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34-正統道藏洞神部記傳類-天壇王屋山聖跡記-前蜀-杜光庭

天壇王屋山聖跡記  經名:天壇王屋山聖跡記。唐杜光庭等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記傳頰。  天壇王屋山聖跡敘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撰  國家保安宗社,金籌籍文,設羅天之醮,投金龍玉簡於天下名山洞府。謹按《道藏龜山白玉上經》具列所在去處,十大洞天內一王屋山清虛小有之洞,周迥萬里,在洛京西北王屋縣,仙人王真人治之。傳日:黃帝於元年正月甲子,列席於王屋山,清齋三日,登山至頂,於瓊林台檮上帝,破蚩尤。遂劫王母降於天壇,母既降,黃帝親供侍焉。王母乃召束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與破蚩尤之策,黃帝依命殺蚩尤於冀,天下乃無不克,海內安然。王母遣西方白虎之神,賜黃帝玄羽之衣,乃命帝會於孤竹之野,帝欽命齋戒,嚴駕而行,既至孤竹,見空中千乘萬騎,或有丫髻青衣童子數百人,或五彩羽服,或乘飛龍,或乘飛虎,或乘鸞鶴,或執珠幢、錦傘、霓旌、絳節,或持如意、九曲幾及前後歌舞妓樂,不可名狀。俄見寶車一乘,駕五色班龍,九頭,上有羽蓋,九重,中有女仙一人,衣黃裳,.戴金冠,隱隱而至。左右,侍從有仙童一人,謂帝日:此西王母也。帝接至,母令仙童二人命帝坐,賀帝日:聖躬安,天下寧矣。久即戎事,得無勞乎?帝謝日:賴上帝厚恩,聖母諭教,得寧天下,豈敢稱功乎。母乃命飲筵,上花果磚曇,器皿光赫,大小各異,而不能辯其一焉。復遣仙女宋妙英,歌萬年長生之曲。歌罷,母賜帝茹芝數枚,食之不飢不渴;又賜修真七昧之書。授訖,母衝天而去。後三載於八月一日,母遣西方白虎之神為使命,黃帝時在大院山受母命。帝即齋戒至洛陽,帝自白坡涉渡,至王屋,清齋三日,登山,即八月十五日。至頂上祝香檮焉,俄而西方天香馥郁,自天而下,遍聞山谷,青烏先至,帝日:阿母降矣。俄而見空中千乘萬騎,一如孤竹之儀。既降天壇,帝列席下,見仙眾羽服冠簡,環佩履烏,帝乃頻顧之,母曰:帝何為哉?帝日:恐左右不謹。母日:帝何不實耶。帝乃實對,母日:天上之服,非凡問之有,此衣非朝禮星辰、國王、父母不可服也。帝日:朕南面承尊,不敢以羽衣賜人臣。母日:善。羽衣不拜帝王者,自此始也。帝欲設食,母止之,謂帝日:吾之仙眾,不飢不渴,豈欲造人問之撰乎?王母誡帝日:設欲供養神仙、上界星辰、日、月,但擇吉日,築壇場,設爭席,布香燈花果而已,如無,用清水葯苗代之,余皆不可。言畢,王母賜帝碧霞之漿、赤精之果訖,王母衝天而去。自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雲集於此山,此日亦系清虛宮中考校功行仙籍於此山也。又《真誥》云:玄元帝時,命四海龍神所修天下十大洞天,用強鼓之石,重重相迭,於此尚存焉。又上方院者,即上訪院也。昔軒轅黃帝訪尋四山,故日上訪院。後司馬承禎改作上方院也。唐睿宗皇帝時,玉真公主於金仙觀修道,今即靈都觀是也。帝幸真元、金仙二觀,與西京相對,出玄武門,渡大河,至束章村,為之曰:束章驛。劫束濟源縣,南河清縣,西邵孫縣,北傷城縣,四縣界分巡護金仙、真元二觀。王屋山自軒轅黃帝後,至晉南嶽魏夫人,上帝遷號,劫小有洞主王子登,下教魏華存於小有清虛宮中,四十七真受學道畢,南嶽靈官仙眾,自清虛宮迎夫人赴南嶽衡山司命之任矣。蓋天地不言,須憑集文籍,開示古傳,實邊今錄。聖境真元,混沌未分,道氣包含妙本,陰陽既判真形,出見玄經,著為圖經,俾來者知所自雲。  