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由來:政區名稱
天津市,簡稱「津」。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延祐三年(1316年)稱「直沽塞」,後設「津海鎮」,取「海濱津渡」的意思。元代設這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明初燕王(朱棣)稱帝後,採納大臣的建議改「海津鎮」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2015年,天津市轄15區1縣。
【和平區】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
【河東區】因地處海河東岸而得名。
【河西區】因地處海河西岸而得名。
【南開區】位於市區西南部,約在四千年前退海成陸,地勢平坦,北高南低。作為天津舊城迤南的一片開闊窪地,有「南開」之稱。
【河北區】位於市區東北部,因地處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市發祥地之一。
【紅橋區】區名因境內古老的「紅橋」而得。
【濱海新區】由原塘沽、漢沽、大港三區合併而成,濱臨渤海而得名。
【東麗區】
【西青區】
【津南區】
【北辰區】地處天津最北端,其名來自《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化,而眾星其之。」還有一本古書《爾雅》上說「北極謂之北辰」,把它冠以區名,寓意為天津的北辰星斗,在北辰區的中心廣場上刻有一塊大石頭,志釋此意。
【武清區】區名有以下說法。一種說法是:明代郭子章1614年成書的《郡縣釋名》:「武清縣,本漢雍奴縣,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義也。」雍奴縣是幽燕盛武之地,久為兵燹所禍。把「雍奴」改為「武清」,所謂「武功廓清」就是用軍事功績去摧陷廓清,蕩滌邪惡,以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另一種說法是,唐時「雍奴縣」地域遼闊,《水經注》云:「雍奴藪其澤野有九十九滇。」其中有「武盍淀」「清淀」,取二淀其首字合而得「武清」,表達美好心愿之意。2000年,武清撤縣改區。
【寶坻區】位於天津市北部。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析香河縣東部置寶坻縣,取「鹽乃國之寶,如坻如京」之義得名。「坻」,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2001年撤縣改區。
【寧河區】位於天津市東部,縣政府駐蘆台鎮。明朝時為寶坻縣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寶坻縣析出單獨置縣,適逢怡親王開浚寧車沽河,故將該縣定名為「寧河縣」。當時總面積有2500多平方公里,包括了現在的塘沽、漢沽和東麗、北辰,當時的寧河縣緊臨渤海,寧河縣與豐潤縣、玉田縣、寶坻縣和天津衛直接交界。後幾經變故,逐步形成今天的版圖。2015年撤縣設區。
【靜海區】位於天津市西南部,縣政府駐靜海鎮。東漢時屬渤海郡,北宋時為清州乾寧縣地,大觀元年(1107年)置靖海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為「靜海縣」,以求安定太平之意。「寧河」與「靜海」兩個縣名形成對仗,從語義上分析,這兩個縣名的語義是「使渤海、海河地區永遠太平寧靜」。2015年撤縣設區。
【薊 縣】位於天津市最北部,歷史悠久,古名「漁陽」。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置薊州,取古薊門關為州名,後一直稱為「薊州」。1914年改名「薊縣」。
推薦閱讀:
※第二節 二十八宿名稱、分野與職能範圍
※華藏世界名稱的由來(摘自華嚴經講解)
※孫祿堂《太極拳之名稱》解讀——孫偉
※中國歷代八字命理名人及命理著作名稱一覽表 四
※九大行星英文名稱