木叢雜,山花野樹的中間,樵夫和牧童隱顯著蠕動,渺茫上下,恍惚如同身入畫中,離了郭店村往西,約有四里之遙,已然到了景仰多年的少林禪院,身臨絕頂,向外觀看,但見萬山叢雜,峰谷交錯,看罷真正令人胸襟瀟洒,當游罷歸來,且曾作了一篇遊記,刊諸天津報紙,和我創辦的國術周刊,當時的方丈(寺中稱為監院,即監督全寺僧眾之責)上妙下興,豪文,精文能武,確能承襲少林尚武的宗風,我當時曾蒙妙興大師授以拳棒功夫抄本多幀,至今珍存,且當時蒙妙興在後院場內表演奇異兵器,多為市井所不常見者,因僧眾及俗家弟子甚多,只演戒刀和鎮山棍及達摩拳,當時下場只七八人,他們衣裝樸素,姿勢莊嚴,令人見了肅然起敬,表演的結果,確與世俗不同,不過妙師塵心太重,專好結交名人官府,是時寺中為了河南土匪甚多、自衛起見,購備槍枝甚多,因有香火地四十五項,全寺僧眾雖有百餘人,百生活上且甚餘裕,妙師素與樊鍾秀相友善,而樊軍當時駐豫西一帶,適當內戰頻興之際,未能嚴厲約束部下,豫西民眾多恨其縱放部下,欺壓百姓,故對樊軍不滿,是時國民軍自南口退後,轉戰萬里,繞道察綏甘陝出潼關入豫,總司令馮玉祥氏關心民間痛苦,恨樊軍之擾民,命石友三氏率軍痛擊之,樊軍不支,樊氏潛覓少林寺,妙興失策,不但不知拒絕,反率僧眾下山助戰,終陣亡于山下,樊遁,石軍遷怒於少林寺,竟放火焚之,千餘年之古剎,竟成半片焦土,山門外之古柏蒼松,延燒三日未熄,當時的損失甚大,只後大殿和達摩練拳場所尚存,言之令人痛惜不已,經此一度焚燒,寺中的武風和氣勢均受了相當的打擊,後來德禪就任監院,雖曾重建了不少殿宇,但對於他個人的品德和僧眾的紀律,仍不注意,甚至吸食鴉片及其他不良的行為,尤可恨者,對於少林拳棒更不聞不問,當時只知客貞緒尚能繼承宗風,言之令人痛恨不已,這是我二次游山時所見到的情形,現在德禪已去位,新任監院尚知自振,且富新思想,除整頓殿宇保存遺迹,嚴禁僧眾劣行外,對於往遊人士,頗能誠懇招待,寺中即信紙亦知加印。總理遺像遺囑,其自振刷新可知矣,惟對於武術,尚未能確實發揚,是為遺憾,我前晶再作三次重遊,但見殿宇油刷一新,山門外所貼之布告和焚燒的痕迹,早已沒有了,且執行室更具富麗整潔氣象,並聞國府戴傳賢院長,好佛嗜道,有意倡議集資重修少林寺,如果是事實,確為可欽可賀之事,不過能否以服眾望,尚須寺僧格外的振作了,當時與僧眾談話,勉他們把少林拳棒威震天下的榮譽設法挽回來,他們也很感動,當我三次往游時,系由洛陽乘汽車前往,一路上塵土飛揚,天乾地旱,煩躁已極,車到登封縣鏡,順便瞻仰了當地的風景古迹,如登封書院的唐碑,唐武則天避暑盛地石崇河懸崖碑漢將軍柏、二仙洞獨木橋,到了嵩山中嶽廟,莊嚴雄偉的門樓上畫著天中關,有如北平的正陽門門內的牌樓,上畫著嵩高峻極四字,其形有如北平的東西單牌樓。化三門、長石道古柏蒼松,兩旁林立,大殿巍峨,如同舊都的紫禁城,上列鎮茲中土、威振中邦、雄鳳梨天中等匾額,字體雄偉,惜因年淹代遠,已不甚清楚,大概傑出名人所書,其他如門軍的高大,槐抱碑的別緻,緣此碑置於樹身中,樹為半空的樹本,年代亦甚遠,碑文亦甚模糊了,還有八角碑樓,有如北平北海的五龍亭,寢殿為僧眾休息之所,上列著作鎮天中、威鎮天中、峻極於天等匾額和中嶽大帝的法像,都很宏偉,出了門樓,遠望小鼎山上的八角亭,也很體倜儻,許多名勝古迹,我都把它攝入影機,留作紀念,出了中嶽廟,繞到少林寺回洛之時,以天氣尚早,又乘便遊覽龍門、香山、萬佛洞,據史籍和一般人的傳說,此系大禹治水的地方,昔日山陝的洪水為患,苦豁民眾,是由此龍門導洪水入黃河,既免去人民的災難,我也攝入影機留念。

委員長藉馬節洛陽行都之便,日昨乘汽車率隨員往游嵩山,除游中嶽廟外,而休止於少林寺,給少林寺僧一種新的興奮,當此強鄰壓境,危在目前的時際,既游古剎,複發揚往日好武的風氣,使練成鐵漢,團結肉彈,確是一件可慶的事,我生性好武,尤嗜少林拳棒,以其活潑勇猛,頗具風虎雲龍之勢,自睹妙師表演拳棒後,深受感動,再考之市俗所練的花拳雜拳自撰拳等一類自名為少林拳的,確乎不同了,因為跳跳躦躦花拳繡腿,早失去少林的真諦了,又蒙妙師授以羅漢功(氣功之一,稱屬於文火)、外丹圖(氣功之一,稱屬於武火)雖分健臟強身(初步)、避堅(二步)、避銳(三步)三步功夫,在這科學發達、火器倡明時代,已失去了它的價值,但初步的健臟強身能夠使人力大氣盛精神充實,確有益,吾輩青年,況我們還有許多同胞仍在度著病夫式毒夫式的生活呢,所以不怕人們笑掉了大牙,來提倡這類固有的國粹呼吸法渾渾然然大無畏的功夫,把我以前隨善氣功的先進們,耗了大批金錢練的氣功(喝氣)與妙師所授的抄本,實地經驗、參考練習,本著心得著了這部圖解,其目的不希望人們都能夠開石開磚貫頂排肋避堅避銳,只希望同胞們能夠體健神清,受得了非常時期全國皆兵軍人百苦齊受的抵抗發動力的好身手,能夠儘早國民的天職,從國難嚴重的環境里牛脾氣出來,復興我們的民族,同時寫出少林寺的歷史和興衰的事實,免得人們受了小說家言的愚弄和引起實事求是埋頭苦練的同胞們的興趣罷了。

引言

比近國術發揚,上行下效,中央國術館之設立也,各省市分館之成功也,以及其他私家國術會社暨國術體育研究會之創辦也,都凡關於技擊方面研究之公私會社,莫不紛紛投袂而起,雷厲風行,頗具強種強國之精神,在提倡者固厥功偉大,而繼起者,亦自思想不凡,行見同胞精神,日趨尚武,日見強勝,漪與盛哉,夫吾國之武藝,來源久矣,上下數千年,縱橫十萬里,歐美大力士之流源,東瀛武士道之本根,無非脫胎中華之,亦少林之嫡傳,發明以柔勝剛,自立武當一派,後世無知,互相標炳,每起門戶之爭,殊不知這本溯源,皆不出少林一脈也,余僻性好武,迄今習技三十餘年,舉凡各派拳械,鮮有未經涉獵者,但愧一無所成,惟少林所功一道,尚稱略有心得,久擬本數十年之經驗,筆之於書,以供海內同好,奈以素性不文,胸無點墨,心雖有餘而力實難及,余友金君警鐘,少秉穎異,既擅技擊,復長文學,前曾著少林七十二藝練法、國術名人錄等書,早經不脛而走,今又著混元一氣功圖解一書脫稿後囑余作文以,按金君警鐘,曾受少林方丈妙興大師之薪傳,武功文學,無不俱臻妙境,此凡著作少林氣功圖解,闡微抉隱,興蘊畢呈,實為近世武林中不可多得之青黛品,且其音筆墨酣暢,迥異恆流,預料將來出版,不特可為武術前途放一觸類旁通,聰慧靈敏,聞一知十,此則又是性靈相近,凡此種種,均有固定,釋家所謂登正果者,一須清虛,二要脫換,三打破生死關頭,故釋教中人,六根清凈,七情斷絕,於練氣功夫,自又抄近一層,璧之吾人,四方奔走,謀食贍家,公餘暇晷,而後練習氣功,欲求三步以上功夫,是則已嫌迂緩,然則初步功成,即堪強身健體,二三步功成,足能自衛防身,蓋吾人處世,難免遭遇意外之危害,或一言不和,因之相鬥,吐氣作勢,鼓注包羅,骨堅實,不畏其擊,身體靈活,閃轉逃避,應付裕如,即可脫險,更可不戰怯敵,社會得以安寧,同胞得免自殘,亦佳事也。渾元一氣功,為嵩山妙興先師所授,師本少林正宗,即所謂外家也,然則師曾語余曰,自來從事武技者,大體好分內外家,緣少林亦有內家外家之分,老衲不願祥述,至於其所論內外家,如讀書人之分孔孟也,老衲以為拳無內外之分,藝無家數之別,學者更須打破門戶之念,方可以進功也,且內功第一,是無我無他,外功第二,即大同觀念也,況少林拳藝已漸失真,各地所習者,多為花拳雜拳之變像,求其少林真諦,已不可得,更應心理取消此派別之念,余懍然受教奉為圭臬,余意習其藝,緒其淵源則可,炫奇示異,互相標榜則非所宜世,世間九流百派,天生萬物,莫不各言其登峰造極之法緣也,人為萬物之錄,氣是人生之主,果真堅苦卓絕,猛勇精求,自然克超神入化之功,而逢左右逢源之境,所謂金鐘罩鐵布衫則僅其三步功夫也,並非如何堅鉅,習之三載,定有可成也,不過視其人恆心毅力有無耳,特惜世人意志薄弱者,平素即以小道忽之,其於技擊之道,則一知半解,但能伸腿出拳,擺擺姿勢,則已自覺為鐵中錚錚,庸中佼佼,今之國術家,捨我其誰歟。不知泰山之高,滄海之深,山之上,海之下,仍有無窮無盡之境,識者固見而齒冷也,妙興先師曰,技擊雖小道,不可以小就,釋家十三宗,而以見性為歸,技擊之門雖多,而以氣功為極,此所謂江河萬流朝宗于海者也,吾釋不二法門,技藝為學次第,而一言以蔽,專而已矣,恆而已矣,能專與恆,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也,語曰: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且人蔘育造化,並天地為三才之妙,迨夫心與神會,體化渾元,不惟鬼神潛通於吞吐,而乾坤亦隱開筦輪矣,偉矣哉,大矣哉,要在習者之心領神會也。