蓋聞天玄設象,運日月以游衡,地道綱維,布山河而列政。有王屋山者,在洛陽京北百餘里,黃河之北,勢雄氣壯,岡阜相連,高聳太虛,倚懸列宿,西接於昆丘,束連於滄海。謹按《龜山白玉上經》日:洞天周回萬里,山水之源。《圖經》日:上則接於昆丘,下即侵於蓬島,最高者首名天壇山也。《黃帝內傳》云:為之瓊林台。《真誥》云:瓊林者,即清虛小有之別天也。其下即生泡濟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長生耳。昔黃帝上壇,見一級,高可及二丈許,下石二級,可高七十尺許,四方壁立,乃造化融成。黃帝於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黨,自此天壇之始也。其上多石,可生草木,實為五嶽、四犢、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會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諸元會日,五更之初,天氣晴明,輒聞仙鍾從遠洞中發寥寥之聲,清宛可入耳。將日出,則赤氣炯炯,可以見生死之情狀,觀天地之變化;當曉時分別之際,則聞仙鸚報曉,往往飛嘶下地,象小於家鸚,其毛如雪。又壇心有石燈台,四門中高可丈余,製造甚奇,鎮於洞天。諸元會日,靈山真聖皆朝會壇所,考校學仙之人,及世問善惡籍錄之案;是日往往則陰雲蔽固,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學修仙之人,投簡奏詞醮謝。其下壇隅,有《造石燈台小碣記》云:天寶八年,新安尉公使內使官圖令符筵喜,因為國為民醮壇置碣。陰刻盧全、高常、嚴固,至大和五年,凡字缺損。壇心高突,秀出群峰,每日初出,影西度掩西方山脊,亦可及千里余。上無.飛烏,風若松聲,太虛中孤危而四面無礙,人立於上,沖和血氣,狀如勇心,直經而立,目視歷歷,亦可自辯其形影,似憑高眺遠,飛越崖谷,長天未曉,身若浮萍。又如精氣所乘,颼不得落,此果乃真仙遊行之處也。心若不志,銷爍其精魄耳,似有怖懼。凡有道之士,身若輕舉,天明日朗,則夜聞人語笑之聲,或簫鼓奏於其上。又壇西有懸泉j名日太一泉,其水味甘如'醴」其泉一水流如線,落在石蚪中,深可數尺、千人飲之不耗,經年不"伋如故。次西一石岩,名日黑龍洞,洞上半崖高數十丈,有一洞,深二丈許,正射西北天門,名日按雲庵,舊有葛梯,人登躡可到,昔太一元君修道於此。其太一泉水袱流其下,束為濟水,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昔軒轅黃帝駕憩於此松堂側,其道徑甚臉。至一石門,側身可上,乃至壇頂,其名門白東天門,門束有換衣亭。壇頂上有三清殿,東西有廊應,壇畔有四角亭,臨崖百尺,托欄四望,南視嵩峰少室,大河如帶,西有王附山,東北有王母三洞壇,東北稱有一·石一長丈余,闊尺許,突出崖頭,下探百丈,登壇人供侍香火,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石,名日定心石。北望析城山,東北望太行,東觀日出,如生,滄海,四面瞻視,群山卑如丘阜,方顯洞天之獨尊,高表神仙之聖跡。壇束一峰甚秀,名日日精峰;壇西峰名日月華峰;峰南一平嶺,號日躡雲嬌,下有一澗,名日避秦溝。西南下十八盤,次南白仙人橋,東有伏龍嶺,南一小峰,名臼鸛子峰。次下仰天池,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壇頂至上方院八里,又曰中岩台,乃司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前下紫微溪,至陽台觀八里,中有仙貓洞、不老泉,觀東有燕真人洗丹井,仍存在;陽台觀,東北百餘步,俗呼燕家泉;其觀前分八岡,名屍人仙岡。