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階段父母應做些什麼之五·善待孩子的青春期

初一階段父母應做些什麼之五·善待孩子的青春期(轉帖)

所謂青春期,是指l2—18歲這段時間。初一的學生一般是剛剛進入青春期。所謂青春期教育,是指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指導、倫理道德指導和行為規範指導,一般認為性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內容。

這個時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會發生迅速的甚至急劇的變化,許多孩子與父母、老師關係緊張,心理失去平衡,情緒變化無常,對事情的看法走極端。有的輕舉妄動,有的耽於幻想,有的亂交朋友,有的富於攻擊性,有的多愁善感,有的自怨自艾,而幾乎所有的人都對周圍有一種不滿情緒。

一個乖孩子忽然變得桀傲不馴,常使父母感到困惑;一個在沙土中打滾滿臉喜悅的小男孩竟然愛照起鏡子來,常使父母大吃一驚。孩子在變,父母必須看到這一點,使家庭教育增加青春期教育的內容,否則貽誤教育時機,就可能釀成大禍。青春期既是最佳塑造期,又是犯罪率最高的時期之一,不可掉以輕心。

1.初一的孩子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

在青春期教育方面,父母最愛犯的毛病是認識滯後、認識停留,也就是仍把子女當兒童,看不到孩子性意識的騷動。

孩於已經進入青春期,父母還把他當小學生,當頑童,當小乖乖,當寶貝蛋。這常常會使孩子十分惱火,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孩子上了中學,往往不愛和大人一起出門而喜歡自己單獨去,原因之一就是害怕父母對他們的那種哄小孩的態度,會受到同學的嘲笑。當然,在家中,他們也還會撲到父母懷裡撒嬌,甚至趴到地上打滾。但在外面,就要裝出一副大人的樣子。父母會覺得這很可笑,其實並不可笑,這證明孩子在成長,他已經有了「成人感」,要獨立了。

因此,從中學開始,父母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要努力用對待成人說話的語氣和他們對話,特別是有外人時更須如此。如:竭力避免在孩子的老師、同學面前批評或貶斥他;有外人在場不要叫孩子乳名;有事坐下來平等協商,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說完,而不要打斷。總之,不要再拿孩子當小孩了。

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到了青春期,如果還用對待兒童的態度對待他,則不但會增加矛盾,而且阻礙孩子成長。也就是說,拿他當小孩,他就不容易長大。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尚未認識到這一點,還有一個更大的危險,就是忽視孩子性意識的萌動。父母有時會把孩子許多性意識萌動的表現甚至有些性錯誤,誤以為是兒童的淘氣,這可就糟透了。要知道,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抹口紅是玩,一個十二歲的中學生抹口紅就不是玩了,它包含著更深的意義。一個五歲的男孩抱著幼兒園女同學在臉上親一口,是淘氣,一個初一男生若這樣做,不管他怎麼解釋,都不這麼簡單。

有的父母,他的孩子對人家女生動手動腳,老師指出後,竟然說:「我們孩子就這樣,小時候就老逗女生。您放心,沒事兒!"他倒放心!也許他真是這麼認為,然而事情卻不是如此。這樣就有可能錯過教育孩子的寶貴時機,孩子就可能由此而變壞。

可見,孩子到了青春期,就絕不可以把他們總看成是小孩了,要注意他們的獨立傾向和性意識的萌動。初一的孩子,其性意識的萌動有哪些徵兆呢?請注意以下表現:

和異性同學接觸時,態度不自然,臉紅,手足無措,緊張,說話結巴;

表面上躲著異性同學,可又忍不住偷偷去看人家;

和異性同學打鬧,或者正相反,見異性就躲;

男孩子在女同學面前逞能;

女孩子在男同學面前扭扭捏捏,有的連說話都變調;

對服裝鞋帽空前地關心,愛照鏡子,女生偷偷化妝;

對電視中擁抱接吻的鏡頭感興趣,或者故意裝作不感興趣;

喜歡明星照片、「大美人」掛曆,男孩子偷偷欣賞「三點式」泳裝照;

偷看黃色書刊,有的甚至看黃色錄相;

說下流話;

對父母之間的親昵舉止十分敏感;

男孩子崇拜女歌星,女孩子崇拜男歌星;

男孩子注意女性用品,如乳罩、長襪等等;

總是議論班上同學哪個男生跟哪個女生好,雖然是批評的語氣,但其中透著感興趣甚至羨慕;

出現上述情況,說明孩子的性意識正在騷動。實際上,性意識的騷動是正常現象,每個孩子都會有,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蔽;有的程度輕,有的程度重;有的表現形式比較文雅,有的則比較粗鄙。一般說來,性意識的騷動(或者稱為性緊張現象)並不是孩子的錯誤,也不能斷定是品質有問題,關鍵在於引導。