概論

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五官四肢,五臟者,心肝脾肺腎是馬,六腑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也,五官者,目肝竅、耳腎竅、鼻肺竅、口脾竅、舌心竅是也,四肢者,身份手、兩足是也,皆以筋為脈絡,筋始於爪甲,聚於肘膝,里結於頭面,其動而活潑者氣也,所以練筋必先練氣,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血猶水也,百脈猶百川也,血循氣行,發源於心,日夜十二時周流於十二經,瞬息罔聞,潮血來回,百脈震動,肝主筋而藏血,臟腑經絡之血皆肝之所升運,溫升者肝之性,木升則流暢陷於凝瘀,久而失其華,鮮紅變而紫,紫變而黑,木郁風動疏泄不斂而泄矣,是故血氣之性不可逆,血氣之身,練功習技者,尤當保也,渾元一氣功,練習時,以虛心凝神,排除一切雜念為主,使外魔不入侵,內邪遠避,始克有成,於是治臟之法尚矣,治臟者,即調和內臟,使有病者愈其痛,無病者固其元,澄心凝神,無我無他,至靜至寂,無念無想,然後練功,可收奇效。治臟之法,每日午前午後,靜坐叩齒咽津,可去腑臟諸病,蓋腑臟為氣力之府,若不健全,練氣行功,焉能收效。故每日練功之前,先行此法,以祛內邪,而逐外魔,使神完氣沛,再行吞吐,則收效奇速,人身最重要之機關為腑臟,能深解平腑臟,其於卻病延年之道,庶幾得之矣,今將腑臟形象暨受病之因,免病之訣,分類錄之,俾練氣行功者之注意也。

心臟

其形如未開之蓮花,中有節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臟皆有繫於心,五行屬火,旺於四五月,色主赤,苦味入心,外通竅於舌,出汁液為汗,在七情主憂樂,在身主血與脈,所藏者神,所惡者熱,面赤色者心熱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忸忡善忘者心虛也,心有病舌焦苦,喉不知五味,無故煩燥,口生瘡作臭,手心足心熱也。

肝臟

其形如懸匏,有七葉,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間脊骨第九節,五行屬木,旺於春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竅於目,出汁液為淚,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與爪,所藏者血,所惡者風,肝有病,生蒙翳,兩眼角赤癢,流冷淚,眼下青轉筋,昏睡善恐,如人將捕之。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虛也,多怒者肝實也。

脾臟

其形如鐮刀,附於胃,運動磨消胃內之水谷。五行屬土,旺於四季月,色主黃,甘味入脾。外通竅於口,出汁液為涎。在七情主思慮,在身主肌肉。所藏者志,所惡者濕。面色黃者脾弱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脾有病口淡不思食,多涎,肌肉消瘦也。

肺臟

其形如懸磬,六葉兩耳,共八葉,上有氣管,通至喉嚨,位居極上,附背脊第三椎,為五臟之華蓋。五行屬金,旺於秋七八月,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竅於鼻,出汁液為涕。在七情主喜,在身主皮毛,所統者氣。所藏者魄,所惡者寒。面色淡白無血色者肺枯也,右頰赤者肺熱也,氣短者肺虛也,背心畏寒者肺有邪也。肺有病咳嗽氣逆,鼻塞不知香臭,多流清涕,皮膚燥癢也。

腎臟

其形如刀豆,有兩枚,一左一右,中為命門,乃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處也,位居背脊第十四椎,對臍附腰。五行屬水,旺於冬十月十一月,色主黑,鹹味入腎。外通竅於耳,出汁液為津。在七情主欲,在身主骨與齒。所藏者精,所惡者燥,面色黑悴者腎虧也,陽事痿而不舉者腎弱也,腎有病,腰中痛,膝冷足痛或或痹,蹲起而骨酸,臍風牽痛,腰低屈難伸也。

氣血解

渾元一氣功,以氣為主,血為副,蓋氣為衛,血為營,人之一生,皆恃營衛,故曰營非衛不運,衛非營不和,然氣為主,血為臣,衛為重,營為輕,故血有不足,可以暫生,氣而不足,立即死矣。人身所恃以生者為氣,今論其概,源出中焦,總統於肺,外護於表,內行於里,周通一身,頃刻無間,出入升降,晝夜有常,全體周章,須臾不息。曷當病於人哉,及至七情交致,五志忘發,乖戾失常,清者化而為濁,行者滯而不通,表失護衛而不和,里失營運而勿順,氣本屬陽,縱之為火矣,所以鼓血進者,惟此氣也,血者水谷之精也,調和五臟,灑陳六腑,乃能入於脈也,化自脾胃,總統於心,受之於肝,宣佈於肺,泄於腎,灌注於一身,循脈環行,罔分赤白,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聞,手得之而能攝,足得之而能行,掌得之而能握,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靡不由此也,倘或手足失之則麻木,頭失之則立即暈倒,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赤為血也,注之於脈,充於實,少即溘,所以藉氣之發縱而實行滋養者,惟此血也。總之,氣也血也,能輔而行,不可傷者,是以營衛運和,臟腑得所出入,長六經恃此生者養,百脈由此充盈,即神仙之修養,靡不由此也,假使血流妄行,諸病之叢生,即死亡之凶兆也,嗚呼血盛則容壯,氣弱則形衰,氣血既難和而易虧,可不謹慎攝養乎。其攝養之,即為渾元一氣功,蓋渾元者,練氣也,運血也,使血液運通周身筋肉間,氣息充滿於百脈中,漸漸充實而堅強之,可以衛瘴病,明目達聰風雨,禦寒暑,凌波浪,攖患難,忍勞苦,於不顧也,使氣隨間注,從腑肋漸達欲用之部分,同時延長其呼吸量,於是食量增加,身體頑強,智力德育與日俱進,蓋練氣者,氣勢充實而體力強,體力強而意志堅,意志堅而魄力雄,魄力雄則天下事不足為也,簡而言之,人之強弱,即氣血之強弱,人之生死,即氣血之生死,人之鍛煉,即氣血之鍛煉,其關係豈淺顯也,況渾元一氣功,可以使氣貫通周身,鼓氣首胸腹臂腿間,用木棍鐵尺,猛擊之,不但於人毫髮不損,甚而棍斷尺折,蓋由於練氣者,運其伂氣鼓注包羅,抵抗之耳,其能力絕大,但有一二處,惟氣行運不能在塞得 ,即面部之兩頰及鼻孔是也,他部均可避堅不畏擊,渾元一氣功,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初為準備功夫之無我無他式,其次為實步功夫這吞吐八式、散氣六式,附澄心靜氣式,此步功夫純為健臟強身之捷徑,習之百日,即見奇效,勤習一年,身體頑強,二步功夫暨三步功夫之排打五式、操功五式,末附以調和功夫之按摩八式及散步式,此二步功夫,純為自衛防身之進階,既可以避堅,精習晚能避銳,所謂金鐘罩鐵布衫,雖形容過甚,亦不脫此範圍也,習之一年,即可不畏木棍鐵尺之擊,習之三載,周身均可避堅,精心五年,更赴以恆,則避銳功成,雖鋼刀利刃,一吞吐間,即可不畏其鋒銳,因之脫險防身也,相因節制,渾然而成,箇中奧妙,無盡境,無窮源,總之以心主形,以形攝氣,以氣運神,若夫行而化之,神而明之,體而會之,則又存乎其人,一經養練於至大,無量無邊,不可想像,嗚呼,卻病延齡,防身禦侮,萬其小者焉。

