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非必需的東西,請盡量不要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這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滿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理尚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心就開始不安穩,它成為一個出發點,隨後引來逐漸擴大的一系列不滿足,被迫貪求更多的東西。講一個經典的案例:狄德羅,《百科全書》的作者,開創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朱光潛先生說:「論當時聲望的顯赫,他不如伏爾泰;論對當時影響的深廣,他不如盧梭,但是論思想進步性和豐富性,他在三人之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一天,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將舊的東西先後更新,終於讓書房跟上了睡袍的檔次。這時,狄德羅卻覺得很不舒服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他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片文章,名為《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這個「狄德羅效應」或稱「配套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朋友王某新買了房子,房子所在是當地的高檔小區,買的時候王某很認同小區的環境和品質,也考慮到擇鄰而居的因素,小區高檔些,居民的素質肯定相對好些。王某歡天喜地的裝修好搬進新居,誰知煩惱隨之而來。因為是高檔小區,王某的房子在小區是最小的戶型,絕大多數住戶財力都不錯,每日看著其他業主開著豪華車進出小區,王某再看看和太太開的那輛經濟型家用車,王某感覺連保安對他們都要怠慢些。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王某一咬牙,分期付款買了輛接近30萬的中檔車,才覺得開起來沒那麼掉價了,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房貸和車貸還款壓力,讓王某不堪重負。換了車後,王某又覺得自己和太太的著裝不如其他業主,也配不上自己開的那輛新車,那些開著豪華車的業主,個個都儀錶堂堂,衣著考究,看起來就是成功人士。再看看自己和太太,衣著顯得那麼寒蟬了。於是又一咬牙,給自己和太太添了幾萬元的服裝。這幾番下來,王某和太太住在新房裡,每天焦慮不已,自從他們搬進新居後,連續的大額消費,讓他們捉襟見肘,苦不堪言。他們就這樣被自己脅迫了!這是典型的「配套效應」的表現,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東西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這樣的情況在我們平日里購買服裝時也常見。比如你想新添一條連衣裙,看到心儀的裙子後,你又覺得似乎還差點什麼,於是你便專門為了搭配這條裙子新買了一雙鞋,再看看仍然覺得還差點什麼,於是你又新買了一個挎包,與裙子風格搭配的挎包,買了挎包後又覺得似乎還差一條配套的項鏈,便又買了一條項鏈……你本次的購物預算本是2000元,最後為了配套那條心儀的裙子,你買了5000多的東西,結完賬後不禁小小後悔,但迅即又自我安慰了。如今這些服裝店的導購們也是訓練有素的,不斷向你連環推薦,看到你對某件物品心儀,她們便會向你推薦配套的物品,作為顧客的我們很容易就被她們引導了。但問題是,其實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真的需要的!「狄德羅效應」告誡我們: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就盡量不要。蘇格拉底這樣說:「我們的需要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一無所需,最像神。」這就會擁有內心的安穩與幸福——所需的對象越少,幸福的感受越多。
推薦閱讀:

家門口一旦放了這些東西,再有錢的人也會越窮,霉運連連!
紐約 唐人街沿東西方向橫穿曼哈頓,佔據了Mott大街、Bayard大街、Pell大街。
我的小東西
想讓孩子更聰明, 這2樣東西要常吃! 寶寶補腦首選的6種食物
發現了科學的盡頭就是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

TAG: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