昔司馬承禎天師,河內溫城人也,乃西晉司馬宣王之後,今溫縣西二『十'里招賢城是也,尚有晉三帝墳在焉中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師司馬天師,天師住天台山紫霄峰後,睿宗宣韶住上方院。其司馬初師嵩岳潘師正,師正師茅山王升真,升真師華陽隱居陶仙訪,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於開元十二年劫修陽台觀,明皇御書寥陽殿榜,內塑五老仙像。陽台有鍾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日萬象鍾;有壇曰法象壇;有鐘樓名日氣象樓。殿西北有道院,名日白雲道院,司馬號白雲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廟堂,先生撰文一部,日《白雲記》,篆書別為一體,號曰金剪刀,流行於世。先生未神化時,注《太上升玄經》及《坐忘論》,亦行於世。至開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雙鶴繞壇西北而去,彼時白雲自堂中出,聞簫韶之音,此先生顯化之驗也。王屋縣宰崔日用聞奏,明皇異之。先生神化時,年八十有九,謐贈銀青光祿大夫,謐白雲先生。堂西壁上畫先生遊行,乘駕黃犢車,白雲步步相隨。觀西有山神廟,即王屋山神也,天寶年,其神用陰兵助郭子儀破安祿山,後明皇封為總靈明神天王,仍劫修其廟。觀南有太山廟,南王屋縣去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綠夏赤,秋白冬紫,水味甘美。壇東南附山,名青羅峰,下有青羅仙人觀,碑存焉。壇北有五斗峰,通麻籠、葯櫃二山。王,屋山中有洞,探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日王屋也。葯櫃山次束,有趙老纏,昔趙真人修道於此,及四真人煉丹於此,有石室二十餘問,霍仙人修鍊於此,名霍師堂。壇束南有山名齊嶺,下有山名垂簪峰。又側有清虛小有洞,洞內周遊萬里,昔唐建三清殿及清虛觀,其洞內因兵火居民避亂,-穢氣所觸,民出後,有石落塞合洞門。《真誥》云:其洞中日月晝夜光明,輝映朗接太虛,與外日月無異,此乃為日月伏根也。日日神精,月日陰精,明照在洞天之中,天亦高大,星宿雲氣,無草木萬類。其洞宮之中,有金玉樓殿,及多寶貝、黃金、瑁璃、瓊璧,不可名狀,有五闕五山,加於五嶽,上生紫林、方華、星髓、金津、碧毫、朱靈,夜榮細實,並壺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乃長生神仙矣。洞主王君掌校仙籍、善惡之錄,.處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靈蓋、右夫人楊玉華,責神策玉璽,見授王君,為太素清虛真人,領清虛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左保上公,治王屋山洞天之中,給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寶玄秘籍》,《上品九仙靈文》、《山海妙經》盡掌之焉。又總洞中明景三天寶錄,得乘龍跨虎,金輦瓊輪八景飛輿,出入上清,受事太素,寢宴太極也。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太上所保,故重其任,以委群真矣。