氣之真義

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以及精氣神、筋骨肉,共成其一身者也。腑臟之外,有筋骨,筋骨之外,有肌肉,肌肉之外,有血脈,至於主渾元一身內外上下之動機者,則又氣為之也,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天地萬物,亦均莫不有氣機(吾人之死也,俗謂咽氣,蓋氣息一斷,乃告滅亡,是氣之為用大矣哉),是故練功習技者,必須練氣,蓋吾人當由極難極亂處做去,俾腳根立定,不動不搖,即其餘未有不迎刃而解者,夫能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存其丹田氣,去其浮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頹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暢達則通行無阻,合內外上下為一體,乃曰全功也,蓋人之初生,本來性善,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主司情慾,以致靈台雜亂,蔽其慧根,人氣亦然,本來完好,亦因眼耳鼻舌身意致亂其元氣,欲完好其氣不亂,第一須充實丹田,充實丹田者,重於積氣也,丹田乃存氣之地,應須充實之,充實之法,在乎遲閉其眼,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心冥念,先存無我無他之想,後絕諸念之紛,默數氣息之出入,以百數為一組,凡六組,漸至於至靜至寂之境,是名曰無我無他。第二勿他想令丹田氣不能自主,悉聽諸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惟勿他想,自積而不溢,充而內蘊,此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然此種功夫,須在吞吐散氣煞、行功前後,日常習之,則氣力充,小則延年益壽,大則入於修士之門矣,心下腎上,脾左肝右,生門在前,密戶居後,其運如環,其白如棉,方圓徑寸,密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環,亦名氣海,為人之命脈根蒂,亦先天氣府也,眉心有竅,先天之成體,即本乎此,道諱言之,頂心有穴,後天之靈魂,由此出入,死生主之,穴中為大腦之先天氣,生理學謂之水房,即主一身之靈機,沿先天氣管,生理學謂之椎管背脊,直通陽關,氣在丹田,修練渾元一氣至大成,於是氣滿竅開,魂亦隨之出定入定,其一線相牽,一脈相連,若有若無之間,氣滿道成之後,其妙即知,但此種超神入化之境,此種牽連相合之功,須學者神而明之,體而會之,乃能臻於佳境也。

拳與氣之法理

拳術之源有考據,拳術之學尚法理,法理之中,最注重氣功,實則氣功亦有法理,拳為有形,氣為無形,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種種牽連,種種暗合,法是拳,理乃氣,法有吞吐,是有形之練拳,理有吞吐,是無形之練氣,有法無理,等於捨本逐末,有理無法,不能豁然貫通,法理通更會而調之,神以明之,斯可言渾元一氣功矣,法理化陰陽,陽有陽勁,陽勁為硬功,陰有陰勁,陰勁為軟功,無軟不硬,無剛不柔,相輔而行,天然合拍,勁中分力氣,力現於外,氣行於內,先陰後陽,左陽右陰,事半功倍,必底於成,法理陰陽,為習拳練氣中之當然,但仍要明其所以然,則求形氣神鼎足而立,五合三催,八步齊趨,有形謂之形,無形謂之氣,運有形與無形而會之謂之神,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上與下合,謂之五合,手催、身催、步催謂之三催,總之形練之成拳,氣練之得道,立廣場中,身手之有動作,停於靜室,神氣之有運會,其意一也,其事同也,嗚呼天下之大,國術之廣,所言練功習技之真義,盡於此矣,一氣之運行,出入口鼻,一時凡一千一百四十五息,一晝一夜計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五息,多一不能,少一不可,倘有增加,久之非病即亡,至於渾元一氣功之運入,可以吞吐收之,存於至深淵默之中,行之無間,綿綿如存,寂然不動,體與道合,自能卻病延年,臨機致用也。

養氣解

養氣練氣雖出一氣之源,然性命動靜之學,有形無形之術,各有不同,蓋養氣之學不離乎性,練氣之學不離乎命,神即是性,氣即是命,性命法訣,有所明指,故養氣之術,面由性靈參入,夫性命之道,非言語筆墨所能述其詳,況道本無言,能言者即非道,故孟子曰,難言也。今以難言而強言之,惟道本無也,無者天地之源,萬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損壞,道乃永存,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而能包羅天地,彌滿六合,塞充乾坤,渾含宇宙,性命之學,亦即天地之陰陽也,然欲養氣修命,須使心意不動,心為君火,動為像火,君火不動,像火不生,像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神清而心意定,故云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靜方生真,常使氣通關節敏,自然精滿穀神存,若能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寂,物寂則氣眠,氣眠則萬物無生,耳目心意俱忘,即諸妙之圓也。如對鏡忘鏡,不忱於六賊之塵,居塵超塵,不落於萬緣之化,誠能內觀其心,外觀其形,形無若夫 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昧俱悟,即見虛空,空無所空,所空欲無,無無亦無,大底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亂之,故言神者不離性,氣者不離命,若影隨形,不爽毫釐,蓋養氣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操縱進退得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敵之方,健體強身之術。顧養氣之學,乃聖學之緊要關鍵,非僅邈爾拳述所能範圍者,不過拳術之功用,多在於取敵制勝,強身健體之中,故於養氣,為尤不可緩也。

練氣解

練氣與養氣雖同出於一氣之源,覺有虛實動靜及有形無形之別,養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義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吞吐為功,以柔而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及其妙用,則時柔時剛,半剛半柔,遇虛則柔,臨實則剛,柔退而剛進,剛左而柔右,此所謂之剛柔相濟,虛實同進者也,老子養性練氣以致治,軒轅練神化氣以樂道,達摩參禪東來傳道,始傳洗髓易筋之法,而創渾元一氣功,故為技擊開山之宗,自古名賢儒聖人豪傑金剛佛體,未有不養性練氣及習技者,莊子雲,技也而即道也,然技雖小道,殊不知學理無窮,凡學此功者,非風神瀟洒,而無輕浮狂躁塵俗之氣,而堪與聖賢名儒雅樂相稱者,不足學此技也,夫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長吞短吐為功,以川流不息為主旨,以聽氣浮虛為極至,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後為腎氣升降之途,以後天祉先天之術,即周天之輪轉,蓋周天之學,初作時吞入清氣,直入氣海,由氣海透過尾閭旋於腰間,蓋兩腎之本位在於腰,實為先天之第一,猶為諸臟之根源,於是則腎水足矣,然後上升督脈而至丸宮,仍歸鼻間,以舌接引腎氣而下,則下腹充實,漸漸結丹入田,此即周天之要義,命門秘訣,學者勿輕之可也。

運氣解

排打操功之時,應將目的所在,默念於心,製成短簡字句,念念不絕,例如其目的胸肌堅實,且志求不畏擊,則默念胸腹堅如鐵石,氣鼓注包羅於此,在吞氣待吐之際,而施行排打操功,如是則心氣力一致,而其效見矣,但在排打或操功之際,吐氣(即鼻孔醒氣)須待拳棍鐵尺著身時同時行之,過早過遲,均非所宜也,此默念固不限於排打操功,他如在習拳練功,則默念踢腿打拳,則氣隨意注,亦收奇效,而默念字句,但須簡單、明了,易起感動,即人在調息而精神與思想已經飛出,作氣的運作,與性靈的技擊,比較實地行拳,事半而功倍也。

三害四忌五要解

三害者,即酒色氣是也,未習渾元一氣功之常人,亦莫不引以為戒,茲三者,害人之深,故曰三害,酒能亂性,色足戕生,氣則害命,況習氣功者,對於氣息,更宜保之,所謂暴怒傷肝,窘其元氣也。四忌者,一忌猛進,二忌污穢及人煙稠雜,三忌中斷,須悠悠然一氣到底,始能吐舊納新,四忌思想錯亂,蓋氣行於虛,而滯於實,一旦思想散馳,其氣必凝結不通,小則成痞,大則傷生,知乎此,則於無我無他,至靜至寂之義,始入真境,非徒尚空論也。五要者,一要漸進,不可猛進,漸進乃依乎法理,循序而行,自無流弊,猛進則筋脈張,臟腑震動,其害非等閑,且初學之人,脈絡筋骨氣血等,俱板滯而不靈活,二是恆以守之,專以恃之,勤以力行之,萬事貴有恆,況於求道,學者每於中道而輟,反譏練氣行功之無效果,而不自知其無恆不專,習懈不勤,大可嘆息也。三要節戒色慾與飲酒(若能於練氣行功時,暫時斷絕色慾更佳,否則亦須有以節之也,酒則必禁)蓋人身血氣,未經鍛煉,完全虛浮,既經鍛煉,可以流通暢達,於流通暢達之際,不知節戒色慾,則所有精神盡隨流暢而賓士,若江決堤崩,不可遏止,其害反較常素為烈,四要靜氣涵養,功苟有成,益事謙和,恃術凌人,好勇鬥狠,豈君子之所為,倘存此念,則功必不可期,五要謹遵宗法,尊師重道,廣傳世人,更須互相砥礪,勿忘根本,功走一層,道高一步,對於三害四忌五要,未可刻忘尤以色戒,奉為坐右之銘,力行之可耳。

渾元一氣功與生理上之效果腸胃強固

腹部無力之時,血液循環為之阻滯,腸胃之消化能力亦因之減退,食物積滯於中,必致受害,故必腹部有力,而後血液得以流行暢達而無阻,每一吞吐,則腹部亦受其運動,腸胃堅固,消化之能力大增,排泄作用亦因之以旺盛,腸胃病行絕跡矣。

腦力充實

前述腹部力厚,則血液循環無阻,由血液中之酸素、營養力,以保衛腦經,使之強實健全,即作事過多,腦亦不沉乏矣。

膽力強壯

腹部有力,則橫隔膜向下強張,不為物所驚,此即所謂膽力壯也,大抵人在遇驚之際,身體必先向前彎曲,橫隔膜向上卓立,強壓胸部,斯時心臟受其壓力,為之支援,於是膽虛心驚,冷汗頻出,其故實由於腹部都無力,例如登山之際,勞動之時,以至行拳舞劍,苟腹部有力者,雖倦而心不跳動,即極據此理也,如膽小如鼠之人,稍遇可怖之事,則胸前咚咚,有如小鹿者然,是其人未怯而心已虛,膽力何由而生矣。

