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肖 與 民俗(四)

生肖星座

生肖星座 |生活百科 |在線英語 |電腦學堂 |在線書屋 |博客製作 |軟體學院 |素材超市 |更多>>>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生肖 與 民俗(四)猴:《搜神記》載:「楚王游於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數發,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撫弓,猿即抱木而號。」這隻白猿能夠將射來的箭一一打掉,而且還在笑。當神箭手由基基拿起弓時,白猿自知不妙,抱樹而號。在這裡猿被人格化,正如進化論告訴人們,人類是由類人猿轉變而來的。我國古人對猴子的觀察是相當仔細的。三國時東吳有個叫萬震的人寫過一部《南州異物志》,其中有一段說:「交州以南,有果然獸,其鳴自呼,身如猿,犬面,通身白色,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四尺余,反尾度身過其頭。視其鼻,仍見兩孔,作爺向天。其毛長,柔細滑澤,色以白為質黑為文,視如蒼頭鴨。肩邊班文集十餘皮,可得一蓐,繁文麗好,細厚溫暖。」透過這段文字,猴的一概而論躍然紙上。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隻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民間忌猴年,認為猴年收成不好,是災年。俗語說L「飢猴年,餓狗年,要吃飽飯是豬年。」雞:春秋時代左丘明所著《國語·晉語四》記:「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十二姓反映了遠古黃帝部落的十二個胞族。十二姓之中,惟獨雞是十二地支的成員。古代計時器尚未發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氣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戰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開關時間就以雞鳴為準。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口,擔心後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傳為熟典。古代漢族有「殺雞」的歲時風俗,流行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七月初七,當地民間必雄雞,因為當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土家族稱踢毽子為「踢雞」。春節時,男女青年一起踢「雞」,一人將「雞」踢起,眾人都去爭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後「踢雞」就成了談情說愛的媒介。農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殺雞嚇鬼。傳說是閻王爺放鬼,至來年清明節收鬼。民間以為鬼怕雞血,雞血避邪,故於十月一日殺雞嚇鬼,以使小鬼不敢出來。俗語稱:「十月一日,殺小雞兒。」山東一些地區有「抱雞」的婚俗。娶親時,女家選一男孩抱只母雞,隨花轎出發,前往送親。因雞與「吉」諧音,抱雞圖的是吉利。另外,在古時有一種留「長命雞」的習俗。臨近娶新時,男方要準備大紅公雞一隻,女方準備一隻肥雞,母雞表示新娘為「吉人」。出嫁時,女方所備的公雞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著,隨花轎出發,並要在公雞未鳴之前趕到男家。人們認為公雞不睡覺,而母雞不睡,寓以氣勢壓倒公雞。然後,男方將公雞交給抱雞人,將公雞、母雞一同拴在桌腿上,並不時打公雞,直到公雞有氣無力,這是妻子制服丈夫的象徵。之後,這兩隻雞不得殺掉,故稱長命雞。而在浙江一帶有流行「宰雞」的婚姻風俗。新郎去新娘家迎娶,女家則在地上鋪一塊白布,讓新郎在上面宰雞,雞血不能滴在白布上,否則滴幾滴幾罰杯酒巴。殺雞時,女家故意相撞新郎,但有經驗的新郎則能應付自如,不讓女方得逞。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流行「雞米禮」的風俗。雞米禮分雞米單禮和約米雙禮兩種。單禮為一隻公雞和一壇米酒;雙禮為兩面三刀只大公雞,一壇米酒,一壇谷種。這是嫡親或姻親之間在出生、結婚、蓋房時互送的禮品。舊時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流行飲雞血酒的交際風俗。在結拜兄弟時,為了表示親如手足,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人們宰一隻雄雞,在每碗酒里滴幾滴雞血,對天發誓,然後將血酒一飲而盡。狗:宋代朱弁《曲湖舊聞》記錄了一須因皇帝屬狗而禁屠狗的故事:「崇寧初,范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可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因降指揮,禁天下養狗,賞錢至二萬。太學生初聞之,有宣言於眾曰:『朝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戌子,而當年未聞禁畜貓也。』其間有善議論者,密相語曰:『狗在五行,其取類息有所在,今以忌器諛言,使之貴重若此,審如《洪範》所云,則其憂不可勝言者矣。』」舊時漢族民間有「趕毛狗」的節日風俗。「毛狗」即狐妖,相傳妖於正月十五日群出拜月,擾害生靈。人們在這一天晚上搭毛狗棚,並放火燒掉,同時鳴鑼擊鼓放鞭炮,以送瘟驅邪。蒙古族有「射草狗」的儀式,人們將稻草紮成狗形,並用箭射,以消除不祥。江蘇一帶有「打狗餅」的喪葬風俗。人死後,要以七枚龍眼和麵粉作球,懸繫於死者的手腕上。迷信認為,人死後要經過惡狗村死者的餅是用來喂野狗的以保順利通過,故稱打狗餅。豬: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徒刑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春節前,人們一般在臘月二十五日前殺豬,二十六日為封刀日,就不能再動刀了。浙江一帶在殺豬時講究「一刀清」,即一刀殺死,否則認不吉利。進刀時屠戶要講一句「出世入身」的話,小孩婦女不能觀看。殺後要將粘有豬血的利市紙壓在室角或豬欄內,以示豬未死。豬毛要用吹火筒盛,開水全入桶後,把吹火筒的下端浸入湯桶,上端用口吹氣,沿桶吹一圈,一示以後養豬長得又快又大。喬豬毛時,要在豬頭和豬尾 各留一快毛,意為「有頭有尾」,然後將整條豬放在凳上,先是豬頭朝外,養主燒香及豬毛謝天地,將豬剖成兩片,除新年食用外,其餘的俺入缸中,以備年後再用。天津、河北等地有「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是用黑色蠟光紙剪成。豬背上馱一聚寶盆,張巾時左右各貼一張,表示招財進寶之意。陝西一帶有送豬蹄的婚俗。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稱「禮吊」,女方將「禮吊」留下後,還要將豬前蹄退回。婚後第二天,夫妻要帶雙份挂面及豬後蹄回娘家,留下挂面,後蹄退回,俗稱「蹄蹄來,蹄蹄去」,表示今後往來密切。雲南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在婚禮的當天,男女兩家要殺豬請客。除。除請客外,還要將豬肉切成小塊,用竹竿串起來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親」之意。過去漢族有一種「打母豬鬼」的民間驅邪活動。凡家中有病災不幸之事,家中長者便設香案,以打母豬鬼來祭,向神靈許願,求得驅邪。祭時,要選黃道吉日,殺老母豬,閑、蹄、肝、腸、肺等放在一個筐里,擺在堂屋中間,主持人燃香祝拜,祭完後,將內臟煮熟後分吃掉。民間認為「殺死一母豬鬼,驅除一個邪」。雲南佤族有「豬膽卦」的占卜風俗。殺豬後,根據豬膽判斷吉凶。如果膽紋上下行,膽內水分多,為吉卦;膽紋左右行,膽內水分少,為隱卦。一般在舉行重大活動時使用,由巫師乍卦 |1 |2 |3 |4 |
推薦閱讀:

為什麼出馬仙會被不少人追捧或者說相信?
為什麼說來月經是髒的?
為什麼有人習慣過農曆生日?
為何世界各地的傳說中都認為人的真名具有神秘的力量?
大家生活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簡要描述一下自己所熟悉地區的生活習慣和習俗。?

TAG:民俗 | 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