父母容易犯的第二個錯誤是走向另一個極端,把青春期的孩子看成成年人,因而用成人的行為規範要求孩子,這叫做認識超前,同樣是很有害的。

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某家長一貫拿孩子當小心肝,忽然有一天從孩子口袋裡發現一張寫給女孩子的字條,其中有些話令他目瞪口呆,於是勃然大怒,罵孩子「不要臉,流氓,不是好東西,早晚進監獄」等等。孩子卻可能認為「這沒什麼」,「我們同學都這麼寫」,「這怎麼啦」,這一來雙方關係就更趨緊張,很可能從此反目。

這樣的父母就犯了「把孩子當大人」的錯誤。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時候雖然可能說出一些嚇人的話,但其思想總的說來還是幼稚的。他們的思想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常常是從流行歌曲的歌詞中,從電視劇里,從同學的閑談里學到一些愛呀恨呀的詞,就亂用一氣,並不一定真正懂,往往是人云亦云,往往是有嘴無心,說了就忘的。

當父母的遇到此種情況,當然不可以不管不問,但也不要過於大驚小怪,耐心做工作就是了。如果自己先就氣昏了頭,不能自持,就會說話走火,講許多難聽的話來刺激孩子,這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對立情緒,強化了孩子的性意識,結果適得其反。

一個成人和異性拉扯,可以認為是品行不端;一個孩子主動接觸異性,甚至寫個小條什麼的,當然也是錯誤,但不可做道德上的結論。為什麼?因為他還不成熟。對青春期孩子的性緊張現象輕易地做與成年人一樣的道德評價是很危險的,這會使他破罐破摔甚至好罐破摔。很多和老師都容易犯這種錯誤。

有一個小姑娘,上初三了。她在初一、初二和一個男同學「交朋友」,難捨難分,學校給了那個男孩一個留校察看處分,她也被迫轉了學。轉學後,她仍跟那男孩有來往,有人問她:「你很喜歡他嗎?」她說:「跟您說實話,我早就不喜歡他了。」又問:「那你為什麼還和他來往?」她說:「人家為我受了那麼重的處分,我蹬了人家對得起人家嗎?」這大概是學校沒想到的吧?給處分,其實是強化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對孩子的成長好處不大。

所以,對早戀的學生給以紀律處分,一般來說是不明智的。之所以出現這種事,主要原因之一是把青春期的孩子當成年人對待了。初一的孩子既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大人,記住這句話,我們可以少犯好多錯誤。

2.如何對待孩子的性騷動。

處理孩子性騷動的基本原則是,只要不出圈,影響不大,就裝不知道,裝看不見,然後用迂迴的辦法進行教育和引導。

先說什麼是出圈。比如孩子在飯桌上議論同學誰長得漂亮,父母可以附和兩句,可以把話岔開,但不可以指責孩子。如果說:「你怎麼天天凈想這個,想點學習好不好?」這是很笨拙的。也不必板起面孔來教訓孩子「外貌美不如心靈美重要」之類的話。他說他的,父母邊聽邊分析,就可以知道孩子的思想深度如何,然後再在別的場合委婉地糾正。但如果孩子說班裡同學誰是誰的「媳婦」那就出圈了。凡出圈的事,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不必發脾氣,但態度必須堅決。

再比如,孩子偷看有戀愛情節的小說,大美人畫片,只要對孩子影響不大,也可以裝不知道。但如果和同學一起去看黃色錄相。那絕對要制止,必要時甚至不惜採取嚴厲措施。

總之,出圈的事,要正面公開阻攔,不可姑息遷就,不出圈的事,要利用機會掌握孩子的心理,但應裝作不知,而用曲線育人的方式加以疏導。至於出圈的標準如何把握,那就看一般社會輿論和父母的素質了。有的父母就說下流話,孩子跟著說,父母當然不以為然。其實早就出圈了。也有的父母劃的「圈子」太小,孩子小毛病也給上綱,孩子老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流氓,這也不行。這說明家庭教育水平低,也是素質不高的表現。

但如今的孩子是越來越鬼了,他們常常打「擦邊球」,搞「合法鬥爭」,弄得父母十分難辦。

比如他在本上記著女同學家的電話號碼,問他幹什麼,他說這是「工作需要」,因為他們是一個小組的,老師讓組長督促組員按時完成作業。真是無話可說!女孩子送男孩子賀年卡,從祝詞上倒看不出什麼毛病,但落款畫個紅色的「心」令人生疑。問她這是什麼意思,答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遇到這類事,不可急躁,不可輕率地批評孩子,最好「放長線釣大魚」,等等再說。如果孩子確有早戀事實,抓住證據再教育;如果孩子只是趕時髦,有口無心,那就不要冤枉孩子。總之,一時搞不清是否「出圈」時,寧可按沒出圈處理,這樣比較穩妥,孩子也服氣。

再談什麼叫對孩子「影響大」。

性緊張是每一個孩子都會有的,只要對孩子影響不大,就不必大驚小怪。那麼什麼是「影響大」呢?