神經鎮定

腹部有神經三支,又在胃壁之中,亦有神經,此諸種神經,依渾元一氣功而受其刺激,腸胃即起興奮作用,或制止作用,血管亦隨之收縮或脹膨,可使腸液胃液分泌旺盛,對於腎臟,足以使大小便通解,又可整齊肺及以及之機能,引起血管之運動性,使全身各部之血液,暢行無滯也。

肺臟健強

人常行此氣功後,橫隔膜漸漸向下,胸部及肺臟,均隨之向下擴張,吞吐愈多,肺量愈高,肺臟自可健強,且肺臟之上部,為人身最弱之處,苦下腹部無力,勢力常勞動及於上部,易患肺病,若行此功後,上部無再勞動之必要,其強健自可知矣。

渾元一氣功與心理上之效果

既行渾元一氣功後,定默念案,以習排打操功,期氣隨意注,俾心氣力三者之一致也,念念不絕 ,斯時及於心理上之效果,果如何乎,約可分為以下四時期。

第一時期

一方依生理之吞吐作用,使頭腦冷靜,卻除雜念忘想,一方依默念方法,使注意氣行,打消一切思慮,久而久之,則其效自見,所有默念,自能時時蒙蒙腦府,氣隨意注矣。

第二時期

此時已入於成熟之際,雖不必時時注意,及於默念,而因第一時期之力,默念案自能現於腦府,貫通欲用之部分,對於默念之目的,已有幾分效果。

第三時期

此時心中之默念案已牢牢記著,其效用將擴及周身各部,活潑潑地,自由自在,任我運行,苟再用力,則其效即可大彰矣。

第四時期

此時期實為渾元一氣功三步以外之上乘,第三時期尚須賴自己之意志,以維持之,至此則豁然大悟,與天地同流,了徹一切,光明洞達,此實性命法訣之極軌也,要亦禪門中所謂修身養性也。

渾元一氣功圖解準備功夫 無我無他式

無我無他式,為渾元一氣功之開明宗旨,宜正立身體,兩足左右離開約與兩肩相等,兩足尖稍向外斜成倒八字形,兩手掌心向股,五指伸開,兩腕稍用力,掌心距股約一拳。兩膝挺直不必用力,胸開張,肩後收,頭宜直,顎略收,閉口凝神,藏氣蓄勢,鎮靜丹田。兩眼遲閉,注視身前三步處固定之物,一掃心中積慮,所謂明鏡止水,無念無想,無我無他。計其氣息。氣出由心中曰一,氣入則心中曰二,如是計至百數。凡六組。然後張開兩眼,開口吐氣凡三口,將濁氣吐出,再行吞吐,如第一圖,此式再引用氣血解氣之真義及拳與氣之法理三論,則更妙矣。

第1圖 第2圖 第3圖

初步功夫 吞吐功吞吐第一式

承無我無他式,身體姿勢不動,只將兩手掌心轉向前方,微開其口,舌上卷,微抵上顎,兩肩後收,胸開張,不可用力過猛,從口吞氣入腹,須輕輕修修,如第二圖。

吞氣愈修長愈妙。不停,兩足跟應吞氣之勢,輕輕提起,離地約一拳,如第三圖。

第4圖 第5圖 第6圖

待兩手舉至頭頂時,掌心向下,手指微接,遂即用力向下按,同時鼻中吐氣,使浮氣出,而丹田氣存。初習者,兩臂骨節不見響動,且酸痛異常,習之既久,功夫已深,則骨節咭咭有聲,氣隨意注,頓覺腹堅如石,臂力加增,如第六圖。

不停。緩按兩手,掌心向下,用力作勢,同時鼻中繼續吐氣,使浮氣排出,丹田有力,兩眼開張,直視身前,如第七圖。

第7圖 第8圖 第9圖

吐氣愈悠長悠佳,不可用力。兩深怕繼續下按,待按至胸下時,兩臂兩腕用力益猛,惟須緩慢而有力,切不可急速,待按至下腹前方,停止吞吐,喉間咽氣一口,不可隨意吞氣吐氣,即待第二次吞吐時,再行開口吞氣,是為吞吐第一式。如第八圖。以上八圖,均為連貫動靜姿勢,為明了易學起見,故分解之,習者須體會之可也(尤須注意者,即吞氣時兩手不用力,吐氣時用力,以下仿此。)

吞吐第二式

承上式,身體姿勢不動,待其咽氣一口後,即微開其口,舌上卷,微抵上顎,兩肩後收,胸開張,不可用力過猛,從口吞氣入下腹,須輕輕悠悠,如第九圖。

第10圖 第11圖 第12圖

吞氣亦須悠長,不停,兩足跟應吞氣之勢,輕輕提起,足跟距地約一拳,第十圖。

不停,兩足跟藉上身之沉勁著地,同時兩膝稍屈,兩肩下沉,兩臂稍彎,閉口沉氣,使下腹向前迎,但不可顯形,如第十一圖。

暫時閉口沉氣,停止吞吐,使下腹有力,如初習者,即用力伸下五指,兩掌相合,左手拇指按右手拇指,習之艱苦久者,則兩眼左右開合輪睛,再將兩手伸下伸開五指,如第十二圖。

再虛握兩手成空拳,少林所謂彈子拳是也。用力上提,而松肩墜胯,頭頂開胸,亦須緩慢,同時鼻中吐氣,下腹微向前迎,如第十三圖。

不停,待兩手提至小腹前時,即暗用分勁,向左右分提之,同時兩臂漸漸彎曲,兩掌心漸漸向上轉,肩愈下沉,胸愈開張,下腹愈有力,如第十四圖。

不停,待兩手提至兩肋旁,兩兩掌心向上,兩肘向後時,方停止吞吐,喉間咽氣一口,不可隨意吞吐,即待第三次吞吐時,再行開口吞氣,是為吞吐第二式,如第十五圖。以上七圖,均為連貫動靜姿勢,為明了易學起見,故分解之,習者須體會之可也。

第13圖 第14圖 第15圖

吞吐第三式

第16圖 第17圖 第18圖

承上式,身體姿勢不動,待其咽氣一口後,即微開其口,按前法吞氣如第十六圖。

稍停,足跟提起,亦按前法,如第十七圖。

稍停,足跟著地,閉口沉氣,兩膝稍屈,亦按前法,如第十八圖。

停止吞吐,初習者用力緩舉兩手,習之艱苦久者,開合輪眼,待兩手舉至兩肩上,亦按前法,如第十九圖。

兩手乃漸向內合,待兩手指微接於頭頂上,兩膝已漸漸伸直,亦按前法,如第二十圖。

即緩按兩手,用力作勢,同時鼻中吐氣,亦須悠長,兩臂兩腕用力,待按至下腹前方,停止吞吐,咽氣一口亦按前法,如第二十一圖。是為吞吐第三式,以上六圖系其連貫動靜姿勢,習者須體會之。

第19圖 第20圖 第21圖

吞吐第四式

第22圖 第23圖 第24圖

承上式,待咽氣一口後,身體姿勢不變,按前法吞氣如第二十二圖。

足跟輕輕提起,亦按前法,如第二十三圖。

足跟藉上身之沉勁著地,閉口沉氣亦按前法,如第二十四圖。

第25圖 第26圖

兩掌反腕,掌心向外,指端相對,從胸前上提向外轉,肩下沉,肘下墜,頭頂上攢,下腹有力,同時按前法鼻中吐氣,如第二十五圖。

稍停,待轉至兩臂左右伸直為度,肩須鬆開,兩手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右極力伸開,下腹沉氣,停止吞吐,並咽氣一口,亦如前法。如第二十六圖,是為吞吐第四式。