元始天王日: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總首也。齊嶺東一山,名日玉陽山,山束次南有瀑水如練,長百尺,落半崖澗下,有深潭,名日擅鍾泓,其山名西玉陽山。靈靈都官東北有山,名東玉陽山,山有洞深百尺,國家時投金龍於此。洞傍有一憩鶴台,高數丈,上有鶴跡存焉。昔因周靈王太子王子晉,與師浮丘公游天壇回,憩鶴於此。天壇四面附山峰巒澗嶺、泉谷勝跡、總目於後。  頌日  王屋天壇福地玄,請虛小有洞天仙。  無窮勝境於人物,有感神通今古傳。  唐睿宗賜司馬天師白雲先生書詩並禁山勃碑  睿宗大聖皇帝書:敬問天台山司馬鍊師:惟彼天台,凌於地軸,與四明而蔽日,均八洞而藏雲,珠闕玲瓏,琪樹璀璨,九芝含秀,八桂舒芳,赤城之域斯存,青溪之人攸處。司馬鍊師德超河上,道邁浮丘,高游碧落之廷,獨步青元之境。朕初臨寶位,久藉徽猷,雖堯帝披圖,翹心嚙缺,軒轅御歷,締想崆峒,緬惟彼懷,寧方此固。夏景漸熱,妙履清和,思聽真言,用棱蒙蔽,朝欽夕佇,邊滯心飛。欲遣使者專迎,或遇鍊師驚懼,故令兄往,願與同來。披叔不遙,先此無恙,故勁。  二日  鍊師道實征明,德惟虛寂,凌姑射之遐軌,激具茨之絕風,自任煉藥·名山,祈真洞壑,攀地肺之紅壁,坐天台之白雲,廣成以來,一人而已。足可發揮仙圃,鮪藻玄關,海岳為之增輝,風霞由其動色。弟子緬懷河上,側佇岩幽,鶴馭方來,鳳京爰降,對安期之烏,一聞稷丘之琴,順風訪道,諒在茲日。所一進明鏡,規制幽奇,隱至道`之精,含太一易之象,藏諸寶匣,銘佩良探,故劫。  二十八日  先生道風獨峻,真氣孤標,餐霞赤城之表,馭風紫霄之上,遁俗無悶,逢時有待,靈謁蓬萊之府,將還桐相之岩,鴻寶少留,鳳裝二難駐。閑居三月,方味廣成之育,別途萬里,空懷子陵之意。然行藏異· 跡,聚散但理,今之別也,亦何恨哉!.白雲悠悠,杳若天際,去德方遠,有勞口心,敬,遣代懷,指不多及,故劫。 十九日  開元神武皇帝勁:司馬鍊師以吐納餘暇,琴書自娛,瀟洒白雲,趁馳玄圃。高德可重k ,奮違蘿薜之情,雅志難目,敬順松喬之意。音塵一問,俄歸葛氏之天(台,道衛斯成,項縮長房之地脈。善自攻愛,以司保· 童顏,志之所之。略陳鄙什。.既叔前攤之意,扔懷後別之責,,故遣此書,指他不多及,勁。 十五日  睿宗御制五言送司馬鍊師還天台山  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  地道踰稽嶺,天台接海濱。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五言        杜子美  萬古仙壇景,港通小有天。名山人實贊,瀾叫語真磚。  氣象乾坤上,根元宇宙先 。個朝祟聖邊,道法普周全。  五言長句  金門羽客林仙人  此境極岧嶢,登臨近斗杓,天元諸聖會,地勢萬峰朝。  西揖昆丘峻,東連蓬海遙。泉甘生玉頂,壇穩壓金腰。  泰華三峰立,黃河一帶漂。五更觀海日,半夜聽簫韶。  游月低龍嶺,寒煙鎖虹橋。雪雞聲喔喔,風竹韻蕭蕭。  雲屋香煙起,芝燈瑞彩銷。麻籠騰秀氣,葯櫃顯靈苗。  丹井猶清淺,神鍾又寂寥。八岡齊岌岌,雙鶴對飄飄。  瀑水銀垂線,霞城綺建標。池清深見底,柏聳翠凌霄。  道館新居壯,真公舊事遼。幾瞻青嶂上,時有白雲飄。  石室虛難問,台松老不凋。岩花鋪錦繡,溪溜漱瓊瑤。  洞壑非塵趣,林巒隔世囂。軒皇開彩仗,王母 鸞軺。  旦暮陰陽變,炎涼節候調。暝猿啼復歇,晴靄合還消。  歌詠聊能紀,工夫豈易描。妙齡希郵桂,晚歲樂顏瓢。  有志追伊霍,無才佐舜堯。披圖常景仰,灑翰益傾翹。  聲色情俱泯,希夷興已超。何當歸卜隱,高蹈訪松喬。  七言三首  萬壑松蘿拂紫煙,丹台秘邃集神仙。