第一,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能看出明顯的病態了,這就是「影響大」了,必須想法解決。比如有的孩子因性幻想或早戀而不思飲食,睡眠不安,精神不振,頭昏腦脹,情緒反常。這就需要和他認真公開地談一談,有時還需要去醫院或心理諮詢單位尋求幫助。

第二,孩子的學習態度不佳,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也必須與老師配合,找到根源,採取措施,否則後果是很不好的。

經驗告訴我們,對待孩子的性緊張現象,阻止是必要的,疏導也是必要的,但我們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後一個方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充沛,必須有處發泄。若一味阻止,這也不許,那也不許,是根本擋不住的。使孩子的精力轉到學習和正當的娛樂上來,是減緩性緊張的最根本辦法。男女生之間的正常交往也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緩和性緊張,因為與異性交往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需要,父母不通過合法的途徑滿足這種需要,孩子們就要通過不合法途徑滿足它,這也是應注意的。

3.家庭中的性知識教育。

在家庭中進行性知識教育是否妥當?對這個問題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父母有責任向孩子講述性知識;另一種意見認為性知識由父母向子女講述很不適當,非常難堪,因而不可取。一般說來,西方各國的專家們持第一種意見的較多,而東方各國的專家們則多持第二種意見,這與東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有關。

其實,性知識教育的任務父母還是不承擔為好,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與孩子談性的問題,雙方都會十分尷尬。這個任務,不必交給父母。那麼,性教育的任務主要由誰來完成呢?由學校和社會來完成。有關人的生殖系統、男女的發育、女孩子的經期衛生、男孩子的遺精等知識,應該在課堂上講授。

那麼,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是不是就無所作為了呢?也不是。在孩子的童年和幼年期,可以直接講一些性知識,而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可以間接地教孩子一些性知識。

小孩子在童年和幼年期很天真,性意識與青春期區別很大。這時,倒可以不搞「男女之大防」,講點有關生殖系統的知識是可以的。比如人是從哪裡來的,男孩為什麼有個「雞雞」,女孩為什麼沒有等等。而且可以讓孩子看點裸體畫(要美的名畫,不要黃色書刊),使孩子知道男女不一樣。如此,孩子長大了就不至於太好奇,不至於覺得男女之別太神秘,反而有助於他們順利通過青春期。也就是說,要趕在青春期前面打破孩子的性神秘感,到了青春期,反而不提此事了。

但不提此事不等於不關心此事,恰恰相反,應十分重視這件事,只是具體做法應講究藝術。比較好的辦法是慎重地選擇一些介紹性知識的嚴肅書刊雜誌放在家中,鄭重安排給孩子看。如果有些學校不開青春期教育課,那這種辦法就更是必要的了。

性知識是人必備的知識,如果不想辦法通過正常的渠道讓孩子獲得這些知識,孩子就會通過其他渠道去尋求它,例如從黃色書刊中、黃色錄相中、同學的閑談中、廁所牆上的黃色圖畫或語言中,那是非常危險的。而一個孩子不具備性知識,即使品德很好,也可能造成將來家庭生活的不和諧。這是涉及孩子終生幸福的大事,不可簡單從事。

有的父母以為性知識越少就越是好孩子,這種看法很不全面。性知識是科學而不是罪惡。當然,孩子專研究性知識,對其有特殊興趣,這是不正常的,但作為現代人,其知識結構也應該有性知識的一席之地,這是不應懷疑的。

總而言之,在青春期教育方面,主要該管的是孩子由於性緊張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和思想變化,而不是直接的性知識教育。這種認識,可能比較適合我國的國情和我們的民族心理。

另外,在青春期,孩子的發展表現在各方面,性意識萌動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庭在這方面的教育,應納入孩子的全面教育之中。
推薦閱讀:

年輕人如何避免孤獨感襲來?
世界那麼爛,你偏要做個好人。
這個世界永遠積極陽光,可我偏偏想喪
青春染指流年
林依晨,看著你笑我就開心。

TAG:青春 | 孩子 | 父母 | 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