吞吐第五式

第27圖 第28圖 第29圖

承上式,待咽氣一口後,身體姿勢不動,按前法微開其口,吞氣,如第二十七圖。

足跟輕輕提起,亦按前法,如第二十八圖。

足跟著地,閉口沉氣,亦按前法,如第二十九圖。

第30圖 第31圖

稍停,兩腕指端轉向前下方,掌心由下轉向後再向上,此系方欲轉時之圖影,同時吐氣,亦按前法,如第三十圖。

緩緩轉腕,待轉至兩臂伸直,掌心向上,停止吞吐,並咽氣一口,如第三十一圖。是為吞吐第五式。

吞吐第六式

第32圖 第33圖 第34圖

承上式,待咽氣一口後,身體姿勢不動,微開其口,按前法吞氣,如第三十二圖。

足跟提起,亦按前法,如第三十三圖。

稍停,足跟著地,閉口沉氣,使下腹有力,松肩墜胯屈膝瞪目,如第三十四圖。

第35圖 第36圖 第37圖

稍停,兩手向上,舉掌心向外,亦按前法,如第三十五圖。

稍停,兩手舉至頭頂,兩掌指端輕接,膝已伸直,掌心向前稍向下方,如第三十六圖。

兩手按至下腹前,同時停止吞吐,亦按前法,咽氣一口,如第三十七圖,是為吞吐第六式。

吞吐第七式

第38圖 第39圖 第40圖

承上式,待咽氣一口後,即按前法微開其口吞氣,如第三十八圖。

不停。足跟提起,亦按前法,如第三十九圖。

足跟著地,閉口沉氣,亦按前法,如第四十圖。

第41圖 第42圖

兩手掌心向外,稍向下,從下腹前上提向左右分開,分向兩股側,此則中途之圖影,同時按前法吐氣,如第四十一圖。

不停,兩手分至兩股旁,掌心向前,膝已伸直,五指伸開,同時停止吞吐,如第四十二圖。並咽氣一口,亦按前法,是為吞吐第七式。

吞吐第八式

第43圖 第44圖 第45圖

承上式,上身姿勢不變,只左腿向前,右腿在後,兩手掌心向下,置於兩股旁,兩膝稍屈,身體重點在左足跟,開口吞氣,亦按前法,如第四十三圖。

閉口沉氣,下腹向前擁,松肩墜胯頭頂上攢,兩眼張開,如第四十四圖。

稍停,使氣注入下腹,用力前迎,兩手五指抓勁,強按下腹,兩下相抵,同時鼻中吐氣,亦按前法,如第四十五圖。

再右腿向前,左腿在後,按前法吞氣,如第四十六圖。

閉口覺氣,下腹前擁,松肩墜胯頭頂上攢,兩眼張開,如第四十七圖。

五指用力強按下腹,亦按前法吐氣,是為吞吐第八式,如第四十八圖。如用兩手掌拍擊小腹,亦可使小腹堅實,而同時吞吐,則氣隨意注,為用亦廣。

第46圖 第47圖 第48圖 第49圖

澄心靜氣式

左足並靠右足,成身體正立姿勢。兩腕微靠兩股,掌心向下。頭直顎收,兩眼張開。沉肩,頭頂上攢,以鼻深吞吐三次,再閉口藏舌,而行調息,即鼻吞鼻吐,如平常呼吸,同時心中默誦佛號,使心思清靜,氣沉丹田,期收至效,則外魔不侵,內邪遠避,習技者能深解乎此,其餘興安嶺功卻病之道庶幾得之矣。此式習之約二三分鐘,再行散氣功,以期貫注四股百骸,為我用也。如第四十九圖,是為澄心靜氣式。

散氣功散氣第一式

第50圖 第51圖 第52圖

騎馬式,兩腿勿庸深屈,身體正直,兩肩輕垂,左手向左平伸,右手屈置左肩前,兩手掌心向下,頭稍左斜,目視左手指端,此時肩須極力鬆勁,如第五十圖。

稍停,左手向右屈,右手向右甩,掌心向下不變,同時用鼻吞氣,較吞吐八式則異,須注意及之,如第五十一圖。

稍停,待至右手向右平伸,左手屈置右肩前,掌心仍向下,此時肩須極力鬆勁,同時鼻中吐氣,亦按前法,如第五十二圖。

稍停,反前法,右手向左屈,左手向左甩,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五十三圖。不停,左手甩至向左平伸,同時鼻中吐氣,如第五十圖。如此往複約若干次,是為第一式。

第53圖 第54圖 第55圖

散氣第二式

左掌虛據,屈肘胸前,掌心向內,左臂在外,左拳虛握,屈肘胸前,掌心向外,右臂在內,左腿提起,右腿伸直,松肩,墜胯,頭頂上攢,閉口藏舌,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五十四圖。

稍停,左腿猛力蹬出,惟足不著地,足跟用力下蹬,同時鼻中吐氣,亦按前法,兩手應吐氣之勢分開,左手向下,掌心向後,右手向上,掌心向前,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此為左式,如第五十五圖。

稍停,將兩拳收回,左足著地,再將左拳虛握,屈肘胸前,掌心向內,左臂在內,右拳虛握,屈肘胸前,掌心向外,右臂在外,右腿提起,左腿伸直,同時鼻中吞氣,此為右式,與左式相反,如第五十六圖。

稍停,右腿猛力蹬出,足不著地,右手向下,掌心向後,左手向上,掌心向前,用力分而撐出,同時鼻中吐氣,亦按前法,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如此左右式往複若干次,但在兩手向左右上下分時,須用撐力,有哪托沉重物狀,足底似蹬千斤石狀而心中默念氣貫四肢。此式效果最大,初習頗苦之,不三數日,周身酸痛,待習之既久,則肌肉堅實,氣貫四肢,而骨節咭咭有聲,如第五十七圖。

第56圖 第57圖

散氣第三式

騎馬式,兩手如合抱式,但不接觸,指端向前,掌心向下,虎口要圓,兩臂彎屈,松肩,墜胯,頭頂上攢,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五十八圖。

第58圖 第59圖 第60圖

稍停,兩臂猛向中央互撞,左臂在下,右臂在上,使丹田有力,同時鼻中吐氣,默念氣貫四肢,尤須注意兩臂如第五十九圖。

稍停,兩臂張開,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五十八圖,稍停,兩臂再猛向中央互撞,右臂在下,左臂在上,同時鼻中吐氣。此式互撞時,須適當吐氣未已之際,而五指仍伸開,初習時,兩臂不必用力相撞,輕輕接觸即可,待習之日久,再猛力相撞,習之百日,則肌肉堅實,習之一年,再與排打第五式相輔為用,則所謂鐵臂功成矣。如此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往複互撞若干次是為散氣第三式,如第六十圖。

散氣第四式

第61圖 第62圖 第63圖

左躬式,兩拳虛握,屈肘胸前,右拳在內,左拳在外,兩手掌心向內,兩眼注視左拳,同時鼻中吞氣,松肩、墜肘,頭頂上攢,下腹前擁,如第六十一圖。

稍停,右拳變掌向前猛力伸出,掌心向前,指端稍向左方,左拳猛力向後伸出,掌心向後,指端稍向右,眼視右手指端,兩臂向前後伸出時,右手須用撐力,左手稍含摟力,兩肩鬆開,周身抖擻,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同時鼻中吐氣,如第六十二圖。

稍停,兩掌收回,仍為掌,屈肘胸前,左臂在內,右臂在外,掌心向上稍向內,眼視右手指端,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六十三圖。

稍停,左掌向前,右掌向後,猛力伸出,左手掌心向前,指端稍向右,右手掌心向後,指端稍向左,眼視左手指端,兩掌伸出時,左手須用撐力,右手稍含摟力,松肩,周身抖擻,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同時鼻中吐氣,如第六十四圖。

稍停,右膝彎屈,從右向後拗身,變為右躬式,兩掌收回,即變為掌,屈肘胸前,掌心向內,兩拳虛握,左拳在內,右拳在外,眼視右拳,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六十五圖。

稍停,兩拳變掌猛力伸出,左手向前,掌心向前,指端稍向右,須用撐力,右手向後,掌心向後,指端稍各左,稍含摟力,松肩,下腹前擁,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同時鼻中吐氣,如第六十六圖。

第64圖 第65圖 第66圖

稍停,兩掌收回,仍為掌,屈肘胸前,右掌在內,左掌在外,掌心向內,眼視右手指端,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六十七圖。

第67圖 第68圖

稍停,兩手前後猛力伸出,同時吐氣,亦按前法,如此左右往複若干次。初習頗苦之,甚至周身酸痛,尤以腋肋較為吃力,習之百日,則肌肉堅實,勤習一年,則氣貫四肢,骨節咭咭有聲,習之三載,則氣隨意注,再與排打操功相輔為用,則鐵肋功成矣。如第六十八圖,是為散氣第四式。

散氣第五式

第69圖 第70圖 第71圖

騎馬式,兩膝稍屈,兩臂彎屈,兩掌如爪,掌心向下,虎口要圓,松肩,頭頂上攢,頸須挺直,鎮靜丹田,兩眼張開,如第六十九圖。

右掌由胸前屈置右腋窩,指端向後,掌心向上,左掌移置右手前,掌心向上,松肩,墜胯,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七十圖。

稍停,右掌掌心向上不變,沿右腋窩向後伸出,松肩,使右肩向後伸出,左掌由右肩前向前伸出,掌心仍向上,兩手五指強伸,同時鼻中吐氣,如第七十一圖。

稍停,右掌向前移,掌心仍極力現上,左掌由胸前向左腋移,掌心仍保持向上,頭稍向右轉,眼視右手指端,使下腹前擁,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七十二圖。

稍停,兩手如抱物然,輕輕向前移動,待至右掌移至額前,左掌移至胸前,此時兩手掌心已上下斜對,即右手掌心向前下,左手掌心向前上,眼視右手拇指,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七十三圖。

稍停,兩掌繼續向前移動,待轉至左掌在額前,右掌在胸前,兩掌仍保持相對,眼視左手拇指,同時吐氣。以上三圖,系半面向右,兩手如揉空懸之球然,須緩而有勁,氣隨意注,如第七十四圖。