乾坤結秀真靈岳,日月飛根照洞天。  塵世暗移知幾代,翻桃初熟未經年。時人莫測幽微事,五色雲封種王田。  清虛小有洞中天,銀座金腰玉頂堅。芝草秀從龍漢劫,丹砂結自赤明年。  洗參井紀燕蘿子,聚虎平川白水仙。寄語避秦溝裹客,茅齋先蓋兩三橡。  白石磷磷上接天,青松鬱郁下臨川。草生福地皆為葯,人在名山總是仙。  待客遠尋岩下蕨,烹荼滿酌洞中泉。前生恐是白雲子,今世還來卧翠顛。  七言三十韻  通真道人  擺脫塵纓淡無欲,閑閱圖經尋岳漬。  林泉何處愜予心,收拾琴書將卜築。  崎嶇不敢千里辭,束自太行入王屋。  先探藏花塢裹春,蟠桃畢竟何時熟。  燕羅故宅陽台宮,九龍戲珠畫幌簇。  丹井沉沉浸月明,丫髻仙童抱參雕。  昂頭貪看華蓋峰,驀然俟入紫微谷。  上方樓閣與雲閑,金碧交光射林麓。  避秦溝有避秦人,夜半聞歌采芝曲。  策杖窮躋瘦龍嶺,臉似劍關西向蜀。  捫參歷井上沖真,千仞斷崖橫獨木。  自辰及酉腳力窮,恰到紫金堂下宿。  再拜新嘗太一泉,頓覺洒然消病骨。  恍兮惚兮九霄間,萬頃嵐光醒醉目。  恭叩仙壇檮真境,壇與天通隔塵俗。  銀座金腰玉頂寒,帝遣仙官分部屬。  小有中藏萬里地,都壓洞天三十六。  日精月華左右奇,黛色倚空如削玉。  東觀大海日輸紅,西望窮邊壇影綠。  煉丹爐下土猶香,抱出神丹知幾斛。  處山使者持太阿,保護聖軀誰敢黷。  王母洞深非可測,雷霆屢震蛟龍窟。  遙指三官校勘台,樵人幾度聞絲竹。  抱朴岩前採藥童,手捻金芝身薜服。  北斗平連北斗星,自是天關通地軸。  麻籠葯櫃翠相接,瑞草靈苗香馥郁。  或聞仙犬吠仙燈,或睹仙人跨仙鹿。  奇蹤異跡難盡言,更欲題詩毛穎禿。  短歌聊寄名利人,誰肯同來伴幽獨。  一聲長嘯坐孤石,紫雲悠悠送黃鵲。  個中疑是麻姑仙,玲笑世問光景促。  五言一首  壁立三千仞,壇高接尾箕。頂藏青玉髓,腰隱紫金芝。  月掛虛皇殿,雲封太一池。洞天人跡少,鶴宿萬年枝。  清虛小有第一洞天  齊人杜仁傑撰  三言  坤所載,乾所燾。象與形,熟朕兆。  緯五行,環二曜。流而川,何浩浩。  四淇晏,九河導。峙而山,亦多號。  神有岳,山有嬌。粵天壇,極道妙。  巉孤撐,未易到。日出沒,見遺照。  偃束西,絕海徹。倏光怪,來照懼。  大龍燭,細螢燸。不恆出,赴感召。  笙嘹亮,鶴窈窕。羽人路,此其要。  青螺堆,玉簪峭。左參井,右丹鰲。  揭清虛,不二竅。昔王人,往昭告。  始軒轅,未徽廟。接柴望,咸親燎。  莽竭灰,起天燒。摧楝宇,失朱縹。  群鹿豕,雜蓬曹。予何為,一來吊。  必甚廢,乃大造。聖之作,賢者紹。  蚓玄元,語秘奧。探逾遠,理益耀。  微是理,萬有耗。文雖徑,實非剽。  庶今來,永為詔。  至元二十六年五月 日  元特賜玉天尊之記  中岩知官陳道阜撰  夫天壇者,蚓自軒皇,至於迄今,甲其倚素盛也。今皇太后為龍飛九五,書軌混同,風雨時若,人天浹洽,諸侯" 〞 來賓,萬方作`父,乃命朝請大夫甄用監大卿識列門,寶奉寶香,至於天壇,戴□三奠之禮,告爾神祇,保安宗社。況此道山居華夷之地,作洞天之冠也,峰巒迭翠,峭壁巍峨,晨昏倒景,二參天霽,瑞物神人,似不可幾及。時數流化,造物更移,神人圯毀,山嶽崩摧,公乃回奏太后。聖意云:此乃興龍之地,皇我邦國之神,乃我之事,不可廢也。命工琢玉像,儀尊聖,申命奉訓大夫昊天佑捧玉像信物安鎮洞天,永保皇圖,基南山之固,諒瞑渤之大耶。本宮提點、傳道寧囑仆萬.紀森代之盛,於是贊一寫一玉騰巍瓖象帝先,皇恩特一賜鎮山川。聖朝咫尺豐登了,永祝吾皇億萬年。  至大二年八月 日  天壇王屋山聖跡記竟  
推薦閱讀:

TAG:天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