第72圖 第73圖 第74圖 第75圖

第76圖 第77圖 第78圖 第79圖

稍停,左掌屈置左腋窩,掌心向上,指端向後,右掌移置左手前,掌心向上,眼視指端,同時鼻中吳氣,如第七十五圖。

稍停,左掌向後伸出,右掌向前伸出,兩手掌心仍向上,眼視右手指端,同時吐氣,如第七十六圖。

稍停,左手向前移動,右手向左腋前移動,兩手掌心仍保持斜向相對,頭頂向左轉,眼視左手拇指,同時鼻中吞氣,如第七十七圖。

稍停,兩手如抱物然,輕輕向前移動,待移至左掌在額前,右掌在胸前,兩手掌仍斜對,即左手掌心向前下,右手掌心向前上,同時鼻中吞氣,兩眼張開,如第七十八圖。

稍停,兩掌繼續向前移動,待移至左掌在胸前,右掌在額前,兩手掌心仍保持相對,同時吐氣。以上三圖,系半面向左,兩手亦如揉空懸之球然。須緩而有勁,氣隨意注。此式初習,腰腹兩肋苦甚,待習之百日,則覺胸襟開闊,爽快異常,勤習一年,則氣貫四肢,從腋肋漸達指尖,其效妙甚,如第七十九圖,是為散氣第五式。

散氣第六式

第80圖 第81圖 第82圖

騎馬式,兩膝稍屈,兩臂彎屈,掌心向下,五指伸開,虎口要圓,兩肩松下,胸開張,頭宜直,眼瞪起,頭頂上攢,閉口藏舌,鎮靜丹田,如第八十圖。

右肩下垂,右掌作向左前推揉勢,左臂彎屈,作向左前推揉勢,即右手下沉,左手浮起,上身稍向左傾,使下腹向左前擁出,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八十一圖。

稍停,兩手掌心漸轉向左前方,指端漸轉向上方,頭頂稍向左前轉,兩手含揉推之勢,眼視左手指端,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同時吐氣,如第八十二圖。

稍停,兩掌繼續向左前推揉,左膝漸屈,右膝漸直,下腹前擁,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八十三圖。

稍停,待推揉至兩臂伸直,右臂漸屈,掌心轉向前,左臂稍屈,掌心轉向前,兩掌指端向上,虎口斜對,作向回帶領之勢,身體略收,同時吐氣,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此為向左推揉之勢乃陽柔陰剛之勢,如第八十四圖。

第83圖 第84圖 第85圖

稍停,左肩下垂,左掌作向右前推揉勢,右臂彎屈,作向右前揉推勢,即左手下沉,右手上浮,上身稍向右傾,使下腹向右前擁出,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八十五圖。

第86圖 第87圖 第88圖

稍停,兩手掌心漸漸轉向右前方,指端漸漸轉向上方,頭稍向右前轉,兩手含揉推之勢,眼視右手指端,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同時吐氣,如第八十六圖。

稍停,兩掌繼續向右前推揉,右膝漸屈,左膝漸直,下腹前擁,同時鼻中吞氣,如第八十七圖。

稍停,待推揉至兩臂伸直,左臂漸屈,掌心轉向前,右臂稍屈,掌心轉向前,兩掌指端向上,虎口斜對,作向回帶領之勢,身體略收,同時吐氣,使丹田有力,氣貫四肢,此為向右推揉之式,亦陽柔陰剛之勢,此式初習時,要領極難領悟,習之百日,則肌肉堅實,勤習一年,則氣隨意注,是為散氣第六式,如第八十八圖。

二步功夫 排打功排打第一式

第89圖 第90圖 第91圖

左足踏出,左掌握緊,屈肘胸前,右拳緊握,斜拖於後,同時微開其口,舌微抵上顎,吞氣,眼視左拳,默念胸堅如石,氣貫上身,如第八十九圖。

待吞吐氣已畢,即將右拳排擊左胸,同時按前法吐氣,惟吐氣須於拳著胸時並行,且胸須稍向前迎,此為左式,如此繼續排打,初習者擊四次、八次、十二次,漸漸增加,以四十次為度,其初也排打力小,愈我力愈增吐氣聲音亦愈大,如第九十圖。

右足踏出,右拳緊握,屈肘胸前,左拳作欲擊右胸之勢,同時微開其口,吞氣,如第九十一圖。

待吞氣已畢,急將左拳猛擊右胸,同時吐氣,亦按前法漸進,至四十次為度,此為右式。是為排打第一式。如第九十二圖。此式習之百日,則肌肉突起,勤習一年,則不畏拳棍之擊,習之三載,則利刃可避,而迎面前胸最易致傷害命之六穴,亦可無慮矣。

第92圖 第93圖 第94圖

排打第二式

右足踏出,右拳緊握,默念氣由凡田入右肋,右肘橫屈胸前,掌心向前下,虎口向內,左拳作欲擊右肋勢,同時微開其口,舌微抵上顎,吞氣,如第九十三圖。

等吞氣已畢,急將左拳猛力擊右肋,下腹前擁,右肋向前迎抵,同時吐氣,亦按前法,而須漸進,以四十次為度,此為右式,如第九十四圖。

第95圖 第96圖 第97圖

左足踏出,左拳緊握,橫肘胸前,掌心向前下,虎口向內,右拳作欲擊左肋勢,同時微開其口,舌微抵上顎,吞氣,如第九十五圖。

待吞氣已畢,即將右拳排擊左肋,使下腹前擁,左肋向前迎抵,同時吐氣,亦按前法,而須漸進,以四十次為度,此為左式,此式初習亦頗苦之,習之百日,則兩肋肌肉堅實,勤習一載,即可避堅,如鐵尺排打,不畏拳擊,習之三年,則利刃可避矣。是為排打第二式,如第九十六圖。

排打第三式

右足踏出,右拳緊握,右肘屈置右肋,掌心向上,左拳置額上,掌心向前,松肩,使下腹前擁,同時開口吞氣,亦按前法,如第九十七圖。

第98圖 第99圖 第100圖

待吞氣已畢,即將左拳排擊右小腹,使小腹前迎,同時吐氣,亦按前法,此為右式,如第九十八圖。

稍停,左拳提起,仍置額上,同時開口吞氣,亦按前法,如第九十七圖。待吞氣已畢,急將左拳擊左小腹,亦如前法,同時吐氣,如第九十九圖。

右足踏出,左拳緊握,左肘屈置左肋,掌心向上,右拳置額上,掌心向前,同時開口吞氣,亦按前法,如第一百圖。

第101圖 第102圖 第103圖

待吞氣已畢,右拳排擊左小腹,同時吐氣,亦按前法,此為左式,如第一百零一圖。

稍停,再將右拳提起,仍置額上,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一百圖,待吞氣已畢,即將右拳排擊右小腹,同時吐氣,亦按前法,此式初習苦之,且覺痛楚,習之百日,則小腹堅實,勤習一載,則氣貫丹田,不畏拳擊,左右往複擊之,其初以四次、八次、十二次,漸至四十次為度,排擊時使小腹有力,而且前迎,排打力量須漸漸增加,同時吐氣且須與擊著相應,是為排打第三式,如第一百零二圖。

排打第四式

左足踏出,左拳緊握,左肘屈置左肋,右拳置額上,同時開口吞氣,亦按前法,如第一百零三圖。

待吞氣已畢,右拳輕擊心窩,同時吐氣,初習者須輕輕擊之,不可驟用猛力,須漸漸增加力量,此為右式,如第一百零四圖。

右足踏出,左拳置額上,右肘置右肋,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九十七圖,待吞氣已畢,左拳輕擊心窩,同時吐氣,此為左式,初習者須輕緩漸漸增加力量,且初習苦甚,習之百日,胸肌堅實,勤習一年,氣隨意注,則不畏拳擊,是為排打第四式,如第一百零五圖。

第104圖 第105圖 第106圖

排打第五式

左足踏出,左臂伸出稍彎,掌心向右,虎口向上,右臂屈置額前,掌心向外,虎口向下,兩拳虛握,松肩、墜胯、頭頂上攢,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一百零六圖。

待吞氣已畢,右拳猛力下擊,左拳變掌,接擊右小臂,右肩極力下沉,右臂前推,右手食指極力伸直,右臂與左掌接觸時,含圈力向前抵,眼視右手食指,同時吐氣,此為右式,如第一百零七圖。

右足踏出,右臂伸出稍彎,左臂屈置額上,兩拳虛握,右手掌心向左,虎口向上,左手掌心向前,虎口向下,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一百零八圖。

待吞氣已畢,左臂猛力下擊,右拳變掌,接擊左小臂,左肩極力下沉,左臂前推,左手食指極力伸直,左臂與右掌接觸時,含圈力前抵,眼視左手食指,同時吐氣,此為左式,此式亦須漸進,初習以十二次、十八次,至八十次為度,習之百日,則臂膊肌肉堅實,習之一載,則食指與小臂堅如鐵石,鐵臂功無意習得,與人較手,可以防身,可以致勝,兩臂互撞,挾持敵手腕臂或敵方擊下,即提起挑掛,再繼劈下,臨機致勝,確有奇效,是為排打第五式,如第一百零九圖。

第107圖 第108圖 第109圖

三步功夫 操功操功第一式

騎馬式,兩膝稍屈,左手緊握砂袋之末端(砂袋內以水龍袋或粗布數層之長袋,內盛煉製之鐵砂,及綠豆、麩子、煉製鐵砂,系用鐵珠砂盛於舊鐵鍋內炒紅,浸入鮮豬血內,炒七次,再埋入土中二十一天,去其火性,然後放入砂袋內,兩端用絲線縫固之),右手緊握中段,左手置於下腹前,掌心向下,虎口向前,右臂伸出,稍彎,右拳與左拳斜向相對,掌心向左上方,虎口向前,默念氣貫百會(百會穴即頂門)及額心(額心穴即前額骨),確信堅如鐵石,同時微開其口,舌微抵上顎,吞氣,如第一百一十圖。

待吞氣已畢,一件件和合力掄起砂袋向頂門擊之,頭頂俟砂袋擊下時,須收下顎,頭頂處同攢,向前迎,同時鼻中吐氣,亦須漸進,蓋頭骨甚薄,初習時氣不能十分鼓注包羅,可用力小,漸次力猛,此式習前,須多習無我無他式,以期心靜神斂,初習可四次八次十二次至二十次為度,並須自己留意,若覺痛楚過甚,須緩而擊之,習之百日,則頭頂肌肉雖薄,而堅實,勤習一年,則貫頂開磚,習之三載,則貫頂開石,避堅不畏擊,但須與操功第二式、第三式併合之,是為操功第一式,如第一百十一圖。

第110圖 第111圖

操功第二式

騎馬式,將砂袋放於頂門上,前後垂下兩端,左手將砂磚一塊至三塊,放於砂袋上,中食二指扶於砂磚之下緣,掌心向內,免其落地,右手持另一砂磚之下緣,伸直右臂,掌心向前,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一百一十二圖。

待吞氣已畢,右手將砂磚上舉擊頭頂上之砂磚,同時鼻中吐氣,頭頂俟砂袋擊下時,須收下顎,頭頂向上攢,向前迎,頭挺直,默念氣貫百會,自信吾之頭額堅如鐵石,亦須漸進,其初也必不能碎,甚至頭痛,但余實驗結果,如操之以時,持之以恆,百日即可一擊而碎,而頭無恙也,初瞳以四次八次十二次,至二十次為度,勤習一年,即可以磚擊頭,吐氣攢頂,一擊而磚碎矣,習之三年,則不畏拳棍之擊,鐵頭功避堅得之矣,是為操功第二式,如第一百一十三圖。

第112圖 第113圖 第114圖

操功第三式

騎馬式,兩膝稍屈,左手將砂磚一塊或三塊,放於頂門上,以中食二指扶於砂磚之下緣,右手持另一砂磚之下緣,伸出右臂,掌心向前,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一百一十四圖。待吞氣已畢,右手將砂磚上舉擊頂門上之砂磚,同時鼻中吐氣,頭頂俟砂磚擊下時,須收下顎,頭頂上攢前迎,頸挺直,默念氣貫百會,自信吾之頭堅如鐵石,則氣隨意注,可一擊而碎,此式亦須漸進,初習四次八次十二次,至二十次為度,如習之百日,則貫頂開磚,勤習三年,則鐵頭功成矣。再習擊磚以後,可用一寸寬數分厚之鐵尺擊頂,吐氣攢頂,一擊彎之,再易鋼尺,一擊折之,再易圓木棍擊之,吐氣攢頂,擊之無恙,甚將棍折,是則要在學者之恆心耳,即欲強身健體,不期致用,然肌肉堅實,氣血流通,丹田有力,益壽延年,亦佳事也,是為操功第三式,如第一百一十五圖。

第115圖 第116圖 第117圖

操功第四式

右足踏出,兩手緊握鐵掃帚之柄,右手在前,掌心向左,虎火向前下,左手在後,掌心向右,虎口向前下。(鐵掃帚即用鐵絲長三尺一束,約七十根至一百根,纏為掃帚形,上端散開,下端束布纏絲為柄,鐵絲亦須煉製者,即鐵絲放爐上繞紅,浸入鮮豬血內,燒七次浸七次,再撒石灰用布包裹埋於土中廿一天,去其火性,然後取出備用)同時開口吞氣,上身前迎,頭頂上攢,如第一百一十六圖。

待吞氣已畢,一件件和將鐵掃帚掄起,向脊背擊之,須右手至虎口向下,反腕掌心向前,同時吐氣,脊背向上迎抵。此式亦須漸進,初習四次八次十二次,以二十次為度,衣服不可過薄,亦不可過厚,以鐵掃帚擊時,初習覺痛不至外傷為度,最好以薄絨衣為佳,待習之功深,則赤背亦可行之,漸易木棍鐵尺擊之,此為右式,左足踏出,右手在後,左手在前,為左式。習之百日,則骨肉堅實,習之一年,脊背可不畏拳棍之擊,且開磚易如反掌,勤習三年,即可避堅避銳,而龜背功成穎,是為操功第四式,如第一百一十七圖。

操功第五式

左足踏出,左肘屈置胸前,左拳緊握,掌心向上,右手緊握鐵掃帚,拖於右股後,胸腹前迎,同時開口吞氣如第一百一十八圖。

第118圖 第119圖

等吞氣已畢,右手將鐵掃帚掄起,向左胸左戶左臂擊之,同時胸肩向前迎,鼻中吐氣,此式亦須漸進,衣服同第四式,初習四次八次十二次,以二十次為度,此為左式,右式反此,習之百日,兩肋肩臂膊肌肉堅實,習之一年,即可改木棍鐵尺,擊胸臂膊兩肋,不畏痛楚,勤習三年,則避堅即成功,而不畏利刃,避銳亦可得之,所謂三節棍擊胸、鐵尺排肋,則氣隨意注,包羅周身,運用裕如,乃其小者焉,是為操功第五式。但操功雖此五式,而其中包括甚廣,如竹片排打、沙磚排打周身等,要在習者心領神會矣,如第一百一十九圖。

調和功夫 按摩功按摩第一式

兩足分開直立,兩足離開間隔與兩肩相等,兩掌合拍,左手拇指壓於右手拇指之上,兩臂上舉,指端向後上方,用食指之緣,前後往來按摩頂門,同時以鼻吞吐,須緩和,鎮靜丹田,胸開張,頭上攢,兩眼極力開張,以消頂門操功吞吐之火,如此往複若干次,待火氣消而汗液降為止,是為按摩第一式,又名摩頂功,如第一百二十圖。

按摩第二式

身體姿勢不動,左右手均可,用掌橫摩額心,五指伸開,掌心向內,如以右掌按摩,左臂屈置背後命門處,以消額頂之火,而清心卻邪也,額骨通心故也,兩眼張開,是為之按摩第二式,如第一百二十一圖。

第120圖 第121圖 第122圖

按摩第三式

身體姿勢不動,兩拳緊握,使兩拳食指之中節極力彎曲突出,用食指中節按於兩眉稍之凹陷處(按即攢竹穴)轉揉小圓按摩之,以消兩太陽之火,兩眼極力開張,是為按摩第三式,如第一百二十二圖。

按摩第四式

身體姿勢不變,兩瓣緊握,使搦指之根節極力彎曲突出,即以拇指根節按於上眼眶上,沿眼眶左右手均可用掌,即左手由上而左而下而右而上轉一周,右手由上而右而下而左而上而轉一周,如此按摩,轉至若干周,以消兩眼之火,而舒肝也,且兩眼更極力張開,待兩眼清朗沔水流出為度,以上三四兩式,又名明目功,是為按摩第四式,如第一百二十三圖。

第123圖 第124圖

按摩第五式

身體姿勢不變,兩手掌心向下,兩手拇指按於兩金錢穴(即太陽穴)上,強壓通耳之筋絡,向下向後按摩之,以消兩顴之火及耳上之火,兩眼張開,往複若干次,是為按摩第五式,如第一百二十四圖。

按摩第六式

身體姿勢不變,兩掌伸開,按於兩耳上,使兩手食指中指離開,挾持兩耳,兩掌用力按動挾勁,向上向下來往按摩,向上勁小向下勁大而長,以消兩耳之火,蓋五官七竅,火多相通聲氣,渾元一氣功,練後最注意多行按摩者,厥惟兩耳兩眼,如按摩得法,決無耳聾眼起白雲之弊,兩眼更宜張開,往複若干次,待耳中嗡嗡冒火,而腦府清朗為度,是為按摩第六式,又名聰耳功,如第一百二十五圖。

按摩第七式

身體姿勢不變,兩掌撫於頂門,向下按摩之,同時頭頂上清,兩眼張開,兩手向下,按摩時,如吾人泅水之際,甫由水中探首外出,畏水入目,用兩手按摩頭面去水之狀,再用兩手由面上往下按摩,如捋須狀,是為按摩第七式,如第一百二十六圖。

第125圖 第126圖

按摩第八式

身體姿勢隨便,立式騎馬式均可,依照理髮之放睡,兩手虛握成拳,捶擊周身各部,以消各部排打操功之火,而行其氣,最為重要,因動作繁多故無圖,其法如騎馬式,可先捶兩肩兩肋胸腹左臂右臂腰腎股腿,最好兩人互相捶擊,較為周密便利。按摩功,俗謂放火,在氣功最關緊要,氣息吞吐之火,排打操功之火,如不明放火,將來兩耳、兩目容易致疾,或他部發生病像,著者實地經驗,以走兩目者為多,兩耳次之,因一般怎私拳家,每故意不傳,致使求學者,每多向隅,但在此時,放火發汗,毛孔已開,怕風,須先在室內或避風處散步,再行任意散步為要。是為按摩第八式。

散步式

兩手應兩足前進之勢,來往前後旋動有如揉球狀,兩膝稍彎,使丹田有力,以舒各部之氣血,練功後,若再練習拳械藉舒其氣而放其火,則更妙矣,是為散步式,如第一百二十七圖,系左足前進,右手前旋,左手後旋,兩掌心前後之式。

第127圖 第128圖

第一百二十八圖為右足前進,左手前旋,右手後旋,掌心前後之式。

渾元一氣功習者注意事項

渾元一氣功,非拳械功夫可比,習者須加以注意,未練功前,先習無我無他式,使心靜神心斂,丹田鎮靜,再習吞吐功、澄心靜氣式、散氣功、排打功、操功,末施按摩功、散步式,初習十日之內,練完無我無他式,再練吞吐八式,每式一次,即吞吐一口,吞吐完了,即練澄心靜氣式,默念氣納丹田,再練散氣六式,每式往複四次,再練排打五式,每式往複四次,再練操功五式,每式往複四次,末練按摩八式,每式數次或十數次,須視當時情形而定,覺頭火、眼火、耳火未肖,可多練之,覺頭火、眼火、耳火已消,且汗液已出,可少練之,惟按摩時,眼要極力張開,且散步式亦須稍長,最後自由散步,是為全功。習之二十日內,練完無我無他式,再練吞吐八式,每式二次,即吞吐二口,吞吐完了,即練澄心靜氣式,再練散氣六式,每式往複八次,再練排打操功各五式,每式六次,末練按摩八式散步等。習之一月,練完無我無他式,再練吞吐八式,每式四次,即吞吐四口,吞吐完了,即練澄心靜氣式,再練散氣六式,每式往複十次,再練排打操功各五式,每式八次,末練按摩八式散步等。習之一月以上一百日以內,可自由增加,但須看各人心得以增之,大約次數如下。練完無我無他式,再練吞吐八式,每式八次,即吞吐八口,共八八六十四口,吞吐完了,再練澄心靜氣式,繼續散氣六式,每式往複十二次,再練排打操功各五式,每式十二次,末練按摩八式散步等。百日以上,一年以下,練完無我無他式,再練吞吐八式,每式仍為八次,即練澄心靜氣式,再練散氣六式,每式往複十四次乃至二十次,再練排打五式,每式往得十二次乃至二十次,末練操功各五式,每式十二次至十六式,更練按摩八式散步等。習之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無我無他式練後,吞吐八式,仍每式八次,登心靜氣式稍久,約十分鐘以內,以期氣養丹田,散氣六式亦十四次至二十次,排打五式每式則由二十次增至四十次,操功五式每式由十六次至二十次,末練按摩八式散步,但習之既久或有心得,或先天秉賦獨厚,無氣旺盛,吞吐功成,則一吞吐間,氣隨意注,避堅避銳,防身禦侮,健臟強身,可任吾心性靈動以行之矣。

渾元一氣功之吞吐法,亦即呼吸之別名,道家所謂導引吐納,釋家所謂練氣行功,儒家所謂善養浩然之氣,均功同名異也,吞氣有以口吞或鼻吞之分,亦即文法武法之別也,俗謂文火武火,吐氣則完全以鼻行之,口吞為武法,如吞吐八式、排打五式、操功五式是也,其法即微開其口、舌上卷、微抵上顎,握固神思,冥心凝目,輕輕悠悠,用口吸氣,俗謂喝氣,又名吃氣,又名天罡氣,默念呵字,是為吞氣,再閉口藏舌,使氣下降,貫注小腹,是為沉氣,由鼻孔呼出,俗謂醒氣,默念哂字,亦須輕輕悠悠,是為吐氣,以上則稱武法。鼻孔吞氣為文法,如無我無他式、澄心靜氣式、散氣六式、按摩八式是也,即閉口上卷抵上顎,心靜神斂由鼻孔吸氣,俗謂聞氣,默念噓字,亦須輕輕悠悠,是為吞氣,使氣入於小腹,是為沉氣,仍由鼻孔呼出,醒氣默念哂字,是為吐氣,總之口吞為武,鼻吞為文,文武並行,火候相間,收效自速,若江湖技士,鐵球排打鐵尺排肋等功,大多純系武火,習者易致內傷,道家理門靜坐調息等功,大多純系文火,稍有不慎,每易致魔,況時光甚久,志在強身健體,似覺望眼欲穿,志在防身致用,似覺深遠難求,每不似文武火候相間之為速,此則渾元一氣功之別開生面者,惟習此功者,切忌急進,更勿躐等,且須戒酒絕煙節慾,此則又與理門相近之處也,余於煙酒嫖賭無所嗜好,未始非練氣功之功也,蓋酒亂性傷脾,練氣功者宜忌之,煙刺激腦府,傷肺耗津,練氣功者尤宜戒之,即室內有他人吸煙之際,亦不可練功,否則吸入余煙,頓覺胸廊刺痛,為害亦甚,至於練功場所,尤須檢點,院庭須清潔通空氣曝光者為佳,如室內清潔,無污濁氣,通曝光空氣,似又較便利,至於冬自衛隊立火盆炭爐前,向火焰吞吐,則余不敢贊同也,蓋火焰之氣有傷臟腑,希勿濫行之,此則江湖技士多行之,習者注意及之可也,色慾與腑臟諸官居、神經系統均有連帶關係,即大腦中之先天氣亦有聯繫(生理學名曰水戶,為腦府之總樞),須有節,倘色慾與練功並進,則求死之道也,須注意及之。練功後,不可坐卧飲食,須散步後徐徐行之,稍有不順,或覺胸廓脹痛,可斟服木香順氣丸自解,如排打操功時覺有不順或痛楚時,可斟服璃(王同)丸自解,練功期間,切忌生嗔暴怒,以免傷及肝木,或犯之,可斟服舒肝丸自解,倘有不明之處,可逕函發行所轉交敝人可也,敝人實地經驗,深知氣功並非筆墨所能盡,況此種功夫,與其他拳械外功不同,倘走錯路徑,或練習過猛,甚有關係,故不憚煩瑣,贅述篇末,然後學所知,正如坐井觀天,尚希方家垂教幸焉,茲值國術漸漸復興之秋,且須公開於世,以期互相探討,故不揣鄙陋,草此一篇,期以此之改良,是所望於閱者諸公耳。

渾元一氣功操手應用功夫

拳經雲,人身有十拳,蓋拳為一拳,肩為一拳,胯為一拳,臀為一拳,肘為一拳,膝為一拳,拳為一拳,掌為一拳,指為一拳,足為一拳。此十拳也,論練體,可運動四肢百骸之筋肉關節,流通血液,有天然之活潑,論應用,可發揮各部之機能,得手眼身步五合三催之效用,進退轉側,收臨機致辨之功,此國術之特徵也,然掌其靈敏之機者,則惟氣力是賴,拳經雲,氣在先行,力在後隨,丹田盛而氣力足,此不移之定理也。渾元一氣功,乃練體應用兼備之秘技也,初步強身,深求致用,當吾人初步功夫欲深求之以為吾用也,則於練氣行功後,再習此操手應用功夫,欲謂打豆囊,有所謂打砂包者,則余非敢贊同也,埋四方亭架於庭前,上裝以吊鉤八個,掛豆囊八份於鉤上,豆囊形如西瓜,其蒂在上,亭高約七尺上下,豆囊垂下之高低視操手時而定,其繩附環,可以伸縮之,操頭高約五尺,與頭頂齊,以便用頭頂撞擊之,操肩高約四尺,與肩齊,以便用肩抗擊之,分前肩後肩側後肩數中,操胯臀膝高約二尺,與胯齊,以便用胯靠擊之,只胯打一種,用臀撞擊之,分左臀右臀後臀數種,用膝撞擊之,只膝風跪膝二種,但跪膝此功不適用,操足高約三尺,與肋齊,以便用足踢踹並之,此則可參照拳術中腿法行之,操肘拳掌指高約四尺,與肩齊,或稍低半尺,以便用拳掌指擊之,此則可參照拳術中拳掌指各法行之,但以上十拳,於擊豆囊前須微開其口,舌上卷,微抵上顎,吞氣,待頭肩胯臀膝肘拳掌指足擊著豆囊時,須同時以鼻吐氣,更須默念氣貫注欲用之部分,以期氣隨意注,則勢雄力猛,當者辟易,尤以掌擊豆囊時,未著豆囊前,須虛握其拳,不可用力,待擊著豆囊時,再隨吐氣之勢而緊握其拳,既免挫腕拗指之弊,更得剛柔相濟之功,練功者不可不知也,豆囊架全份木架制費約需洋六元,計亭架吊鉤洋四元,豆囊及吊環棉繩每個洋三元,共八個合洋二十四元,連同亭架,統共需洋三十餘元,足供一年之用。有此一年操手功夫,臨機應用,致勝非難也,而氣隨意注,肌肉堅實,如欲運氣使臂不畏擊,令臂膊凸起,立時應心意而起,因每日操手操功,皮肉之空間成其自然之功夫,一用意運氣,即便鼓注包羅,如覺功夫稍有進步,可以胸腹迎擊豆囊,以堅實胸肌、腹膜,初慣用力稍輕,漸次增加,待習之稍久,胸腹堅實,更赴以操功,則鐵牛功成矣,但習此功時,吐氣雖然用鼻,惟須微開其口,能照常說話更佳,此乃開口功夫,較之閉口功,為用更大,此又當注意者,附著者操手練功圖及豆囊架,如圖二,他如兩臂屈於肩前,兩臂套臂套系長繩,左右各三四人或五六人,甚至七八人用力拉之,而吐氣作勢,使下盤有力,不至拉開,亦極增力健體,是為鷹翼功,如演著者練功攝影之五。

作者金警鐘先生肖像


推薦閱讀:

八景宮的文件夾【醫家氣功】
內練一口氣的武術氣功
大雁氣功動功
太極內氣功大全
健身氣功八段錦,強身又健體

TAG:氣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